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译⽂(建议收藏)[⽼⼦·第四⼗九章]圣⼈常⽆⼼[1],以百姓⼼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百姓皆注其⽿⽬,圣⼈皆孩之。

[注释]:[1]「⽆常⼼」,有本作「常⽆⼼」、「⽆⼼」,即⽆私⼼。

马王堆本「常」为「恒」,「⽆恒⼼」亦即不固执⼀⼰之⼼。

[2]「歙」,⾳「吸」,纳⽓⼊内。

「歙歙焉」,有灵⽓运⾏、并⾮⼈意之状。

[翻译]:圣⼈没有⼀⼰之⼼,⽽是⼀⼼为了百姓的⼼。

良善的⼈,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也以良善待他,从⽽结出良善的果⼦。

信实的⼈,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也以信实待他,从⽽结出信实的果⼦。

圣⼈在天下,以其⽓息使⼈⼼浑然纯朴。

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第五⼗章]出⽣⼊死。

⽣之徒,⼗有三;死之徒,⼗有三;⼈之⽣,动之于死地,亦⼗有三[1]。

夫何故?以其⽣之厚。

盖闻善摄⽣者,路⾏不遇兕虎,⼊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虎⽆所⽤其⽖,兵⽆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死地。

[注释]:[1]从韩⾮⼦注。

不论⽣死,⼈皆有四肢九窍;送⽣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

联系上句「出⽣⼊死」的总概括,以及后⾯的「夫何故?以其⽣⽣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

有⼈将「⼗有三」译为「⼗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出来,就进⼊了死亡。

⼈以四肢九窍活著,⼈以四肢九窍死去,⼈以这四肢九窍,将⾃⼰的⽣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太贪婪今⽣的享乐了。

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命的⼈,⾏路不会遇到⽼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

在他⾯前,凶⽜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第五⼗⼀章]道⽣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然。

论《老子》“长生久视”

论《老子》“长生久视”

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霍斐然绪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

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

历来解者不下数百家,各美其说,见仁见智,趣味不已!是一份中华大地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容丰富,哲理渊深,注家虽众,尤有未尽之处。

今以“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为主题进行研讨。

限于篇幅,略将拙见写出,用以就教于高明。

《抱朴子•论仙篇》曰:“若夫仙人,以药物养生,以数术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

”其中“苟有其道”的“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与“摄生”两个方面构成。

“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

“摄生”一词,解者与“养生”之义误为一谈。

今据《老子》第五十章原文原意为准,作为“趋吉避凶,数术延命”之内容解之。

不敢与人苟同。

拟目如下:一、养神练形,健身长寿(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三、结束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抱朴子•释滞篇》曰:“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可承按者也。

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老子》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可见五千言不同于一般文史哲著作,另有一番奥秘所在,是属“玄之又玄”的学问,要弄懂它却也有些难度。

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

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

道家颇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

论《老子》的积极入世

论《老子》的积极入世

论《老子》的积极入世老子以“无为”、“无事”、“无欲”,一向给人以消极避世的印象。

所谓“无为”、“无事”、“无欲”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他自己只是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反对强作妄为。

事实上,老子是非常积极的、有为的、入世的,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标签:《老子》;儒道;无为;有为一个老子,一部《老子》,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与传统儒家相异的另一面。

自从《老子》问世,对其研究就接连不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然而对于大多数庶人而言,老子和《老子》给我们的印象更多的是消极的、出世的、冷漠的,笔者不禁试问,果真如此吗?先说说几个关键词,所谓的积极还是消极、入世还是出世、冷漠还是热情,常人的理解是就治国理政或为人处世的态度而言。

如果你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立志有所为实现国泰民安,那你就是积极的、有为的、入世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无为的、出世的;如果你待人和善,乐于助人,那你就是积极的、热情的,反之就是消极的、冷漠的。

以此为标准,我们来看看老子和《老子》究竟为何者?《老子》一书不似《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因此不全是孔子本人的思想。

