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带功能分区列表

合集下载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下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报告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下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报告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下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报告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除前言外,还有10章内容,紧紧围绕“怎样保护”“传承什么”“如何利用”等主题展开,明确要求“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要求大运河沿线城市加快制订出台本地区的实施规划。

在此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城市纷纷出台相关规划文件,实施具体办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

由于大运河在行政区域上跨越8省(市)35市,时空跨度较大,所以本文仅以大运河聊城段为例,基于对《纲要》的解读,分析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怎样保护”“传承什么”“如何利用”等问题进行再思考,进而为更好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提供参考。

一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聊城市严格执行《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印发了《聊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2019-2021年)》,确定了六项重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摸清资源家底,树立正确保护理念聊城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部分之一,其流经的区域包括阳谷县、东昌府区及临清市,现沿岸保留着十余处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据《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统计,该段物质文化遗产总计45项,包括6段河道、24处航运工程设施、3处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7处与运河遗产相关的古建筑、3处运河城镇、1处古遗址、1处运河生态与景观环境。

其中,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2处遗产点/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纲要》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有三种解读,即“遗存承载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历史凝练的文化”,这些都属于大运河文化遗产,被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

聊城市结合《纲要》的新要求、新标准,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通过运河沿线市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重新落实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做到细化分类,摸清资源家底(见表1、表2)。

大运河遗产

大运河遗产

大运河(27段58点,安徽一点一段,山东8段15点,江苏6段22点,河南4段3点,河北一段一点,浙江杭州5段6点宁波2段1点绍兴3点一段?)8省份27河段申遗成功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项目,由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大运河三条河流组成,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遗产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以及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

安徽一点一段入“世遗”据了解,安徽共有淮北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两个申遗点入这次“大运河”申遗,是“一点”、“一段”。

申遗成功后,安徽省共有三处世界遗产。

其中柳孜运河遗址主要在淮北市濉溪县境内,全长41.5公里。

1999年,百善镇柳孜运河遗址在公路建设中被发现,当时出土了8艘唐代木船,一座北宋时期的石筑台体,以及大量唐宋时期的陶瓷器。

这一考古发现不仅明确了运河流经柳孜的位置,也因此找到了从河南洛阳到江苏盱眙这一段通济渠的走向,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通济渠泗县段共长47公里,其中有水故道28公里,此次申遗的重点展示有6公里。

这里是隋唐运河现存最完整的一段,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考察,称赞它是“活态运河”。

据了解,申遗成功后,两处运河所在县均将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加大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力度,同时还将在大运河遗址上建大运河遗址公园,供人们了解历史。

山东段遗产点超四分之一大运河山东段,南起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到德州德城区第三店,流经我省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个县(市、区),全长643公里。

据专家介绍,大运河山东段历史上就是通航条件最困难,维修保护工程技术最复杂、最巧妙的著名河段。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 作者:张荣仁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 作者:张荣仁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张荣仁(一)、“古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旺、长沟、安居、济宁、鲁桥、夏镇,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

分南北两段,北段(梁山至济宁)于元代至元十年(1283年)开挖,原称济州河;南段(济宁至韩庄)为古泗水中游故道,元至元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与济州河相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以南的古泗水被运河占用,至此境内南北两段河流始称京杭运河”。

这是2002年出版的《济宁市志》中对今济宁政区内古运河段较为详细的记述;但载文中有多处错误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载文没有把“老运河过境段”的年代写清楚,因为元明清三代老运河在今济宁境内的流向和起、止点是不同的。

第二、从载文中前半段的“南至微山县韩庄镇”看,“老运河过境”是指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山东古运河第三次改道东移后的老运河段;从文中后半段的“至元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与济州河相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以南的古泗水被运河占用,至此境内南北两段河流始称京杭运河”看,是指元代的老运河,而元代老运河是经南阳、谷亭东南至湖陵城,不是经夏镇至韩庄。

这种时间年限不清,朝代倒置的写法,会给读者和后人造成混乱和误导的。

第三、“元代至元十年”和“至元十六年”应改为至元二十年和至元二十六年。

第四、“老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的记述,实为有误。

一是,十里堡不在黄河右岸。

左与右相对,为方位名。

在地理上,我国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山东称“山左”,山西称“山右”;江东为“江左”,江西为“江右”。

