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建筑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建筑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1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史简述
几千年以来,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传统形式,它自从秦砖汉瓦开始一脉相承,绵绵不绝,虽然自成特色但失之于超稳定。我们在珍视中国建筑体系的同时,也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本身一直没有走出它的中世纪。
但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后期,木构建筑逐渐趋向于复杂,斗拱逐渐失去了结构作用,成为了檐部的装饰。建筑室内为了不露出梁架,在梁下做天花,外露木结构表面施彩画或做精细雕琢,流于形式堆砌。自晚清以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进而逐步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几乎都要扫进故纸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开放,不过这次是主动的、全面的、深刻的。这一次开放,使我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种差距曾经使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感到非常自卑。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西方各国的文化思想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向一个新的现代主义时期的过渡,甚至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迈向了后现代时期。这种文化的演绎与进步,绝非仅仅是表现在建筑上,而同样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化时代,科技发明和创造显得那样的容易与迅速,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从未有过的技术和物品诞生,因此,现代主义必然使得这个社会增添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建筑类型。它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主义已经让建筑在技术和空间等物质方面与现代生活高度合拍,这是古典建筑所无法企及的。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显得越发重要起来,现代主义运动也逐步消亡、分化,甚至变异成了其他的文化倾向。在围绕建筑的新兴技术、建筑的功能空间以及建筑的情感表达来营造建筑环境方面,日本建筑师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建筑师的前面。
日本早期建筑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比较大。第一次影响是从中国的六朝、隋唐开始的,他发生在日本的飞鸟和奈良时期,在镰仓时期日本人又吸收了许多宋代建筑风格。建于七世纪的桂离宫建筑清楚的展示了日本建筑如何脱离了中国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日本式局部与整体的概念。日本现代建筑在15年的战争期间(1931-1945年)许多重要的公共建筑被硬扣上一个屋顶,在当时被称为“戴冠模式”,但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如前川国男、丹下健三等人却勇敢地提出现代建筑的模式,与之抗衡。
战后,日本建筑学习的榜样是美国。1950年初,移居美国的格罗皮乌斯访问日本。有向包豪斯学习的,也有求教于科勒布西耶的。另外,亲身在德国学习的建筑师也不为少数,1933年开始来到日本并留下许多著作,对日本影响也很大。在战败后的极度贫困之中,建筑师进行了许多尝试,并建设了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在设计上,如何把日本的传统运用到现代建筑也是一大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开始走向世界建筑舞台。1960年设计的京都会馆,规模宏大,建筑造型可以看出收到柯布西埃作品影响的痕迹,但其中孕育着日本建筑新风格创作的巨大冲动。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立足于日本建筑的传统木构架表现,其冲击力几乎波及日本同时代的所有设计者,把日本建筑表现的现代追求推到了鼎盛。
随着日本重新回归国际社会,日本建筑业出现了国际化倾向。其主流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不再对立,而是如何使日本建筑更具有现代性和合理性。具体讲,就是试图用现代建筑材料混凝土来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安藤忠雄,把日本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安藤的作品风格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禅宗的审美气氛,冷静地诠释了日本建筑的精神,积极地探索和表现传统形式之后所隐含的建筑观。将日本建筑的那种纤弱精巧理性地体现出来,很好地诠释了如何保存民族传统的问题。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逐渐成熟,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日本建筑逐渐融入了国际主流。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多样文化的融合和积累。很明显,古代中国对日本建筑文化的影响很大。但日本在消化吸收中国建筑语言的过程中,加以提炼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语言。在物质层面上,日本从中国学习了榫卯连接的木构架技术。在精神层面上,日本吸收了中国的佛教及儒家文化。在建筑及城市设计上表现为:日本在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与同时期中国寺院类似。但在后期,中日古建筑有了差异:(1)中国建筑多轴线布置,左右对称,而日本倾向于非对称。(2)中国在原来的基础上走向繁华,喜欢装饰,而日本则走向简化。(3)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可游、可观、可居的山水园林,一般规模比较大。而日本则出现了“枯山水”,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表现了民众安贫、守寂、爱好简朴和欣赏孤寂的心理,在建筑布局上一般偏于一角,规模也很小。
2 中日建筑当代的发展简述
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建筑创作开始步上了一条健康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全面接受了基本上属模仿西方建筑教育体系而培养出来的中国建筑师。于是向西方建筑师学习确实是中国建筑师迫在眉睫的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建筑师更加看重的是表层的形式,当然,简单模仿形式要比深刻体会精神更容易、迅速得多,最终的结果形式各异、“百家争鸣”。
中国当代建筑在充满混沌、矛盾中起步。事实上,我们已经感到了问题的存在,那就是经济、艺化、民俗等多种形式中稳定特续下来的中国式的封建蒙昧主义。中国的建筑师是在建筑业与社会同构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的。建筑师要博得长官的首肯,要赢得业主的欢心,己感力不从心。另外,一方面我们迫切地想与世界先进潮流接轨,另一方面又感到“接轨”应以不失自己特色为前提。
而在城市现代化的都市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全球化的现实中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传统,我们的近邻,已经迈向世界发达国家的日本无疑是比较成功的。
在当代,日本建筑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有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了日本建筑市场,日本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同时,在西方建筑热潮不断的侵袭下,日本建筑界仍能保持着高度的洞察力,很快意识到这不是日本的东西,钢筋、混凝土是西方发达工业的产物,用它表达的砖石结构很自然,但拿到日本以后,对于日本建筑的轻盈、通透和灰空间的文化美感则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日本加强了在这方面的探索。日本建筑的成功要素在于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否则“全部拿来”就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失去了自我。日本凭借其高科技的发展,不断的研制和应用科技含量超前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施工方式,形成独特的高科技建筑中心。
3 思考
丰富的实践机会,不论是数量上或者质量上都为建筑师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来学习和积累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期建设的高峰主要为国际设计大师提供了很多机会,正在崛起的年轻一代建筑师还不能在建筑数量和规模的竞争中取胜。
优势和机遇总是鼓舞人心的,但是问题和挑战也并存。城市和经济的快速扩张,剩余土地有限;在商业化和保留传统建筑的矛盾中,人们对保持传统的信念也惊人的薄弱,外来的建筑设计、建筑师及风格广受欢迎,充斥着街道。日本在20世纪后半叶也出现过类似中国经济发展时期的现象,出现了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并由此培养出了当今日本的优秀建筑师。
我们通过比较当代中日建筑师优秀设计作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希望从中能得到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