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普及

合集下载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中国文脉是什么?中国文脉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表现形式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中国文脉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脉的重要性和特点中国文脉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观照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

中国文脉的主要特点包括:1.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文脉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丰富多样的内容:中国文脉包含了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丰富多样的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方面的人类生活。

3.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文脉中蕴含了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对整个社会起到了凝聚力和引导作用。

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成分,进行创新和整合,使中国文脉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史研究与学术传承1.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文脉的传承需要对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以系统地呈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2.学术交流与理论创新:中国文脉的传承需要保持与国际文化学术的交流与对话,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教育与培养社会公民1.国民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强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

2.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活动、文化场所、媒体传播等途径,普及中国文化知识,提升整体社会的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与传媒发展1.文化产业化:将中国文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2.传媒发展:传媒是传播中国文脉的重要渠道,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将中国文脉传递给更多的人。

中国文脉的价值与当代意义中国文脉的传承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中国文脉传承可以加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清朝末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清朝末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龙源期刊网 清朝末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作者:李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1期清末引进新式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

新兴的学堂按照终点排定课程。

课程中既有西方的自然科学,也有传统的文化知识。

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的12门中学课程中,修身、读经、词章三门直接授以传统文化。

修身“当本《论语》、《孝经》之旨趣,授以人伦道德之要领”,读经教材为《书经》、《周礼》、《仪礼》、《周易》。

两年后出台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对此三门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时数虽有所调整,但变化不大。

“词章”改名“中国文学”。

读经以《左传》、《周礼》为教材,除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外,坊间几乎没有新编经学教科书。

修身∕伦理要求“摘讲陈宏谋《五种遗规》,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

教科书出过不少,都本儒家思想立言。

刘师培《伦理教科书》“集前儒之说,萃为一编”[1]。

林纾于清末曾在京师大学堂预科及师范班讲修身一课,成《修身讲义》一书,“多摭取《理学宗传》,及周程张朱陆薛诸子有益身心性命伦常之语,逐条诠说阐发”[2]。

可见,修身∕伦理、读经、词章∕中国文学三门课程分工较为明确,跟传统知识谱系三分为义理、制数∕考据、词章接近。

[3]朝野对此的认识较为一致。

但对于词章(后来命名为国文)一门如何教学,却多有分歧。

清末教育主管部门对国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902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及大学堂拟定的《大学堂编书处章程》,1910年《学部第一次审定中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暂用书目凡例》等四份文件中。

由于这些文件出自不同部门,加之新政初立,难免推敲不周,所以它们在某些说法上并不统一。

前两份文件以作文为目标,提出了作文顺序和在文体、用字、文法上需讲究之处,体现了对“文”本身的重视。

《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词章一门的教学任务,应顺次“作记事文”,“作说理文”,“学章奏传记诸体文”“学词赋诗歌诸体文”。

《奏定中学堂章程》将“词章”改名为“中国文学”,在此目下认为:“入中学堂者年已渐长,文理略已明通,作文自不可缓”,学作文应按“文义”“文法”“作文”的顺序,“要求用字必有来历,下字必求的解”,读“经史子集中平易雅驯之文”,“并为讲解其义法”,还提出了“忌用怪癖字”“忌用涩口句”“忌发狂妄议论”等作文五忌。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特点及启示
《国文百八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学术名著,其选文特点及启示如下:
一、选文内容
《国文百八课》精选国学典籍、历史文献、名家书画,以及古代诗词、文章,体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出古人渊博的学问。

二、教育精神
《国文百八课》在教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典籍中介绍了不仅
包括文化背景、政治思想、历史沿革等知识,还重视价值取向的培养,提倡尊师重道、儒家道德礼仪等方面的培养,启示着古人对教育的尊
重和重视。

三、道德观念
《国文百八课》中穿插了很多讲求礼仪礼节、提倡良好服从有序忠告
的道德观念,如“坚持礼节”,“尊师重道”,“家有国有”等,其观念可以
在现代社会中受到普及应用。

