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建筑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摘要】中日古代建筑作为中日两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探讨了中日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特点、文化影响、保护与传承以及现代价值。
通过对比两国建筑风格的异同,揭示了中日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探讨了中日古代建筑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研究成果表明,中日古代建筑不仅是中日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深对中日建筑的比较研究,推动其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挖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日古代建筑,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历史沿革,特点,文化影响,保护与传承,现代价值,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代建筑一直是人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中日两国,由于历史悠久,古代建筑更是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更可以拓展我们对中日文化传统的认识。
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在中日两国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当时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还能够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比较研究两国的古代建筑,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而促进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互鉴。
对中日古代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日古代建筑的意义在于加深对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古代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中日古代建筑,可以深入探讨两国在建筑技术、艺术风格、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转换之间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转换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两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转换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独特魅力,也在现代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也为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可以给当代人们提供寻找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指引,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身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
二、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和日本的现代文化也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两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化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大量吸纳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和情感,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等等,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同时也将其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和丰富。
同样,日本的现代文学和电影等也经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创造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
同时,在现代文化的强大推动下,传统文化也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如中国的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经过现代舞台技术的改良和丰富,不仅更好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样一来,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和转化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动力,也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潜力。
各国的建筑文化
各国的建筑文化世界上的建筑文化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让我们走进不同国家的建筑世界,领略他们的风貌。
中国的建筑文化中国的建筑文化悠久,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为木材资源丰富,加上中国文化尊重自然,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在中国独有的建筑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代宫殿和庭院建筑。
中国的宫殿建筑设计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独具风格。
庭院建筑则强调空间和谐,以壁画、拱门、花园等元素进行装饰。
日本的建筑文化日本的建筑文化深受佛教和神道教的影响。
日本建筑大多以木材为主,饰以竹子和稻草等天然材料,建筑形式简约、自然,其中深受世界欣赏的是日本的和式建筑。
和式建筑使用谦虚的设计,不注重实际面积和空间尺寸,更多地注重氛围和体验。
和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和风庭院、推拉门和榻榻米等。
法国的建筑文化法国的建筑文化与古罗马和古希腊同属西方文化,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法国建筑色彩斑斓,多元化。
巴洛克风格在法国广受欢迎,特别是在宮殿、教堂和宗教建筑上大量使用。
