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出示课件共四点)
(一)提出问题,导引探索。
(二)独立思考,自学质疑。
(三)小组研讨,合作探索。
(四)全员沟通,评价反馈
在总结的时候本来想选用四个字了,我记得我以前的老校长曾经说过:真理是最朴素的东西,让人一听就能明白,(当然也有人说真理是正确的废话)如果一个人讲的容云里雾里的,弄的好像很深奥,要么他说的你真不懂,要么他说的就不一定是真理。”
其实这四点就是——第一,我们不能上来就合作学习,要带着问题去合作学习,所以第一点就是“提出问题”。第二,小组合作学习要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个人思考在前,小组讨论在后。第三,就是小组研讨。第四,把小组合作的成果拿到全班来交流反馈。那为什么还要用8个字来呢?后来看四个字概括的不够全面。
比如说:“第一点提出问题,导引探索。”
由于合作学习容的不同,合作前的导引也不一样。
如:
1、24的组成。同桌互相说一说,作用:评价、检查。
2、要进行合作的容是需要动手操作、测量、实践的。那么这个合作前的就不能算提出问题了,应该是对合作提出一些方法、注意事项等,要对活动起到一个导引的作用。
3、讨论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有一个预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不是所有的容都需要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问题,或独立思考解决更佳的问题就无需安排合作学习。比如:“讨论老师的年龄有多大”“猜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约定俗成的知识”
接下来我对以上的四点展开的说一下:
(一)提出问题,导引探索。(文稿出示)
作用:
1、使全体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对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因;
3、启发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
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学习目标的问题,做到要简明、扼要、清晰。1、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他该做什么,该怎样做。2、其次,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随意和盲目,缺少思维的深度,使学生交往处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这样的课堂交往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都是不假思索,对学生思维发展作用不大。
因此,合作前的导引,及所设计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最好是在“最近发展区”。然后,结合自我评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老师要会提问题,要清晰,又要有深度,要有思考价值。还要换位思考学生会怎么回答,把学生的种种回答和自己的评价都想全了,才是真正的备学生。
(屏幕出现例子一)教师一年级的教材的做一做中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哪些动物?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例子二)教师在课本上让学生画出了不同页面上的4道情景题,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给了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求什么?
(二)独立思考,自学质疑。
作用:
1、使学生建立起讨论主题的认知基础;
2、使学生形成对小组讨论容的个人见解;
3、暴露学生在独立自学中产生的新问题,便于调整目标;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要吝惜时间,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才能为小组讨论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既然问题需要合作学习,必然有价值,需要思考。没有思考交流会处在低水平。
教师要重点点拨后进学生,在巡视中搜集学生的即时信息,及时鼓励提出不同见解或问题的学生善于随机把握提出的核心问题,通过引导、示和分析,启发学生学会科学地提问,和深层次的思考。
(三)小组研讨,合作探索。
作用:
1、为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
2、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对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容的理解,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成果;
3、纠正教师无法纠正的错误;
4、通过互相竞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
5、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活动的能力。
这一环节,是实现全员参与的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了知识的交叉,共享。共同成长是合作学习的目的。双赢和多赢的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好比一个交互的“场”,“场”每一位成员都是“互动的因子“,每个人的思维都不断地跟着“场”的话题而运转,人人都积极参与“场”的活动。课堂交往中不再被那些成绩优秀、性格外向、在班担任一定职务的学生所垄断,评判性交往增加,学生的思维活跃且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所有人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效果,通常很难达到。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真正的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要把工作做得更细,考虑得更全面。首先要谈的是分组和分工。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保证
分组关键词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好的和学习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向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
异组同质则更便于评价和评比。
通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做的一项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
一般情况下,在合作学习中你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吗?
(A)每次都会26.19%;(B)有时会38.10%;(C)从来没有45.71%。
可见,以上所描述的并非个别现象。很显然,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也很难达到“人人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进步”的合作目的。其实,这一局面的出现在学习小组成立之初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这一现象也是一种必然。我们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都会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但也就是这种“互补”为上述“学优生一言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两种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间的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而这种差异又是客观存在),“学困生”已没有质疑“学优生”的能力和兴趣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只有顺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预期的“互补”又将从何谈起?如果一定要说“互补”,那也只是“学优生”将学习成果与“学困生”共同分享罢了,“学困生”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时,“学优生”由于自己的观点总支配着小组的活动,缺乏认识的多样性,长此以往,他们的认识也会变得狭隘。实践证明,唯有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教学效果才是最好。如何才能建立起、平等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所有的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维护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呢?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合作伙伴?哪些人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促进彼此的发展呢?为此,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你认为应该怎样成立学习小组?
(A)听从老师的安排27.5%;(B)自己组合70%;(C)随机组合2.5%
你认为哪些人可以成为你较好的合作伙伴?
(A)学习成绩好的36.59%;
(B)学习成绩和自己差不多的31.70;
(C)学习成绩无所谓只要合得来就好31.71%
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主成立学习小组的愿望,并且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均有自己的标准。于是,开始尝试由学生自主成立学习小组。“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不少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样的学习。学生自己选择的合作伙伴,自主成立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了解,彼此的信任程度极提高,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能真正的体现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参与,平等交流。
主动的参与与被动的执行,因此,分组时尽量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合作伙伴为一组。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后进生的个数与质量决定着这个班成绩的好坏,记得当做老师的时候,为了提高班级的成绩,班级当中几个后进生总要找一些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好学生帮助他们学习。而这些小老师特别负责人,有空的时候就会把这个补习的对象叫到一边,开始补课,不但能够把当天所学的知识检验、讲解。而且还能出一些变式题,效果很好。其中有一个男孩,谁辅导他都不行,总吵,那个辅导者不是被气哭了,就是被气跑了。后来,我让他自己找一个可以帮助他的同学。那个同学的成绩不是最好了,但是辅导他应该没问题,结果也是两个人成绩都很好,也没有出现上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