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课程论文
考古学论文
1作为考古学的考古学与欧洲和亚洲的传统不同,考古学在美国长期寓于人类学之中。
特别是2 0世纪6 0年代新考古学兴起以后,以宾福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公开申述/考古学即人类学,除此什么都不是。
8 0年代后期,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大学设立考古系,这可能是美国考古学第一次突破人类学之囿。
2 0 0 0年美国考古学会召开的第6 5届年会上,包括J i mW i s e m an, G a r y F r e i m a n, D e g e P r i c e 在内的一批当代美国考古学家,组织了一个以/作为考古学的考古学0为主题的讨论,意在进一步强调考古学本身的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激烈提倡/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0的著名学者宾福德也参加了该专题讨论,并对当代考古学的独立性表示认可。
美国同行的这一变化,与数十年来欧洲和亚洲的考古学逐渐从史学范畴中分离相呼应,正可谓殊途同归。
无论是走出历史学还是走出人类学,都意味着考古学作为学科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它显示考古学正进一步成熟并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
尽管在研究计划中,这些问题从属并最终服务于根本目标,但本质上却是地理学和气象学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考古学解答的。
因此考古学不能看成只解决人类学或狭义历史学问题的学科,尤其不能仅仅理解为/证经补史0的工具。
考古学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在为历史学和人类学服务的同时,为其它更多的学科、为社会提供更有效和更广泛的服务。
这是考古学的前途所在。
然而,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走出历史学和人类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同时,并不妨碍其在方法论和技术手段上与其它学科共享。
说到研究方法,多数学者首先想到的是地层学与类型学。
这两大方法被视为考古学区别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最重要的理由。
地层学和类型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但如果将现代考古学比作一架马车架在地层学和类型学/两轮0上,则明显失于偏狭,至少是不够确凿的。
现代考古学早已走上了一条方法和技术手段日益富并不断有所创新的不归路。
考古学硕士毕业论文
考古学硕士毕业论文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表达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概念设计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研究关于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基于GIS的秦陵考古信息系统实现研究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基于.Net平台的田野数字考古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GIS支持下的考古探测综合解释系统基于地域文化的薛家岗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研究基于WebGIS的秦陵考古信息系统实现研究基于.Net平台的田野数字考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李济科学考古思想的建构公众考古传播研究考古发掘数据处理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石窟寺考古测绘与美术图式本体之间关系浅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田野数字考古技术的研究数字考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考古遗址博物馆人性化展陈设计研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研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胶东先秦考古发展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展示体系构建举隅考古遗址发掘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沈从文与美术考古研究考古发现类展览的信息传达研究元中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考古科普著作研究秦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前期研究考古遗址展示的初步研究考古发现与《天问》研究考古文物绘图生成技术研究与实现考古地层学的环境考古研究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基于场所理论下的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展示设计考古地层的三维可视化及应用研究红山口—石人子沟考古遗址公园建立的可行性研究我国考古类电视节目研究基于文物三维模型的考古绘图自动绘制方法研究与实现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研究俞浩及《西域考古录》研究吕大临《考古图》研究考古信息在史前文化展览情景再现中的利用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渔业考古研究协助界定考古地层边界的测试报警系统的开发研究考古地理信息网络发布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机器人系统设计论豫东考古与南亳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中国西部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和考古研究殷墟考古初期(1929-1930)的古物所有权之争赤峰上机房营子遗址环境考古研究裴李岗文化的分期及考古类型探讨《考古质疑》研究论聚落考古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基于双相机的考古发掘探方三维建模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考古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利益相关方冲突管理基于剖面的田野考古探方三维建模方法研究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考古探测中的应用研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X荧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曲村—天马考古遗址公园游客中心建筑设计利用考古材料阐明先秦时期东江流域的文化演进新疆考古发现的头骨穿孔现象西金城遗址环境考古研究基于WebGIS的考古遗址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基于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国内遗址博物馆案例调查研究汶泗流域新石器时代饮食考古研究自安山城的考古收获与初步认识关于“东瓯”的历史与考古问题从神话考古看古蜀的历史文化内涵考古出土带扣的初步研究良渚文化玉璧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历程考古发现辽代佛教文物研究江苏昆山姜里遗址孢粉与环境考古研究甘肃东部齐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木炭遗存分析考古材料中十二生肖形象的类型及演变用于考古数字博物馆的受限自然语言查询系统从考古文化看新疆突厥语族各民族萨满教信仰基于GIS的内蒙古地区元代城址考古研究滕固及其美术考古研究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饮食考古初论青岛地区汉代考古发现与研究基于半坡博物馆的考古术语英译研究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考古出土的明代瓷质香炉研究考古出土的汉砚研究山东地区东周时期积石积炭及膏泥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唐代胡瓶的考古发现与综合研究从考古资料看楚、越文化关系从考古材料看浙江漆艺发展史皖南漳河上游土墩墓群的考古类型学研究从考古资料看汉代泗水流域的农业唐五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研究赤柏松古城考古发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环境考古初探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期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杭嘉湖平原良渚文化玉架山遗址环境考古研究从考古材料看原始宗教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影响三峡先秦时期房屋居址考古研究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从考古材料看战国秦汉时期昭通地区文化交流基于GML的考古探测WebGIS研究与实践鲁南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音乐考古研究山东地区商周时期腰坑墓葬俗考古研究考古发现与屈原生年、仕履、流放研究环渤海地区旧石器考古及相关问题探讨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计算机辅助文物图像绘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吴越史地研究会初探渤海上京城研究史论从考古发现看辽上京地区契丹人习俗高校博物馆观众研究合肥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考古出土的两宋时期首饰研究二十世纪重大文化考古发现对书法的影响无锡鸿山越墓的音乐考古发现与研究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摄影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网络大字报话语的知识考古遗址公园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商代北方青铜文化向中原传播路径研究近三年沪、台两地高考古诗文试题比较研究GPR偏移技术在考古探测中的应用研究昙石山遗址聚落与环境考古分析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文物三维模型线图生成和测量方法研究与实现滕