另外,许多人熟悉的为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和凯旋门,两个拥有非常浓厚法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印度的建筑文化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建筑文化。
在印度,宗教与建筑关系密切,许多宗教建筑因其豪华和精美而闻名于世。
印度舍卫城、泰姬陵和钟楼等建筑都为印度建筑提供了很多独特的元素和形式。
印度建筑喜欢使用雕刻和图案,以及使用露天空间,再加上它们的色彩绚丽,成为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
埃及的建筑文化埃及古代文明著名于全世界,正是由于它的古建筑塔楼、金字塔和庙宇给全球留下了深刻印象。
它是一种由大量石头构成的建筑,和我们常见的木材或水泥搭建的建筑具有很大区别。
在埃及的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应该是金字塔。
金字塔是埃及古代陵墓中最为出名的建筑,是制造神秘和失落感的代表之一。
总结以上五个国家的建筑文化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文明的美学与审美观。
这些建筑文化独立于任何时代,并沿着历史的长河流传下来,一方面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国家独具的价值观和文化情感。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中日庭院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在室内空间设计、景观布局和园林建设方面的共同特色。
尤其在东亚文化圈,庭院文化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庭院文化进行比较与研究,探讨两国庭院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从中窥见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一、中日庭院的共同特点1. 环境布局中日庭院在环境布局上有着相似的特点,都注重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体现。
中式庭院通常布局简洁,利用山水、假山和池塘来营造自然风景,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枯山水和枯木布置,偏向于抽象的表现,强调简洁、自然和抽象的审美意境。
两者都以自然为基础,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2. 氛围营造中日庭院都注重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以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中国的庭院常常建造回廊、亭子和长廊,将来客引入到室内空间,形成一种隐秘的空间感。
而日本的庭院则多采用天然石材和竹木构件,强调简洁明快的氛围。
不论是中式的古雅雅致,还是日式的朴素清幽,都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清净、淡泊、清静的追求。
3. 建筑风格中日庭院的建筑风格也有所相似。
中式庭院善于利用木材和砖瓦,建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传承。
日式庭院则以榻榻米、和式屏风和藏式拱门为主要建筑形式,更注重对空间和材料的细致处理。
无论是中国的古朴雅致还是日本的简约清幽,庭院建筑都充分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中日庭院的文化差异1. 设计理念中日庭院在设计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庭院设计追求“山水之间居之,婉如天人”,强调“山水”、“天人”的完美结合,注重对品味更为直观和直接的表达。
而日本的庭院设计则更注重对“抽象美”和“幻想美”的追求,以弥补个体感知的短板,注重对心灵的超验追求。
2. 艺术表现中日庭院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庭院追求“意境美”,通过对山水、亭台、花木等元素的组合和布置来营造出婉约宁静的意境美。
日本庭院则更倾向于“干枯美”,通过对局部细节的处理和理性的规范来体现出一种超脱于物质的抽象审美。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受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建筑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日本建筑行业的兴衰历史,从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
传统建筑时期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弥生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借鉴了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
传统的日本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追求简洁和谐的美感。
在公元7世纪至16世纪的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日本建筑达到了巅峰。
宫殿、寺庙、城堡等建筑以其雄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同时,传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出现,如「和室」和「庭院」的概念。
然而,传统的日本建筑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江户时代逐渐衰落。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闭状态,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非常有限,导致建筑行业停滞不前。
传统建筑的发展陷入困境。
西方现代化的影响19世纪中叶,日本开启了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尤其是来自欧洲的现代化思潮。
这一时期,被称为明治维新,对日本建筑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在日本迅速传播,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的新潮流。
建筑师开始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技术,推动了建筑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同时,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也进入了日本,为日本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建筑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的推进,推动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崛起。
现代建筑在功能性和效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层建筑、摩天大楼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始在日本各大城市兴建。