而《老子》一书内容完全出自其本人,系其本人思想无疑。

从全书来看,“治国”、“爱民”、“取天下”、“处上”、“上民”、“治人”、“事天”的字眼出现多处,多数第一人称都假借“圣人”(有道的治者)之口,站在最高统治者的立场思考如何治国安民、如何取天下得以长治久安,这就最直接地表明老子确系关心国家大政,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因此,就其对政事的态度来说,和儒家的孔孟一样,老子绝对是一个积极入世者。

依照他的观点,只要能让“圣人”为治,必定能实现理想。

当然,他所指“圣人”并非儒家之谓“圣人”,其内涵自有他本人所定,两者的共性只在于,两家所谓“圣人”皆为各家最理想之人。

《老子》中有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意思是有道的人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

论道教神仙信仰的思想渊源*导读: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刘勰《灭惑论》云:案道家立法,厥有三品,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

这里概括了道教的大致特点,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神仙信仰。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思想,这一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李养正先生说: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

[1]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亦指出:道教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神仙思想是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其固有的理论渊源,例如《山海经》里有关不死的传说、《老子》长生久视之道、《庄子》的神仙色彩以及秦汉时期盛行的方仙道等等,都为道教神仙信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本文试图按历史顺序就这些思想资源做一简要梳理,以期对道教这一核心信仰的来历获得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神仙信仰的根源可能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有关[3],因此,神仙思想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早在《山海经》里已有不少的记载,如《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

《海外南经》: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

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海内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不死之山。

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的人们对长生不死的渴盼。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各种方术开始陆续出现,养生思想、养生之道受到重视,例如《老子》对长生久视之道的阐发,便是其突出的表现。

《老子》一书,以之求道则道得,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修身则身修,[4]不仅哲理玄妙,而且具有丰富的养生思想。

该书第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导读: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道祖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

《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

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好、用好《道德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种活动都有帮助。

然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为现代化努力奋斗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埋头苦干,如何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

道家的养生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老子教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一、道祖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道祖老子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咽津养生,是灵丹妙药,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

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

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唾液是人体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含有多种成分的消化液,外观为无色稀薄的液体,俗称为口水。

古代称为金津玉液,唾液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一种体液。

防治疾病,帮助消化,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誉之为人体自产的良药。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

其次为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50-59章

老子50-59章
第五十章
• 【原文】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 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 行不避兕(sì 雌性的犀牛)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 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 从出生到死亡。能顺利安享寿命的,占十 分之三;短命的,也占十分之三;那些本 来可以活得很好,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人, 也占了十分之三。是什么原因呢?他们过 度追求养生(偏离了自然之道)。据说善 于保护自己生命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 避开犀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也不带铠甲 和兵器。面对他,犀牛用不上刺人的角, 老虎用不上伤人的爪子,兵器也用不上锋 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遵循自然, 也就没有死地可言了。
• 将德用之于一个家,这样的德才是有余的;将 德用之于一个乡,这样的德才是更多的;将德 用之于一个国家,这样的德才是丰富的;将德 用之于天下,这样的德才是全面的,广泛的。 (这里层层推进,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真正的 德,不仅可以用于自身,是真实的,还可以用 于一个家庭、一个乡、一个国家乃至天下,善 于建德之人所建立的德,不仅真实,而且富余、 丰富、全面以及广大)。
• 祸啊,有时候,福就依附在它身上,福啊, 祸也许就潜伏在它里面。谁能知道祸福的 界限呢?这没有一个绝对的状态。正常的 事情在有的情况下会成为反常的,好的事 情有时候会变成坏事,人们搞不清楚这个 状况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 伤他人,有棱角却不会刺伤人,直但不会 绷得太紧(太紧易断),光亮而不耀眼。
第五十一章
• 【原文】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华军:《老子新解·第五十九章》

