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纯系分离技术。
2. 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和培养技术。
3. 了解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的纯系分离是指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菌种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等。
微生物的培养是指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使其能够繁殖和生长的过程。
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 琼脂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蒸馏水- 无菌接种环- 灭菌器- 培养皿- 显微镜- 移液器- 恒温培养箱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高压蒸汽灭菌器- 酶标仪- 离心机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
- 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10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2. 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取适量的土壤样品稀释液,用无菌移液器吸取适量样品,均匀涂布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 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 取适量的土壤样品稀释液,用无菌接种环蘸取样品,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划线。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观察和记录- 观察平板上生长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5. 纯化培养- 将挑取的单个菌落接种到新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6. 观察和记录- 观察纯化后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 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
7. 扩大培养- 将纯化后的菌液用无菌移液器移入无菌锥形瓶中。
- 加入适量的琼脂,搅拌均匀。
- 将锥形瓶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灭菌。
- 将灭菌后的锥形瓶冷却至室温,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 将锥形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8. 观察和记录- 观察扩大培养后的菌液,记录菌液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菌落特征鉴定技术。
3. 培养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通过分离纯化,可以获得单一菌株,便于进行后续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确定其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无菌水、无菌试管、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与处理(1)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无菌试管中。
(2)用无菌水将土壤样品稀释10倍,制成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将土壤悬液取适量,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
(2)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3.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1)将纯化后的菌株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2)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边缘等特征。
(3)将菌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4.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根据菌落特征,选取疑似菌种进行生理生化试验。
(2)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
(3)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菌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离纯化经过多次挑取,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
2. 形态观察与菌落特征鉴定观察发现,分离出的菌株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颜色为白色。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经过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甲基红试验等,确定分离出的菌株为乳酸菌。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了土壤样品中的乳酸菌,并通过形态观察、菌落特征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定了其种类。
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微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七、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探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3.学习一种简单的微生物染色技术;4.观察并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常见的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分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方法能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从而对细菌种类和数量进行初步分析。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器材:培养基、恒温箱、显微镜、移液器、架子、微观移液棒、塑料杯、锡纸;药品:蓝尼罗红、革兰氏染色药液(碘液、乙醇、碱性溶液、脱脂牛奶)。
四、实验步骤1.选取培养基,将固体培养基倒入塑料杯中;2.加入足够的蓝尼罗红;3.使用移液器将所需的微生物液滴于培养基上;4.用移液器挖取适量的微生物液,均匀滴到培养基上并轻轻摇晃使其均匀分布;5.将杯子放入恒温箱中,以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进行培养;6.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7.观察菌落特征,进行革兰氏染色。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菌落在培养基上形成并逐渐扩大,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结构。
通过革兰氏染色,我们能辨别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能够将革兰氏阳性菌染色为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被染色为红色。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微生物,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关细菌种类和数量的信息。
