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辞职门案例分析
华为“辞职门”的多维角度解读
华为“辞职门”的多维角度解读作者:李红刘静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06期〔摘要〕华为的“辞职门”事件是华为公司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期所采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中国当前转轨经济体制下,这一事件背后的原因与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所犯的错误具有相似之处,同时对此事件提出了“过渡性法律安排”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劳动合同法》;华为“辞职门”;过渡性安排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08)06-0056-03华为的“辞职门”事件是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畸形产物,此事件涉及的人员数量庞大,情节上赋予戏剧色彩,使得华为在公众舆论中已经从一个高新民企标杆,迅速蜕变为一个规避法律的范本。
这一事件主要是华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新《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产生的冲突。
社会各界对此事件众说纷纭,本文将从新《劳动合同法》和华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调整政策这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并在对二者进行融合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浅析华为“辞职门”事件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中国当前的转轨经济体制是这一事件的客观背景,正是在这一特殊环境下,中国政府在制定新《劳动合同法》时,在政策制定的思路和方式上重蹈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跃进”的错误,过渡性法律安排则是政府在实施这一新法律时应该考虑和采取的措施。
一、法律视角:新《劳动合同法》新《劳动合同法》制定了健全而且有效的关于企业内部规章的一系列规范,使雇主制定企业内部规范有章可循,从而引导企业的人才竞争向良性方向发展。
其中14条规定: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或“连续两次签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便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永久员工。
这些规定出于保护劳动合同中劳动者的权益,同时引发了企业主对于用工自主权的忧虑。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新《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中的弱者劳动者的权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于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认为新劳动法对劳动者有益。
解读华为辞职门
解读华为辞职门一、事件回顾华为作为国内IT行业最有实力的公司之一,近年来的销售收入高速增长,国际业务不断扩张,这一方面得益于华为人不断创新、全员奋斗、永不止步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也和近年来华为采取的人力资源战略有关。
华为在不断增强公司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张公司的人力资源,每年通过校园招聘,吸纳几千名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从而不断提高公司研发团队的实力。
连续多年的人员扩张也使得华为在短短几年内员工总量猛增到6万多人。
不过,随着新鲜血液的补充,新员工的不断成长。
新员工和老员工之间的团队文化、思维模式、工作积极性,及因组织结构带来的人员设置方面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在以能力为导向的华为,庞大的老员工群体工作现状和文化积淀,严重影响了年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渠道。
而这又和任正非崇尚企业管理中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及公司能上能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相违背。
同时,公司目前销售收入高速增长,但利润率却连年下降的现实,让任正非意识到了在扩大销售,增强公司总体实力的同时,降低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润率才是公司长久并良性发展的所在。
从2007年9月底开始,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计7000多名工作满8年的老员工,相继向公司提出请辞自愿离职。
这次大规模的辞职是由华为公司安排的,辞职员工随后即可以竞聘上岗,职位和待遇基本不变,惟一的变化就是再次签署的劳动合同。
全部辞职老员工均可以获得华为公司支付的赔偿。