固美术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陕西某古遗址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综合研究利用考古材料剖析六朝岭南人口分布格局及相关问题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健康状况试析新疆考古发现的动物随葬研究甲骨文谷物与耕作类词语研究摩羯文饰的中国化进程及演变规律考古预探测机器人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考古资料所见汉代河洛地区的农业百越与巴的先秦考古文化比较研究汉代绘画艺术研究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数据库建设研究与应用古瑟研究小清河下游商周制盐遗址聚落考古分析黑沟梁墓地与东黑沟墓地的考古类型学比较研究石寨山第6号墓出土文物的科技考古与研究三峡地区楚墓考古发现与研究脂类物质分析技术运用于考古学的方法探索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表达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概念设计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研究关于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基于GIS的秦陵考古信息系统实现研究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基于.Net平台的田野数字考古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GIS支持下的考古探测综合解释系统基于地域文化的薛家岗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研究基于WebGIS的秦陵考古信息系统实现研究基于.Net平台的田野数字考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李济科学考古思想的建构公众考古传播研究考古发掘数据处理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石窟寺考古测绘与美术图式本体之间关系浅论沈阳市区新乐上层文化考古的新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文物的图像线图绘制研究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察吾呼沟史前遗存的研究与保护吐火罗人起源与迁徙的考古学考察湘江中上游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安特生与中瑞文化交流马鬃山区游牧文化遗存研究基于二维图像的非真实感线图生成与绘制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玉璜研究散见汉代陶文集录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河北武安地区汉代城址研究先秦邢地综合研究先秦城市的长时段比较研究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鲁东南苏北沿海地区汉代聚落形态研究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研究李济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之构建两汉博山炉研究殷墟出土乐器研究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秦宫殿建筑形制与技术特点研究从大地湾出土文物看史前早期渭水上游的农业生产试论辽东半岛石棚遗存试析“尉迟寺类型”马鞍山地区六朝墓葬的初步研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范围划定研究考古城址展示及博物馆设计研究试析中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核心素养”上海中考古诗文试题的测试目标研究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的性别考古研究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研究陇山以西考古资料反映的秦早期文化特质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分析及复习策略探究福柯疯狂史中的精神谵妄考古“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概念的知识考古玉溪遗址T0403探方动物骨骼的初步观察与分析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研究南汉康陵遗址保护研究初探中国旧石器时代艺术初论福柯知识考古学方法研究基于图像的弩机三维重建及其机构原理研究群舒的考古学观察中心与边地—鲁国的空间组织和建造环境周代中原地区祭祀遗址初步研究云南澄江学山遗址植物大遗存分析山东两周编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解读山东微山沟南村汉墓画像石丧葬图先秦齐地盐业的形成与演变金代玉器的考古学研究中山国灵寿城初探互动中的巴文化:巴文化的开放性体系研究甘青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及族属研究礼县地区中小型秦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试论石家河类型点·线·面尹达史学研究主题博物馆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出土文物工艺研究的考古学意义论安特生在近代中瑞考古学交流中的作用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筮数易卦源流研究《四库全书》经部文献中的伏羲史料考辨王献唐研究先秦乐器铜铙研究考古学与建筑遗产测绘研究侯马虒祈遗址新月小区祭祀遗存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宋元明雕漆研究辽东半岛南端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2008)河南地区出土唐三彩研究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探成都地区4ka以来环境—气候变化与其对古蜀文明的影响北朝后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晋阳从定海湾沉船看闽江下游的海洋文化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卫聚贤学术研究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初步分析郑州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形态分析试论保护元上都遗址的意义郑州商文化形成研究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复原研究辽宁本溪地区旧石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山西地区唐墓初探汉代乐舞百戏俑相关问题研究苏北地区汉画像石墓车马出行图装饰意义及相关问题研究山西金墓分区分期研究莒国历史和文化研究胶东地区史前水田研究四川南部南宋墓葬二度空间的石刻造型艺术研究河南出土汉代陶塑动物研究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商代中原地区建筑类祭祀研究两周青铜匜研究西藏涂绘岩画的初步研究陕西地区出土6000年来人下颌骨后段形态演化的研究“曹操墓”现象的研究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湖北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公众考古学与史前遗址信息阐释河南所见东周纽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铜斝研究楚国郢都兴衰史考略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重新审视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辽宁绥中石碑地秦代宫室建筑第Ⅰ区遗址复原研究两宋时期瓦舍勾栏形制探究鲁北地区商周时期盔形器的初步研究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试论崧泽文化的分期与类型商代的日常服饰文化沈阳地区新乐上层文化初探蒙元关中服饰文化研究元代枢府瓷的考古学观察中国古代金刚杵的发现及其源流考云南早期青铜文化研究沈阳市区辽墓研究夏商西周宫殿建筑文化研究马王堆帛书《脉法》研究河南史前聚落外围沟状设施的分类研究两广地区出土汉代灯具研究信阳楚文化及其相关问题探讨云冈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调查研究两周时期葬马遗存研究三维技术数字化复原青州佛像综合研究甘肃石窟发现史汉长安城长乐宫四、五、六号建筑遗址复原研究史前聚落遗址展示利用初步研究河南汉墓出土陶圈舍研究软质景观在城市文化遗址公园中的运用唐代扬州工商业发展的考古学观察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研究宋代永福瓷与耀州瓷比较研究战国秦汉时期滇池区域出土铁器研究吐鲁番高昌故城保护研究晋中地区龙山时代遗存分析北阴阳营、薛家岗、鼓山史前文化关系之研究两汉家族葬初步研究战国西汉墓随葬陶仓、囷的考古学观察“大禹治水”传说的发生地域新考北朝长安城初步研究南方丝绸之路与古蜀对外关系探研晋国青铜器鸟类形象的艺术特征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征三苗”问题新探《诗经》车马考关中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孙作云史学思想研究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的风格源头研究村头聚落生业复原研究遗址区域内可还原性设施的设计及研究兴隆洼文化房址分析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兴废的古环境控制因素探讨GIS支持下的中国东北地区中西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宝山遗址的初步研究及其与南北方向上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互动陕西龙山时代至夏时期玉器的初步研究麦地那工匠村及其历史价值商代的农业及其社会影响先秦祭坛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科技研究西汉长安建筑的现代研究历程杭州湾跨湖桥新石器文化遗址兴衰—全新世海平面波动的响应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文化变迁研究近十三年新发表殷商西周金文的整理与研究鲁北地区周代聚落形态研究山水画孕育期的史料及相关研究基于线激光和多相机的场景快速三维获取技术研究近四十年出土秦汉篆文整理与研究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棺饰研究安徽沿淮及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探测GIS中