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文及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0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0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会诗句的语言美,感悟比喻的妙处。
3、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1、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三)、教学难点1、想象西湖晴雨的变幻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2、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中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文字线索题导入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3、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4、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流传千古的名句1、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苏轼)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醉酒题诗)3、那么苏轼在望湖楼上题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齐读)3、读得真不错,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响、读准,更要读出诗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由练读一下这首诗。
4、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好(如果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5、男女生赛读。
三、检查预习,提出疑问1、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学习古诗仅仅会读还不行,我们还得理解诗中意思,品读诗中的意境。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难懂得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提问,相机指导回答)2、相信解决了这些重难点词,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带着你们的理解在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四、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来得快、去得也快)五、品读诗句1、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雨啊!你从诗中得哪些字眼或诗句中感受这场雨的奇特呢?请默读诗歌,并从信封中取出“共学单”,认真完成。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
教案(详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地的誓言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李老师]教材版本: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主题:第一单元课文名称:《土地的誓言》一、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
文章通过作者对东北黑土地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该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土地的誓言》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早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较为简单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此外,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与自然界的接触相对较少,可能对于“土地”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讲解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农作物生长过程,增强直观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土地重要性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及其用法。
o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o学习并模仿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特点。
o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其他描写家乡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深厚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o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教案设计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4课)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扃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2024年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
2024年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详细内容包括:1. 课文:《草原》、《丁香结》、《古诗两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 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能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词语进行句子仿写。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草原、丁香花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语。
(3)分组朗读,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
3. 例题讲解:(1)选取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2)结合课后练习,进行句子仿写。
4.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 内容:(1)草原(2)丁香结(3)古诗两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语文园地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背诵。
(2)用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完整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丽迷人。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花之歌》 一诗,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要抓住文中优美的字词句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在阅读中领略课文的意境美,从而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看到了蒙古族人脸上喜笑颜开,个个很兴奋,握手又握手。听到了蒙古族人的话主要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还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山行》、《枫桥夜泊》、《浪淘沙》等古诗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开国大典》、《我的叔叔于勒》等现代文的阅读与理解。
3.语法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的阅读与理解,现代文的阅读与理解,语法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2.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意象、情感的理解,对现代文中的主题、人物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山行》a.导入:介绍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b.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c.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d.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第二课时:《枫桥夜泊》a.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b.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c.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d.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第三课时:《浪淘沙》a.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b.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c.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d.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第四课时:《开国大典》a.导入:介绍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b.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c.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主题、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d.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第五课时:《我的叔叔于勒》a.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b.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c.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主题、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d.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第六课时:语法知识a.导入:介绍语法知识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新人教版
(5)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地考察或家庭作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观附近的民族小学,了解当地民族风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通过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展现的民族风情和教育场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描述的民族风情和教育场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
5.情感态度:学生们将更加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他们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景象,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
6.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们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阅读理解:请学生选择一篇关于民族小学的短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要求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题型五:写作题