在实验中还观察了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和菌落形状各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细菌种类或菌株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微生物的认识。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运用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我们还观察并研究了微生物生态系统,发现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形态特征有一定差异。
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时,要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避免细菌污染;2.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3.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染色药液的顺序和浓度。
微生物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微生物形态观察和简单生理生化试验的方法。
3. 熟悉微生物鉴定的一般程序。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通过纯化培养,可以得到单一种类的微生物,便于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
微生物鉴定则是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等。
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微生物分离(1)土壤样品采集:取适量土壤样品,置于无菌试管中。
(2)土壤样品处理:将土壤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振荡混匀,制成土壤悬液。
(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悬液进行10倍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4)挑取单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2. 微生物形态观察(1)革兰氏染色:将纯化后的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形态和染色特性。
(2)显微镜观察:将菌落制成临时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1)糖发酵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糖发酵管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气泡。
(2)V-P试验:将纯化后的菌落接种于V-P试剂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已知的微生物分类学知识,对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分离:成功分离出多个单菌落,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乳白色。
2. 微生物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
3. 微生物生理生化试验:糖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发酵葡萄糖,产生气泡;V-P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产生红色沉淀。
4. 微生物鉴定: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菌为葡萄球菌属。
微生物实训课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
2. 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 学会观察和识别不同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4.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配制。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氧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的需求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使混合微生物中的某一类微生物获得纯化。
平板划线法是将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逐渐稀释,最终获得单菌落。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微生物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使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3. 稀释液:无菌生理盐水4. 工具:无菌镊子、无菌滴管、酒精灯、培养皿、平板划线器、显微镜等仪器:1. 培养箱2. 显微镜3. 灭菌器四、实验步骤1. 平板划线法: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
b. 用无菌镊子取一端菌液,在平板表面划线,依次划三横三纵,使菌液逐渐稀释。
c.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d.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2. 稀释涂布平板法: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b. 取适量稀释液,用无菌滴管均匀涂布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c.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d.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3. 显微镜观察: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分别挑取少量,制成悬液。
b. 将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
c.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板划线法:a.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了解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病原微生物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分离是将病原微生物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纯化是通过一系列无菌操作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纯化;鉴定是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3. 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后,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培养基、实验用菌株、实验动物、试剂盒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安全柜、离心机、PCR 仪、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取适量实验材料(如样本、病变组织等)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研磨均匀。
(2)将研磨液分别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3)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
2. 病原微生物的纯化:(1)将分离出的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2)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菌株。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观察菌株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2)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如发酵试验、气体产生试验等,记录实验结果。
