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3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4.颜渊、季路侍(1)。
子曰:“盍(2)各言尔志。
”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
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 1 《论语》十则
学国学 1.住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 要行一日好事。
——《格言联璧》
【古文今译】 活在世上一日要做一日好
人,做官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事。
【评说】 把今天过得问心无愧,比任何形式的许诺都有 价值!
2.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 ——《庄子· 齐物论》 【注解】 詹(zhān):说话烦琐、喋喋不休的样子。
答案: 1.①敏捷,勤快 ②小心谨慎 2.①靠近, 到……那里去 ②修正 ③通“矣”, 句末语气助词 3. 自立, 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周礼的要求处事,这③同“智”,聪明,明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 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5.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 6.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不知为不知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仁者乐山 仁者静 仁者寿 5.于我如浮云 6.小人长戚戚
诵读第一、二、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敏 . 于事而慎 . 于言①(
三、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 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 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 南宋朱熹将它和《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 《中 庸》合编为“四书” ,与“五经”并列,后来成为读书人 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全书二十篇,每篇由长短不同的若干段文字组成,多数是 以“子曰”开头的孔子语录,少数段落略有记事和对话。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为《论语》中的十则文言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修养。
孔子说,学习后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体现了曾子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严格要求。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以及能够通过复习有所创新和发现。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缺一不可。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子路说,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这是对待知识应有的诚实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这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法。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和善于向他人学习的精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传世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源头,对于人们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十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原文及翻译如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习并努力练习,这难道不是极好的吗?”2、子曰:“攻乎畏途,施诸己而不愿,施于人而不必,此之谓大丈夫。
”子曰:“勇于开拓新领域、不自私地给别人所希望的、不附和即便别人不需要的,此之谓大丈夫。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统治一个由千多个部落组成的国家,要守礼敬、可信任、勤俭持家、爱护百姓、据时应变。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弟子,走进家门要孝顺,出去要友善,谨慎而可信任,要普爱众人又要特别爱仁义。
”5、子曰:“事父母平,可谓孝;言而有信,可谓仁;行有余力,可谓知。
”子曰:“对父母表示一致的尊重,这可谓孝顺;能够如实说话,这可谓仁德;日常行为要有余力,这可谓明智。
”6、子曰:“事君尽礼,言而有信,雅正,不失辨,可谓仁。
”子曰:“对君主尽心尽力,言语必实,雅正,不会有失败,这可谓仁义。
”7、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审视其所做之事的目的、探究其动机、探测其情绪的安稳,然后再论断其人,人们怎会乐意这样呢?怎会乐意这样呢?”8、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勇于担当,任劳任怨、路很远。
”9、子曰:“君子慎其独也。
”子曰:“君子在独处时要小心谨慎。
”1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说话要忠实,行动要有果效。
”通过论语十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提倡的道德准则和人生 path、values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道德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不断改善自我;以“攻乎畏途”来开拓新领域,勇于接受挑战;孝顺父母,爱护百姓;尽心尽力辅佐君主;经常审视自己,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走上人生的正道,真正实现“大丈夫”。
论语十则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 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 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 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 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 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率先提出中国人 几千年以来做人的标准之一,即“安贫乐道”,俗话 说“人穷志不穷”,人活在世上要有骨气,坚守道义 和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知足常乐,鄙视那种 获取“不义之财”的可耻行径。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提出了人生三个 阶段的道德修养标准,也是世人常犯的过错——好色、 斗狠、贪财。有此三种毛病的人,往往不顾社会公德 和法律,侵犯别人,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其结果是:纵欲短寿,与人结仇,利欲熏心,不择手 段。这种人必然成为社会的公害,为人所不齿。
反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贪官,一旦 掌握某些权力,不是想着怎样为人民服务,而是投机 钻营,图谋升官发财,贪得无厌,将贪污财物转移出 国,稍有风吹草动,便蒙混出逃,即使暂时躲避了处 罚,但已身败名裂,为人民所不齿。 所以,孔子主张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做一个正人君子,利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这个思 想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赏析】在本则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 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 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 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 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 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的道 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一、认识先贤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论语》简介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三、经典研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重点字词饱:饱足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于:对于(在)而:表并列慎:小心,谨慎就:靠近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焉:语气助词已:通矣,了(2)翻译: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一则谈的是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重点字词有:通又。
于:在。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遵从,随。
踰:逾,越过。
矩:规矩。
(2)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超越规矩。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则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范文一】伟大的先哲孔子创造出了伟大的思想体系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的核心书籍就是《论语》。
其中的十则就是《论语》中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耳熟能详,影响深远。
下面我将对这十则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条可以说是有关待人接物的准则,表现出孔子对待友谊的看法。
他认为朋友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只要是好友,就应该心怀感恩,互相尊重和帮助。
第二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条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禁止伤害。
不管是语言上的伤害还是行动上的伤害,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感受,还要兼顾他人的感受。
第三则:“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一条是表达了追求自由平等、发挥自己才华的想法。
五斗米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农业产品,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这种商品上卑躬屈膝地进行交易。
孔子认为,做为一个有志气的人,不应该因为物质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第四则:“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意思是说,做事要有计划,不能轻易妄动。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不急不躁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做事的关键。
第五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做一个好人,就要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本”而努力。
只有将基础工作做好了,才能做出更高层次的成就。
