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与运河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与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作为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可谓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国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时至今日,运河两岸依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区域之一。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容。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政府开凿东平安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并以“开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元史·世祖纪》)。元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至今聊城运河沿岸还保留着大量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京杭运河段全长510.6公里,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永济渠的开通,使涿郡(今)可通过水路至西北、武城、临清等地。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283-1288),元政府先后用大批人力开通了济州渠和会通河,与过去经过境的永济渠相连接,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的整个境的水路交通线。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明朝永乐年间,又对运河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年之久。清咸丰五年(1855),由于黄河改道,将境运河冲为南北两段,

从而无法保持全线的畅通,运河运输能力大为削弱。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废止了河运。

京杭运河聊城段原名会通河,全长97.5公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凿了东平安民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南有杭,北有临”,这是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表述,而其中的“临”即为临清,“”即为的秋(今阳谷县境)。临清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为世人所赞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荣。

文化意义

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河隈庄所保存下的众多的砖窑遗址则表现出了当时高度发达手工业发展水平,而且通过运河为京城提供大量贡砖。此外,运河沿岸还散落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它们都是研究各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间,运河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运河的畅通,“船舶往来,商旅辐辏”,使运河沿线的、临清、东昌、秋、、台儿庄成为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因建造漕仓而选址运河东岸兴建的卫城,清代已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百货荟萃,是重要的商品交换集散地。临清“东控齐青,北临燕”,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业中心。东昌府因运而兴,成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运河九大商埠之一;南达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

为南北运输要地,是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有“江北小”之称,清代已是“丰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因河兴商,因河兴市,运河的畅通使、聊城、、、枣庄等地达到了文化空前发达、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从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1]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聊城是大运河沿岸著名的城市,因运河而兴盛,不仅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繁荣,而且积淀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运河文化古老文明

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段的永济渠就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对于隋之后唐、宋、金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聊城腹地的会通河,它自阳谷县秋镇入境,经过聊城、临清入漳卫河,在聊城境全长97.5公里。元之后,明、清两代又对会通河进行了多次的疏浚和改造,使其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和经济大动脉,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运河文化是由运河的开凿和漕运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目前,在聊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因当年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运河沿岸附近的古老文化遗存等,仍然是星罗棋布,涵载着运河文化的信息,成为古老运河一组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此外,还有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产品等。以上构成了聊城运河文化资源的主体,也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河的文物遗迹。古运河象一条玉带穿越聊城市区。城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塔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源阁,傅氏祠堂,大、小码头,基督教堂,古槐等文物遗迹。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临清(是聊城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一座运河名城,运河文物包括钞关、鳌头矶、舍利塔、清真寺、凤凰岭以及多处古民居、古街巷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较全面的反映着运河城市的风貌,堪称运河文化的立体博物馆。在阳谷现有狮子楼、文庙、博济桥、景阳冈、海慧寺、古阿井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秋镇、七级镇还保留着传统的运河古风貌街。此外,在运河沿线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船闸、桥涵、码头等遗迹,是研究古运河科技文化的重要资料。

运河的文化艺术。运河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体现在文化艺术上则呈现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聊城民间的工艺美术方面就有丰富的容,如聊城、秋的木版年画;茌平剪纸;冠县郎庄面塑、临清郭庄的玩具泥塑;临清市的纸扎;聊城的蚰子葫芦;高唐、临清的土布印花等。有的是因为运河的开通、交通的便利而直接输入的;有的则是与当地技艺相结合融会而新生的,使得美术这一表现形式得到更完美的发展。运河为南北商人、南北艺人的集散地,当时戏园、书棚星罗棋布,茶肆、酒楼管弦齐奏,南腔北调不绝于耳,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剧种在聊城都有演出,这在聊城山陕会馆戏楼的墙上都有记载。同时,运河便利的交通为曲艺文化的南下北上提供了可能性,许多地方戏种曲种在运河区产生、传播,争奇斗艳。如快书、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等就是源于聊城,后来流传于沿运河城市,形成独特的曲艺文化。另外,艺术的繁荣,还体现在文风昌盛,名人辈出,佳作纷呈的文化传统上,代表着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