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1. 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仪器(第1节)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第2节)3.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第3节)4.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4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的基本概念。

2. 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掌握气温分布规律,了解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投影仪。

2. 学具:练习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气温学习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讲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6. 知识拓展:介绍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方法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3.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4.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3)谈谈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气温计,将气温计放置在通风良好、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测量气温时需保持气温计静止。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

(3)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分布、能源消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温的测量与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天气符号的认识及天气预报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了解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能运用天气符号解读天气信息。

3. 学会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符号的认识与运用、天气预报的制作。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与表示、影响气温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天气预报图表、天气符号卡片。

学具:记录本、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课堂开始时,让学生描述近期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2)介绍气温的测量与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

(3)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季节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天气预报图表,让学生解读天气符号,学会看懂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天气符号卡片,让学生练习匹配相应的天气情况。

5.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和知识,制作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

学生展示制作的天气预报,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2. 气温的测量与表示3. 影响气温的因素4. 天气符号的认识5. 天气预报的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近期的天气变化,记录气温并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完成气温记录和影响因素分析。

2.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制作一份家乡的天气预报。

答案:根据自己的家乡天气情况,运用天气符号制作天气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符号的认识和运用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生活”的第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影响”,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温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与影响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气温的分布规律(3)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并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开展气温调查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的变化,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天气和气温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表示方法3. 天气和气温的变化规律4.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5. 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表示方法、变化规律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难点: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观测和记录天气和气温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表示方法、变化规律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天气和气温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天气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天气和气温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实践操作成果,评价他们观测和记录天气和气温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专业地了解天气和气温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八、教学资源1. 气象知识PPT课件2. 气象案例资料3. 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4. 气象观测记录表5. 相关视频资料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22.1节:气温的定义及测量;2. 22.2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22.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影响气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气温记录表、学习笔记、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3. 知识讲解:(1)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分析;(2)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结合实例进行分析;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主要内容:(1)气温的定义、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气温变化的看法。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气象”,第1节“气温的测量与分布”。

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观测。

2. 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以及实际操作中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地球仪、气象图表。

2. 学具:每组一个温度计,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气温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图表,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演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讲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气温观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提问环节,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

2.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3.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地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分布特点,但在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气象资料,深入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其他因素,如地形、海洋流等。

2. 作业答案:当地气温分布特点:如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

原因分析:如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季风影响等。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5. 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2. 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及特点。

3.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5. 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和作用。

6.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7.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感悟。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10.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关系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气温测量和表示方法的熟悉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天气预报编制和应用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对天气和气温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资料。

2. 气象图标和图表。

3. 气温测量工具模型。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2.2天气和气温教案1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2.2天气和气温教案1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2.2天气和气温教案1[课前预习]1.什么是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如何测量气温?[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

2、明白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什么原因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有关百叶箱的相关知识。

[教学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蛤蟆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思考:你注意过吗,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特别低?蚂蚁搬家又预示着什么?学生回答:气压低、湿度大的天气下,蜻蜓因翅膀变软而飞得特别低,天要下雨了。

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天气要变坏,要下大雨,地面要积水了。

师:可见,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紧密的关系。

那么天气变化的缘故是什么呢?【一】天气是什么师:天气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什么叫做天气?先请大伙看一那么天气预报〔语音〕:今天傍晚到后天,晴到多云;明天早晨最低气温(13—15)0C;今天早晨最低气温13.90C;明天白天最高气温(25—27)0C;今天白天最高气温280C。

明天森林火险5级,极易引起火灾,林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沿海大风警报:北到东北风5-6级,阵风7级;明天6级阵风,7-8级。

生:对此次天气预报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

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午后有短时间阵雨;风向:偏北;风力:2级,午后加大到3-4级气温:最高32℃,最低26℃相对湿度:最大80%,最小55%问:从这那么天气预报中,我们能够看出组成天气的要素都有哪些?生答:气温、风、湿度、降水等要素。

概念提出: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如:刮风、下雨、雷电等基本上天气现象。

〔重点强调:天气反映的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综合状况〕[讨论]以下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秋高气爽雷电交加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补充]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浙教版科学八上天气和气温教案.docx