二、原因解读2004年,任正非所执掌的华为首先引进了“狼文化”式的企业管理,开始的确为华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慢慢的显现出来,特别是一味追求工作目标,员工在工作中失去了主导性和对人性的尊重,出现了“床垫文化”、员工猝死等事件。
这次的辞职事件是任正非为了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激活公司内部员工的竞争力和活力,进一步加强华为在行业内部及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华为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及不断巩固他一手创办的华为的总体实力,而采取的一次大规模的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的战略调整。
华为辞职门案例分析
华为辞职门案例分析华为“辞职门”案例分析华为“辞职门”事件一、案例简介2008年1月1日,中国将实行新的劳动合同法。
新的劳动合同法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07年10月,一则《华为公司对工作十年以上的员工即将开始买断工龄》的消息传遍中国,给本来对新劳动合同法十分敏感的劳资双方投下了一颗重型炸弹。
进入十月底以后,随着各大媒体对此事的纷纷报道,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斥资十亿鼓励5100名员工主动辞职事件的各项细节也开始浮出水面。
据经过证实的报道,目前在华为连续工作满8年以上(即1999年前入职)的所有员工(包括总裁任正非)需要在2008年元旦以前上交一份千字辞职报告,向公司提出主动辞职,达成自愿离职共识后,员工统一离职五天,并在此后的六个月之内通过竞聘决定是否重新上岗,重新上岗后员工职位和薪水不变。
所有离职员工都会得到公司的相应补偿,补偿方案为“N+1”模式(N为员工在华为连续工作的年限),即经济补偿税前总额=(N+1)×员工月补偿工资标准(税前)。
月补偿工资标准不仅仅是员工的月标准工资,还包括员工上年度奖金月均摊值。
也就是说,以一位员工在华为连续工作8年,月工资2万元,年终奖6万元来算,他最终得到的补偿金额为(8+1)×(2+6/12)=22.5万元。
在办理离职手续之后,华为会为离职员工停交一个月的社保,而由员工自行交付。
而员工所持股票则依照离职前签订的协议由华为公司保留6个月,如果员工决定辞职之后不再续签合同,华为将按照股价给员工兑现成现金。
离职员工重新上岗之后,华为将废除现行的工号制度,所有工号打乱重排。
11月7日,华为方面表示,长达一个多月的“集体辞职事件”已经结束。
据透露,有100多人没有得到华为的续约。
面对华为的这一“辞职门”事件,社会上广泛认为这是为了规避2008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无固定期限合同条款。
解雇门与跳槽案:残忍的成本
解雇门与跳槽案:残忍的成本据《信息时报》报道7000名华为员工被鼓励在2021年元旦前主动辞职。
近日,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工作满8年的员工提出,他们辞职后可再与华为公司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
由于华为是著名的标杆企业,因此,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华为花10亿元调整人力资源华为近期启动自设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调整计划,10多年前华为“先请辞再兴达”的风暴再度迎去,工作八十8年的员工需提交请辞提出申请再竞争上岗。
所有自愿辞职员工将赢得适当补偿,工作10年的大约可以领到20万元的补偿金。
消息人士透漏,本次调整可能将牵涉7000人,华为可能将代价逊于10亿补偿金。
此举,在适应即将实行的新劳动合同法的同时,也成为其管理层痛下决心根除公司内部“工号文化”、提升新进员工士气的一剂“猛药”。
“公司期望通过这次人力资源变革扫除工号文化习气。
”华为公关部人士宣称,此前公司这种习气影响了崭新旧员工的人与自然。
华为6万多名员工中,工作8年以上的工号基本都在20000号内,未来这些代表资历、地位的原工号将取消并重新排序。
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工号或许也不再是可畏的“001”。
华为此举疑似应付崭新劳动合同法据了解,华为的这一非常举动,被怀疑是为了应对即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该法规定: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条件后,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永久员工。
中山大学特聘客座教授、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部总监蓝国庆分析指出,华为这一作法,很可能将就是为了防止与工作将近10年的员工签定并无紧固期限劳动合同。
华为近万名员工“主动辞职”事件经媒体报道之后,不少人指责此举存在“逃避社会责任”之嫌。
华为此举主要是为了避免与部分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法律专家:“辞职”不被宣称“华为的目的是想把员工前面的工龄一笔勾销,重新计算工龄,避免出现员工连续工作十年,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况。
华为2007年集体辞职案例分析
华为变革启发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0多年,随着 各种行业性市场的成熟,一个新的市 场环境和竞争环境已经基本形成。面 对现状,也许华为开创了一个企业管 理变革的新时代。而大家也会像因 “狼文化”,以及各种富有传奇和争 议的是是非非而认识一个叫华为的I T企业一样,再一次认识华为!