现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融入了日本的美学和文化元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建筑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环境污染、建筑安全和城市规划等问题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发展的阻碍。
于此同时,传统建筑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
日本东京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日本东京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日本东京作为亚洲最具现代化的都市之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充满了高楼大厦、繁忙的购物街和灯红酒绿的夜生活的城市中,东京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本文将探讨东京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现象。
一、现代建筑与传统庙宇共存东京的城市景观充满了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设计独特的现代建筑。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相较于其他国际大都市,东京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庙宇和神社,这些庙宇和神社成为了城市中的绿洲。
游客可以在繁忙的购物区闲逛,途中却能够偶遇一座宁静的庙宇,这种景象令人感叹现代与传统的巧妙融合。
二、传统艺术与现代表演的交织东京是日本文化艺术的中心,城市中的剧院、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汇聚了众多传统艺术和现代表演的精彩演出。
在东京,您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歌舞伎、能剧等古老戏剧形式,同时也能够观赏到现代舞蹈、现代音乐会等现代表演形式。
这种传统艺术与现代表演的交织,展示了东京作为一个兼容并蓄的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传统节日与现代庆典的融合东京是庆典和节日的盛宴之地,每年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现代庆典举办。
传统节日如樱花节、七夕节等保留着浓厚的民俗氛围,而现代庆典如东京奥运会、电影节等则展示了东京作为现代国际都市的风采。
这些传统节日和现代庆典的并存,让东京成为了一个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城市。
四、现代主题公园中的传统元素东京的主题公园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象征。
例如,东京迪士尼乐园和东京迪士尼海洋公园是集合了迪士尼故事和日本传统元素的独特主题公园。
游客可以在这些现代的游乐设施中体验到传统的日本文化,例如穿着和服游览、欣赏传统艺术表演等。
这种融合打造了一个兼收并蓄的休闲娱乐场所。
五、现代美食与传统料理的结合东京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而闻名,这里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然而,东京也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料理的传承和发展。
在街头小吃摊和高级餐厅里一样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寿司、天妇罗、拉面等日本料理。
千年来中日文化论文
千年来中日文化论文一、历史文化视域下两国文化(一)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历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见证,谈及历史发展人们将会想到日期以及相关发生的事件,事件的发生对于当时社会以及当今都将造成重大的影响,1972年中日建交公报的签订就是其中一重大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受到众多关注其重要原因在于首先,两国之间的交往中渗透出了一种文化的特性,另外,两国交往通过文化相互渗透来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代,这也是历史视域下文化交流多特有的特性。
人类历史发展不能忘却历史,在历史长河发展下也使得民族文化形成以多元文化为代表的艺术形式。
实际上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也将会随之所变迁,并吸收各自独特性格的精神内涵,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导致地域文明出现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识形态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更展示出民族发展的特殊性。
中华历史的上下五千年造就了今天中国人自求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文化下形成的、实践下形成的发展观念。
中国的独特的发展观念则来源于中国地理环境的重大影响,东邻海洋,四处环山,西北边陲临近沙漠,这种环境也是养成了中华民族发展下的坚韧性格。
追溯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不论良好的影响方面还是坏的影响方面,这些促使中国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日本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日本富有特色的文化,日本从地理上进行划分为岛国,因此历史文化也具有强大的鼓励性。
古代中国历代朝代变迁,日本也曾见证了的中国各朝代的繁华,因此日本也在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中心。
日本深受地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交往中也多呈现出不安等现状,时刻担心自身与他国之间的差异。
在日本发展上,“明治维新”事件影响深远,削番置县集中重要的权利,并以引进西方发展技术,这一历史事件则直接推动了日本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之中,也正是这一变革,使得日本未能卷入半殖民地的发展之中。
探究日本的历史文化,不难发现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如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并颇具东方韵味,最早曾被称之为“茶汤”是一种以茶为饮品的待客方式。
向传统回归——学习日本建筑的收获
向传 统 回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 习 日本建筑 的收获
