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德博⼠的悲剧Titoli 来⾃⼥巫之锤 00:00 02:58“ 神学,再见吧 ! 术⼠们的这些⽅术以及这些魔术,才妙不可⾔! ”在克⾥斯托弗·马洛笔下《浮⼠德博⼠的悲剧》⾥,将⾃⼰关在书房⾥沉思的浮⼠德博⼠,评估所学的中世纪精英知识之后,带着失望的情绪与神学告别,决定探寻未知⽽充满争议的巫术领域。

长期以来,浮⼠德博⼠探寻未知世界的形象被认为代表了典型的“⽂艺复兴⼈”:充满⽆限雄⼼壮志,挑战宗教传统和权威,通过各种⽅式实现⾃我完善,对能达到⽐肩上帝的⾃我能⼒深信不疑。

克⾥斯托弗·马洛在理解浮⼠德博⼠这⼀⼈⽂知识分⼦的精英形象时,其最终⽆法得到救赎的结局困扰着该剧的读者,对于这⼀众所周知的难题,本⽂将从⽂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巫术⽂化传统出发,讨论魔法这⼀意象在剧中的多层⾯象征,并解答该剧所关注的⼀个核⼼问题: 作为个体的⼈,其局限究竟何在?剧中的浮⼠德博⼠在试图折中魔法与基督教传统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解决剧中所描绘出的各种不可调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实现⾃我完善? 本⽂通过对剧中浮⼠德博⼠所践⾏的各种巫术⾏为的详细分析,确认了浮⼠德博⼠特定的⿊巫师⾝份,剧中所展现的欧洲巫术⽂化传统背景是理解浮⼠德所⾯临的困境和焦虑状态的恰当切⼊点。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西⽅基督教四分五裂,异端林⽴,1517年之后,新教改⾰派正式与天主教决裂。

“在⽂艺复兴时期,⼏乎每⼀个欧洲⼈,包括受过训练的神学家,都相信巫术的存在。

”巫术以⾃⼰的⽅式 ,对这个时代的宗教忧患提出了解答。

那么,巫术到底是什么? 法国作家 J. -M.萨尔曼在其代表作《⼥巫 — 撒旦的情⼈》⼀书的开篇就说道 :“巫术并⾮来⾃洪荒时代的信仰,也⾮迷信。

它是对世界和推动世界⽆形⼒量的⼀种阐释。

”萨尔曼认为,巫术“从其和善的⼀⾯来说,是⼀种特异能⼒;从其严肃的⼀⾯来说,就是⼀种反宗教⾏为 ” 。

⾄少在中世纪⼀些神学家的眼⾥,巫术是⼀种反宗教的⾏为,巫术的施弄者是巫师,他们致⼒于撒旦崇拜。

《浮士德》中的善恶二元论

《浮士德》中的善恶二元论

《浮士德》中的善恶二元论摘要:将《浮士德》置于孕育它的历史语境框架中进行解读,有助于探索德国哲学、神学语境转变对作品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将16世纪德国民间故事、英国作家马洛的悲剧《浮士德博士》与歌德的《浮士德》进行比较,进而结合对《浮士德》故事不同版本中多次出现但含义迥异的善恶二元结构的剖析,即可见出不同的社会语境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建构与变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其中,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成为我们解读歌德版《浮士德》的关键——它引导歌德重新锻造了浮士德故事所呈现的“追求知识”、“善恶二元”等古老元素,由此改变了故事的结局。

关键词:《浮士德》;马洛;歌德;斯宾诺莎歌德的经典名著《浮士德》从开始构思到最终完成,前后历时60年。

早在青年时代,处于“狂飙突进”时期的歌德就对故事的构思了然于胸,并创作了《浮士德》初稿(Urfaust,1768-1775),其中包括《学者悲剧》和《格雷琴悲剧》两个重要片段。

从意大利旅行归来后,步入中年的歌德怀着对古希腊与罗马文明的崇敬之情,又对原稿进行了增删,完成了《浮士德》的片断(Fragment,1788-1790)。

此后,在友人席勒的督促和鼓励下,歌德重新构思了作品的核心内容,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分(Faust I,1797-1808),将浮士德形象升华为整个人类的代表,使作品成为德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进入晚年,壮心未已的歌德在76岁高龄时再次进行精心创作,最终在去世前一年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分(Faust II,1825-1831)。