(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序列分析等,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4.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1)观察菌株对实验动物的感染能力,观察感染后的病理变化。
(2)检测感染动物的免疫反应,如血清抗体水平等。
(3)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如毒素、侵袭性酶等。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免费)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方法,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
实验材料:
1. 实验室培养基
2. 微生物培养物
3. 显微镜
4. 微生物培养器具(如培养皿、试管等)
5. 显微镜玻片和盖玻片
6. 高温灭菌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培养基和培养物:将培养基倒入培养器具中,加入微生物培养物。
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2. 培养微生物:将培养器具放入恒温箱或培养箱中,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让微生物得到适宜的生长环境。
3. 观察微生物:取适量的培养物涂抹在显微镜玻片上,加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上观察。
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观察微生物的形态、数量和运动等特征。
4. 记录观察结果:根据实际观察情况,记录下微生物的性状,如形态、大小、颜色、数量等。
5. 清洁工作:实验结束后,清洁培养器具,将已使用过的玻片进行消毒处理,彻底清洁实验室设备和环境。
实验结果:
根据实际观察,记录下微生物的形态、大小、运动等特征。
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定。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了解。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和培养方法,为今后深入研究微生物打下了基础。
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2. 实验室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防止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3. 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操作时的误伤和化学品的误食等意外情况。
微生物生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生化实验报告微生物生化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化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细菌的酸碱耐受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大肠杆菌和乳酸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培养基的酸碱度来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酸性环境更为耐受,而乳酸菌则更适应碱性环境。
这与它们在人体内的定位有关,大肠杆菌主要寄生在肠道中,而乳酸菌则主要存在于酸性环境中,如乳制品中。
实验二:真菌的产酶能力真菌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它们具有丰富的酶系统。
我们选择了常见的曲霉菌和酵母菌进行实验,通过培养在含有特定底物的琼脂平板上,观察它们的酶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曲霉菌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而酵母菌则表现出较高的蛋白酶活性。
这些酶的产生对于真菌的生存和环境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三:病毒的感染机制病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微生物,它无法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
我们选择了常见的流感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它们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来了解感染机制。
实验结果显示,流感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部并复制自身。
而艾滋病病毒则通过感染免疫细胞破坏宿主免疫系统。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和防治方法。
实验四: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对其生存和环境适应至关重要。
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厌氧菌和好氧菌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途径来了解其能量来源。
实验结果显示,厌氧菌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能量,而好氧菌则通过有氧呼吸产生能量。
这种代谢途径的差异使得它们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生化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同微生物在酸碱耐受性、产酶能力、感染机制和代谢途径等方面表现出差异,这与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有关。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在微生物学这个学科中,实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所做的微生物学实验及其结果,旨在探讨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实验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所选的是常用的大肠杆菌(E. coli)。
首先,我需要配置LB(Luria-Bertani)培养基和无菌平板培养基。
然后,我从冷冻样品中取出大肠杆菌株并将其接种到一定比例的LB液体培养基中。
接着,我加入了抗生素以选择性地培养出无菌的大肠杆菌菌落。
接下来,我需要设计一些操纵控制的变量,比如控制温度和时间。
我在37℃下培养菌液。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菌液的颜色和浑浊度。
我发现,菌液的浑浊度在第三小时左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
这表明菌群数量和代谢活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实验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取了四种常见耐药菌。
首先,我以不同于实验一的方式种植这些菌株。
在每一个控制条件下,我测量了菌液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MIC越低,即表示菌株抗药性越强。
我用来源于大肠杆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进行对照。
结果表明,这种菌株的MIC值很高。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我发现之前选取的两种E. coli的抗药性都比大肠杆菌高。
这再一次表明了菌株在生物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特性。
实验三:微生物遗传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选用的是一种转移质粒(pUC18)。
我内含了几个基因,能使细菌对抗抗生素。
我接种了E. coli和这个转移质粒,然后将它们在富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结果表明,细胞克服了抗生素的抵抗力。
结论通过这些微生物学实验,我学到了微生物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
