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课件(终极完整版).ppt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化学选修4课件:第4章 电化学基础
练习: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
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
a、b相连时,a为负极;
a >b
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
c>d
a、c相连时,c极产生大量气泡,
a>c
b、d相连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b极移动。
d>b
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c > d > b 。
原电池原理应用:
(2)比较反应速率 当形成原电池之后,反应速率加快,如实验室制H2时, 纯Zn反应不如粗Zn跟酸作用的速率快。
负极
e-
正极
A
Zn-
Cu
Zn2+
负极
H+ H+ SO42-
阳离子
阴离子
正极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内部条件: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2.外部条件:
(1)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 非金属单质或金属氧化物)作电极。 (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两极一液成回路,氧化还原是中心
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Pt或C):2Fe3++2e-=2Fe2+(还原反应)
ZnCl2溶液
FeCl3溶液
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Pt或C):2Fe3++2e-=2Fe2+(还原反应)
2.依据氧化还原反应: 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 电池如图所示。
盐桥制法:1)将热的琼胶溶液倒入U形管中(注意不要产生裂隙),
将冷却后的U形管浸泡在KCl或NH4NO3的饱和溶液中即可。2)将 KCl或NH4NO3的饱和溶液装入U形管,用棉花都住管口即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课件(共21张PPT)
知识小结:溶液稀释的PH计算有关规律
1、强酸(碱)每稀释10倍,pH值向7靠拢 一个单位。
2、弱酸(碱)每稀释10倍,pH值向7靠拢 不到一个单位 3、 pH=6或8时,不可忽略水的电离,只能 接近7; 酸碱溶液无限稀释,pH只能接近7:酸不 能等于或大于 7;碱不能等于或小于7。 4.酸(碱)溶液稀释时,OH-(H+)的物 质的量浓度将增大。
方法二:用pH计测定
三、pH的计算 酸性溶液,直接求pH 碱性溶液,先求pOH(或c(H+)),再求pH 混合溶液,先判断酸碱性, 再根据以上方法求 无限稀释接近7
➢pH计算1—— 强酸的稀释
例题:在25℃时,pH值等于3的盐酸溶液稀释到原来的 100倍,pH 值等于多少?
解: [H+]=
=1.0 ×10-5mol/L
➢pH计算4—— 强酸与强酸混合
例题:在25℃时,pH值等于1的盐酸溶液和pH值等于4 的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pH值等于多少?
解:pH=-lg[H+] =-lg(1×10—1+1×10—4)/(1+1) =-lg5×10—2 =2-lg5 =1.3
关键:抓住氢离子进行计算!
➢pH计算5—— 强碱与强碱混合
关键:碱过量抓住氢氧根离子进行计算!
pH计算8 弱酸强碱或强酸弱碱混合
(1)PH为12 的NaOH溶液和PH为2的醋酸溶液等体积相 混合,则混合液呈__酸___性
(2)PH为12的氨水和PH为2的盐酸等体积相混合,则混 合液呈 __碱____性
(3)PH为2的盐酸和PH为12的某碱等体积相混合,则混 合液PH_大__于__等__于__7
√ 6、pH值相同的强酸和弱酸中[H+] 物质的量的浓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4第1章 第1节课时2热化学方程式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课件(63张)
Q=cmΔt(c
为比热容,
课 时
突
分
破 m 为溶液质量,Δt 为前后温度差)。
攻
层 作
重
业
难
·
返 首 页
二、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自 主
3.实验仪器装置
当 堂
预
达
习
(1)将下列实验装置中各仪器(或物品)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
标
探
提
新
素
知
养
·
·
核
课
心
时
突
分
破
层
攻
作
重 难
(2)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的其他仪器有 50 mL 量筒(2 个)。
核
课
心 突 破
应放出的热量是 0.418(t2-t1) kJ
,中和热为0.418t2-t1 0.025
kJ·mol-1。
时 分 层
攻
作
重
业
难
·
返 首 页
·
自
当
主 预
二、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堂 达
习
标
·
探
提
新
若将环形玻璃棒改为环形铜丝,所测中和热有什么误 素
知
养
差?