在临终前不久,歌德再次通读全文并最终修订完成了该作品。

由于担心这部博大精深的作品遭到世人的误解,歌德在世时不愿将全书公开发表。

他封存手稿并留下遗愿,要求在自己去世后再将《浮士德》全书发表。

纵观《浮士德》一书的诞生历程,它几乎贯穿了歌德的整个创作生涯,跨越了德国历史上多个时代——其间正是德国历史上各种思潮交锋、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时代,浮士德形象因此而呈现出多面性、复杂性,人们对作品的阐释呈现出超乎想象的多元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第六页,共14页。
❖ 2.人文主义精神的映射 浮士德博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 他崇尚知 识, 认为知识可以带来权力和财富, 但是获取知 识必须与当时的宗教势力作斗争, 人文主义者 有深刻的思想, 远大的抱负, 却没有足够坚强的 羽翼。所以, 马洛在序幕的合唱中借用希腊神 话伊卡罗斯的典故( 乘着其父为他用羽毛和蜡 制作的翅膀飞翔, 因为飞得太高, 离太阳太近结 果翅膀融化, 堕海而亡) 暗示浮士德的命运, 指 出悲剧的根源。
凡不是海伦身上的全是粪土我来做帕里斯吧为了对你的爱让维登堡代替特洛伊遭受毁灭把你的旗帜插上我的盔顶对我将刺穿阿基里斯的脚跟然后回身求海伦赏赐一吻啊你比黄昏更美尽管它披带了一千颗美丽的星你的光辉胜过朱庇特虽然他身上的火焰曾经毁了西密你比这天上的君王更可爱纵使他躺在阿丽苏撒的浪荡怀抱只有你才配做我的情妇
我住下了,天堂就在你的唇上!
虽然他身上的火焰曾经毁了西密丽
凡不是海伦身上的,全是粪土 三、浮士德母题 你比这天上的君王更可爱
我来做帕里斯吧,为了对你的爱
纵使他躺在阿丽苏撒的浪荡怀抱
让维登堡代替特洛伊遭受毁灭
只有你,才配做我的情妇!
把你的旗帜插上我的盔顶
第十二页,共14页。
三、浮士德母题
❖ 讲述浮士德的故事并非始于马洛, 同样也不是终于马 洛,我们都知道应该从歌德那里获取更完满的浮士德 传奇。实际上, 浮士德是中世纪后期在德国流传久远 的一个传奇故事。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浮 士德母题的基本故事架构的基础上, 进行了创造性的 加工, 使零散的民间传说第一次以正统文学的形式— ——戏剧表现出来, 这无疑是个飞跃。马洛使主角浮 士德的形象更加丰满有致, 情节设置曲折动人, 人物 对话形象逼真。
第七页,共14页。

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看人性中的软弱和败坏

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看人性中的软弱和败坏

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看人性中的软弱和败坏作者:刘建国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6期摘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一经典乃是为了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人的灵魂的救赎或灭亡在于自身的抉择。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映照着人类的某种悲剧。

人性的不可善化不足而恶化有余。

人类若追求世俗的权术和虚荣,必然产生败坏;人类若追求真理灵魂,注重良知,必然产生崇高。

关键词:《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软弱败坏一、引言说起浮士德博士,大家都会提到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但知道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却为数不多。

懂得英语诗歌的读者一般都知道《激情的牧人至心爱的姑娘》。

有人说这首诗是英语里最有名的抒情诗,它的作者就是克里斯托弗·马洛。

马洛,英国诗人,剧作家,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十大才子之首。

1564年3月6日生于坎特伯雷一鞋匠之家,与莎士比亚同年出生。

1587年在剑桥大学获硕士学位。

马洛革新了中世纪的戏剧,在舞台上创造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巨人性格和“雄伟的诗行”,为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马洛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取材于一个古老的德国传奇故事。

马洛随自己的意愿重新塑造这一故事以传扬文学的真理。

令人震惊的是,十七世纪的某一天,在英国演出此剧时,“魔鬼”真的出现在舞台上,当时的场景引起了观众的极大恐慌,一些观众甚至发了疯。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故事是这样的:浮士德出身卑微,但通过天赋和勤奋,获得了威登堡大学的博士学位。

作为一位了不起的学者,浮士德对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医学与法律感到厌倦,遂求助于巫术。

