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一)
袁宏道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思想主张介绍袁宏道怎么死的
袁宏道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思想主张介绍袁宏道怎么死的袁宏道生平有哪些代表作品?袁宏道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思想主张?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吧!袁宏道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
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生平经历介绍:袁宏道(1568~1610)少敏慧,善诗文,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
”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
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
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
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袁宏道的思想主张是怎样的?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论袁宏道题跋文创作的尊体与破体(最新)
以奇僻矫之。
然奇则其境必狭,而僻则务为不根以相胜。
故师之道,至晚唐而益小。
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
今之人徒见宋之不唐法,而不知宋因唐而有法者也。
如淡非浓,而浓实因于淡。
然其敝至以文为诗,流而为理学,流而为歌诀,流而为偈诵,诗之弊又有不可胜言者矣。
文学有其自身之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存在于历史的发展历程之中。
初盛唐以“阔达”矫六朝骈丽之习,中唐以“情”矫盛唐莽阔,晚唐以“奇僻”矫中唐俚俗,正是这种求新求变,造就了有唐一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宋欧阳修、苏轼等人矫晚唐诗歌奇僻险狭,努力将理趣入诗、将日常生活入诗,从而成就了宋代在唐之后的独具特色的文学局面。
宋不以唐为法,正是宋代文学之法,也是文学发展内在之法,“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法其不为汉,不为魏,不为六朝之心而已。
是真法者也”。
袁中郎正是以这种态度,努力的远离复古主张的干扰,积极构建自己的文学理论与创作世界。
1抒性灵,求真求质如果说“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不法为法,不古为古”“是真法”,仅在客观层面、以否定形式阐述诗文理论观点,有着依附之嫌,而缺乏理论独立性、本原性,那么在笔者看来,其“独抒性灵”,求真求质,则是对此疑惑的回应。
他不仅建构起其独特的诗文理论,还使自己真正做到了求真求质,返璞归真的心灵追求。
2独抒性灵”细读中郎诗文论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第一次出现于《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
在这里,尽管中郎目的在于论述其弟中道诗作特色及价值,然正如有论者所言“毋宁视之为一个文学流派的领袖在总体评判此派的作家、作品更合适”。
文本中对诗学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予以了正面回应并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文学本质在于“性灵”的“独抒”;作家创作既不是摹拟与凭空想象之结果,更不是无病呻吟。
袁宏道早期禅学的思想渊源
袁宏道早期禅学的思想渊源从外在的大环境来看,晚明一代个性张扬、“狂禅”盛行的社会风气必然成为孕育袁宏道前期狂禅思想的土壤。
从近处搜寻,究竟是谁引领袁宏道进入禅学这片乐土,又是什么刺激了袁宏道的“癫狂”,本文就是着力解决袁宏道早期禅学的思想来源这一问题的。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
他们不仅以形成文学史上“公安体”而闻名,也以佛门居士而着称,是文人士大夫中热衷向佛的著名人物。
其中以袁宏道尤为突出,除却文学成就不论,相关佛教的文章也很多,特别是《西方合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净土著作,几可谓龙舒居士后最具规模的居士净土著作,不仅集中反映了袁宏道的佛学造诣,也标明了其佛教修习的净土归趣。
这样的结果当与其个人修习经历以及外界相关氛围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郎先生行状》所记:就选,得京兆校官。
时伯修官春坊,中道亦入太学,复相聚论学,结社城西之崇国寺,名曰蒲桃社。
踰年(注:万历二十七年),先生之学复稍稍变,觉龙湖等所见,尚欠稳实。
以为悟修犹两毂也,向者所见,偏重悟理,而尽废修持,遗弃伦物,偭背绳墨,纵放习气,亦是膏肓之病……(《珂雪斋集》卷十八,p758)转变。
因此,“早期”当限定在万历二十七年以前。
水。
从外在的大环境来看,晚明一代个性张扬、“狂禅”盛行的社会风气必然成为孕育袁宏道前期狂禅思想的土壤。
从近处搜寻,那么究竟是谁引领袁宏道进入禅学这片乐土,又是什么刺激了袁宏道的“癫狂”?于这一点,不仅袁宏道自己在诗文中有所言及,其弟袁中道在《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石浦先生传》中也有明确地表述。
兹录如下:17年),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师,先生就之问学,共引以顿悟之旨。
而僧深有为龙潭高足,数以见性之说启先生,乃遍阅大慧、中峯诸録,得参求之诀。
久之,稍有所豁。
先生于是研精性命,不复谈长生事矣。
是年,先生以册封归里。
仲兄(注:袁宏道)与予皆知向学,先生语以心性之说,亦各有省,互相商证。
[袁宏道]袁宏道
[袁宏道]袁宏道篇一: 袁宏道[袁宏道] 袁宏道袁宏道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袁宏道。
汉族,荆州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等职、国子博士等职,世以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
他说过:”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
”他亦相信写文要真,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即“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合称“公安三袁”。
目录人物介绍主要作品佛学思想人物介绍人物生平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
湖广公安人。
万历十六年中举人。
次年入京赴考,未中。
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
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
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
写下了很多着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一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着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
万历三十四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
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人物业绩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
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①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
白首庞公是我师——论袁宏道对庞蕴禅学思想的接受
白首庞公是我师——论袁宏道对庞蕴禅学思想的接受李刚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摘要:袁宏道在其去吴远游和归隐流浪期间的诗文中曾多次提及唐代居士庞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人格精神和禅学理念的极力推崇。
