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等奖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34503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d.png)
《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兰亭集序》语文教案一等奖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dbdee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5.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
![《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f23364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4.png)
《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兰亭集序》的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中国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
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文章的重难点的: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
![兰亭集序 获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b66fa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5.png)
《兰亭集序》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和背诵等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尝试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王羲之的生平背景和书法成就。
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义。
2.2 课文讲解:分段讲解《兰亭集序》的全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特点,如行书的流畅、结构的严谨等。
2.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课堂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逐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4.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3 书法作品:让学生尝试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评估他们的书法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兰亭集序》的全文。
5.2 多媒体资源: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图片或视频。
5.3 书法用品:毛笔、墨汁、宣纸等书法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活动:6.1 书法欣赏与分析:展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分析其书法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书法中的笔画粗细、结构布局和墨色运用等特点。
兰亭集序 一等奖说课稿
![兰亭集序 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bdad71f10661ed9ac51f31b.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一、说教材“兰亭集序”是苏教版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心连广宇”板块的第二篇文章。
这一专题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和内容上也有独特的价值。
本文作者面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他的达观与自我排遣的情怀。
在思想内容上,本文和另外几篇文章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引领我们攀登东西方文化的精神巅峰。
二、说目标文中课程标准对这类古文的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概念。
学生若能很好理解文章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层的感慨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据此,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能力目标:理清课文内容层次,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情感目标:理清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慨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我就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次、一、之”的义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法和学法:这篇课文的书下注释已经很详尽了,教师主要抓重点字词以及难句,学生即可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可以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课我准备分为三个部分:一为熟悉课文部分,要实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二为分析作者情感变化阶段,要实现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为拓展延伸阶段,要让学生多角度理解不同人的生死观,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反复诵读文本。
本文语言整散结合,诵读可以体现语言的节奏感,领略王羲之酣畅淋漓的文风,也可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兰亭集序》说课稿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兰亭集序》说课稿1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809b8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f.png)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验字音旳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绪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旳句子或字词,教 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
同步,板书全篇思绪,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 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旳和教学要点旳再落实。
全文思绪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论述集会旳时间、 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旳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 觞畅饮,而引起出乐与忧、生与死旳感 叹。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修短随化
所之既倦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叹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五、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四)疏通文意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拓展
(一)导入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对
唐高宗恳求道:“父王为创建大唐,历尽 艰苦,而今日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 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我所要旳‘兰 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旳意思怎样?” 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 绝身亡。王羲之遗世旳最佳书法珍品,就 这么葬入了昭陵了。
三、说教学要点与难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
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 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旳教学要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旳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 次”等词旳义项;(2)背诵全文。
在课文二三自然段中,作者旳感情由乐转悲,对人旳
生死这一问题旳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因为经历浅,对其 中体现旳生死观不能很好了解,所以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 由喜到悲旳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旳主动情 绪定为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一等奖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992704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5.png)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等奖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
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XXX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
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c2b25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3.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8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说目标《兰亭集序》体现了魏晋时期散文抒情色彩浓郁的特点,文章文风清淡,语言静雅,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
根据课文的文言文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与讲授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研读文言文的思维方法。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a5b80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e.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教学要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三、自由读四、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
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兰亭文选序》说课稿 一等奖
![《兰亭文选序》说课稿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8f450e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2.png)
《兰亭文选序》说课稿一等奖兰亭文选序说课稿一、引入本研究内容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兰亭集序》的深入解析和讲解。
本说课稿旨在通过学生对这一经典文本的研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次课程适用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原文、讨论和分析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理解《兰亭集序》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研究《兰亭集序》中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掌握诗歌的欣赏技巧和解读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理解《兰亭集序》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研究《兰亭集序》中的常用词汇和句式;-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和个人解读;-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 课前导入- 利用相关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好奇心;- 通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学的了解和感受。