通过咒语他结识了梅菲斯特即魔鬼的仆役。

通过梅菲斯特,浮士德与魔鬼签约,将灵魂卖给魔鬼,以换取魔鬼在此后的24年中对浮士德私欲的满足。

要想上梁山,必得投名状。

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的名利色都得到了满足。

他见到了教皇、德国皇帝、亚历山大大帝(眼目的情欲),得到了冬天的葡萄,并娶了倾国倾城的希腊王后海伦(肉体的情欲),获取了叫人自高自大的知识(今生的骄傲)。

解读马洛《浮士德博士》中浮士德意象

解读马洛《浮士德博士》中浮士德意象
马洛自己本身却是一个对宗教假虔诚的传统主义者就像很多读者看到的那样我们视浮士德是一个现代世界的英雄使人类从上帝和宗教的掌控束缚下逃离出来而获得自由

_ 一 一 - :一 - : :- i i -  ̄ _ 器: :
解读马洛 《 浮 士德 博 士》 中浮 士德 意 象
谢如 月
( 云南大学外 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 5 0 0 0 0 )
摘 要 :浮 士德是 马洛 戏剧 中的主人公 ,通 过对 其意 象 的解读 与分析 ,我 们能 够 了解 到 ,表 面看 似 幽 默滑 稽 的戏 剧 背后 却 是对 浮 士德 悲剧
人生 的感 叹。透 过现 象看本 质 ,在故 事 的背后 ,在浮 士德这 一角色 的背 后 ,我 们 可 以看 到 :浮士 德具 有 分 裂 的人 性 ,一直 徘 徊在 善 于 恶 的选择矛盾之中;中世纪的束缚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释放与 自由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造成两个 时期价值观念 的碰撞;浮士德想要打破传
然 而 ,强烈 的欲 望使 他放不 下靡 菲斯 特 许诺 给 他 的超 自然 的力 量 。 获得 自由。浮 士德 却 付 出 了 中世 纪 的代 价 ,从 这 部 戏剧 我 们 可 以 善 良的天使 和邪 恶的 天使 分 别 出 现在 浮士 德 面 前 ,也 因此 象 征 着 看 出 ,想要 成 为一 个 成 功 者会 继 续 探 索 ,遭 受 更 多 痛 苦 ,因此 浮 浮士德 内心 的思 想斗 争 。正 如老 人 和邪 恶 的天使 ~起 呈 现 的那 样 , 士德 却难 以与 成 功者 付 出 的相 媲 美 。尽 管 浮 士德 雄 心 勃 勃 、引人
浮士德 的道 德心 在好 与坏 、善与 恶之 间徘徊 。 注 目,马 洛笔 下的创 新精 神却 使他 步入 死亡 的结 局 。 浮士德 是一个 矛 盾 的 角色 ,他非 常 善 于 雄 辩且 拥 有 令 人 敬 畏 3 反 抗古 代权威

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到《浮士德》中魔鬼形象的流变

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到《浮士德》中魔鬼形象的流变

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到《浮士德》中魔鬼形象的流变作者:李雨倩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圣经》中的撒旦作为西方文学中的魔鬼原型,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和演变,其形象内涵日益丰富。

其中,靡非斯特是其演变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

以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启蒙时代歌德《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为代表,既继承了撒旦邪恶、引诱的特点,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撒旦马洛歌德靡非斯特演变一.魔鬼原型:《圣经》中的撒旦作为古希伯来文明的集大成者——《圣经》对西方文学影响至深,其撒旦形象作为魔鬼原型为之后诸多作品提供了丰富的人物素材。

在旧约中,撒旦化作蛇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使其被逐出伊甸园。

自此,蛇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看作是引诱象征。

此外,他还向上帝控诉约伯、与约书亚作对……俨然成为“恶”的化身。

在新约中,他又获得了路西弗等别称。

除了具备邪恶的特点,撒旦还是一个野心家,他说“我要升到天端,在众星之上抬高我的宝座;我要站在聚会的北极山上;与至上者平起平坐”。

[1]作为上帝的对立面,他兼具邪恶、引诱、贪婪等特点,是代表“恶”的魔鬼原型。

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撒旦的魔鬼原型被不断演绎和丰富起来。

文艺复兴前,以但丁《神曲》中的魔鬼(卢奇菲罗)为代表。

尽管他不放弃反抗,却无胜利可能。

正如中世纪禁欲主义盛行的欧洲要求欲望要服从理性一样,魔鬼只能服从上帝。

16世纪,德国文学创作出不少民间故事书,其中就包括浮士德的故事。

1588年,“大学才子”马洛第一次将浮士德的故事以戏剧的方式创作出来,魔鬼靡非斯特此时作为浮士德的对立角色崭露头角。

约200年后,德国歌德创作出了《浮士德》。

从此,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貌合神离的两个靡非斯特。

他们都具备撒旦的邪恶引诱等基本特征,却从无所不能的契约者演变为“作恶造善之一体”,体现了人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代下对魔鬼形象的不同诠释。