西方 的建筑史 可称为 一本神庙 与教堂 的建 筑史 ,呈 现的是一 0 引言 种静态 的、 永恒 的空间 , 文艺复兴试 骑虽然打破 了以神 为中心的观 这 个 多 元 化 发展 的世 界 ,现代 建筑 的发 展 有 会 朝着 哪 个 方 向发 念, 建立 了人 文主义的思想 , 但在建筑 的表现 中依 然没有脱 离对永 展, 现代的建筑美学以及建筑文化的多元化驱动 下, 各国的建筑发展 恒 的 追 求 。 日本 传 统 建筑 空 间 并 非 追 求 永 恒 、 定 而 长 久 , 是 呈 固 而 又何 去 何 从 ? 过 学 习 日本 建 筑 并 经 过 一 番 思考 之后 , 这 些 问 题 的 通 对 动 态 的 、 变迁 状 态 , 可 以根 据 人 们 需 要 的 改 变 而 有 成 长 与 变 化 可 他 思考 的结 果 可 以 总结 为 四个 字— — 回 归传 统 。 的可能。 日本建筑 师在创作中一直寻求继承 日本传统文化的方法,探讨 传统 的日本建筑 实质上是提供 了一个大的范围 ,室内可以根据 现代 与 传统 的结 合 , 取 得 了成 功 。 山 之 石 , 以攻 玉 , 国 建筑 师 并 他 可 中 需要 临时性的划分。室 内的纸糊 拉门( s ma—— 隔间是不属于承 Fu ) 也面临如何 处理传统与现代问题 的困惑 ,也许我们能从对 日本建筑 重结构的 , 它本身可 以移动 , 为房间之间的分解物 , 成 把它们搬开就 的发 展 的 探 索 中得 到 一 些 启 示 , 仅 是说 得 到启 示 还 是远 远 不够 的 , 仅 可 以把 分 开 的小 屋 合成 为一 个 大 些 的 场 所 , 利通 风 、 藏 物品 或 者 以 隐 而是如何将这些启示运用到中国建筑的发展之中将是一代代的中国 改换 面 貌 。房 屋 外 面 有 一 道 不起 支 撑 作 用 的墙 , S oi h j的形 叫 h j S oi , 建 筑 师 努 力 的 方 向。 式 与 F s ma类似 , 实 际 上是 一个 滑 动 拉 门 。 uu 它 当房 间 一边 的滑 动 拉 1 日本 传 统 建 筑 特 征 门完 全 打 开 时 ,室外 的景 象 被 引 入 室 内 ,室 内空 间 也得 以进 一 步延 日本 传 统 建 筑 虽 然 师 承 我 大 唐 ,但 长 期 在 当 地 文 化 的 同 化 中 伸 。 S oi F s ma一 起 与其 说 把 房 间 与 外 界 分 开来 , 如 说 是 内 h j与 u u 不 已自成体 系。 如今 日本的现代建筑 在世界上独树 ~帜 。 其重要原 因 外连成一体。这里 的空 间极富弹 性, 所有的空间都可 以流动 , 共同汇 就是他们很好 地继承 了传统 建筑 和传统精 神 ,尤其是一 些非逻辑 流 出一 种 不 断 变动 的连 续 感 。 因素。在此 方面 , 我们还存在距离 。 日本 的建筑 艺术似 乎与其他艺 14 材 料 的 自明 性 . 术一样 , 自从 被 提 上 日程 , 开 始 经 历 引进 吸 收 和 同 化 的过 程 。 缺 就 日本 古建 筑 几 乎 全 都 是 木造 , 日本 盛 产 桧柏 和 杉 等 性 能极 佳 的 乏 原 创 精 神 似 乎 并 不 影 响 日本 建 筑 艺 术 的 独 立 性 ,正 如 日剧 和 臼 木材 , 它们的纹理 美观 , 用于建筑 时大 多不加任何油饰。桧柏和杉都 本 电器 一 样 , 以弥 生 和 数 寄 屋 为 代 表 的 日本 建 筑 风 格 和 建 筑 气 质 是 针 叶 树 , 感 柔 软 , 削 时 用 锐 利 的 刀具 形 成 平 滑 的 肌 理 , 这 样 质 切 在 影响甚 广 , 至成 为东 方文化 的重要缩 影 ( 甚 以唐 为 师 ) 日本 传 统 的 建筑 中人 们 可 以感 受 到 木 的材 质 。 的 建 筑 自成 体 系 。 除木材之外 , 日本 匠师还是使用其他各种天然材料 的能手, 比如 人类的建筑史表 明,建筑传统是 由一个国家的 自然状况和社会 竹木 草树皮泥土和 毛石不仅合理地用于结构和构造 ,发挥物理上的 背景以及在这种 自然和社会中出生 、 成长 的国民创造的 , 日本建筑 也 特性 , 而且充分展现 它们质料的色泽 美。 竹节、 木纹、 石理经过 匠师们 是如此。分析 日本独特的 自然 条件与社会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 的精 心安排 , 以纯素 的形式交汇成 日本建筑特有的魅 力。 都 这是忠于 解 日本建筑 。这里对其传 统建筑 的特征做点总结。 材料 的本性 , 依其本性作适 当运用的杰作。 匠师们不仅运用这些天然 11 形 体 的 自然性 . 材料 , 而且巧妙的使材料的 自然美得 以升华 , 呈现 出一种高贵 的美 , 今 道 友信 先 生 认 为 日本 的 美学 观 是 基 于植 物 的 美学 观 ,这一 观 更 适 合 于 人 类 的感 受 力。 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 日本建筑的本质 。 日本审美要是的基本词 15 洗 练 的装 饰 . 语 中的许 多概 念 都 是 来 自植 物 的 , 如华 丽 、 艳丽 、 艳 、 盛 、 劲 、 妖 繁 苍 枯 日本传统建筑所表达的美是优雅 、 朴素的感觉。 他们认 为建筑物 瘦、 静寂、 冷寂等等 , 多是 为描 述植 物在 四季各个时期 的状态而 产 的优 美主要是靠整体上 比例协调 、 大 完整 , 而不是靠装饰 , 果出现过 如 生并被抽象化的概念 , 它们几乎都 与植物 由秋到冬 的状态有关。 多的装饰 或者 强烈 的色彩 , 日本人就会觉得格调不高 , 因此他们在使 基于这种美学观 , 日本的传统建筑重视 清净 , 即具有崇尚的设计 用建筑材 料时尽量保持其 自然状态 ,木制部件多不涂颜色 ,保持本 和 素材 本身 的外 观 : 视 明 朗 , 重 即不 是 以 窗 户而 是 用 全 开 的 门 向着 庭 色 , 墙壁也是土墙不作 涂饰 。 院 和 道 路 ; 视 正 直 , 木材 的 垂 直 与 水 平 组 合 是 直 线 而 忌 讳 曲 线 ; 重 即 即 使 是伊 势 神 宫 这 样 的 重 要神 社 建 筑 , 构 件 也 不 施雕 饰 , 其 力求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比较论文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比较【摘要】建筑是艺术的结晶,它是最实用的艺术品,而且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品。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人类发展至今,建筑文化也不断发展。
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阐明了两国在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历史观点分析了中日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探讨中日两国建筑文化根源是本文创新点之一。
【关键词】指导思想;构造方法;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一、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史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形成。
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
夏代和商代是建筑体系的萌芽期,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
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
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
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
秦朝和汉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
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章宫等实体,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
尤其是在盛唐,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则上承盛唐之余脉,下开不同之风格。
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
明、清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建筑与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保守。