核
课
心
时
突 破
[答案] 偏小。
分 层
攻
业
难
·
返 首 页
自
当
主
【典例 1】 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堂
预
达
习
标
探
(1)16 g CH4(g)与适量 O2(g)反应生成 CO2(g)和 H2O(l),放出 890.3 提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课件 :第2章第四节
解析: 要使反应能够自发进行, ΔH-TΔS<0, 则 - 3 即 - 94.0 kJ/mol - T×[ - 75.8×10 94.0 kJ/mol kJ/(mol· K)]<0 , T< = -3 75.8×10 kJ/mol· K 1240 K, 即只有在温度低于 1240 K 时反应才能 自发进行。
【解析】
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焓判据和
熵判据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然后利用自由能
变化(复合判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同时要注意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A项错误,有些能使熵值增大的吸热反应可以自
发进行;C项错误的原因是要将二者综合起来即 利用复合判据进行判断;D项中使用催化剂只能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反应的方向。 【答案】 B
例1
(2011年湖北武汉调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常温下,放热反应一般能自发进行,吸热 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B.NH4HCO3(s)===NH3(g)+H2O(g)+CO2(g) ΔH=+185.57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 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C.因为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因 此焓变或熵变均可以单独作为反应自发性的判据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 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能优化训练
基础自主学案
自主学习 一、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有关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快慢和限度是化学反应 原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根据体系存在着 力图使自身能量趋于“最低”和由“有序”变为“ 无序”的自然现象,提出了互相关联的焓判据和熵 判据,为最终解决反应方向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1.自发过程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用借助于外力就可以 自动进行 __________的过程。 高能 (2)特点:①体系趋向于从_____状态转变为_____ 低能 释放 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者______能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转变为无序 的倾向,即______原理。 熵增 2.自发反应 自发 在给定的一组条件下,可以_______地进行到显著 程度的化学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131 盖斯定律 课件1 (共15张PPT)
ΔH1=-2983.2 kJ·mol-1 ΔH2=-738.5 kJ·mol-1
①P4(s,白磷)+5O2=P4O10(s) ΔH1=-2 983.2 kJ·mol-1
②P(s,红磷)+5/4O2(g)=1/4P4O10(s) ΔH2=-738.5 kJ·mol-1
P4(s,白磷)=4P(s,红磷)
①C(s)+O2(g)=CO2(g) ②CO(g)+1/2O2(g)=CO2(g) ③C(s)+1/2O2(g)=CO(g)
C(s)+CO2(g)=2CO(g)
• 因①= ② + ③ • 则 ΔH1 = ΔH2 +ΔH3 • ΔH3 =ΔH1- ΔH2 • =-393.5-(-283.0) • =-110.5kJ/mol
=ΔH3+ΔH4+ΔH5
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相当于山的高度,与登山途径无关!
ΔH1<0 ΔH1+ΔH2=0
S(始态)
L(终态)
ΔH2>0
H2O(g)==H2(g)+½O2(g)
ΔH=+242 kJ·mol-1
H2(g)+½O2(g)==H2O(g)
ΔH=-242 kJ·mol-1
小组讨论
ΔH=?
因为=①-②×4 则ΔH=ΔH1 -ΔH2×4
=-2983.2-(-738.5)×4 =-29.2kJ·mol -1
例2:嫦娥二号,用N2H4(肼)在NO2中燃 烧,生成N2、气态H2O。已知: N2(g)+2O2(g)=2NO2(g) △H1=+67.2kJ/mol N2H4(g)+O2(g)=N2(g)+2H2O(g) △H2=-534kJ/mol 假如都在相同状态下,请算出发射嫦娥二号 卫星所用燃料反应的反应热。 2 N2H4(g)+ 2NO2(g)=3N2(g)+4H2O(g)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PPT课件
4、下列各情况,在其中Fe片腐蚀由快到慢的顺
(5)>(2)>(1)>(3)>(4) 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腐蚀的快慢程度: 电解池的阳极>原电池的负极>化学腐蚀> 原电池的正极>电解池的阴极
5、下列装置中四块相同的Zn片,放置一段时间后腐蚀
( 4 ) ( 2 ) ( 1 ) ( 3 ) 速率由慢到快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制氢气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纯锌和1mol/L 硫酸 B.纯锌和18 mol/L 硫酸 C.粗锌和1mol/L 硫酸 D.粗锌和18mol/L 硫酸
C
3.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比乙活泼性强的是 D A.甲和乙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盐酸溶液中,乙溶解, 甲上有H2气放出;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比乙失去的电子多 C.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极 D.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弱
第4节 金属的电化学 腐蚀与防护
阅读:你有何感想?