二.两个魔鬼靡非斯特(一)《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的靡非斯特:无所不能的契约者马洛的剧作讲述的是浮士德博士不满已有的博学,而是寄希望于巫术企图得到无限的知识、权力与财富。

浮士德的堕落-福柯权利-知识视角下的《浮士德博士》

浮士德的堕落-福柯权利-知识视角下的《浮士德博士》

浮士德的堕落:福柯权利-知识视角下的《浮士德博士》[摘要] 马洛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大学才子”中最著名的一位。

诗人乔治·皮尔把他尊为“缪斯女神的宠儿”,莎士比亚和本·琼生也称颂他为一流的剧作家。

马洛最有名的作品是《浮士德博士》,其主题围绕着权利和知识展开。

本文集中关注剧本中福柯权利-知识理论下的权利-知识不平衡性、权利-知识的生产过程以及追求权利-知识的结果以揭示浮士德博士的堕落。

[关键词] 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博士》权利-知识堕落浮士德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是英国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大学才子”中最著名的一位。

他是莎士比亚之前最出色的剧作家,享有“英国戏剧之父”的美誉。

马洛之无韵诗较之于莎士比亚虽稍逊其圆融成熟,却是英国戏剧史上坚实的一步,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马洛短暂的一生共留下了六部剧本,《浮士德博士》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部。

不同时代的许多评论家从各异的角度分析了这部作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本文作者站在前人的肩上,尝试从福柯权利-知识视角出发分析这部作品。

这个剧本的主人公浮士德博士是一位知识渊博、受人敬重的学者。

由于他无法忍受传统学科的限制, 转而学习魔法。

为了获得无上的权力和无尽的知识,他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

该剧剧情以权利和知识为中心展开,这正好与福柯的权利-知识理论不谋而合。

作者旨在通过分析权利-知识的不平衡性、权利-知识的生产以及权利-知识的效果,以揭示浮士德堕落的原因、过程和后果。

一、权利-知识的不平衡:浮士德堕落的原因福柯于1980年在《权利/知识》一书中提出了“权利-知识”这一概念,他将其定义为:权利关系与信息追求的结合体。

对福柯来讲,哪里有权利-知识的不平衡, 哪里就有知识的产生。

本节因此从权利-知识的不平衡性出发,分析浮士德堕落的原因:魔鬼的权利-知识的引诱是其外部原因;浮士德对权利-知识的渴求则是其内部原因。

马洛及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马洛及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Literary career
• Of the dramas attributed to Marlowe
Dido, Queen of Carthage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his f i r s t , and performed by the Children of the Chapel, a company of boy actors, between 1587 and 1593. The play was f i r s t published in 1594; the t i t l e page attributes the play to Marlowe and Thomas Nashe.
Sources Structure
Themes &motifs Quotations
Sources
• Doctor Faustus i s based on an older t a l e ; i t i s believed t o be the f i r s t dramatization of the Faust
Doctor Faustus
•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 h e Life and Death of Doctor F a u s t u s , commonly r e f e r r e d t o simply as Doctor Faustus, i s a play by Christopher Marlowe, based on t h e Faust s t o r y , i n which a man s e l l s h i s soul t o t h e d e v i l f o r powe and knowledge. Doctor Faustus was f i r s t published i n 1604, eleven years a f t e r Marlowe"s death and a t l e a s t twelve years after the f i r s t performance of the play.