1.以“我心中的小学”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此题需学生自行完成)
十、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学生对民族小学生活场景的感知
3.学生对边疆教育繁荣景象的认识
难点:
1.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地名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民族风情和学校生活的理解
3.学生对边疆教育繁荣景象的深刻感受
答案:我国西南边疆、丰富多彩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我的舞台》【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2.情感目标:理解无论音乐。
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无论音乐。
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高山流水》、《月光曲》抚慰我们的心灵,《蒙娜丽莎》带给我们“神秘的微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同样舞台艺术也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究竟舞台的魅力有多大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的舞台》这篇课文。
板书:28、我的舞台2.解释课题理解“舞台”。
二、简介作者(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吴霜,吴祖光、新凤霞之女,著名歌唱家。
剧作家。
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
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
《女人漂亮》。
《父女惊魂》。
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
《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过渡: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艺术家们那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吧!三、扫读课文,找出中心句1.学生扫读课文,画出句子。
2.指名读句子,出示句子,齐读一遍。
过度: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同学们心中也有一个大舞台吧!作者吴霜姐姐围绕心中神奇的舞台,写了一些什么事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四、自由读课文1.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2.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围绕舞台对我的神奇的吸引力,娓娓叙述了作者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的成长故事,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
五、再次快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边读边思考:作者的舞台在哪里都有哪些经历出示空表格,发带空表格的小黑板给学生填写: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2.学生边读边填写。
3.交流归纳填写表格,弄清课文内容:什么时段舞台在哪里做什么还没有出生时把娘胎当舞台在肚子里“登台唱戏”、“大闹天宫”刚会走路时把小床当舞台模仿母亲“演戏”随母亲演出时每场必到舞台察言观色,学形记词六岁时侯把练功毯当舞台拜师学艺,署去寒来,刻苦学习学艺几年后把客厅当舞台给到家的客人开“个人晚会” 小结过渡:是啊!作者的舞台无处不在,正如人所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完整教案
1.《观潮》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课件出示2)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
潮: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天窗》教案(含2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天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天窗》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掌握“天窗”的含义,初步理解喻意;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4.能够简单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分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4.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天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掌握“天窗”的含义,初步领会喻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概念和含义;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天窗》的课文材料和课件;2.学生课本和练习册;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4.学生课桌椅、讲台等教学场所设备。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动画片段或图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天窗》,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词语解释并讨论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或难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第二课时1. 复习内容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复述或短文填空,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创设情境教师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加深对“天窗”含义的理解。
3.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小结。
4.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天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023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难点)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1.揭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2.指名读三首古诗的诗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引导学生理解“四时”“杂兴”的意思。
(“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②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
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请在读古诗的时候找一找答案。
(2)引导学生理解《稚子弄冰》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让学生说说“弄冰”的意思。
②相机指导学生学习“稚”字。
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幼稚”“稚嫩”帮助学生识记。
③组织学生交流:诗题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小孩子玩冰的事)(3)引导学生交流《村晚》这一题目的意思:你从诗题知道了什么?(诗的背景是夜晚的村庄)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相机点拨:“昼”“稚”都是翘舌音;“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范写,指导书写要点。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通用11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通用11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通用11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篇1学习目的:1、欣赏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为主,讨论释疑,老师点拔。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激趣联想,引入文题。
〔1〕、出示名为《星星的思念》、《摘星星》、《紫色的星月》三幅图片,并出示图示讲解。
学生欣赏。
〔2〕、激发学生欣赏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回忆学过的诗文,描绘出你心中的最美的星星。
〔3〕、老师点评,导入文题。
同学们描绘了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星星,说得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那么在文坛泰斗巴金爷爷的笔下,深蓝色的天空中密布的繁星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景致和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巴金爷爷23岁时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繁星》。
〔老师板书课题。
〕二、理解作者,稳固字词。
〔1〕、出示相关资料,理解巴金创作情况。
〔2〕、出示字词,自主复习,加深印象。
三、初步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示范配乐朗读。
〔按时间顺序出示三幅图片:《孩子数星星》、《呼唤星星》、《船上看星》〕〔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
〔配乐〕〔3〕、小组成员互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为什么?四、逐步感知,深化体会。
〔1〕、出示问题。
〔作者写了自己三次看星星的情况,每次看星星的感受是什么?〕〔2〕、指名配乐朗读,领悟精巧片断。
〔3〕、学生作答,老师引导。
〔第一次:甜蜜、温馨,繁星如母亲。
第二次:亲密、投机,如伙伴。
第三次:舒适、信赖,如知心朋友、母亲。
〕五、比拟欣赏,拓展思维。
〔1〕、阅读材料片断,感知内容。
〔2〕、学生比拟鉴赏。
〔你喜欢《繁星》或《天上的星星》片断哪些文字和语段?为什么?〕〔3〕、老师小结。
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向巴金爷爷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生活中擅长观察的好习惯,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4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
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
晚年住在杭州。
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
《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9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9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
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1课时【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口语交际课文。
课文内容主要围绕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展开,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就一些简单的话题进行交流。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时仍有紧张、害羞的情绪,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鼓励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的观点和实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的观点和实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模仿。
