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岳麓区整体规划(2020年整理).pdf

合集下载

长沙规划及岳麓区规划发展87679-PPT文档资料

长沙规划及岳麓区规划发展87679-PPT文档资料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年至2020年)》通过国务 院审批,依据城市不同区域制定了大量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详规覆盖现有5个城区,并逐步扩大到农村。长沙第一次将 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到细微之处。
“六桥三环”城市骨架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致 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 400多亿元,新修、改扩了100多 条主次干道,“六桥三环”构成长 沙道路环网的主骨架。
长沙规划及岳麓区规划发展
长沙城市概况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 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
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五区,长沙、望城、宁乡三县和浏阳市,全市土地总面积 11819.5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5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7.7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30公里,南 北宽约88公里,总体呈狭长形。长沙东临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 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未来重大工程:
湘江生态经济带 建设火车新货站 武广客运专线长沙站 劳动路湘江大桥工程 水环境整治工程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 建设长株潭轻轨 一港一站一枢纽
长沙2019年城建重点计划出台
2007年,全市拟安排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129个,年度总投资166亿多元。
其中市级10个重大项目:湘江大道工程、长沙三角洲整体开发工程、武广客运专线长沙站配套工程、 劳动路湘江大桥工程、道路和停车场工程、橘子洲风景区建设工程、湘江滨水区棚户区改造安置工程、 长沙南北货站搬迁及配套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
省府生态新城
生态新城以省政府新址为核心,涵括二环线以南、暮云镇以北、韶山 路以西、湘江以东,总面积约57平方公里。新城区将建设成为一个生态 环境优美、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实力一流的现代化生态 型城区,成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域内正在建设“三馆一中心” (省群众艺术馆、省地质博物馆、省科技馆和省青少年活动中心)。

【规划】岳麓区旅游规划文本

【规划】岳麓区旅游规划文本

【关键字】规划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规划(2009--2035)目录前言 (1)一、规划编制背景12、规划基本依据1三、规划基本界定2第一章旅游区基本情况 (2)一、自然地理环境22、社会经济背景3第二章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一、旅游资源类型32、旅游资源分布 4三、旅游资源评价4第三章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7)一、客源地分析72、客源地规划7第四章旅游区发展战略 (7)一、旅游发展定位72、旅游区发展目标8第五章旅游总体开发思路及框架 (9)一、旅游开发思路92、旅游开发定位11三、旅游区空间开发结构12第六章重点项目开发 (12)一、运动休闲度假区122、湘楚文化体验区13三、革命圣迹缅怀区14四、生态旅游规划区15第七章旅游线路组合 (15)一、区内路线组合162、主题旅游线16第八章旅游接待与配套服务设施 (17)一、旅游接待住宿设施172、旅游服务网点建设18第九章旅游交通与基础设施 (18)一、旅游交通规划182、旅游邮电通讯规划19三、基础设施规划19四、旅游防灾设施规划20前言一、规划编制背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并对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旅游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经济、政治、文化工程是很多历史古韵浓厚的地区的首选旅游发展之路。

要确保全国红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景点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发展红色旅游,既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要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使更多的人通过红色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通过建设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一个更为便捷、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提高了旅游者的满意度,还极大提升旅游业的总体运行效率,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和战略地位,带动旅游业的高效发展。

一般而言,风景名胜区内旅游人工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应能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必须与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相协调,必须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应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协调的风格。

长沙规划及岳麓区规划发展

长沙规划及岳麓区规划发展

近期重要规划成果与未来重大市政工程
规划成果:

未来重大工程: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长株潭一体化 长沙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六桥三环城市骨架 省府生态新城 体育新城 新河三角洲 城市亮化工程 背街小巷整治