1.确定华为这个案例,建立Q群,共享作业 PPT大概包含的内容及人员初步分工
Example text
3.辞职手续办理后,员工可享受7-14天有薪假,也可以 领用临时工卡继续上班; 4. 通过再竞聘上岗与公司重新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 5.对自愿离职员工,公司给予补偿,补偿模式为N+1;
6.公司为辞职员工保留其相应股权六个月,如六个月内 未能上岗,股权将取消;
7.废除现行的工号制度,所有工号重新排序
“舍个人眼前微薄利益,搏华为未来生存发展”
华为变革启发
有人说,华为此次的行为是在规避法律 的风险,中国将会有无数个“华为”为 了降低用人成本和规避风险,去导演无 数个“集体辞职”事件。但华为的模式 不可能照搬,但是它的管理思想是可以 借鉴和学习的,也就是说,可能会有另 一家公司版本的“集体辞职事件” 。
华为经营状况
84亿美元 84.5亿美元
销 售 额
45%
62%
2006年
2007年上半年
1996年1月 2000年下半年
出台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 第二次集体辞职
首次集体辞职
2007年9月底
2008年1月1日 《劳动合同法》生效
第三次集体辞职
Example text
华为人事调整方案(变革)
1.工作满8年以上员工在08年元旦前提交辞职申请; 2.辞职申请一经签字,当事人必须上交工卡,按照正常 流程办理辞职手续;
%84制之博弈——华为辞职门引发的思考
经;斋与法企业管理与菘律规铡之博弃华为辞职门引发的思考一张杰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摘要]华为辞职门事件其实是企业管理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相关规定的博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和谐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符合企业长远利益,企业应执行不应规避,华为给我们造就了重新审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案例。
[关键词]华为辞职门企业管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8年1月1日是我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的日子,这部专门调整劳资双方关系兼具公法与私法特征的社会法.对于改善紧张的劳资关系.通过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就在离新法实施不足3个月的时候,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耗资10亿打扫门户。
这场“7000员工先辞职再竞岗”运动——包括创始人、总裁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龄8年以上的员工需先辞职.同时获得补偿,再竞争上岗——引发无数争议,以致被舆论称为华为的“辞职门”。
一、事件回顾2007年10月,我国IT行业的知名企业.深圳华为公司出台了这样一条举措:所有工作满八年的华为员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都要先后办理主动辞职手续.即先”主动辞职”、再”竞业上岗”,重新与公司签订1年~3年的劳动合同。
据悉.“先辞职再竞岗”时,所有自愿离职的员工将获得华为公司相应的补偿.补偿方案为“N+1”。
N为华为工作的年限,如果某个华为员工的月工资5000元;一年奖金是60000元.假如他在华为工作了8年。
那么他得到的最终赔偿数额就是10000元(工资+年奖金平摊)乘以“8+I”.计90000元。
按照N+I方案,这批员工”自愿辞职”后。
华为将支付高达10亿元的赔偿金。
与此同时,华为将有选择性地与”自愿辞职”员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薪酬略有上升。
对此华为解释说.华为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员工人数已达到7万余人,但同时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合资公司交叉使用、聘用主体关系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状况,十分不利于业务运作及市场竞争的应对,华为希望通过人力资源的变革,重新梳理公司的人事脉络,使华为的用人制度合法,规范,并富有竞争力。
从华为辞职门事件看劳动关系
第 二部分 第 二部分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My class oneຫໍສະໝຸດ our home事件回顾
第 二部分 第 二部分
华为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此 举的目的不是为了规避新《劳动合同法》 的“10年大限”,而是公司正常的人力 资源调整,不过是在时间上和新《劳动 合同法》的生效比较接近引发“联想”, 华为否认在处理此事过程中存在失误和 过错。
第三部分
事件分析
第三部分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 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 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 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 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 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 (即没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等 )续 订劳动合同的,一经劳动者提出或者同 意续订就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 一部分 第 一部分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My class one, our home
公司简介
调研方法
第 一部分 第 一部分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My class one, our home
公司简介
2007年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 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 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2008年 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 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 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 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 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 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八位。
华为辞职门案例分析
华为“辞职门”案例分析华为“辞职门”事件一、案例简介2008年1月1日,中国将实行新的劳动合同法。
新的劳动合同法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007年10月,一则《华为公司对工作十年以上的员工即将开始买断工龄》的消息传遍中国,给本来对新劳动合同法十分敏感的劳资双方投下了一颗重型炸弹。
