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儿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诊疗方案
儿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诊疗方案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指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5~14d,平均2~30d。
【诊断要点】(1)病史:近2周有无疫水接触史、洪水暴发,如涉水、游泳、下稻田等。
(2)临床表现:①钩端螺旋体败血症期,起病3d内,起病急骤,表现为非特异性全身中毒症状,概括为“三症”(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如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全身肌酸痛,全身极度乏力,特别是腿软。
②免疫反应期,在起病后3~14d,出现器官损伤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和脑膜炎型等类型。
③后发症期,起病后7~14d,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退热后经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
包括后发热、眼后发症(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神经系统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和胫前热。
(3)病程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期)大多数患者有“三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大,持续性结膜充血,无分泌物;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腰背肌压痛,全身表浅淋巴结大,压痛,多见腹股沟、腋窝淋巴结,持续3~4d。
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
约10%的患者出现黄疸、肺出血、肾衰竭、循环衰竭。
(4)常规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②尿常规,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
③脑脊液中蛋白及细胞数可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往往正常,类似于无菌性脑膜炎。
(5)病原学检查:①直接镜检,钩端螺旋体不易着色,必须采用黑底映光法可直接查找钩端螺旋体。
在早期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在病程7~10d或以后从尿中可分离出钩端螺旋体。
②培养及动物接种:早期血液,病程7~10d或以后的尿液进行培养和动物接种。
③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技术早期检测钩端螺旋体DNA。
(6)血清学检查:钩体IgM 抗体检测,多在病程的第2 周阳性;凝集溶解试验效价1∶400以上为阳性;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
犬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案
犬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案犬钩端螺旋体病简介犬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门螺旋体纲,可引起多种动物的感染,包括犬类、家畜、野生动物等。
病菌通过尿液传播,可通过水源、土壤、植物等途径感染到人类和动物。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多样,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和恢复期。
急性期病犬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虚弱、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肾损害、出血、黄疸等。
恢复期病犬症状逐渐减轻,但仍可能产生慢性肾脏损伤和免疫反应。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对于有犬钩端螺旋体病症状的病犬,可以根据其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犬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患犬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等。
3.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通过直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来确认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和培养法。
4.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病理切片观察钩端螺旋体在组织中的定位情况,进一步确认诊断。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犬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疗法。
1. 耐药菌株和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对大多数犬钩端螺旋体有效,但需注意部分耐药菌株的存在。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
•硫酸氢金霉素:可用于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不适用或病犬对青霉素耐受性低的情况。
2. 药物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动物的体重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般建议使用青霉素结合四环素类或硫酸氢金霉素的联合治疗方案。
•青霉素:每日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剂量为30,000~60,000 U/kg,分2次或3次给药。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9年第9期(总第214期)钩端螺旋%病的诊断与+治王娟英(甘肃省灵台县什字镇畜牧开发服务站,744404)中图分类号:S855.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8655(2019)09-0044-01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微生物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多呈急性经过,以黄疸、血尿、粘膜和皮肤坏死及短期发热、迅速衰竭为特征。
1病原钩端螺旋体非常纤细,具有浅而密的螺旋,菌体两端呈钩状弯曲,形如“c”、“s”、“x”,有时呈“%”字形,能运动。
在家畜致病的钩端螺旋体较重要者有:黄疸 岀血性钩端螺旋体,犬钩端螺旋体,黄疸贫血钩端螺旋体和猪钩端螺旋体等,此外,尚有其它许多血清类型,因地区而有不同的分布。
菌体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大,日光照射能在0.5-2h内将其杀死,加热至56.可于半小时内死亡。