袁宏道写庞蕴的相关诗句及其论说佛禅的大量文字,体现了他对庞蕴禅学思想,特别是“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生活态度的接受。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到李贽对庞蕴推崇的影响;二是两人所处时代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和性格志趣有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袁宏道;庞蕴;禅学思想;接受袁宏道作为晚明文学革新派的代表性人物,不仅以其诗文成就和“性灵说”的文学主张闻名于世,并且以巨大的禅学成就而在《居士传》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禅学思想来源比较复杂,但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其禅学倾向曾受到唐代居士庞蕴的影响。
袁宏道在诗文中曾经多次提及庞蕴禅,本文拟从这些“庞蕴诗”的创作时间出发,进而探讨袁宏道对庞蕴禅学思想的接受情况及其原因。
一、袁宏道“庞蕴诗”的写作时间本文所涉及袁宏道写庞蕴诗文共十五首(篇),就其中的十二首诗而言,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共四首:《述内》、《得罢官报》、《闲居雑题》其二、《丁酉十二月初六初度》其三。
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共六首:《和散木韵》其二、《和散木韵》其七、《和东坡聚星堂韵》、《暑中舟行入村舍偕冷云及明教居士》其二、《刘元质宅宴得金字》、《乙己初度口占》其一。
可以看出,袁宏道的“庞蕴诗”几乎都作于去吴远游或者归隐柳浪期间。
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
为什么袁宏道唯独在这两个阶段提及庞蕴最多呢?在吴县时,忧愁苦闷不绝如缕,屡发为官之苦:“宦博人间累,贫遭妻子怜。
一官如病旅,直得几缗钱。
”①(《荒园独步》)“子曰爲官苦,予嗟行路难。
各自相慰劳,言言沁肺肝。
”②(《别龚散木》)为官甚苦,屡次乞归,却未经准许:“不放陶潜去,空陈李密情。
论袁宏道《解脱集》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袁宏道《解脱集》中的人文主义倾向赵睿欣 香港城市大学摘 要: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人文主义,公安派的代表者袁宏道作为晚明文人,向来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人熟知。
他的文集也出现洒脱自在的倾向,本文将节选他首次辞官以后书写的《解脱集》来作为代表分析明朝散文家书写时的人文主义倾向,探讨人文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袁宏道;人文主义;解脱集作者简介:赵睿欣,香港城市大学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0-02明朝中叶开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手工工厂规模扩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的发展也展现在士大夫阶层之中,出现了重视个人思想、欲望、肯定市民阶层价值观的作品。
本文选取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著作《解脱集》,试着从中解析他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解脱集》着于万历二十五年,为袁宏道刚辞去吴县县令的职位,游历名山大川以后着成的文集。
收录了山水散文、尺牍以及雑着,文集之中,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自由心境与洒脱之情。
此篇幅将截取他的尺牍以及部分游记来浅析袁宏道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生活的看法,由此解析其中的人文主义。
首先从袁宏道自身来看,“解脱”二字表达的是从吴地这个当初人人欣羡、向往之极的官场中所逃脱的自适之情。
对于官场,袁中郎在早期就抒发了极度的厌恶,七次上书请去。
而“掷却乌纱”的心愿得成以后,欢喜无限、解脱尘网的无忧之心遍散《解脱集》之中,“任心到此,安得不适”[1],只有解下头上的乌纱帽之时,才能真正任性赏爱吴地山水之美。
在此番离经叛的狂语之中,暗含对独立自由人格的追寻肯定。
为官不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终极理想,反而成为束缚,这正是晚明时期文人心境的一种表现。
士大夫阶层的价值不再只局限于官场的价值,反而发展出对独立之“趣”的自我肯定,重视个体价值,正视生命之趣,与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有相通之处。
戏说袁宏道:做一名“世间大自在人”哪有那么容易
戏说袁宏道:做一名“世间大自在人”哪有那么容易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
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官员。
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后世普遍认为袁宏道在三兄弟中成就最高。
袁宏道的一生主要有两大主张,一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一是“闲适人生,做大自在人”的处世主张。
在文学领域,他反对写文章一味地摹仿古人,在他看来,“学古不必泥古”,前人的写作技巧以及文人精神才是值得学习的,文章与时代是有密切的关系,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每个时代独有的文章风格,因此,他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认为文人在写文作诗时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诗文中显示出自己的真情、真意、真性情,做到心里所想,笔下所写,诗文自由灵活,以平淡之语写真实所见之感。
例如他的诗歌,其主要特色概括起来,一是真,即真情、真意、真心、真性情。
二便是趣,即不拘一格,诗文自由流畅并且生动活泼。
其三是奇,即奇思、奇语。
至于第四点便是淡,这里的淡是一种人生哲学,放弃世俗回归平淡,以平淡的心境,享受闲雅的生活。
总的来说,“真”是“我愿做书鱼”般自然真实、不加雕琢的性情流露;“趣”是“贮雪点梅汤,和香烧笋炙”的世雅之趣,“奇”是“是处烟岚挂齿唇”的奇思奇语;“淡”是“鹤有累心犹被斥,梅无高韵也遭删”之后的“学得心闲似水闲”,是世俗之外、山水之中的归于平淡。
真情直性的文章造就了袁宏道的洒脱与狂心,也造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做世间大自在人。
在他看来,这世间的学道之人有四种,即玩世者,出世者,谐世者,适世者。
而他最认可的便是第四种人“适世者”,他认为,独有适世一种其人,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
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
虽于世无所忤违,而贤人君子则斥之惟恐不远矣。
袁有道所想做的便是最天下不紧要人,在他看来,“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解脱集》与袁宏道的文学和人生
一
、
此外 , 《 解脱集 》的尺牍 中留下不少中郎与人谈诗论文的痕 迹 。透 露 出他 为排 击 复古潮 流所做 的有 目的的苦心 经营 。他推 尊晚 咀 文学 思潮 先驱者 徐 渭 ,鄙弃 “ 后 七 子”派 的领袖人 物 李攀 龙和王 世贞 。对 自己的诗 歌 ,他如是 说 : “ 弟游 览 诗章 ,近亦成 帙 。其 中 非惊人 语 ,则嗔人 语 ,嗔人者 为人 所嗔也 ” ; “ 越 行诸记 ,描 写得 甚 好 。谑 语 居十之 七 ,庄语+ 之三 ,然 无一字 不真 。把似 如今 作假 事 假文 章人 看 ,当极其 嗔怪 ”。意 图力挽 狂澜 的袁 中郎 自知必遭 攻 击 ,还 坚持要 作 “ 惊人语 ” “ 嗔人语 ” ,并对 此颇 为 自得 ,皆因其 出 自性 灵 ,字 字逼真 ,远远 胜过 那些空 洞的 “ 假文 章” 。 他 写给 张幼于 的信 中 ,论 及老子 、庄 生 、苟卿之 言 自古不废 , 认 为真正 不朽 的言论 不会 由于 世人 的讥讽 而改 色 ,他 自己的诗 “ 既 非 唐诗 ,安得 不谓 中郎 自有之 诗 ,又 安得 以幼于 之不取 ,保 中郎之 不 自得意 耶? 仆求 自得而 已 ,他 则何 敢知 ” ; “ 近 日湖上诸 作 ,尤 觉 秽杂 ,去唐愈 远 ,然愈 自得意 ” 。他 在 文坛 的复古 大潮 中逆流 勇 进 ,自觉 抵 制 因袭 模拟 的时 弊 ,坚 持 己见 ,在 与 士林 之人 的往 来 中 ,也反 复宣扬 “ 性 灵” 文学 ,其 中当存有 联合 士人 的影 响共 同扫 除复 古 阴霾的主 观意 图。 二、 “ 非儒 非禅 ”与宦海 出入 《 解脱 集 》写于 袁 中郎暂脱 尘网 、逍遥 度 日的时期 ,他 在诗歌 创作 上狂飙 突进 ,奋 勇革除 蹈袭模 拟之 弊 ,向晚 明文坛 送入 一股强 劲活 泼的新风 。 不过 , 中郎将文 学从 规 范的 束缚 中解脱 了出来 ,那 么他 自身是 否也真 正解脱 了呢? 万历 二十 五 年 ( 1 5 9 7),中郎在 杭 州 写下 一组 杂体 诗 《 别石 箦 》,其九 末句 日 : “ 即佛 即圣 ,非儒 非禅 。”这似 乎 反映 了一种 生存状 态 ,有 待探究 。 袁 中郎 受兄 长 宗道 影 响 ,中举 前 已在 读 经 习 禅 ,一 直 不 曾 间 断 ,后 来结 交李贽 ,修 习愈加 用力 ,辞 却县令小 官 后 ,他 有充 盈的