四、审美艺术
《国文百八课》中里所选录的绝大多数都是含有审美价值的文章,突
出古代婉转的情调,重视文章的形式艺术,以及审美观念,沉着冷静、坚贞恳求,是古人智慧之精华,其情思与形式艺术所构成犹如大自然
般巧夺天工的审美效果。

总之,《国文百八课》汇集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文化中具
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而其中的审美价值及各种文明的的道
德观念也对当今社会具有现实的启示。

我学国文的经验周作人讲解课件

我学国文的经验周作人讲解课件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哲学著作 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开展阅读活动
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如读书俱乐部、读书分享会、作家讲座等,营造 浓厚的阅读氛围。
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国学焕发新活力
引入现代科技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 数字化技术、网络教学 等,创新教学方式和方 法,使国学教育更加生 动、形象、有趣。
推广中华文化
周作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将中华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喜爱中华文化。
PART 03
我学国文的收获
语言能力的提升
01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 高
学习国文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强了我的 语言表达能力。
02
语言理解能力的提 升
学习国文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 献和经典著作,提高了我的语言 理解能力。
融合中西文化
在国学教育中融入西方 文化的元素,促进中西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 国学教育更具国际视野。
鼓励创新思维
在国学教育中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 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 角度审视传统文化,发 掘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PART 06
周作人对于我学国文的启 示和影响
周作人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
学术成就
多读多写多听多说
01
阅读积累
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 散文、诗歌等,积累语言材料,
培养语感。
03
听力训练
多听各类音频材料,如朗诵、讲 座、评书等,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02
写作训练
多写文章,练习不同文体的写作 技巧,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
文等,提高写作水平。
04
口语表达
多说多交流,参加语言活动如演 讲、辩论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胡适与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普及

胡适与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普及

近几年来 ,胡适 对于 中国传统 文化 的态度 以及 中西 文化关 系的思想 主张一直是 热点 ,但 研究 胡适要 像胡 适 自己所说 的那样 ,要 “ 还历 史 的真相 ” ,以 “ 史眼光 、 历 中立的态度”去做学术研究 。套用胡适 的话说 ,“ 以胡 适 还胡适 ” 。虽然 近几年关于 “ 适与 中西文化” 的主题 研 胡
[ 关键词 ]胡适 ;国学普及 ; 中学生
[ 中图分类号]I 7 5 2 .6 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3 — 5 1((6 0 — 07 0 00 34 20 3 04 — 4 1 1J
Hu h n o u a ia i n o i oo y i 0 s ia d p p lrz t fS n lg n 1 2 s o 9
a ra n u d b o d a d wo ln’ th v a i g i o e in’ th v e ti n w e g fs oo y u h eiv h t hie e t d t n lc l a e me nn n h mei t yd d fh a ec r n k o l e o i lg .H s i l e t a n s r i o a u - a d n b ed C a i tr u ewo l e f h uu e. u d g ta b g tft r i Ke r s Hu h ;p p lrzt n o io o y td n f mid e ̄h o y wo d : s i o u aia i fS n lg ;su e 起见,更为诸君的
兄弟姊妹起见 。国故 底研究 ,于教育上实有很大 的需 要。 我们虽不能做创 造者 ,我们亦 当作 运输 人—— 这是 我们 的责任。 …( 胡适 普及国学知识 的主张主要集 中在他 关 ” 于中学国文教育的两次 演讲 ,以及为清 华大学 学 生所列 [ 收稿 日期 ]2O —0 —2 O6 2 8

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

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

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51-02当代大学生在传统道德文化强国的视域下应该更为积极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合格的高校学生,学习大学国文课程不仅是审美的精神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成长。

一、何谓大学国文国文是建立在国学大的背景下展开的。

广义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狭义的国学是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文是指本国的语言文学作品,民国时期的国文就是现在所说的语文科目。

“国文”顾名思义,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

它唤起的是我们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依赖感。

需要说明的是,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国文课的学习更强调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现代语文的学习则更强调功能、更强调应试,进而忽略了原有的本族文化意蕴的深刻内涵。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国学”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它是我们民族精神成长发育的基石,也是一个国民尤其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基本素养。