2. 研究《兰亭集序》- 逐段解读《兰亭集序》的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教授《兰亭集序》中的常用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 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个人解读,培养学生文学批评的能力。
3. 拓展研究- 介绍《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邀请学生读其他与《兰亭集序》相关的诗歌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课堂总结- 对本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引导学生思考《兰亭集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结合学生的研究收获,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任务。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5篇
![兰亭集序教案一等奖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4c6bf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5.png)
兰亭集序教案篇16【课前梳理】《兰亭集序》以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接触过,而且有相应的书法方面的总结,知识上是基本够用的。
主要是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以前以翻译为主的套路,在课堂上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辅助教学,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开头的部分(头两段),可以从学生的“聚会经历”入手,即生活中的感受会有哪些?一次成功的聚会所要具备的因素有哪些?时间、地点、天气、人齐、环境、活动、感受等等,那么这样一来课文的内容就不是很难懂了。
第三段是作者进一步展开论述的部分,是一种普通人感情变化的规律,即不同的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然而“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美时易逝,美景难留,不能不引起人的伤怀感叹。
由美好的短暂过渡到人生的短暂,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第四段中。
可以考虑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引发学生对生死价值的思考。
可涉及生命长短以及生命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可作为参考的资料,《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强调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不能不为王羲之的文章所感动。
因为这个话题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整体上看这片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与学生生活经历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进行人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为若干年后学生可能清醒完整地进行自我观照做一点儿准备。
【教学设想】用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王羲之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2、学习本文的记叙方式。
3、引发学生进行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自读、齐读三、以“聚会”的经历和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脉络四、引发思考【课堂简述】第一课时一、由“墨池临书”和“入木三分”导入二、学生自读,指导诵读三、比较下面两种表述顺序的不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兰亭集序》说课稿 头等奖
![《兰亭集序》说课稿 头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e6c1c57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b.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头等奖兰亭集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
该作品以行书形式书写,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
通过讲解《兰亭集序》,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欣赏并体会《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培养对美的审美品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研究《兰亭集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理解《兰亭集序》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2. 难点:学生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准确地描述《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艺术成就,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研究:请学生阅读《兰亭集序》,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3. 欣赏: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
4. 朗读:请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体验。
5.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兰亭集序》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6. 表达:要求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态度,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评价他们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中国传统艺术- 意境与情感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说课,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有所提高,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培养和引导。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态度,发现有些学生的兴趣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兰亭集序 获奖 教案 王羲之
![兰亭集序 获奖 教案 王羲之](https://img.taocdn.com/s3/m/b067e58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11.png)
《兰亭集序》精品获奖教案——王羲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特别是《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领会《兰亭集序》的文意,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3.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王羲之的生平及其书法艺术。
2. 《兰亭集序》的文意、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2. 《兰亭集序》的深层意境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王羲之的生平、书法艺术和《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 引导法:引导学生领会《兰亭集序》的文意,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和《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内容1. 王羲之的生平介绍:出生背景、书法艺术的发展、成就及影响。
2.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兰亭修禊、会友、赋诗等情况。
3. 《兰亭集序》的文意讲解:文章主题、结构、艺术特色等。
4.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字体、笔法、章法等。
5.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书法艺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兰亭集序》。
二、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教师讲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兰亭修禊、会友、赋诗等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兰亭集序》,讲解文意,让学生体会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意境。
三、书法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其字体、笔法、章法等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背诵《兰亭集序》。
2. 让学生结合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谈谈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拓展1. 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比较:让学生了解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的区别与联系。
《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
![《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2697591b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5.png)
《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兰亭集序》公开课一等奖内容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公开课一等奖得主,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兰亭集序》的理解与创作。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骈文,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首先,我想从《兰亭集序》的背景与意义入手。
这篇文章是王羲之在东晋时期的一次宴会上创作的,当时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聚集于兰亭,共同欣赏花鸟,品味美酒,畅谈人生。
这一场景成为了《兰亭集序》的灵感来源。
其次,我将从《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谈起。
王羲之以他独特的书法艺术,将文字与画面相结合,通过墨色的浓淡、笔画的粗细、布局的合理,表现出了兰亭宴会的热闹与欢乐,以及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
他以流畅自然的笔触,将文字与画面融为一体,使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了无尽的美与哲理。
接着,我将通过解读《兰亭集序》的主题与内涵,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兰亭集序》以兰亭宴会为背景,通过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思考,传达了对人生的珍惜与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陷入忙碌与焦虑之中,往往忽略了对人生的珍视。
而《兰亭集序》通过对兰亭宴会的描绘,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不要被繁琐的事务所累,要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美好。
最后,我将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创作一段舞蹈表演,以传达《兰亭集序》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舞者们将以优美的动作和流畅的舞蹈语言,表现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追求。
通过舞蹈的形式,我们希望能够唤起观众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让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共鸣与启发。