《明史·河渠志》中也载“永乐九年......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50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

因此,十里堡不可能在黄河右岸,而应位于黄河左岸。

二是,十里堡、戴庙、大安山,今既不在梁山县境内,也不在济宁市境区内。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部分河段依旧具有通航功能。

通州、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枣庄、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十八个城市.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背负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不仅便利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很发达。

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州市、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工业城市。

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

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济宁段主航道将由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

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628千米。

大运河南运河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究

大运河南运河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究

大运河南运河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究作者:赵朝霞张晓欣郭凯锋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3年第04期摘要: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

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运河;南运河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图分类号:G127;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4-0012-05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长度最长、开凿历史较早、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在隋唐得以进一步发展,明清达到鼎盛,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以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得以蓬勃发展。

传播大运河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大运河文化对感知、阐释、研究中华文明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运河文化遗产以艺术、道德、哲学、风俗、文学等形式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风貌,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传播中华文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挖掘和传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有重大意义。

一、大运河南运河段历史文化演进南运河是在三国时期曹操开挖的白沟基础上形成的。

京杭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计划共建“大运河文化带”

京杭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计划共建“大运河文化带”
讯 —INFORM—ATION
西江 引水 工程 计划年底 开工
6月28日, 《关于深圳市 自来水水质安全工作情况 的报告 提 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报告提 出计划于2017年年底开 工建设西江引水工程 ,建成后每年可为深圳市:N ̄38.47亿1TI 引水量 。
目前深圳市75%以上 的用水 需要从市外 的东江引入 ,年均 引水 l5亿m 。西江引水工程 的启 动 ,将为深圳市再 辟市外水 源 ,使深圳供水实现东江 、西江 “双保 障”。
建 设 。
曾 洁
南水北调通信光缆项 目获 国际火奖
国际 电信联盟 日前公布 “2017年信息 社会世界峰会 奖”各奖项归属 ,中国中邮建技术有 限公 司的 ‘‘用于水资源调 配和
管理系统 的南水北调 (东 线)通信光 缆项 目”获得 “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类大奖

该 项 目光 缆 全 长 1028km ,跨 越 5个 省 份 ,在 地 形 测 量 和 环 境 保 护 方 面 要 求 颇 高 。
等主要 目标 ,深入 挖掘和整合 资源 科学 、
环境科学 、生命科学等方 面的知识信息资源 ,通 过互联 网平 台加 以传播 ,
致 力 于
增强公众 的生态环 保意识 、创新意识 ,提升知识信息共 享水平 ,
在全社 会营造加强生态 文明建设 、加快创新驱 动发展的 良
好 氛 围 。
高 立 洪
70
甘肃省饮水 办在
‘‘甘肃省 农村 饮水安全管理信
息系统 ”中专门开发增设 了
“农村 饮水安全供水保证 率”动态管理清 单 ,
将集 中供水工程设 计水源保证率 、实际供水保证
竿,,守 A-,百 -}川八清,单 ,实行动态管理 和考核 ,管理平 台可分 类型 分 时 段 、 逐 工 程 适 时 采 集 、 核 准 数 据 ,并 自动 进 行 分 析 汇 、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欢迎阅读!大运河都经过哪些省和市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滕州市、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

中文名称:京杭大运河别名:京杭运河所属地区: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地理位置:中国东部主要港口:天津港、临清港、济宁港、滕州港主要港口:徐州港、扬州港、镇江港、杭州港大运河的主要河道通济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凿了鸿沟,又名蒗宕渠(即浪荡渠),亦曰汴渠。

汉魏时期又开凿了阳渠、疏浚整修了汴渠。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隋朝通济渠是将汴渠、阳渠疏浚而成的。

汴渠(蒗宕渠)是通济渠的主要渠身。

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绕道今洛阳城南及城东,经偃师县和巩县之洛口而入于黄河,此段河道是旧有的阳渠道。