金属腐蚀 我国作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多的国家(2005年全国生 产钢材37117.02万吨) ,每年被腐蚀的铁占到我国钢 铁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因为金属腐蚀而造成的损失占 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4%;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 (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5万亿元) 。 根据各国调查结果,一般说来,金属腐蚀所造成的经 济损失大致为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 另据国外统计,金属腐蚀的年损失远远超过水灾、火 灾、风灾和地震(平均值)损失的总和,在这里还不 包括由于腐蚀导致的停工、减产和爆炸等造成的间接 损失。
7、盐酸与锌片反应时,若加入可溶性醋酸铜晶体
[(CH3COO)2Cu],将产生两种影响生成速率的因
高中化学选修四人教版全套课件 共309页PPT资料
名称
化学式
ΔH/kJ·mol-
1
名称
化学式
ΔH/kJ·mol-1
石墨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393.5
金刚石 C(s) -395.0
氢气
H2(g)
一氧化碳 CO(g)
-285.8 -283.0
甲烷 甲醇
CH4(g) -890.31 CH3OH(l) -726.51
乙烷 乙烯 乙炔 乙醇 丙烷 苯
C2H6(g) -1559.8 C2H4(g) -1411.0 C2H2(g) -1299.6 C2H5OH(l) -1366.8 C3H8(g) -2219.9 C6H6(l) -3267.5
已知: H2O(g)=H2O(l) △H= - 44kJ/mol 是否可以求出氢气的燃烧热?
H2(g)+1/2O2(g)=H2O(l) △H2=△H1+△H= - 285.8kJ/mol
H2(g)+1/2O2(g)=H2O(l) △ H2=-285.8kJ/mol
一、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 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条条大路通罗马
A.1000kJ/mol C.2000kJ/mol
B.1500kJ/mol D.3000kJ/mol
3.家用液化气中主要成分是丁烷,当 10kg 丁烷完全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液 态水时,放出热量5×105kJ。
写出丁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上式中的△H1是否表示氢气的燃烧热?
C.C8H18(1)+25/2O2(g)=8CO2(g)+9H2O(1) Δ H=+5518 kJ·mol-1
2.3.1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改变压强前总压强P1;改变压强后瞬时总压强P2;改变压强达新平衡 后总压强P3 加压:P2 > P3 > P1; 减压:P1 > P3 > P2 。
①三点作图法:
条件改变的影响 平衡移动的影响 新平衡
旧平衡
旧平衡 条件改变的影响
新平衡 平衡移动的影响
[讨论] 对于反应2NO2(气)
N2O4(气) △H=-56.9kJ/mol
20-50MPa
N2+3H5200℃ 铁触媒 2NH3 工业合成氨为什么需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提高氨的产率吗?
应用: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不能提高氨的产率。 但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四.化学平衡移动
1. 平衡移动的方向:
(1)若υ正> υ逆 ,平衡向 正反应方向移动 (2) 若υ正< υ逆 ,平衡向 逆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体系压强
正
C反应物
减小
逆
C反应物
增大
逆
C生成物
减小
勒夏特列原理 正
C生成物
增大
向气体计量数减小方向 体系压强 减小
减小体系压强
温度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催化剂 平衡不移动。
向气体计量数增大方向 体系压强 增大
向吸热方向
向放热方向
体系温度 体系温度
降低 升高
四.化学平衡移动
* 勒夏特列原理:
2、结果: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 (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3、 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③转化率问题:转化率=
×100%
例:恒温、恒容,反应N2 + 3 H2
2 NH3
平衡后,向其中加入N2,平衡如何移动? 正向移动
①三点作图法:
条件改变的影响 平衡移动的影响 新平衡
旧平衡
旧平衡 条件改变的影响
新平衡 平衡移动的影响
[讨论] 对于反应2NO2(气)
N2O4(气) △H=-56.9kJ/mol
20-50MPa
N2+3H5200℃ 铁触媒 2NH3 工业合成氨为什么需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提高氨的产率吗?
