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与运河文化
这些记录聊城历史的“宝贝”——聊城运河博物馆藏品欣赏
藏聊 品城 欣运 赏河
博 物 馆
历这
史些
的记
「录
宝 贝 」
聊 城
096 / TOURISM WORLD
金三彩雄狮灯座
唐显庆五年弥陀石刻佛造像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彩绘红陶壶 098 / TOURISM WORLD
金双系黑釉凸弦纹瓷罐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明铜菩萨
清和田玉带扣
eserved.
金白瓷碗 TOURISM WORLD / 099
讲好聊城故事 / 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
运河悠悠,流淌过程中浸润并孕育了沿岸的城市。江北水城聊城就 是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城市。关于运河与聊城的缘起,随着光阴的荏 苒以文物为载体收藏在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中。
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 是聊城市近年来建设的最大的一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 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 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第三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建 筑面积 1.6 万m²,陈列面积近7000m²。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宋模制泥塑关公像
北宋模制泥塑鹦鹉啄佛手像 北宋模制泥塑鱼造像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宋模制泥塑人物造像泥哨 TOURISM WORLD / 097
大运河考察记之聊城
杭州|生活品质Hangzhou | quality life56 2012.4大运河考察记之聊城一转后,即直奔博物馆项目主管单位——聊城市建委进行联系交流。
获悉该博物馆投资近亿元,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规划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等。
目前,该馆陈列布展用的相关文物、资料亦在征集中。
随后,笔者寻访了有“有江北第一楼”之称的光岳楼,该楼位于聊城老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
“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故命名。
清代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以此为行宫。
上楼见有一尊神采奕奕,作题诗状的乾隆皇帝塑像,可供游客与之合影。
从光岳楼上远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河城辉映”的城市特色一览无遗。
光岳楼墙角处有乾隆御笔“天下第一楼”石碑。
城楼下有充满乡土气味的聊城民俗文物展,陈列着犁耙、纺车、磨盘、辘轳、船锚等展物,令人目不暇接。
光岳楼南侧不远的杨氏宅院内,就是聊城海源阁藏书楼。
大门上有胡乔木题写的楹联:“一人致力万人受惠,四代藏书百代流芳”。
醒目地悬挂在海源阁大门两侧。
据介绍,该藏书楼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由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所建。
杨以增,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咸丰六年(1856年)卒于江苏清江浦任所。
海源阁总计藏书22万册,是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
建筑分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也是聊城在明清时期运河畅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标志。
从海源阁出来,我们向东关古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进发,沿途见大小码头、廊桥等古运河遗存。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祭神明的处所。
会馆面河而立,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体,主要建筑有戏楼、钟鼓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160余间。
聊城运河博物馆实践感悟
聊城运河博物馆实践感悟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座落于卓越秀美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
它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由著名的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亲题馆名。
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要了解运河博物馆,就得先说说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始凿于春秋战国,历隋、元二朝而全线贯成。
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1794公里,无论历史之久、里程之长,均居世界运河之首。
1272年元定都北京后,为了缩短南粮北运的距离,决定将隋唐运河截弯取直。
被截弯取直的这段河道,上接济宁境内的济州河,下通临清境内的卫河(也叫御河),1289年开通,元政府为之取名“会通河”,全长共97.5公里,也就是聊城段运河。
两千余年来,大运河几历兴衰。
漕运之便,泽被运河两岸。
聊城作为大运河沿岸著名的城市,因运河而兴,运河为其不仅流淌出一个名垂青史的繁盛时代,而且积淀了丰富的运河文化底蕴,使它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无疑是聊城人民对于运河历史馈赠的感恩。
走进博物馆,发现它不仅外观雄伟,而且更有“内涵”,陈列面积近7000平方米,有十个展厅,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
基本陈列为“运河文化陈列”与“聊城历史文物陈列”。
其中涉及上下六千年的历史、五大洲的地理,还有中国运河文化的兴盛与繁衍。
除此之外,博物馆通过多媒体、人体感应、三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元素,融合运河文化和历史,将聊城历史和运河文化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部立体的世界运河发展史中,同时,又能感受到聊城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的古老、美丽、广阔、神奇和鲁西先民的勤劳、智慧、忠直、勇敢。
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导游词
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导游词
哇,今天我们要去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玩儿!嘿嘿,我好期待呀!博物馆里面有好多好多好玩的东西呢!导游阿姨说,运河是很久以前建的,它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通到聊城呢。
嘿嘿,它就像一条大龙,蜿蜒曲折地把好多地方都连接起来了。
我们一进去,哇塞!看到好多船模型,有大大的小小的,都好像能动一样。
阿姨说,这是古时候的人们用的船,快得不得了,船上还可以装好多东西,像是米啊,盐啊,木头啊……你看,船都得把水弄得“扑通扑通”地响,船儿一摇一晃的,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然后我们还看了很多关于运河的照片,嗯,有好多好多古老的照片,都黑乎乎的,好像是很久以前的样子。
阿姨还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很大的运河模型,上面有好多小小的船,水流“哗啦哗啦”地流动,感觉像是进入了古代的运河世界。
真是太好玩了!下次我还想再来看看,运河的故事真有意思呀!