通济渠的上段是疏浚东汉所开凿的阳渠故道而通到黄河的,然后再沿黄河的自然河道至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渠而达于淮。

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

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

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边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

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所开邗沟(山阳渎),正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邗沟疏浚而成的。

淮安市古运河文化长廊(东段)_总体城市设计

淮安市古运河文化长廊(东段)_总体城市设计

淮安市古运河文化长廊(东段)_总体城市设计规划任务:总体城市设计设计范围:10.84平方公里,15.6公里长的里运河滨水区段总体城市设计。

北起清江大闸口、南至淮安区堂子巷。

研究范围:里运河两岸涉及500-1000米不等的区域,共计45平方公里。

项目工作历程:前后历经7次市委、政府有关领导汇报、10次专家教授讨论、20余次部门沟通及专家访谈。

项目组织框架:里运河的规划建设是非常综合的系统工程,我院组织了8个设计单位及研究机构,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全过程参与规划,形成城市设计组,旅游规划组、产业研究组、运河文化研究、桥梁美化设计组、建筑方案组等6个专业设计团队。

总体发展定位:借助运河申遗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淮安的国际影响力,以提升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品质为导向,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

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高端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

规划建设目标:将里运河打造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文创旅游产业的发展聚集高地市民共享的休闲游憩公园智慧创新的生态文明廊道规划分析框架:以人为出发点、文为战略点、水为支撑点、城为回归点。

人,即以人文本,本区域规划定位服务三大类人群,包括淮安城市居民、精英企业、外来旅游者,为其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完善的设施配套、多元的功能服务以及更多的创业发展机遇。

文,即文化创新,汲取淮安文化、运河漕运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创新文化展示手段、结合文化体验、旅游休闲活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淮安精神。

水,即以河为脉,引领城市生态发展,通过污水整治与水体净化,还原洁净之水,结合市民休闲活动城市滨水景观游憩场所建设、生态绿色建筑示范与引领。

城,即城河互动,通过生态、文化、亲水活动、商业服务多元触媒,激发滨水城区活力。

实现运河两岸由“界线—到廊道—到纽带—到片区”的互动、渗透、扩散,带动周边城区的发展。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王敏;惠洪宽;管永梅【摘要】京杭大运河开通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文章以运河水道及功能变迁为切入点,以临清市为个案,分析运河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运河的变迁可分为早期形成、初具规模、繁荣发展、淤积衰退及重新利用五个阶段;运河的各项功能相继而生,互为结果,其中航运功能,决定了早期临清市的兴起和繁荣;运河的河道及功能变迁影响了临清市的城市规模、城市格局及城市产业.通过总结运河的历史变迁对临清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运河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京杭运河;功能变迁;城市发展;临清市【作者】王敏;惠洪宽;管永梅【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6引言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7公里,是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历史最悠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

[1]山东运河被称之为“鲁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海拔最高,船闸密度最大,水利工程成就最集中的河段,经近千年的历史积淀,沿线的枣庄、济宁、东平、聊城、德州等城市均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水利、商业、民俗等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整个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保留最好的河段。

运河开通至今,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与沿线城市进行了研究,傅崇兰所著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是第一本关于运河城市的通论著作,该书从城市选址、环境、人口、经济、文化五个方面对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是早期关于运河城市研究的代表作。

聊城运河文化探索

聊城运河文化探索

聊城运河文化探索前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

和长城一样,大运河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今京、津、冀、鲁、苏、浙、豫、皖等六省二市,形成贯穿南北的水上交通网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南粮北运、物资调配、商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多种用途的生命线。

大运河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书写着特定区域的发展历史,促进了各地方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明发展史。

大运河经历了开放的、动态的发展历史过程,它的组成部分彼此之间都有内在的渊源关系,从而形成了在时间与空间上相互关联的文化遗存范围。

大运河符合文化线路的基本概念。

运河文化遗存“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

从文化线路的视角来看,大运河遗产共包括一级概念、河工遗产、相关设施和建筑、因河而兴的历史城镇、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部分。

大运河沿岸大量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与运河相关的各种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实至名归的“古代文化长廊”。