进入十月底以后,随着各大媒体对此事的纷纷报道,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斥资十亿鼓励5100名员工主动辞职事件的各项细节也开始浮出水面。
据经过证实的报道,目前在华为连续工作满8年以上(即1999年前入职)的所有员工(包括总裁任正非)需要在2008年元旦以前上交一份千字辞职报告,向公司提出主动辞职,达成自愿离职共识后,员工统一离职五天,并在此后的六个月之内通过竞聘决定是否重新上岗,重新上岗后员工职位和薪水不变。
所有离职员工都会得到公司的相应补偿,补偿方案为“N+1”模式(N为员工在华为连续工作的年限),即经济补偿税前总额=(N+1)×员工月补偿工资标准(税前)。
月补偿工资标准不仅仅是员工的月标准工资,还包括员工上年度奖金月均摊值。
也就是说,以一位员工在华为连续工作8年,月工资2万元,年终奖6万元来算,他最终得到的补偿金额为(8+1)×(2+6/12)=22.5万元。
在办理离职手续之后,华为会为离职员工停交一个月的社保,而由员工自行交付。
而员工所持股票则依照离职前签订的协议由华为公司保留6个月,如果员工决定辞职之后不再续签合同,华为将按照股价给员工兑现成现金。
离职员工重新上岗之后,华为将废除现行的工号制度,所有工号打乱重排。
11月7日,华为方面表示,长达一个多月的“集体辞职事件”已经结束。
据透露,有100多人没有得到华为的续约。
面对华为的这一“辞职门”事件,社会上广泛认为这是为了规避2008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无固定期限合同条款。
然而对此,华为也有它自己的解释:这样的人力资源调整是为了破除工号文化的积习,提升企业活力。
华为辞职门事件调查报告
华为“集体辞职门事件”调查报告姓名:罗丽琼、杨红艳、田芳、任绍芳、刘昭喜、杜建华班级:13级市场营销(机电产品方向)指导老师:赵立坤目录华为“集体辞职门事件”调查报告一、调查原因及目的原因:华为的集体辞职事件为外界所以论,引起了社会各种猜测、议论和评价,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调节外界公众对华为的看法,向外界解释公司的,传播正面的信息,避免对公司不好的言论在新闻界散播。
目的:1.消除公众的疑虑,调解员工的心理,帮助辞退员工的后续的就业问题。
2.使民众的视线从事件上移开。
3.向外界解释公司的目的,传播正面的信息,避免对公司不好的言论在新闻界散播。
4.使公司内部能够团结一致,最大利益的帮助员工。
二、调查时间2015年12月28日三、调查方法网络调查四、调查对象华为集团有关辞职门事件的网络资料和文献资料。
五、调查小组成员及分工小组成员:罗丽琼任绍芳刘昭喜杨红艳杜建华田芳小组分工:资料调查:罗丽琼杜建华筛选整理:刘昭喜田芳档编辑:杨红艳任绍芳六、调查内容及分析(一)华为企业介绍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
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从一家立足于中国深圳特区,初始资本只有21000人民币的民营企业,稳健成长为年销售规模超过2880亿人民币的世界500强公司。
(二)“集体辞职门事件”回顾事件:华为公司最近出台重大举措,工作满8年的员工,都要主动辞职,然后再与企业重新签定劳动合同。
这一明显针对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的举动引起各方关注……华为集团约1万名员工近日集体主动辞职,据说此举是企业为了规避即将于明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辞职报告)华为公司员工集体辞职风波最全版
(辞职报告)华为公司员工集体辞职风波华为X公司员工集体辞职风波距我国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仍有俩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壹些地方却出现了企业解约潮,有些企业壹次性解除数百人的劳动合同,甚至有X公司因为《劳动合同法》即将生效而关闭企业的现象。
华为技术有限X公司作为我国IT行业的知名企业,也加入到这场特殊的博弈游戏中,演绎了壹场“辞职门”风波。
壹、华为技术有限X公司1988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在深圳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X公司。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X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壹桶金。
当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
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
孤注壹掷的做法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
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和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X公司创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壹大资本。
然而在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和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壹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省会城市以及沿海的重点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
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和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华为当时的这壹销售策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壹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壹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
案例一华为辞职门事件回放.
10月下旬,媒体爆出华为“万名员工自愿辞职”;
华为公司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给予辞职员工(N+1)×月薪的经济补偿, 平均20~30万元;
11月7日,全国总工会介入调查华为“辞职门”; 11月8日,华为宣布“辞职门”结束; 11月10日,华为同全国总工会就“辞职门”事件达成一致;
张与公司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合同期为三年,其中约定试用期为 两个月。不幸的是,小张刚工作40余天,试用期未满,就因感染 肺炎而住进医院。因公司正在进行的软件开发处于攻坚阶段,公司 人事总监考虑辞退小张,另外招聘新人顶替小张的位置。
答案:不能辞退
案例三:史上最贵的“清洁工”(月薪高达8000元)
8月2日《新闻晨报》刊出一条消息:
比亚迪公司及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签订了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约定:比
亚迪公司同意录用程某;程某愿意到比亚迪公司就业;华中科技大学根据 相关规定将程某列入就业建议计划并予派遣。任何一方不得违约,否则将 承担违约责任。同年6月2日,程某被比亚迪公司派遣到其子公司上海比亚 迪公司工作,后双方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 2005年11月9日,程某提出辞职,在上海比亚迪公司的要求下,程某在离 职时支付了违约金2万元。
7月30日,原本担任上海某公司资深策划的杨华(化名),在怀孕后, 接到人事部门的调岗通知,公司通知她去负责清扫公司男、女厕所, 负责地面、纸篓、马桶和洗手面盆等的清洁、消毒和卫生工作,工资
不变。由此诞生了“史上最贵的‘清洁工’”。
请问:杨华该怎么办呢?