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文化多元现象,弱化了我们对“国学”的传承。

而大学的人文素质课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大使命,作为教师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们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大学国文教育现状(一)主动学习意识不足当下主流意识是功利的,从而忽略了人文素质课基础课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才是自己立足社会的基本,忽视了写作、演讲、面试的能力。

这些综合能力才是一名合格大学生毕业的立足之本。

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不及高中水平,错字处处可见,表达能力欠佳,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唤醒他们对国文学习的主动意识。

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与对外汉语教材

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与对外汉语教材

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与对外汉语教材
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与对外汉语教材
一、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
1、新国语运动
1920年,新国语运动正式发起,由国民政府颁布了一项鼓励国语普及的法令,将蒋介石支持的“补习国字”运动正式确立为政策上的标志。

此后,新国语普及运动在全国不同地区呈现出空前的热闹,以蒋介石的政区为主体,逐渐演变出蛮鬼、公字、新国语等国语学习活动。

提倡及宣传方面,新国语运动引进了《中华读本》、《古文观止》、《新国文见识》等经典国语作品,解释了蒋介石政府提倡新国文的理念,开辟了新一代民国国语教育宣传。

2、教学改革
在民国时期,对于国语教育改革,蒋介石政府在比较宏观的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改革紧张的教学体系。

民国教育体制的兴起也使得蒋介石政府立论新国文广为宣传和实施,国语教育也受到了三大教育实践——研习、报读和考试的推动,也为新国文的广泛普及开辟了新道路。

二、对外汉语教材
1、《台湾岛汉语教材》
《台湾岛汉语教材》是民国时期的一本综合性汉语教材,由于有台湾
地域的功能,该书此时正处于台湾汉语普及运动的关键时期,教材已
经对台湾汉语进行了优质教学宣传,建立了系统的台湾汉语教学体系,为台湾汉语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基础。

2、《学习汉语》
由南洋大学校长唐子钧著作的《学习汉语》一书是当时译介出版社特
别出版该书,出版集中于汉语的训练,书中着重在句子的朗读、咬字、缩字和规范的书写,通过对汉字的解释及文章的鉴赏,进行了汉语口
语和文法教育,并有例文详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汉语文法规则,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率。

: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

: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

: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中学国文教育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国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更是因为它对于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在中学国文教育中,新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则给这个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新文学在中学国文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与传统的古典文学不同,新文学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全新的视角,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新文学还注重现代语境的运用,这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新文学在融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

要将新文学有效地融入中学国文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新文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新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新文学的教学。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们积极阅读新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让学生们自己感受和理解新文学的魅力。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新文学的考察方式主要是以阅读题和作文题的形式出现。

对于阅读题,学生们需要理解新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这需要学生们具备较高的文学审美素养。

而对于作文题,则更加考验学生们对新文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文学在中学国文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它既能够丰富学生们的阅读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学审美素养,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新文学在中学国文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推动新文学的教学和普及,为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在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历史中,新文学和国文教育一直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重要力量。

新文学的崛起和发展,为国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而国文教育的进步,则为新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创造了条件。

语文学科百年发展的“双轮驱动”

语文学科百年发展的“双轮驱动”

语文学科百年发展的“双轮驱动”作者:王潜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1年第08期【摘要】语文学科百年发展的轨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社会变迁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有语文学科自身演变深化的探索。

其发展脉络大致为:从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到追求人文性,再到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关切。

语文学科从知识本位回到育人本位,充分体现出语文这一基础性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核心素养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前,广义的语文曾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部分,涵盖了文史哲所有的人文性学科。

几千年的“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既为现代语文学科积蓄了丰厚的人文精粹与思想底蕴,也对语文学科的立科与发展造成了某种干扰,以至于不少学者与教师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什么是“语文”。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教育的历史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另一条是千年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

顾之川先生则按照时间顺序和关键节点,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49—1977年)、改革期(1978—2011年)、复兴期(2012—2019年)。

初创时期,语文学习成为全党政治任务,工具论成为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语文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各种思潮碰撞融合,直至产生“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后,语文教学再次开启改革之旅,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学科建设。