菌体对低温有抵抗力。
在尚未腐败的尿内,钩端螺_旋体能生活数天。
本菌在许多化学药剂的作用下當迅速死亡,如20%酒精、2%盐酸、0.5%石炭酸、临0.25%福尔马林、0.1%升汞,均可于5分钟内使其症死亡。
"自然感染本病者除人外,还有银狐、灰狐、#牛、绵羊、山羊,其次为马、驴、骡、猪、犬、水牛、料猫、鸡等。
实验动物中,幼龄豚鼠、仔兔等均甚敏感。
野生鼠类也易感,并能长期带菌。
2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春、夏和夏秋之间,但有些地区全年都可发生,虽地方流行性。
地方流行的严重程度与动物的简养管理条件以及使役情况有关。
各种年龄的家畜均可以得病,但以幼龄者居多。
在土壤及水呈碱性或中性的亚热带、温暖的低洼沼泽地区或潮湿地区,更有利于病原体的存活,故多发生本病。
传染来源为患病身及带菌的动物(许多患病动物,可以成为长期的带菌者,如牛体内120d,马体内102d),它们主要从尿中排岀病原体。
啮齿类(包括家鼠和野鼠)在本病的传播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同被污染的水源可形成自然疫源。
自然感染多经消化道,由污染的饮水及饲料而传染。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猪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联合使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分娩母猪。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性在于其传染性强,对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有着严重威胁。
加强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障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了猪钩虫卵的土壤或食物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养猪户来说尤为常见。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原虫主要是猪钩虫(Trichinella spiralis),这种寄生虫会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通常具有潜伏期,病原虫体内发育至雌性成虫产生幼虫,幼虫经静脉输送至全身,随后侵入内膜下淋巴组织、血液系统及肌肉组织,引起一系列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感染还会引起心脏、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生产卫生管理和合理用药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患者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体温可持续升高,甚至出现高热,伴随着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感。
头痛是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头部有压迫感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等。
感染性疾病科钩端螺旋体病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钩端螺旋体病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2. 注意流行地区、流行季节(6-10月),在近期(20日内)是否参加收割水稻、接触过疫水或接触过患本病动物排泄物。
3. 临床表现:潜伏期2-26日,平均7-13日。
(1)早期:起病3日左右出现早期中毒症侯群。
①发热。
②肌肉疼痛。
③结膜充血。
④腓肠肌压痛。
⑤浅表淋巴结肿大与疼痛。
(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群)⑥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
(2)中期:即器官损伤期。
①流感伤寒型:是早期钩体血症的继续,类似流感或伤寒。
②肺出血型:初期表现与单纯型相同。
但于病程3-4日后,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轻度肺出血:钩体血症,伴不同程度咯血或血痰,胸部体征不明显,X光片显示轻度肺部病变(肺纹理增加)。
肺弥慢性出血:主要为广泛的肺脏内部溢血,表现为心慌、心率和呼吸增快、烦躁不安、窒息,最后出现循环与呼吸功能衰竭。
双肺布满湿罗音,咯血进行性加剧,甚至从口鼻涌出大量血液。
③黄疸出血型:早期主要为钩体血症症状群,但在病程4-8天,出现黄疸、出血倾向与肾损害。
黄疸与肝损害、出血、肾脏损害、脏损害。
④肾功能衰竭型:以肾脏损害为突出表现,蛋白尿、血尿、少尿,出现不同程度氮质血症。
⑤脑膜脑炎型:临床上似无菌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表现。
(3)后期①后发热。
②眼后发症:葡萄膜炎、巩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等。
③神经系统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
4.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或正常,黄疸出血型常增高。
70%的患者尿常规中有轻度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或管型出现。
血沉增快。
(2)血生化与肝功能:黄疸出血型血清总胆红素升高,ALT可增高,一般在正常值5倍左右。
患者多有不同程度氮质血症、酸中毒等。
(3)血清学检查:可用凝集溶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血清抗体,如有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检测钩体的I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钩端螺旋体病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一)传染源: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钩端螺旋体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类动物(至少 端螺旋体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类动物 体几乎可感染所有的哺乳类动 160种以上,包括人类在内),如牛,猪,马,狗, ),如牛 种以上,包括人类在内),如牛, 啮齿类及野生 物等,造成肾脏慢性感染, 及野生动 肾脏慢性感染 鼠类,啮齿类及野生动物等,造成肾脏慢性感染, 由尿液大量排菌. 并由尿液大量排菌.
上述症状为一般流感伤寒型的典型症状, 上述症状为一般流感伤寒型的典型症状, 为最常见的病型( ),轻者似感冒 为最常见的病型(占90%),轻者似感冒,内 ),轻者似感冒, 脏损害少, ~ 天自愈 天自愈. 脏损害少,3~5天自愈.有些病例由于抵抗力 较弱,菌型毒力较强, 较弱,菌型毒力较强,或因治疗不当则发展为 内脏损害而表现为相关类型. 内脏损害而表现为相关类型.
(二)中期(内脏损害期) 中期(内脏损害期)
1.肺出血型:颇为常见.以全身毒血症状及轻重不一 .肺出血型:颇为常见. 的咯血为特征. 的咯血为特征. 2.黄疸出血型 . 3.脑膜脑炎型 . 4.肾 型 . 5.休克型 . 在上述各型中,以流感伤寒型最常见, 在上述各型中,以流感伤寒型最常见,较多见于我国 北方;肺出血型较多见于川,陕地区;黄疸出血型较 北方;肺出血型较多见于川,陕地区; 多见于广东等地;脑膜脑炎型较多见于福建等省. 多见于广东等地;脑膜脑炎型较多见于福建等省.