微生物的特性是由生长条件和遗传机制共同决定的。
微生物能够拥有高水平的耐药性,也能够表现出合适的社会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菌在生物环境中的行为和特性,以及它们如何进化和適應新的环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内。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是疾病的致病因子,也可以是药物的生产者。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探索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一:细菌培养和鉴定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收集了一些样本,包括空气、水、土壤和人体表面的皮肤。
然后,我们将这些样本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结果。
结果显示,空气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
而水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的微生物。
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人体表面的皮肤样本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这些细菌通常是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
通过鉴定这些细菌,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细菌在人体中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益的细菌,如乳酸菌和酵母菌。
这些细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制药工业中。
实验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用的抗生素,并将它们分别加入到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中。
然后观察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有些细菌对某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而对另一种抗生素则不敏感。
这表明了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效果不同。
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病例,以提高治疗效果。
实验三:微生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细菌分别暴露在高温、低温、酸性和碱性环境中,观察其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有些细菌对高温和低温环境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而对酸性和碱性环境则较为敏感。
这可能是因为细菌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生理和代谢特性。
了解细菌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控制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和传播。
微生物筛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筛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特定微生物。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筛选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对特定条件(如营养、pH、温度、氧气等)的敏感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使目的微生物得到富集,而其他微生物受到抑制或死亡。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肉汤培养基- 琼脂培养基- 水浴恒温振荡器- 灭菌器- 紫外线灯- 移液器- 试管- 玻璃棒- 滤纸- 微生物接种环2. 实验仪器:- 离心机- 显微镜- 烧杯- 研杵- 移液管- 恒温培养箱四、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按照实验要求配制肉汤培养基和琼脂培养基,并进行灭菌处理。
2. 接种:将待筛选的微生物接种到肉汤培养基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3. 制备平板:将培养好的肉汤培养基加热融化,倒入平板中,待冷却凝固后,用无菌玻璃棒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平板表面。
4. 添加抑制剂:根据待筛选微生物的特性,在平板表面添加相应的抑制剂,如抗生素、重金属盐等。
5. 培养观察:将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6. 记录结果: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并统计菌落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肉汤培养基中培养的微生物菌落生长情况良好,表明实验操作无误。
2. 在平板表面添加抑制剂后,部分菌落生长受到抑制,而其他菌落生长正常。
3.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初步判断筛选出的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六、讨论1. 微生物筛选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筛选效果。
2. 本实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受到抑制,而在其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某些抗生素具有抗性。
3. 微生物筛选实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如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
1. 本实验成功筛选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验证了微生物筛选方法的有效性。
微生物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微生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了解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是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之一,其目的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种类。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微生物。
实验材料:1. 样品:土壤样品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3. 工具:无菌接种环、无菌棉签、酒精灯、培养皿、显微镜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在50℃水浴中加热融化,待冷却至约45℃时,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
2. 接种:取适量土壤样品,用无菌棉签均匀涂抹在平板上。
3. 划线:用无菌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划线方向要均匀,线与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4. 灭菌: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在37℃恒温培养24小时。
5. 观察结果:观察平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特征。
6. 纯化:选取单个菌落,用无菌接种环接种到新的平板上,重复步骤4和5,直至获得纯化的微生物。
实验结果:1. 在平板上观察到多个菌落,菌落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各异。
2. 通过划线分离,得到单个菌落,菌落特征与原菌落相同。