应用: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不能提高氨的产率。 但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四.化学平衡移动
1. 平衡移动的方向:
(1)若υ正> υ逆 ,平衡向 正反应方向移动 (2) 若υ正< υ逆 ,平衡向 逆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体系压强
正
C反应物
减小
逆
C反应物
增大
逆
C生成物
减小
勒夏特列原理 正
C生成物
增大
向气体计量数减小方向 体系压强 减小
减小体系压强
温度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催化剂 平衡不移动。
向气体计量数增大方向 体系压强 增大
向吸热方向
向放热方向
体系温度 体系温度
降低 升高
四.化学平衡移动
* 勒夏特列原理:
2、结果: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 (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3、 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③转化率问题:转化率=
×100%
例:恒温、恒容,反应N2 + 3 H2
2 NH3
平衡后,向其中加入N2,平衡如何移动? 正向移动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2、用石墨电极电解NaOH溶液,一段时间后停止,若 想将溶液复原,应加适量的 H2O 。
3、用石墨电极电解H2SO4、NaOH、Na2SO4、 NaNO3 等溶液,阴阳两极生成气体体积比 2:1。
H2 O2 4、用石墨电极电解H2SO4溶液,当阳极生成标况下
22.4L气体时,电路中通过电子 4 mol。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课堂训练与检测
分析下图,哪个是原电池,哪个是电解池?
①③⑤
⑥⑦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电极材料总结: (1) 阳极又分为活性电极和惰性电极 ①当阳极是石墨或铂(Pt)、金(Au)时,惰性电极 本身不参与电极反应。
①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②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③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④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问题解决:
人教版选修4 (共24张PPT)
电解池的反应原理:以电解氯化铜为例
还原反应
←e— 负极 ↓e—
阴极 石墨
←e— 正极
↑e—
石墨 阳极
氧化反应
电解质溶液
阳离子
阴离子
Cu2++ 2e-=Cu
4、用石墨电极电解1L NaCl溶液(浓度够大),当阴 极收集到1.12L(标况)的 H2气体时,阳极收集到 1.12 L (标况)的 Cl2 气体,溶液pH=13(。体积不变)
3、用石墨电极电解H2SO4、NaOH、Na2SO4、 NaNO3 等溶液,阴阳两极生成气体体积比 2:1。
H2 O2 4、用石墨电极电解H2SO4溶液,当阳极生成标况下
22.4L气体时,电路中通过电子 4 mol。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课堂训练与检测
分析下图,哪个是原电池,哪个是电解池?
①③⑤
⑥⑦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电极材料总结: (1) 阳极又分为活性电极和惰性电极 ①当阳极是石墨或铂(Pt)、金(Au)时,惰性电极 本身不参与电极反应。
①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②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③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④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4 4.3电解原理(共24张PPT)
问题解决:
人教版选修4 (共24张PPT)
电解池的反应原理:以电解氯化铜为例
还原反应
←e— 负极 ↓e—
阴极 石墨
←e— 正极
↑e—
石墨 阳极
氧化反应
电解质溶液
阳离子
阴离子
Cu2++ 2e-=Cu
4、用石墨电极电解1L NaCl溶液(浓度够大),当阴 极收集到1.12L(标况)的 H2气体时,阳极收集到 1.12 L (标况)的 Cl2 气体,溶液pH=13(。体积不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高二2.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ppt
高中化学课件
金戈铁骑整理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仔细观察表格内容想一想: 压强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平衡的移动?
450℃时N2与 H2 反应平衡时生成NH3的实验数据
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 NH3% 2.0 9.2 16.4 35.5 53.6 69.4
v
v正
v正 v逆
v逆
0 增大压强 t
v
v正Βιβλιοθήκη v逆v逆 v正0 减小压强 t
若a + b = c + d;其速率-时间图又是怎样的?
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增大压强,平衡是否移 动?向哪个方向移动?
①2NO(g) + O2(g) 2NO2(g) 正向移动
②H2O(g) + CO(g) CO2(g) + H2(g) 不移动
B. A的转化率减小了 D. 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思考与交流】
一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SO3(g) 2SO2(g) +O2(g) 已达平衡状态。此时三者的浓度依次为0.2mol/L, 0.2mol/L,0.1mol/L。下列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如何 影响?