临床诊断
寒热"三痛"爬不起,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流行多在夏秋季.
(二)实验诊断 1.钩体检查 . 2.血清学检查 . 由于目前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 由于目前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操作简 快速,价廉的方法,较适合农村, 便,快速,价廉的方法,较适合农村,基层地区应 用的如纤维素膜渍片法(DSA),玻片凝集试验 用的如纤维素膜渍片法( ),玻片凝集试验 ), ),间接血凝试验 );如要进行流行 (SAT),间接血凝试验(IHA);如要进行流行 ),间接血凝试验( ); 病学调查,对病原体进行分群, 病学调查,对病原体进行分群,分型或作基因结构 则宜采用ELISA ,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显微镜凝集试验( 研究 ,则宜采用 ) 或聚合酶链反应( 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等等. )方法等等.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_2023年学习资料
病原学-形态-根据抗原结构可分为24个血清群,296个血清-型,我国有19个群75个型,主要菌群有:-特性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为稻田型的主要菌群(鼠)-培养-波摩那群:洪水泛滥或暴雨后流行的主要菌群为洪-水型的 要菌群(猪)-。-犬群(犬)-抵抗力-流感伤寒群-·分型-七日热群-其次为秋季群、澳洲群、致热群、爪哇群、 耗群、-拜伦群等。
流行病学及预防-传染源-国内地区分布:-中国钩体病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传播途径-11个省份最多,自然疫 地和经济疫源地-同时并存:-。人群易感性-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以黑线姬鼠为主要储 宿主:-流行特征-√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以黄毛鼠为主要-/云南省以黄胸鼠为主要宿主-我国干旱少雨地区很少 生:青海甘肃内-蒙古西北
流行病学及预防-发病人群特点:-传染源-钩体病在各年龄组男、女均有发病,-传播途径-但因接触疫水机会的多少 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人群易感性-男多于女2.02:1-青壮年71.7%多于儿童和老年人-流行特征-患者 业以农业者80%、渔民兽-医师、畜牧业、屠宰为主。-m
流行病学及预防-流行强度:呈下降趋势-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率-0.0002-·人群易感性-0.00015 10/10万-流行特征-0.9/10万-5E-05-1E-18-60、70年代-1991-2005年-■
病原学-形态-菌体细长,呈螺旋状,一端或-两端有钩,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特性-见沿长轴呈扭转运动-培养抗力-分型-钩端螺旋体,可见菌体呈螺旋状,中央有一条轴丝,外层有波-浪状的膜状结构-负染×50000
病原学-形态-革兰染色呈阴性,但不易着-色,姬姆萨染色呈淡红色,镀-特性-银染色呈黑或褐灰色-培养-抵抗力 、分型-m
流行病学及预防-全球地区分布:-传染源-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除在雨量丰沛-传播途径-气候炎热的热带、亚热带 流行外,甚至-沙漠地带及冻土地带也有钩体病存在。-。人群易感性-欧洲是一个高度的地方性流行区,几-乎每个国 都有流行;亚洲是另一个严重-流行特征-的流行区,泰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等都是发病率较高地 。东-南亚有25%35%的人受感染。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作者:周立欣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12期周立欣(黑龙江省庆安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152400)1 流行病学基本上所有温血动物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最常见的钩端螺旋体宿主是啮齿动物,常见食肉动物,感染率较高的是猪、鸭、牛和水牛。
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猪感染钩端螺旋体极其普遍。
该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作为感染途径,特别是破损皮肤感染率更高,此外也可通过消化道食入或者交配感染。
该病的流行呈地方性或散发性,发病高峰是夏、秋季。
2 临床症状急性黄疸型:通常中猪和大猪容易发生,主要呈散发性,可视黏膜黄染。
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1.5℃,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之后又发黄,排出的尿液颜色如浓茶样或者直接排出血尿。
发病数天后,一些病猪会在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型:通常在断奶后的小猪容易发生,主要呈暴发或地方性流行。
病猪开始时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厌食或停止采食,眼结膜潮红,经过数天,眼结膜变成黄色或者出现苍白浮肿。
部分病猪皮肤瘙痒发红,部分发黄,有的在头部、上下颌、颈部,甚至全身发生水肿;出现腹泻或便秘;排出的尿液呈黄色至茶色,或者排出血红蛋白尿,严重时甚至排出血尿。
病猪逐渐消瘦,病程可持续十几天或者1个多月不等,通常能够达到50%~90%的致死率,即使经治疗后恢复也导致生长迟缓。
流产型: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的主要症状是流产,部分还会在流产后出现急性死亡。
母猪流产胎儿通常是木乃伊胎、死胎,也有少数活着但非常衰弱的胎儿,往往产后不久死亡。
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大约有20%~65%发生流产。
3 病理变化急性型:病死猪的肾小管发生轻微病变,通过镜检能够看到肾小球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肾小管和小球囊明显扩张,有大量异常的渗出物存在于腔内,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也发生变性、坏死。
血管周围、肾小管的间质内浸润有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肝脏出现坏死病灶,通常在肝小叶中央发生,且由于肝细胞发生溶解而导致肝细胞索排列紊乱。
钩 端 螺 旋 体 病