华军:《老子新解·第五十九章》

华军:《老子新解·第五十九章》原文:治人事(1)天,莫若啬(2)。

夫惟啬,是以早备(3)。

早备是谓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恒(4)。

莫知其恒,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译文:治理人民,遵守天道行事,没有比农事更重要的了。

只有农事搞好了,才能提早做好准备。

提早做好准备,就是重视积累“德”。

重视积累“德”,则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则没有人能知道国家有多么恒久。

没有人能知道国家有多么恒久,这才可以保住家国。

有治国之道,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可称之为根系深厚巩固,是长久的生存下去的大道啊!解说:《汉书·郦食其传》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从古至今,这句话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国语·周语》上说:“宣王即位,废弃了天子亲耕籍田千亩之礼。

虢文公进谏道:‘不可以啊。

人民的大事在于务农。

祭祀的谷物靠它出产;人民靠它繁衍生存;一切事业,只有它的供应充足,才能存在;同心和睦的局面靠它才能兴盛;国家财用的增长靠它做基础,强大的国势靠它巩固’。

”虢文公还更深入的讲了农业对军事及国家安全的关系:“ 现在,大王最要紧的是务农,不要求自己的官干别的,只从事农功,春夏秋务农,冬则讲武,所以出征打仗才有威势,保卫国家则物资充足。

若是这样,就能取悦于神而和乎民意了。

那么祭祀的时候,也有足够的物品可供使用了。

今天您想继承先王的余业,却废弃耕籍之功,这样供神和祭祀的物品就要缺乏,百姓也将穷困,还如何向神求福,管理民众呢?” 宣王不听劝谏,终于被西戎打得大败。

(5)虽然籍田千亩的井田制已不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但虢文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还是值得推崇的。

国家频频发动战争,而国内的粮食储备空虚,田地荒芜。

致使“中兴”的宣王晚期,国家又走向衰落。

正好象诗经——《甫田》中描写的情景:“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下面就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宿天台桐柏观》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三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前言】《宿天台桐柏观》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

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

【注释】(1)天台:山名。

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

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

《临海纪》:“天台山超然秀出,山有八重,视之如一帆。

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

”桐柏观:即桐柏宫。

观:道教之庙宇。

(2)信:任凭。

(3)逗:停留。

(4)缅:藐远。

沧洲趣: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吕延济注:“沧洲,洲名,隐者所居。

”(5)扪萝:扪,攀援。

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

(6)辍棹:停船。

棹,划船工具。

恣探讨:尽情赏玩。

(7)唳:鹤鸣声。

(8)信潮:《异物志》:“伺潮鸡,潮水上则鸣。

潮水依时而至,故曰信潮。

”(9)纷:盛多的样子。

(10)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1)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鉴赏】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

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

这种闲情意趣,与当时纷扰的尘世生活、黑暗的官场争斗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诗人发出学老子长生之道、脱离官场、隐居山林的喟叹,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篇2:宿天台桐柏观,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的意思,宿天台桐柏观赏析宿天台桐柏观,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的意思,宿天台桐柏观赏析 -诗词大全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朝代:唐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生命道学略论

生命道学略论

生命道学略论*导读:重视生命可以说是道家、道教一贯的主题思想。

道家的首创者老子就强调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重视生命可以说是道家、道教一贯的主题思想。

道家的首创者老子就强调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

早期的道教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并加以改造发挥。

如《老子想尔注》便把《道德经》中本来的公乃王,王乃大改为公乃生,生乃大,且把生与道、天、地并列,作为域中四大之一。

自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

认为生是道的表现形式,主张学生,即学习长生之法。

《太平经》中也有天道恶杀好生的说法。

《度人经》的主题思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这种对于生命之延续和长存的重视,使得道教形成了修道成仙、长生不死的根本宗旨。

道家道教这种关注人及天地万物的生命的以道为中心的学说,我们且称之为生命道学,具体讲就是以老子道论的生命意识为基础,通过体道悟道保养生命,以回归于道,达到生命不朽的理论学说。