尽管如此,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天坛等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中国建筑文化的今天。
现代建筑飞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
“鸟巢”的设计,激发人们的自然天性。
长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拥有世界一流舞台和音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中日古代建筑,包括其历史演变、特点、文化内涵、材料与工艺以及保护与传承。
中日古代建筑在两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和文化传统的丰富。
通过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保护与传承古代建筑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传承,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保留民族的文化记忆。
结论部分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关键词】中日古代建筑、历史演变、特点、文化内涵、材料与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一门涉及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学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日两国的古代建筑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也可以探讨两国建筑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理解。
古代建筑是中日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中日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对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的认识。
对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友好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意义中日古代建筑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和探索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从建筑结构、风格、雕刻等方面揭示古代中日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通过研究中日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可以了解中日两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文化传承,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日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助于增进对中日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钢构造建筑简介及对我国旳启示一、日本钢构造建筑旳比例分析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日本民族自古就有爱慕木建筑旳老式。
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旳住宅状况进行记录,根据最新记录成果显示,从建筑构造方面来记录,木造构造为3011万户,占整体住宅57.8%;独户住宅到达2860万户,占整体住宅旳54.9%。
住宅木构造记录中,可以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旳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基本属于独户住宅旳范围。
日本人之因此喜欢木构造独户式住宅,除老式习惯外,木构造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境保护、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旳重要原因。
但为何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在日本大中都市中,鳞次栉比旳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这些建筑以钢构造为主。
钢构造建筑是一种复杂旳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旳集成产品,是建筑产业化旳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
由于日本特殊旳地质条件,日本建筑钢构造及有关钢材旳研发与生产一直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记录,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占比为42.2%,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构造为1766万户,占比为33.9%。
现代日本住宅,从构造上讲,木构造旳占多数,但钢筋混凝土构造及钢构造等住宅占到非木构造旳80.3%。
图一不一样建筑构造施工面积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构造所占比例,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旳记录数字,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其中,钢构造(S)为5234.3万平方米,约占35.3%,钢筋混凝土构造(RC)为2967.5万平方米,约占20%:钢管混凝土构造(SRC)为346.5万平方米,约占2.3%:从图一可以分析得出1970后钢构造一直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旳结论。
表1 日本施工旳不一样用途及构造建筑物记录数量(面积)如表1所示,旳记录中,钢构造建筑为12.8万栋,占总数旳21.7%,面积492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旳36.7%。
根据与旳记录,日本旳钢构造建筑每年动工旳面积基本保持在35%左右旳水平。
浅谈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以分析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依托
126姜雨昕一、日本与中国的文字交流历史渊源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
据文献记载,从汉朝时候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但回顾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的借鉴对象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