—— 1 —1 —。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聊城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那感觉就像一下子钻进了时光隧道,在运河的历史长河里畅游了一番。
刚走到博物馆门口,那建筑就很有范儿,透着一股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
一进去,我就被各种展品和布局给吸引住了。
馆里的展品可真是琳琅满目啊。
有古代的船只模型,那些小船做得特别精致,感觉就像把当时运河上的商船、渔船直接缩小了放在那儿。
看着那些船模,我脑袋里就开始想象当年运河上船只来来往往的热闹场景,船头站着的船夫喊着号子,船尾划开的水波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还有那些不同朝代的运河地图,我才发现原来运河在历史上的规模和路线变化可真大。
从最早的规划到逐渐拓展延伸,就像看着一个孩子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强壮,它串起了那么多的城市和乡村,成为当时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说到文化交流,馆里展示的各地特色物件儿可就更有趣了。
沿着运河的各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产品,像什么精美的陶瓷啦、华丽的丝绸啦,它们就像运河上的明珠,通过运河这个大通道,被运往其他地方。
我看到一个特别好看的丝绸手帕,上面绣着的图案简直绝了,那细腻的针法和鲜艳的色彩,肯定是当年哪位心灵手巧的姑娘的杰作,说不定就是通过运河,被送到了千里之外的人家,成为了达官贵人或者富家小姐的珍藏呢。
这里面还讲了很多运河边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有一些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它们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却承载着运河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那些看起来笨笨的锄头,可都是当时人们开垦土地、种植庄稼的好帮手呢。
还有那些独特的炊具,我都能想象到运河边的人家,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屋子里飘出饭菜的香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温馨画面。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互动环节。
比如说有一个模拟划船的体验区,我上去试了试,才发现原来划船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我划得那船左摇右晃的,就像个喝醉了酒的大汉在水上乱晃,惹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
不过这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当年船夫们的不易。
关于聊城文化的作文
关于聊城文化的作文篇一《聊城的运河文化,真有韵味》我一直觉着聊城像一本厚厚的古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有趣的文化故事,而运河文化在这本书里可是占了好大的篇幅。
说起来,我有一次沿着运河边溜达,那真是开启了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秘之旅。
从运河的一端一步一步地走,感觉就像从聊城的过去慢慢走到现在。
运河的水,也不清澈得像一面镜子,带点浑浊,却透着一股子历经年月沉淀下来的深沉。
就跟一个老顽童似的,表面看起来有点暮气,可骨子里满是活力。
岸边的石头啊,歪歪斜斜的,上面还长着些绿苔,滑溜溜的,要是不小心踩上去,一准像滑冰似的出溜一下。
我就是这样,差点摔个屁股蹲儿。
当时心里想着,嘿,这运河还真是调皮呢。
运河旁边停靠的那些小船,那造型可有意思了。
船身不是那种崭新锃亮的,而是几个补丁似的修修补补的痕迹很明显。
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手艺人,虽破旧但每一处补丁都是岁月的见证和智慧的积累。
船舷上偶尔还挂着几个小桶,也不知道是做啥用的,大概是以前渔民用来装鱼的吧。
走着走着,就看到几个老人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聊天。
他们抽着烟袋,吧嗒吧嗒地,烟圈缓缓上升,就跟运河上的雾气似的。
他们谈论着运河以前的故事,什么大货船来来往往啦,河边哪个铺子的大饼最香啦。
我就在旁边偷偷地听着,感觉他们好像是运河文化的守门人一样,守着那些久远的记忆。
这趟运河边的漫步,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聊城运河文化的魅力。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顶礼膜拜的文化,而是像家里唠嗑的长辈,充满烟火气,特别接地气,就在这运河的水,岸边的石头还有那些老人的故事里一直传承着。
每一个角落都藏着聊城运河文化的小秘密,等着人来发现呢。
篇二《聊城的剪纸文化:巧手剪出的世界》在聊城,剪纸可是个厉害的文化宝贝。
你可别小瞧了那一张纸和一把剪刀,能变出千奇百怪的花样来。
我有一回在一个小村子里就亲眼见识了一回啥叫真正的聊城剪纸。
我去的那个村子里有个大妈,那剪纸的手艺堪称一绝。
我走进她家小院的时候,就看到她坐在院子里的一个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张大红纸,旁边是一把看起来有点年头的剪刀,剪刀把儿被摩挲得油亮油亮的。
关于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聊城运河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状,以便为聊城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1. 采取文献资料调研法,查阅相关书籍、论文以及互联网上的相关报道,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2. 进行实地走访,并采取采访法,与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以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聊城运河文化的现状和保护状况。
三、调研内容1. 聊城运河的历史渊源聊城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古代运河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元宝炬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是连接黄河和长江的重要水道,也是我国古代盐铁运输和军事防线的重要通道。
2. 聊城运河文化的内涵聊城运河文化独具特色,体现了我国古代运河文化的精髓。
其中包括运河文化的建筑艺术、航运技术、运河文人墨客等方面。
运河上的桥梁、运河畔的建筑、河船航运技术等都是聊城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聊城运河文化的现状目前,聊城运河文化正面临着多种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运河水质污染、河岸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退,导致运河文化的持续传承面临困难。
同时,聊城运河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调研结果及建议1. 聊城运河文化保护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聊城运河文化,首先要加强保护意识,保护工作要加强制度性、法律性的保护。