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与设计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北魏鲜卑族服饰研究隋—宋扬州城防若干复原问题探讨驯马、马具和马车在新疆的传播新石器时代中期伊、洛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观察甘肃武威地区出土西夏瓷器研究高句丽遗迹出土砖瓦研究罗布淖尔史前居民社会生活初探商代用水问题研究秦阿房宫研究超光谱遥感技术在微观考古学中的应用商周青铜鬲研究峡江地区汉墓的考古学研究隋唐排箫初探史前龙型探究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宫殿区保护展示规划设计初探丹江库区北泰山庙2号旧石器遗址的石器研究与讨论大山前遗址第1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梭形石刀的功能研究敦煌悬泉置遗址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齐家文化玉石器研究淳化枣树沟脑先周时期遗存分析蒙元墓葬研究曹魏服饰研究东周时期峡江地区的巴、楚文化交流研究豫南地區出土商周方国铜器铭文研究新疆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耳饰研究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研究新疆史前合葬试析论元代纸币殷墟墓葬玉器之研究生态环境与郑州商城之关系浅探曹操墓事件新闻报道的个案研究三堂文化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墓室画像与北朝社会皖西南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后羿代夏”的考古学观察豫鲁苏皖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初探明代沐氏家族墓葬研究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性质研究商周青铜器上凤鸟纹研究汉代储粮方式的考古学观察汉代文学中的日常生活从出土资料看秦的文明化进程汉代金银器的初步研究南汉康陵保护性建筑设计初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代墓葬相关问题研究周代山东诸国族属及相关问题研究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及其保护研究商代后期中原地区的战车研究论辽代墓葬与堪舆术汉代巴蜀吹笛胡人形象研究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形态研究牡丹江流域渤海遗迹出土陶器的类型学研究汉代熏炉研究论早商文化对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播与影响神人抱鱼铜带钩研究试论台湾地区的石板棺墓《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两周时期青铜簠研究论商周时期的车衡凌家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分析早期中国彩绘青铜器研究淮河中下游流域新石器彩陶初探安徽江淮地区春秋青铜器发现与研究略论广富林遗址先秦时期的植物利用与早期湿地开发辽代饶州相关问题研究辽西古廊道城邑研究辽东地区高句丽山城研究秦宫殿建筑地盘与院落布局研究渤海宗教研究辽西地区先秦时期石质生产工具初步研究文明起源时代古蜀文化的演进春秋战国时期诉讼证据研究宝鸡石嘴头龙山时代晚期遗存分期及相关问题探讨大运河安徽段遗产保护与展示研究古墓葬展示利用研究皖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生业经济研究燕下都与灵寿故城比较研究齐家文化男女合葬墓研究基于生命表法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初探骆越青铜文化研究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秦丧葬制度研究郑国与韩国墓葬制度比较研究内蒙古地区西夏城址的初步研究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岩画的分期研究从白草坡到周原西周殷遗民分布、影响及其同化问题研究殷商时代的乐文化马家窑文化与黄河上游农业文明商周图形文字构形研究漳河流域土墩遗存初步研究新疆天山史前青铜刀的类型学研究三峡库区明代墓葬研究江淮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兵器研究柿子滩文化技术研究二里头遗址与夏都文化遗产群落及其保护初探四合如意暗花云纹云布女衫的保护修复与研究浅论商代至战国时期湖南湘江流域青铜文化格局的演进大型基本建设与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宿迁青墩遗址的遗迹及相关问题研究楚国纪南城南垣水门的复原研究汉水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研究下冯塘遗址研究山西出土先秦青铜乐钟的艺术学研究秦汉时期帝王祭礼建筑研究隋唐长安城外郭城北段城墙遗址保护研究初探沂源东安故城调查与浮来、盖邑考略族邦的产生及其初期形态小田溪墓群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发策略研究黔北南宋墓雕刻及文物的造型与艺术价值研究南阳汉画像石墓门初步研究滇文化学术研究历程的回顾与探索贵州北盘江流域新石器遗存的初步研究一座历史名城的生命史:蒲州故城沿革研究郭沫若序跋散文研究山东北部商周时期煮盐工艺初步研究神兽镜的初步研究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形制研究核分析技术在耀州窑唐三彩和黑瓷的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云南佤族银饰艺术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研究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研究中国壮族与老挝佬族禾崇拜比较研究。
考古学论文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大约为距今300万年至15或20万年,相当于古人类发展阶段中的直立人(猿人)阶段。
以下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
元谋人及其文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一元谋猿人的刮削器种人类文化,以元谋猿人化石中发现的三件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为代表。
由于元谋猿人化石的时代为距今约180万年,所以元谋猿人文化代表中国南方早更新世的人类文化遗物。
同时在山西芮城西侯度早更新世地层中也找到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人类文化。
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文化位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古地磁断代为距今180万年。
文化遗物与动物化石并存。
文化遗物有石器、烧骨和带切痕的鹿骨等。
石器器形有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等。
其中三棱大尖状器是中国华北旧石器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性的工具,在后来的蓝田公王岭、山西芮城山西襄汾丁村等,都有发现,称为“匼河——丁村系”(或称“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系统”)。
泥河湾层与小长梁地点。
所谓泥河湾层,是20世纪初期在河北阳原县桑干河上游的泥河湾村附近确定的早更新世地层,并与北京周口店期被分别看成中国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标准地层。
实际上,近年复查明,泥河湾地点还有更新世中、晚期地层,真正泥河湾层只能是泥河湾地点的下层。
许多学者估计这一带地层中可以找到早期人类及其文化遗存,自195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前往调查,先后发现山西阳高许家窑、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陀,其中小长梁时代最早,为早更新世。
1978年,在阳原县官亭村小长梁地点的下泥河湾组顶部的沙层中,发现一批石制品,包括石核25件、石片47件、废片720片、石器12件,还有人工痕迹骨片6件。
器类简单,器型小,除1件小砍砸器外,多为刮削器。
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三趾马、三门马,为早更新世文化遗存。
匼河文化。
1957年,古脊所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在山西、河南交界的黄河里湾发现一系列化石地点,其中匼河发现了动物化石和石器的共出。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任务,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考古学与博物馆学领域的相关问题,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将就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探讨。
首先,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选择一个特定时期、地域或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相关领域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例如,可以研究一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或者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
其次,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考古遗址或博物馆展览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的理论和实践。
其次,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历史、人类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因此,在进行研究时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实物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同时,研究者还应该善于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例如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等,来辅助研究和分析。
总之,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对于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成功完成非常重要。
最后,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要求。