回眸百年语文学科发展之路,梳理分析语文学科发展的内外双轮驱动,探究语文学科的本质与方向,对我们开启新的学科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外向驱动: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与影响作为母语教学,语文学科的诞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诉求。

1904年1月,清政府批准并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发起的崭新的学制和独立分设学科的教学体制,后称之为“癸卯学制”。

语文这个词语的来历

语文这个词语的来历

语文一词的来历我国“语文”课程承担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和国学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这一课程的名称原为“国语”“国文”,为何将“国”字去掉而成为没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标识的“语文”,究其因,除了对于“言文一致”“言文并重”的强调以及新时代除旧布新等重要因素外,还与上世纪40年代我国课程建设所处的整体文化语境有关。

可信者往往不可爱,这一更名的背后凸显的是国人“把中国从过去的‘天下中心’变成现代民族国家之林的一员”(梁文道语)的进程中的内在紧张与纠结,有着一种无奈、自卑和一种深刻的文化之痛。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

张之洞首用“语文”一词,1887年他在所呈的《创设水陆师学堂折》中就写有“挑选博学馆旧生通晓外国语文算法者三十名为内学生”“其水师则学英国语文”“其陆师则学德国语文”“庸下之才,语文但取粗通”等数句。

“语文”的本义是“言语(口语)文字(书面语)”。

经过几十年使用,这一词语在解放前已经是一个常用词了,但其成为一门重要课程的名称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

二十世纪上半叶,许多人把中国教育的落后归罪于中国汉字书写的繁难上,于是纷纷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陈独秀提出“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的主张;黎锦晖提出《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蔡元培也憧憬著一种世界通用的文字,提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一文中也“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发展”;魏建功(建国后担任过北大中文系主任,参加过第一套语文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1950年与叶圣陶、宋云斌等五人被推举为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员)也发表了《打倒国语运动的拦路虎》等文章,提出“驱逐方块鬼、建设新文字”的主张。

当时国内的扫盲运动和文字拉丁化改革的世界潮流相契合,使得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受到了许多学者和官员的支持。

后来被并称为“鲁郭茅巴”的这些文坛泰斗以及语言学家黎锦熙、郭绍虞、吕叔湘、王力和诗人柳亚子等人当年也都积极支持和倡导过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周庆元:语文教育的批判与发展

周庆元:语文教育的批判与发展

语文教育的批判与发展周庆元我国语文独立设科已过百年。

一百余年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在逐步实现从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巨大的成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但是,毋庸讳言,一百年来对我国的母语教育总是争议不休,批判不断,尤其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纪之交,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地步。

试问,为什么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老是招致批判,并且遭受到如此频繁而又如此激烈的批判?这是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所难以理解的,甚至是难于接受的,不仅圈外诸君如此,就是圈内同仁也有同感。

2006年底,有一位年轻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就为此对本人进行了专题采访,事后形成了题名《语文教学批判与语文教育发展――周庆元教授访谈录》的文章,刊发于2007年第3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杂志。

因为只是一篇访谈录,并非学术专著,而且发表在语文教学期刊上,篇幅受到严格的限制,所以,对于语文教育的批判与发展问题,议论浅尝辄止,表述意犹未了。

其实,这个问题是个事关语文学科历史、事关语文教育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假以历史的眼光,提升哲学的高度,认真研究,深入思辨,全面阐释,科学回答。

一语文教育在骂声中成长中国的语文教育为什么老挨批判?人们觉得非常奇怪,简直不可思议。

但是,回顾历史,观照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反思,理性审视,爬梳剔抉,发微知著,就会觉得,此事既奇怪,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国语文教育就是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

“读史使人明智。

”纵览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语文学科从1904年独立设科开始,就遭受了种种责难与批判。

百年风雨历程,我国语文教育从一路骂声中走来。

首先,对于语文教育的批判,自从学科独立设科以及学科定名就开始了。

早在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中国的第一个新学制酝酿产生。

略谈学习国文(节选)

略谈学习国文(节选)

略谈学习国文(节选)
叶圣陶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旬刊)》
【年(卷),期】2024()3
【摘要】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