案例四:程某能够讨回2万元违约金吗?
程某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2004年4月,程某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与
2 劳动合同的期限
有固定期限 无固定期限 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华为公司员工集体辞职风波讲义
华为公司员工集体辞职风波距我国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在全国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企业解约潮,有些企业一次性解除数百人的劳动合同,甚至有公司因为《劳动合同法》即将生效而关闭企业的现象。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我国行业的知名企业,也加入到这场特殊的博弈游戏中,演绎了一场“辞职门”风波。
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8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在深圳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
当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
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
孤注一掷的做法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08交换机。
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公司创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然而在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
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当时,国际电信巨头的分支机构最多只设立到省会城市以及沿海的重点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市场无暇顾及,而这正是华为这样的本土企业的优势所在。
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华为当时的这一销售策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
华为辞职门事件调查报告
华为“集体辞职门事件”调查报告姓名:罗丽琼、杨红艳、田芳、任绍芳、刘昭喜、杜建华班级:13级市场营销(机电产品方向)指导老师:赵立坤目录华为“集体辞职门事件”调查报告一、调查原因及目的原因:华为的集体辞职事件为外界所以论,引起了社会各种猜测、议论和评价,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调节外界公众对华为的看法,向外界解释公司的,传播正面的信息,避免对公司不好的言论在新闻界散播。
目的:1.消除公众的疑虑,调解员工的心理,帮助辞退员工的后续的就业问题。
2.使民众的视线从事件上移开。
3.向外界解释公司的目的,传播正面的信息,避免对公司不好的言论在新闻界散播。
4.使公司内部能够团结一致,最大利益的帮助员工。
二、调查时间2015年12月28日三、调查方法网络调查四、调查对象华为集团有关辞职门事件的网络资料和文献资料。
五、调查小组成员及分工小组成员:罗丽琼任绍芳刘昭喜杨红艳杜建华田芳小组分工:资料调查:罗丽琼杜建华筛选整理:刘昭喜田芳档编辑:杨红艳任绍芳六、调查内容及分析(一)华为企业介绍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
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从一家立足于中国深圳特区,初始资本只有21000人民币的民营企业,稳健成长为年销售规模超过2880亿人民币的世界500强公司。
(二)“集体辞职门事件”回顾事件:华为公司最近出台重大举措,工作满8年的员工,都要主动辞职,然后再与企业重新签定劳动合同。
这一明显针对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的举动引起各方关注……华为集团约1万名员工近日集体主动辞职,据说此举是企业为了规避即将于明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华为辞职门的启示
华为辞职门的启示
华为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系统管理方法与企业文化。
任正非是一位非常具有危机意识和战略头脑的企业家,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他能够果断的作出相应的变革不得不说是一次非常勇敢果决的判断。
2004年,任正非所执掌的华为首先引进了“狼文化”式的企业管理,开始的确为华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慢慢的显现出来,特别是一味追求工作目标,员工在工作中失去了主导性和对人性的尊重,出现了“床垫文化”、员工猝死等事件。
华为内忧外患不断,必须有一次新的革新。
这次的辞职事件是任正非为了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激活公司内部员工的竞争力和活力,进一步加强华为在行业内部及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华为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及不断巩固他一手创办的华为的总体实力,而采取的一次大规模的公司人力资源结构的战略调整。
其中有利有弊,1利:此次“辞职门”事件给华为带来了活力和竞争力,使员工重新有了拼搏的动力,使公司内部有了曾经的良性竞争,提高了利润率,也方便了人力资源管理。
同时,这次“辞职门”事件聚焦了全国的眼光,无形之间为华为做了一次广告,使更多的人关注华为、记住了华为。