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平板划线法是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通过划线将混杂的微生物群体分离成单个菌落。
2. 在实验过程中,无菌操作非常重要,以防止污染。
3. 菌落特征是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了平板划线法的操作技巧,并了解了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平板划线法是一种有效的微生物分离方法,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微生物。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酸奶样品;2. 纱布;3. 洗好的试管、镊子、移液管和一些培养基;4. 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1. 酸奶样品制备取适量酸奶放入试管中,加入上清水,摇匀后静置,离心后倒掉上清水,沉淀物为酸奶样品。
2. 观察酸奶样品取一滴酸奶样品放在玻璃片上,加入一滴蒸馏水,用镊子将纱布盖在样品上,静置1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3. 培养微生物将一部分酸奶样品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后装入试管中,进行悬浮液培养。
同时,从外部环境中取得样品,放入不同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培养。
4. 观察微生物在培养时间到达后,取出不同培养基中的微生物,放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
四、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在酸奶样品中观察到了多种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在环境样品中,我们还观察到了许多其他菌种,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观察酸奶样品和外部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广泛的生物,它们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着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仅仅是我们身体内的必需生物,还可以用于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中。
六、实验思考在实验中,我们对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了观察,提高了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
我们也发现,不同的环境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从而减少微生物的滋生。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最新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样本的综合分析,加深对微生物多样性、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特定环境因素的响应研究。
二、实验材料1. 微生物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及空气样本。
2. 培养基:营养琼脂、选择性培养基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离心机、pH计、无菌操作台等。
4. 化学试剂:包括染色剂、消毒剂等。
三、实验方法1.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分离法对不同来源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分离。
- 根据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 记录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时间、pH值等。
2. 微生物的鉴定- 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 对于未知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确定其分类地位。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设计实验,研究温度、pH、盐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情况,分析环境因素的具体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结果- 描述不同样本中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微生物鉴定结果- 列出已鉴定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特征。
- 对于新发现或难以鉴定的菌株,提供详细的鉴定过程和结果。
3.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展示实验数据,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生长速率等。
- 分析并讨论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五、讨论与结论1. 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微生物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
2. 分析实验结果对微生物生态学和应用微生物学的意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六、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七、附录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以及实验中使用的表格和图表等。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为LB培养基。
按照要求加入适量的培养基粉末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均匀。
2. 灭菌处理: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用塞子盖紧试管口,放入高压锅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时间和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和培养基选择。
3. 填充试管:将灭菌好的试管取出,用火焰燃烧灭菌的酒精灯瓶口;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约填充1/3试管高度。
4. 接种菌液:将待测菌种培养物挑捞一部分,移入培养基中,以避免杂菌的污染。
5. 标记试管:在试管上标明菌种名称和接种时间。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试管放入恒温摇床中,控制温度和摇床的摇动速率,以提供合适的培养条件。
7.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间隔,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如菌落的大小、菌液的浑浊度等。
8. 绘制生长曲线:根据实际观察记录,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图。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观察和实际测定,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典型的微生物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稳期和衰退期。
在潜伏期,微生物适应环境,准备生长,菌落数量和菌液浑浊度变化不大。
潜伏期的长度取决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菌种类型。
在指数期,微生物开始快速增长,菌落数量呈指数增长,菌液浑浊度明显上升。
在平稳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逐渐减缓,菌液浑浊度趋于稳定。
在衰退期,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减缓,菌落数量开始减少,菌液逐渐变清。