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叶圣陶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用古典名著节选类课文带动对整本书的阅读——以《猴王出世》为例谈名著节选类课文的自主学习策略
2.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课题实验专项研究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教学实验促进学习者优秀素养的提高幼儿园优秀实验报告节选专辑:小手敲于键,诗韵溢满园(节选)
3.略谈美国文学的连续性和当代美国文学
4.略谈党与非党员群众的关系(节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大语文运动与现代汉语规范化

三大语文运动与现代汉语规范化

三大语文运动是指我国发生在20世纪的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这三大运动各有自己的目标,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

温故而知新,看看我们今天语言规范化所取得的成果,再回头看看汉语规范化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促进我们的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推行不无裨益。

一、切音字运动切音字运动指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创造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运动。

切音就是拼音,也叫合声,切音字就是泛指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汉语拼音方案。

切音字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清朝末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年代,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屡屡攻破清朝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既割地又赔钱;这时的中国,势衰力竭,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时时处处都处于被动地位,民族危机到了空前严重的地步。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识到,和西方国家及东邻日本的富强相比,中国处处落后,而其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汉字难学,西方国家教育的普及则是得益于文字的简易,得益于它们的“切音为字”。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设计了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学者卢戆章,在其拼写厦门方音的著作《一目了然初阶》自序中指出了拼音文字的优点:“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把这段话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拼音文字易学、易记、易写,相反,汉字则是难学、难记、难写。

对拼音文字和汉字的优劣的认识,可以说是当时学者的共识。

虽然客观上说把中国的贫穷落后归咎于汉字的繁难不合适,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学者急切希望变革的思想。

尤其是甲午国耻,更是导致切音产生、文字变革的一个导火线。

这样,在清末年间,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形成了运动,各种各样的拼音方案纷纷被推出,字母形式和拼写对象多种多样,可谓百花齐放。

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切音字运动中一共推出了27个方案。

国文_精品文档

国文_精品文档

国文国文,又称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中国人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体系的总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国内,国文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科目,全面推广和培养学生对国文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国文的历史、特点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国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几千年来,国文一直是中国人交流、表达思想和记录历史的主要工具。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演变成今天的汉字。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有自己的独特意义,并且可以组合成词和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和用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基本形式和结构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国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国文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体系。

汉字的数量庞大,每个汉字都有许多不同的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概念和思想。

国文中还有许多古诗、文言文等文学形式,它们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次,国文注重实用性。

在中国,国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政治、商业、文学等。

掌握国文是中国人的基本素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最后,国文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学科。

中国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国文的学习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掌握国文的人不仅能够理解古代文化,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现代社会。

国文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还是中国文学的基石。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国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有众多的文学作品,如《论语》、《诗经》、《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国文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媒介。

通过学习国文,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保持活力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国文的学习对于个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余光中我的国文启蒙(好文,推荐!)

余光中我的国文启蒙(好文,推荐!)

余光中我的国文启蒙(好文,推荐!)余老先生在文章中回忆了幼时学习国文的经历,对比当下,会发现现代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多缺陷。

母语正在失去它本有的文化底蕴,文脉存在中断的危险,每一个热爱汉语的人都应当警醒。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

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

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抵,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

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所以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不过虚设。

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纯朴的乡间度过,而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也宜于学习中文。

一九四零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

那家中学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靠近嘉陵江边,因为抗战,才从南京迁去了当时所谓的“大后方”。

不能算是甚么名校,但是教学认真。

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

尤其是英文老师孙良骥先生,严谨而又关切,对我的教益最多。

当初若非他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进外文系,大有问题。

至于国文老师,则前后换了好几位。

川大毕业的陈梦家先生,兼授国文和历史,虽然深度近视,戴着厚如酱油瓶底的眼镜,却非目光如豆,学问和口才都颇出众。

另有一个国文老师,已忘其名,只记得仪容儒雅,身材高大,不像陈老师那么不修边幅,甚至有点邋遢。

更记得他是北师大出身,师承自多名士耆宿,就有些看不起陈先生,甚至溢于言表。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

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

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

谓之拔贡。

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如此考选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材生了。

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述评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述评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起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即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这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次开创性的改革。

