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20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也逐渐加重。
环境侵权诉讼是当事人通过诉讼行为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障碍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
作为环保领域的一种重要诉讼模式,环境侵权诉讼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环境保护法律实施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诉讼中,证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所导致的损害是一大难点问题。
从证明角度出发,环境侵权诉讼具有以下问题:1. 证据难度大:环境侵权诉讼涉及事实和法律的复杂性,因此证据难以理清,证明困难。
2. 鉴定技术停留:环境诉讼证明的关键在于检验鉴定技术,因此环境鉴定技术的水平和准确度对环境侵权诉讼起着关键的作用。
3. 数量问题:证明问题要求大量、持久、频繁地收集和处理证据,需要大量的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环境鉴定人才,特别是在环境损害量较大时,证明问题更为复杂。
因此,深入研究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诉讼证明策略,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围绕“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研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诉讼证明的理论基础研究:从证明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产生的原因。
2.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策略研究:通过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诉讼中的判例进行分析,找出其证明策略特点和成败原因,归纳总结出有针对性的证明策略。
3. 环境鉴定技术评价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评价目前环境鉴定技术的应用情况和不足之处,为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合法律规范和对环境鉴定技术的科学评价,提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侵权诉讼证明策略。
三、研究意义1. 对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 通过对环境证明策略的研究,为当事人、律师和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诉讼策略,帮助其在环境诉讼中胜诉。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法律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法律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加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纷纷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在我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环境侵权行为的行政救济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是指当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侵害了他人或社会的环境权益时,受侵害者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救济程序,要求行政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或者给予行政处罚以纠正环境侵权行为。
我国现行环保法律规定了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但其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数以万计的环境污染事件,受害者众多,受损程度深重。
在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环境侵权行政救济程序效果缓慢、不力,难以满足受害者的维权需求,环保主管部门的救济职能也受到限制。
因此,研究环境侵权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环境侵权行政救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我国环境侵权行政救济的法律基础和制度框架,探究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情况;2. 研究我国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3. 探究我国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发展趋势,提出完善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有助于加强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增强行政救济的效力和公信力,促进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和发展;2. 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环保法律的贯彻执行,构建良好的环境法治环境;3. 有助于推动我国环保行政救济法律制度的发展,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国际影响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的法律基础和制度架构,分析我国环保法律的规定和国际惯例的比较研究;2.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实施状况,分析行政救济程序的流程和要求,探究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作用;3.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深入分析行政救济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对策;4. 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从国家法律发展的角度和实践体验出发,提出发展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制度的未来方向和具体建议。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法已成为世界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向社会强调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地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但由于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长期存在,环境侵权诉讼案件中诉讼方常常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实侵权行为,导致环境侵权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裁。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对于有效保障公民环境权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解决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感和遵从感。
其次,环境保护作为全社会重要的公共利益事项,环境侵权行为得到有效制裁可以有效地维护广大公民环境权益,从而保障公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研究内容1. 对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证明难、证明成本高、证据不足等问题的来源及其影响。
2. 分析目前国内外环境侵权案件的审判实践,总结其中较好的证明方法和案例,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
3. 探索如何完善环境法律制度的证据规则,以便更好地解决证明难的问题。
4. 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包括建立并完善证明标准和证据推定制度、加强法官在环境诉讼中的作用、推进信息化建设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调查现有环境侵权诉讼案例及律师被代理案例,分析案件中的分歧或争议,总结各方的证据取得方法,通过比较不同证明方法的利弊得出最优解。
五、预期目标本研究旨在解决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推动环境侵权制裁成为常态,保障公民环境权益。
六、研究时间安排计划本次研究时间为一年,具体时间表如下:第一阶段(1-3个月):了解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收集文献资料和案例资料,熟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4-6个月):分析环境侵权诉讼证明问题的现状及影响,深入研究国内外环境侵权案例,总结证明模式。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环境问题也不断浮现,环境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在此背景下,研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权益归属问题,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对理顺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步骤本文拟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源头、理论基础、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源头。
本文将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出发,探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
第二步: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针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本文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哲学等方面的理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属性、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步: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实践案例通过对环境侵权案例的分析和归纳,本文将总结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适用方式、判决标准和效果等实践问题。
同时,本文也将重点关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缺陷和不足之处,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三、预期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理论基础及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
预期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二是深入解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和社会价值,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三是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适用、判决和效果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建议。
环境民事侵权诉讼举证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民事侵权诉讼举证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随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民事侵权案件逐渐增加,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被侵权人的本该享有的合法权益,成为了当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中,举证责任一直是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而举证责任的不明确、不统一,则会对环境诉讼的效率、公正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问题,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的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举证责任制度,为环境民事侵权案件的审理提供一定的法律参考和启示。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举证责任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进行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举证责任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和评析。