无家可归的孤独者——从“家庭”角度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的浮士德形象

无家可归的孤独者——从“家庭”角度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的浮士德形象

收稿日期:2020-07-08作者简介:李蓓蓓(1989-),女,助教,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的优秀戏剧代表作之一。

剧中浮士德博士的形象成为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

该形象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恶棍”“叛逆者”“渎神者”“僭越者”“邪恶欲望的代表”等,这些形象标签也已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但是笔者认为如果浮士德只是以反面形象存活至今,那么该剧的悲剧意味也就不会那么浓烈了,毕竟“恶有恶报”。

学者冯伟指出“浮士德博士如果只是一个渎神者或叛教者,那么该剧的悲剧内涵将大打折扣”。

[1]通过文本细读,笔者认为浮士德博士与家庭之间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霍普金斯指出,魔鬼拒绝浮士德娶妻要求和浮士德对公爵夫人的“热爱”,反衬出浮士德渴望有家。

[2]斯多克侯德认为,浮士德对怀孕的公爵夫人的殷勤态度暗示一种扭曲的俄狄浦斯情结,对怀孕母亲形象存在“异常迷恋”心态。

[3]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主人公浮士德与家庭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笔者在前人对浮士德“家庭情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浮士德与家庭之间“爱而不得”的复杂关系,即原生家庭的缺失、向魔鬼索妻的失败、对怀孕的凡豪特公爵夫人一家的欣羡、试图与海伦建立虚幻色彩的家庭,塑造出浮士德“悲苦的孤独者”形象,愈发显示出身寒门的浮士德博士的孤苦无依,愈发加深了该剧的悲剧意蕴。

一、原生家庭的缺失原生家庭之爱的缺失是浮士德博士处境的真实写照,残破不堪的家庭关系将其置于无家可归的孤独境地。

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第一幕中解说员告诉观众:无家可归的孤独者——从“家庭”角度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的浮士德形象李蓓蓓(吉林外国语大学中东欧语学院,长春130117)摘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代表作之一。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浮士德博士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学者,他的生涯充满了无数的研究和探索。

然而,这位博学之士却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悲剧之中,这使得他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并从中提取出关键的主题和要素。

浮士德博士是一位勤奋且富有才华的学者。

他对科学、哲学、神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

然而,他所在的时代却充满了黑暗和蒙昧。

科学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神学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浮士德博士的研究成果虽然卓越,但在一些人看来,却是离经叛道的。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主要来自于他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理解。

他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远远超出了他所在的时代,因此,他常常被人们视为怪人和疯子。

此外,他对知识和科学的追求也给他带来了很多敌人,这些人试图阻挠他的研究,甚至对他进行了迫害。

然而,尽管遭受了种种挫折,浮士德博士却并未放弃他的追求。

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使得他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他的勇气和决心不仅体现在他的研究中,也展现在他与敌人的斗争中。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浮士德博士在面对悲剧时,仍然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知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我们才能逐渐摆脱蒙昧和无知。

其次,科学的进步需要敢于挑战旧有的思想和观念。

只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才能够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需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追求知识和科学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也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挑战既定的观念,去克服前方的困难。

作为未来的学者和探索者,我们应该铭记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将其作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指引,不断推动知识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曹雪芹的人生悲剧与《红楼梦》作品悲剧历来为世人所感慨。

《英美文学选读》教学大纲剖析

《英美文学选读》教学大纲剖析

《英美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601100460课程名称:英美文学选读英文名称:Selective Read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32 学分: 2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 0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9适用专业:英语专业适用层次:本科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精读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英语专业学科组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本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2. 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3. 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

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

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英美文学选读》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和核心课程,通过文学阅读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和英语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

本课程是大三年级开设的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在基础阶段的课程(《精读》、《听力》等)学习中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美两国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过阅读与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目标:通过文学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品质与主题内涵,并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塑造良好的思维特质与情感维度以及人文素养。

从自我认识视角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从自我认识视角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从自我认识视角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摘要:克里斯托弗?马洛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马洛最为著名的戏剧。

浮士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试图从自我认识的角度对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自我认识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马洛( christopher marlowe)最为著名的剧目,他根据英译本的德国民间故事改编而成, 叙述浮士德将灵魂出卖给魔鬼, 魔鬼供他随意驱使24年, 期限到了他的灵魂将被魔鬼带到地狱的故事。

他的悲剧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时代内涵,而浮士德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象征又赋予作品具有深刻的普世意义。

因此,深刻理解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我们理解全剧的关键。

本文将从自我认识的角度探讨浮士德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以求能够对他的悲剧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自我认识的悲剧在瓦尔德斯和科尼利厄斯教给浮士德魔法时,科尼利厄斯得意洋洋地吹嘘说魔法这个东西比阿波罗神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更值得学习。

这一个往往被评论家所忽视的细节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含义。

那么它究竟隐喻了什么呢?浮士德的仆人瓦格纳在他开玩笑的胡话中给了我们答案。

在第一幕中当两位学者问他的主人在哪里,在做什么时,他卖弄自己的学问说了一通滑稽的话,其中有一句是“我知道他在哪里,但他不知道。

”这句貌似荒唐的话却一语道破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浮士德并不认识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而又将去向何处。