湘江生态经济带 建设火车新货站 武广客运专线长沙站 劳动路湘江大桥工程 水环境整治工程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 建设长株潭轻轨 一港一站一枢纽
省府生态新城
生态新城以省政府新址为核心,涵括二环线以南、暮云镇以北、韶山 路以西、湘江以东,总面积约57平方公里。新城区将建设成为一个生态 环境优美、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实力一流的现代化生态 型城区,成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域内正在建设“三馆一中心” (省群众艺术馆、省地质博物馆、省科技馆和省青少年活动中心)。
长株潭一体化
长株潭三市在空间上呈现‚品‛字结构,城市之 间的距离为35公里,就城市群的组合形态看在全 国是独一无二的。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基本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
构筑以区域产业布局为动力,核心区城市功能空间为主体,外围 生态系统为基础,交通运输和环境基础设施系统为支撑,并能够 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发展目标实现的空间格局;提 出区域一体化的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2003年11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至2020 年)》得到国务院批准,成为今后长沙城市建设和发展 的指导性文件。 批复同意新版规划构筑的‚大长沙‛概念,规划区面 积从90版规划的960平方公里扩大到2893平方公里,将 长沙县、望城县部分区域纳入了规范范围,增加了长株 潭这一空间层次,形成‚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布局。 到2020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64万人以内, 建设用地控制在253平方公里以内。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020年)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020年)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说明(送审稿)长沙市人民政府二OO九年五月目录1 引言 (1)1.1 规划修编背景 (1)1.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2)1.3 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3)1.4 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 (3)1.5 规划基数 (4)2 区域概况 (6)2.1 区位条件 (6)2.2 自然概况 (7)2.3 历史文化 (8)2.4 经济社会 (9)2.5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10)3 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1 中心城区目前规模偏小,有待快速扩展 (12)3.2 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12)3.3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 (13)3.4 城乡、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13)4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15)4.1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4.2 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16)4.3 人口和城镇化率 (18)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5.1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 (22)5.2 土地利用适宜开发度评价 (23)5.3 土地利用开发度-保护度关联分析 (25)5.4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 (26)6 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28)6.1 建设用地总规模 (28)6.2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5)6.3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36)7 耕地补充分析 (39)7.1 耕地补充潜力分析 (39)7.2 耕地补充预测 (42)8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43)8.1 耕地保有量 (43)8.2 基本农田保护 (46)9 土地利用生态格局 (47)9.1 生态控制区 (47)9.2 关键节点 (47)9.3 区域景观格局 (48)10 中心城区规模与布局 (50)10.1 中心城区发展规模 (50)10.2 中心城区主要扩展方向 (53)10.3 中心城区扩展范围 (53)11 规划指标分解 (56)11.1 湖南省下达给长沙市的指标 (56)11.2 指标分解内容 (56)11.3 指标分解结果 (57)12 关于规划修编过程 (59)12.1 规划修编工作流程 (59)12.2 规划修编组织 (60)12.3 规划修编前期研究 (62)12.4 规划大纲编制 (63)13 关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 (65)13.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5)13.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6)13.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67)附表 (68)1 引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和土地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2)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2)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目录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着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2011年6月,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的议案》;2011年9月,由湖南省住建厅组织召开了专家和省直职能部门审查会,会议通过了总规修改成果;2012年11月,住建部组织召开了总体规划部际联席会,会议原则通过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成果;2014年4月4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4]45号,原则同意《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4年修订)》。

岳麓新城产业布局规划

岳麓新城产业布局规划

岳麓新城产业布局规划岳麓新城产业布局规划(最终成果)设计号:2004-120委托单位: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政府设计单位: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二OO四年十二月岳麓新城产业布局规划设计单位名称(公章):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单位资质等级与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甲级编号:021070证书编号:工程设计证书:甲级编号:180110-sj 法定代表人、院长(签章):主管院长(签章):总工程师(签章):设计部部长(签字):项目负责人(签字):岳麓新城产业布局规划(最终成果)设计号:2004-120设计校核审核审定规划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二OO四年十二月导言: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深度推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正在酝酿着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对东西部纽带--湖南长沙的产业调整将产生深刻影响。

岳麓新城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岳麓山而得名,为我国著名的“智能密集区”。

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大力实施“三化”战略,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发展为实现城市建设“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岳麓新城正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机遇,城市化的大推进必将带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调整。

如何有效组合产业发展链,合理配置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是岳麓新城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念,岳麓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在《岳麓区产业发展纲要》的基础上,编制岳麓新城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以便更好地引导岳麓新城产业的良性发展。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三章产业用地布局第四章产业空间布局第五章土地资源分析第六章近期建设第七章实施措施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长沙市岳麓区产业发展纲要(2004-2010年);3、岳麓山片、银望片、青山片分区规划;4、麓谷一、二、三期控制性详细规划;5、长宁路以南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6、望新片控制性详细规划;7、桐梓坡路控制性详细规划;8、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规划;9、本区内已审批的其他控规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长沙岳麓区整体规划(2020年整理).pdf