2. 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问题:结合环境民事侵权案件的具体实践,分析案件中举证责任分配的难点和争议,并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 完善环境民事侵权案件的举证责任制度:根据分析,提出完善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举证责任制度的具体建议,促进环境民事侵权案件的更加公正和高效化。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以及对相关学者和法律机构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以全面、深入、实践性的方法对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进行研究。
三、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将进一步完善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举证责任制度,将有助于指导环境民事侵权案件的审理实践,通过提高举证责任的明确性和公正性,维护环境权益和多方利益的平衡,最大程度上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同时,本研究可能还将产生一定的行业和政策意义,也将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较为实用和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开题报告-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
一、研究背景当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及其救济己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因果关系认定、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方面与传统侵权行为有明显的不同,其救济制度也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
就环境侵权的涵义而言,我国学者多从追究加害人民事责任的角度展开讨论。
例如,有的学者指出:环境侵权是“公民或法人因过失或无过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损害环境的行为,而造成被害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失时,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有的学者则认为:“危害环境的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其侵犯的客体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
”还有学者提出:“环境侵权行为是在环境活动和生产、生活等其他活动中发生的,不法侵害他人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并致他人以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损害的行为。
”另一些学者则把环境侵权界定为:“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
”总的可以看出,环境侵权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造成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遭受损害的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的客体为人身权、财产权和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侵权从根本上有异于传统的民事侵害,尤其表现在其范围的扩大、时间的延长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要求对现有的以保护当世人为中心的侵害概念进行扩充。
环境侵权是一类特殊侵权,有关纠纷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学者也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展开了大量丰富而深入的研究,为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由于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立法和理论方面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满足实践中大量涌现的环境侵权纠纷。
讨论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时应牢牢把握其区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从其特殊性出发把握民事救济的必要性与及时有效性。
因环境侵权行为,公民的人身、财产、环境权益受损,从制裁加害人的角度而言是承担民事责任,而从保护受害人的角度来讲,则是权利救济问题。
中国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因大量的污染和破坏,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保障公民的生存和健康,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引发的环境侵权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着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治理环境侵权的问题,我国高度重视环保领域的制度建设。
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以行政监管为主、行政力量和公众监督为辅的环保体制。
但是,由于缺乏追责机制和公民参与意识不足等原因,环境侵权行为始终存在,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借助民事诉讼这一制度工具,对环境侵权行为进行追究和惩治,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促进政府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对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本课题旨在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制度的运作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与行政、刑事诉讼之间的关系;(2)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制度的法律框架和规则,包括法律适用、案件受理、证据规则、救济方式和量刑标准等;(3)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诉讼主体的限制、证据难以证明、赔偿金额难以确定、执行难等;(4)改进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制度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度,完善证明和赔偿标准,提高司法效率和执行力等。
2. 研究方法本项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比较法和实证法三种方法:(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文献、立法报告和司法案例,系统了解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制度的法律框架和实践情况。
(2)比较法: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环保诉讼制度,比较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的改革方向。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初探的开题报告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初探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化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究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环境民事责任制度。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2. 探索完善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途径和方法;3. 提出在环境民事责任制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展望未来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概念、法律基础及相关法规分析;2.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包括单一赔偿制度、证明责任原则、赔偿标准不明确等;3. 探究完善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低碳经济政策、服务于发展战略等;4. 未来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调研、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望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分析和总结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探讨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方式和途径;3. 提出完善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建议并对未来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发展进行展望。
五、参考文献1. 马风云,大气污染治理中的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初探[J],环保科技,2014年第4期。
2. 李国亮,从环境损害修复强制责任谈起:基于赔偿机制的研究,法律科学,2008年第4期。
3. 王洪波,论我国环境民事责任制的问题及其对策[J],环境保护,2010年第5期。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开题报告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开题报告1. 引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环境侵权行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旨在对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进行反思,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2. 现状分析2.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基本原则2.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2.2.1 赔偿标准不明确2.2.2 证明难度较大2.2.3 处罚力度不够3. 反思与完善3.1 建立严格的赔偿标准针对环境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建立明确的赔偿标准。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赔偿费用:恢复费用、修复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同时,在制定赔偿标准时应考虑具体情况,如地区差异、环境敏感度等因素。
3.2 简化证明程序当前,环境侵权行为的证明难度较大,给受害人带来不小的困扰。
为此,应通过简化证明程序来提高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实现效率和准确性。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加拿大的"倒退解释"制度,从而降低受害人的举证负担。
3.3 加强执法力度目前,对于环境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不足。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应加强对环境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
增加对环境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如提高罚款额度、加大起诉力度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4. 经济与环境的平衡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必须考虑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在完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时,需要兼顾环境损害的赔偿和企业的生存发展,避免给企业造成过大的负担。