浙教版科学八上天气和气温教案.docx

天气和气温【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科学一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一一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刚刚在前面学习过了第一节“大气层”,理解了地球的周围存在着大气,以及大气的存在对地球、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

也掌握了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的变化情况,从而深刻理解大气分层的依据一一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对“对流层中空气的对流是怎样形成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云、雨、雪、雷电等复杂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上。

在这基础上,更深入学习天气和气温是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是为这一章后面的天气预报、气候和气候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打下基础,这一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天气的概念以及天气的要素,知道天气现象有哪些。

2、掌握怎样测量气温。

3、理解气温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2、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3、能根据生活中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2、动手制作一个温度百叶箱,观察学校的气温和天气预报中的是否一致,从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难点】:1、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理解为什么还要用最高温度计与最低温度计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进行测量?3、怎样理解气温高低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设计】:一、引入:根据上课时的天气情况聊聊有关天气的话题,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内容——天气与气温老师:上节课同学们都知道了对流层是最容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每一天的天气都不一样,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区别,那大家说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同学们:.......老师:在今天的天气情况下,大家最想做什么呢?同学们:......老师:除了刚才大家描述的今天的天气以外,还有哪些天气现象?同学们:.......老师:那什么样的天气才是晴朗的,什么样的才是多云的?什么样的是严热的、寒冷的呢?这些天气之间是怎样区别的?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学习天气。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具体内容为第2节“气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测量、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掌握影响气温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1)气温的测量:介绍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影响气温的因素:讲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测量2. 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3. 影响气温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测量方法。

(2)描述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3)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2. 答案:(1)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气温计进行测量,单位为摄氏度(℃)。

(2)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3)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2 气温 教案4(浙教版八上)

2.2 气温 教案4(浙教版八上)
实验内容: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在百叶箱内和箱外,日晒,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观察温度的变化。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如果当天天气不理想,可提早和学生做好录像准备)
结论:箱内的气温波动小,更能反应真实的气温。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在什么时候?
最高值:午后2时最低值:日出前后
学生讨论、总结气温在温州地区的月季间的变化规律!
课题:2.2天气和气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了解最高最低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计。
2.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测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和知道气温的变化,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学会从生活体验中总结规律,从观察实验中验证规律,再用规律解释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通过切身体验来掌握知识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天气的概念和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测气温
【教学用具】:
当天早上的天气预报信息百叶箱内和箱外温度差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供今天早上永嘉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信息:叫学生当播报员
师:天气影响着人和动物的哪些行为习惯呢。。。。。那么什么是天气呢?
(二)新课教学:
一、天气是什么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
注意:天气是描述短时间的内近地面大气状况
讨论:你能说说今天现在的天气状况吗?(描述天气要从多个方面来讲,引出下面的内容)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能根据生活中的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2、难点: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测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材分析: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六、教学设计新课导入:看动画《天气预报员》师:天气的变化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天气和气温。

1、天气的概念师:首先来看一则永嘉的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涉及哪些方面?生:降水、风、气温、湿度等。

师:这些是天气的要素。

所以天气就是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师:看图描述天气情况生:大风、暴雪、严寒的天气微风、晴朗、高温的天气师:下列哪些词语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生:阴转多云、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师:你能说说今天的天气状况吗?生:……师:接下来我们看天气的其中一个要素“气温”2、气温师:气温是什么?生:空气的温度。

即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师: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生:温度计师:单位呢?生:摄氏度师:那再气象观测中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呢?展示百叶箱图片,请同学提几个问题生:百叶箱为什么是白色,三支温度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1.5米?……师:现在我们一一来解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 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 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2 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主题为“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以及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涉及教材章节如下:1. 第1节:气温的概念与测量2. 第2节:气温的分布规律3. 第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4. 第4节: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认识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理解、影响气温因素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影响气温因素的相关图片。

2. 学具:练习册、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对气温的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气温计,加深理解。