长沙岳麓区整体规划(2020年整理).pdf

第五部分岳麓山片区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概况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中部,北倚龙王港,南至二环线,东临湘江,西至西环线。

规划面积为21.7平方公里。

二、功能与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岳麓山片区是以风景名胜区和大学城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城市的品牌和名片。

角色定位——人文鼎盛风光独特的风景名胜文教繁荣富于底蕴的大学园区科技创新充满活力的智慧高地环境优美形象突出的城市名片区位图三、规划设计方案1、土地利用规划:充分体现片区的整体功能分工即北部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中部为传统校区;南部为新校区。

用地布局充分尊重和结合现实条件,利用改造提升契机,结合三个湖泊——咸嘉湖、桃子湖、后湖形成三片与功能分区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现状的分布特点,综合安排校区、公共服务区、绿化休闲区和居住社区。

学校区建设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形成共生关系,并成为岳麓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充分体现内外分离。

外部为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强调通过性和区域可达性;内部道路分片区形成相独立的内部系统,内部道路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的肌理和延续性。

轨道交通系统在片区核心穿过,在新一佳、东方红广场、后湖服务区、阳光100、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设立轨道车站。

在片区内鼓励进行非机动车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并积极利用改造空间形成完整有机的步行系统。

在大学城中倡导健康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3、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方案重点体现南北两个湖区的空间形态组织,并成为未来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新校区的共享服务中心。

核心区的布局充分结合轨道站点,采用TOD的建设模式。

在湖区景观处理上,注重环湖连续性设计,并体现不同的环湖景观感受。

结合景观设计构建核心开敞空间系统。

4、农民安置规划范围内涉及安置总人数27116人,已安置15644人,本次规划需安置人数11472人,其中本片可安置5009人(位于大学城内215亩)其余3760人安置在梅溪垸片;2703人安置在洋湖垸片。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只是分享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只是分享

目录前言 (1)一、总则 (7)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10)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1)五、城市形象规划 (13)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4)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17)八、综合交通规划 (20)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4)十、防灾减灾规划 (26)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27)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说明(送审稿)长沙市人民政府二OO九年五月目录1 引言 (1)1.1 规划修编背景 (1)1.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2)1.3 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3)1.4 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 (3)1.5 规划基数 (4)2 区域概况 (6)2.1 区位条件 (6)2.2 自然概况 (7)2.3 历史文化 (8)2.4 经济社会 (9)2.5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10)3 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1 中心城区目前规模偏小,有待快速扩展 (12)3.2 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12)3.3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 (13)3.4 城乡、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13)4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15)4.1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4.2 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16)4.3 人口和城镇化率 (18)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5.1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 (22)5.2 土地利用适宜开发度评价 (23)5.3 土地利用开发度-保护度关联分析 (25)5.4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 (26)6 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28)6.1 建设用地总规模 (28)6.2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5)6.3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36)7 耕地补充分析 (39)7.1 耕地补充潜力分析 (39)7.2 耕地补充预测 (42)8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43)8.1 耕地保有量 (43)8.2 基本农田保护 (46)9 土地利用生态格局 (47)9.1 生态控制区 (47)9.2 关键节点 (47)9.3 区域景观格局 (48)10 中心城区规模与布局 (50)10.1 中心城区发展规模 (50)10.2 中心城区主要扩展方向 (53)10.3 中心城区扩展范围 (53)11 规划指标分解 (56)11.1 湖南省下达给长沙市的指标 (56)11.2 指标分解内容 (56)11.3 指标分解结果 (57)12 关于规划修编过程 (59)12.1 规划修编工作流程 (59)12.2 规划修编组织 (60)12.3 规划修编前期研究 (62)12.4 规划大纲编制 (63)13 关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 (65)13.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5)13.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6)13.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67)附表 (68)1 引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和土地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

长沙岳麓区整体规划

长沙岳麓区整体规划

第五部分岳麓山片区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概况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中部,北倚龙王港,南至二环线,东临湘江,西至西环线。

规划面积为21.7平方公里。

二、功能与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岳麓山片区是以风景名胜区和大学城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城市的品牌和名片。