可以通过建立环境保险制度,以转移部分责任和风险,实现保护环境和维护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5. 环境教育与宣传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对于完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至关重要。
应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环境侵权行为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6. 结语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密,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
生态破坏问题不仅损害了生态环境,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反观现代社会,法律规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相对完备,但实践中,仍存在很多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
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侵权行为、责任主体、责任界定等问题的关注。
然而,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于生态侵权责任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判例理论并不能完全满足实践应用的需要。
所以,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权利主体、责任主体与赔偿组织等相关问题,势在必行。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以生态破坏侵权责任为中心,重点探讨侵权主体的划分、责任的认定和规范,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赔偿制度等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法律制度。
2.侵权主体的划分,从个人、单位、政府等不同主体划分角度,分别对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生态破坏责任的认定和规范,主要针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认定标准以及责任的认定标准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造成危害的事实认定、法律因果关系的认定等内容。
4.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赔偿制度,从责任的程度和侵权主体层面,探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赔偿组织、赔偿标准和赔偿程序等问题。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可在以下方面产生积极影响:1.理论上,通过对生态破坏侵权责任的深入研究,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基础和支撑。
2.实践上,为处理生态破坏侵权纠纷提供依据,从而确定侵权责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以全面了解生态破坏问题的相关性质和特征,以及各类生态破坏案例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从而获取科学的研究结论。
我国环境侵权公诉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环境侵权公诉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侵权案件屡屡发生,但因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程序规定不完善、证据难度大等问题,环境侵权案件的起诉难度较大,并且案件的审理周期也比较长。
在当前环保形势严峻的背景下,研究环境侵权公诉制度,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我国环境侵权公诉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之策,以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同时,本研究也将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保全、审理效率。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加强环境保护。
研究环境侵权公诉制度,有助于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行为,强化环境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协作,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优化司法审判。
环境侵权案件检察机关主导的公诉制度有利于加快案件审理速度和审理质量,提高司法机关的审判效率和公信力,为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奠定基础。
3、理论创新。
本研究将运用法学、环境学、信息技术等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探讨环境侵权公诉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课题,对于研究公共法律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环境侵权公诉制度的概念与演化。
首先介绍环境侵权公诉制度的定义及其演变过程,探讨环境保护法律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2、我国环境侵权公诉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对我国环境侵权案件的审判情况进行调研,深入分析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侵权公诉制度的难点和瓶颈等。
3、改革环境侵权公诉制度的策略和路径。
提出完善环境侵权公诉制度的策略和路径,探讨如何创新环保检察部门的工作模式,使司法机关与环保部门有机协作。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环境侵权公诉。
对于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证据保全以及环境犯罪数据和案件信息管理等方面,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环境侵权公诉。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一、概述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研究是法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它涉及环境法、民法等多个法律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侵权行为及其带来的损害后果愈发严重,这使得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导致他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侵权人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这种责任不仅体现了对受害者权益的保护,也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责任主体的确定、损害后果的评估、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以及责任追究的程序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完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也有助于为环境侵权纠纷的解决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研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关注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以及环境损害的复杂性。
例如,环境侵权行为往往具有潜伏性、长期性等特点,这使得损害后果的评估和责任主体的确定具有较大难度。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认定与承担机制,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 环境侵权问题的背景与现状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侵权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
在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侵权是指因污染或破坏环境,导致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环境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环境侵权事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环境污染侵权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污染类型也日益多样化,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这些污染行为不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环境侵权的民事赔偿范围的开题报告
环境侵权的民事赔偿范围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大国,但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侵害环境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环境侵权的民事赔偿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侵权的民事赔偿范围,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民权益。
二、研究内容
1.环境侵权的界定及民事赔偿的法律规定
2.环境侵权的民事赔偿范围及限制
3.建立环境侵权民事赔偿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环境侵权民事赔偿实践案例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律分析和案例分析三种方法。
文献研究将通过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归纳和分析,确定环境侵权的民事赔偿范围。
法律分析将重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对环境侵权的赔偿范围规定及其实践运用情况。
案例分析将从环境侵权的具体案例出发,分析各种因素对民事赔偿范围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
1.明确环境侵权的民事赔偿范围和限制
2.深刻认识建立环境侵权民事赔偿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民权益提供法律参考
4.对环境保护与公众利益的平衡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依据在中国,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境保护法规也逐渐完善。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环境污染问题,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对环保法律制度的不满。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其次是完善法律制度。
其中,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是中国环保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研究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为完善我国环保法律制度提供参考。
二、选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然而,许多环境民事纠纷案件却存在着审判周期长、诉讼成本高、执行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保护,也制约了环保法律制度建设。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将从法律层面探讨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理论依据、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分析其在解决环境民事纠纷方面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概念、历史演变和理论基础。
2.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法律原则、程序和实践效果。
3.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与其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分析。