钩端螺旋体病掌握该病的诊断、临床表现、护理及治疗重点、难点:该病的败血症期、内脏损害期各型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肺弥漫性出血的机理。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所致急性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可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及淋巴结肿;中期:进入内脏损害期可见黄疸全身出血,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脑膜炎、心脏损害,休克等;晚期:少数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等症状。
一、病原学钩体为革兰阴性菌,形态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常呈C形或S形,无鞭毛。
扭转运动,穿透能力强。
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含两种主要抗原成份,表面抗原具群特异性;其内部抗原具有属特异性。
至86年9月国际上已检出24个血清群及200个血清型,我国有19个血清群74种血清型。
以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和七日群、秋季热群、流感伤寒群分布较广。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钩体的宿主非常广泛,在我国已证实有80多种动物等。
传染源主要是野鼠、猪和犬。
黑线姬鼠是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是洪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二)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为主,也可经口传染。
人主要通过接触污染水源传播。
(三)易感性:普遍,病后对同型钩体有免疫力,但由于菌型繁多,故可再次感染。
(四)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球,国内至少有26个省市自治区有流行。
季节性、地方性、流行性和一定的职业性。
1.稻田型:南方水稻田区多见。
2.洪水型:北方多见。
3.其他:雨水型、职业型、游泳型、散发型等。
三、内脏损害期的发病机理:毛细血管病损是基础四、临床表现潜伏期:2-20天,平均10天。
临床表现常多种多样,轻重不一。
病程分三期。
(一)早期(败血症期,流感伤寒型):起病多急骤。
发热酸痛全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
发热、全身酸痛、衰弱无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上述症状为一般流感伤寒型的典型症状,为最常见的病型(占90%),轻者似感冒,内脏损害少,3-5天自愈。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养猪技术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马、羊、犬,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措施。
1、活体症状急性型。
通常是仔猪发生,尤其是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往往呈散发或者暴发性流行,主要特征是皮肤、结膜等发生黄疸。
该类型具有1-2周的潜伏期,病猪突然出现发病,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1℃,呈现3-5天的稽留,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先是结膜发黄,接着皮肤逐渐发黄,且变得干燥,最终全身皮肤和黏膜都发生黄疸,频繁在墙壁上摩擦皮肤,直到出血,后肢出现震颤、神经性无力;部分会发生血红蛋白尿,排出色如浓茶的尿液;排出绿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会排出血粪。
病程能够持续几天,但部分会在几小时内突然出现惊厥而发生死亡。
该类型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一般可超过50%。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通常是断奶前后体重小于30kg的仔猪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生殖系统发生损伤。
病猪初期体温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眼结膜潮红、浮肿,形成鼻漏,部分泛黄,食欲不佳,有些头部、下颌、颈部以及全身发生水肿。
有些皮肤发红或者泛黄,并伴有痛痒,排出茶样尿液,甚至血尿,粪便干稀不定。
病程能够持续十几天到一个多月不等,由于机体日渐消瘦,死亡率往往达到50%-90%。
母猪患病后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偶尔出现发热和无乳等现象。
但妊娠少于4-5周的母猪感染后会在4-7天内发生流产或者死产,流产率能够达到20%-70%。
如果母猪在妊娠后期感染该病,就会产出弱仔,且后代仔猪无法吸乳,不能够站立,通常在1-2天内发生死亡。
2、宰后剖检病死猪主要病变是全身发生黄疸,如皮肤、皮下组织浆膜、黏膜都呈现深浅不同的黄色,胸水、腹水、心包液以及水肿处都有黄色的水肿液流出。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基本病理改变是感染中毒性全身毛细血管损害,早期表现缘于钩端螺旋体血症所致的全身中毒症状,后期发生内脏损害。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了解患者是否在疫区有疫水接触史或鼠、猪等排泄物接触史。
传染源为猪、鼠,可通过皮肤、黏膜传染,并可通过哺乳及胎盘感染。
2.临床表现潜伏期2〜28d,平均7~14d o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1)钩体败血症期:起病后3d内,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39。
C以上,常呈稽留热型,伴有头痛及全身疼痛,软弱无力,行动困难,结膜充血或出血,特点为疼痛或畏光而无分泌物;持续充血至热退后仍持续存在,眼眶痛及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少数患者可有中毒性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低血压等表现。
可有全身淋巴结大,部分患者可肝脾大。
(2)器官损害期:病后3~10d o此期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类型:①流感伤寒型:为早期症状的继续,多数为轻型病例。
无明显器官损害,经治疗热退或自然缓解。
②肺出血型:除了初期的钩体败血症外,可有咳嗽、咯血、胸痛、心慌、气急等,并进行性加重。
③黄疸出血型: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进行性黄疸、肝大、压痛、肝功能异常、出血和肾损害,大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出血倾向。