本研究通过对分科改革历史文献的梳理,较为详细的描述了分科改革的背景、起因、实施和终止,在此基础上,对这次分科改革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

这次分科改革是伴随着当年学习苏联的热潮,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由中央发起的。

分科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由于政治原因而终止。

分科作为一次课程改革,尽管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分科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语言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民族精神的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教给学生必要的文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更能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生观。

由于语言和文学性质不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功能、作用、意义也不同,二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有区别。

如不分科,就会造成了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局面。

分科改革中将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学科,并分别制定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编写了汉语、文学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

当然,分科教学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有论者认为分科改革的终止主要是由于分科改革本身的因素所致,这是值得商榷的。

汉语、文学是否要分科教学,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本研究的结论只是一家之言,希望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能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分科改革;语言教育;文学教育ABSTRACTAnation.widerefonnofChineselanguageartscurriculumstartedin1950s,initiatedbytheMinistryofEducation,whichaimedatdividingtheChineselanguageartsintotwoparts.ItwasasacreativerefornlinmodemChineseeducationhistory.Basedonthereviewofthefirsthandliteratures,thisstudytriestodescribethesetting,thecauses,theprocessandtheexpirationofreforillindetailstodemonstratethatthisreforilliSreasonable.WiththeupsurgeoffollowinguptheRussiamode。

学说普通话手抄报内容

学说普通话手抄报内容

学说普通话手抄报内容学说普通话手抄报内容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知道手抄报吧,手抄报能有效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

你所见过的手抄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说普通话手抄报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说普通话标语(1)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2)四海同音,万众一心(3)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4)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5)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6)沟通——从普通话开始(7)普通话,使你呵呵得更近(8)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9)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普通话介绍“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

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

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摘要:一、导言二、事件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三、事件二: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四、事件三: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五、事件四:汉字简化的推行六、事件五:网络时代语文教育的变革七、结语正文:一、导言中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对推动我国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

二、事件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兴起。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学派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和道德观念。

这些经典著作成为了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此外,古代语文教育还强调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修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

三、事件二: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语文教育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语文教育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

随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

在民国时期,语文教育逐渐分为国文和英文两个部分,并开始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四、事件三: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是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事件之一。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20 世纪50 年代起,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标准,普通话逐渐成为各级学校的教学语言。

五、事件四:汉字简化的推行汉字简化的推行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我国政府在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推行汉字简化,以简化字取代繁体字。

这一改革大大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度,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读写能力。

六、事件五:网络时代语文教育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时代的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同时,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也不断涌现,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国文教员主旨

国文教员主旨

国文教员主旨
中国文教员主旨是指国家语文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和理念。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通过国文教育,使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国文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国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4. 强化国家语言能力。

国文教育着重于提高国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促进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5. 注重实践与应用。

国文教育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支持。

6.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发展。

国文教育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国文教员主旨在于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实际应用能力的国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一个满脸愁苦的病人问安提丰:“活着到底有什么意 义?”安提丰说:“我至今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要 活下去。”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探索,为了知道 自己还不知道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内求
了解 表达 提炼
无 求
外求
佛陀手中的花象征着什么
• 生 • 含苞、绽放、凋零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 命、 • 生活的智慧、 • 笑对生活、
植物的种植迁移
•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 玉米。由于玉米适合旱地种植,因此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将 玉米种子带回欧洲,之后在亚洲和欧洲被广泛种植。大约在十 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十八世纪又传到印度。到目 前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种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 米种植面积最大。 土豆、西红柿、黄瓜、石榴 甘蔗 。
“义”
“方”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说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志。“---李泌