事实上,阿波罗神庙上的神谕是对人类的成长史给出的最深刻的概括与诠释。

人生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也是人类哲学的最基本命题。

浮士德的悲剧归根结底是由于他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他自己。

布鲁克斯(brooks)曾指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关于认识的: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他对自己的认识的关系;关于获取认识的方法与目的的认识(jump 1969:210)。

浮士德没有真正认识了解他自己,除了体现在他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有缺陷的性格,即傲慢,任性,天真之外,还体现在他在占有知识的目的和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认识上存在局限。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译文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译文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译文《浮士德博士》是德国作家歌德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浮士德博士的命运为线索,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心灵的困境。

以下是对《浮士德博士》的翻译及解读,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深入了解这一伟大作品的指导。

《浮士德博士》这个题目中“博士”两个字的意义非常重要。

在德国,学位的授予被视为一种荣誉和权力的象征,而浮士德作为一个博士,也带有了一定的地位和特权。

然而,浮士德却感到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受到了局限,他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和力量,于是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梅菲斯特费勒。

浮士德的追求并非是纯粹的自我满足或者探索知识的渴望,而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他渴望超越平凡的生活,追寻更高的境界。

然而,他却陷入了如何平衡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困惑中。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于他试图通过知识和力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却发现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他在不断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最终不得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内心的痛苦。

这部作品呈现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浮士德既具有伟大的智慧,又充满了强烈的欲望和矛盾的情感。

他被自己的欲望和贪婪所困扰,却又无法抵挡来自内心的渴望和求知欲。

这使得他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也无法感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