A.缩小体积,以增大压强.( 逆向移动) B.恒容,通入He气以增大压强.( 不移动 ) C.恒压,通入He气.( 正向移动 ) D.恒容,通入SO3气.( 正向移动 )
不移动
,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恒温恒容加入C
不移动
.
向平衡体系中3H2 (g) +N2 (g)
2NH3 (g)
恒容时,充入Ne ,则平衡_不_移__动__;
恒压时,充入Ne ,则平衡_逆_向__移_动_。
在反应aA(g) + bB(g)
金戈铁骑整理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仔细观察表格内容想一想: 压强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平衡的移动?
450℃时N2与 H2 反应平衡时生成NH3的实验数据
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 NH3% 2.0 9.2 16.4 35.5 53.6 69.4
v
v正
v正 v逆
v逆
0 增大压强 t
v
v正Βιβλιοθήκη v逆v逆 v正0 减小压强 t
若a + b = c + d;其速率-时间图又是怎样的?
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增大压强,平衡是否移 动?向哪个方向移动?
①2NO(g) + O2(g) 2NO2(g) 正向移动
②H2O(g) + CO(g) CO2(g) + H2(g) 不移动
B. A的转化率减小了 D. 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思考与交流】
一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SO3(g) 2SO2(g) +O2(g) 已达平衡状态。此时三者的浓度依次为0.2mol/L, 0.2mol/L,0.1mol/L。下列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如何 影响?
A.缩小体积,以增大压强.( 逆向移动) B.恒容,通入He气以增大压强.( 不移动 ) C.恒压,通入He气.( 正向移动 ) D.恒容,通入SO3气.( 正向移动 )
不移动
,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恒温恒容加入C
不移动
.
向平衡体系中3H2 (g) +N2 (g)
2NH3 (g)
恒容时,充入Ne ,则平衡_不_移__动__;
恒压时,充入Ne ,则平衡_逆_向__移_动_。
在反应aA(g) + bB(g)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4章第1节《原电池》课件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 金属。
B.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的电 极是正极。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 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问题3:你可以从那些方面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电极材料、离子移动方向、电子流向、 电流方向、氧化还原方面、实验现象等 等
④ 现象:Zn棒变细,Cu棒 变粗,蓝色溶液变 浅
[问题切入]
问题8:人们发现,按此方法设计的原电池,如果用它做 电源,不但效率低,而且时间稍长电流就很快减弱,因此 不适合实际应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A
单液原电池
H2SO4 溶液 主要原因:负极与阳离子直接接触【说明】由于右图装置中Cu2+与 Zn直接接触,Zn失电子后, Cu2+可以直接在锌片上得到电子,所 以这种原电池的效率不高,电流在短时间内就会衰减。
*根据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是负极,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是正极。
*根据电子移动方向或者电流的方向来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 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1、已知反应 Cu + 2FeCl3 = CuCl2 +2FeCl2 , 请设计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
强到弱的顺序为 (a>c>d>)b
有下列材料:Zn片(2片)、Cu片(2片)、导线、 水果 (西红柿、苹果等)、电流计,请设计一个装置
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并画出设计草图。
用水果和现有的实验器材试做水果电池
你知道吗? 2380块橙子能给一个手机充电
B.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的电 极是正极。
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 极被还原。
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
问题3:你可以从那些方面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电极材料、离子移动方向、电子流向、 电流方向、氧化还原方面、实验现象等 等
④ 现象:Zn棒变细,Cu棒 变粗,蓝色溶液变 浅
[问题切入]
问题8:人们发现,按此方法设计的原电池,如果用它做 电源,不但效率低,而且时间稍长电流就很快减弱,因此 不适合实际应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A
单液原电池
