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管理技能)龙洋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佛教信仰与企业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
第五世多智欽·龍洋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青海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內容摘要: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文化日趨多元的當代中國,企業家持有某種宗教信仰日益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普遍現象。企業家精神的形成與宗教信仰的持有之間究竟存在著何種關係,既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了改革開放浪潮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佛教信仰與構建和塑造企業家精神之間的密切關係。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與中國佛教信仰具有內在的契合性,揭示了佛教思想對於構建企業家精神以及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引導和推廣佛教信仰來培育和構鑄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由此促成大批優秀企業家的成長,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繁榮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正可以成為建立和健全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市場經濟改革所可資借鑒的重要途徑,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佛教信仰企業家精神有佛教信仰的企業家
龍欽然絳尊者說:“自心無念清淨光明,他心等六種神通悉可得,眼能見蓋障所礙之外境,無量清淨佛刹亦皆能見,心現分和空分皆清淨故,可得自在無量智慧和三摩地”1。回首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藉由“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進而實現“新六和”的願景,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第二屆世界屆論壇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匯眾緣於一處,聚和合為一心,提出以“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為主題,反映了時代的呼聲,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體現了佛教界關愛眾生、關注社會的理念,對包括宗教界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建設和諧世界,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龍欽然絳著:《詞義寶藏論》,第230頁,喜林苑了義文化出版社(臺灣)1998年版。
- 141 -
當今世界進入以資訊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為基本特徵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社會經濟格局,連同中國的傳統佛教信仰,都遭受著洗禮,面臨著諸多契機和挑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需要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階層,而優秀企業家階層的形成,需要培育和弘揚一種健全的企業家精神。作為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實踐主體的現代企業家,他們的靈魂與品格亦即企業家精神,是市場經濟中現代精神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亦是近現代以來社會制度變遷和歷史文化嬗變相交融的產物。
党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成為佛教思想的虔誠信奉者和實踐者。具有佛教信仰背景的中國企業家是一個具有鮮明企業家精神的群體,是中國現代企業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梳理佛教信仰與企業家精神之間的關係,充分調動企業家積極性,對於整個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佛教信仰成為企業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1、佛教信仰與早期經濟活動主體的歷史淵源
從佛教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佛教與商業、僧團與商人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商人是佛陀最早的皈依弟子。釋迎牟尼剛成佛,從菩提樹下站起來,即授二位商人三皈依:爾時世尊,咒願訖己,即便受食,食既畢竟,澡漱洗缽即授商人三皈。2相對吠陀時代的農牧業社會3,佛陀時期的印度社會出現了以金屬貨幣作為交易的媒介、龐大的商隊、借貸頻繁、儲蓄與投資等活絡的商業經濟現象4,商人階級成為新興的社會力量。
2《過去現在因果經》第三卷,《大正藏》第三冊,第642頁中-643頁下。
3早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500~前1000年)以遊牧經濟為主,晚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000~前600年)則以農業經濟為上。
4(1)、金屬貨幣:“爾時東方弗于逮諸工,以金缽盛滿銀粟,銀缽盛滿金粟,其往至轉輪王所白言,天王
來大善,東方諸城國界,宣樂熾盛安隱,五穀豐熟,人民眾多,珍寶眾多,工巧者饒,明月珠玉琉璃、白象馬牛羊奴牌米谷豐饒,倉庫儲滿。”(《大正藏》,第1冊,第281頁上);(2)、商隊:“二城中間道側樹下靜默而坐,時有五百乘車經過其邊,車聲轟轟覺而不聞。(《大正藏》,第1冊,第19頁上)”;(3)、借貸“若有欲人貧窮,舉貸他家財物,世中舉貸他家財物為大苦耶……若有欲人舉貸財物,不得時還曰長息,世中長息為大苦耶……若有欲人長息不還,財主責索,世中財主責
- 142 -
釋迦牟尼敏銳地覺察到這一社會基礎的變化,肯定商人作為職業的如法性。經商是過好世俗生活的正當職業之一:
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5
另外,指導商人如法求財,為商人的經營活動設立了倫理規範。“戲求財物、非時行求財物、飲酒放逸求財物、親近惡知識求財物、常喜妓樂求財物、懶惰求財物者為非法”6,否則,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7。其次,為商人提供經營技巧,如:貨賣速售,大得財利”8、“販賣市易,教令依平,無貪小利,共相中欺”9。
2、佛教信仰成為企業家精神源泉的可能
佛教僧團發展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其規模從最初僅在恒河流域佈道的六人(懦陳如等五人加上釋迦牟尼本人),發展至今成為由遍及全世界幾億信徒組成的無數僧團。相對于悠久歷史、規模龐大的僧團,同樣作為社會組織之一的企業,是否可以從佛教的發展中破析到成功的基因密碼呢?
在佛教經典《六十華嚴》中揭示了其發展的奧秘所在:
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發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寶不斷;開示甚深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寶不斷,具足受持威儀教法,是故能令僧寶不斷;複次悉能讚歎一切大願,是故能令佛寶不斷,分別解說十二緣起,是故能令法寶不斷;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複次下佛種子于眾生田,生正覺芽,是
索為大苦耳蔔……若有欲人財主責索,不能得償,財主教往至彼求索,世中財主數往至彼求索為大苦耶……若有欲人,財主數往至彼,求索彼故不還,便為財主之所收縛,世中為財主收縛為大苦耶……彼雖多有金銀琉璃水精摩尼白坷螺壁珊瑚耽拍瑪瑙娥謂碎碟碧玉赤石瓏珠,然彼故貧窮無有力勢”(《大正藏》,第1冊,第614頁上);(4)、儲蓄與投資:“後求財物己,分別作四分: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耕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大正藏》,第1冊,第642頁上)。
5《雜阿含經》第4卷,《大正藏》第2冊,第23頁上-23頁中。
6《中阿含經》第33卷,《大正藏》第1冊,第639頁中。佛陀說明瞭六種非法求財的方式。
7《中阿含經》第33卷,《大正藏》第1冊,第639頁中一640.頁上。
8《中阿含經》第60卷,《大正藏》第1冊,第802頁上。
9《優婆塞戒經》第5卷,《大正藏》第24冊,第1061頁。
- 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