4. 实践:分组讨论影响气温的因素,分享各组观点,教师点评。

5.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气温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问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气温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2)气温的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4)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测量工具为气温计。

(2)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原因:纬度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3)示例:气温影响衣着、农业、交通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对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还需加强,今后教学中需增加相关实例分析。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符号、气温的测量、气温变化等。

本节课将详细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以及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能正确解读天气预报。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PPT,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学具:笔记本,气温计,天气预报图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天气变化,思考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变化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天气预报。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天气预报案例,判断天气符号和气温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气候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2. 气温的测量方法3. 气温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识别给定的天气预报图标,并描述对应的天气情况。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根据实际天气情况,测量气温,并记录变化规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了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讲解气温变化规律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学知识,提高对天气的认知程度。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本节课中,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优质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优质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中深入探讨天气和气温。

具体内容包括:解天气定义,掌握气温测量与变化,学习天气现象与气候差异,以及探讨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温基本概念,解气温测量方法,认识到天气与气候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变化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区别,气温测量与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和气温基本概念,理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符号卡片、地球仪、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有关天气变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天气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天气对生活影响。

过程一:观看视频,描述天气现象。

过程二:讨论天气对生活影响,引出本节课主题。

2. 例题讲解:讲解气温测量方法,让学生解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过程一:介绍气温计使用方法,讲解气温测量原理。

过程二:分析气温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

过程一: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特点。

4. 知识拓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过程一:介绍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

过程二: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天气与气温概念2. 气温测量与变化规律3. 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4. 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温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生活地区气候特点,结合气温变化规律,谈谈你对气候变化认识。

答案示例:我所生活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明显,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认识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3. 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天气预报图、PPT。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晴天、雨天、雪天等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天气现象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气温的定义,演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并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方法。

3. 实践活动:分组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每组使用气温计测量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气温,将数据记录在学习手册上,分析气温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天气预报图,讲解图中的符号和颜色代表的含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5. 随堂练习:根据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

详细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观察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并在学习手册上记录。

六、板书设计1. 天气和气温气温的概念、测量和表示方法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气温与天气的关系2. 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和天气现象,分析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2. 作业题目:结合天气预报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章“天气和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及其分类、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具体章节内容为:22.1气温与天气,22.2气温的分布规律,22.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式,能够独立完成气温观测。

2. 使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的分类,认识到不同天气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分布因素的能力,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重点:气温的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地图、投影仪。

学具:气温记录表、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温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教学新课:(1)气温的测量与记录:讲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气温观测并记录数据。

(2)天气现象及其分类: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不同天气现象对生活的影响。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通过地图展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气温观测记录和天气现象分类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的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分类(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绘制近一周内学校所在地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2)根据天气现象分类,记录一周内每天的天气情况,并分析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随堂练习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
【教材分析】: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刚刚在前面学习过了第一节“大气层”,理解了地球的周围存在着大气,以及大气的存在对地球、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

也掌握了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的变化情况,从而深刻理解大气分层的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对“对流层中空气的对流是怎样形成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云、雨、雪、雷电等复杂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上。

在这基础上,更深入学习天气和气温是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是为这一章后面的天气预报、气候和气候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打下基础,这一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天气的概念以及天气的要素,知道天气现象有哪些。

2、掌握怎样测量气温。

3、理解气温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天气的概念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天气情况;
2、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或其他物体的温度;
3、能根据生活中动物的行为判断天气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将所学的有关天气的知识善于应用,观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2、动手制作一个温度百叶箱,观察学校的气温和天气预报中的是否一致,从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难点】:
1、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理解为什么还要用最高温度计与最低温度计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对百叶箱内与箱外的气温进行对比,理解为什么要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进行测量?
3、怎样理解气温高低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引入:根据上课时的天气情况聊聊有关天气的话题,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内容——天气
与气温
老师:上节课同学们都知道了对流层是最容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每一天的天气都不一样,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区别,那大家说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同学们:…….
老师:在今天的天气情况下,大家最想做什么呢?
同学们:……
老师:除了刚才大家描述的今天的天气以外,还有哪些天气现象?
同学们:…….
老师:那什么样的天气才是晴朗的,什么样的才是多云的?什么样的是严热的、寒冷的呢?
这些天气之间是怎样区别的?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学习天气。