角色定位——人文鼎盛风光独特的风景名胜文教繁荣富于底蕴的大学园区科技创新充满活力的智慧高地环境优美形象突出的城市名片区位图三、规划设计方案1、土地利用规划:充分体现片区的整体功能分工即北部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中部为传统校区;南部为新校区。

用地布局充分尊重和结合现实条件,利用改造提升契机,结合三个湖泊——咸嘉湖、桃子湖、后湖形成三片与功能分区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现状的分布特点,综合安排校区、公共服务区、绿化休闲区和居住社区。

学校区建设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形成共生关系,并成为岳麓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充分体现内外分离。

外部为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强调通过性和区域可达性;内部道路分片区形成相独立的内部系统,内部道路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的肌理和延续性。

轨道交通系统在片区核心穿过,在新一佳、东方红广场、后湖服务区、阳光100、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设立轨道车站。

在片区内鼓励进行非机动车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并积极利用改造空间形成完整有机的步行系统。

在大学城中倡导健康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3、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方案重点体现南北两个湖区的空间形态组织,并成为未来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新校区的共享服务中心。

核心区的布局充分结合轨道站点,采用TOD的建设模式。

在湖区景观处理上,注重环湖连续性设计,并体现不同的环湖景观感受。

结合景观设计构建核心开敞空间系统。

4、农民安置规划范围内涉及安置总人数27116人,已安置15644人,本次规划需安置人数11472人,其中本片可安置5009人(位于大学城内215亩)其余3760人安置在梅溪垸片;2703人安置在洋湖垸片。

湖南湘江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 年)

湖南湘江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 年)

湖南湘江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二○一六年十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一节区域概况 (2)第二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2)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4)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6)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6)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 (6)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 (7)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9)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9)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1)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14)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14)第三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15)第四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15)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6)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6)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16)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17)第四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8)第六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20)第一节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治理 (20)第三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第七章土地利用分区与用途管制 (22)第一节土地用途区的划分 (22)第二节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 (23)第八章区(县)土地利用指导 (25)第一节区(县)土地利用调控 (25)第二节区(县)土地利用特点与指导 (25)第三节区(县)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 (25)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26)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与定位 (26)第二节中心城区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 (26)第三节中心城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27)第四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27)第五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27)第十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9)第一节严格落实生态绿心规划及保护条例 (29)第二节严格执行规划实施的行政制度 (29)第三节建立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经济运行机制 (30)第四节保障规划实施的技术措施 (30)第十一章附则 (31)附表:附表1 湖南湘江新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32)附表2 湖南湘江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33)附表3 湖南湘江新区各镇(街道)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34)附表4 湖南湘江新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 (35)附表5 湖南湘江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布表 (35)附表6 湖南湘江新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表 (36)附表7 湖南湘江新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面积统计表 (37)附表8 湖南湘江新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38)附表9 湖南湘江新区各镇(街道)规划控制指标表 (41)图件:图1—湖南湘江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图2—湖南湘江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16-2020年);图3—湖南湘江新区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2016-2020年);图4—湖南湘江新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16-2020年);图5—湖南湘江新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图6—湖南湘江新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16-2020年);图8—湖南湘江新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2016-2020年);图9—湖南湘江新区中心城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16-2020年)。