4.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与对策。
四、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 全面了解我国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2. 分析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3. 比较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与其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优缺点。
4. 提出完善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五、研究难点和拟解决的方法在本研究中,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对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如何实践完善制度。
为此,本文将积极采取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法,对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完善路径和实现路径进行科学探讨。
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污染等民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图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
而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突出。
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可以向法院提起环境保护诉讼,要求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恢复受损环境等行为的一种诉讼制度。
通过此制度,可以有效地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政府部门的环境监管职责,促进公民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起一个健康、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
然而,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环保组织难以证明自身合法性,法院的认定标准不一致,法院处理案件缺乏透明度等。
因此,研究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实施问题,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协调政府与社会力量有效合作、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1、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制度下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进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实现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稳步推进。
2、研究内容(1)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基础和主要内容。
(2)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的现状及其问题。
(3)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的原因分析。
(4)从完善环保组织的合法性认定、建立统一的认定标准、加强对环保组织保护的力度等方面提出对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问题和原因进行研究,同时利用调查问卷法和实地访谈法等方法收集和分析从事环保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阶段:文献资料调研和整理(时间:2021年7月-2021年8月)第二阶段:案例分析和政策分析(时间:2021年9月-2021年10月)第三阶段: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1月)第四阶段:研究结果分析和对策提出(时间:2022年2月-2022年3月)第五阶段:论文撰写和提交(时间:2022年4月-2022年5月)五、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施上的问题及其原因,总结出相应的对策,为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提供参考,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对我国民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明确诉讼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初探的开题报告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初探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此背景下,环境民事责任制度被提出并逐渐得到重视。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是指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时,污染者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赔偿责任,以弥补因其行为造成的环境损失和对公众利益的侵害。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对于减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实施需要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本论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重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实施现状和效果评价,以我国为例,对环境民事责任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我国环保领域的落实情况。
3.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方案,以探讨目前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实施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未来可行的改进方案。
4.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以探讨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专业期刊等资料的梳理和研究,对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相关理论、实践和政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实际应用情况、问题和存在的原因,并基于问题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术研究机构和相关专家学者的调查数据和研究报告。
四、论文预期结果和贡献本论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对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应用情况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预期结果包括:1.对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更好地理解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的内涵和目的。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民事执行救济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实践问题。
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许多债权人因为经营风险、市场竞争
等原因债务逐渐增多,而债务违约事件也逐渐增多。
如果没有有效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不仅会造成债权人的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在对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将对相关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作用,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
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2)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进行改革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对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文献、学术期刊、报纸杂志等进行综合分析。
(2)案例法: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
(3)调查法:通过对相关部门、机构和个人的调查和采访,了解其对民事执行
救济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四、研究预期结果
(1)深入了解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提出一些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改革建议,以期提高司法效率、维
护债权人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稳定。
(3)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开题报告完整版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开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开题报告学院:班级:姓名:日期: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环境法学者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在立法统一协调、举证责任转移、因果关系推定、损害赔偿范围与责任承担的方式、救济的途径和保障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影响着实际中环境侵权案件的处理,使得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人的民事权益难以真正得到维护。
通过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探讨,以促进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是为研究目的。
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指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对推动立法的健全与完善,更好的维护环境侵权案件中受害人的民事权益,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我国,有关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主要分散于《民法通则》、环境基本法与单行法之中,此外,民事程序法中亦有规定。
1986年的《民法通则》对各种的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其中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⑴停止侵害;⑵排除妨碍;⑶消除危险;⑷返还财产;⑸恢复原状;⑹修理、重作、更换;⑺赔偿损失;⑻支付违约金;⑼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⑽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此外,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的民事责任规定、第130条关于共同侵权民事责任的规定、第83条关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规定等等都与环境污染有关。
在环境法中,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规范相当丰富,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侵权纠纷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制度,认为当前的法律救济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制约和惩罚手段。
因此,本文旨在对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供相关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问题:
1、我国环境侵权纠纷的现状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和问题?