山东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山东段运河开凿最晚,但该区域经济崛起迅速,在明嘉万至清康乾时期达到鼎盛,沿线的德州、临清、聊城、济宁都藉运河之力而位居全国3O几个大城市之列。

而运河市镇也“居民稠密,商贾辐辏”,有的虽是镇级建置,却在营建规模上甚至远远超过了当时一般的州城、县城。

直到清后期,随着国运日下,黄河北徙冲毁运河和漕粮折征,山东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渐趋停滞,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迅速跌落。

运河文化:运河文化是运河流经地区的区域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南北地域跨度大、时间积累长、内容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同时也是运河流域不同文化区在多领域、广角度、深层次的交流融合,是一种网带状区域的文化集合体。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研究作者:马红霞戎杰王宏来源:《体育风尚》2023年第21期摘要: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地,既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亟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进行了分析,探究出品牌结构单一、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发展驱动力不足等存在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了融合的新路径,以期为大运河文化带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路径课题项目:2022年度德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2DZZS038。

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纵贯"一带一路",人口分布稠密,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水平较高,对我国区域空间合理布局与全面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是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运河文化活态性、融合性的典型代表,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014年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相关研究文献逐步增多,但是关于体育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文献仅十余篇,且缺少实践方面的研究。

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年3月《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台为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经济指明了方向。

根据对山东段大运河的初步调研发现:大运河环境保护、人文景观建设等方面效果提升明显,但是缺少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设计思路,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低碳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提出突破路径,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大运河历史介绍

大运河历史介绍

大运河(古代修筑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2006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法律地位。

2007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工作,终于在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开凿历史:第一次: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

初次开凿的部分位于现在的浙江绍兴境内的山阴古水道,相传是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而命名的。

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攻克了楚国和越国之后,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也就是咱们说的一期工程。

第二次: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

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以南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

(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

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

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

2023北京初三(上)期末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3北京初三(上)期末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3北京初三(上)期末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3秋·北京通州·九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__________之河①进入新时代以来,京杭大运河正呈现岸青水秀的景象。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副主任陈江说,运河是杭州水位最低的河。

“经过多年治理,运河杭州段的水质已从过去的五类甚至劣五类,提升到现在的四类乃至三类。

”②大运河沧州市区段有一段“Ω”形河道,一度是杂草丛生、鸡舍间间,经过环卫清理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成为大人锻炼、孩子玩耍、新人拍婚纱照的首选之地。

2019年,大运河北京段启动环境治理改造,治理后,河水澄澈,绿树成行。

2022年4至5月,京杭大运河启动了全线贯通补水工作,实现了百年以来首次运河全线水流贯通。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以全线通水为标志,古老的运河正呈现出岸青水秀的怡人风光。

材料二:__________之河①2022年9月26日,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国潮文化集市如期开市。

以燃灯塔和周边古建筑群为背景,非遗文化市集、汉服打卡、游艺互动精彩纷呈,得到活化利用的运河文化成为时尚潮流,彰显古今和谐共融的历史文化魅力。

在沧州市博物馆,“河北大运河文化展”令观众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去年年初和年底,运河沧州段还两次发现古代沉船。

为此,沧州市将专门建设一座古船博物馆。

在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市拱墅区,由旧工业遗存改建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与相邻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互为依托,共同承载着厚重的运河记忆。

与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相比,京杭大运河____________,是一条遗产丰富、历史积淀丰厚的文化长廊。

②表1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对比指标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遗产河段(个)19段5段3段占总遗产河段比70.5%18.5%11%遗产点(个)49个4个5个占总遗产点比84.5% 6.9%8.6%(数据来源: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高端峰会《大运河文化带调研报告》)材料三:__________之河①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古镇,运河公园在凌孝英和姚如玉两位居民眼中,风景不亚于杭州西湖。

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遗产河段和遗产点有哪些

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遗产河段和遗产点有哪些

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遗产河段和遗产点有哪些?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下午3点21分,当地时间6月22日上午10时,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开凿至今16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

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

这条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的大运河,历时8年申遗成功,那么27段河道遗产和58处遗产到到底是哪些呢?小编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只能找到以下这些,27段河道遗产是刚刚好,但是58处遗产小编是翻阅了众多资料只找到56项遗产点,若加上相关遗存又超过了58处,小编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发出来求大家补充纠正了。