首先,研究者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查阅和资料搜集,以获取足够的研究素材和理论依据。
其次,需要制定论文的结构和大纲,明确每个章节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随后,研究者应该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和讨论,以支持自己的研究观点和结论。
最后,需要进行全面的论文修改和润色,确保论文的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并且符合学术规范。
综上所述,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应该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要求进行论文写作。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希望本文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考古学的作用探索本科论文(共5篇)
考古学的作用探索本科论文(共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张光直说:“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古代遗存来研究古代文化及其文化史的学科。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及遗物,所以需要以田野考察为基础。
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考古学既要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探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北宋,金石学的产生,这时期以著作《考古图》为代表。
宋代的考察,是对古物收集的整理,但不叫近代意义的考古学。
近代意义的考古学以田野发掘为标志,运用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
近代考古学强调科学发掘,因为科学发掘不仅能使古代生产活动、生活状况等再现,而且能发现许多在文献史料中没有保存下来的东西,并提供有重大价值的历史线索。
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学的分支学科。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说:“依据音乐文化遗存的实物资料(发掘而得的或传世的遗物、遗址、遗迹,如乐器、乐谱,描绘有音乐生活图景的古代造型艺术作品等),借助考古学的方法来探讨音乐史、乐器史直至历史上的音律形态、音阶形态等音乐学课题的一门学科。
”音乐考古学扩大了音乐史研究的范围,丰富了音乐史的内容。
正如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在《进步和考古学》一书中说到:“……考古学引起了历史科学的变革。
它扩大了历史科学的空间范围,犹如望远镜扩大了天文学对空间的视野一样。
它把历史的实现往后伸展了一百倍,就像显微镜为生物学揭露了隐藏在巨大的躯体内的最微细的细胞生命。
”音乐史的研究方法之一——逆向考察,就是从现存的活态音乐形式去考证历史上的音乐形式。
黄翔鹏先生说:“传统是一条河流”,黄先生做得很好,提出“同均三宫”、“曲调考证”,写出《中国传统音乐180调谱例集》,是对中国民歌结构深层的提取,对整个中国传统音乐宏观的把握。
考古学论文
考古学通论姓名:景艳宁学号:201201010156老师:耿纪朋中国有着数目众多的考古遗址类文物,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遗物指的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如木器、石器等。
遗迹指的是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如埋葬死者的墓穴等。
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所谓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目前,考古遗址保护已经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头戏,各地掀起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热潮。
遗址展示已经成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展示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
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平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对于考古遗址公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迄今为止,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4是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明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很多国家把考古遗址作为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
考古遗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集中体现了中华悠久和璀璨的古代文明,在旅游、城市和文化等建设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考古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实行标志着中国考古遗址保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推动考古遗址保护发展的新形式,为城市建设和考古遗址保护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为城市文化建设找到了新内容。
考古遗址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了古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具有种类众多、规模大、价值高和影响深远的特点.目前,中国考古遗址保护在各地正在蓬勃地兴起,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契机推进相关传统文化展示建设,不仅是考古遗址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往往是古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缩影,体现着古代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历史文化文物考古论文
历史文化文物考古论文一、文物考古的意义1.丰富考古材料的历史相比于道听途说的传闻,基于实物为证还是进步的多,文物考古工作研究相关的出土材料,并运用地层学控制理论来判定出土物空间分布。
考古重视遗物以及遗迹单位,再然后就是关注微观空间分布与区域空间分布、遗存废弃的对应过程。
因此考古学家就开始怀疑考古材料的相关客观性质,觉得其就是文本,就像文献资料一样是需要被质疑、被阅读以及被诠释的。
考古工作持续的赋予相关考古材料新的涵义,并且,对远古时代的各方面认识也会随相关的考古材料不断的扩展并更新。
2.全民精神文明素质提升文物考古也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提升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更应该有效的掌握当地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并以身作则来保护历史文物以及宣传历史文化。
近些年很多的考古研究院都以实际出发,积极主动的进行公众考古活动,并有效的帮助公众来解读当地历史文化遗迹,了解历史文化的相关内涵,将历史文物保护逐渐的变成自身的自觉行动,这样有效的提升全民文物的保护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素质。
二、文物考古工作中的问题不重视中原文化区的相关作用,中国的史前文化多元化发展理论是长期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所达成的共识,也是认识的一种进步。
必须承认中国史前的文化发展多元性以及不平衡性,承认中国的史前文化没有一个是至始至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更是不可以否定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所处的主导作用及意义;相关的研究院综合功能发挥不足,当下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在专业考古发掘与研究,服务社会以及经济推进的各方面功能发挥不足;对应的文物科研及办公等基础性设备不能保证安全,考古研究院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设备环境以及陈列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以及管理环境。
不过,目前的考古研究院环境较为杂乱拥挤,很多的基础性设备较为落后,很多非常珍贵的大型文物也还是依靠扛手抬来运送,这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及不安全因素。
三、文物考古工作突破口提高1.持续提升文物考古人员的自身素质近些年,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各式各样的技术与科研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这不仅仅是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料,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
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
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
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1、陶器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3、陶器纹饰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
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考古学相关论文
考古学相关论文考古学相关论文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考古学相关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考古学论文题目:《佛教文化东向发展与北方草原民族的相互影响》佛教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沿丝绸之路传入汉地及北方草原地区的特殊的精神文化遗产。