生命道学,以其对道的诠释和体悟为核心,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它以生命为本位,不但致力于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而且强调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存,追求人与天地合一、与道感通的最高境界。

*一、重道贵生的生命意识道字古已有之,原来指的是道路,后引申为人的行动方向或行为准则。

老子第一个从哲学的高度赋予道以万物本源的意义,在《道德经》中,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事物的本性,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无声无形、无名无状却有情有信、无所不在,它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却寂兮寥兮、恍兮惚兮,它化生万物、至贵无上却善于处下、功成不居。

老子描述的道的这些特质一直为后来的道家、道教学者所继承,所以说重道的思想是道学家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当形而上的道落实到宇宙天地万物的现实层面,重道的思想也就衍生出贵生的理论。

老子说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就是养生之道。

《庄子养生主》也是明确谈到养生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论老子的领导道德教育思想

论老子的领导道德教育思想

论老子的领导道德教育思想老子的领导道德教育是以培养“惟道是从”,可以体“道”、悟“道”,进而行“道”的领导者。

其中教育内容包括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谦虚谨慎,柔弱不争;以慈待人,以俭行事;宠辱不惊,胸怀宽广。

老子;领导道德;教育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此官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以及图书,替执政者总结政治经验。

在此基础上,老子把获得的政治心得写成著名的《道德经》一书,被后人称之为“君人南面之术”的老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其中的领导道德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领导道德教育的目标老子认为领导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惟道是从”的领导者,“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品行高尚的领导者,就是能遵循“道”而行,不断为社会服务,为人民谋福利。

“道”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最高的范畴。

“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基础,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老子用“玄牝之门”和“天地根”来说明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

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老子更是明确地指出“道”是万物之源,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主要讲的是“天道”,是以宇宙、自然为对象而进行的,讲述的是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

当“天道”应用于领导活动中就产生了“人道”,即领导者的“德”。

因此,领导者的道德是以“道”为基础的,是“天道”在领导者工作中的体现。

老子认为道德高尚的领导者是“从事于道者”,是学习“道”,研究“道”,体悟“道”,在工作中躬身践行“道”,从而最终“同于道”的人。

所以,领导者最大的“德”就是效法“道”。

二、领导道德教育的内容(一)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认为天下动乱起于人的私欲。

私欲使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引起纷争,让社会变得永无安宁。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浅析老子的和谐思想

浅析老子的和谐思想

浅析老子的和谐思想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老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

如关于万物的生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诸多“和谐”问题,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

本文拟从《老子》――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出发,来初步探讨一下老子的和谐思想。

一.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老子》42章)道生一,是对道体本身的描述,道就是一,一就是道,道是一个绝对的独立的存在。

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是阴阳的统一体。

老子通过这样的表述,认为“和”、“和谐”是万物生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状态条件。

老子肯定道生化天地万物的运动根源和根据是“和”,“和”主宰着天地万物的生发,天地万物只有在“和”的境界中才能生发、运化。

而“和”与其它万物一样,是以道为根本的,没有道就没有阴阳二气,不会有“和”。

“道”以万物为实在内容,万物以“道”为存在依据。

“道”既是一切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纽带,又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和谐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宇宙万物的处境与发展必须遵从这一规律。

二.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体现老子的和谐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下面将逐一分述:1.人与自然的和谐道的和谐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具体说来就是要善待自然,老子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人在实践过程中,要遵循“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保持生态平衡。

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25章)。

也就是说,宇宙有道、天、地、人四大系统,人只不过是四大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人并不比地、天、道尊贵,人并不具有比物高的地位。

因此,人只有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地、天、道,尊重地、天、道的运行规律才能实现宇宙的和谐,也才能使人类长久地生存和发展。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1、《老子》一书: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农民小私有者愿望。

2、“治人事天莫若啬”——符合“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3、史官出生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主阶级统治集团的腐朽内幕,又承认道奴隶制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因此,他反对奴隶制的礼乐文化、典章制度,也攻击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上帝、鬼神宗教迷信思想。