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对日本人而言,汉字也属于外来语,但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日本人民就把汉字看成是日语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在传入日本境内后,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整理与发展,创造出了现如今的日本文化。
在古时候,日本列岛与大陆之间隔山隔海,各方面交流十分有限,社会的进步也十分缓慢。
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汉字。
日本人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
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日本也从此步入了文明社会。
二、日本与中国的思想交流孔子,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
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
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
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坐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
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
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继承和传播儒教文化,除教授汉语以外,还集中了日本当代汉学界的权威来此讲课。
可以说汤岛圣堂堪称当代日本的中国文化传播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
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
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1.中日关系现状1.1合作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
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
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
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
浅谈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进程
浅谈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进程作者:王健张晶玉王睿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受二十世纪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影响,日本的后期表现派部分建筑师对于表现主义的坚持开始动摇,演变出新的表现风格,使日本的现代设计得到迅猛的发展。
本文通过勒·柯布西耶对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来更好的探究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发展进程。
关键词:勒·柯布西耶;现代设计;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092;TU-0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044-0120世纪初期,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赖特、柯布西耶等都曾来到日本,并对日本的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发展初期形成了现代主义的三大流派,后期表现派、包豪斯派和柯布西耶派,其中以柯布西耶派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最深远。
一、日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亚洲的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中,只有日本做到了与世界同步。
作为亚洲国家的先行者,日本不仅较早的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而且并与本土民族传统相结合,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日本现代设计。
1.起点阶段。
日本现代建筑开始于明治维新,人们开始思考建筑设计的本质,跟着世界新艺术运动的脚步,而对先前的历史主义冷嘲热讽,抛弃了历史主义中的美学,一味的追求钢筋混凝土的表现手法。
该时期的建筑师武田五一采纳了新艺术主义自由的植物性装饰的风格,在其作品京都府纪念图书馆使用面分割的手法,认为这个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延伸,可以跨越历史主义,但实质上还会倒退回了历史主义。
2.持续发展阶段。
不同于鼎盛期的表现派的华丽,部分分离派的建筑家转向了后期表现派,以村野藤吾为首。
认真探究了现代主义的发展变化后,村野决定回归表现派,对历史主义保持不完全否定的态度。
此时的后期表现派,虽然不断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村野还是希望装饰手法和细节趣味让人与建筑相联系。
世界文化融合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
世界文化融合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当今世界,日本的设计一直名列前茅,独树一帜,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
中国与日本同为亚洲国家,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因此日本这一设计强国的设计理念对中国设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设计简述(一)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史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随着国门打开,一大批新鲜的事物和新奇的思想理念从西方流入。
也就是在这时,日本人对于工业设计开始产生一定认知。
当然,文化的传输是双向的,西方的设计理念也开始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
例如,工艺美术运动下的设计风格就含有日本式的平面设计特征。
而后,随着日本对西方学习的逐步加深,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设计产业也受到影响。
此时日本的设计还极为稚嫩。
但是,日本是一个极会借鉴学习的国家。
无论是受工艺美术运动影响的民艺运动还是之后部分设计家去德国魏玛包豪斯交流学习,都为日后日本这一设计强国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日本不断地汲取世界各国优秀的设计理论,学习并发展,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受政治因素和环境影响,日本对设计的探索被迫终止。
1945年,日本战败。