④肾衰竭型:急性期尿中常有少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可出现少尿、无尿、尿毒症、酸中毒、昏迷等。
⑤脑膜脑炎型:患病数日后出现严重头痛、呕吐、烦躁、神志不清、谓妄、颈项强直、克尼格征阳性,重者可有抽搐、昏迷、脑疝、呼吸衰竭及各种神经损害体征。
(3)恢复期:一般起病IOd以后多数患者各种症状体征消失,趋于痊愈。
少数患者热退后经几日至几个月可再次出现症状,称后发症,如发热、眼葡萄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黄疸出血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
出血患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
狗钩端螺旋体病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
狗钩端螺旋体病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幼狗和雄狗多发,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菌型不下几十种,我国已发现八个型,其中狗型最常见。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狗钩端螺旋体病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
一、狗钩端螺旋体病主要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5-15天,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黄疸出血型:病狗表现高热、呕吐、颤抖、食欲废绝、眼结膜充血。
70%的病狗会出现黄疸,尿呈深黄色,因尿毒症而死亡。
2、亚急性肾炎型:病狗黄疸症状不明显,呕吐,血便,口腔恶臭,舌部坏死、溃烂。
腰部触压敏感,多尿,尿内含大量胆色素和蛋白质,高度脱水,大部分病狗转为慢性经过,呈慢性肾炎表现,治疗后可渐好转。
二、狗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方法
首选合并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肌肉注射,用量为链霉素45-60毫克/公斤体重,青霉素万-16万单位/公斤体重,每天两次,连续治疗3-5天。
出现尿毒症时,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肌肉注射速尿2-4毫克/公斤体重,每天两次。
本病治愈的标准:尿液中查不出钩端螺旋体。
三、狗钩端螺旋体病如何预防
搞好养狗区域的环境卫生和驱鼠、灭鼠工作。
注意不要让狗与带毒猪、鼠及被其尿污染的水、饲料接触。
定期对狗群进行检疫,发现病狗及可疑感染狗,应及时隔离。
定期进行防疫注射接种,接种的最佳时间为夏初本病流行之前。
饲养病狗的人员要避免再与健康狗进行接触。
四、本病流行特点
狗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大多与接触病狗或带毒鼠的尿液有十分
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幼狗比成年狗发病为多,公狗比母狗发病为多,常呈散发。
钩端螺旋体病
临床表现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约相当于病程第三~十日。按不同临床表现, 可归纳为5种临床类型。
流感伤寒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功能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一)后发热 经治疗或自愈后3~4日发热再现,38 ℃左右, 用药与否,发热均在l~3日内消退
(二)眼后发症 常于病后1周至1个月发生,主要为葡 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脉络膜炎。
病理
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的感 染中毒型损害。重者可引起下列内脏与 组织的重要病变。
病理
(一)肺 主要表现为出血。初为点状出 血,以后不断增多和扩大,相互融合成 全肺弥漫性出血。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 (皮二细)肝胞间肝溢肿出大。,出肝血细中胞心混可浊见肿少胀量、钩脂体肪。变 性和小叶中央坏死,窦周隙水肿、肝细胞 索离解,胆小管内可见胆汁淤滞。窦周隙、 毛细胆管内可见钩体
三、肝功能检查 黄疸患者血胆红素增高。血清 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有肌酸激酶升高
四、肾功能检查 多有不同程度的氮质血症,血尿 素氮,肌酐升高,酸中毒,高血钾,低血钠等亦可 出现。
实验室检查
五、特异性检查
(一)病原体分离
(二)血清学检查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病前3周内有与 疫水接触吏、接触猪尿或鼠尿史、或饮 食品被鼠尿污染史。
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 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 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 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 数月,最适pH值为7.2~7.4,孵育温度 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 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即被杀灭。
羊三种人畜共患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案
羊三种人畜共患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案人畜共患病是指某些病原体或疾病在动物和人类中均能感染、发病的一类疾病,可能对人畜健康和经济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羊是常见的经济动物之一,因此针对羊的人畜共患病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以下是针对羊三种人畜共患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案。
1.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可引起干燥型、败血型和伤寒型等多种病症。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末梢小血管扩张等。
病原体可通过饮食、接触感染、血吸虫等途径传播。
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症状较为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寒战等,如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往往病情能够得到控制。