4、老子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产生,是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

5、春秋末期在哲学上主要围绕“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的问题展开。

6、老子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重要贡献在于打击了宗教迷信,促进了科学,动摇了奴隶制度的哲学思想基础,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成长。

7、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天道无为。

8、“道”比上帝更根本——“象帝之先”,“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因此“道”是“不可为”的;“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的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

“无为”以“无不为”做条件。

“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1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重要,“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让万物自己生长、发展,而不发号施令。

11、老子反对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天道自然无为”这一唯物主义原则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意志,无所谓仁与不仁,它让万物自身自灭。

13、“无为”是最高准则,人要像天道学习,也不能有为。

14、庄子只讲自然无为,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5、战国末期的荀子,吸取了老子的天道自然的合理部分,在承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制天命而用之”16、“道”——人走的路(四通八达)——“方法”“途径”——规律性、普遍性17、老子将“天道”概括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

道德经59 长生久视

道德经59 长生久视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现代解读
老子认为,大到维持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 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都要从“啬 ”这条原则做起。所以说它是“长生久视之道”。 啬与俭当然符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不过, 若认为它是一种消极、退守的哲学,则未免流于表 面,未能看到其精神实质。 著名学者张松如说:“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 余地,才能早为之备;早为之备,才能在事物即将 发生之时及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及时 予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战无 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 无穷的力量。”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谢谢欣赏!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智慧案例
香港“船王”包玉刚,有着数以亿计的财 富。但他崇尚简朴,一直坚持把吃剩的菜放在 冰箱里,下顿热热再吃。外孙吃剩一半的苹果 ,他也会吃掉,从不浪费。 有一次,他的大女儿看见同学穿了双漂亮 的红皮凉鞋,很是羡慕,就央求父亲也给她买 一双。包玉刚就问她说:“你脚上穿的什么呀 ?”女儿说:“皮凉鞋啊!”包玉刚问:“你 有凉鞋穿还买什么凉鞋?” 另一次,女儿裤子的膝盖处磨破了,包夫 人就给她补了两块补丁,女儿噘起嘴不愿穿。 她便对女儿说:“你瞧,你爸的睡衣上也打着 补丁呢?”
道德大讲堂校本教材
现代解读59C.mp3
本章讲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老子把 吝啬当做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 是专指财物的吝惜。他认为,吝啬就是在精神 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真 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只有靠积累雄厚的德 。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联 系到一起了。 其实,“啬”在这里既可以解释为治国安 邦的根本原则,也可解释为“节俭”。因为老 子是十分重视“俭”德的,而这也是道家一贯 的主张和作风。老子把“俭”当做“三宝”之 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第五十九章[原文]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

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⑤,可以长久。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⑥。

[译文]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爱惜精神,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地积“德”;不断地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

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

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注释]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气、养护身心。

对“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

此句意为保养天赋。

2、啬:爱惜、保养。

3、早服:早为准备。

4、重积德:不断地积德。

5、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

母,根本、原则。

6、长生久视:长久地维持、长久存在。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治人事天,莫若啬。

莫若,犹莫过也。

啬,农夫。

农人之治田,务去其殊类,归於齐一也。

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於此。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常也。

早服谓之重积德。

唯重积德,不欲锐速,然后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者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道无穷也。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以有穷而莅国,非能有国也。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国之所以安,谓之母。

重积德,是唯图其根,然后营末,乃得其终也。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惟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凡物方則割,廉則創,直則肆,光則耀。