其次,应该注重运河水质的保护,加大治理力度,确保运河水质清澈,为后代留下健康的运河资源。
还可以通过开展运河文化教育,提高年轻一代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2. 聊城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建议聊城运河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大对运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宣传力度,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可以建设展示运河文化的博物馆,推出与运河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等。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旅游景点的联动,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五、结论聊城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古代运河,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聊城运河文化
调研题目:聊城文化研究调研人:李晓晗调研单位:莘县一中高一一班调研背景:初到聊城,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水与城的交融,聊城宛如一个尚在沉睡的婴孩,躺在浩大的东昌湖的怀抱之中,城里的古运河景色宜人。
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城区景观河道整修一新,营造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使人充分感受到这里的水文化。
调研方式:通过小组讨论,查找书籍影像资料,通过询问老一辈聊城人一、历史上的家乡1、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聊城成为运河两岸的九大商阜之一,清康熙帝4次、清乾隆帝9次来聊城。
2、运河风景区为古老京杭古运河聊城段,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漕运盛极一时,借助漕运之利,运河经济甚为繁荣。
聊城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
3、运河沿岸留有很多名胜古迹,“山陕会馆、大小码头、宋代铁塔、唐朝古槐”等国家重点文物沿河而立;与运河相互辉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现在,古运河景区已成为江北水城的重点观光旅游区。
二、运河两岸的名人三、运河两岸的古塔四、东昌湖风景区东昌湖风景区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西南市区,东、北、西分别以聊城市区主干道柳园路、东昌路、湖西路为界,南至南外环路,总面积20.6平方公里。
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风景区而过。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以建于北宋时期的聊城古城为中心,以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环绕于古城区四周的东昌湖为依托,集中体现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营造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和聊城风光,是山东西部和冀鲁豫接壤地区最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
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
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
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
中国古运河之都——山东聊城
中国古运河之都——山东聊城2018年7月1日至8月12日,北京广角摄影学会主席赵秋青(秋)、秘书长白老师(白)带领7名会员与学员开始南疆北疆丝路文化探索之旅,全程43天,自驾行程超过15500公里。
自今日起将陆续发出行程文章,欢迎大家关注!7月1日,大家从北京出发,第一站到达中国古运河之都——山东聊城。
中国南方水多,而北方缺水,聊城却是一个例外,外环徒骇河环城而过,内环京杭运河穿过内城。
作为古运河的重要枢钮,聊城在北宋时期即以原护城河为基础,扩建开挖,引黄河为水源,与京杭运河相贯通,形成东昌湖,东昌湖整体呈环形,将聊城古城包围之中。
一直以来,聊城东昌湖与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并称“全国三支市内名湖”,是江北水城的一颗明珠。
站在湖中古城看向对岸,是中国北方少有的江南水乡之感。
山陕会馆位于东昌湖与京杭运河的交汇之处,面向运河,背靠湖水,自古以来是来往商贾落脚、交流与休闲之所,这里汇聚了南北文化,曾经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所在。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史上经过8次重要的扩建和维修,是清代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
从会馆向北,有一座甚不起眼的铁塔,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物。
当年的隆兴寺已经不见,现代新的隆兴寺尚在建设之中。
从会馆沿运河向南不远,便是运河与东昌湖的交汇口。
进入东昌湖中心的聊城古城,必须通过南桥或北桥,每天众多车辆往来穿梭,虽然新古城建成不久,但古城之上博物馆众多,颇有当年繁华之景。
古城中南北各有一座城门,欢迎南北游客。
古城中建筑复古,很有画面感,艺术院校的学生们也常来这里写生、拍摄。
到了晚间,华灯亮起。
色彩不断变化的霓虹灯,想要记录下来还是需要充分掌握夜景拍摄的技巧。
不过在普通夜景拍摄的基础上,如果想要记录下鲜艳的色彩,必须设置正确的快门速度。
我们在这里留下了此行第一张合影。
下一站,我们将前往三门峡。
聊城的名胜古迹介绍
聊城的名胜古迹介绍
聊城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城市。
以下是聊城的一些著名景点介绍:
1. 太姥山:太姥山是聊城的一座著名山峰,位于东阿县。
在太姥山上,可以感受到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参观道观、庙宇等景点。
同时,太姥山也是一个很好
的登山胜地,登上山顶,可以俯瞰聊城城区的全貌。
2. 孔庙:聊城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孔庙内保存着多处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如门楼、祠堂、书院等,还有大
量的历史文物,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3. 运河文化旅游区:运河文化旅游区位于聊城市茌平县,是中国四大古运河之一的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沿线景点。
这里可以游览运河博物馆、渔家院子、运河公园等景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运河文化和民俗风情。
4. 九华山景区:九华山景区位于聊城市阳谷县,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有着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