袁宏道诗学的思想渊源
仕, 但时间很短。就是在处身官场期间, 他依然率性任情, 追 求自 他作《 适。 广庄》 七篇, 以推广《 庄子》 之意;作《 瓶史》 十二 篇, 细心研究插花技艺;还专门写了谈论饮酒之道的《 筋政》 ; 又与文学名士吟诗谈禅, 品评古今, 表现出对自由自在人生
态度的热烈追求。 中郎的自适追求还表现在他对山水的畅游之中。他以山
任上 , 他便游览了虎丘、 上方 、 、 洞庭 灵岩、 天池、 横山、 阴澄湖 等山水;去昊后, 他泛游吴越 ;初任京官, 他饱览京城名胜; 归
文学创作要“ 情真而语直” 陶孝若枕中吃引》 直写性 (《 )要“ 情”“ , 信腕直寄” (《 。 叙曾太史集》 叙小修诗》 他称赞小 )在《 中,
居柳浪, 他游迹遍及东南;赴陕典试, 他历登篙山华山。 他富有 极强的探险精神, 不至险峰绝顶不肯罢休。一次, 一个同游者 面对悬崖绝壁 , 惊吓得头晕 目眩, 退缩不前 , 中郎批评他说 :
忍无可忍 , 连上七篇乞归尺犊 , 终于获准辞职。辞职后马上离 开吴县, 在吴越的名胜山水中尽情享受脱离吏网的欢乐。他 还特意把此时所写的作品题为《 解脱集》 。此后, 他虽再次出
的束缚,使性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他首先强调性情表现的 “ 。 真” 他所说的“ 摆脱了儒家诗教的束缚, 情” 不必“ 发乎情, 止 乎礼义”而应是“ , 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 然流露, 的自 其最 突出的特点就是“ : “ 真” 情至之语, 自能感人, 是谓真诗, 可传 也。” 叙小修诗》 与江进之》 他称赞江进之的作品“ (《 )在《 中, 无 一字不真”“ ,大都以审单家书之笔, 发以真切不浮之意, 比今 之抵掌秦汉者, 然不同, 自 所以可贵。” 对于班固批评屈原的 《 离骚》露才扬己”他反驳说 :“ “ , 情随境变, 字逐情生, 但恐不 达, 何露之有? 且《 离骚》 一经, 之极, 忿n 党人偷乐, 众女谣琢, 不撰中情, 信谗资怒, 皆明示唾骂, 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穷 愁之时, 痛哭流涕, 颠倒反覆, 不暇择音, 怨矣, 宁有不伤者? ” (《 叙小修诗》 袁宏道从真情个性出发将矛头直指传统儒家的 )
论袁宏道创作前期哲学思想、文学观念与性灵说之关系
稳 实。 以为悟修犹两毂也 ,向者所见 ,偏重悟理 ,
明为解决 “ 天理 ”与 “ 人欲”的矛盾 ,以心学改造
而尽废修持 , 遗 弃伦物 ,俪背绳墨 ,纵放习气 ,亦
理学 , 提出 “ 致 良知 ” 。“ 良知说”将人心视为无上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3 . 0 9 作者 简介 :关薇 ( 1 9 8 O 一) ,女 ,甘肃秦安人 ,陇南师专文史学院讲师 ,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 元 明清 文 学 。
之哭也 。 ”
载 :“ 戊戌 , 年 ( 万历二十七年 ) ,先生 ( 袁宏
道) 之学复稍稍变 ,觉龙湖 ( 李贽 ) 等所 见 ,尚欠
在这样 的局 面下 ,“ 倡 天理 ,灭人欲”的程朱
理学 的教条早 已经不合时宜。这个时候 , 王阳明的
势, 而王学 左派后期代表李贽为人生解脱一切桎梏
的人生观和表现 率真 自我的文学观 , 迅速为士子所 接受并产 生巨大反响 , 因此 , 袁宏道也成为李贽 的
懂 ,垂头私 自鄙。( 《 戏题斋壁 》 )
这期间他的诗作多 “ 网罗 ”的字眼出现 , 可 以
深切感受到那种被束缚的感觉 。 而当他一旦如愿辞 官 ,那种得到解脱 的愉悦心情 几乎无法得到控制。
扫 ,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渝心灵 ,搜剔慧性 ,
以荡涤模拟涂泽之病 , 其功伟矣 。 ”Ⅲ 袁宏道 的这一
文 学主 张 ,具有强 烈的个性 意识 和鲜明 的时代 色 彩, 也是公安派精神 之所在。 袁宏道 的一生很短暂 ,
世人注意到他 的文学才华 , 应该是在万历二十年 中
进 士之后 , 虽然他 的文学生命 只有二 十年 , 但是 他 的哲学思想 、 文学观念 以及创作风格在前后两期却
袁宏道“性灵说”_之佛学渊源
第38卷第3期学报No 3Vol 382023年3月JournalofLeshanNormalUniversityMar ꎬ2023DOI:10.16069/j.cnki.51-1610/g4.2023.03.005袁宏道 性灵说 之佛学渊源王㊀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ꎬ安徽芜湖241000)摘㊀要:袁宏道参禅习佛ꎬ受佛学思想影响极深ꎮ禅宗 物格 公案是袁宏道由 外参 到 内悟 的重要契机ꎬ这对其 性灵说 有着深刻启示ꎮ在文学发生方面ꎬ有得于禅宗心性论ꎬ袁宏道强调主体心性的地位和作用ꎬ主张创作主体自由抒发真情真性ꎻ在心物关系方面ꎬ受永明延寿 一心统万法 思想影响ꎬ袁宏道提出 以心摄境 ꎮ佛学思想对袁宏道 性灵 思想的形成多有沾溉ꎮ关键词:袁宏道ꎻ性灵说ꎻ佛学渊源中图分类号:I010.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9-8666(2023)03-0026-06收稿日期:2022-03-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历代释家文论文献集成与综合研究 (22AZW011)作者简介:王悦(1997—)ꎬ女ꎬ河北唐山人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ꎮ性灵 一词ꎬ在魏晋时期就受到诗论家们的关注ꎬ刘勰㊁钟嵘㊁颜之推等人都曾在诗文理论中使用过ꎬ或者将 性灵 视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ꎮ至明代ꎬ随着阳明心学和狂禅思想的广泛传播ꎬ一大批文人敢于冲破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ꎬ开始提倡自由抒发主体灵性ꎬ如徐渭 真我 本色 说㊁李贽 童心说 ㊁屠龙 性灵说 等ꎮ公安派的中心人物袁宏道批判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潮ꎬ企图改变明代诗坛凝滞板重的状态ꎬ将 性灵 引入了文学领域ꎬ倡言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 [1]187ꎬ主张诗人率性而发ꎬ为明代诗坛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ꎮ性灵 文学思想在袁宏道这里达到了理论高峰ꎬ成为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主张ꎮ目前学术界对于袁宏道 性灵 思想的理论内涵㊁学术渊源和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ꎬ对袁宏道的佛学思想亦有不少有益研究ꎮ明代中后期ꎬ佛学的复兴促使文学家们开始关注到创作主体自身的真情㊁真性ꎬ重视文学创作的自由抒发ꎮ袁宏道本人参禅习佛ꎬ与佛学有着很深的渊源ꎬ那么ꎬ佛学思想投射到他的文学主张上ꎬ其 性灵说 难免会有佛学痕迹ꎮ因此ꎬ从佛学角度探究袁宏道 性灵说 的理论渊源十分有必要ꎮ本文试图梳理袁宏道参禅悟道的过程ꎬ坐实袁宏道 性灵说 与佛学的内在联系ꎬ再分析讨论袁宏道在禅宗心性论和永明延寿 一心统万法 思想的影响下ꎬ对其 性灵说 的构建ꎬ从而深化对袁宏道 性灵说 的理解ꎮ㊀㊀一㊁由 外参 到 内悟 的转机袁宏道生活在佛学复兴的时代ꎮ明中叶以后ꎬ在统治阶级佛教政策相对宽松以及阳明心学的广泛影响下ꎬ诸多文人士大夫转向佛学寻求精神安慰与寄托ꎬ居士佛教甚为流行ꎮ生活在当时的袁宏道ꎬ难免会受此影响ꎬ激发修习佛学的兴趣ꎮ在家学方面ꎬ袁宏道早年受兄长袁宗道 性命62之学 启发较大ꎬ在兄长的指引下进入禅门ꎬ二人时常一起学习佛典㊁探讨佛理ꎮ袁宏道的父亲袁士瑜和舅舅龚仲敏也都热心于佛教ꎮ据袁宗道描述ꎬ龚仲敏常与其兄弟三人共参佛理ꎬ 庚寅之冬ꎬ犹记与翁同参鸭子公案ꎬ烧灯至子夜ꎮ窗风渐淅ꎬ足寒如铁ꎬ面貌苦冷ꎬ若槁木之枝ꎮ茶三四易然后啜ꎬ诘朝未日出ꎬ履声已在堂外ꎮ眼毛虬结ꎬ泪诟满面ꎬ终亦不顾ꎮ [2]173可见ꎬ在学术方面ꎬ父亲㊁舅舅和兄长等人对袁宏道起着精神支持与思想启发的重要作用ꎮ更为重要的是ꎬ袁宏道本人喜欢佛学ꎬ亦尚禅理ꎬ佛学造诣很高ꎬ对«坛经»颇有研究ꎬ曾作«六祖坛经节录»«坛经节录引»等ꎮ袁宏道推崇李贽ꎬ与其交往密切ꎮ李贽还曾以诗相赠ꎬ大为推赞袁宏道的禅学著作«金屑编»ꎮ袁中道为哥哥写的«行状»中记述了宏道造访李贽的场景:先生既见龙湖ꎬ始知一向掇拾陈言ꎬ株守俗见ꎬ死于古人语下ꎬ一段精光ꎬ不得披露 能为心师ꎬ不师于心 一一从胸襟流出ꎬ盖天盖地ꎬ如象截急流ꎬ雷开蛰户ꎬ浸浸乎其未有涯也ꎮ[3]799学者们往往借用这一段材料来推究李贽对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和佛学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ꎮ 心师 是佛学常见词汇ꎬ«涅槃经»有 愿作心师ꎬ不师于心 ꎬ 心 是禅宗的理论基石ꎬ禅宗强调 即心即佛 ꎮ李贽的 成人 即 成佛 思想也是这个道理ꎬ佛性在人心之内ꎬ自心即是佛ꎮ他提出 童心说 ꎬ 童心 就是 绝假纯真ꎬ最初一念之本心 [4]276ꎮ钱谦益先生提到李贽对袁宏道的佛学影响: 中郎以通明之资ꎬ学禅于李龙湖ꎬ读书论诗ꎬ横说竖说ꎬ心眼明而胆力放ꎬ于是乃昌言排击ꎬ大放厥词ꎮ [5]567袁宏道吸收了李贽对自身主体的张扬ꎬ其佛学思想得到了深化ꎮ总之ꎬ在时代风气㊁亲友以及自身的多重影响下ꎬ袁宏道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ꎮ由于以李梦阳㊁何景明㊁王世贞㊁李攀龙为首的前后七子复古派倡导 