唯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謂音也。

夫音者,有而不用者也。

世患無以服人,苟誠有而能音,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

张荣明:《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观

张荣明:《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观

张荣明:《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观老子作《道德经》,凡五千言。

文字不多,用意深刻。

道士把《道德经》作为修道的经典,哲学家把《道德经》作为哲学著作,政治家把《道德经》作为政治学资源。

那么,《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是否有一个宗旨贯通始终?这值得我们分析。

《道德经》有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无碍大局,故本文忽略个别文字的差异。

概括起来,《道德经》的内容分为德论、道论两部分。

先看德论。

何谓“德”?《庄子》的解释一针见血:“心彻为德。

”心是透明的,若孺子之心,这便是德。

如何能使自己“心彻”?要领之一是“抱朴”,又叫“见素抱朴”,即内心朴素,纯真无邪。

若要纯真朴素,其一是不学世俗知识。

知识越多越妨碍修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使人懂得善恶,这本身就污染心灵:“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告诫人们应该“学不学”,因为“绝学无忧”。

其二是“寡欲”。

在老子学说中,欲望是生命修行的障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所以,应该消解感官欲望。

他又说,不知足是最大的祸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因而,应该“少私寡欲”,视金钱如粪土,“不贵难得之货”,“圣人不积”。

反过来说,对别人付出越多,对生命修行越有益:“既以与人己愈多”。

其三是以德抱怨。

老子教导人们“报怨以德”,有一颗“愚人之心”,像一个没长大的婴儿,“若婴儿未孩”,甚至“独顽似鄙”,在俗人看来不可理喻。

人生活在社会中,即便出家,也无法与社会隔绝。

怎样看待社会?怎样置身于社会?老子视现世为末世,他说现实社会道德败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儒家讲仁义道德,老子痛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他看来,社会变迁伴随着人心堕落。

老子要拯救人类,他提出的方案是,抛弃科技文明,“绝巧弃利”,抛弃社会道德,“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复归原始社会,“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原文及鉴赏【导语】:长生久视【原文】治人事天[1],莫若啬[2]。

《老子》对“死”的论述

《老子》对“死”的论述

《老子》对“死”的论述作者:陈毓飞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11期陈毓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摘要]中国哲学家及其哲学有关注人生、政治问题的特色,老子也不例外。

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一书中提到:“他(老子)看人生种种问题,乃从宏观出发,而又能微观地作多面的审视。

”本文试通过分析《老子》中重点篇章关于“死”及相关的“亡”、“失”、“长久”等的论述,以求搞清老子在这一问题上的观念。

[关键词]老子;死;亡[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1-0090-03一、《老子》论及“死”的脉络梳理“死”、“亡”、“失”、“长久”等字词在《老子》书上不同地方出现。

牵涉“死亡”这一主题的篇章有:三十三章、四十二章、四十四章、五十章、五十二章、五十五章、五十九章、六十章、六十七章、六十九章、七十三章、七十四章、七十五章、七十六章、八十章。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老子的观点,首先我们按王弼本排定的章次,分析集中论述生死问题的章句,逐一发掘其意义。

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①意思是“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

身死而不朽的才是长寿”。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以“死而不亡者寿”作结,可见老子对“死”与“亡”作了区分。

他认为自我修养可以使人达到“长久”,使个人的精神生命得以展开,这才是真正的“寿”。

王弼注:“身没而道犹存。

”安乐哲(Roger T. Ames)与郝大维(David L. Hall)Daodejing: Making This Life Significant 一书中,认为汉语中“亡”与“忘”属同源词,古书中往往有通假使用的情况,将此句译为“死亡但不被忘却是长寿”(To die and yet not be forgotten is to belong-lived.),并认为从老子这句话里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老子《道德经》中为公为民的人生观-2019年精选文档

老子《道德经》中为公为民的人生观-2019年精选文档

老子《道德经》中为公为民的人生观老子特别重视人生、重视自然,尤其重视人生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道德经》八十一章,包含着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哲学等方面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核心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人生而展开,全篇深入地探讨并论述了人生的“深根故柢,长生久视”之道。

一、顺应自然之道是人生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向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人的一生要顺应自然之道。

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之道是先于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第25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同上14章)自然之道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道的整体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只有在具体事物的变化中才能找到认识道的头绪和方法。