游客可以参观道观、庙宇、景点等,感受到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聊城还有鲁班庙、东昌府城、大武神庙、王母宫等众多景点值得游览。
聊城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聊城与运河文化
聊城与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作为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可谓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国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时至今日,运河两岸依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区域之一。
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政府开凿东平安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并以“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元史·世祖纪》).元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至今聊城运河沿岸还保留着大量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京杭运河山东段全长510.6公里,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永济渠的开通,使涿郡(今北京)可通过水路至山东西北德州、武城、临清等地.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283-1288),元政府先后用大批人力开通了济州渠和会通河,与过去经过山东境内的永济渠相连接,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
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
明朝永乐年间,又对运河山东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
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年之久。
清咸丰五年(1855),由于黄河改道,将山东境内运河冲为南北两段,从而无法保持全线的畅通,运河运输能力大为削弱。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废止了河运。
京杭运河聊城段原名会通河,全长97。
5公里。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凿了东平安民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表述,而其中的“临”即为山东临清,“张”即为山东的张秋(今阳谷县境内)。
论聊城光岳楼和山陕会馆对于运河文化之意义
论聊城光岳楼和山陕会馆对于运河文化之意义聊城地处鲁西,南滨济水(今黄河),北临御河(今卫运河)。
元代开凿的大运河会通河段穿城而过,沟通了济水和御河,给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繁华和富庶,聊城的运河文化也随着运河的开通而走过了一段从繁荣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而光岳楼和山陕会馆作为聊城标志性的古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聊城运河文化发展的标本。
1大运河与聊城城市发展聊城历史悠久,战国时期著名的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秦汉至宋金时期,聊城也一直是州郡治所。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聊城仅是地域性的政治中心城市,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城市影响力亦相当有限。
且聊城地处黄河下游,因河患数次迁址,宋淳化三年(992年)迁至孝武渡西(今址),熙宁三年(1070年)才修筑土城,城市的规模也只有一平方公里。
元朝定都北京,为了把江南地区生产的粮食、丝织品、瓷器等运往北京,于至元二十六年开凿了南起安山北至临清的会通河,避免了中途盘驳之劳,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会通河从聊城绕城而过,使得聊城的地位陡然提升,原因在于聊城段运河连接了济水和御河两大河流,且聊城地处河段的中间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即所谓“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战守必资之处”。
但元朝时运河河道初开,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元代会通河每岁漕运不过数十万石,其对地方经济文化的拉动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洪武初年守御指挥佥事陈镛把聊城土城改建为砖城,洪武七年(1374年)又为了“严更漏而窥敌望远”,用修城余木在城中央建造了高达33米的光岳楼。
重修后的城市布局方正严谨,城墙边长一公里,城中央为制高点光岳楼,往外分别是四口、四门、四关,街道布局呈棋盘状,府治、县衙、卫所、府学、县学、考院等依例布置其间。
这时的聊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仍然是一座典型的“城”而非“市”。
(图1,图2)但永乐以后运河的年漕运量已达三四百万石,且为了鼓励漕运,嘉靖(1522-1566)年间曾准许每条漕船携带货物二成,自由在沿途贩卖;并允许漕船沿途招揽货源,代客运输酒、布、竹木等大宗货物,往来贸易,运河沿岸的诸多城市因此迅速崛起。
聊城运河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聊城古运河文化
文轩中学2013级12班
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聊城古运河文化调查报告
探究人:李浩伟
研究方法及步骤:
1.查找资料,上网调查,取得信息。
2.对信息进行整编,整理出一篇报告。
内容摘要:
运河风景区为古老京杭古运河聊城段,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漕运盛极一时,借助漕运之利,运河经济甚为繁荣。
聊城为沿岸九大商之一,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十一次驻驿于此。
运河沿岸留有很多名胜古迹,“山陕会馆、大小码头、宋代铁塔、唐朝古槐”等国家重点文物沿河而立;与运河相互辉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现在,古运河景区已成为江北水城的重点观光旅游区。
研究方法:
调查法。
研究时间:
2014年8月
研究资料:
参见PPT
报告总结、结论:
作为一个聊城人,我生在聊城,长在聊城,却并不了解聊城,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只是每天看着小桥流水,看着人来人往,有时心中也会涌起对聊城历史的好奇。
然而,经过这次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发现,聊城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她历史的悠久,文化底蕴的深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希望当代人能在保留祖先文明的前提下开发古城区旅游资源,切实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文明财富。