文必秦汉㊁诗必盛唐 ꎬ当时的文坛逐渐形成了只注重形式㊁不注重内容的风气ꎮ万历二十三年(1594)ꎬ袁宏道任苏州吴县县令ꎬ当时吴中地区文坛上抄袭模拟㊁刻板师古成风ꎬ他曾写过«诸大家时文序»«丘长孺»等文进行抨击ꎬ认为学习古人不能流于文字表面ꎬ需要在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ꎮ周裕锴认为面临诗坛现状ꎬ袁宏道融合心学 良知 和禅宗 本心 为一体形成了 性灵说 文学主张ꎮ[6]220-230袁宏道推崇大慧宗杲的看话禅ꎬ认为宗杲写给李贽的书信是参禅之人的必读之物ꎬ还曾在其作品中多处称引宗杲ꎬ如在«珊瑚林»中有言: 参禅将彻时ꎬ惟守定一个话头ꎬ便是真功夫ꎮ若拾话头ꎬ而求别路ꎬ必难透脱矣ꎮ [7]48 参禅人须将从前所致所能地道理及所偏重习气㊁所偏执工夫ꎬ一一抛弃ꎬ略上心来ꎬ即与斩绝ꎬ如遇仇人ꎮ [7]52对此ꎬ周群作专文详细地推论了宗杲 立处即真 即心是佛 思想对公安派文学思想的影响[8]ꎮ以上综述了学者们对袁宏道 性灵说 所受佛学影响的发现ꎮ不过ꎬ袁宏道参禅开悟的过程仍有待我们挖掘ꎬ这为解答袁宏道 性灵说 是否受到佛学影响以及如何受到佛学影响有助益ꎬ阐释清楚这一点ꎬ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将袁宏道 性灵说 与佛学之间的联系更加切实地建立起来ꎮ袁宏道在«金屑编自叙»中说道: 余少慕玄宗ꎬ长探佛理ꎬ遍参知识ꎬ博观教乘ꎬ都无所得ꎬ后因参杨岐公案ꎬ有所发明ꎮ [7]141这里的杨岐公案指的是临济宗杨岐派的公案ꎮ那么ꎬ为何袁宏道参杨岐公案后 有所发明 呢?这之间有着什么思想的联系与变化?对于杨岐公案ꎬ袁宏道在«德山麈谭»中记述:问: 妙喜(指宗杲)言诸公但知格物ꎬ不知物格ꎮ意旨如何? 答: 格物物格者ꎬ犹谚云我要打他反被他打也ꎮ今人尽一生心思欲穷他ꎬ而反被他穷倒ꎬ岂非物格邪? [1]1284这一则是宗杲禅师与张九成议 格物 的公案ꎬ载于«五灯会元»卷二十:及为礼部侍郎ꎬ偶参政刘公请慧说法于天竺ꎬ公三往不值ꎬ暨慧报谒ꎬ公见但寒暄而已ꎮ慧亦默识之ꎮ寻奉祠还里ꎬ至径山ꎬ与冯给事诸公议格物ꎮ慧曰: 公只知有格物ꎬ而不知有物格ꎮ 公茫然ꎬ慧大笑ꎮ公曰: 师能开谕乎? 慧曰: 不见小说载唐人有与安禄山谋叛者ꎬ其人先为阆守ꎬ有画像在焉ꎮ明皇幸蜀ꎬ见之怒ꎬ令侍臣以剑击其像首ꎮ时阆守居陕西ꎬ首忽堕地ꎮ 公闻顿领深旨ꎮ题不动轩壁曰: 子韶格物ꎬ妙喜物格ꎮ欲识一贯ꎬ两个72五百ꎮ 慧始许可ꎮ[9]1530大慧宗杲主张 看话禅 ꎬ提倡 参活句 ꎮ话头只是参悟的工具ꎬ因此不要纠结于话头的内容ꎬ而是要借机摆脱分别心ꎮ对于张九成的 格物 ꎬ宗杲提出了相反的 物格 ꎬ他认为不要执著于那些夸耀自家聪明的虚伪学问ꎬ直接回归到人的本性上ꎮ 格物 物格 显示的是一瞬间的转变性ꎮ大慧宗杲曾说: 要得真正寂灭现前ꎬ必须于炽然生灭之中ꎬ蓦地一跳跳出ꎬ不动一丝毫ꎬ便搅长河为酥酪ꎬ变大地作黄金ꎮ临机纵夺ꎬ杀活自由ꎬ利他自利ꎬ无施不可ꎮ [10]921在宗杲看来ꎬ真正的解脱在于自心ꎬ只有与虚幻的知识㊁经验一刀两断ꎬ才能彻底摆脱束缚ꎬ从而顿悟ꎬ豁然开朗ꎮ对于参禅已久而无所得的袁宏道来说ꎬ这则公案无疑给了他很重要的启发ꎮ袁宏道恍然大悟ꎬ于是ꎬ他拈出经文㊁语录ꎬ加以颂古或评倡ꎬ共72则ꎬ汇成佛学专著«金屑编»ꎮ临济义玄禅师云: 金屑虽贵ꎬ落眼成翳ꎮ [9]649金屑虽然金贵ꎬ但落在眼里便是障眼之害ꎮ临济宗讲求 无一念心求佛果 ꎬ不要把佛看作与自己生命相异的东西ꎬ佛本来就是自性ꎬ当下即得ꎬ无需刻意从外界求索寻访ꎮ到了这里ꎬ我们能明显看出ꎬ袁宏道已然明了这些文字不过是障眼之法ꎬ真正的开悟ꎬ在于自己本心ꎮ这是袁宏道从外部攫取转向内心探求的一次重要契机ꎮ此前ꎬ他研习梵㊁华诸典ꎬ参究诸多公案ꎬ都没有真正的开悟ꎬ正是这一次的转机引起了他对 本心 的重视ꎬ为其 性灵 思想提供了启示ꎮ㊀㊀二㊁ 性灵说 与禅宗心性论上文已证实了临济杨岐公案带给袁宏道的重要启发ꎬ在袁宏道对 性灵 的论述中ꎬ常能见到文学创作需要向 内 寻求的相关说法ꎬ 有时情与境会ꎬ顷刻千言ꎬ如水东流ꎬ令人夺魄 [1]187ꎮ这种顺从性情㊁一挥而就的诗歌创作状态便如同参禅学佛突然开悟的状态ꎮ袁宏道倡导诗文要书写真情ꎬ回到自己的本心ꎬ他在«叙小修诗»一文中作出正式宣言: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ꎬ非从自己胸臆流出ꎬ不肯下笔ꎮ 这种对诗歌创作主体心性的张扬ꎬ充分显示了其 崇心 倾向ꎮ考究袁宏道的 性灵说 ꎬ其内在理路与禅宗心性论相似ꎮ首先ꎬ禅宗强调 真心 ꎬ也就是本真之心㊁妙明之心ꎮ袁宏道 性灵说 也强调诗人的真心ꎬ认为 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1]1685ꎮ袁宏道将 真 作为 性灵说 的根本原则ꎮ 性之所安ꎬ殆不可强ꎬ率性所行ꎬ是谓真人 [1]193ꎬ诗人要有一颗真心ꎬ毫不掩饰地在作品中自然流露真情实感ꎮ并且ꎬ 情至之语ꎬ自能感人ꎬ是谓真诗 [1]198ꎮ袁宏道批判世人对于抒写性灵的 真诗 的偏见ꎬ把诗歌率性而发的要求提升到了比含蓄蕴藉的写作原则还高的地位ꎮ在他看来ꎬ唯有源于真心的诗才是质量上乘㊁富有新意的好诗ꎮ因此袁氏提出 闾巷有真诗 一说: 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擎破玉»«打草竿»之类ꎬ尤是无闻无识真人之作ꎬ 任性而发ꎮ [1]188妇孺之语虽然粗俗鄙陋ꎬ但这些普通民众所作的民谣和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ꎬ传递了劳苦大众的内心呼声ꎬ直率自然㊁情感真挚ꎬ毫无伪饰造作之嫌ꎬ是诗人写作的典范和榜样ꎮ因此ꎬ袁宏道认为ꎬ评判诗歌需要放下分别心ꎬ好诗的标准在于是否 真 ꎬ而不在于作诗者为何人ꎮ其次ꎬ禅宗强调 自性 ꎬ袁宏道之 性灵 亦是ꎮ禅宗提倡 自性清净心 ꎬ这种 自性 是先天的㊁本真自足的ꎬ不为尘世所染ꎮ禅家讲 直指人心㊁见性成佛 ꎬ成佛的关键就在于自性的彰显ꎮ袁宏道主张文章是自性的显现ꎬ而非拘泥于古人的章法㊁句法ꎮ所以ꎬ他说 善为诗者ꎬ师森罗万象 [1]700ꎮ袁宏道提出 奇 趣 的审美标准ꎮ 奇 是新奇ꎬ 文章新奇ꎬ无定格式ꎬ发人所不能发 [1]786ꎬ他认为文章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原则ꎬ只有不因循守旧㊁墨守成规ꎬ才能写出新奇文章ꎮ那么 奇 从何而来呢?袁宏道给出了答案: 从自己胸中流出ꎮ 这一语与禅语 从自己胷襟中流出将来 [11]649相似ꎮ 胸中 胸襟 指的便是创作主体的本心ꎬ袁宏道看重的是创作主体自性的自然流畅和尽情达意ꎮ 趣 亦是指自然的人心之趣ꎬ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ꎮ趣如山上之色ꎬ水中之味ꎬ花中之光ꎬ女中之态ꎬ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ꎬ唯会心者知之ꎮ [1]463 趣 不是即目可见㊁即手可感的ꎬ不在人心之外ꎬ因此不需要在外界寻觅ꎬ需要用自在的本心去体悟和感受ꎮ这正与禅家所说的 佛是自性作ꎬ莫向身求 [12]83相通ꎮ82最后ꎬ禅宗主张 妙悟 ꎬ提倡以直觉的内心体验观照现实人生ꎬ反对逻辑思维和知见的参与ꎮ袁宏道虽然提出 趣 的审美标准ꎬ但他反对单纯以 趣 为目的写诗ꎮ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ꎬ得之学问者浅 ꎬ 入理愈深ꎬ然其去趣愈远矣 [1]463-464ꎮ 趣 的获得是自然而成ꎬ非可力强而致ꎬ也无需理 的参与ꎮ理性认识与人的自然情性不仅相对立ꎬ还会阻碍个人真实情感的自然表达ꎮ同时ꎬ 趣 不仅对诗人来说非常重要ꎬ对读者来说也不可或缺ꎬ因为 趣 能帮助读者激发他们的真情真性ꎬ从而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的审美感悟和体认ꎮ袁宏道认为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所依赖的是全然的直觉性体验ꎬ这种思维并不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进行的ꎬ而是心灵的觉解ꎬ这种沟通是内在的ꎬ而非语言文字所能界定出来的ꎬ故而灵动的诗境有待于内心的领悟ꎮ与禅定相似ꎬ袁宏道指出诗人在创作时要拥有澄澈的心境ꎬ如果思绪混乱ꎬ遮蔽了自己的真实性情ꎬ最终也不会获得 趣 ꎮ袁宏道主张的这种诗歌艺术思维方式实际上与佛门思维方式相通ꎮ在佛家看来ꎬ心性是修行根本㊁成佛关键ꎮ禅宗强调 本心 ꎬ提倡 识心见性 ꎮ所谓 识心 指的就是直观自心ꎬ不向外寻求ꎮ马祖道一言 平常心是道 ꎬ 心 是万法的根本ꎬ行住坐卧皆是道ꎮ就这样ꎬ禅宗把自由解脱的道路由向外寻求变为主体内在心灵的体验ꎮ顿悟顿修ꎬ解开自心的束缚ꎬ自性本来清净ꎬ便能达到心灵的自由ꎮ在禅宗心性论的浸润下ꎬ袁宏道 性灵说 重视一己之 本心 ꎬ主张创作主体自由地抒发真情真性ꎮ㊀㊀三㊁ 以心摄境 与 一心统万法在心物关系问题上ꎬ袁宏道提出 以心摄境 ꎬ也深受佛学影响ꎮ佛家强调 心 的主观能动作用ꎬ«心经»讲 五蕴皆空 ꎬ五蕴即 色㊁受㊁想㊁行㊁识 代表了外境ꎬ破除 五蕴 的人便能认识到万物皆空ꎬ达到一种虚无之境ꎮ佛家常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ꎬ指出不要住相ꎬ跳出外界的束缚ꎬ自性就会显现出来ꎮ不过ꎬ这并不代表心和物完全对立起来ꎮ 心 并不是脱离物质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实体ꎬ与世间万象是 不一不异 的关系ꎮ«五灯会元»卷十一载: 有时夺人不夺境ꎬ有时夺境不夺人ꎮ [9]645 夺人不夺境 指对于那些执著于 我 的人的破执ꎻ 夺境不夺人 则是指破除对外界万事万物的执著ꎬ即对外境的执著ꎮ禅宗主张用自己的心灵体悟而达到自性与佛性的统一ꎬ禅宗审美体验的实现就是由 破境 开始ꎬ破除 我执 和 法执 ꎬ再造一个超越物我的大化流行的圆融境ꎮ这使得个体在 自悟 过程中ꎬ心灵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ꎮ袁宏道在«珊瑚林»里亦云ꎬ 