中国大运河项目河段(27段)、遗产点(56项)、相关遗存(4个)北京市:河道2段: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惠河通州段。

遗产点4个:玉河故道、澄清上闸(万宁桥)、澄清下闸(东不压桥)、什刹海;天津市:河道1段:天津三岔口(北、南运河及海河交汇处);河北省:河道1段:南运河沧州至德州段。

遗产点2个:沧州东光连镇谢家坝、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山东省:河道6段: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会通河阳谷段、南旺水利枢纽、会通河微山段、中运河台儿庄段。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的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和价值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的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和价值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的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和价值研究作者:高灿灿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20期【摘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下,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与价值研究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研究,兼顾其基于历史与面向未来的价值建构。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价值【中图分类号】G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211-04【本文著录格式】高灿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的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和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211-213,216.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1JSGX109)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研究方向大运河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大运河文物遗存是大运河千年历史的真实印记,是大运河文化最重要的物質载体。

对大运河文物进行内涵价值研究,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关键基础工程的组成部分。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下,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与价值研究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研究,兼顾其基于历史与面向未来的价值。

二、大运河济宁段历史概貌与脉络(一)元代大运河济宁段概貌和历史脉络元代大运河济宁段河道呈南北两段,南为泗水运道,北为新开济州河,以汶泗洸府为水源,至济宁枢纽分水。

大运河济宁段在元代的创建分2个阶段。

一是开凿济州河。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八月开成济州河,北起寿张安山,南至任城城南。

济州河最初称济州汶泗相通河道,以汶水和济水为主要补给水源,东北方有宁阳的堽城枢纽引汶入洸河,东面有金口枢纽于兖州城东截泗水入府河,洸、府二河汇于济宁会源闸南北分水,故又称四水济运。

济州河开成后,立都漕运司,兼管济州南北漕运,十月,徙济州潭口驿于济州河鲁桥镇,准备由泗水接济州河。

二是开凿会通河。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与对策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与对策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与对策研究作者:王庭杰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3期摘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构想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重大举措,需要统筹保护、传承、利用三者的关系。

大运河文化在发展理念与路径选择时,理应鉴往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挖掘并促进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化。

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利于挖掘城镇文脉,弘扬城镇文化特色;有利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也有利于运河沿线产业带的建设,将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历史文脉融入社会生活。

从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和产业带的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名镇名村;文化遗产我国大运河是全世界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是世界著名的杰出水利工程,其时空跨度长,文化遗产类型非常丰富且属于活态遗产,既涉及物质文化遗产,也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好、传承好、利用好。

这既是对流淌千年的运河文明的历史定位,更贯彻了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不仅是追根溯源的宏大历史叙事,更是基于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战略布局。

一、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的建设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建设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在能动性所在。

名镇名村的建设无论是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是对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动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大运河沿岸镇、村总体呈现南北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基本空间格局。

运河沿岸的镇、村受核心城市辐射带影响较大,目前大运河沿岸过半数的镇、村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 作者:张荣仁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 作者:张荣仁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张荣仁(一)、“古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旺、长沟、安居、济宁、鲁桥、夏镇,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

分南北两段,北段(梁山至济宁)于元代至元十年(1283年)开挖,原称济州河;南段(济宁至韩庄)为古泗水中游故道,元至元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与济州河相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以南的古泗水被运河占用,至此境内南北两段河流始称京杭运河”。

这是2002年出版的《济宁市志》中对今济宁政区内古运河段较为详细的记述;但载文中有多处错误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载文没有把“老运河过境段”的年代写清楚,因为元明清三代老运河在今济宁境内的流向和起、止点是不同的。

第二、从载文中前半段的“南至微山县韩庄镇”看,“老运河过境”是指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山东古运河第三次改道东移后的老运河段;从文中后半段的“至元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与济州河相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以南的古泗水被运河占用,至此境内南北两段河流始称京杭运河”看,是指元代的老运河,而元代老运河是经南阳、谷亭东南至湖陵城,不是经夏镇至韩庄。