无论是始于两汉之际,由印度及西域高僧传布于汉地的印传佛教,抑或公元11世纪,经由青藏高原传入北方草原地区的藏传大乘佛教,均对草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佛教的传入对亚洲内陆北方草原社会注入诸多新的外来文化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草原文化内容,也积极影响了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雪域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间的联结与交融,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精神文化联系。
佛教创立何时,史书无明确记载。
杜继文先生认为,其创立时间应在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之间。
其诞生地古代被称作迦毗罗卫国,今位于印度北部的尼泊尔境内。
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开始向古印度以外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传布,向西北传入犍陀罗、罽宾、大夏等北印度及中亚古国而逐渐成为跨越民族、跨越国家的世界性宗教,也为佛教东逾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进一步向天山以南诸绿洲城郭国家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北方草原民族在与新疆、中亚地区不同民族间的频繁互动与交融进程中对佛教文化的东传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大月氏与印传佛教的东向发展约于公元前201年①,由河西走廊敦煌、祁连山一带西迁至中亚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在佛教文化东向发展过程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
大月氏系河西走廊古老的游牧民族。
约于汉高祖年间,迫于匈奴威胁,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游牧。
约于公元前125年,受同样西迁至中亚的河西走廊游牧民族乌孙人袭击,又被迫南迁至原为大夏(巴克特里亚)人统治地区,据其地,建立了由五部翕侯分治的分封制国家。
考古学论文
1)我们首先来了解历史上几个影响重大的盗墓人物与事件曹操:纵观历史上重大的盗墓事件,可见盗墓多是王者行为,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历史上大规模的盗墓行为都掺杂有官方性质。
但设专职,设“盗掘办公室”,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史书中称他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门研究、执行盗墓,曹操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专业的盗墓者与防盗者。
在曹操打天下之处,为了筹集军饷,曹操想到陪葬甚丰的王陵,遂打起了盗墓的主意。
为保证盗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独出心裁,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有几十个人专门负责,打到哪盗到哪,哪座陪葬多盗哪座。
曹操盗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砀山王墓,这里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
《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
”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可见盗得财宝之巨。
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而盗墓,都是一种罪过。
项羽盗掘让刘邦找到了攻击的理由,曹操则让袁绍抓着了小辫子,成为挨伐的一大罪状。
袁绍在攻伐曹操前,让“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起草了一份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
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又署发立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
”就是这份檄文,让后世了解到了曹操盗墓真相。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
不只如此,为防盗掘还做了好多疑冢。
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同一时期罗大经著作《鹤林玉露》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
”史又称,曹操实际葬在高陵,又称西陵,但高陵在哪,至今仍是让考古界困惑的一个谜团。
看来,曹操防盗墓与盗墓都十分专业。
考古学通论——结课论文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考古学通论课程论文题目:浅论新石器时代的木雕雕刻艺术学生所在系(院):造型与设计艺术系专业(方向):数码影视制作年级:2011级姓名:王楠学号:201101010091指导老师:耿继朋完成时间:2013-06-18一、摘要...........................................................................二、前言...........................................................................三、分析...........................................................................四、结论...........................................................................一、摘要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原始雕刻艺术品丰富,其中有陶雕,骨雕,象牙雕,玉雕和石雕几种。
这些雕刻艺术品,在技巧上采用了浮雕,立体雕,透雕和刻花艺术方法。
新石器时代的雕刻艺术,概括起来,具有产生时间早,用料广的特点。
工艺技术上则表现出由粗到精,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到了新石器晚期,雕塑工艺品已经具有比较优美的造型,真实的形象,其雕刻手法多样,构图设计奇巧,刻工精细,刀法流畅,具有比较精湛的工艺技术水平,尤其是骨雕,象牙雕,玉雕原料坚硬,工艺比较复杂,而刻工则是相当精细。
有的图案还非常复杂,这类雕刻艺术品,应代表我国原始雕刻艺术的水平。
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木雕工艺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
汉代动物木雕用整木雕制,将中国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唐宋时期,木雕工艺日趋完美。
探索神秘古文明考古学专业毕业论文
探索神秘古文明考古学专业毕业论文古老而神秘的文明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索的对象,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逐渐揭开了一层又一层古文明的面纱,让人们对人类历史的了解变得更加全面。
本文将通过对神秘古文明的考古学研究进行探索,以期满足毕业论文的要求。
第一章:引言古文明一直以来都引发着人们的好奇心,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思想、艺术、建筑、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为人类文明的进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探索神秘古文明对于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和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古文明的定义与特征在开始对古文明进行详尽的考古学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古文明的定义与特征。
古文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与其他古代社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和广泛性。
古文明的特征主要有:高度发达的种植农业、复杂的社会组织与制度、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以及对现代科技有一定贡献等。
第三章:大洲间的古文明在这一章节,我们将探索不同大洲上的古文明,从非洲到亚洲,从欧洲到美洲等地区,详细介绍各个古文明的发展历程、文化特点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例如,非洲的埃及文明、亚洲的中华文明、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美洲的玛雅文明等等。
第四章:神秘的古文明之谜古文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无法解开的谜题,这使得古文明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这一章节,我们将探讨一些广为人知的神秘古文明之谜,并介绍学界对这些谜题的不同猜测和推测。
比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技术、玛雅文明的衰落原因等。
第五章:考古学的作用与挑战考古学作为研究古文明的重要学科,对于人们了解古代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考古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如文物保护与盗窃、考古发掘与保护的权衡等。
本章将对考古学在古文明研究中的作用与挑战进行探讨。
第六章:当前古文明研究的进展与前景展望在这一章节,我们将对当前古文明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并展望未来对于古文明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神秘的古文明之谜将被解开。
考古论文
从考古材料看楚文化的西进古蜀文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中的发现。
过去,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只将黄河流域由龙山文化到夏商。
70年代扩展到辽河流域由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长江中下游由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到吴越、荆楚。