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开展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历史。
2014年8月。
聊城运河博物馆介绍概况
聊城运河博物馆是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展示了大运河南北文明的交流与传承。
下面是对聊城运河博物馆的介绍概况:地理位置和周边设施:聊城运河博物馆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光岳路东首,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附近有公交站牌和出租车停靠点,方便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博物馆周边还有餐馆、住宿、购物中心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建筑风格和内部设施:聊城运河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明清时期的运河文化元素,展示了运河文化的历史韵味。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展品丰富,包括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字画、古钱币等。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多媒体展示区、VR体验区等现代化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参观体验。
历史文化价值:聊城运河博物馆是展示大运河南北文明交流与传承的重要场所。
通过展示运河文化、商贸文化、民俗文化等,让游客了解运河沿线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参观感受和亮点:参观聊城运河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运河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样,多媒体展示和VR体验区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参观体验。
此外,馆内的讲解员也非常专业,能够为游客提供详尽的讲解服务,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建议和展望:首先,建议游客提前预约参观,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入博物馆。
其次,参观时请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和拍照录像。
最后,建议游客在参观结束后向博物馆工作人员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服务和展品展示。
展望未来,聊城运河博物馆将继续加强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加深,聊城运河博物馆将不断更新展品和展示方式,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和讲座,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聊城运河博物馆是一座非常有价值的博物馆,值得一游。
聊城:承韵千年文脉,从“运河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聊城:承韵千年文脉,从“运河时代”迈向“黄河时代”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第4期毕经涛一条河兴盛了一座城。
聊城,因水而兴,以水而名。
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
河流像是城市的指纹。
触摸河流的脉络,能看到一条河与一座城的相互守望。
“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京杭大运河串联起了南来北往的文明,成就了聊城这座运河古都。
历史的车轮前行了数百年,运河的繁荣、漕运的兴衰在这里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运河连着过去,黄河通向未来。
伫立古运河旁,遥想当年“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的景象,大运河,曾赐机遇于聊城,却又导致其上百年的沉睡。
因水而灵动,赋城以底蕴。
时光交错中,从“运河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聊城,千年水潆涟,文脉流古今,黄河将与这座城一起走进生机焕发的未来。
安澜,在破解治黄难题中共创聊城地处鲁西黄河冲积平原,脚下的泥土多半来自黄土高原——它们随黄河激流迁移而来,不断抬升河床。
黄河就这样成了悬在聊城人民头顶的一“缸”水,令历代黄河治理者焦首煎心。
“河官”们从不敢对桀骜难驯的黄河掉以轻心。
从1855年黄河改道至1938年的83年间,黄河聊城段有19年发生决口,共决口门53处(北金堤13处,民埝即现临黄堤40处),在河南省境内左岸决口波及聊城地区,淹没阳谷、寿张、东阿等县金堤以南地区共8次。
聊城是历史上黄河下游遭受洪涝灾害最多、最重的地区之一。
终于使黄河安澜的,是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70多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和沿黄各级党委、政府把黄河防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黄河聊城段得到空前规模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黄河堤防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培修与加固,对险工坝岸进行改建,并有计划地进行了河道整治以控导河势,同时对北金堤进行3次大复堤,堤防得以加高培厚,使重点防洪工程基本得到了加固。
近年来,随着国家水利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黄河聊城段迎来了完善治黄工程体系的难得机遇,防洪工程建设驶入“快车道”。
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理分析
De eo m e to o m y a d lur n Lio h ng Ciy v lp n fEc no n Cu t e i a c e t
C NY n HE o g—j IS e g—h HAO L —xa ILU Ja—z e i ,L h n n u ,Z i i I i hn
v lp n a a u t r s u c 。p o tn io h n o i d e o o cd v l p n n o s u t n o c lgc l eo ig c l c l a r o r e rmoi g L a c e g ss c a a c n mi e e o me ta d c n t ci f oo ia n ul e ln r o e
化 资源 ,推动 聊城 市社会 经济发展 和生 态文 明建设 具有 学术 意义。
关 键 词 :聊 城 市 ;京 杭 运 河 ;运 河 文 化 ;经 济
中 图分 类 号 :F 2 17 文 献 标 识 码 :A
Ge g a hc lAn ls fte Ifu n eo eBe ig — o r p ia ay i o n e c ft i n —Ha g h u Gr n n l n t e s h l h j n z o a d Ca a o h
cv l ain. iii to z
.