岳麓山总规汇报PPT课件

岳麓山总规汇报PPT课件
➢ 一级市场
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 阳、永州、郴州、怀化、邵 阳等。
➢ 二级市场
武汉、广州、深圳、珠海、南 昌、贵阳、宜昌、桂林等。
➢ 三级市场
上海、杭州、宁波、南京、合 肥、昆明、成都、重庆等。
➢ 缘分市场
首尔、台北、巴黎等。
石佳岭景区以湖南本土植物 为主,自然景观丰富,打造 集自然生态游览及植物科普 教育于一体的石佳岭生态游 览区。
2020/3/20
岳麓山景区规划
1
2
小组成员及分工
2020/3/20
3
2020/3/20
4
一 岳麓山景区简介 二 规划图说明 三 规划总结 四 实习总结
2020/3/20
5
2020/3/20
一 岳麓山景区简介
6
2020/3/20
7
2020/3/20
二 规划图说明
8
区位分析图2020/3/20
➢ 资源劣势分析(weaknesses)
岳麓山旅游景点众多,但景点规模不大,级别不高其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较低,没有形成品牌旅游。服务质量较差,从业人员素质 普遍偏低。
➢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旅游业发展迅猛,政府相当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 威胁分析(threats)
旅游业发展迅速,行业竞争加剧。岳麓山景区由于缺乏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经营管理体制比较落后。
旅游市场分析图 14
202(0/近3/期20)
一级市场(核心市场):
综合交通、经济等要素,以 长沙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市场,包括株洲市、湘潭市、 岳阳市和益阳市。
二级市场(重点市场):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目录前言 (1)一、总则 (7)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10)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1)五、城市形象规划 (13)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4)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17)八、综合交通规划 (20)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4)十、防灾减灾规划 (26)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27)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 ,素有“楚汉名城” 、“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003 年 11 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2020)》(简称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 03 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 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 2009 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 2008 年12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 03 版总规提出的 2020 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 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完整)《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完整)《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目录前言 (1)一、总则 (8)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11)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2)五、城市形象规划 (14)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5)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19)八、综合交通规划 (23)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7)十、防灾减灾规划 (29)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30)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按照国家有关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要求,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2009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修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请示,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查,2010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关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意见的函》(建规函〔2010〕330号)函复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长沙市开展《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修改工作;2011年5月—6月,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组织对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2011年6月,长沙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的议案》;2011年9月,由湖南省住建厅组织召开了专家和省直职能部门审查会,会议通过了总规修改成果;2012年11月,住建部组织召开了总体规划部际联席会,会议原则通过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成果;2014年4月4日,国务院下发国函[2014]45号,原则同意《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4年修订)》。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目录前言 (1)一、总则 (7)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三、城市性质及规模 (10)四、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1)五、城市形象规划 (13)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4)七、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地规划 (17)八、综合交通规划 (20)九、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4)十、防灾减灾规划 (26)十一、分区发展与规划控制导则 (27)前言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美誉。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如今的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更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幸福之都。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市先后六次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2003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第六版总体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简称03版总规),对长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03版总规的实施面临新的形势与背景:一是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沙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赋予了长沙新的历史使命;二是2009年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要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对长沙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三是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要求长沙进一步发挥区域带动能力;四是长沙城市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03版总规提出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在2008年底提前实现,需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使其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经实施,要求维护和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岳麓山片区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概况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中部,北倚龙王港,南至二环线,东临湘江,西至西环线。

规划面积为21.7平方公里。

二、功能与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岳麓山片区是以风景名胜区和大学城为特征的区域创新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城市的品牌和名片。

角色定位——人文鼎盛风光独特的风景名胜文教繁荣富于底蕴的大学园区科技创新充满活力的智慧高地环境优美形象突出的城市名片区位图三、规划设计方案1、土地利用规划:充分体现片区的整体功能分工即北部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中部为传统校区;南部为新校区。

用地布局充分尊重和结合现实条件,利用改造提升契机,结合三个湖泊——咸嘉湖、桃子湖、后湖形成三片与功能分区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现状的分布特点,综合安排校区、公共服务区、绿化休闲区和居住社区。

学校区建设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形成共生关系,并成为岳麓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充分体现内外分离。

外部为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强调通过性和区域可达性;内部道路分片区形成相独立的内部系统,内部道路设计充分尊重现状的肌理和延续性。

轨道交通系统在片区核心穿过,在新一佳、东方红广场、后湖服务区、阳光100、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设立轨道车站。

在片区内鼓励进行非机动车系统的设计和安排,并积极利用改造空间形成完整有机的步行系统。

在大学城中倡导健康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3、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方案重点体现南北两个湖区的空间形态组织,并成为未来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新校区的共享服务中心。

核心区的布局充分结合轨道站点,采用TOD的建设模式。

在湖区景观处理上,注重环湖连续性设计,并体现不同的环湖景观感受。

结合景观设计构建核心开敞空间系统。

4、农民安置规划范围内涉及安置总人数27116人,已安置15644人,本次规划需安置人数11472人,其中本片可安置5009人(位于大学城内215亩)其余3760人安置在梅溪垸片;2703人安置在洋湖垸片。

四、主要规划议题1、边界调整此次规划范围中,有43个涉及《岳麓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审批项目,其中,与核心景区边界有重叠的项目共5个,与三级保护区边界有重叠的项目有7个,其中1个,跨核心景区和三级保护区,这11个项目的规划建设需要重新斟酌。