这种时间年限不清,朝代倒置的写法,会给读者和后人造成混乱和误导的。

第三、“元代至元十年”和“至元十六年”应改为至元二十年和至元二十六年。

第四、“老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的记述,实为有误。

一是,十里堡不在黄河右岸。

左与右相对,为方位名。

在地理上,我国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山东称“山左”,山西称“山右”;江东为“江左”,江西为“江右”。

《明史·河渠志》中也载“永乐九年......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50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

因此,十里堡不可能在黄河右岸,而应位于黄河左岸。

二是,十里堡、戴庙、大安山,今既不在梁山县境内,也不在济宁市境区内。

山东省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山东省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几点思考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地理空间概念下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文化遗产集群、地域文化纽带、线性文化廊道。

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发源地,也是传统革命老区,文化遗产分布广而丰富,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有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利工程、以齐长城为代表的军事工程、以黄河为代表的峡谷河流、以海疆沿线为代表的海岸地理、以胶济铁路为代表的铁路交通、以八路军进山东线路为代表的重要历史主题事件等,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优秀成就,形成覆盖全省、跨越各历史时期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

1 山东省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在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先后提出了“七区两带”和“七区三带”(图1)文化遗产片区保护战略,构建大运河、齐长城和山东海疆文化遗产带。

2019年以来,又把黄河作为重要轴线,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带建设。

1.1 大运河文化遗产带近年来出台的《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由省级政府颁布实施的大运河保护专项规章,也是山东省第一部大运河遗产保护法规。

“十三五”期间又相继完成《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规划(2012—2030)》《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工作。

有效推进运河遗产本体保护,申遗期间山东省各级共投入资金10多亿元,打造出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月河及古城、戴村坝、中国运河博物馆等一批亮点工程。

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申遗后继续加大对运河遗产本体的保护力度,截至2019年年底,共实施省级以上运河本体保护项目37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7241万元。

加快实施张秋石桥、临清闸、伏羲庙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及其环境景观。

运河沿线已建成旅游项目15个,聊城中华水上古城、枣庄台儿庄古城、泰安白佛山文化产业园、济宁微山湖旅游综合开发、德州四女寺运河综合开发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项目相继建设或营业。

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及创新传承探究

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及创新传承探究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3河。

所谓“文化”者,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是对人类群体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统称。

而根据《大美百科全书》的解释,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则更为全面、恰切。

而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也构成了人类群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本部分就将援引具体案例,首先来解析大运河(山东段)传统音乐与运河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传统音乐与运河航运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京杭运河作为古代人工开凿的第一长河,其基本作用就在于贯通南北的航运功能。

自元代开凿“会通河”“济州河”之后,山东就成为了元明清三代运河漕运的必经之地。

不仅如此,南北商旅往来若走水路,也必须经由京杭运河山东段才能北上、南下。

因此在历史上,运河主要有两大航运功能,其一是朝廷官方调运粮食的“漕运”;其二是民间商旅往来的普通商业航运。

但无论是哪种运输方式,都会给山东运河沿岸各地带来大规模的客流量。

换言之,由于运河航运的存在,其沿岸地区发生过经久不息的人口频繁迁移活动。

而因运河航运而迁徙的各色人等不仅创造音乐,而且传播音乐,从而造就了山东段运河沿岸多姿多彩的传统音乐形态及其演化发展方式。

以下试举两例来加以印证:1、运河航运(船工)号子。

如上文所述,京杭运河(山东段)分布有一定数量的船工号子。

比如德州市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枣庄市运河船工号子等传统“非遗”民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些号子由运河船工创生,并主要在船工群体中流播、传承至今。

而运河船工之所以热衷于唱号子,主要则是为了发挥协调划船节奏、激发情绪、缓解疲劳等作用。

因此,由船工创造并传承的航运号子可以被视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馈赠给沿岸人民的第一份艺术礼品,也是运河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我国经典的民间歌曲,从江苏到河北以至于东北大地,都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茉莉花》变体歌曲。

其中,江苏六合《茉莉花》与河北南皮《茉莉花》,是传唱最广的两首同宗民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