问:何谓 如是我闻 ꎬ答:心境合一ꎬ曰如ꎻ超于是非两端ꎬ曰是ꎻ不落眼耳鼻舌身意ꎬ为我ꎻ不从语言文字入ꎬ曰闻ꎮ [7]14 先生曰: «楞严»云ꎬ吾不见时ꎬ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又云ꎬ见见之时ꎬ是非是见ꎻ见犹离见ꎬ见不能及ꎮ汝道是有见是无见? [7]39关于 性灵 ꎬ袁宏道有言: 夫性灵窍于心ꎬ寓于境ꎮ境所偶触ꎬ心能摄之ꎻ心所欲吐ꎬ腕能运之ꎻ心能摄境ꎬ即蝼蚁蜂虿皆足寄兴ꎬ不必«雎鸠»«驺虞»矣ꎻ腕能运心ꎬ即谐词谑语皆是观感ꎬ不必法言庄什矣ꎮ以心摄境ꎬ以腕运心ꎬ则性灵无不毕达ꎬ是之谓真诗ꎮ [1]1685这一段论述清晰地展现出他对性灵与外物之关系问题的思考ꎬ创作首先是由蕴含性灵的内心生发ꎬ而后寓于 境 (即事㊁物)ꎬ 心 统摄 境 ꎬ实现 心 与境相圆融会通ꎬ自然而然地流诸于笔端ꎬ就成了好诗ꎮ这与佛家 心物一元 思想相契合ꎮ当然ꎬ我们并不能由此断定二者之联系ꎬ有可能是袁宏道由于参禅习惯而随口引用ꎬ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更直接的证据进行推论ꎮ进一步来看ꎬ袁宏道的 以心摄境 与宋代永明延寿禅师的 一心统万法 相近ꎮ宏道对永明延寿的«宗镜录»颇有研究ꎬ曾 逐句丹铅ꎬ稍汰其烦复ꎬ撮其精髓 [3]550ꎬ成«宗镜摄录»(已佚)一书ꎮ这足以证明ꎬ袁宏道对永明延寿的禅法十分熟悉ꎮ 举一心为宗ꎬ照万法如镜 [13]417是«宗镜录»的核心ꎬ在延寿禅师看来ꎬ世界上一切事物同归于心ꎬ心即一切ꎬ他认为 心外无物ꎬ物即是心 [13]870ꎮ袁宏道也曾表达: 心者万物之影也ꎬ形者幻心之托也ꎮ [1]489延寿云: 心无自性ꎬ因境而生ꎮ境无自性ꎬ因心而有ꎮ [13]712这里的 心 即 真如 ꎬ是没有妄念的心ꎮ参禅需要守住空的 心 ꎬ没有杂念ꎮ 心无自性 ꎬ于是 心 就转变成了具有生灭作用92的阿赖耶识ꎮ因此ꎬ能够心境互生ꎬ 一心 能统 万法 ꎮ同样ꎬ袁宏道强调的也是 真心 ꎬ 心 具有转物的能量ꎬ境随心转ꎮ万境变化ꎬ但由 心 统摄ꎮ袁宏道的 以心摄境 强调了创作过程中 心 的主观能动性ꎬ 境所偶触ꎬ心能摄之 是一种豁然的心领神悟ꎬ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ꎬ用严羽的话说就是 妙悟 ꎮ内心虚空故能灵动地感应外物ꎬ这是一种自心的本有ꎬ既不需要摹仿古人ꎬ也不需要摹仿外物ꎮ那么ꎬ诗的优劣与价值就不在于寄兴之物的优与劣或是语言的庄重与粗糙ꎬ而在于 心 能否统摄境ꎮ我们可以发现ꎬ延寿禅师 一心统万法 的思想潜在地影响了袁宏道的 性灵说 ꎮ㊀㊀四㊁结语综合来看ꎬ袁宏道 性灵说 与佛学尤其是禅宗心性论有着很深的顾盼与联系ꎮ袁宏道参临济宗杨岐派公案而突然开悟ꎬ这是他由 外参 转向 内悟 的重要契机ꎬ落在诗学主张上ꎬ便是强调真心㊁真情的流露ꎮ«坛经»云: 若识本心ꎬ即本解脱 但净本心ꎬ使六识出六门ꎬ于六尘中无染无杂ꎬ来去自由ꎬ通用无滞ꎬ即是般若三昧ꎬ自在解脱ꎮ [12]73-74禅宗强调 明心见性 ꎬ通过破除执著ꎬ顿悟成佛ꎬ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越ꎮ袁宏道对 性灵 的追求ꎬ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觉解和对自由的神往ꎮ当然ꎬ袁宏道 性灵说 受佛学影响不仅仅限于此ꎬ如: 毛孔骨节ꎬ无处非佛 ㊁ 贪填慈忍ꎬ无念非佛 ㊁ 无情有情ꎬ无佛非佛 [1]489等多处以否定的表达方式都有着佛家 遮诠 法的影子ꎻ袁宏道对性灵自由的追求受到禅宗自由精神的深刻影响ꎻ 人人都能写出真诗 的思想暗合了佛家 人人皆可成佛 众生平等的思想ꎻ等等ꎮ明代诗坛因为前后七子提出的复古主张而误入歧途ꎬ走进绝境ꎬ失去了生机与活力ꎮ正所谓 疏瀹五藏ꎬ澡雪精神 ꎬ以求新求变为目的的 独抒性灵 诗学主张发挥了创作主体的真实性情ꎬ为黑暗阴森的诗坛带来了一抹光鲜亮丽的颜色ꎬ一扫笼罩在诗歌创作领域的衰弱无力㊁刻板沉滞的气息ꎮ受佛家对 心性 的强调的影响ꎬ袁宏道 性灵 文学思想形成了一种无关乎外物㊁重视自我本心抒发的 超功利 审美心境ꎬ为明代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㊁新方法ꎬ对后来的竟陵派㊁晚明小品文ꎬ乃至清代袁枚 性灵说 的出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ꎮ不过ꎬ我们也要看到袁宏道 性灵说 的局限性:由于袁宏道与因循复古的创作风气做出了彻底的决裂ꎬ不免显得有些剑走偏锋ꎬ产生了矫枉过正的弊病ꎬ以至于在其之后ꎬ诗歌创作方面呈现出一种语言俚俗㊁情调不高㊁内容肤浅的状态ꎬ诗歌的发展趋势又走向另一个极端ꎮ参考文献:[1]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1.[2]袁宗道.白苏斋类集[M].钱伯城ꎬ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6. [3]袁中道.珂雪斋集[M].钱伯城ꎬ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9.[4]张建业.李贽全集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2010.[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3.[6]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92.[7]王闰吉.袁宏道«珊瑚林»«金屑编»校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7. [8]周群.宗杲学溉公安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20(5):113-119. [9]普济.五灯会元[M].苏渊雷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ꎬ1984.[10]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M]//大正藏:第47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ꎬ1990. [11]法应.禅宗颂古联珠通集[M]//大正藏:第65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ꎬ1994. [12]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2.[13]延寿.宗镜录[M]//大正藏:第48册.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ꎬ1990.03TheBuddhistOriginofYuanHongdao's"XingLingTheory"WANGYue(CollegeofLiberalArtsꎬAnhuiNomalUniversityꎬWuhuAnhui241000ꎬChina)Abstract:YuanHongdaowasdeeplyinfluencedbyBuddhistthoughtashestudiedZenandBuddhism.The"WuGe"koaninZenBuddhismwasanimportantopportunityforYuanHongdaotomovefrom"externalparticipation"to"internalenlightenment".Thiswasaprofoundinspirationforhis"XingLingtheory".IntermsofliteraryoccurrenceꎬYuanHongdaoꎬwhohasgainedfromtheZen'smindandnaturetheoryꎬemphasizedthestatusandroleofthesubject'smindandnatureandadvocatedthefreedomofthecreativesubjecttoexpresshistruefeelingsandtruenature.Interm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indandmatterꎬinfluencedbyYongmingYanshou's"YiXinTongWanFa"ꎬYuanHongdaoputforwardtheideaof"YiXinSheJing".BuddhistthoughthadalottodowiththeformationofYuanHongdao'sideaof"XingLingtheory".Keywords:YuanHongdaoꎻtheXingLingTheoryꎻTheBuddhistOriginʌ责任编辑:杨睿彤ɔ(上接第25页)OntheCharacteristicsofModernisminGuoMoruo'sNovelsMAYimin(CollegeofLiteratureꎬ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ꎬ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11ꎬChina)Abstract:GuoMoruo'sstrongpersonalitycolorandabundantlifeexperiencemakehisnovelsnotonlyfullofprofoundconnotationꎬbutalsodistinctivefeaturesofmodernism.Heisgoodatusingmodernisttechniquessuchassymbolismꎬexpressionismandpsychoanalysisinartisticstyle.TakingmodernityvalueasthemainaxistoexplorehisliterarycreationꎬwecansortoutGuoMoruo'slearningandacceptingprocessofwesternmodern ̄ismꎬpayattentiontohisdeepreflectionandreflectiononsurvivalꎬvalueandfateꎬandfurtherclarifythepio ̄neeringsignificanceofGuoMoruo'snovelsinthehistoryofnewliterature.Keywords:GuoMoruo'sNovelsꎻModernismꎻIdeologicalTraitʌ责任编辑:杨睿彤ɔ13。