这部作品还引发了人们对于自由意志与命运、道德与欲望的思考。

在浮士德的选择中,人们可以看到自由意志的力量,也能够理解命运的不可逆转。

尽管浮士德最终选择了救赎和自我救赎的道路,但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通过这一作品,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追求意义的困境。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教导我们,追逐欲望和权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应该通过正直、自省和追求真理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浮士德博士》是一部不仅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通过对浮士德内心的困惑和痛苦的描绘,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类的深刻洞察力,也能够在人生的追求中找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这部作品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成为世世代代的读者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精神分析在文学文本中的意义建构——解读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精神分析在文学文本中的意义建构——解读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8
义 分 追 识神 热 因 有 论 认 知识 子 求知 话的 情。 此 评 家 为, 文 对于 艺复兴时期的 作家来说, 金钱和 具有 权力 很 诱 力, 最具 魔 却 知 导 这 大的 惑 但 有 力的 是 识,致 一
时 人们 识的 求孜孜不倦。 期 对知 追 在某种意 义上 说, 洛 是 艺 兴 期 识 的 蒙 人 可 马 就 文 复 时 知 界 启 者,是 臻 善 也 必 要 步的 而 一 善 进 都 完 的,是 然 进 , 这 完 与 步
段, 己 造 将自 塑 成为了 超 马洛 浮 正 一个 人。 的 士德 是 过 种 人 象,术 再 作 本 通 这 超 意 艺 地 现了 家 人的内 心感 精神 奋、 想 和 代的 治生活。 受、 感 思 追求 时 政 这 既 诗 体思想 是 人个 历程的 反映, 也是对 那个时代的 低 和 部 对立时, 从自 分 去的 下 高尚 分的 将 我 裂出 低 下 格 离 要 现于 影, 影的 识情结 人 分 物主 表 暗 暗 无意 最 近 弗 伊 理 为“ 抑 的 望, 接 于 洛 德 解 被 制” 欲 也是人 们 欢 掩饰的 喜 加以 不愉快品质, 及没有充分发挥 以
人生, 借 巫术与魔鬼订约。 就要 助于 这种精神与 宗 教 所强调的 对神的 人 依赖和归依相抵触, 而文艺复 兴时 人士 一度 作为 脱教 想侄桔的 期的 则 将它 摆 会思 工 此处浮士德就是以 具。 这样不可测的 巫术为手
与 识息 关。 对 识重要 顿 反映 知 息相 马洛 知 性的 悟 在 马 对浮 德 洛 士 这一形象的塑 造中, 无不映 同时 射出 想探索的 括。 格在 关于 格中 总 荣 论及 人 他本 对 识的 人 知 渴望, 及 识缺 补 望, 知识分子思 以 对知 失的 偿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人文主义精神的映射 浮士德博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 他崇尚知 识, 认为知识可以带来权力和财富, 但是获取 知识必须与当时的宗教势力作斗争, 人文主义 者有深刻的思想, 远大的抱负, 却没有足够坚 强的羽翼。所以, 马洛在序幕的合唱中借用希 腊神话伊卡罗斯的典故( 乘着其父为他用羽毛 和蜡制作的翅膀飞翔, 因为飞得太高, 离太阳 太近结果翅膀融化, 堕海而亡) 暗示浮士德的 命运, 指出悲剧的根源。
马洛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肯定了“ 知识就是力量”的 人文精神, 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 全剧分五幕, 根据内容分成三部分, ❖ 即主人公被引诱而堕落( 第一、二幕) ; ❖ 契约许可的年限内主人公恣情欢乐的生活
( 第三、四幕) ; ❖ 主人公的死亡与永罚( 第五幕) 。
❖ 据说是由于枢密院出面干涉, 因为他曾为皇后效力, 深得其赏识, 1587年被授予硕士学位。从1587年到 1593年马洛去世, 这期间马洛过着动荡的生活。他 广交朋友, 三教九流, 无所不包: 诗人、剧作家、政 客, 不入流的市井小人、地痞无赖, 等等。事实上,
马洛的死因也不过是一场关于买单的酒肆争吵而已。 率性的剧作家没能够珍惜自己的才华与生命, 为区 区小事丢了性命, 却使戏剧界过早失去了一位可以
马洛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克利斯托弗·马洛(1564~1593)
Christopher Marlowe
❖ 一、马洛生平 马洛生于1564年, 卒于1593年, 享年 29岁。应该说他是莎士比亚 ( 1564~1616) 同时代的人, 只可惜英 年早逝, 给世人留下莫大的遗憾与期 许。在他辞世时, 莎士比亚刚好结束 了戏剧学徒期, 开始在戏剧界崭露头 角并一发而不可收。 马洛出生于坎特伯雷的一个鞋匠之 家。因天资聪慧, 获得资助, 先后就 读于国王学校和剑桥大学, 于1584年 获得学士学位。
❖ 3.浮士德博士形象分析 ❖ 浮士德敢于挑战正统思想, 鄙夷权威, 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
比如在第一幕第三场, 浮士德与恶魔靡菲斯探讨地狱的所在, 颇有深意。从靡菲斯之口, 浮士德知道万魔之首卢西佛曾经 也是上帝宠爱的精灵, 只因为傲慢无礼, 触犯天庭, 被贬到地 狱, 靡菲斯也一样。这明显表露出马洛本人的人文观点: 恶魔 并非天生邪恶, 只因为与权威对抗, 实力弱小, 才被权力的 掌控者贬谪, 作者的反叛心理初见端倪。继而靡菲斯流露出 悔意, 立刻遭到浮士德猛烈的抨击, 他嘲讽靡菲斯, 了不起的 靡菲斯怎能因为被剥夺了天堂之乐而懊丧呢?! 你应该像我浮 士德学习, 有点男子汉气概, 敢做敢当, 应该对那些你不曾真 正拥有的快乐嗤之以鼻。浮士德的傲慢不逊表露无疑。这次 对话更加坚定了浮士德尊崇魔术、不惜抛弃正统的决心, 也 显露出文艺复兴时期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对传统理念束缚的 反抗,和对新知识、新思想的狂热追求。
❖ 虽然蔑视庸俗世事, 但是浮士德也渴望爱情, 向往人间一切美好事物。在第五幕第一场, 浮 士德赴死之前与三位学者( 正统思想的代表) 话别, 其间仙乐缈缈传来, 戏剧性地闪出希腊 古典美人海伦,就是曾经引发一场10年特洛伊
战争的那位美人。几位学者极尽所能赞誉海
伦的惊人美貌, 美貌绝伦、天地尤物, 海伦随 即消逝, 学者退下, 独留浮士德若有所思。然 后老人登场, 力劝浮士德悔悟,。
浮士德追寻海伦
节选
❖ 就是这张脸使千帆齐发
❖ 对,我将刺穿阿基里斯的脚跟
把伊利安的巍巍城楼烧成灰的么? 然后回身求海伦赏赐一吻
甜蜜的海伦,你一吻就使我永生
啊,你比黄昏更美
看,她的嘴唇吸走了我的灵魂!
尽管它披带了一千颗美丽的星
来,海伦,还我的灵魂来
你的光辉胜过朱庇特
我住下了,天堂就在你的唇三上、!浮士德母虽题然他身上的火焰曾经毁了西密
❖ 总之, 知识能够带来一切, 可以征服自然, 实现理想。 浮士德云游世界,做了许多率性之事, 享尽人生快意。 只可惜人生苦短, 24年转瞬即逝, 盟约已近, 灵魂即 将被恶魔索走。此时的浮士德幡然悔悟, 对生命充 满留恋, 苦苦哀求恶魔饶他一命, 然而已无济于事, 他的灵魂最终被恶魔带走, 失去灵魂的浮士德, 空余 尸首, 惨不忍睹。剧作家有意选取悲剧的形式讲述 一个传奇故事, 通过一系列彼此相联系的事件, 使我 们心灵产生变化, 唤起精神的力量, 这是该剧成功之 处。
凡不是海伦身上的,全是粪土