通过绘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这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结论: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率。
不同微生物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可以为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微生物检测_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微生物检测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目的:1.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习使用微生物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
3.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并能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原理:微生物检测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等过程,来评估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自来水样品、食品样品。
2. 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生理盐水、酚红指示剂、革兰染色液、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 将土壤样品、自来水样品和食品样品分别进行称重,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 将稀释后的样品进行10倍系列稀释。
2.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 将稀释后的样品分别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并进行平板划线分离。
- 将分离得到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新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进行纯化。
3. 微生物形态学观察:- 将纯化后的微生物进行革兰染色,观察其染色结果。
- 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如菌体大小、形状、颜色等。
4. 微生物鉴定:-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和革兰染色结果,对微生物进行初步鉴定。
实验结果:1. 样品处理:- 土壤样品、自来水样品和食品样品均进行了10倍系列稀释。
2.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 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成功分离得到多种微生物。
- 通过平板划线法和纯化,得到纯菌落。
3. 微生物形态学观察:- 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如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 革兰染色结果显示,部分微生物为革兰阳性菌,部分为革兰阴性菌。
4. 微生物鉴定:- 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和革兰染色结果,初步鉴定为以下几种微生物:- 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 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实验讨论:1. 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卫生、水质监测和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
实习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微生物菌落计数及鉴定二、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微生物菌落计数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菌落特征。
3. 熟悉微生物菌落鉴定的一般步骤。
三、实验原理微生物菌落计数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估算微生物的群体数量。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菌落计数。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待测样品进行一系列的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于琼脂平板上,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待菌落长成后,通过计数一定面积内的菌落数量,推算出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四、实验材料1. 样品: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仪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移液器、涂布器、培养箱等。
4. 试剂:生理盐水、无菌水、10%氢氧化钠溶液、0.1M盐酸溶液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琼脂培养基分别制成固体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高压灭菌后备用。
2. 稀释:取适量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系列稀释。
3. 涂布:将稀释后的样品用涂布器均匀涂布于固体培养基表面。
4. 培养:将涂布好的平板置于培养箱中,根据不同菌种选择合适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5. 计数:待菌落长成后,选取菌落数量适中的平板进行计数。
以平板上30-300个菌落为宜。
6. 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等,初步判断菌种。
然后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实验,如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等。
六、实验结果1. 菌落计数:经过稀释和涂布,计数出原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2. 菌落特征:根据菌落颜色、形状、大小、边缘等特征,初步判断菌种。
3. 鉴定结果:经过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等鉴定实验,确定菌种。
七、讨论1. 在进行菌落计数时,应注意稀释比例的选择,以保证菌落数量在适宜范围内。
2. 在涂布过程中,要保证涂布均匀,避免菌落重叠。
3. 在培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时间等,以保证菌落正常生长。
4. 在菌落鉴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菌落特征,结合生化试验等方法,提高鉴定准确性。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倒平板、涂布平板等微生物接种技术。
3. 学习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4. 培养无菌操作意识和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指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
实验中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稀释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划线分离法等。
通过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镊子、无菌培养皿、酒精灯、酒精棉球、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电子天平、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处理- 称取适量土壤样品,加入10倍体积的无菌水,充分振荡混匀。
- 以无菌操作,取1ml土壤悬液,加入9ml无菌水中,制成10^-1稀释液。