论袁宏道闲适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散 交多绝 ,司空宦总休 。( 《 初
秋》 ) 嵇 叔终疑傲 ,陶潜总任真 ( 《 偶
成》 )
嵇康一生不屑催眉 折腰事权贵 , 其 坚贞不屈的高 洁人格是袁宏道 所敬佩 的。更主要 的是,袁宏道倾慕 这种狂 放 自我, 放诞不羁, “ 越名教而任 自然” 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 “ 竹林七 贤”共 有的生活作 风。他们都是 儒家礼教的 叛逆者 ,自我觉醒意识浓 厚,活着率 真而 自然 。在 此价值观 的影 响下 ,袁 不满 。而是 塑造 出一个热 爱下棋 ,近 乎于痴迷 ,经历苦难但 是依然坦然奋 斗的小 人物 王一生 的形 象,下棋是他 生命中最重要的, 他 曾说 “ 何以解忧 ? 唯有象棋。 ”在下棋的世界 中,只有棋 全无其 他,物我合 一的境界 ,使 王一 生实现 自身的价值 。真正的专注才 能
奶奶 的故事 “ 断顿儿 的时候 ,每顿 都 要欠一 点儿 。 ”每吃一顿都应该为 了下 顿 儿打算 ,正所 谓 “ 半饥半饱 日子 长” ,这才是 吃。王一生是普通贫苦大 众 中的一员 ,他贫 穷,会为 了生 计而 忧 愁,他的吃反 映出 了他所 处的那个 时代 的时代特 点。虽然贫 穷,但 他依 然 为生活奋斗 ,勇于面对 困难 ,这是 小人物王 一生 的坚持 。 寻根文学产生 于文化大 革命结束 后, 由于文化 在文革 中受 到了严重的
论袁 宏道 闲适思想 的历史渊源
回 陈 殉
赣州 3 4 1 0 0 0 ) ( 赣 南师 范学 院 文学 院 。 江西
【 摘
要 】 晚 明 袁 宏 道 一 生 追 求 闲 适 自 由 , 其 思 想 性 格 及 晚 明特 殊 的 时 代 背 景 促 使 他 创 作 了 大量 的 闲 适
诗 。 袁 宏 道 闲 适 思 想 可 以上 溯 到 佛 道 两 家 , 同时 历 代 著 名 文 人 对他 疏 放 闲散 性 格 的 形 成 亦 产 生 了较 大 影 响 , 其中包括 “ 竹 林 七 贤 ” 贵 适 意 的 生 活 观 、 陶 渊 明 的退 隐 思 想 、 白居 易 的 知 足 保 和 心 态 等 等 , 这 些 对 袁 宏 道 闲
文学名家袁宏道:我没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
附记:原文如下
转自/bbs/dispbbs.asp?BoardID=41&ID=62462
袁中道游西方极乐世界
摘自《净土圣贤录易解》 慧律法师译
袁中道,官为南礼部郎中,乞求退休,养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课诵完毕后跏趺静坐,形体心神寂静清爽,忽然间入定,心神飞出屋子之上,飘然地乘着白云。此时有二位童子引导他向西飞行,不久之后下降到地上,童子说:‘停!’袁中道随着他停下来,见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净细滑柔润。旁边有水渠,宽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莲华,香气芬芳异常,并有金色的桥梁跨过水渠,七宝的栏楯交罗排列,楼阁极为整齐美丽。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着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来智慧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刹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接着宏道就牵着中道的手向上飞升,刹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吉祥的妙香,并且开着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异珍宝的妙色。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着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着种种的法音。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论佛禅质素和晚明文学演进之思想脉络
论佛禅质素和晚明文学演进之思想脉络作者:杨遇青王娟侠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11期摘要:从李贽到袁宏道、袁中道,再到钱谦益,是晚明文学思想演进的主脉。
晚明文人扬弃儒教,崇尚禅风,李贽的童心说以真空说为基础,内涵无相、无念、无住的禅宗要义;袁宏道的性灵说以童子情趣为范式,濡染着冲决束缚的狂禅色彩;钱谦益藉教悟宗,以华严、唯识学演绎创作原理。
他们衣钵相承的宗教情怀和环环相扣的佛禅文思,涤荡了明代中叶的复古与儒家心学两大思潮,构成文学精神的新基底,为晚明文学抹上浓郁的佛禅色彩。
关键词:晚明文人;佛禅思想;真空;童子;藉教悟宗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1-0089-04明中叶以来,阳明学勃然猬兴,士大夫趋之若水。
明嘉靖以后,随着心学的发展与泛化,早期阳明学者所恪守的儒释疆界,似乎越辩越模糊,最终在青年一代学者中,形成讲究童心、性灵,融通儒、释两家的新学风。
较早绽露这种趋向的是徐渭,他早年“究王氏宗旨,谓道类禅,又去扣于禅”,①透露出新一代文人的精神趋向。
徐渭以后,李贽、袁宏道和钱谦益等明末清初文人无不出儒入释,濡染佛说,他们的佛学倾向一定程度上塑形着该时代文学思想的面貌。
一、真空即童心李贽往往被纳入泰州学派,也是晚明佛教的“两大教主”之一。
其实,在晚明的讲学风气里,思想的影响往往是交错的。
相对而言,他受到王龙溪和罗近溪的影响最大。
如果剥去那层作为先验理性之内在呈现的“良知”,二溪之学在思维形态上与禅宗已极为相类。
李贽进而戳破儒学与禅宗的最后一层隔碍,认为“谓三教圣人不同者,真妄也”。
但其真实思想是摄儒归佛,他以为,周敦颐学问是“从寿涯禅师来”,所以“《通书》等说,超然出群”,明道、龟山一脉发扬之,但“搀和儒气,终成巢穴”,其后张九成“心雄志烈,不怕异端名色,直从葱岭出路”,杨简“参究禅林诸书,盖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皆能有所成就。
而阳明、龙溪以来,唯赵大洲能“笃信佛乘”,罗近溪“终身与和尚辈为侣,日精日进,日禅日定,能为出世英雄”。
从尺牍探析袁宏道人生的复杂心态
从尺牍探析袁宏道人生的复杂心态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
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袁宏道与其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称公安派。
袁宏道以其鲜明激进的论调、清新大胆的文风成为公安派的领袖。
而其任性适情的人生态度在他的作品中也展现得一览无遗。
作为体现个性的载体,尺牍以其私人性、随意性和纪实性引人瞩目。
袁宏道一生与友人致信频繁,亦善写尺牍。
故在《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和未编稿中,合计有二百八十二篇尺牍作品。
这些或长或短、灵动变幻的尺牍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将袁宏道在各个时段、各种细致入微的心态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虽然袁宏道尺牍在对其的研究中经常被引用和阐释,但是论者往往笼统地将之纳入散文研究或文艺理论研究范畴。
所以,专门针对袁宏道尺牍的研究较少,仅黄菲菲《袁宏道尺牍中的载道思想研究》、陈娟《袁宏道尺牍研究》、花宏艳《“情腻”与“骨刚”的悖反——袁宏道尺牍中仕与隐的矛盾心态》、温至孝《袁宏道尺牍散文的艺术特色》四篇论文涉及这一领域。
而出发点主要集中于袁宏道尺牍的分期、艺术特色以及其中体现出的仕隐矛盾心态。
笔者在按时间顺序对袁宏道尺牍加以梳理后认为,无论在早期“昌言排击,大放厥辞”(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还是末期“自悔其少作”(周亮工《书影·卷一》)的阶段,真性情和真想法在袁宏道尺牍中大量流露。
但是,作品作为一个作家内心体验的外化,必然在每个时间段具有一定的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会随着作者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和创作当时的心理状态而变化,从而决定作者为文的意图和倾向。
因此,即便如袁宏道如此标榜“真”的作家,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倾向的影响下,其心中之意与落纸之文也未必统一。
自然袁宏道就更少在现实中践行自己令人瞠目的“壮言”。