近十年来成都平原三星堆----十二桥遗址的发掘,近年来在四川广元、绵阳、汉源、忠县、通江等地区的考古发现,使人们的眼界扩展到了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
这里在4000多年以前已经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为探讨中华远古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被评定为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古蜀文明是巴蜀文化区的核心。
巴蜀文化区位于东亚大陆的腹地“两河流域”——黄河与长江之间,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华阳之地”。
至少在4000多年以前,在盆西的成都平原已形成具有都邑、冶金业、宗教礼仪中心、艺术创作与文字符号等为标志的古蜀文明中心。
但是,古蜀文明在辉煌了千余年后,在2500年虽然引入巴文明,形成巴蜀文化的又一峰点,但不能和东周列国相提并论,逐渐被秦、楚文化所涵化,最终汇入秦汉文明之中。
这短暂的强光闪烁是与其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楚文化的西侵与巴文化的进退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一)楚文化的第一次西侵时间大致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根据现有的资料, 鄂西地区此时已成为典型楚文化的分布范围,发现的典型遗址有宜昌上磨培第4 层、柳林溪周代文化遗存第二、三期等地点。
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发现的春秋时期楚文化遗存主要有巫山跳石、蓝家寨、大溪等地点。
跳石遗址位于巫峡内, 出土的陶器有扁、罐、豆、钵、盘、壶、瓮、缸等, 均为典型的楚文化遗物, 与鄂西地区的宜昌朱其沱、小溪口等东周遗址出土遗物相似, “文化面貌与周围同期文化存在密切联系, 尤其是与鄂西联系更密切, 虽有本区特色的遗物, 但总体特征, 仍属楚文化范畴。
’跳石遗址是楚文化沿峡江西渐的一个重要据点。
考古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考古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考古学作为一门历史学科,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和分析,有力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对近年来考古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系统、全面地探讨当前学术界对考古学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考古学研究方向1. 考古学方法学发展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将对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
本节将综述考古学方法论、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古DNA技术在人类演化研究中的突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 社会考古学社会考古学通过考古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探讨古代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本节将综述社会考古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古代社会组织形态的演变、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古代职业分工与生产方式的变迁等方面。
3. 考古学与环境变化考古学不仅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发展,还能够提供有关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
本节将综述考古学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包括考古学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灾变与古代文明的关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4. 数字化考古学数字化考古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考古学研究进行全面提升和拓展。
本节将综述数字化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包括三维重建技术在考古遗址保护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考古教育中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三、考古学发展趋势与挑战1. 多学科交叉融合未来的考古学研究需要更多的学科交叉合作,如地理学、遗传学、物理学等,以促进对古代社会的更深入认识。
2. 国际合作与文化保护跨国考古合作将成为未来考古学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全球性问题与考古学研究随着全球性问题的突出,如气候变化、文化交流与融合等,考古学研究也将更加注重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与社会研究。
四、结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考古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考古学方法学、社会考古学、考古学与环境变化、数字化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考古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考古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文学科。
简单地说,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
下面是的考古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流,古名之江、折江、浙江。
在钱塘江下游沿岸地区,有众多史前文化遗迹,如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如熠熠明珠,在文明史上闪烁。
考古开掘说明,要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钱塘江流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钱塘江与黄河、长江具有不相上下的地位。
钱塘江全长约688千米(据《钱塘江志》),由杭州湾入东海。
由于钱塘江的平面喇叭形河口以及纵向河床沙坎地貌,使得这里的潮汐现象天下独特,形成了世界着名的钱塘江涌潮。
千百年来,为抗拒强潮冲刷堤防,入侵我们的家园,浙江先民在河口两岸修筑了宏伟壮阔的钱塘江古海塘。
因此,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成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两大遗产。
钱塘江古海塘是我国重要水利工程建筑遗产。
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沿江滨海、绵亘480多千米,其建造历史悠久,建筑工艺复杂,与长城、古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科技和文化遗产之一。
钱塘江海塘历史悠久,代有修筑,规模宏伟,至明清两代更是踵事增华。
但回忆历史,唐朝以前的海塘历史记载甚少,它的规格更少见于记述。
因此,唐朝以前的海塘,只能视为肇始阶段,五代以后的海塘才有系统的历史。
(1)早期的土海塘建立。
海塘修建始于何时,没有明确史料,汉魏只有传说,两晋有类似海塘的建筑,南北朝才于个别地区有信史记载。
海塘修筑的最早史料,是汉朝末年灵隐山下的“钱塘”的记载《:水经注》钱唐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
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
旬日以来,来者云集。
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据学者研究,海塘之起始,须有两个条件:一为人类有了筑土遏水的,另为滨海地带农业已有一定有开展,有筑塘防水之需求。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
里山MI.M5”5、韩山东汉募”’、米山汉墓”3、小山子汉篡”‘、铜山县凤凰山MI-M3…、琵琶山M2”1、风凰山庄十坑竖穴木椁墓4座、铁刹山汉墓群“’,贾汪区的大路汉募群”1、芦山汉摹群”。
、铜山县的吕粱汉墓群””、翟山凤凰山汉墓群”“、雎宁县的半戈山汉墓群““、邳州市的乍夫山汉墓群…1、新沂市乱墩汉纂群””等,综合前文所述的一些汉墓群,徐州地区目前已知的汉摹群约有56处(图一:3。
附表一)。
一些墓群发现汉摹数量众多,其中如铜山县翟山风凰山发现汉摹近20座,官庄汉募群约有50座。
大路汉墓则更多.有202座。
墓群的时代不一,铜山县张集风凰山汉墓群为西汉初,铁刹山汉墓群为西汉早、中期,大路汉墓群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车夫山汉墓群则为东汉晚期。
图一一3:徐州汉代墓葬群统计柱状表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徐州汉墓已经有相当数量,据李银德先生1990年统计,约有300座“”,1990年之后,徐州汉摹的发现数量更多,特别是一些墓葬群的发掘,使徐州汉墓的发现数营大大增加。
笔者粗略地统计一下,1990年至2006年徐州地区调查和发掘的汉墓数量约有1000多座,加之一些墓群的墓葬数量.总计来说,徐州地区目前己发现发掘汉墓将近2000座左右””(图一.2)。
综合来看,西汉墓多位于山上(含山顶、山坡),而其中两汉早期等级较高的墓葬偏多,西汉中晚期次之:东汉幕多位于山坡或平坦的耕地内,东汉晚期多,早期偏少。
其分布情况是,徐州市及铜山县数量最多,特别是这两地的西汉墓要远远多【I】M1资料见: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九里山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2期:1063—1068;舵资料见: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九里山二号汉墓,,‘考古)2004年9期:45-50;船一蝣笔者于1998年发掘。
(2]徐州博物馆:‘徐州市韩山东’及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9期:74-82.[3]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米山汉簋》,‘考古》1996年4期:36-“。
考古学论文学术研究中的考古学专题论文
