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知识点归纳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知识点归纳解析13、《纪念白求恩》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中心句每段中心句: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字词基础知识冀(jì):1.希望:~求(希望得到)。
~幸。
~望。
~希。
2.中国河北省的别称。
3.姓。
派遣(pài qiǎn):1.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2.派往某特定目的地3.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殉职(xùn zhí):指的是某个职务人员因为公务事而死亡,是一个褒义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中心论点:
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
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
深入探究
1.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分析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第三段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第四段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如何让语言更加有气势,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12纪念白求恩主题归纳《纪念白求恩》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的。
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表达了对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沉重悼念之情,并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常考易错字音字形冀.(jì) 派遣.(qiǎn) 殉.职(xùn) 动机狭隘.(ài)极端热忱.(chén)冷清纯粹.(cuì) 佩服高明鄙薄..(bĭ bó)出路拈.轻怕重(niān)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重要词语1.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2.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3.极端:表示程度极深。
4.热忱:热情。
忱,情意。
5.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拈,抓、捏。
6.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7.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8.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9.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改变。
10.鄙薄:轻视。
11.不足道:不值得说。
拓展:成语积累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正例】老校长在讲话中,对于经典诗文总能信手拈来....,巧妙引用,足见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误例】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语法讲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拓展:"鄙薄"的其他义项除了动词义,"鄙薄"还有形容词义,指浅陋微(多用作谦辞),如:鄙薄之志(微小的志向)。
关于: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复习一览表

课次
课题
体裁
出处
作者情况
重点掌握要求
16
化石》
张锋,当代诗人,科普工作者
1、词语积累;2、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3、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17
看云识天气
科普说明文
朱泳燚(yì),当代科普作家
1、词语积累;2、体味课文内容层次清晰的特点及说明的顺序;3、说明方法识别及运用;4、文中的比喻句的作用分析;
朱长超,记者,作家。
1、体味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方法;2、理解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20
山市
散文
《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
1、文言词语积累;2、了解蒲松林和他的《聊斋志异》;3、理解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写法,并能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18
绿色的蝈蝈
小品文,观察随笔,也是优美散文
《昆虫的故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1、词语积累;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3、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4、品味传神的语言。
19
月亮上的足迹
科普小品
《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20200708164452)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13、《纪念白求恩》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中心句每段中心句: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复习课件04++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重点知识梳理-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及典型题过关

二、重点内容理解
解释重点词语 1.《诫子书》 ( 告诫,劝勉 ) 2.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的人 )(屏除杂念干扰,宁静专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达到远大目标。)
翻译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 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黄晕 (yùn)
烘托 (hōng)
抖擞 (dǒu sǒu) 响晴 (xiǎng) 贮蓄 (zhù) 绿萍 (píng) 着落 (zhuó)
窠巢 (kē)
地毯 (tǎn) 澄清 (chéng) 水藻 (zǎo) 肌肤 (jī)
花苞 (bāo) 草垛(duò) 绿茵茵(yīn)
静谧(mì)
诱惑 (huò)
3.《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 烈的震撼,请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谈谈你 的体会。
修身养性贵在“静”、“俭”。“静以修 身”,告诉人们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 反省。不能静心,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这 也是学习的首要条件。“俭以养德”,告诉我们 生活务必要节俭,并以此培养自己的德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部编版 语文(初中)
第四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嗡 (wēng) 应和(yìng hè 嘹亮)(l1áo)
风筝 (zheng) 镶上 (xiāng) 髻 (jì) 宽敞 (chǎng) 伦敦 (dūn)
朗润 (rùn)
酝酿 (yùn niàng)
喉咙 (hóu·lóng) 宛转(wǎn)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4修订版部编语文七上知识梳理第四单元一、重点字词梳理第13课《纪念白求恩》冀(jì):①希望:~求(希望得到)。
~幸。
~望。
~希。
②中国河北省的别称。
③姓。
派遣(pài qiǎn):①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②派往某特定目的地③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殉职(xùn zhí):指的是某个职务人员因为公务事而死亡,是一个褒义词。
动机(dòng jī):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xiáài):基本含义是指不宽阔,现在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
极端(jí duān):形容词、名词。
指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
热忱(rè chén):热心;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
冷清(lěng qīng):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chún cuì):指不搀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pèi fú):钦佩;信服。
是由于对方具有某种优秀品质而产生的主观情感。
高明(gāo míng):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bǐ bó):①指轻视;看不起;②浅略微薄(多用谦辞)。
③轻视;厌弃。
④指相貌猥琐,不厚重。
出路(chū lù);①关闭的地方或空间向外的通道②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③商品的销路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贬义)漠不关心(mò bù guān xīn):漠:冷淡。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贬义)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不仁:没有感觉。
肢体麻痹,失去知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与复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与复习知识梳理与复复四(第四单元)知识要点一·字词积累1.给加粗的字注音。
请帖()心弦()看护妇()深恶痛绝()纤细()烙印()卡脖子()参差不齐()调换()酣睡()畜牧业()刚劲有力()哄笑()分外()超负荷()薄荷()坍塌()慷慨()缝隙()热腾腾()废墟()流淌()浇灌()刨根问底()呼啸()干涸()湿润()沉默寡言()2.根据拼音写汉字。
xùn()职派qiǎn()niān()轻怕重精yì()求精lín xún()()chuòqì()()dàhǎn()()sǒng lì()()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安全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多不接世()4.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为公事而捐躯生命)B.对同志对群众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静清,漠不关怀,麻木不仁。
(寂静)C.他以医疗为奇迹,对技术精益求精。
(好了还要更好)D.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轻视)常识要点二:语言应用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5月10日,大约100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标准任务教诲阶段招生行为,XXX严禁公办黉舍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6.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分类正确的选项是()①管理②治理③昨天④推测⑤汉语⑥创新⑦清楚⑧宽阔⑨减少⑩懒惰A.①②⑤/③⑥⑦⑧/④⑨/⑩B.③⑤/①②④⑥⑨/⑦⑧⑩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D.①②⑤⑥⑨/③⑦⑧/④⑩7.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大天然的很多奥秘假如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最新审核】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ppt课件(42页,含答案)