Ke rs i ce gcy B in — H ghuC n ; aa cl r;eo o ywod :La hn t; e i o i jg n a zo aa cnl u ue cnmy l t
聊城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孔繁森培训总结
聊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黄河下游,是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的交汇地。
近年来,聊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尤其是以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聊城市也是孔繁森精神的发源地之一,为了弘扬孔繁森精神,聊城市还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
一、聊城运河文化聊城的运河文化是指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聊城段的传统文化,包括运河水利工程、传统建筑、手工艺品、民俗文化等方面。
近年来,聊城市政府加大了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修缮古建筑、挖掘传统工艺、推广民俗文化等方式,使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运河文化的推广方面,聊城市还开发了运河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
此外,聊城市还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运河文化。
二、聊城黄河文化聊城的黄河文化是指黄河聊城段的传统文化,包括黄河治理、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等方面。
聊城市在黄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通过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挖掘黄河流域传统工艺、推广黄河美食等方式,使黄河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
此外,聊城市还通过开展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维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确保了黄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孔繁森培训总结孔繁森是聊城市东阿县人,曾任西藏阿里地区地委书记,他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弘扬孔繁森精神,聊城市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旨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在培训中,我们深入学习了孔繁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了解了他在西藏工作期间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他如何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具体实践。
通过培训,我们深刻认识到孔繁森精神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探讨了如何将孔繁森精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交流和分享,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理分析
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理分析作者:陈永金,李胜虎,赵立霞,刘加珍来源:《商业研究》2011年第01期摘要:以漕运为目的的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会通河的开凿促进了聊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空前繁荣。
本文以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聊城市在运河中的地位及运河开通对聊城经济、文化的影响,这对进一步开发运河文化资源,推动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学术意义。
关键词:聊城市;京杭运河;运河文化;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Beijing - Hangzhou Grand Canal on the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n Liaocheng CityCHEN Yong----(1.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Schoo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China;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Abstract:The opening of the Beijing - Hangzhou Grand Canal aiming at transporting grain by water to supply the capital or meet military demands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he operation of Huitong River furthered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Liaocheng′s economy and society, which brought cultural flourishing as never before. The paper analyzes Liaocheng′s status in the Canal and the influence of it on Liaocheng′s economy and culture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angle of view,which has academic significance on developing canal cultural resource, promoting Liaocheng′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Liaocheng city; Beijing - Hangzhou Canal; canal culture; economy一、大运河的开凿及聊城在大运河中的地位1.京杭运河变迁史。
京杭大运河,在聊城“活”起来
上运粮忙。
江北的焦枣往南运,江南的大米过长江……” 这苍劲有力、朗朗上口的运河号子昔日在运河岸边是何等的响亮,掺杂着纤夫们的汗水味儿和浓浓的泥土气息,一喊就是几百年。
元朝初年,会通河开通后,聊城段运河成为漕运的繁华河段,一直默默无闻的东昌府变得繁华喧嚣起来:每日过往船只一二百艘,运河中帆樯如林,舳舻相连;岸边车水马龙,货积如山。
南国的丝绸、竹器、茶叶、食糖,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物品经运河源源而至,再由聊城转运周邻各县;而聊城当地所产的麦豆、乌枣、棉花、布匹、皮毛等物品则经运河运往附近各省,并转运四面八方。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描述,“临张”,即为聊城的临清市和阳谷县张秋镇。
据《寿张镇志》记载,张秋镇全盛之时,城有九门九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俨然都会之观也”。
《临清县志》曾这样描述:“至元、京杭大运河,绵延千里,流淌千年。
这一条河,早已深深扎根在聊城,深深扎根在聊城人的生活中。
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曾给聊城的经济文化带来数百年的兴盛与繁荣,它承载了一代代聊城人文化传承与美好的记忆。
随着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航运功能日渐丧失,古运河被历史的尘埃湮没,给聊城人留下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山东段被纳入首批申遗范围的遗产点共15处,其中聊城段就有7处。