感谢大家的聆听,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兰亭集序》,并从中汲取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谢谢!。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532e1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9.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0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三、文本研习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
”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说课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510a2b70975f46527d3e1e4.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必修Ⅱ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三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悟作者的生命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也是一个目标。
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中字词句的意义;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难重点定为: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兰亭集序》说课材料 一等奖
![《兰亭集序》说课材料 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7f4f75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e.png)
《兰亭集序》说课材料一等奖《兰亭集序》说课材料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2. 理解《兰亭集序》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3. 分析、解读《兰亭集序》中的重要词句;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课件:包括作者介绍、背景知识、文本分析等内容;3. 《兰亭集序》的原文和注释资料;4. 学生练册和作业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王羲之和他的书法艺术,引起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兴趣。
2. 作者和背景介绍(10分钟)使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生平和他与《兰亭集序》的关系,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 课文解读(25分钟)第一节使用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原文,并逐句进行解读。
重点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
第二节分组讨论,由学生自行解读一段或几个句子,并进行演讲。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艺术鉴赏(10分钟)介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展示相关的书法作品和艺术作品,鼓励学生谈论和欣赏。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供以后的研究和讨论。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1. 学生的主动参与度;2. 学生通过讨论和演讲展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兰亭集序》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参考资料1. 《兰亭集序》原文及注释;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作品;3. 相关的艺术鉴赏资料和书籍。
以上是《兰亭集序》说课材料的简要内容概述,具体的教案和课件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
祝您的说课活动取得一等奖!。
《兰亭集序》说课稿 优秀奖
![《兰亭集序》说课稿 优秀奖](https://img.taocdn.com/s3/m/8f86033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e.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奖兰亭集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自序。
它以兰亭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在兰亭举办的宴会上,与友人们欢聚一堂,品味美酒,抒发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感悟。
本文以王羲之独特的笔墨技法展现出了东晋文人的风度和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主题,并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研究《兰亭集序》,引导学生感受友谊和人生的真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体会文字与意境的融合。
四、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欣赏等综合运用。
2. 学时安排:预计用时两节课。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的画作,激发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背景和主题向学生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上下文。
第三步: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让学生轮流朗读《兰亭集序》,并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可以借助课堂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步:分析和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通过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和体会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第五步:开展学生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一篇关于友谊和人生的作文。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想法。
第六步: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兰亭集序》所传达的友谊和人生的主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写作和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七、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东晋文人的风度和情怀- 友谊和人生的主题八、教学资源准备- 《兰亭集序》的课文和注释-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的画作- 学生的写作材料和作品展示区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说课稿 金奖
![《兰亭集序》说课稿 金奖](https://img.taocdn.com/s3/m/cf1b803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c.png)
《兰亭集序》说课稿金奖兰亭集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这首名篇;2.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兰亭集序》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2. 掌握文言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兰亭集序》的背景介绍;- 《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兰亭集序》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课堂参与度,本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兰亭集序》的世界;-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首先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课文内容,增加学生的视听体验;- 任务驱动研究:设置小组或个人任务,让学生通过研读《兰亭集序》的相关材料、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兰亭集序》的相关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该篇名篇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2. 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讲解《兰亭集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3. 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分析《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4. 探讨《兰亭集序》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通过课文片段的朗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描绘的意境。
5. 拓展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人对《兰亭集序》的评论和解读,促进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更深入理解和审美体验。
6. 总结与收尾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五、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评价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成果展示;3.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水平。
兰亭集序获奖说课
![兰亭集序获奖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700068707375a417866f8f91.png)
•读中思
•思考二:后两段弥漫着伤感的情绪,很消极,作者也很 悲观。学生探究——是否赞成这个结论,提出依据。 •(学生发言后)师生共同小结——文中否定一死生,体现
了生死同为大事,生死有别的观点。作者一想到死亡就悲叹,因 为生死有别,生延续着生命的价值,死终止了生命的价值。表面 的消极中深藏着对生命的留恋。作者虽有悲观,但要正确理解。
•6、大家齐读全文,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
的情感。(乐——痛——悲)
•三、作业: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突 破了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课时 •突破难点
•活动一 •读中品
•导入:大家参加过同学聚会,心情如何?
•
(唤起学生共鸣,用乐导入)
• 点拨—— •*王羲之的痛悲源于生命的短暂,他被死亡困扰着 ,他的悲观源于所处的时代,更源于对生命之爱。 •*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沉溺于悲观,王羲之的书法 成就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学生再举出 一些例子。) •
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沉溺于悲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强调投入过程的姿态是“满怀激情”“生龙活虎,不屈不挠”。( 史铁生)
•课前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做到读准字音和句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做到书面 圈画和标注重要文言字词。
•3、阅读:注释一和练习中有关王羲之的轶事。
•两课时安排:
•1、疏通文意并熟读积累。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兰亭集序获奖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说课稿:兰亭集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
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
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
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
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
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
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