第二,自然之道是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产生的总根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4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21章)在自然之道的恍惚变动中化育出世界万物。

第三,道生万物,毫无自利目的。

“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章)为公天下,利及万民,自然而为,成为天下为公的楷模,既不居功自傲又不自我夸赞,与任何人也无争无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霍斐然绪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

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

历来解者不下数百家,各美其说,见仁见智,趣味不已!是一份中华大地宝贵的文化遗产。

内容丰富,哲理渊深,注家虽众,尤有未尽之处。

今以“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为主题进行研讨。

限于篇幅,略将拙见写出,用以就教于高明。

《抱朴子·论仙篇》曰:“若夫仙人,以药物养生,以数术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

”其中“苟有其道”的“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与“摄生”两个方面构成。

“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

“摄生”一词,解者与“养生”之义误为一谈。

今据《老子》第五十章原文原意为准,作为“趋吉避凶,数术延命”之内容解之。

不敢与人苟同。

拟目如下:一、养神练形,健身长寿(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三、结束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抱朴子·释滞篇》曰:“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可承按者也。

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老子》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

”可见五千言不同于一般文史哲著作,另有一番奥秘所在,是属“玄之又玄”的学问,要弄懂它却也有些难度。

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

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

道家颇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

“长生久视之道”即是“健身长寿之术”,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时谓之得道),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老子道德经》。

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大成捷要》曰:“道德经,阴符经,是兼三元而言也。

”今按“三元丹法”对生命奥秘探索在《老子道德经》中的依据,分元简述如下。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老子》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此章是天元丹法,清静修炼原理依据。

全真派盛传其说,有《邱祖小周天歌诀》“静极而动兮!一阳来复”,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一致的。

重点在一个“复”字上,即《易》之“复”卦之义。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此实为倒插笔,申述观“复”证得其“复”的必经过程。

从杂乱纷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来,回到本来之处,才可以说入静。

在清静之后,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能够“复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而去“盲修瞎炼”,就是“妄作”,难免失误,以致入魔之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知常容者,知道正常修炼的法度内容。

如《邱祖小周天歌诀》“微阳初生兮,嫩而勿采;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久而望远兮,采之无成”。

此即正常修炼法度内容。

“公”者,为阳,为均布,二阳升之象。

“王”者,同旺,为三阳升,为乾卦,旺而有力,即“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之象,“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

“天”者,为“乾”为“首”,“透三关,上泥丸”之事。

“道”者,任督通,阖闭之机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长寿。

故曰道乃久。

“殁身不殆”者,谓终身不遭病苦,可致无疾而终,尽其天年。

并非不死,故曰“长生久视”,而不曰“长生不死”。

《老子》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章是老子功理功法的高度概括。

“反”字颇具深义,贯串于内外丹法之中。

“反”与“顺”对。

“反”即是“逆”与“还”。

顺是自然规律,水性下降,火性上升。

“反”是逆行,修炼者则反其顺而为逆,使水上而火降,“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之说,即此“反者道之动”,为修炼之关键原则也。

“弱者道之用”。

“弱”即气功家所谓“放松”。

“放松”即是不用力,是无为。

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其“无为”是“为”出来的。

避免形神紧张,全体放下,静候阳生的体证原则之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即有种子,万物皆有种,无种不能生。

《周易参同契》曰“物无阴阳,违天背原,牝鸡自卵,其雏不全”,乃“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得配相交而后有生。

洞宾曰“腹内若无真种子,犹将热火煮空铛”是也。

“有生于无”者,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得配相交而来。

一阳来复自虚无中来人皆易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相交而来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示之,而不作“无生有,有生万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是讲“神息相依”的妙理。

《胎息经》曰:“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涵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和《玉皇心印经》“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的“有无相生”神息相依法都源于此。

盖因“有无”二字朴实灵活,既简明又具体。

黄元吉注《老子》首章有曰:“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之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

”可知有为呼,无为吸,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陈樱宁先生也尊黄元吉为师,许为私淑弟子)。