故笔者意图从尺牍出发,探析袁宏道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心态。
一.“唯恐不存”的逞性使气对于袁宏道的为人和为文,纵性适情、无所拘限的评价最为多见。
毕业论文例文-从《解脱集》谈袁宏道早期的佛教态度及其原因
从《解脱集》谈袁宏道早期的佛教立场及其启事邱麟淳四川大年夜学文学与往事学院摘要:袁宏道是明末禅净双修的一名十分有影响力的佛教居士,但在《解脱集》中,存在多篇对佛教立场很不恭谨的诗文。
本文准备评论辩论袁宏道撰写《解脱集》时,对佛教的立场和这类立场发生的启事。
关键词:袁宏道佛教《解脱集》袁宏道是明末禅净双修的一名佛教居士,他的《西方合论》被藕益巨匠智旭支出《净土十要》。
《西方合论》是《净土十要》唯一支出的居士作品,掉掉落和尚的高度评价。
请抄写两则资料证实:“袁中郎少年颖慧,坐断一时禅宿舌头……复深化法界,归心乐国,述为西方合论十卷,字字从真实悟门中流出……”“《西方合论》:此书是袁宏道中郎居士所撰,气概澎湃,涵盖广阔,乃明末净土诸书中,最具气魄的一种。
”藕益巨匠和圣严法师均是空门中人,他们对袁宏道下如此赞语,那么袁宏道的行动也应在空门规矩内。
否则,就会如对李贽通俗:佛教界对他避而不谈,或许赞成其报答“人杰”,但对他的梵学著作,不作评价。
《西方合论》是袁宏道归心净土以后的作品:“西风不道禅心定,吹入山头环佩声。
”在参禅时写作的《解脱集》中,很多诗文,都显示了袁宏道对空门很不恭谨的立场。
如:“少年曾盗子胡狗,父母不容亲戚丑。
每到僧房索平平易近,更向佛头种葱韭。
读书十年未识字,持戒三生不时酒。
恁有通俗可笑人,逢着师尼便解纽。
”——《过云栖见莲池上人有狗丑韭酒纽诗戏作》袁宏道此诗是以莲池上人的旧韵作古诗。
当日,有禅者难莲池上人,说:“今居秽土求净邦。
还许出秽韵求净偈否?”乃出韵狗、丑、韭、酒、纽。
葱、酒、韭菜等物皆为佛家所忌的污秽之物。
莲池上人便以此秽韵做偈云:“万山无人纵鹰狗。
顽石高低尽遮丑。
糁遍苔痕白似毡。
压翻莆叶青如韭。
寒膏时煮竹炉茶。
洁体不陪金帐酒。
水晶城外一声梆。
玉关顿地开银纽。
”莲池上人此诗,确是以秽韵做净偈的榜样。
但袁宏道却拿此诗开起了打趣。
诗中句句犯戒,语涉不端,调戏僧尼。
如许的诗文在《解脱集》中极其罕见。
论袁宏道《解脱集》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论袁宏道《解脱集》中的人文主义倾向作者:赵睿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人文主义,公安派的代表者袁宏道作为晚明文人,向来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人熟知。
他的文集也出现洒脱自在的倾向,本文将节选他首次辞官以后书写的《解脱集》来作为代表分析明朝散文家书写时的人文主义倾向,探讨人文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袁宏道;人文主义;解脱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0-02明朝中叶开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手工工厂规模扩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的发展也展现在士大夫阶层之中,出现了重视个人思想、欲望、肯定市民阶层价值观的作品。
本文选取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著作《解脱集》,试着从中解析他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解脱集》着于万历二十五年,为袁宏道刚辞去吴县县令的职位,游历名山大川以后着成的文集。
收录了山水散文、尺牍以及雑着,文集之中,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自由心境与洒脱之情。
此篇幅将截取他的尺牍以及部分游记来浅析袁宏道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生活的看法,由此解析其中的人文主义。
首先从袁宏道自身来看,“解脱”二字表达的是从吴地这个当初人人欣羡、向往之极的官场中所逃脱的自适之情。
对于官场,袁中郎在早期就抒发了极度的厭恶,七次上书请去。
而“掷却乌纱”的心愿得成以后,欢喜无限、解脱尘网的无忧之心遍散《解脱集》之中,“任心到此,安得不适”[1],只有解下头上的乌纱帽之时,才能真正任性赏爱吴地山水之美。
在此番离经叛的狂语之中,暗含对独立自由人格的追寻肯定。
为官不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终极理想,反而成为束缚,这正是晚明时期文人心境的一种表现。
士大夫阶层的价值不再只局限于官场的价值,反而发展出对独立之“趣”的自我肯定,重视个体价值,正视生命之趣,与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有相通之处。
习禅与修净——论袁宏道佛教情缘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3 2 卷 第 4期
习禅 与修净
— —
论袁宏道佛教 情缘 对其诗歌创作 的影响
周建 国
( 福建师范 大学 文学院 。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
[ 摘
要] 明朝末年 , 佛教 显现 出复兴之势 , 其世俗化倾 向愈益明显 , 主要表 现为居 士佛教 大为兴盛 , 当时众 多文
[ 关键词 】 袁宏道 ; 禅 宗; 净土 ; “ 稳 实” ; 随缘任运 [ 中图分类号] n o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9 8 8 2 { 2 0 1 4 } 0 4 — 0 1 0 0— 0 3
佩 之情 。
袁宏道 , 字 中郎, 号石公 , 湖北 公安 人 , 生 于明穆 宗 隆庆二年( 1 5 6 8 ) , 病卒于 万历三十八 年 ( 1 6 1 0 ) 春 。袁 宏 道 自幼年开始 , 因受 父辈亲友 以及兄 长袁宗道 的影 响 , 对佛学产生浓厚 的兴趣 。前期 以习禅 为 主, 师从李 贽 , 袁宏道对 自己的禅宗功底 颇为 自得 : “ 仆 自知 诗文一 字 不通 , 唯禅宗一事 , 不敢多让 。当今勃敌 , 唯李宏 甫先生 人。 ” …卷 十 一 伪万历二 十七年 ( 1 5 9 9 ) 左右 , 袁 宏道 苦于
思想向着更深层 次发展 , 因此 , 袁宏道 在其诗 文 中一 再
一
禅宗认 为佛 性存在 于人 的 自然本 体 , 这一 思维方式 方面可突破束 缚 , 张扬个体意识 , 但 另一方面 , 它却容 易把人引向无任 何约束 的肆 意境 地 。晚 明狂禅思 想 的 核心 即高扬个体意 识 , 强调 人的 主体地位 和个性 自觉 ,
师。 [ 1 ] 暮 一 2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一)内容提要:本文以袁宏道所著《西方合论》及鲜见的万历刻本《珊瑚林》、《金屑编》为主要材料,结合《袁宏道集笺校》对袁宏道的佛学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
认为宏道习禅所获虽然不及修净,但是与倡导文学新论有直接的关系;修持净土而作的《西方合论》一文,该文错综众说,不拘一经,以华严的圆融精神,含摄五教,通贯六阶,开阔了净土的视野,受李通玄、云栖祩宏的影响而又新的发展。
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在莲宗具有广泛的影响。
宏道的禅净之变,是其文学思想发生变化的先导。
关键词:《西方合论》《珊瑚林》《金屑编》袁宏道净土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
他是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文风格及其所倡的“性灵说”响贯文坛,同时,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居士之一,读经习禅、修持净土是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赋诗着文、高倡性灵文学的重要思想渊源。
他既以陶望龄、虞长孺、虞僧孺、王静虚等人为禅友,又有无念、死心、不二、雪照、冷云、寒灰等人的方外之契,同时还写下了《西方合论》、《德山尘谭》、《珊瑚林》、《金屑编》、《六祖坛经节录》、《宗镜摄录》(已佚)等佛学著作,其中,《西方合论》被明代高僧智旭列于《净土十要》。
其佛学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诗文风格及文学观念。
一、习禅——由精猛到稳实袁氏三兄弟中,宗道研习佛教较早,宗道为太史时,就以性命之学启教宏道,其后休沐归里,又与宏道一起朝夕商榷,研习华梵诸典。
根据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及《石浦先生传》所载,伯仲三人虽“亡食亡寝”地“极力参究”佛典,也仅“时有所解”,直到读过张子韶《格物论》后,才对佛意有较多的理解。
万历十九年,宏道闻李贽“冥会教外之旨”(1),造访李贽,两人相谈甚洽,李贽以诗相赠,且留住“三月余”。
(2)他们相互商证也是以佛禅为契的,李贽“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
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
”(3)宏道的佛学造诣主要在于净土,但是,深为李贽推赞的《金屑编》就是一部禅学著作,可见其对禅学有所体悟,他在《金屑编自叙》中自谓曾“遍参知识,博观教乘,都无所得,后因参杨岐公案,有所发明。