(2)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的检查可通过血清学检测或病原体分离法等方法进行,依据阳性反应,可快速诊断。
防治方案:(1)加强卫生防疫:尽可能减少与患者接触,保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2)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如多西环素、喹诺酮类等。
(3)预防接种:可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降低感染风险。
2. 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分为皮肤型、呼吸道型、肠型和败血型等。
其主要症状为局部红肿、疼痛、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1)临床症状:根据患者表现的症状及体征,如皮肤、肺、肠道等表现,配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2)实验室检查:病原体的检查可通过培养、PCR等技术进行,检测样本为血液、分泌物、组织等。
(1)加强防疫措施:加强室内卫生、减少密闭空间的人群聚集,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3. 森林脑炎森林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等,重症病例可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2)实验室检查:使用特异性ELISA检测乙型脑炎病毒血清抗体,或进行病原体分离、PCR等检测方法。
(1)加强防疫措施:使用驱蚊剂、防止昼夜蚊的滋生等方法预防病毒的传播。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
✓ 垂危期:1一3小时内迅速加剧
神志不清、恍惚或昏迷 呼吸不规则、高度发绀 大量咯血、继之从口鼻涌出不凝泡沫状血液 迅即窒息死亡
临床表现
黄疸出血型:(又称外耳病)病程4一8天后出现
黄疸与肝损: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肝功能异
常;重者黄疸达正常值10倍以上,出现肝性昏迷
出血:腔道出血(鼻、消化道)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炎等。多见于波摩那群钩体感染 反应性脑膜炎:发热同时出现 闭塞性脑动脉炎:病后半月至5个月,表现为偏瘫、失
语、多次反复短暂性肢体瘫痪
单选题
• 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 决定()
各型均有不同程度肾损害 黄疸出血型最严重 单纯肾衰竭少见
临床表现
➢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起病7 ~ 10天后,多数痊愈 少数在热退后几日——半年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迟
发变态反应),称钩体后发症
临床表现
钩体后发症
后发热:退热后1一5天再次发热 眼后发症:退热后1周至1月,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
➢ 后期:恢复期
4天
临床表现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起病3天内,主要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症:热:急起发热,伴畏寒或寒战
痛: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
软:乏力显著,全身酸软,尤以腿软明显 三征:出血: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
压痛:腓肠肌压痛
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
➢中期:器官损伤期(病后3 ~ 10日),症状明显阶段,
重者消化道大出血和肺弥漫性出血休克死亡
肾损:尿常规异常;重者出现肾衰竭,占死亡病例的
60一70%
临床表现
脑膜脑炎型:
头痛、烦躁、颈抵抗、病理反射阳性等脑膜炎表现 神志变化、抽搐、瘫痪等脑炎表现 重者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 脑脊液异常、白细胞500个以下,可分离到钩体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新型药物研发
研究新的药物或替代疗法,以克服 耐药性和药物副作用问题。
综合治疗方案
开展综合治疗研究,包括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以提高治疗效果。
交叉学科合作
加强兽医、药学、生物学等学科的 交叉合作,共同推进猪钩端螺旋体 病的治疗研究。
加强预防和控制
除了治疗研究外,还应关注预防和 控制措施的研究,如疫苗研发、疾 病监测等。
旋体。
血清学检测
检测病猪的血清样本,以检测钩 端螺旋体相关的抗体和抗原。
分子生物进行检测,以快速、 准确地诊断钩端螺旋体病。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与猪瘟的鉴别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与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症状和 病理变化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案例三:大规模爆发病例的治疗
总结词
组织协调、系统治疗
详细描述
对于大规模爆发病例,需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采取系统治疗的方法。包括加强猪场消毒、对病猪进 行隔离和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治疗等措施,以控制疫情的扩散。同时,还需要 加强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05
结论与展望
与猪丹毒的鉴别
猪丹毒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症状 和病理变化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与猪链球菌病的鉴别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与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症 状和病理变化上有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03
治疗与预防
治疗策略
及时发现
一旦发现猪只出现钩端螺旋体 病的临床症状,应立即采取隔 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案例一:急性病例的治疗
总结词
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表现诊断与治疗PPT