如今的聊城人,终于又开始自豪地坐在运河河畔,慢慢叙说运河的变迁,细品浓厚的历史文化,畅想聊城的运河梦。
聊城一座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一条手巾织得新,上织新年迎新春。
乾隆乘船北京去,文武百官随后跟。
两条手巾织得长,运粮河临清舍利塔。
摄影/李健临清砖。
摄影/尹建忠明建都燕京,全国经济依赖运河,临清处汶、卫流域,每届漕运之时,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经数百年之取精用宏,商业遂勃兴不可遏。
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
”发达的商品经济给聊城带来了名声,被称为“曹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并有“江北一都会”的美誉,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珍藏和历史遗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与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作为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可谓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国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时至今日,运河两岸依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区域之一。
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政府开凿东平安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并以“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元史·世祖纪》)。
元明清时期,会通河一直是南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也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至今聊城运河沿岸还保留着大量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京杭运河山东段全长510.6公里,始于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永济渠的开通,使涿郡(今北京)可通过水路至山东西北德州、武城、临清等地。
至元二十年到二十六年(1283-1288),元政府先后用大批人力开通了济州渠和会通河,与过去经过山东境内的永济渠相连接,形成了南起微山湖、北到德州的整个山东境内的水路交通线。
元代后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运河一度处于停运状态。
明朝永乐年间,又对运河山东段进行全面疏浚,兴建了一系列保持水势的设施,使运河全线畅通。
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年之久。
清咸丰五年(1855),由于黄河改道,将山东境内运河冲为南北两段,从而无法保持全线的畅通,运河运输能力大为削弱。
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废止了河运。
京杭运河聊城段原名会通河,全长97.5公里。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凿了东平安民山至临清的运河河道。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表述,而其中的“临”即为山东临清,“张”即为山东的张秋(今阳谷县境内)。
临清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为世人所赞叹,“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繁荣。
文化意义聊城古船闸、码头、古桥等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和交通设施,是研究运河开凿、营建、调度、营运的重要遗存,也是运河漕运发达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而河隈张庄所保存下的众多的砖窑遗址则表现出了当时高度发达手工业发展水平,而且通过运河为京城提供大量贡砖。
此外,运河沿岸还散落着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城镇、古街巷等,它们都是研究各时代建筑艺术、漕运历史、运河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明清城市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市井文化、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元代至清中期五百多年间,运河是沟通中国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的交通动脉。
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运河的畅通,“船舶往来,商旅辐辏”,使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张秋、济宁、台儿庄成为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
德州因建造漕仓而选址运河东岸兴建的卫城,清代已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百货荟萃,是重要的商品交换集散地。
临清“东控齐青,北临燕赵”,是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也是繁盛的商业中心。
东昌府因运而兴,成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济宁南达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为南北运输要地,是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有“江北小苏州”之称,清代济宁已是“丰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因河兴商,因河兴市,运河的畅通使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达到了文化空前发达、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从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1]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聊城是大运河沿岸著名的城市,因运河而兴盛,不仅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繁荣,而且积淀下了丰富的运河文化,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运河文化古老文明聊城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
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就流经现在的聊城西部,对于隋之后唐、宋、金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代对古运河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造,特别是开凿了纵贯聊城腹地的会通河,它自阳谷县张秋镇入境,经过聊城、临清入漳卫河,在聊城境内全长97.5公里。
元之后,明、清两代又对会通河进行了多次的疏浚和改造,使其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和经济大动脉,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运河文化是由运河的开凿和漕运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目前,在聊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因当年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运河沿岸附近的古老文化遗存等,仍然是星罗棋布,涵载着运河文化的信息,成为古老运河一组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