- 重复上述步骤,制成10^-2、10^-3等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悬液。
2. 倒平板-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镊子取适量不同稀释度的土壤悬液,分别滴加到培养皿中。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 涂布平板-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土壤悬液,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4. 划线分离-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50-55℃时,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培养基厚度约为2-3mm。
- 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接种针取适量土壤悬液,在培养皿表面进行划线分离。
- 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 菌落观察与鉴定- 观察不同平板上的菌落形态,记录菌落的颜色、大小、形状、边缘等特征。
微生物实验报告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一、实验目的1.学习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量的多管发酵法。
2.了解大肠菌群的数量在饮水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水携带的病原菌的存在与肠道来源的细菌相关, 肠道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 随水流传播可引起肠道病爆发流行, 所以必须对水中病原微生物严格监控。
但要从水体中直接检出病原微生物比较困难, 它们在水中的数量很少且培养条件苛刻, 分离和鉴别都比较难, 即使样品检测结果是阴性也不能保证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因此, 常用指示微生物作为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测指标。
大肠菌群细菌在人的肠道和粪便中数量很多, 受到粪便污染的水容易被检出, 且检测方法比较简易。
所以, 常以大肠菌群为微生物评价水的卫生质量。
大肠菌群是一群需氧或兼性厌氧的、在37℃培养24~48h能发酵乳糖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包括埃希菌属(Escherichi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大肠菌群数是指每升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的近似值, 根据水中大肠菌群的数目即可判断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 并推断水源受肠道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
本实验主要通过多管发酵法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多管发酵法包括初发酵试验、平板分离和复发酵试验三个部分。
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胆盐发酵液体培养基, 并倒置一杜拉姆发酵小管。
乳糖能起选择作用, 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 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
1.初发酵试验水样接种于发酵管内, 37℃下培养, 24小时内小套管中有气体形成, 并且培养基混浊, 颜色改变, 说明水中存在大肠菌群, 为阳性结果。
48小时后仍不产气的为阴性结果。
2.平板分离初发酵管24至48小时内产酸产气的均需在伊红美蓝琼脂(EMB)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菌落。
3.复发酵试验(本实验只要求做到镜检)以上大肠菌群阳性菌落, 经涂片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者, 通过此试验再进一步证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一)掌握一般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及要求,掌握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熟悉一般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和各种器皿灭菌方法。
(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及油镜的使用方法,并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反应特性。
(三)掌握学习用微生物学原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用品(一)器材量筒、烧杯、电子天平、漏斗、三角烧瓶、空试剂瓶、玻璃棒、玻璃平皿、刻度吸管、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剂瓶瓶塞、扎绳、放大镜、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载玻片、火柴、吸水纸、剪刀、记号笔、接种环、注射器、镊子、钳子、毫米尺、培养箱、水浴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油镜(二)试剂及材料肘胨、蛋白胨、猪胆盐、氯化钠、琼脂、乳糖、0.01%结晶紫水溶液、0.5%中性红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氢氧化钠、盐酸、牛血清、革兰氏染色液、蒸馏水、小白鼠、病猪内脏三、实验步骤(一)培养基的制备(所有用到的器皿都已121℃高压灭菌15~30min,倾注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并放在无菌操作台内)1、麦康凯培养基(1)组成:蛋白胨17g、肘胨3g、猪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7g、乳糖10g、0.01%结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红水溶液5ml、蒸馏水1000ml (2)方法:将蛋白胨、肘胨、猪胆盐和氯化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7.2。
将琼脂加入600ml蒸馏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热熔化。
将两液混合,分装于烧瓶内,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
待冷却至50 ~ 55℃时,加入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摇匀后倾注平板。
注: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配好后需经高压灭菌。
2、血清平板(1)组成:营养琼脂、牛血清(2)方法:将灭菌的营养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45~50℃时,加入牛血清,并混匀,倾注平板。
注:不得将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灭菌。
3、LB培养基(1)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琼脂15g(2)方法:在950ml蒸馏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和氯化钠,调节pH至7.4,加热熔化,分装于瓶中,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
待冷却至50 ~ 55℃时,倾注平板。
4、液体培养基(在LB培养基的基础上,装入大试剂瓶中,不加琼脂,不分装)(二)病料取材在病猪死亡后,首先用显微镜检查其末梢血液膜片中是否有炭疽杆菌存在,未发现,则立即用消毒的器械对其进行生理解剖,观察其病理特征现象,取出病猪的十二指肠、胃、肝脏三处的组织物,并注意组织的完整性,用储物袋密封保存。
(三)细菌粗培养1、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实验手套,再用消毒水对无菌操作台内桌面及用酒精灯外焰对待用器械进行火焰灭菌。
2、接种(1)在无菌操作台酒精灯旁打开用储物袋密封保存的病料,先左手持镊子右手持剪刀,把病料剪出一个小口。
(2)右手持灭过菌的接种环,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平皿揭开约20。
左右,然后将接种环前端插入小口旋转一下后,再用划线接种的方法接种到一个血清平板上。