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功能 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 言语治疗等
康复效果: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可 以逐渐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 量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提供家庭支持,帮助患者家属了解疾病知识,共同参与康复过程
PART FOUR
血液检查: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 尿液检查:检测钩端螺旋体抗原 脑脊液检查:检测钩端螺旋体抗原和抗体 影像学检查:CT、MRI等,观察神经系统病变情况
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 小板等指标
尿常规检查:观察尿液颜色、透明度、 比重等指标
生化检查:观察血糖、血脂、肝功能等 指标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配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如抗 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疫情爆 发时能够迅速应对
PART SIX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康复目标: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 力,提高生活质量
核素扫描: 用于观察 脑部病变, 如脑水肿、 脑梗死等
脑电图 (EEG): 用于观察 脑部病变, 如脑水肿、 脑梗死等
脑脊液检 查:用于 观察脑部 病变,如 脑水肿、 脑梗死等
添加项标题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接触史、症状、体征等
添加项标题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检查,检测钩端螺 旋体抗体
培训内容: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治疗、 预防、疫情控制等
培训方式:研讨会、在线课程、实践操作等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措施 - 养牛技术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措施-养牛技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也叫做细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复杂且重要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具有广泛分布、感染谱广的特点。
病牛的主要症状是发热、黄疸、出血性素质、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皮肤和黏膜发生水肿、黄染、坏死等,但通常呈隐性感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和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病原特性。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生物,呈有规则的细密、纤细的螺旋状结构,长度为6~20μm,宽度为0. 1-0.3μm,一端或者两端呈钩状弯曲,没有鞭毛,但能够自行运动,往往会沿着菌体中轴不断转动。
该菌经过姬姆萨氏液染色,菌体会被染成淡紫红色,但使用其他的普通染料较难着色。
该菌是一种需氧菌,且对培养基营养没有严格要求。
该菌最适宜生长在28-30℃温度下,pH最适为7.2~7.4。
另外,该菌对温热比较敏感,如在50℃温度下经过10 min或者在60℃或者70℃温度下经过1 min,都能够被杀死;在阳光直射下2 h即可被杀死。
此外,该菌对酸和强碱非常敏感,且大多数消毒药液以及各种抗生素(如土霉素、键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和青霉素等)都可将其杀死。
发病机理。
钩端螺旋体可经由动物的消化道、皮肤、黏膜或者生殖道侵人体内,并不断在体内繁殖,接着快速侵入到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各个组织脏器,导致机体出现溶血、出血,并损害生殖系统、肾脏以及肝脏。
流行特点。
任何年龄的牛都能够感染发病,尤其是幼龄牛具有更高的发病率。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以及其他各种带菌动物排出的尿液。
该病主要经由消化道、皮肤和黏膜传播,还能够通过公、母牛自然交配或者人工授精而传播。
另外,该病还能够通过吸血昆虫传播。
病牛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病菌,导致土壤、水源、饲草料、厩舍以及各种用具被污染,从而传播该病,有时甚至还能够经由空气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中期
二、中期(器官损伤期) 起病后3~10天
流感伤寒型 无明显器官损害,病程5~10天。此型最
多见,>90%
临 床 表 现
肺出血型 肺出血轻型、肺弥漫性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肝损害 出血 肾脏损害 肾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中期-流感伤感型
流感伤寒型
无明显器官损害,病程5~10天。 此型最多见,>90%
临床表现-中期-肺出血型
肺出血型 (一)肺出血轻型 (二)肺弥漫性出血型
先兆期 出血期 垂危期
临床表现-中期-肺出血型
肺出血轻型:
①痰中带血或咳血。 ②肺部无明显体征或闻及少许湿罗音。 ③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多,散在点状或小片阴影。
临床表现-中期-肺出血型
肺弥漫性出血型:无黄疸型构体病的常见死因
①先兆期 a.出现气促、心慌、烦躁,呼吸、脉搏增快。 b.肺部呼吸音增粗,双肺可闻及散在而逐渐增多的
学时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 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特征 常见死因
早期:钩体败血症 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后期:各种变态反应性后发症 肺弥漫性出血 肝肾功能衰竭 心肌炎 溶血等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传染源
尿
液
污
染
环
鼠 黑线姬鼠,黄疸出血群
境
污染的水源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猪 波摩那群
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但可获得较强同型免疫力