2弊:成本过高。
此次辞职的经济补偿金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似乎有些过高,不值得;此次辞职使得华为的一些没有竞争力的老员工失去了工作,有点不近人情,给华为在行业内和社会上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可能使得有才华的应聘者望而却步,对外影响不太好;这次改革能否起到预想的效果还不得而知,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
华为辞职门与阿里创始人辞职
华为辞职门与阿里创始人辞职,突然想把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谈谈。
华为辞职门事件发生在2007年,那时华为出了一个政策就是希望工作满了8年的员工考虑辞职然后再到公司应聘。
那时正是风头浪尖,因为新的劳动法即将颁布。
于是很多舆论的批评意见都指向了华为,特别认为这是华为规避劳动法的一个举措。
当然,到底这事的背景是什么,无法说明,但时间上的确有些机缘。
巧合的是,最近,阿里创始人集体辞职,然后也在公司继续应聘。
马云说:这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希望抛开从前的荣誉,从新开始……不论阿里说得多么好听,这两件事情还是非常有共性。
比如,都是对公司老员工,在形式上都是先辞职然后应聘,一切从零开始。
这在职场或者职业环境中应该与“返聘”的形式很类似,就像现在很多事业单位,比如,一些人才中心就经常返聘一些从人事部退休同时业务娴熟的老员工继续服务。
虽然,这次阿里辞职门主要集中在创始人身上,但可以预计,这样的政策必定会在阿里逐渐展开,慢慢地会渗透到中层员工和基层员工。
这些创始人都不过是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罢了,免得被人称呼为“啃新一族”,这样的话对一个企业是非常不利的。
不过在这件事处理上,也体现出了马云的技巧。
马云,有个特点,他在公司业务上采取的策略一般都是很“凶”,很“狠”的,但是在对待员工上,他总能表现出足够的“软身段”,看上去能充分地激励员工。
这点的确和华为不一样。
回想一下,如果当初华为也首先从管理层开始这项政策,估计给外界的舆论效果就非常不一样了。
但毕竟华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阿里是后来而为之,自然有了经验。
华为辞职门与阿里创始人辞职,尽管它们在做法上有些不同,但效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充分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
让老员工知道危机感,不要以资历自居,同时让新员工看到机会的希望,以及公司采取的平衡政策。
没有永远的关系,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话放在哪里都适用。
不论是创始人,还是8年以上的老员工,都越来越成为新型企业和公司的“痛”。
李一男出走华为的案例分析幻灯片PPT
问题二:怎样才能让下级与自己同心同德?
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决策
据企业环境选择采用个体头脑风暴法、群体头脑风暴 法、德尔菲法等决策方法,让决策结果以便利的方式 深入人心,形成统一目标。
采取有效的鼓励方式
组织决策不是一时兴起,组织目标不能半 途而废,个体需要有效鼓励才能完成目标 历程,组织内需要建立基于业绩的薪酬或 奖励制度,做到公平、有效的鼓励,或正 负强化、或满足需求、或因人制宜、或满 足期望、或因素结合、或组合鼓励,不一 而足,以保障组织内部士气。
问题二:怎样才能让下级与自己同心同德?
合理的目标
确定下级认同的明确的组织目标〔可 让下级参与目标确定过程〕,目标太 远大往往望尘莫及,为一个目标擂三 鼓,不如为十个目标擂三十鼓,要区 分时间阶段,细分成阶段性目标,与 鼓励相结合,利于保持昂扬斗志和革 命干劲。
同心同德就是共同的组织目标,让下级与自己同心同德易在一时一刻,难在无时无刻。我们认为,要让 下级与自己同心同德至少应做好以下方面:适当的方式进展决策、有效的鼓励方式、赋能授权、合理的分工、 关系与沟通、认同与赞美、合理的目标。
合理分工
发挥个人所长,组织运行才能顺畅,组织内耗才 能消减,组织力量方能显现。
同心同德就是共同的组织目标,让下级与自己同心同德易在一时一刻,难在无时无刻。我们认为,要让 下级与自己同心同德至少应做好以下方面:适当的方式进展决策、有效的鼓励方式、赋能授权、合理的分工、 关系与沟通、认同与赞美、合理的目标。
社交的需要
天才往往孤独,不是因为他们希望孤独,而是因为他们目 标笃定,简单纯粹。华为华为内部人事关系复杂,高层之间信 任度不高,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消极非正式群体大量存在。 显然与李一男纯粹的技术目标不符,难以融合,这既是他出走 华为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后来能带走一批华为精英的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为辞职门案例分析华为“辞职门”案例分析期权中获得收益的大头不再是分红,而是期股所对应的公司净资产的增值部分,期权的行使期限为4~10年。
这使得新员工所获得的期权远远不如创业初期的老员工。
华为的管理层认为,这种带有官僚主义意味并与公司内部备受诟病的新老员工分配不均的状况直接联系的“工号文化”已经成为内部分裂的隐患,而这次的运动正是为了打破工号制度,为后续的人事改革做铺垫。
回顾华为的“狼”史,我们会发现,这种先集体辞职再竞聘上岗的事件在华为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1996年,当时任华为市场体系总负责人的孙亚芳(现任华为董事长)就曾经带领自己的团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
起因就是任正非现在常挂在嘴边上的“一个组织时间久了,老员工收益不错、地位稳固就会渐渐地沉淀下去,成为一团不再运动的固体:拿着高工资、不干活”的“沉淀”现象。
当时号称为华为打下江山的市场部以孙亚芳为首,主动辞职,重新竞聘上岗。
这次被称作“再创业”的“运动”,后来经常被华为内外部的人提起,作为保持华为人“狼性”的一个英雄壮举。