第六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一个人要学习,就必须要懂得思考,一个人如果不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学习的效果。
学问不仅仅是读书,还要有思考,有灵性。
第七则:“有教无类。
” 这一手是表达孔子对平等教育的追求。
孔子认为,一种优秀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社会的,不应该有阶级分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平等教育的目标。
第八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老师。
只要是具有深厚知识并能够教导有为的人,都可以成为其他人的老师。
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贬低他人。
第九则:“国之大事在孝。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介绍《论语》十个重要的章节作为研读内容。
1.学而篇:介绍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学习的重要性。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为政篇:强调君主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刑罚和威权。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八佾篇:阐述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认为通过规范的礼仪可以达到道德的修养。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季氏篇:揭示了孔子对贤德人才的要求,认为只有能够以德行来辅佐君主的人才是真正的贤者。
5.里仁篇:阐述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要以“仁”来对待他人。
6.公冶长篇:强调要固守道德原则,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7.子张篇:强调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求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其中有著名的名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8.忧思篇:提出了人生的重要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忧虑,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9.泰伯篇:强调要尊重上级和懂得分忧,同时也要对待下级友好和宽容。
10.雍也篇:强调要尊重传统和敬畏上天,不要随意改变和追求功利。
通过对以上《论语》十个重要篇章的研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和礼仪来治理国家和塑造个人品德。
《论语》中的思想和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
因此,《论语》的研读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完美版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文化经典
《论语》十则
名著导读《论语》
1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颁奖词】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 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 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 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 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 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 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
在第九则中,孔子认为:“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 重个性有矛盾吗?请联系实际谈谈 看法。
第九则
【明确】没有矛盾。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
在礼教的基础上的。孔子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其实没 有差别。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 这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孔子的这句话出 现在遵从礼教的前提下,而现代教育主张的 张扬和尊重个性是针对个体发展,二者并无 矛盾。
第四则
【明确】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显出他们不 同的个性。(子路—性情急躁,颜渊—儒 雅的谦谦君子,孔子—长者风度。)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第五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
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 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第五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盍:何不。
敝:破、坏。
伐:夸耀。
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第四则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 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 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明确:《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 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 事须勤勉;
“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 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 所以总是忧愁不安;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 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 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矩,规矩。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 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 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仁爱之人则和 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 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 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 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 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林 孔子墓地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 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返回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 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 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 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 《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 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 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 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 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 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这里, 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 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 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 味,”即为明证。
中国文化研读之《论语》十则
中国文化研读之《论语》十则《论语》是一部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了孔子教育学生的思想和方法。
《论语》的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礼仪等多个方面,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论语》中选择十则进行研读,并分别探讨其思想内涵。
1.“君子不器”(《子路》),这一章节讲述了一个有关孔子对人的评价的故事。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懂得宽容,不应该以器物的好坏来定义一个人的品德高低。
这说明孔子注重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而非外在的物质和表面上的形象。
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这一章节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其个人生活和职责履行得到满足后,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探索更高层次的事物。
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明确自己的优先次序,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阳货》),这一章节讲述了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
孔子认为,了解一件事情并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也不如从中获得乐趣。
他强调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投入和享受,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路》),这一章节中,孔子强调了交往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过分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应该关注自己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他人。
这对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这一章节中回答了一个关于学习的问题。
孔子认为,学习并非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重复和巩固的。
他以“其道光明,其事虽小,不容则入,不出则守”来比喻学习的过程。
这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来说,也提醒了我们要善于反复学习,不耐烦的心态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路》),这一章节回答了关于怒气的问题。
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语文:《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论语十则》译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解词:耻:以……为羞耻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