礼仪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八 礼
冠礼 婚礼 丧礼 祭礼 射礼 飨礼 朝礼 聘礼
五 吉礼 凶礼 宾礼 礼 军礼 嘉礼
如何称呼“死”呢?
天子
诸侯
崩、驾崩
薨 卒 不禄
去世
• 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 在正确的观念下接纳自己、
• 随缘自 在。。。
• 给生命报以真诚的微笑、
“性”与“善”
关于心、性、情的一些词语
本性:善、恶、不善不恶
心性:清、明、浊、暗 心情:喜、怒、哀、乐、爱、恶、 性情:好、坏、 心态:积极、消极 习性:习惯、衣食住行、天性。 关于性与善的儿童故事(引发思考) 狐狸和乌鸦(变和不变的现象)
1.诸子本义(30部) 论语(孔子) 庄子(庄周) 论语集注(朱熹) 荀子(荀子) 大学章句(孔子) 墨子(墨子) 大学章句集注(朱熹) 列子(列子) 孔子家语(王萧) 韩非子(韩非) 中庸章句(子思) 慎子(慎到) 中庸章句集注(朱熹) 易经(周文王) 孟子(孟子) 吕氏春秋(吕不韦) 孟子集注(朱熹) 春秋繁露(董仲舒) 淮南子(淮南子) 關尹子(佚名) 老子(老子) 孔叢子(孔鮒) 老子集注(佚名) 尸子(尸佼) 管子(管子) 礼记(佚名) 鶡冠子(陸佃 解) 周礼(佚名) 尹文子(尹文) 仪礼(佚名) 2.诸子要辑(54部) 金人铭(黄帝) 黄帝阴符经(节选) 公孙龙子(公孙龙) 商君书(商鞅) 大戴礼记(大戴) 韩诗外传(佚名) 刘向新序(刘向) 刘向说苑(刘向) 陆贾新语(陆贾) 陆贾新语注(王利器) 申鉴(荀悦) 新书(贾谊) 棋经十三篇(张拟) 鬼谷子(鬼谷子) 鬼谷子七术(鬼谷子) 周易参同契(佚名) 厚黑学(李宗吾) 盐铁论(桓宽) 怕老婆哲学(李宗吾) 潜夫论笺校正(王符) 法言义疏(杨雄) 贞观政要(吴兢) 论衡(王充) 新论(桓譚) 明道编(黄绾) 沖虛真經(沖虛) 正蒙(佚名) 尔雅(佚名) 推背图(李淳风\袁天罡) 化书(谭峭) 圣道发凡(段正元) 恒德(段正元) 外王刍谈录(段正元) 万教丹经(段正元) 通典目录(杜佑) 阴阳正宗略引(段正元) 通典-食货典(杜佑) 随园食单(袁枚) 通典-选举典(杜佑) 茶录(蔡襄) 通典-职官典(杜佑) 茶录(张源) 通典-礼典(杜佑) 煮泉小品(田艺蘅) 通典-乐典(杜佑) 岕茶汇抄(冒襄辑) 通典-兵典(杜佑) 阳羡茗壶系(周高起) 通典-刑法典(杜佑) 茶经(陆羽) 通典-州郡典(杜佑) 大观茶论(赵佶) 通典-边防典(杜佑) 茶疏(许次纾) 通典-附录 *** *** *** ***
Part3
国学启蒙
A.过程 (儒家用心+道家随心+佛家无心) B.性—心---情
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是恒古不落的太阳, 慷慨的普照着芸芸众生。 两个故事 展开善思惟 了解善知识。 一休禅师自小就很聪明,他的师父有一只非 常心爱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有一天,一 休不小心将它打破了,正在他拿著碎片不知 所措的时候,突然听到师的脚步声,一休赶 紧把杯子的碎片藏到背后。师父一进门,一 休便问:“师父,人为什么一定要死 呢?”“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解释道: “不只是人,世界上每样东西都有它一定的 寿命,大限到了,便非死不可了。” 这时一休拿出了打破的茶杯,对师父说: “师父,你茶杯死了。”
儒家讲什么
学习的意义 爱国,爱家,爱生命,爱自己(亲亲、仁本、爱物); 建立三观; 了解历史,打好个人修炼的基础(十五有志于学)。
仁 道
三纲五常
五福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 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礼本于人情,情生而礼随之。。。
1、礼器:礼典时使用的宫室,衣服,器皿。 2、礼仪:人的仪容动作,进退,俯仰,外在表现 3、礼义:通过礼器礼仪表现出来的内在旨趣。 人情有哪些?需要学习么?弗学而能
上药三宝精气神,转化既是修炼
Part7
讲个笑话
知识的力量在积累中爆发
酒劲 英国的、法国的、中国的酿酒师约在一起,拿 一只小白鼠比试哪国的酒劲更足。 英国酿酒师拿了本国的威士忌酒在小白鼠鼻子前 晃晃,结果小白鼠晕了。 法国酿酒师拿了自己的马爹利酒在小白鼠鼻子前 晃晃,小白鼠晃晃悠悠拿起一朵花,走到钢琴旁 边,又晕了。 中国酿酒师给小白鼠闻了闻中国的“二锅头”酒, 不料小白鼠转身就进了洞。英国、法国师傅正准 备好好嘲笑中国师傅一番,小白鼠又出来了,怀 里揣着块砖头直嚷嚷:。。。。。。 酒劲这则笑话通过(人头马,XO与二锅头比酒劲,最终最 不起眼的二锅头获胜)说明(凡是不要只看外表和名气.说 不定最不起眼的东西反而是质量最好的.)
《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 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 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 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
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奴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rt4
各家经典
道 阴阳 纵横
小猫小狗