在这次“再创业运动”中,有一些人离开了华为。
2000年,任正非在“集体辞职”4周年纪念讲话中,对1996年那次历史事件给予高度评价:“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远大的。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
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就会葬送公司的前途。
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的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
”十年前的“再创业”是为了防止“沉淀”,十年后的“辞职门”呢?其实,华为并不是唯一一个被指有意采取措施规避新劳动法的企业。
早在2007年5月,劳动合同法草案尚处于审议阶段之时,LG(中国)就赶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打着“结构化裁员”的幌子,在其除广州分公司之外全面拒绝与在公司服务5~10年(不包括10年)的员工续签合同;10月底,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发出裁员通知,全球超过200名员工将被“无原则解雇”其中中国员工占综述一半左右;在北京电视台“纸包子”事件后,央视也开始清退“临时工”,不足一月的时间里,清退了1800多名临时员工,裁员人数占到其员工总量的20%,人们认为裁员的“导火索”表面上看是假新闻事件,更深层的原因则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紧密相关;深圳市龙华清湖小学十几位工龄超过十年的代课老师被强制转校轮岗,其中一人因无法接受,心中抑郁,口吐鲜血晕倒在地……随着2008年1月1日的临近,这样的案例还会越来越多。
一部新劳动法所引发的阵痛,尚未结束。
这一系列的事件,尤其是华为大张旗鼓的“辞职门”事件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全国总工会、广东省总工会和深圳市总工会高度关注“华为事件”,认为华为公司近期5100名员工辞职再竞岗,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夕进行,引起了社会各种猜测、议论和评价,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华为公司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消除影响,在出台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听取广大员工意见,尊重员工民主权利。
广东省总工会主要负责同志11月9日约见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就如何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妥善处理事件等进行了认真磋商,最后达成三项共识。
华为公司中止了部分员工辞职再竞岗工作,并筹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原已制定的直接涉及员工利益的暂行规定,提交职代会审议。
华为“辞职门”事件,就此真正告一段落。
二、案例分析1、各方态度(1)政府相关部门只要研究透了《劳动合同法》,就会发现,劳动合同法根本不会对企业的正规裁员造成冲击,但是就是有企业想不通,“辞职门”事件只能说华为的人力资源主管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不够。
规避法律的行为并不明智。
7000名员工辞职并没有真正离开公司,因此不能算作解除劳动关系;正在酝酿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细则将对辞职后再签约的间隔期进行规定。
(2)法律界“华为”此举虽有规避法律之嫌,却难达到实际上规避法律的目的。
因为在“华为”采取的离职竞岗的做法下,所谓的“离职”员工并未真正离开“华为”,而是继续工作,因此,工作的年限并不能重新计算,而是要连续计算。
华为这样做并没有违反法律。
企业本是以赢利为目的,它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做出各种符合市场规律的选择,无可厚非。
不能要求企业像学者、官员那样去考虑问题,社会保障、增加就业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不应该让企业承担。
(3)人力资源界企业的做法是在消极执行法律和政策,应该加强工会作为申诉调查机构的职能。
新劳动法实施后,用工成本将大幅度增加,到时候裁员将更加困难,沃尔玛在此时裁员,不排除有降低人力成本的考虑。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对员工也要求“与时俱进”,企业一旦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相对而言少了自主选择权,没有发生“严重违纪”不能炒员工,企业当然要更加慎重地选择人才。
这段时间是调整的时机,企业可以趁此检阅员工,优胜劣汰。
(4)媒体虽然从法律上来看,华为的行为无懈可击,但该事件产生的外部效应负面居多,首先伤害的是那些老员工,事实上,企业也不是这场游戏中的最终胜利者,任何一个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难以凝聚企业内部的向心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会对企业的外部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整个事件中,可以认为华为没有违法,但对国家法律的不尊重却是极为明显的。
这很难让人相信是那个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华为的作法,难道国家法律不代表国家利益吗?而让数千员工集体辞职,则可以肯定漠视了至少是部分员工的意愿和利益。
显然,这种作法与华为企业伦理当中的诸多价值是相抵牾的。
