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ຫໍສະໝຸດ Baidu“补肾”为主。
(二)专著:大量涌现。据《中国图书联合目录》 记载约60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书。
1.明·高濂《遵生八笺》十九卷 2.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六、养生学正式确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依据: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养生理论与方法得到全面总结,涌现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系
统全面的养生专著。如:《养生宝典》、《养生大全》等。 2.建立了养生保健机构:如研究所、老年大学、疗养所等。 3.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4.养生学被列入教学大纲,养生康复专业的建立。
总结: 从上养生学发展概况,可以看出: 1.养生学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归结起来:起源于商周;初具规模于春秋战国;形成于晋
唐;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形成明确学科在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 2.养生学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快
追求高质量→注意保养 人民生活水平高
调配的医生,即营养医,而饮食调养,正是养生学的重要 内容之一。说明当时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和总结。
二、养生理论的奠定——初具规模于春秋战国 依据有二: (一)养生概念的确立 养生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春秋战国。这从《吕
氏春秋》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 《吕氏春秋·节丧》有云: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养老专著。 2.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营养学专著。
五、养生学的成熟——成熟于明清 依据是:
• 这一时期总结性养生专著大量涌现。 • 理论上进一步阐发,有些新的发展。
(一)理论方面:
1.赵献可:强调保养命火 2.张介宾:重视阴精阳气 3.李中梓(子):重视调养五脏 4.徐大椿:重视保护元气 5.叶天士:主张中年应注意保养“阳明”,老年(60以后)
3.李东垣:(补土派代表) 理论上:强调人以元气为本,脾胃为元气之本,主张保脾扶
元。 方法上:主张节饮食、少欲念、省语言、慎劳欲(立足脾胃)
(养脾)(养精惜神)(养气)(养形) 4.朱丹溪(滋阴派代表) 理论上: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主张抑阳保阴。 方法上:强调节欲、节饮食。
(二)专著增多 这里重点谈谈较有代表性的两种书。 1.宋·陈直《养老奉亲书》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
(二)文字记载 我国文字记载始于甲骨文(商代),而在现存甲
骨文中,已有关于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方面的文 字。 如:沐 浴 帚 等字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意识 到应讲究环境及个人卫生。
(三)书籍记载
《周礼·天官》(周礼为记载周朝官制的史书)记载,周 朝医学已有分科(四科)
食医 疡医(扬) 疾医 兽医 其中食医,从该书《天官》篇的记载看,是专管王室饮食
小结:
从上述先秦诸子养生思想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养性、练形、避害、饮食、起居、
劳逸为中心的养生观念已初步形成,虽较粗浅零散,但却 为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养生学最初只是诸子百家养生经验的汇集,它原非中医学 所专有。
那么,中医养生学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中医养生体系形成——秦汉→晋唐
四、养生学的发展——发展于宋元 依据在于:
• 对养生理论的阐发,养生方法的进一步充实; • 专著的不断增多。
(一)突出特点:是这一时期比较注重养生 理论的阐发。
如:
1.刘完素(河间学派的开创人,争鸣的发起人)主火派代 表
理论上提出以保精养气惜神为基点:节欲保精、静心养神, 反对过用。
养生方法上:提出一些气功锻炼的方法。 2.张从正:攻邪派 理论上:提出“君子贵流不贵滞”、“养生当用食补” 方法上:提倡食疗,还重视戒房劳、慎语言、节饮食
了解 生命规律 损害生命
意思是了解生命规律,不去损害它,就叫养生。
(二)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涌现
这从当时诸子百家的论说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1.老子:静心、节欲 2.孔子:强调修身养性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3.子华子:动以养生 4.吕不韦:其养生思想集中起来有三 (1)强调节欲养心。“谨养之道,养心为贵”。 (2)强调顺应自然,取利避害。 (3)动形以达郁。
(二)晋唐专论、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养生体 系的客观形成
如: 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专论炼丹及养生诸法。
南朝·陶弘景收集了梁以前有关养生理论,著成《养性延 命录》——第一部养生学专著。
唐·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 著作中有多篇专论,不仅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养生理论与 方法,尤其对老年养生方面结合自身实践有所发展,是其 一生养生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追索其学术发展过程,按照历史进程,大体可以 分为六个阶段:
• 养生知识积累于商周 • 理论奠定于春秋战国 • 体系形成于秦汉至晋唐 • 发展于宋元 • 成熟于明清 • 确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一、养生知识的积累——起源于商周
远古史迹 依据有三: 文字记载
书籍记载
(一)远古史迹 如:原始人类: 钻木取火以保暖、熟食 构木为巢以防寒防害 树叶兽皮制衣以御寒等
(一)《内经》赋予养生学以中医特色 (二)晋唐专论、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养生体
系的客观形成
(一)《内经》赋予养生学以中医特色
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提出了生命的本源。 2.阐述了生命的规律及衰老机理。 3.明确了人类的寿限——度百岁乃去。 4.提出了较系统的养生原则与方法: ①顺四时,慎起居,适寒温。“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和喜怒,养精神,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③动以养形……(导引、按跷、吐纳) ④节房事,不妄作劳;
⑤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生命规律:
(1)时间上划分:30岁以前是人体生长发育期;30—50岁 是成熟期;50—90岁是衰老期;90岁以后走向死亡。
(2)男女之间差异: ①女性发育早,生长发育期比男性短; ②女性在形态方面的衰老比男性出现得早; ③女性衰老以阳明脉衰老明显,男性衰老以肾气衰明显,女