”于是拈出经文、语录,而加以颂古或评倡,共七十二则,是宏道的参禅心得。
在其对前代宿德的推奉之中,亦可见其对禅学的基本态度。
他对《坛经》也颇有研究,曾作《六祖坛经节录》、《坛经节录引》等。
其倡求文学新论,也与受佛禅的濡染有关。
一“白首庞公是我师”虽然袁宏道对李贽十分崇奉,以至抠衣称弟子,但在致李贽的尺牍之中,论及佛禅的内容寥寥。
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禅门居士庞蕴曾屡屡提及。
这或许与李贽有关,李贽亦推崇庞蕴,曾云:“庞公,尔楚之衡阳人也,与其妇庞婆、女灵照同师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为今古快事。
”(4)因此,师习李贽与称引庞蕴是一致的。
通过宏道论庞蕴,我们可以看到其论禅的特色。
庞蕴,字道玄,唐衡阳人。
“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
”(5)贞元初与石头和尚、丹霞禅师为友。
举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
随马祖参承二年,其后机辩迅捷,声名远播。
《五灯会元·庞蕴居士传》曰:“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于世”,但《全唐诗》中仅收其诗偈七首。
宏道对古代佛教中人称引最多的当数庞蕴,且无论前期的论禅还是后期的持净,对庞蕴都极为推崇,时间跨度达十一年之久。
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十六次称引,除一次(6)之外,都在诗中。
二、直接以“庞公”称代“禅”,如《闲居杂题》其二“酒障诗魔都不减,何曾参得老庞禅。
”(7)《述内》:“陶潜未了乞儿缘,庞公不是治家宝。
”(8)《乙已初度口占》:“蛮歌社酒时时醉,不学庞家独跳禅。
”(9)或以“庞公”自况,如《和散木韵》其二“禅锋示妻子,输我作庞公。
”(10)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从《景德传灯录》及《唐诗纪事》中有关对庞蕴的记载来看,除留下了一些机敏的机锋偈颂外,并无专门的佛学著作。
这与同时的希迁有《参同契》、道一有《大寂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传世不同,可论的仅是他的出、处态度(11),对其佛学思想很难详论。
因此,文中论述很少而不象对马祖那样列为接武先秦儒学,下启王学的关键人物。
另一方面,对庞蕴又是极其推崇的。
这主要是因为袁宏道的立身态度、佛学观点与庞蕴一致。
首先,庞蕴传世著作并不多,但与希迁论对问答之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禅偈:“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12)最后两句几乎成了祖师禅随缘任运宗风的典型表述。
这与马祖所谓“平常心是道”完全同一。
他将人的自然、现实的生活要求与玄妙的佛理统一起来,人的欲求被合理化、中国佛教被人化了。
这对深受明代启蒙思潮沐染,习禅而又任运,“一帙《维摩》三斗酒,孤灯寒雨亦欢欣”的袁宏道来说,不啻是隔世知音。
其次,庞蕴是一居士:不剃染,(13)不出家(14),袁宏道也“是释长鬓须”(15),认为“佛不舍太子乎?达磨不舍太子乎?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16)因此,对于袁宏道来说:“庞家别有一枝灯”,对其推崇备至,以师尊之:“白首庞公是我师。
”再次,庞蕴诗偈虽现存不多,但宋代时还有三百余篇,(17)明代时数量也许相当可观。
同时,从现存的七首来看,虽然不无枯燥之憾,但直白浅显的风格与袁宏道诗作的浅露有相似之处。
其中第七首写得还不无情趣:“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悉,可怜谷隐老禅伯,被唾如何亦见羞。
”(18)因此,袁宏道将庞蕴的偈颂与白居易的诗视为同类,曰:“销心白傅诗,遣老庞公偈。
”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响很明显(且有摹拟之作),对庞蕴的推崇之理自可推绎。
以上所述主要是袁宏道前期思想与庞蕴的契合点,而后期的学术、文学思想有所变化,佛学思想以修净为主,但仍推崇看话禅,贬斥的仅是所谓“默照邪禅”。
对庞蕴的态度一仍其旧,个中原因与看话禅有关。
看话禅始于宗杲,一般认为溯其源可直至赵州从谂。
其实从谂之前的庞蕴则首先揭橥了看话禅的端绪。
《五灯会元·庞蕴居士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庞蕴)尝游讲肆,随喜《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
”明代秀天端禅师主要参“谁”字,明清之际莲池之后,净土念佛之风大盛,清代以参“念佛是谁”为最普遍。
这明显可溯源于庞蕴。
因此,推崇看话禅是袁宏道后期仍然推举庞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斥默照禅而崇看话禅万历二十七年以后,袁宏道对佛教以修净为主,而反对所谓“禅学之弊”。
首先反对“狂禅之滥”,万历三十一年前后,又转向对“小根魔子”的否定,认为“小根之弊,有百倍于狂禅。
”(19)“小根”原是指受小乘教的根性,虽然宏道云:“此等比之默照邪禅,尚隔天渊。
”(20)但据“日间挨得两餐饥,夜间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
”(21)及“若遇杲公,岂独唾骂呵叱而已。
”(22)可知,“小根”,在袁宏道看来原本于默照禅。
默照禅的倡导者正觉强调寂然静坐,息虑静缘,处于无思虑的直觉状态之中。
与此相对立的大慧宗杲则攻击其为“闭眉合眼,做死模样”,是“鬼家活计”。
(23)宗杲倡导的看话禅则要求从古德话头中参悟,视古德话头为“工夫”曰:“承日用不辍做工夫,工夫熟则撞发关捩子矣”(24)袁宏道称宗杲为“杲公”,称引宗杲的次数仅次于庞蕴,且都在文中,将宗杲所论视为不刊之论:“妙喜(即大慧宗杲)与李参政书,初入门人不可不观。
书中云:‘往往士大夫悟得容易,便不肯修行,久久为魔所摄。
’此是士大夫一道保命符子,经论中可证者甚多。
”同样,在《珊瑚林》中也常有推崇看话禅和大慧宗杲之论,如他云:“参禅将彻时,惟守定一个话头,便是真工夫,若舍话头而别求路,必难透脱矣。
”宏道后期于禅学尚稳实,他认为参禅需是利根人所为,钝根人入不得,但是,聪明过人者一般少有所得,这是因为这些人稍稍有悟,便为自得,因此,他们的所得并不能满足他们聪明的分量,而宏道认为,大慧宗杲则是不断参悟,以满其聪明分量的典范,他在与众人同时颖悟以后,“大慧自以为未得,又参三十余年,方大彻。
”(25)宏道认为,这才是大慧的聪明过人处。
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在明末甚为流行,云栖、紫柏、德清这些高僧或推敬,或以之作为修行方法,士林中人也多受大慧的禅法所影响,看话禅成为晚明期间的禅法主流。
大慧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话头,实质即是要激发疑情,对此,宏道也基本承绪了前人的参禅路径,是一种摒除知解的一种体悟方式。
他与石篑的尺牍中云:“世岂有参得明白的禅?”即是此意。
他乃至这样描述了参禅与道理的互碍:“参禅人须将从前所知所能的道理及所偏重习气、所偏执工夫,一一抛弃,略上心来,即与斩绝,如遇仇人相似!”(26)当向其问及参禅三要时,云:“参禅的无别法,只是一些道理不上心来,一毫意见学问不生此,即有六七分了。
”(27)这些都是禅宗传统的直觉体悟、言语道断的宗风。
禅家由达摩的“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和慧能“但行直心,不着法相”等人生态度发展成了随缘任运的禅风,而宏道也认为道本平常,“别无奇特,唯平常行去便是。
”对当时的参禅者“或行苦行,或习静定,或修福德”(28)的求道行为不以为然。
由此可见,宏道于禅学并无多少新见,值得注意的是,宏道自万历二十七年以后,基本的学术取向是禅净合一,但他谈禅时更多地透示出对前期思想的回归,论净时,则常常是对早期思想的悔悟。
在后期论禅之时,仍可见到一个英姿卓荦的宏道,可见其前后思想的连贯与顾盼。
我们在其作于万历三十二年的《珊瑚林》中,既可见其对道理闻见的不屑一仍其旧,即使是尚求狂狷的人格取向也在谈禅之时再次表现了出来,云:“今之慕禅者其方寸洁净,戒行精严,义学通解,自不乏人。
我皆不取,我只要得个英灵汉担当此事耳,夫心行根本岂不要净?但单只有此总没干耳。
此孔子所以不取乡愿而取狂狷也。
”显然,他得于禅学的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他那说得破、道得出,字句之中“有一段逸气挟之而行,一种灵心托之而出”(29)的作品以及诗文理论,与其对禅学的独特体悟正相符称,因此,他认为禅当是利根之聪明人所为,而敢于担当的“胆气”对于禅法更为重要,云:“有聪明而无胆气,则承当不得;有胆气而无聪明,则透悟不得。
胆胜者,只五分识可当十分用;胆弱者,纵有十分识只当五分用。
”(30)而这些后期的谈禅之论,了无“稳实”、修持的痕迹。
宏道之崇尚净土,主要表现在《西方合论》之中,而《宗镜摄录》、《珊瑚林》都作于《西方合论》之后,延寿的《宗镜录》是一部广延天台、贤首、慈恩教义以证明禅理深妙的著作,宏道作《宗镜摄录》也可见其在《西方合论》之后,又有一个向禅学复归的过程,对此,《珊瑚林》中有这样一段明白无误的记述:问:“先生往年修净土是何见?”答:“大凡参禅而寻别路者皆系见未稳故。
”(31)不难看出,宏道在作《西方合论》,“寻别路”而推信净土之后,又生“见未稳”的悔悟,“往年修净”即含有当下复归禅学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