而这些价值,恰恰又是华为引以为豪、并为华为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
断言华为误读了新劳动法实际上是误读了华为的人力资源战略。
新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显然极大影响了华为这种主张以内部竞争性文化立足市场的企业。
现实给华为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在新法实施之后,准备接受第一批“终身雇用员工”;要么开出足够诱人的补偿条件,合法规避新法的这项规定。
华为选择后者,无意间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践提供了第一个经典样本。
(5)华为官方辞职完全属于员工自愿,绝大部分员工会通过竞岗回到原来岗位。
这一做法不是逃避国家《劳动合同法》,而是在认真学习、理解、坚决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使华为的用人制度合法、规范,并富有竞争力。
目前华为员工总数已经超过7万余人,但同时积累了一些问题,比如:母公司、子公司、合资公司、派遣公司交叉使用、聘用主体关系不够清晰,不利于业务运作,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也需要重新规范,近期慧通、华为通信、聚信、华为服务、安捷信、海思等子公司将进行劳动关系主体梳理。
同时,《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新的要求,公司需要对已签和将签的聘用协议重新梳理。
(6)华为员工这次“运动”会清理一些人,短期也会有一些激励作用,比如一些领导的离职,会让更多人看到机会。
但长期看还无法评价。
有些更早进入公司的普通员工可能会因为担心自己在社会上的职业竞争力而在这场风波中受到冲击,如何保障他们的利益是公司应该周全考虑的。
对于部分把自己当初公司主人公的人来说,他们的青春都奉献在公司的成长里面了。
对公司有很强的归属感,离职后再入职对他们来说是很不爽的。
有被公司遗弃的味道,因为许多人混了这么多年,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很在乎了。
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在公司的元老的地位,看重的是自己在公司主人翁的角色。
虽然入职后他们还是原来的职位,但毕竟少了一种归属感了。
刚开始难以接受,眼泪都出来了,但两天后想通了:去年劳动合同法刚出来时,我们这些在华为工龄超过10年的员工都非常高兴,可以做永久职工了,像共产主义了一样。
但要是这样的话,大家要是积极性不够,企业衰落了怎么办?大家对华为的感情很深,不想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而且公司也不亏待大家,给了不少的补偿,所以大部分都填了离职申请。
2、小组讨论(1)华为这种“集体请辞”的做法有没有达到规避法律的效果。
因为劳动者被返聘回来以后,以前的工作年份是否计算在内是一个问题。
如果用人单位仅仅是要求员工自动辞职,但人事档案等均不离开公司的话,这种“中断”工龄有点牵强。
而是否有要求其离开工作岗位多少时间方为“不连续工作“?或者是否对“中断”有某些手续上的标志要求?据非正式的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数以劳动者在社会上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工龄,而非以在某个单位工作的时间来计算。
这是否也是体现社会整体性对劳动者的一种承担。
(2)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合同期限届满合同终止,用人单位负担补偿责任(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合同期限未届满,用人单位按照第四十六条规定作出经济补偿;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不存在合同期限届满,而用人单位解除合同时也按照四十六的规定作出补偿。
(3)劳动者当中有可能出现这种心理:只要努力熬过十年,好好表现,十年过后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铁饭碗”到手了,就可以四平八稳地工作,不需要甚么创新了。
而用人单位在考虑签十年合同前夕,也认为劳动者是有创造力的,而一旦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劳动者就“变脸”了,变成毫无活力创造力的员工了。
由此用人单位在用人决策时也多了一成顾虑。
而反过来,也有企业希望留住有经验的人才,希望企业人员组成稳定化。
劳动法在这方面时候有必要考虑鱼与熊掌的兼得问题。
(4)按照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规定(从第四章劳动合同解除中体现),用人单位是否有责任在劳动者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时候继续聘用,而劳动者虽然“胜任”工作,但是缺乏创造力,对企业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
有人认为,不应让用人单位负担此种责任,而应由社会保障来负担。
对于应该由谁来负担这种社会责任,是政府还是企业,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对华为的总结:从现在《劳动合同法》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区别还不是很大的情形下看,华为此种做法,不是很划算,而且司法解释如果否定其“中断”工龄的目的,华为即是“双输”。
但在司法解释有可能跟被解释的法律规则相反的中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能对用人单位威胁力更大,甚么情形都有可能的,因此,华为的担忧和先下手为强也未必没有道理。
而此次,媒体将其搞得如此沸沸扬扬,舆论压力的作用,又给最后的博弈结果如何增添了一层不可测的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