建议方案一,操作:调整核心景区边界或保护内容,报省建设厅,转国务院重新审批;缺点:调整理由不够充分,审批周期长。

建议方案二(推荐)操作:建议按照保护区边界建设项目调整边界,对于已审批项目可考虑异地置换、补偿,特别是一些农民安置房。

或调整建设项目性质(成为风景区配套设施项目),使保护区内项目符合保护区建设要求优点:既保护景区,遵守已批上位规划,又符合两型社会的建设理念。

2、专项整治环境整治——“2356工程”两轴:重点打造规划区内两大文化景观轴传统书院文化轴、现代校园文化轴三湖:将西湖渔场、桃子湖、后湖、龙王港等自然水体进行治理改造。

五线:打通城市与湘江的景观廊道规划利用功能提升及改造整治,构建以下5条绿色通道:西湖文化园---湘江、岳麓山---荣湾镇---湘江、岳麓山北门---新民路---湘江、东方红广场---牌楼口---湘江、岳麓山南门---后湖---湘江。

六区:6大功能区西湖文化园、望月湖滨水居住区、溁湾镇国际商务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大学教育科研区、岳麓南滨水居住区。

西湖文化园----保护现有水面,实施原生态保护策略,打造河西先导区水体保护的一面旗帜。

望月湖滨水居住区----通过提质改造,改善片区居住环境,创造大规模改造旧城老居住区的典范。

湾镇国际商务区----积极构建完善商业次中心功能,使其成为大河西对接河东主城区的桥头堡。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沙的标志名片。

大学教育科研区----利用教育文化资源,营建进取、求学的环境氛围,发挥教育科研的集成规模优势。

岳麓南滨水居住区----主要包括天马片和靳江片。

创造农民安置与城市居住的和谐环境,提高建设标准与开拓新的安置思路。

3、岳麓山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分析(1)控制原则:显山露水控制方法:留出视线通廊(2)控制原则:尊山重景、和谐共生山的周边越近的地区,建筑高度应越低,体现对山体的尊重和景观环境的保护,避免破坏人们对长沙岳麓山水洲城环境及景观特征的认知。

控制方法:圈层控制法按照与山体一定的间距将周边高度进行控制,山的自身高度越高则靠度控制的辐射范围越广。

(3)控制原则:显山衬洲、山城辉映保证在河东沿线(岳麓山段)对望河西岳麓山时,对岸建筑均能掩映在橘子洲的绿化之下(现状情况),体现橘子洲为前景映衬岳麓山风景区的景观风貌。

若从橘子洲沿线对望河西岳麓山时,应保证河西沿岸城市轮廓线与岳麓山轮廓线交相辉映。

控制方法:分段控制法以岳麓山对江面的天际轮廓线为参考,对其东侧滨江城市用地的高度在区段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街区的高度控制。

(4)控制原则:地标节点、一览全貌在规划区周边节选重要的景观节点区域,保证人在其中可观览岳麓山风景全貌,避免任何建筑物对视线的遮挡控制方法:节点视线控制法第六部分梅溪湖周边地区控制性规划方案一、项目概况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中部,北倚长宁公路,东临二环线,西靠黄桥大道,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规划面积为38.5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综合定位:“3+5”城市群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服务基地;山水城交融的生态城市;集会展、外事、居住、商业、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 功能安排:国际会展、会议中心、领事馆区、国际生态旅游区、省级行政中心及综合社区。

三、规划方案1、土地利用规划雷锋湖片区:总用地22889万M2,开发量1995 万M2、毛容积率0.9、规划人口40万。

核心区:面积4.5KM2、开发量540万M2,毛容积率1.2梅溪湖片区:总用地1260万M2,开发量1013万M22、道路交通规划3、城市设计4、农民安置规划方案梅溪湖片区(岳麓区)除考虑本片涉及需安置人口13665人外,还考虑需在本片安置的桃花岭景区1755人,西湖街道茶场村2100人,望新社区和箭弓山社区2217人,总计19737人。

规划安置用地76.26公顷。

雷锋湖片区(高新区)所涉及安置人口23702人,规划安置用地98.42公顷(含远期拟置换雷锋镇工贸小区已建安置用地6.5公顷)。

四、主要规划议题1、会展中心选址方案一(雷锋湖)优点:交通便利,景观优越,用地充足;可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开发。