H2SO4 溶液 主要原因:负极与阳离子直接接触【说明】由于右图装置中Cu2+与 Zn直接接触,Zn失电子后, Cu2+可以直接在锌片上得到电子,所 以这种原电池的效率不高,电流在短时间内就会衰减。
*根据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是负极,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是正极。
*根据电子移动方向或者电流的方向来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 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1、已知反应 Cu + 2FeCl3 = CuCl2 +2FeCl2 , 请设计原电池,写出电极反应式。
强到弱的顺序为 (a>c>d>)b
有下列材料:Zn片(2片)、Cu片(2片)、导线、 水果 (西红柿、苹果等)、电流计,请设计一个装置
使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并画出设计草图。
用水果和现有的实验器材试做水果电池
你知道吗? 2380块橙子能给一个手机充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1.3《盖斯定律》名师课件
人教版 化学 选修(四) 第一章 第三节
途殊结 径途果 不同一 同归样
H2(g)+1/2O2(g) = H2O(g) △H1= - 241.8kJ/mol ①
• 判断——题目中的△H1表示的是燃烧热物嘛?质
H2(g)+1/2O2(g) = H2O (l) △H3
聚集状态③
• 回忆——燃烧热的概念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热化学方程式乘以(除以)一个数时,反应热 也必须乘以(除以)该数;
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 ΔH大小不变, “+ -”须随之改变;
1.已知如下反应,取标况下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 混合气体11.2L,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室温 ,放出的热量
为( A )
CH4(g)+2O2(g) = CO2(g)+2H2O(l) 2H2(g) + O2(g) =2H2O(g) 2H2(g) + O2(g) =2H2O(l)
C(石墨) +O2 (g) = CO2(g)
△H1 = -394 kJ/mol ①
C(石墨) +1/2O2 (g) = CO (g) △H2 = -111 kJ/mol ②
H2(g) +1/2O2 (g) = H2O(g)
△H3 = -242kJ/mol ③
试计算25℃时,一氧化碳与水蒸气作用转化为氢气和二
S(始态) △H
L(终态)
△H3
△H4
△H5
中间产物2
中间产物3
途径1:经一步反应到达终态,反应热为 △H;
途径2:经两步反应到达终态,反应热分别为△H1 、△H2 总反应热为△H1 +△H2;
途径3:经三步反应到达终态,反应热分别为△H3 、△H4 △H5,总反应热为△H3 +△H4+ △H5;
途殊结 径途果 不同一 同归样
H2(g)+1/2O2(g) = H2O(g) △H1= - 241.8kJ/mol ①
• 判断——题目中的△H1表示的是燃烧热物嘛?质
H2(g)+1/2O2(g) = H2O (l) △H3
聚集状态③
• 回忆——燃烧热的概念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热化学方程式乘以(除以)一个数时,反应热 也必须乘以(除以)该数;
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 ΔH大小不变, “+ -”须随之改变;
1.已知如下反应,取标况下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 混合气体11.2L,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室温 ,放出的热量
为( A )
CH4(g)+2O2(g) = CO2(g)+2H2O(l) 2H2(g) + O2(g) =2H2O(g) 2H2(g) + O2(g) =2H2O(l)
C(石墨) +O2 (g) = CO2(g)
△H1 = -394 kJ/mol ①
C(石墨) +1/2O2 (g) = CO (g) △H2 = -111 kJ/mol ②
H2(g) +1/2O2 (g) = H2O(g)
△H3 = -242kJ/mol ③
试计算25℃时,一氧化碳与水蒸气作用转化为氢气和二
S(始态) △H
L(终态)
△H3
△H4
△H5
中间产物2
中间产物3
途径1:经一步反应到达终态,反应热为 △H;
途径2:经两步反应到达终态,反应热分别为△H1 、△H2 总反应热为△H1 +△H2;
途径3:经三步反应到达终态,反应热分别为△H3 、△H4 △H5,总反应热为△H3 +△H4+ △H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溶液pH的计算.pptx
时,消耗三种酸的体积大小关系为________。 ④a盐酸和b醋酸,若加水稀释到相同的倍数,________的pH
大,若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________加的水多。
答案 (1)①c>a>b ②c>a=b ③a=b>c ④b a (2)①b>a>c ②b>a=c ③a=c>b ④a b 解析 (1)①H2SO4为二元强酸:CH3COOH为弱酸,在水溶液
mol·L-1-9 20 L
L×10-2
mol·L-1=10-3
mol·L-1
c(H+)=1100--134=10-11mol·L-1
pH=11。
方法归纳 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混合 (1)酸过量: 先求 c(H+)余=c(H+)·VV((酸酸))-+cV((O碱H-))·V(碱),再
求 pH。
(2)碱过量:
10-3 mol·L-1,pH=3。
(2)c(H