1950年以后,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日本完成工业化进程,成为制造强国,日本的设计随之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日本最终成为设计强国之一。
(二)日本设计的特点1.为人设计日本设计十分强调为人设计,讲求以人为本。
这一点无论是在日本的导识系统上还是日常使用的产品包装上都有体现。
日本的导识系统与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倾向于用图案、色彩、图标来代替文字。
这一点使得外国人或者有障碍人群能够无障碍地了解信息。
除了交通提示牌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外,日本还将此特点运用到产品包装设计上。
对比西方类似产品的包装设计,日本的包装总会用图像标示出重要的使用要点,便于消费者使用。
特别是对外国消费者来讲,避免了用翻译软件长篇翻译使用说明的麻烦。
除了对于产品包装的图像化运用,日本更强调无障碍设计。
亚洲风格建筑传统与现代
亚洲风格建筑传统与现代亚洲文化源远流长,亚洲风格建筑作为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亚洲风格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演变与发展。
一、传统亚洲风格建筑的特点传统亚洲风格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而闻名。
其中,日本的传统建筑以平面简洁、结构精密、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特点。
日式建筑常见的住宅是木质结构,采用推拉门和滑动墙面,以便根据需要改变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布局。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古色古香、庄重肃穆为主要特点,寺庙、宫殿和园林的建筑中常见的琉璃瓦、斗拱、飞檐、雕龙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亚洲风格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亚洲风格建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人们试图保留传统建筑的特点,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了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新型亚洲风格建筑。
这种融合既凸显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又满足了现代人对舒适和功能性的需求。
例如,香港的传统亚洲式建筑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一些高楼大厦采用了传统亚洲建筑的元素,如屋檐的弯曲形状、木制的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独树一帜,既彰显了亚洲文化的特色,又具备现代化的功能。
三、亚洲风格建筑的当代影响力亚洲风格建筑的独特之处和精湛的工艺已经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许多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在亚洲地区设计和建造了一系列标志性建筑项目。
这些建筑以其具有亚洲特色的外观和独特的设计成为城市地标,成为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重要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亚洲风格建筑的设计中,宗教建筑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亚洲众多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和印度教等,都影响了亚洲风格建筑的发展。
畸形宫殿和佛塔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代表,巴厘岛的寺庙以其精美的石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结论亚洲风格建筑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旨在传承亚洲文化的精髓,同时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亚洲风格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建筑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1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史简述
几千年以来,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传统形式,它自从秦砖汉瓦开始一脉相承,绵绵不绝,虽然自成特色但失之于超稳定。
我们在珍视中国建筑体系的同时,也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本身一直没有走出它的中世纪。
但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后期,木构建筑逐渐趋向于复杂,斗拱逐渐失去了结构作用,成为了檐部的装饰。
建筑室内为了不露出梁架,在梁下做天花,外露木结构表面施彩画或做精细雕琢,流于形式堆砌。
自晚清以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进而逐步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几乎都要扫进故纸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开放,不过这次是主动的、全面的、深刻的。
这一次开放,使我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种差距曾经使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感到非常自卑。
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西方各国的文化思想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向一个新的现代主义时期的过渡,甚至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迈向了后现代时期。
这种文化的演绎与进步,绝非仅仅是表现在建筑上,而同样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业化时代,科技发明和创造显得那样的容易与迅速,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从未有过的技术和物品诞生,因此,现代主义必然使得这个社会增添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建筑类型。
它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主义已经让建筑在技术和空间等物质方面与现代生活高度合拍,这是古典建筑所无法企及的。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显得越发重要起来,现代主义运动也逐步消亡、分化,甚至变异成了其他的文化倾向。
在围绕建筑的新兴技术、建筑的功能空间以及建筑的情感表达来营造建筑环境方面,日本建筑师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建筑师的前面。