考古学论文学术研究中的考古学专题论文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活动及其遗存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人类历史遗迹和遗物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和文化遗产。
在考古学的学术研究中,专题论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有助于深化对特定主题的理解和探索。
本文将从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几个方面,探讨考古学专题论文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论文选题选择一个适合的论文选题是研究的基础。
考古学专题论文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兴趣来确定。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时期、地区或文化进行研究,也可以选取一个特定的考古方法或理论来研究。
无论选择何种选题,都应确保选题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在进行考古学专题论文的研究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包括考古发掘、实地调查、物质文化分析等。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需要根据研究题目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确保能够获得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三、文献综述在进行考古学专题论文研究之前,应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找到自己的研究空白和切入点。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人员可以审查相关研究的方法论、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数据分析和解释在考古学专题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数据分析和解释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研究人员通过对发掘的考古遗迹和遗物进行分类、测量、文化层序分析等,获得关于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
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时,应严谨科学,结合理论和实证,确保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五、讨论和结论考古学专题论文的讨论和结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评价。
研究人员可以在这一部分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提出自己对于研究领域的贡献和建议。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准确、简明地总结研究成果,确保与论文的初衷和研究目标相符。
综上所述,考古学专题论文在考古学学术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适的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的选择、文献综述的广泛阅读、数据的科学分析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总结等环节,可以对特定的考古学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考古课 结课小论文
姓名:刘玉萍学号:12122004020学院:外国语专业(班级):英教1201班纪录片《灵魂的居所》——曾侯乙墓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
研究古代文明,可以让一个名族的历史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了解历史的每一个脚印和文化,追寻先人的脚步从而提高社会历史的进步。
我们普通人没有能力挖掘、研究历史,因此,看考古中国纪录片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侯乙墓的发现。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县,在一座名为擂鼓墩的岗丘上,是春秋时期兵家战事的遗存。
曾侯乙墓是一座名字叫做“乙”的战国早期诸侯之墓,曾是曾国,侯即诸侯,乙为他的名字。
他的墓葬里不仅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漆棺漆器,还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的兵器、车马器,以及光彩夺目的金玉料器和许多日常用品,如国宝级文物青铜尊盘、鹿角立鹤等。
在我国考古史上,像曾侯乙墓这样,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文物保存异常完好,且重要发现涉及中国先秦时期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的墓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在1978年由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
这套编钟早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
当2400年后,曾侯乙编钟重新奏响的时候,创造出伟大器物的工匠们和今天人仿佛进行了一次千古对话。
这座编钟保存得很完整,是中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者。
来自物理学、光学、铸造学与音乐方面的专家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编钟进行研究。
曾侯乙编钟所体现出的7音节使人们联想到12音律的起源,相关学者迅即展开争论,一场12音律的起源地在哪里成为争论的焦点。
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
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结课论文
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结课论文————————————————————————————————作者:————————————————————————————————日期:ﻩ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结课论文题目对考古学的认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2011级卓越1班学号 2姓名戴振亚二〇一二年六月二日摘要:本文为山东大学通识核心课考古学与世界文明史结课论文,完成此论文前,经过课堂学习以及课下的了解,在图书馆查阅了数本考古学的相关书籍。
经过课堂学习以及论文的写作,我认识到考古学虽然并不像许多其他科学一样受热捧,但是考古学拥有着其独特的神秘魅力与深远的研究价值,同其他科学一样,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本文简述了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考古学文化,考古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考古技术方法的发展和新考古学。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学文化、考古技术方法、新考古学正文:一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一)考古学的定义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 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1】(二)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考古与科技论文
考古与科技论文第一篇:考古与科技论文考古遗址受水文地质作用的影响分析自旧石器时代起,便已产生了墓葬的风俗,在阶级社会中,通过墓葬形式,更是能突出的反映出阶级关系。
而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朝历代、各个民族、地区更是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和墓葬形式,纵有历史的变迁,仍流传至今。
因此,我国分布着大量的古文化遗址。
在这些遗址中,有的已经被发掘,有的已经成为准备发掘的对象,而更多的还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了解。
考古遗址作为挖掘后的第一现场,亦理应作为一种文物而加以开发保护。
遗址所具有的历史性,残存的艺术性,以及暂时不便发掘出土的文物更是见证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
而受考古遗址自身特点的限制(如占地面积大,无法移动,受地质事件影响较大等等),存在着许多看似简单的难题。
因此,对考古遗址的保护开发手段的研究创新,已成为考古发掘后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下面就考古遗址受水文地质作用的影响作简要分析:一方面,是地表径流及地下水的水动力作用和腐蚀影响。
在某些水量丰盛的地区,一旦遗址被开挖,周围稳定的环境即被破坏,保存几百上千年的文物遗址很有可能由于微小的疏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毁。
比如土壤间微小裂隙,岩石土块间的滑脱错动等,都有可能造成土层的滑塌、破裂,造成周围各种流体的侵入,由于地表径流及地下水中含有许多种盐类,能轻易的对文物表面纹饰,纱质织物以及一些金属器物造成破坏腐蚀,使一些重要信息无法考证。
而一旦遇到较大的地表径流或流速较快的地下暗流,轻则使裂隙加大,流体增多,重则可能使遗址整体发生位移甚至完全破坏坍塌。
针对此问题,首先应提前了解该区域的地质状况,堪明径流及地下暗流的走向,判断岩石及地层类型。
根据勘测结果可提前加筑隔水层,防止周围流体侵入。
或更改开挖线路。
其次,在开挖过程中应与相关部门或工厂协商,有计划地关闭周围排污管网、水渠(相关法律的执行尤为重要),并及时引流周边的河流水洼等,防止降雨积水。
最后,在发掘过程中,应根据条件及遗址价值,尽量配备备用抽水机等设备,以防过程中偶遇积水、暗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课程论文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历史(师范)2班
姓名:彭未
学号:222012313011139
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摘要:考古学,是一门以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历史的科学。