我来做帕里斯吧,为了对你的爱
你比这天上的君王更可爱
让维登堡代替特洛伊遭受毁灭
纵使他躺在阿丽苏撒的浪荡怀抱
把你的旗帜插上我的盔顶
只有你,才配做我的情妇!
三、浮士德母题
❖ 讲述浮士德的故事并非始于马洛, 同样也不是终于 马洛,我们都知道应该从歌德那里获取更完满的浮士 德传奇。实际上, 浮士德是中世纪后期在德国流传 久远的一个传奇故事。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在浮士德母题的基本故事架构的基础上, 进行了创 造性的加工, 使零散的民间传说第一次以正统文学 的形式———戏剧表现出来, 这无疑是个飞跃。马 洛使主角浮士德的形象更加丰满有致, 情节设置曲 折动人, 人物对话形象逼真。
❖ 在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背景下, 马洛站在宗教立场上 反对浮士德的做法, 是可以理解的。浮士德的言行 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热衷探索宇宙奥秘、 追求知识的冒险精神, 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马洛从 这个角度进行创作加工,将人文精神贯穿得更加彻底, 为浮士德母题做了一次整理和提升, 也为歌德的进 一步完善该主题提供了范本。浮士德是一个无尽的 源泉, 几个世纪以来, 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作者和 读者。我们不应该忘记马洛对浮士德主题突破性地 创造加工, 也不会忘记歌德将浮士德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相信浮士德孜孜以求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知识分 子前行。
❖ 在浮士德有动摇之意时, 靡菲斯不失时机地 递上一把匕首, 逼浮士德重新以血盟誓, 至此 浮士德再无退路, 义无反顾在自己选择的路 上走到尽头。美女海伦再次出现, 浮士德向 恶魔提出最后的请求, 想博得美人一吻, 死亦 无憾。这里作者着力描写了一番, 道出浮士 德对美、对爱的深切渴望, 24年的放浪形骸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他将失去灵魂、失去生 命, 失去欣赏体味这个世界的权利, 向美人索 吻, 怕是他最后的安慰了。我们能感觉出此 刻的浮士德悔之晚矣, 内心深处在渴求救赎, 渴望人间的普通情爱。
齐名莎士比亚的天才。当然也有人怀疑马洛的死和 政治有关, 因为他对宗教进行过严厉的抨击, 鄙视上 帝和神职人员。
❖ 二.主要作品
早期作品《帖木儿大帝》
( 1587~1588)
另一部作品《马尔他岛 的犹太人》( The Jew of Malta) 。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 1592~1593) 是马洛最 杰出的作品之一, 他根据 英译本的德国民间故 事书改编而成。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 1.剧情简介 学有所成、通今博古的大学者浮士德博士厌倦了正统的 知识, 忽然对魔术着迷起来。于是他不顾善良天使的劝阻, 决 意依照邪恶天使的怂恿走上歧途。聪明过人的浮士德用魔术 召来魔鬼靡菲斯, 得知群魔想要争夺人的灵魂。浮士德决定 让 靡菲斯传话给群魔之首卢西佛, 同意交出自己的灵魂, 交换条 件是允许他过上24年随心所欲的生活, 并且让靡菲斯做他的 随从。经过滴血盟誓, 浮士德如愿以偿, 拥有知识就可以创造 一切, 获得财富, 就能够探出“ 所有外国君主的秘密”, 能够 “用 一道铜墙把德国围起”“, 让学生们能穿上绸缎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