美点聚焦
①运用倒叙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爸爸的叮嘱为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③交代“回家晚”的原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环境描写,烘托了“我”的紧张心理。 ⑤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刻画了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 ⑥写自己的感受,反思深刻。 ⑦照应开头。
3.写长大后,父亲故意锻炼我。(详写不理解,甚至 怨恨) 4.现在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泪水模糊了双眼。 (略写)【要表达对人物的看法,说明体验和感悟。】 5.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略写)【学会收束,照应 前文。】
二、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 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
走出小伊家时,天空中挂满了星星,道路上一片漆黑,树 也发出怪叫,草丛中好像有一个东西,会不会是……我
不敢再想,脚下的步子不由得加快了,我只想赶快回家。 【环境描写,烘托了“我”的紧张心理。】
到了我家楼下,我的恐惧虽然消失了,但情绪没有半点放 松。爸爸会怎样对我?是一脸愤怒,还是在等着我,要打我呢? 我真想像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 【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刻画了自己忐忑不安的心情。】 ,那样我就能拔下一根毫毛, 让它变成我,去见爸爸。幻想终究不能成为现实,我必须要独 立面对自己犯下的错。我想:爸爸要是打我,那就打,也算是 给我一个教训。我敲了门,爸爸开了门。他一怔,随后一下子 将我搂在怀里:“宝贝,你上哪去了,爸爸、妈妈很担心。你 妈妈出去找你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呢。”我支支吾吾地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 地冻,都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 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汲取了丰富的 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一、知识结构第13课《纪念白求恩》(一)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
(二)文章主题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
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重点问题: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明确:不行。
“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加强肯定的语气。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以下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礼仪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尊重历史传统、强调礼仪文化、崇尚美德修养。
相关的名句和名篇:在本单元中,会学习到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名句和名篇,如《卜算子》、《游子吟》、《清明上河图》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靠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人教版初一第四单元语文知识点汇总及解析