此外,还有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产品等。
以上构成了聊城运河文化资源的主体,也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河的文物遗迹。
古运河象一条玉带穿越聊城市区。
城区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塔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源阁,傅氏祠堂,大、小码头,基督教堂,古槐等文物遗迹。
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临清(是聊城的一个县级市)也是一座运河名城,运河文物包括钞关、鳌头矶、舍利塔、清真寺、凤凰岭以及多处古民居、古街巷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较全面的反映着运河城市的风貌,堪称运河文化的立体博物馆。
在阳谷现有狮子楼、文庙、博济桥、景阳冈、海慧寺、古阿井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
张秋镇、七级镇还保留着传统的运河古风貌街。
此外,在运河沿线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船闸、桥涵、码头等遗迹,是研究古运河科技文化的重要资料。
运河的文化艺术。
运河文化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体现在文化艺术上则呈现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聊城民间的工艺美术方面就有丰富的内容,如聊城、张秋的木版年画;茌平剪纸;冠县郎庄面塑、临清郭庄的玩具泥塑;临清市内的纸扎;聊城的蚰子葫芦;高唐、临清的土布印花等。
有的是因为运河的开通、交通的便利而直接输入的;有的则是与当地技艺相结合融会而新生的,使得美术这一表现形式得到更完美的发展。
运河为南北商人、南北艺人的集散地,当时戏园、书棚星罗棋布,茶肆、酒楼管弦齐奏,南腔北调不绝于耳,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剧种在聊城都有演出,这在聊城山陕会馆戏楼的墙上都有记载。
同时,运河便利的交通为曲艺文化的南下北上提供了可能性,许多地方戏种曲种在运河区内产生、传播,争奇斗艳。
如山东快书、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临清琴曲等就是源于聊城,后来流传于沿运河城市,形成独特的曲艺文化。
另外,艺术的繁荣,还体现在文风昌盛,名人辈出,佳作纷呈的文化传统上,代表着时代文化的顶峰。
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等很多故事均以聊城为主要背景写成。
运河的民俗文化。
大运河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华,融会中国南北各地方的风情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仪礼等,形成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
运河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市井文化。
人们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期盼烟火兴旺,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如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在饮食文化方面,家居城市,早晨或因经商或因他事来不及做早点,人们多有上街买早点小吃的习惯,如聊城的沙镇呱嗒,白籽糕,豆腐脑,临清的托盘豆腐、馓子等,此风至今仍兴。
运河两岸的小吃也融汇南北,应有尽有,各具特色,反映了饮食文化之精细与博大,源远流长。
运河的传统产品。
明清时期聊城手工业比较发达,手工业行业主要有酿造、榨油、糕点、皮革、造纸、竹器、铜器、铁器、木器、丝织等17个行业之多,盛产很多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如临清产的贡砖、哈达、皮袄、济美酱菜;聊城的毛笔、木版年画、熏鸡;阿胶、酒;茌平的红枣、剪纸;冠县的鸭梨等,这些产品在历史上就很有名,产品销往大江南北。
运河的丰厚文化底蕴目前,大运河随着漕运功能的逐渐淡化,其传统的经济意义已大幅度下降,但是它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仍然具备无与伦比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
运河两岸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聊城因运河而兴,与运河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聊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推动运河文化建设、谱写发展新篇章的动力。
运河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一是保护与建设好山东运河文化名城。
聊城、临清分别属于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意义,都保存着各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运河古城街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运河古城的文化面貌。
二是做好了运河水利工程遗址和运河两岸的其他文物古迹保护工作。
在聊城城区运河段开发中,将运河沿岸的文物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开展了运河文物普查,并将运河上的部分水闸、桥梁、古街区等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于运河沿岸的古建筑如聊城城区山陕会馆、大小码头、基督教堂、铁塔;临清钞关、舍利塔、清真寺、鳌头矶;阳谷海慧寺等进行了维修,已经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景观。
运河文化旅游线初步形成。
按照发展运河大旅游的目标,制定了整体开发规划,开发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做到以运河为纽带把沿运河人文自然景点串联起来,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如聊城城区结合江北水城的建设,对城区段运河分四期进行了开挖。
开挖的运河基本上保留着原来运河的流向,对湖岸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构筑了一条运河风景带,大大改善了周围生态环境,形成了临河商业街,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以东昌湖为依托,将运河与东昌湖、徒骇河连接起来,使光岳楼、海源阁、铁塔、山陕会馆等重要文物古迹联成一片,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运河文化游览区。
临清是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是明清时期运河上的枢纽城市。
目前,临清城区明清建筑、街区、民居等保存较好,被称为“立体的运河文化博物馆”。
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和特色,临清提出了打造运河名城的目标,对城区运河进行了整治,改善了文化环境,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阳谷县结合水浒文化的特点,打造了狮子楼宋城游览区、景阳冈文化公园游览区和海慧寺庙会游览区,并对阿城、张秋两个运河古镇的保护提出保留原有风貌和风格的要求,运河旅游初见规模和成效。
建设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目前,主体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陈列设计工作。
该馆建成后,将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提升聊城在运河城市中的地位,对于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民俗文物进行了系统收集和整理。
结合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保护、发掘可利用的民俗文化。
建立了聊城民俗博物馆,以生动的实物展示聊城人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