二、天气
老师:那天气是怎样定义的呢?
老师:根据气象科学研究,天气就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板书),刮风、下雨、雷电都属于天气现象。

老师:影响天气的要素很多,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板书)。

老师:根据天气的定义和天气的要素,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这几个词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雷电交加)
同学们:……
老师:(根据学生的判断进行分析讲解)
三、气温
老师:刚才已经知道天气有许多要素组成,气温是其中的一个,那气温是指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它的定义。

气温就是大气的温度,表示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板书)。

我们一般是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o C)。

老师:这是一支普通水银温度计,同学们都见过吧,在七年级观察水的沸腾的时候,就是用它测量水的温度。

下面是玻璃泡,里面有颜色的是水银,外面还有均匀的刻度,它利用的原理就是热胀冷缩。

现在呢,我们也可以用它开测量气温。

现在温度计的示数就是28 o C.
老师:在气象观测中,除了使用普通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以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测量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老师:那最高温度计是怎样测出一天中的最高气温的呢?
老师:其实最高温度表的构造与一般温度表不同,它的感应部分内有一玻璃针,伸入毛细管,使感应部分和毛细管之间形成一窄道(见)。

当温度升高时,感应部分水银体积膨胀,挤入毛细管;而温度下降时,毛细管内的水银,由于通道窄,却不能缩回感应部分,因而能指示出上次调整后这段时间内的最高温度。

老师:最低温度表中的感应液是酒精,它的毛细管内有一哑铃形游标(见图7-11)。

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柱便相应下降,由于酒精柱顶端表面张力作用,带动游标下降;当温度上升时,酒精膨胀时酒精柱经过游标周围慢慢上升,而游标仍停在原来位置上,因此它能指示上次调整以来这段时间内的最低温度。

老师: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

百叶箱的朝向基本是朝向南北方,是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而影响所测的气温的准确性。

百叶箱一般放在距离地面的1.5--2米左右,是因为这个高度的空气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这一高度,更具有实用价值。

但是在气象观测中为什么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
老师:课外,请同学们做一个活动,模拟气象观测台,做一个测量学校气温的百叶箱,可以参考课本54页的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分别观察一次百叶箱内、外温度计的读数,做好记录,并对比,看看有什么意外的收获。

同时观察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概是出现在什么时候。

并和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进行比较,看看你我们学校的气温是怎样的,也可以验证一下天气预报的准备性。

老师:这个任务就安排给第一小组的同学,做好方案经我审阅以后执行,我会根据你们的活动数据、成果收获(用报告的形式)给你们打课外活动分,以后其他的小组也会有类似的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做好。

四、气温与生物的关系
老师:刚上课的时候同学们也说了,在现在这种天气下,我们最想去游泳;如果是冬天很冷的时候,同学们还想去游泳吗?可能大家就想呆在暖和和的家里了。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很多动物的行为也都和气温的变化有关。

比如:准备下雨的时候,蚂蚁会搬家,蜻蜓会飞的很低,河里的鱼会跳出水面呼吸等等,在炎热的夏天,狗会张大嘴巴,露出舌头,大口大口地喘气……这些都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
老师:其实他们也和人类一样,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生存的行为,也是为了适应外界环境。

老师: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宜生存温度,我们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2摄氏度,如果温度过高,像35摄氏度,我们会觉得很热,很难受,所以我们想要降温,就用到了空调,也有人通过游泳,来让我们的身体觉得舒服。

动物也有他们的方式进行降温避暑或者御寒。

比生物生存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是有害的。

老师:请同学们议一议“高温和严寒对人类有哪些危害?可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老师:对于我们国家和世界上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请同学们参看55页的图2-10.
四、练习
老师:同学们,请做一下练习,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还有,第一组的同学请抓紧时间跟我商量你们做百叶箱的方案,尽快动手。

【教学反思】
(根据上课的情形再做教学反思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