2.相关环境问题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3.教学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环境相关的一些现象或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7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7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下面是我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本文范文我最大的乐趣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3. 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培养对祖国茶文化的兴趣。
通过探究问题,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能干。
教学难点:1. 了解茶园美景、焙茶过程及品茶情趣。
2. 搜集有关茶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交流汇报。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
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屏显字幕) ( )的碧螺春( )。
2、是啊,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具体描写的。
二、品读课文(一)学习第四小节1、请大家打开书,找出描写采茶的自然段,好好地读几遍,有什么体会在书旁作简单批注。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做批注。
)2、谁能说说,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体会)⑴ 除了“明媚”,还有什么词可用来形容江南春光?⑴ 相机理解“翠绿欲滴”、“神采飞扬”。
⑴ “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图画。
”是什么句?为什么这样说?3、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不是图画胜似图画。
(屏显课文的插图),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给插图起题目)4、江南春光如此美丽动人,你喜爱它吗?自由朗读第四小结,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共7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共7课时)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美丽家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本单元共包含7篇课文,分别为《草原》、《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文中某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可能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难点:对文中某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2.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优秀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繁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星空《天上的街市》二、检查预习,了解1、字音字形模2、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明确:从前————————三年前————————如今时间顺序2、再读课文了解三次看星空的地点和感受时间地点感受情感从前家乡回到母亲的怀里(甜蜜,温馨)对星空的依恋三年前南京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亲密,投机)与星星的伙伴之意如今海上仿佛听到它们小声说话,觉得睡在母亲的怀里(安详,惬意)与星星的知心之情四、分析课文1、比较三次看星空的感受为何会不同?明确:年龄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与感知逐步深入。
2、研究三次写观察星空感受的句子及情感。
感受及情感见上面表格。
3、为什么在的心目中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明确: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
4、明确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第一句,直抒胸臆)五、体会语言1、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和作用。
比喻: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拟人:说话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排比:柔和的静寂的梦幻的从不同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美妙。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联想:实———————实想像:实——————虚联系点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联想或想像的语句并分析其间的联系点观看星空,展开想像或联想,写一写自己的感受3、理解精妙的语句微小无处不在因为当时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会觉得微小的星光中光明无处不在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有暗示船在前行,也表现了的激情。
第一单元鸿雁(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鸿雁”。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课文阅读:课文《鸿雁》是一首描绘大雁南迁的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鸿雁勇敢、坚韧的精神品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语文知识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练习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突破难点,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鸿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鸿雁精神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学们对《鸿雁》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大家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我发现大家在理解鸿雁精神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同学能够体会到鸿雁勇敢、坚韧的精神,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在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时,我发现有些问题可能设置得过于开放,导致部分同学思考方向偏离主题。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思考,我将在设计问题时,尽量做到既开放又有针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观潮guān cháo chēng wãi chēng hū yán guān zhân lǒng zhào mãng mãng mí méngbó wùáng shǒu rén shēng dǐng fèi fèi téng héng guàn yī jiùhuī fùyì lìshān bēng dì liè大潮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薄雾(云雾) 昂首人声鼎沸(沸腾) 横贯江面依旧恢复屹立山崩地裂天下奇观一年一度若隐若现人山人海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二、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三、教学过程(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
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范读课文。
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
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
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
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这是主要的)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b.“横贯”是什么意思?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
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板书设计◆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下面这篇课文写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再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2 *雅鲁藏布大峡谷珠穆朗玛峰涓涓细流滔滔江水山脉花卉人迹罕至不容置疑郁郁苍苍云遮雾涌神秘莫测涓涓细流滔滔江水千姿百态直入云天皑皑雪山神来之笔凌空展开神奇美丽人迹罕至1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2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
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他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3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
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
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4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
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
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无愧于“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5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可以预料,在本世纪,雅鲁藏布大峡谷必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 学习生字、新词1. 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2. 学习生字穆玛涓滔脉卉罕二. 分析1. 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
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思考:(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2. 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1)丰富的语言例:“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例:“堪称”“号称”“美誉”例:“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2)特定作用的句子〖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例:“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三. 总结全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教学目标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
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三、再读,感悟全文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