2、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制度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3、如何完善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制度?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和政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环境侵权纠纷的案例和处理情况等进行梳理和分析,然后对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制度进行评估和探讨,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研究意义:
1、对于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对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增强法制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预期研究成果:
1、对我国环境侵权纠纷的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2、对我国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制度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和探讨。
3、提出有效、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为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供相关建议和参考。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民事纠纷的
解决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难以判断责任方,缺乏维权渠道等。
因此,建立环境
民事纠纷仲裁制度,有助于保护公民、企业和政府的合法权益,促进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探讨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在解决环境矛盾方面的作用,提出完善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
1.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2. 环境民事纠纷的案例分析;
3.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运作机制;
4.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评估和完善;
5.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6. 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然后根据搜集的案例对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进行
分析和评价,并对环境民事仲裁制度进行访谈调研,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五、预期成果
本文将尝试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访谈的方式,提出更科学、更完善的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模式,为保护环境、解决民间争议提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背景
当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环境侵权及其救济己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因果关系认定、举证责任、诉讼时效等方面与传统侵权行为有明显的不同,其救济制度也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
就环境侵权的涵义而言,我国学者多从追究加害人民事责任的角度展开讨论。
例如,有的学者指出:环境侵权是“公民或法人因过失或无过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损害环境的行为,而造成被害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失时,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有的学者则认为:“危害环境的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其侵犯的客体包括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
”还有学者提出:“环境侵权行为是在环境活动和生产、生活等其他活动中发生的,不法侵害他人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并致他人以环境权益或其他财产、人身权益损害的行为。
”另一些学者则把环境侵权界定为:“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
”
总的可以看出,环境侵权是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从而造成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遭受损害的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的客体为人身权、财产权和公民环境权益。
环境侵权从根本上有异于传统的民事侵害,尤其表现在其范围的扩大、时间的延长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要求对现有的以保护当世人为中心的侵害概念进行扩充。
环境侵权是一类特殊侵权,有关纠纷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学者也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展开了大量丰富而深入的研究,为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由于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立法和理论方面相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满足实践中大量涌现的环境侵权纠纷。
讨论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时应牢牢把握其区别于一般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从其特殊性出发把握民事救济的必要性与及时有效性。
因环境侵权行为,公民的人身、财产、环境权益受损,从制裁加害人的角度而言是承担民事责任,而从保护受害人的角度来讲,则是权利救济问题。
二、研究意义
工业革命与技术革新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难题,环境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从单纯的、原始的防治污染到有意识地保护环境,直至环
境立法,人类在调整改善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终于认识到,借助环境法律严格规范人类自身经营活动、严惩污染环境与侵害环境权利的行为,是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环保工作必须制度化、法治化。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环境侵权及其救济方面的研究较早,多已形成了系统化,但不足之处也是难免。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可以缩短我国理论探索的进程,避免在实践中走弯路,如国外最先提出的因果关系推定、部分排除危害、中间排除危害、代替性赔偿、受害人的咨询请求权等理论成果,我国完全可以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涉及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多个部门法,内容繁多,体系复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目前,国内环境法学者多是针对环境侵权的某一个方面加以论述,如环境权、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构成要件等等,曹明德先生著的《环境侵权法》和王明远先生著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对环境侵权救济进行了深入探讨,但针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而言,篇幅相对较少。