(3)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员、部位等标记,并将平板倒放。
以此方法,分别接种十二指肠、胃粘膜、肝脏于血清平板上,各接种2个血清平板。
3、培养:将接种好的血清平板倒扣放入37℃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
注:划线接种时尽量划开,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且划线时接种环应尽量倾斜,以免划破培养基(后同);待接种完毕后熄灭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关闭好无菌操作台窗口,打开无菌操作台内的紫外灯。
(四)细菌纯培养1、菌落特征判断待粗培养的细菌培养24小时后,取出用放大镜观察记录单个小菌落的形态特征并用实验报告纸记录好,并在平板底部上做好观察标记,其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菌落边缘、表面构造、隆起度、湿润度、透明度、颜色等。
2、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1)取干净的载玻片,用记号笔在其一面做好正反面标记,再在载玻片另一面中央滴上一小滴蒸馏水。
(2)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待冷却后,在酒精灯旁从标记的单个小菌落中取少许细菌置于蒸馏水中混匀(同时盖好平板倒扣置于一旁),用接种环涂成直径约1.5cm的菌膜,再在酒精灯火焰上方以钟摆速度通过固定好细菌,待冷却进行染色。
(3)先滴加草酸结晶紫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然后滴加革兰氏碘液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随后滴加95%的酒精脱色30~60s,再水洗;最后滴加稀释的品红进行复染30~60s,再水洗;待干燥或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4)将干燥的载玻片放在1000倍油镜下,滴加一滴松柏油进行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细菌的种属。
3、细菌接种培养(1)消毒灭菌:操作人员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实验手套,再用消毒水对无菌操作台内桌面及用酒精灯外焰对待用器械进行火焰灭菌。
(2)接种:右手持灭过菌的接种环,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将平皿揭开约20。
左右,然后将接种环插入揭开的平板口内蘸去一下镜检标记的小菌落,再用划线接种的方法接种到一个血清平板、LB平板或麦康凯平板上。
并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员、菌种、部位等标记,将平板倒放。
(3)将接种好的平板倒扣放入37℃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
注:油镜用完后应立即清理物镜上的松柏油;划线接种时尽量划开,以保证长出单个菌落;待接种完毕后熄灭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关闭好无菌操作台窗口,打开无菌操作台内的紫外灯。
(五)菌液的制备1、镜检:用革兰氏染色法在1000倍油镜下镜检,观察并记录是否为纯培养的细菌。
2、分装液体培养基:先对无菌操作台及需要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灭菌,然后用钳子揭开一个空试剂瓶,用倾倒的方法在酒精灯旁从液体培养基大试剂瓶中分装于空试剂瓶内,并立即盖上液体培养基大试剂瓶瓶塞。
3、接种:右手持接种环,用火焰对其进行灭菌,待冷却后,取出纯培养的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酒精灯旁,蘸去少许细菌,左手倾斜液体培养基,将接种环,伸入液体培养基内搅动,然后取出对接种火焰环灭菌,并用灭菌的包装纸捆绑好后,用记号笔做好相应标记,置于一旁。
4、培养摇菌:将接种好的液体培养基置于水浴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注:分装一个培养基就接种一个培养基,不得全部分装完后再一个一个接种。
(六)小鼠致病性实验1、保定:选择健康的青壮年小白鼠,先用右手抓住尾巴,旋转数周让其眩晕,然后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两耳及头部皮肤,并翻转左手,使其头部朝下,以达到内脏前移的目的。
2、接种:先用酒精棉球蘸取酒精对注射部位擦洗消毒,再用注射器注射吸取0.2ml菌液注射于小白鼠腹腔中。
3、观察:将接种的小白鼠放在适宜的环境下生活,并在鼠笼处用记号笔标记好接种时间、菌种等。
4、再培养鉴定:待小白鼠死亡后,对其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病变情况,并取肝脏直接涂在相应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反向培养24小时后,取菌落细菌进行镜检观察判断。
注:在注射小白鼠2小时候需要观察小白鼠是否因注射时伤害到内脏而死亡。
(七)生化试验取生化试验管将培养液用力甩在一边,在酒精灯旁再用钳子将生化试验管另一边剪断,并在酒精灯旁将纯培养的细菌用接种环接种在生化试验管培养液中,倒放固定在塑料板上,并在塑料板上用记号笔做好菌种等标记,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生化管内的反应变化。
注:在剪断生化管时要小心,以防划破手指,且要注意不要将生化管上的标签剪掉了。
(八)药敏实验1、接种:先将无菌操作台台面及需要用的器械消毒灭菌,用钳子将菌液瓶打开,然后在酒精灯旁用接种环蘸取菌液将其均匀地接种在相应的培养基上。
2、贴片:用灭菌的镊子将各种药敏纸片小心均匀地贴于接种好的培养基上,做好相应的记录,并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做好相应的标记,置于适宜条件培养箱中反向培养24小时,再观察测量其生长抑菌圈的直径。
注:接种完一个平板后,应立即将菌液瓶盖住;贴片时,可在一张灭菌的白纸上做好贴片位置的标记,以保持药敏纸片的均匀。
(九)实验完毕,整理器械先对各步骤的实验材料、平板、器械等进行灭菌,然后将废料等倒入指定的废料回收处,清洗并整理好各种器材(小心清洗玻璃器皿,以防损坏被划伤),并将玻璃器皿放入烘箱中以备下次使用。
四、实验结果(以十二指肠为主)1、病猪病理特征现象:有咳嗽症状,用某药后停止咳嗽,但出现拉稀现象,并在3天内死亡了30头左右,且粪便为水样,用某药以后症状消除。
有神经症状,前肢不能站立。
解剖后肺内发生病变,全身淋巴肿大,胃粘膜出血。
此猪打过猪瘟疫苗,未打过伪狂犬疫苗。
2、各菌落特征结果(血清平板培养24小时后)(1)十二指肠:呈淡黄色半透明圆形小菌落,圆突状,边缘整齐,表面扁平光滑湿润,质地粘稠;纯化后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培养的细菌使麦康凯培养基变红。
(2)胃:呈淡黄或白色圆形不透明菌落,大小不一,形成菌苔,圆突状,边缘整齐,表面光滑。
(由于在短时间内形成菌苔,和镜检观察,可断定其中无致病菌,则停止了以后的实验)(3)肝脏:呈淡黄色和白色不透明的圆形小菌落,圆突状,边缘整齐,表面光滑。
(由于有两种菌落,则分别进行分离实验)3、各菌镜检特征结果(1)十二指肠分离培养细菌:为革兰染色阳性,圆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未发现鞭毛及芽胞。
(2)肝脏分离培养细菌A:为革兰染色阴性,单个存在的短小杆状细菌。
(3)肝脏分离培养细菌B:为革兰染色阳性,菌体呈矛头状,成双或成短链状排列。
4、小鼠接种致死性结果(1)十二指肠分离培养细菌接种:死亡(2)肝脏分离培养细菌A 接种:死亡(3)肝脏分离培养细菌B接种:存活,但精神萎靡5、生化试验结果生化管接种前接种后十二指肠肝脏A 肝脏B 硫化氢无色透明———葡萄糖紫色—血清菊糖淡绿色+ —〇麦芽糖紫色———甘露醇紫色——山梨醇紫色——〇蔗糖紫色乳糖紫色++6、药敏实验结果(1)十二指肠药片直径(mm)药片直径(mm)药片直径(mm)先锋霉素6 恩诺沙星6 多粘霉素B 12 奥氟星6 庆大霉素6 新霉素18 先锋必素10 氯霉素7 头孢肤肟6 氯洁霉素6 青霉素6 氨苄西林6 氨苄青霉素6 丙氟哌酸14 氟苯尼考6 磺胺异恶唑6 杆菌肽6 复达欣18 复方新洁明6 苯唑青霉素6 唆苄青霉素6 头孢曲松8 麦迪菌素6 阿奇霉素10(2)肝脏A药片直径(mm)药片直径(mm)药片直径(mm)羧苄青霉素6 杆菌肽6 氟银酸6 氨霉素6 两性霉素B 6 奥氟星6 青霉素6 痢利灵28 淋必治16.5 先锋必素10 先锋霉素IV 9 氨苄西林13(3)肝脏B 药片新霉素恩诺沙星氟霉素直径(mm)26288五、结果分析讨论(一)十二指肠中细菌:经过镜检及生化试验结果分析,判定疑是粪肠球菌(二)肝脏中细菌A:由于生化试验只分解了蔗糖和乳糖,无法分析得出结果(三)肝脏中细菌B:经过镜检及生化试验结果分析,疑是肺炎链球菌(四)诊断:通过微生物学的各种实验分析可以初步断定,此猪各病症由粪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共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