人教版初一第四单元语文知识点汇总及解析一、字词积累1. 易错字音选聘(pìn):挑选聘用。
注意“聘”不要误读为“pīng”。
挚友(zhì):亲密的朋友。
殷红(yān):带黑的红色。
区别于“殷勤(yīn)”。
澎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湃”字读音需准确掌握。
校对(jiào):核对是否符合标准。
“校”在这里不读“xiào”。
抹杀(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疙瘩(gēd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也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
深恶痛绝(wù):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恶”在此处不是“è”。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zhì):呆滞笨拙。
2. 易错字形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注意“歉”与“谦(谦虚)”的区别。
惶恐:惊慌害怕。
“惶”不要写成“皇”。
镶嵌: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
“镶”字笔画较多,需正确书写。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侮”不要误写为“悔”。
愧怍(zuò):惭愧。
“怍”字要与“作”区分开。
3. 重点词语解释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镂刻;舍,停止。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沥,滴。
群蚁排衙:指整齐地排列着。
衙,衙门。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二、文学常识1.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张中行,是学者、散文家。
本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如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与怀念之情。
文章风格平和冲淡,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记之事虽小,但小中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2. 《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这篇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通过“我”和老余的见闻,依次描写了“我们”发现小屋、误会小屋主人、了解小屋主人、修葺小屋等情节,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紫藤萝瀑布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流向人的心底。
作者通过花的由衰而盛,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况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随花而起伏涌动。
尽管家庭、人生乃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
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内容不仅仅是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紫藤萝,深受启示,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回忆紫藤萝的败落,隐喻家庭遭受的不幸以及小弟病症带来的焦虑、悲痛;借写紫藤萝开放时的美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托用花儿抒发我的人生感悟,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全文主旨】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打倒,要保持对生命的美好向往,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语句比较】每一朵花就像帆,帆下带着舱,像要绽放。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把花盛开比作笑容,写出花的美好可爱和作者喜悦的心情。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连用“挨、接、推、挤”几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用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紫藤萝花给人传递的喜悦之情。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通感,将嗅觉通过视觉来表现,更加形象地描绘了紫藤花香气淡雅,使人陶醉。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期末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期末复习纲要内容预览:第四单元(一)山市一、解说加点词语义。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
恒,常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3、记忆犹新:清楚地出此刻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5、而楼上人来往屑屑屑屑,繁忙的样子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形状不一。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忽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后代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饮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可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察看描绘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察看来描绘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有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斗。
不敢大声语,惊恐天上人。
(夜宿山寺唐――李白)3、为何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答、当时的人们不可以对“山市”这类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因此只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说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记忆犹新、直冲霄汉、风定天清5、找出文中描述山市的语,领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 -城市 -危楼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归纳山市的特色?答,奇怪、巧妙、神奇、瑰丽、变化无常、(二)看云识天气1.指出以下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季,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下定义)(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打比方)(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引用、作解说)(4)积云假如快速向上突出,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为了积雨云。
(摹状貌)(5)那最轻快,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下定义 )(6)(在太阳和月亮的周,有会出一种美的七彩光圈,里是色的,外是紫色的)种光圈叫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重点词语
【纪念白求恩】殉职 狭隘 热忱 拈轻怕重 麻木不
仁 一班 见异思迁 鄙薄 不足道 冀 派遣 极端 冷
清 纯粹 佩服 高明 出路 漠不关心 精益求精
【植树的牧羊人】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溜达 栋
拣 戳 慷慨 帐篷 废墟 呼啸 滚烫 张扬 琢磨
微薄 酬劳 硬朗 水渠 流淌 光秃秃 刨根问底 沉
默寡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语文知识
⑴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莫
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诸葛亮《诫子书》 ,一般性文
学常识(出处、作者) ;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
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同义词、反义词
⑶词性:形容词
⑷圈点勾画
⑸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表在延安刊物《党的工作》上,原题为《学习白求恩》
。在
此之前,延安各界于 12 月 1 日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
志送了花圈,并题写了挽词: “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
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 ”这或许就是《纪念
白求恩》 这篇文章的最初构思。 半个多月后考虑进一步成熟,
这一篇意义重大的纪念文章终于写成。
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代表
作《人世之歌》 《庞神三部曲》 《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
郁郁寡欢的国王》 。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
-5-
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
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
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
新人教版语文7上4单元知识梳理

2.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点拨: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感悟,点明文章主旨。)
【写作特色】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点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同时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重点语句】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点拨:运用比喻,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的感受,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
2.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点拨: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动作娴熟和细心认真的特点,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本文以时间为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13、《纪念白求恩》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中心句每段中心句: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外貌描写,表现牧羊人生活中一丝不苟,做事干净利落的特点。
3.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性格特点。
4.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牧羊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毅力顽强,默默无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
5.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牧羊人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孤独中植树,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
6.作者为什么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稣的意思。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包含赞美之情。
7.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15《走一步,再走一步》1、标题的含义:表面上是指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一步地走下了悬崖。
实际上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答:这是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无助孤独,极度恐惧的心理。
3、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答:这是景物描写,突出了悬崖的高不可攀,为下面写我的恐惧做铺垫。
4、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里为什么用“探”这个词?答:这个词有“试探”的意思,(这句话是动作描写),作者用这个词是表达下石架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惶恐、紧张的心情。
(2)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答:这是心理描写,我”鼓足勇气往上攀爬时内心的恐惧。
(3)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5、第14段说我听见有人啜泣,第22段说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
两个啜泣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答:不一样。
前一个写出了这一句写出了我身处绝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极度绝望,恐惧到了极点,(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以致于听到哭泣声竟然不知是自己正在啜泣。
)后一个啜泣写出了“我”战胜困难,脱离险境之后悲喜交集的心情。
一方面,他为自己曾经遇到的危险而哭泣,另一方面,他为自己战胜了险境、战胜了怯懦而骄傲激动的心情。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8找出文章中的伏笔(前后照应)的两处。
答: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的伏笔与小朋友都能爬上悬崖,而我却困在岩石架上相照应。
当小朋友嘲笑我时,杰利看来好像有些不放心的伏笔与后面杰利带着父亲来找我相照应。
9、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
分析: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悬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学到经验。
10、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有一位美国的老教育家来中国考察。
这位老教育家选了三个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实验:一个是两岁的女孩,一个是六岁的男孩,一个是十二岁的女孩。
她把一个瓶子作“井”,用三个小球分别代表这三个孩子,让他们各自用绳子牵着小球。
然后讲了游戏规则:“你们正在枯井里玩耍,突然枯井冒出大水,你们必须在三秒钟内逃离险境。
”游戏的结果是:最小的女孩最早逃出“井”口,六岁的男孩其次,最大的女孩最后离开险境,所用时间没超过两秒钟。
这个实验结果让这个老教育家感动得热泪盈眶。
因为,同样的实验在别的国家都失败了。
答:材料反映出中国青少年具有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这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表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遇事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这是成功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16、《诫子书》一、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二、文学常识: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三、按要求背默: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四、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