总的看来,我国目前尚缺乏针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关立法也不完备,法律之间的冲突尚未解决,导致实践中无法及时、合理的对受害人进行救济。
因此,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重要意义。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首要价值就是弥补受害人因为环境侵害而遭受的损失,包括人身损害及财产损害,环境损害、精神损害在内的合法权益。
首先,通过损害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使受害人在金钱上得到补偿,从而实现对权利的初步救济。
其次,可以激发公民保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同时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者起到警示预防作用。
通过使环境侵权人承担“排除侵害”的民事责任,事先对持续进行的造成健康乃至生命损害的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预期,体现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抑制与预防功能。
最后,该制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环境的保全上,根据不同的环境侵权问题,采取相应的责任方式,能够促使被污染或被破坏的环境得到更有效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研究现状
2002年我国第一篇关于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文章诞生,即《英美法系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主题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显示有25篇期刊文章,47篇学位论文。
目前我国对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研究还比较少,因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内容庞大,结构复杂,学者们更倾向于系统研究。
现有的研究来看,民法学界主要是
以私权保障为核心,通过扩大解释侵权理论,延伸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来救济环境侵权。
由于环境侵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民事侵权,如何在传统民事救济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以在损害扩大的前端就化解矛盾纠纷至关重要。
在环境法学界,主要从环境侵权本身进行研究,比如概念界定、救济方式及途径、归责原则、抗辩事由、法理基础,以及域外比较法。
比如环境法作为新型学科,虽然现有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研究较少,但是这样的理论探讨仍然为环境民事救济领域的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方面仍存在很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学者们更加深入研究相关制度,为立法提供切实的理论基础。
现有的研究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四、研究内容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法理基础
(一)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界定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法理基础
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侵权行为
(二)损害事实
(三)因果关系
四、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中的抗辩事由
(一)不可抗力
(二)正当防卫
(三)紧急避险
五、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方式
(一)仲裁
(二)排除危害
(三)损失赔偿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查阅已经被总结记录下来的文字、数字等相关资料,并进一步进行搜集、分类和总结,从而研究社会行为和探究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
2.定性分析法,是指对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等方面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考,从而推断出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六、研究进度
2018-09-08至2018-09-13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2018-09-14至2018-10-07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8-10-15至2018-11-15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一稿
2018-11-16至2018-12-09 修改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二稿
2019-02-25至2019-03-03 参加毕业设计(论文)预答辩
2018-12-24至2019-03-03 进一步修改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定稿
2019-03-04至2019-03-15 毕业设计(论文)查重
2019-03-16至2019-03-31 参加答辩
2019-04-01至2019-04-04 毕业设计(论文)定稿、打印、装订完成后上交
七、参考文献
[1]白涵羽. 环境侵权救济基金制度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8.
[2]孟朝艳.社会管理创新需求下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的重构[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02):82-84.
[3]李朋. 产品大规模侵权民事救济困境与出路初探[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4]杨晓瑜.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7.
[5]李继林. 环境侵权责任主体的司法扩张与限制规则研究[D].贵州大学,2017.
[6]宝丽尔. 缺陷食品侵权救济制度研究[D].新疆大学,2017.
[7]李柯阳. 中国环境侵权制度问题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8]任延恒.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9]熊斌. 环境污染侵权有效救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0]林晓霞. 我国农村土壤污染侵权民事救济制度之完善[D].福州大学,2016.
[11]周文颖. 环境侵权损害公共补偿基金制度研究[D].华侨大学,2016.
[12]王吉萍. 论环境侵权救济中恢复原状的适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6.
[13]杨小玉.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4]孙洪旺.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5]黄立嵘. 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指导教师评语及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 200 年月日
答辩小组(或县级电大)意见及成绩评定:
答辩(或审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盖章
答辩小组长(或审阅负责人)______________ 200 年月日答辩小组(或市州电大)意见及成绩评定:
答辩教师(或审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盖章
答辩小组长(或审阅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 200 年月日省电大终审意见及成绩评定
审阅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盖章
审阅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