流行病学-流行特征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遍布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 严重。
季节分布 夏秋季,6~10月发病多,但全年均可发病。
肺出血型
临床表现-中期-肺出血型
痰中带血、咳血
点状,片状阴影
临床表现-中期-黄疸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又称外耳病)
病初感染中毒症状,于病程4~8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 、出血、肾衰竭。
①肝损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酶学异常,肝轻至中 度增大,触痛。脾轻大。轻者预后较好;重者黄疸达10倍 以上,可出现肝性脑病,多有明显出血和肾衰竭。
南 方 水 稻 耕 作 北方和南方 区 流感伤寒型,黄 流感伤寒型 疸出血型,肺出 血型
洪水型
猪 波摩那群 洪水淹没 洪水泛滥区 较集中 北方和南方
流感伤寒型 少数脑膜脑 炎型
发病机制
钩端螺旋体
↓皮肤或黏膜 (淋巴管或血流)→ 全身毛细血管的中毒性损伤 (早期)↙ ↓(中期) ↘(后期) 钩体败血症期 器官损伤期 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
↓
↗ 肺出血 内脏损害→ 黄疸
后发热 眼后发症
↘ 肾衰竭
反应性脑膜炎
↘ 脑膜脑炎 闭塞性脑动脉炎
病理解剖
钩端螺旋体肝:斑驳的外观, 肝脏肿大,包膜下出血,多发 性肝坏死。
钩端螺旋体肾:肾肿大,多灶性间质性 肾炎,肾小管坏死的肾实质外观。
病理解剖
钩端螺旋体病肺:多灶性出血明显,弥漫性 点状出血。
年龄、性别及职业分布 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儿童易感。 多为农民、渔民、屠宰工人、矿工等。
流行形式
流行病学-流行形势及特点
流行形式 稻田型
主要传染源 鼠类
雨水型
猪与犬
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 波摩那群
传播因素 鼠尿污染
暴雨积水
感染地区 稻田、水塘 地势低洼村落
发病情况 较集中
分散
国内地区 临床类型
湿罗音,可有血痰或咳血。 c.胸片检查示散在点片状阴影或小片融合。
②出血期 a.出现极度烦躁、气促、发绀,有窒息和恐惧感。 b.呼吸、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或呈奔马律,双
肺满布湿罗音。 c.胸片示双肺广泛点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
③垂危期 上述症状进一步加剧。出现神志不清、神志恍惚或 昏迷;呼吸不规则,高度发绀;大量咯血,口鼻涌出不凝 泡沫状血液,迅速窒息死亡。
病原学
全世界发现24个血清群,200多血清型。我国已知19群,74型 常见流行群:
黄疸出血群(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毒力最强) 波摩那群 (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 分布最广) 犬群 流感伤寒群 澳洲群 秋季群 七日群 爪哇群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猪。 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主)是南
钩端螺旋体病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目录4 目录5 目录6
教学大纲 引言 授课内容 小结 复习题 or 练习题 参考书籍、文献或网站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病教学大纲要求
要求
内容
1、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掌握 2、诊断
熟悉 了解
1、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2、 治疗
1、病原学、实验室检查 2、临床意义 3、预防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8天,一般为7~14天。
分期 早期:又称为钩体败血症期 中期:又称为器官损伤期 后期:又称为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临床表现-早期
一、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起病后3天内
主要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三症+三征 三症: 发热(多为稽留热)伴畏寒或寒战
头痛(前额) 明显乏力 三征: 全身肌肉酸痛(起病即出现腓肠肌痛,特征性) 眼结膜充血 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多见) 口诀“发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结大”
病原学
钩体呈细长丝状 有12~18个螺旋 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病原学
菌体:圆柱形
电
镜
轴丝(鞭毛)
结
构
外膜(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
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需氧,含兔血清培养基培 养,适宜温度28~30℃
特
幼龄豚鼠腹腔内接种分离提高分离阳 性率
性
抵抗力弱: 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可灭活:苯酚、稀盐酸 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存活1~3个月
②出血:常为鼻出血,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 ,呕血,重者消化道大出血。
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黄疸出血群、其次波摩那群、犬群和流感伤寒群 猪是我国北方洪水型或雨水型构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波摩那群、其次是犬群和黄疸出血群 犬是雨水型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牛、马、羊等作为传染源远不如猪和犬重要,人作为传
染源意义不大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主要途径) 1.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 周围环境,人的皮肤和 粘膜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主要感染方式 2.接触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脏器 3.经鼠、犬咬伤,护理患者,实验室工作人员 经食物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