性衰老进程比男性较为缓慢。
(二)专著:大量涌现。据《中国图书联合目录》 记载约60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书。
1.明·高濂《遵生八笺》十九卷 2.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六、养生学正式确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依据: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养生理论与方法得到全面总结,涌现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系
统全面的养生专著。如:《养生宝典》、《养生大全》等。 2.建立了养生保健机构:如研究所、老年大学、疗养所等。 3.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4.养生学被列入教学大纲,养生康复专业的建立。
总结: 从上养生学发展概况,可以看出: 1.养生学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归结起来:起源于商周;初具规模于春秋战国;形成于晋
唐;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形成明确学科在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 2.养生学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快
追求高质量→注意保养 人民生活水平高
调配的医生,即营养医,而饮食调养,正是养生学的重要 内容之一。说明当时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和总结。
二、养生理论的奠定——初具规模于春秋战国 依据有二: (一)养生概念的确立 养生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春秋战国。这从《吕
氏春秋》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 《吕氏春秋·节丧》有云: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养老专著。 2.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营养学专著。
五、养生学的成熟——成熟于明清 依据是:
• 这一时期总结性养生专著大量涌现。 • 理论上进一步阐发,有些新的发展。
(一)理论方面:
1.赵献可:强调保养命火 2.张介宾:重视阴精阳气 3.李中梓(子):重视调养五脏 4.徐大椿:重视保护元气 5.叶天士:主张中年应注意保养“阳明”,老年(60以后)
3.李东垣:(补土派代表) 理论上:强调人以元气为本,脾胃为元气之本,主张保脾扶
元。 方法上:主张节饮食、少欲念、省语言、慎劳欲(立足脾胃)
(养脾)(养精惜神)(养气)(养形) 4.朱丹溪(滋阴派代表) 理论上: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主张抑阳保阴。 方法上:强调节欲、节饮食。
(二)专著增多 这里重点谈谈较有代表性的两种书。 1.宋·陈直《养老奉亲书》该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
(二)文字记载 我国文字记载始于甲骨文(商代),而在现存甲
骨文中,已有关于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方面的文 字。 如:沐 浴 帚 等字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意识 到应讲究环境及个人卫生。
(三)书籍记载
《周礼·天官》(周礼为记载周朝官制的史书)记载,周 朝医学已有分科(四科)
食医 疡医(扬) 疾医 兽医 其中食医,从该书《天官》篇的记载看,是专管王室饮食
小结:
从上述先秦诸子养生思想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养性、练形、避害、饮食、起居、
劳逸为中心的养生观念已初步形成,虽较粗浅零散,但却 为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养生学最初只是诸子百家养生经验的汇集,它原非中医学 所专有。
那么,中医养生学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中医养生体系形成——秦汉→晋唐
四、养生学的发展——发展于宋元 依据在于:
• 对养生理论的阐发,养生方法的进一步充实; • 专著的不断增多。
(一)突出特点:是这一时期比较注重养生 理论的阐发。
如:
1.刘完素(河间学派的开创人,争鸣的发起人)主火派代 表
理论上提出以保精养气惜神为基点:节欲保精、静心养神, 反对过用。
养生方法上:提出一些气功锻炼的方法。 2.张从正:攻邪派 理论上:提出“君子贵流不贵滞”、“养生当用食补” 方法上:提倡食疗,还重视戒房劳、慎语言、节饮食
了解 生命规律 损害生命
意思是了解生命规律,不去损害它,就叫养生。
(二)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涌现
这从当时诸子百家的论说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1.老子:静心、节欲 2.孔子:强调修身养性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3.子华子:动以养生 4.吕不韦:其养生思想集中起来有三 (1)强调节欲养心。“谨养之道,养心为贵”。 (2)强调顺应自然,取利避害。 (3)动形以达郁。
(二)晋唐专论、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养生体 系的客观形成
如: 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专论炼丹及养生诸法。
南朝·陶弘景收集了梁以前有关养生理论,著成《养性延 命录》——第一部养生学专著。
唐·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 著作中有多篇专论,不仅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养生理论与 方法,尤其对老年养生方面结合自身实践有所发展,是其 一生养生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追索其学术发展过程,按照历史进程,大体可以 分为六个阶段:
• 养生知识积累于商周 • 理论奠定于春秋战国 • 体系形成于秦汉至晋唐 • 发展于宋元 • 成熟于明清 • 确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一、养生知识的积累——起源于商周
远古史迹 依据有三: 文字记载
书籍记载
(一)远古史迹 如:原始人类: 钻木取火以保暖、熟食 构木为巢以防寒防害 树叶兽皮制衣以御寒等
(一)《内经》赋予养生学以中医特色 (二)晋唐专论、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养生体
系的客观形成
(一)《内经》赋予养生学以中医特色
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提出了生命的本源。 2.阐述了生命的规律及衰老机理。 3.明确了人类的寿限——度百岁乃去。 4.提出了较系统的养生原则与方法: ①顺四时,慎起居,适寒温。“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和喜怒,养精神,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③动以养形……(导引、按跷、吐纳) ④节房事,不妄作劳;
⑤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生命规律:
(1)时间上划分:30岁以前是人体生长发育期;30—50岁 是成熟期;50—90岁是衰老期;90岁以后走向死亡。
(2)男女之间差异: ①女性发育早,生长发育期比男性短; ②女性在形态方面的衰老比男性出现得早; ③女性衰老以阳明脉衰老明显,男性衰老以肾气衰明显,女
性衰老进程比男性较为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