缺点:离近期启动区域有一定距离。

方案二(东方红路与龙王港路之西北角)优点: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可近期启动。

缺点:周边用地已基本出让,用地不充足,区域发展空间不足。

方案三(高新路与龙王港路之西北角)优点:交通便利;缺点:用地局促,现状较多拆迁成本较高,带动周边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方案四(梅溪湖南)优点:环境优越;缺点:大流量交通疏解困难,大体量建筑对周边生态景观破坏严重。

结论:从长远看,会展中心最佳位置为方案一(图示1)处。

若考虑近期使用,可在方案二(图示2)处建设。

结论:从长远看,会展中心最佳位置为图示1处。

若考虑近期使用,可在图示2处建设。

2、梅溪湖水面大小a.通过对龙王港路向北调整,梅溪湖地区的用地规模约为6.2 Km2 。

b.规划梅溪湖水面面积为2Km2,北区1.8 Km2 ,南区约为2.4Km2。

c.实际开发的净用地北区为0.8 Km2,南区为1.6 Km2,总计为2.4 Km2。

d.建议:从区域开发经济平衡考虑,建议适当减少梅溪湖湖面面积,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第七部分洋湖垸片区控制性规划方案一、项目概况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东南部,北倚二环线,东临潇湘大道,西南至三环线,由高速公路、快速路及城市主干道围绕,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规划面积为19.15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综合定位:长沙大河西总部基地、高校创业园区;集旅游、实验、科普教育为一体城市湿地公园;集中体现先导区环境友好示范价值的生态住区。

● 功能安排:总部经济基地、城市湿地公园、高校创业园、生态居住社区三、规划方案1、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总体开发量1058万M2、毛容积率0.6、人口25万。

其中居住用地538公顷,公共设施用地229公顷,道路用地257公顷,绿地780公顷,水域和其他用地54公顷。

2、道路交通规划3、城市设计总部基地建筑高度控制●总部基地区为机场净空限高的过渡面,控制高度为110米-138米。

●基地现状标高基本为32米,故总部基地建筑的相对高度应控制为78米-106米。

临江亲水空间的创设⑴防洪堤作为滨江步道。

⑵总部基地的步行空间可一直延续至江边的沙洲。

⑶人车分流,为步行者提供安全的过街通道。

⑷亲水广场为市民提供游憩集会空间。

⑸人流的引入,为建筑底层提供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点击放大图片)4、农民安置规划需安置靳江村、黄鹤村、蓝天村、连山村、洋湖村共12045人。

规划统一将其安置于规划区三环线以北的用地内,共规划安置用地总面积为48.43公顷。

第八部分坪塘片区控制性规划方案一、项目区位规划范围位于先导区中部,北倚三环线,南抵大王山,东临湘江,西靠长潭西线,控规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与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坪塘片区是传统工业区再生改造、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的示范区,重点规划特色旅游休闲服务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综合新区。

角色定位: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新区体现工业文化改造的景观新区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新区突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示范新区彰显山水洲城特色的滨水新区三、规划设计方案1、用地布局规划整体布局体现城市建设与山体(大王山)之间阴阳相合的关系,并紧密咬合体现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开发建设模式。

规划用地布局体现组团板块拼接的方式,顺应原有的城市建设肌理,并将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规划各个组团功能板块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侧重,相对应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居住产业等功能。

规划形成两个综合服务中心,以混合使用和城市街区生活为主要特征,并充分利用厂区改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娱乐休闲产业。

2、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充分结合组团板块拼接的特征,形成有机的道路分级系统和层次。

延续现有的轨道网络在片区沿江组团安排四个轨道站点,并以其为核心形成街区开发模式。

片区中鼓励结合绿地生态廊道系统安排步行和非机动车体系,倡导健康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

建议弱化滨江路的交通功能,将其作为综合性功能道路进行设计,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

3、城市设计坪塘片区的城市设计将山体、水系、沙洲等生态要素与城市建设肌理板块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综合城市新区的特征风貌。

城市设计在街区生活组织、滨水空间设计等方面对原有的城市空间进行整体的提升改造,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城市设计方案中特别重视对现有厂区的搬迁改造与再生处理,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并成为城市改造建设的亮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