《论语》如何修
论语
诗以言志 属于愿 诗经
问仁 问政
书以教义 属于信 尚书
问孝
乐以成事 属于证 乐记
孝以执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一是修己,一是对人


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 糕等
稷—谷子
至今,稷到底是黍(北方黍子),还是粟(北方谷子),这个问题仍未解决。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神的地方、 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稷,古指五谷之神。故“社稷”从字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 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 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 安危
大夫
文士 平民
不同 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礼遇
天子用鼎
诸侯用鼎
士大夫用鼎
据史料载: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 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 彼此不可逾越。
礼乐制度
《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 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 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 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 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 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 要的特征之一
逃鲁时,管仲当场做《黄鹄词》, 并谱之以曲,教役人歌唱,词曰: “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 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跼兮, 地何蹐!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 长呼兮,继之以哭!黄鹄黄鹄, 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 逐。遭此罗网兮谁与赎?一朝破 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渐陆。 嗟彼戈人兮,徒傍观而踟蹰?”
学 习 的 部 分 经 典
Part5
认识事物
致知格物
了解你身边常见的事物:稻米
最早的稻米就在中国,经过考古 证明,好几个河边都发现了稻谷 的证据,比如浙江河姆渡、湖南 玉蟾岩等地。迄今1万年
梁—小米
有黄粱、白粱、红粱几个品种
菽---豆子
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 连年 。红豆补心脏,黄豆 补脾脏,绿豆补肝脏,白豆 补肺脏,黑豆补肾脏,五豆 补五脏。

马牛羊


狗的习性,品种。小板凳狗的故 事

看到猪,你最容易想到什 么?
猪的特性
Part6
一通百通
管仲和百里奚的故事
好学近乎智。力行..。。
齐桓公应燕庄公之请,出兵攻打山戎。山戎兵败,逃 往孤竹。管仲为绝后患,谏桓公紧追不舍。大军行至 一处,山川拦路,怪石草木阻道,甚是难走。眼看大 好战机将要贻误,管仲急了。 管仲当场创作了上下山歌,《上山歌》曰:“山嵬嵬 兮路盘盘,木濯濯兮顽石如栏。云薄薄兮日生寒,我 驱车兮上巉岏。风伯为驳兮俞儿操竿,如飞鸟兮生羽 翰, 坡山巅兮不为难。”《下山歌》曰:“上山难 兮下山易,轮如环兮蹄如坠,声辚辚兮人吐气,历几 盘兮顷刻而平地。捣彼戎庐兮消烽燧,勒勋孤竹兮亿 万世。” 大家歌唱起来,有唱有和,车轮急转如飞。姜小白见 了大喜道:“寡人今日知人力可以歌取也,这是为什 么呢?”管仲回答:“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 者忘其形。”多么精妙的理论!
国文普及
泊玉子昂
目录
Part1 Part2 Part3 Part4 Part5 Part6 Part7 何为国学 为何学之 国学启蒙 各家经典 认识事物 一通百通 讲个笑话
Part1
何为国学
1. 历史渊源
2. 古解今译
3. 博取精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