+
)
=
1
L×10-2
mol·L-1+1 2L
L×10-4
mol·L-1
≈
102-2mol·L-1,
pH=2+lg2=2.3。
方法规律 (1)强酸溶液与强酸溶液混合
c(H+)混=c1(H+)·VV11++Vc22(H+)·V2,然后再求 pH。 (2)强酸溶液与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若 pH 差值≥2,混合 后 pH=pH 小+0.3。
b.若 pH1+pH2>14,则VV酸 碱=10pH1+pH2-14。
c.若 pH1+pH2<14,则VV酸 碱=1014-(p1H1+pH2)。
变式训练1 室温时,将xmLpH=a的稀NaOH溶液与ymLpH =b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下列关于反应后溶液pH的判断, 正确的是( )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答案 D
大,若加水稀释到相同的pH,________加的水多。
答案 (1)①c>a>b ②c>a=b ③a=b>c ④b a (2)①b>a>c ②b>a=c ③a=c>b ④a b 解析 (1)①H2SO4为二元强酸:CH3COOH为弱酸,在水溶液
mol·L-1-9 20 L
L×10-2
mol·L-1=10-3
mol·L-1
c(H+)=1100--134=10-11mol·L-1
pH=11。
方法归纳 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混合 (1)酸过量: 先求 c(H+)余=c(H+)·VV((酸酸))-+cV((O碱H-))·V(碱),再
求 pH。
(2)碱过量:
10-3 mol·L-1,pH=3。
(2)c(H
+
)
=
1
L×10-2
mol·L-1+1 2L
L×10-4
mol·L-1
≈
102-2mol·L-1,
pH=2+lg2=2.3。
方法规律 (1)强酸溶液与强酸溶液混合
c(H+)混=c1(H+)·VV11++Vc22(H+)·V2,然后再求 pH。 (2)强酸溶液与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合,若 pH 差值≥2,混合 后 pH=pH 小+0.3。
b.若 pH1+pH2>14,则VV酸 碱=10pH1+pH2-14。
c.若 pH1+pH2<14,则VV酸 碱=1014-(p1H1+pH2)。
变式训练1 室温时,将xmLpH=a的稀NaOH溶液与ymLpH =b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下列关于反应后溶液pH的判断, 正确的是( )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答案 D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件:化学平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共28张PPT)
H2(g)+Br2(g)
(1)对于只涉及液体或固体的反应,压强的影响极其微弱,一般不考虑。
(2)“惰性”气体(泛指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各反应气体的分压不
变
体系中各反应成分的浓度不变
平衡不移动。如向 N2(g)+3H2(g)
2NH3(g)的平衡体系中充入 He,平衡不移动。
3.关于反应物的转化率 例如:3A+B
2C+D
等温等容,增加 A 的物质的量,引起的结果是:B 的转化率提高;A 的浓度
增大,平衡向着 A 的浓度降低的方向移动,但只是减弱了 c(A)增大的趋势。
1
2
第2课时
1
2
第2课时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3
4
5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
4
5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
4
5
无色
红棕色
3
4
5
3
4
5
2
3
4
5
3
4
5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操作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现象 颜色加深
3
4
5
3
4
5
n(NO2)不变,压强增
实验原理:2NO (g)
N O (g),
混合气体的颜色深浅取决于 c(NO )=
(1)对于只涉及液体或固体的反应,压强的影响极其微弱,一般不考虑。
(2)“惰性”气体(泛指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各反应气体的分压不
变
体系中各反应成分的浓度不变
平衡不移动。如向 N2(g)+3H2(g)
2NH3(g)的平衡体系中充入 He,平衡不移动。
3.关于反应物的转化率 例如:3A+B
2C+D
等温等容,增加 A 的物质的量,引起的结果是:B 的转化率提高;A 的浓度
增大,平衡向着 A 的浓度降低的方向移动,但只是减弱了 c(A)增大的趋势。
1
2
第2课时
1
2
第2课时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3
4
5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
4
5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
4
5
无色
红棕色
3
4
5
3
4
5
2
3
4
5
3
4
5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操作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实验现象 颜色加深
3
4
5
3
4
5
n(NO2)不变,压强增
实验原理:2NO (g)
N O (g),
混合气体的颜色深浅取决于 c(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