日本早期建筑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比较大。
第一次影响是从中国的六朝、隋唐开始的,他发生在日本的飞鸟和奈良时期,在镰仓时期日本人又吸收了许多宋代建筑风格。
建于七世纪的桂离宫建筑清楚的展示了日本建筑如何脱离了中国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日本式局部与整体的概念。
日本现代建筑在15年的战争期间(1931-1945年)许多重要的公共建筑被硬扣上一个屋顶,在当时被称为“戴冠模式”,但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如前川国男、丹下健三等人却勇敢地提出现代建筑的模式,与之抗衡。
战后,日本建筑学习的榜样是美国。
1950年初,移居美国的格罗皮乌斯访问日本。
有向包豪斯学习的,也有求教于科勒布西耶的。
另外,亲身在德国学习的建筑师也不为少数,1933年开始来到日本并留下许多著作,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在战败后的极度贫困之中,建筑师进行了许多尝试,并建设了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
在设计上,如何把日本的传统运用到现代建筑也是一大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开始走向世界建筑舞台。
1960年设计的京都会馆,规模宏大,建筑造型可以看出收到柯布西埃作品影响的痕迹,但其中孕育着日本建筑新风格创作的巨大冲动。
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立足于日本建筑的传统木构架表现,其冲击力几乎波及日本同时代的所有设计者,把日本建筑表现的现代追求推到了鼎盛。
随着日本重新回归国际社会,日本建筑业出现了国际化倾向。
其主流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不再对立,而是如何使日本建筑更具有现代性和合理性。
具体讲,就是试图用现代建筑材料混凝土来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安藤忠雄,把日本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安藤的作品风格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禅宗的审美气氛,冷静地诠释了日本建筑的精神,积极地探索和表现传统形式之后所隐含的建筑观。
将日本建筑的那种纤弱精巧理性地体现出来,很好地诠释了如何保存民族传统的问题。
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逐渐成熟,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日本建筑逐渐融入了国际主流。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多样文化的融合和积累。
很明显,古代中国对日本建筑文化的影响很大。
但日本在消化吸收中国建筑语言的过程中,加以提炼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语言。
在物质层面上,日本从中国学习了榫卯连接的木构架技术。
在精神层面上,日本吸收了中国的佛教及儒家文化。
在建筑及城市设计上表现为:日本在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与同时期中国寺院类似。
但在后期,中日古建筑有了差异:(1)中国建筑多轴线布置,左右对称,而日本倾向于非对称。
(2)中国在原来的基础上走向繁华,喜欢装饰,而日本则走向简化。
(3)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可游、可观、可居的山水园林,一般规模比较大。
而日本则出现了“枯山水”,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表现了民众安贫、守寂、爱好简朴和欣赏孤寂的心理,在建筑布局上一般偏于一角,规模也很小。
2 中日建筑当代的发展简述
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建筑创作开始步上了一条健康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
全面接受了基本上属模仿西方建筑教育体系而培养出来的中国建筑师。
于是向西方建筑师学习确实是中国建筑师迫在眉睫的事。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建筑师更加看重的是表层的形式,当然,简单模仿形式要比深刻体会精神更容易、迅速得多,最终的结果形式各异、“百家争鸣”。
中国当代建筑在充满混沌、矛盾中起步。
事实上,我们已经感到了问题的存在,那就是经济、艺化、民俗等多种形式中稳定特续下来的中国式的封建蒙昧主义。
中国的建筑师是在建筑业与社会同构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的。
建筑师要博得长官的首肯,要赢得业主的欢心,己感力不从心。
另外,一方面我们迫切地想与世界先进潮流接轨,另一方面又感到“接轨”应以不失自己特色为前提。
而在城市现代化的都市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全球化的现实中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传统,我们的近邻,已经迈向世界发达国家的日本无疑是比较成功的。
在当代,日本建筑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
国外建筑师有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了日本建筑市场,日本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
同时,在西方建筑热潮不断的侵袭下,日本建筑界仍能保持着高度的洞察力,很快意识到这不是日本的东西,钢筋、混凝土是西方发达工业的产物,用它表达的砖石结构很自然,但拿到日本以后,对于日本建筑的轻盈、通透和灰空间的文化美感则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日本加强了在这方面的探索。
日本建筑的成功要素在于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否则“全部拿来”就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失去了自我。
日本凭借其高科技的发展,不断的研制和应用科技含量超前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施工方式,形成独特的高科技建筑中心。
3 思考
丰富的实践机会,不论是数量上或者质量上都为建筑师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来学习和积累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期建设的高峰主要为国际设计大师提供了很多机会,正在崛起的年轻一代建筑师还不能在建筑数量和规模的竞争中取胜。
优势和机遇总是鼓舞人心的,但是问题和挑战也并存。
城市和经济的快速扩张,剩余土地有限;在商业化和保留传统建筑的矛盾中,人们对保持传统的信念也惊人的薄弱,外来的建筑设计、建筑师及风格广受欢迎,充斥着街道。
日本在20世纪后半叶也出现过类似中国经济发展时期的现象,出现了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并由此培养出了当今日本的优秀建筑师。
我们通过比较当代中日建筑师优秀设计作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希望从中能得到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