真是要言不繁,见解精辟之至也。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或称双修,或叫栽接法,最为隐秘,亦最易招误解。

陈樱宁先生在《抇善半月刊》中说:“言不雅训,事多隐曲,未便公开讨论也”。

然又多与房中养生混为一谈。

《抱朴子·释滞篇》曰:“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阳益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

此法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

”《千斤要方·房中补益》、《云笈七签》、《王屋真人阴丹秘诀灵篇》等有“夫妻双仙”之说。

陶弘景《御女损益篇》亦然。

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属于古代房中医学著作几种,以及现代房中养生之书亦复不少,或有可资参考者并不多。

道家南宗,颇重人元丹法,但人元丹法与房中采战有别,不可混为一谈。

乃“不宽衣,不解带,静坐合阴阳”之说,千金易得,道侣难求。

双仙更不易得了。

《老子》第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

”此章老子系统概述下手在人了手于天的功法基础,也是功法关键在一个“啬”字上。

这个“啬”字,《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

河上公解“爱精气,不放逸”。

啬同涩,为收涩,不外泄。

是“炼己筑基”之事。

能做到“不漏”,即叫“早服”。

高亨曰:“早服,尽早地服从”。

即是先一步治服叫早服。

也即是第一步要做到服从意念指导,把握得了阴阳。

筑基已固,做到了不漏精气,方可能积累精气,才说得上重积德,精气充溢,能量强,则能克服一切众病,不断积累,不可限量,做到能用意念调节自身气脉,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理想。

这一章即是讲的长生久视的功理功法,谓之“长生久视之道”。

道家每以身喻国。

《抱朴子·地真篇》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筋之分,犹五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

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

”在《易》以坤为国,为母,为土,在人脾属土,脾藏意,土生万物,母者资生之源。

“有国之母”,即得到生命力之源泉,自可达到“长生久视”,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此章条理清楚,层次井然。

“治人事天”的目的是“长生久视”。

可知“人”“天”二字是人身中“还精补脑”功夫的代名词。

取坎填离,与治人事天相一致。

《老子》第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此章八句四偶,依次撰述,步步落实,最后全盘显露,不致使人有杂凑之嫌,确系“言有宗,事有君”之词。

前四句,人我对举,可知属彼我之事。

后四句,言我而未言人,而人隐其中。

唯末两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全盘显露,诚为此章的窗口,可以洞见室内,而非空洞杂文。

“不失其所者久”,明系“治人事天莫若啬”的“闭固”效验。

“失”为走失,即不泄精气,即能持久。

“所”为处所,指丹田。

“死而不亡者寿”,解者每以人死其学说事业存在为“寿”解之。

其实,“寿”是指活着的人称“寿”,绝不能以死后称“寿”的。

其学说事业的存在,只能代表其学说事业的存在,绝不能代表其人的存在。

“亡”为走失,即不泄精气。

“死”为阳物萎缩,如马阴藏相而又不泄精气,即为长寿之证。

故曰:“死而不亡者寿”。

《黄庭外景经》曰:“闭子精路可长活”。

《玄女经》有:“死往生还,势壮且强”。

其生与死指阳物之勃起与萎软而言。

可见“死而不亡者寿”之“死”,即谓此。

陶弘景《御女损益篇》曰:“老子曰,还精补脑,可得不老矣。

”刘向《列仙传》写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亦即“死而不亡”之事也。

皆为长生久视之道在“人元”中的体现。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地元神丹,通称外丹。

烧炼服食以求长生,为道家的本旨。

《抱朴子·金丹篇》曰:“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两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周易参同契》曰:“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之,寿命得长久”。

又《抱朴子·金丹篇》曰:“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不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

”又说:“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

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

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

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

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

七转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

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

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可见“转”数愈多,效果愈快,若服十转之丹,岂不立地得仙了吗。

何以抱朴子只言九转而止,而不及十转之全数呢?又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作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