它与历史学既求同存异,但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然而作为历史学的延伸:历史教学则以实物或文献作为依托而存在、而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它们也依靠着考古学的研究发现而生存,而熠熠生辉。
因为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历史教学的课文内容不仅得到了丰富与完善,甚至还纠正了流行已久的误传与毫无根据的论述。
不仅如此,还为营造拓展式学习、研究发现式学习氛围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和依据,从而充分调动师生走出课本、走进现实,以文献为依据、以实物为依托去发现、论述、完善历史,真实、全面、确切地再现历史表象。
关键词:考古学、中学历史教学、关系、作用
考古学对于过去人类社会的研究,主要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生物遗留与文化地景。
考古学研究研究人类历史,从距今250万年前东非最早的石器的发展,直到近代。
这个学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学科,在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资料可供历史学家研究,而且这个时代占了人类整体历史的99%以上,从旧石器时代直到书写文字出现之前。
考古学具有各种不同的目标,范围从研究人类演化到文化演化与了解文化史。
就宏观的视野来看,考古学仰赖跨学科分析,学科上的协助来自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古典学、民族学、地理学、地质学、语言学。
考古学目的在于了解更多关于过去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
人类有超过99%的历史是在史前史,当时的人类并未使用文字,因此并未留下关于他们自身的文字记录,以供我们研究。
在欠缺这种书写文字的资源下,了解史前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古学。
许多关于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发生在史前史,包括在旧石器时代发生的人类演化,当时在非洲,人族从南方猿人发展而来,最终成为当代的智人。
考古学也找出许多人类技术演进的讯息,例如使用火的能力、石器的发展、炼铁术的发明、宗教的源头,以及农业的创造。
假使没有考古学的话,我们无从了解在人类在没有书写文字的年代,所发生的演化与技术变迁。
一、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考古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既求同存异,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考古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人类社会,而中学历史教学教的就是过去的人类社会,包括:政治、经
济、文化等。
中学历史教学离不开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教学中许多的结果都需要考古学所发现的资料、器具等为支撑。
历史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史料,而考古学刚好符合,考古学研究结果多样化,有文献资料、祭祀器物、生活农具、服饰、建筑遗址等等,多种史料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论证,加强了历史结论的说服力。
比如说,历史必修二中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第一子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中有5张图片,分别是二里头青铜器、三星堆青铜礼器、唐朝的秘色瓷、宋朝瓷器和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用这5张图片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并且在明前期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超过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丰富了历史教材,如果历史教材只是纯粹的文字知识,就会显得枯燥无聊,教师不方便教,学生不愿意学,但是众多考古史料出现在教材中,可以改变历史教材纯文字的局限性,使历史教材更加丰富有趣。
二、考古学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教材是师生为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而利用的必备工具,是师生了解历代知识、吸收远古文人志士传统优秀理念、博古厚今的重要资源,它的编排与内容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想法、乃至做法,它的发展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祖国教育的未来。
因此,保证教材内容的正确性与客观性是历史学家乃至教育工作者所要为之不断奋斗的前提。
“思想决定做法,理念维系行动”的至理名言客观上要求我们以史为鉴、、以物为本、以真为实。
然而考古学的存在和发展则有效地纠正了教材的相关误传,客观上为教材的正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考古研究出土的化石、器物、竹简、藏经、壁画、帛书等文化遗存,以如实存在的实物姿态客观地印证了各个时期的产品的工艺特点和各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力地推翻了那些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之下而胡乱捏造出来的教材的相关论点与相关史实,从而引导教材积极、健康发展。
(二)考古以实地考察作为前提条件,挖掘属于历史的痕迹与历史的脉流,它所散发的实践精神客观上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发展。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追求历史真相的激情与冲劲,从而使得历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然而,考古学所散发出来的“实践检验真理、实践考证理念”的精神,则充分地推动了思维的发展,那么相应地也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与更新。
(三)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中学历史教学。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许多新鲜、有益的史学观点。
比如,二十世纪初以顾诘刚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对中国古史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研究,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观点,即时代越晚,中国古史越长越丰富。
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为人们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以李学勤为代表的现代史家提出了新的观点,表示要重建中国古史。
他们的研究成果都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提供了比较前沿的史学信息。
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还进一步修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
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研究中心编著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关于张衡的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已遭到教育教学界的质疑,随着考古学和地震学的发展,对地动仪复原进行了科学的研究,表明了王振铎设计的地动仪复原模型既不符合史料“行似酒尊,其盖穹隆”(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的记载,又不具备验震器的科学测震功能。
通过多学科的科学攻关,新的张衡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已经面世,并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
(四)考古学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她具有博采众长的学科优势,并要求学习者有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把这种优势转化为教学上的优势呢?首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知识,并尽量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比如: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之。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历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能够学贯中西,博采古今,能够对历史与现实作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基于这一点,历史教师要时时学习,关注历史与考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后,要用一种大历史的视野去开发学生的智力。
现在中学历史教师往往局限于条条框框的讲授,有的教师重视政治史的讲授,轻视甚至忽视文化史的讲授,这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历史仅仅就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而不会是小人物、老百姓的历史。
这种历史观明显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要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变化中的客观规律性,必须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及文化心理等各方面作全方位的了解,而这些往往体现于小人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古代珍贵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们都是古代历史文化的见证。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对文化史足够重视,要发挥文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