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导学案 必修三 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生命的赞歌 第5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生命的赞歌 第5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鲁人版必修3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会赏识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

赏识,是为人之道。

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

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

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

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

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

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

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

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

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含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

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

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

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

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温暖的人情……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

2.5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5(鲁人版必修三) (1)

2.5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5(鲁人版必修三) (1)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习目标]1.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残疾人家人内心的悲苦。

2.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3.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浯言。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导语: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课时:一课时一、介绍作者二、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2、讨论: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

三、划分段落层次,按情节的发展顺序分成四个层次:见教参。

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作用: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讨论:哪个是主人公?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1.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

2.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得知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安慰,无微不至的照顾3.贝尔曼(1)初见贝尔曼:(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2)再见贝尔曼:(正面描写)[当地知琼删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3)重见贝尔曼:(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教案 必修三 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教案 必修三 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

现在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这篇文章编排在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生命的赞歌”中的第三篇课文。

围绕“生命的赞歌”这一主题选入了《屈原列传》、《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及自读课文《文天祥千秋祭》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体会伟大的自然生命背后是更崇高的社会生命。

本专题学习的方式是文本研习.单元教学总目标是: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体验丰富情感,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小说自身看,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教材将这篇小说放在此外,希望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定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正向成人发展,对于过去生活于父母羽翼保护下的生活仍就很依恋,生理的成熟又令其心理躁动不安,没有更多的人生历练使他们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认识与情感上加以正确引导。

同时,从语文教学上来说,这是学生高中课本中难得的精品短篇小说,对于日益被网络魔幻小说异化的学生来说是无疑是一剂清新剂。

因此,我制定了课前预习,设计了预习提示。

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目标.三、目标确立(一)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鲁人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鲁人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鲁人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鲁人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鲁人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会赏识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

赏识,是为人之道。

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

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

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

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

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

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__的深刻的主题思想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3.体会并学习__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__的主题的把握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__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__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300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__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纽约的格林尼治村,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开端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2.(12—36)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但是琼珊已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也该离开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叶子始终贴在墙上,这使琼珊觉悟到自己的错误,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结局琼珊病愈,贝尔曼去世。

(附__线索明线:琼珊病重——病危——转好——脱离危险暗线:贝尔曼画长春藤叶——生病——病危送进医院——去世)(三)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这这三个问题)1.怎样理解贝尔曼的杰作?明确: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画出来的那一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副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1、阅读语段,概括主人公贝尔曼这一形象特征。

①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
②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
③读课文第52节:重见贝尔曼
④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归纳总结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2、分析小说的情节
①小说最撼动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说自己的看法。

②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3、深入探讨
探讨1:最后一片叶子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提示: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探讨2:可以说,贝尔曼所画的那片常春藤叶属于他一生的杰作,请问为什么这么说?
4、写作练习
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头已写好)
(提示想象: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

鲁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鲁教版-语文-高一-《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细细阅读文章结尾,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从时间顺序理清文中人物行为脉络。

2.品读文章结尾,体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妙处。

【知识链接】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注音苔藓(xiǎn)扶弱济困(jì ) 掺酒()出殡(bìn) 瞥见(piē )蹑手蹑脚()昵称(nì ) 狭窄(zhǎi) 窗槛(jiàn) 着想(zháo)整体感知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住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三鲁人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Word版1

高中语文必修三鲁人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 Word版1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2、探讨欧亨利式结局的价值;3、理解底层艺术家守望相助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重点: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三、教学难点:探讨欧亨利式结局的价值四、教学时间:第二课时五、教学方法:讨论式六、教学过程:(一)引入(1分钟):这段时间同学们读了一些欧亨利的作品,也预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我相信对欧亨利式的结局特点应该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齐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嗯,不错。

但是这样问题太简单了,更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后头。

但是有同学却对欧亨利式经典的结局设置提出质疑:总是这样设计结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得承认,这个质疑是很有意思的,可能表达了不少人的心声。

今天这节课,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种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局究竟有什么价值。

(二)过程(38分钟):第一阶段:本文中“出人意料”的结尾是怎样的?(3分钟)(设计意图:明确本文出人意料之处,为后面进一步分析做铺垫。

)过渡语: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对这篇小说中出乎意料的结局有清晰的认识。

1、提问:我想问大家,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在哪里?2、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学生个别回答,同学相互补充。

3、结论:(1)叶子居然是假的;(2)叶子居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3)贝尔曼居然得肺炎去世了。

(预案:部分不熟悉文本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琼珊起死回生,叶子没有掉。

教师对策:进行引导:这是故事的最后结局吗?不是,这是出人意料的逆转,但不是故事的结局。

)第二阶段:探寻出人意料结局背后的“情理”,全面认识贝尔曼的形象。

(20分钟)(设计意图:通过对于小说意料之外的“情理”的梳理,全面认识贝尔曼形象,为理解小说的主题做铺垫。

)过渡语:这些地方是不少同学第一遍读这篇文章感到出人意料的,但是我们知道欧亨利小说的出人意料的结局之外,必有其合乎情理的地方。

(所谓合乎情理,就是合乎人之常情,合乎事物本身的道理。

【导学案】最后的常春藤_语文_高中__3715220002

【导学案】最后的常春藤_语文_高中__371522000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领会学习目标及听取微课自主完成预习案的学习,预习完毕后自主完成预习检测案。

(一)【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

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3.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乐观向上地对待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细细阅读文章结尾,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 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三)【学法指导】1、阅读课文,从时间顺序理清文中人物行为脉络。

2、品读文章结尾,体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妙处。

(四)【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1.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二.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其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等。

预习案一,听微课一,完成下面基础知识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苔藓.()扶弱济.困( ) 掺.酒()出殡.( ) 瞥.见()昵.称( ) 蹑手蹑.脚()窗槛.( ) 着.想( ) 锡镴.()拐弯抹.角()气吁吁.()砖砌.()唠.叨( )咆.哮()()牛仔.()2.借助工具书,结合文意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速之客二,听微课二完成下面“整体感知”环节1、本文以常春藤叶为题,常春藤叶与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读全文,复述本篇小说故事情节,概括文章揭示了什么主题。

2.5 最后的常春藤叶 导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1)

2.5 最后的常春藤叶 导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1)

【学习目标】1、主人公贝尔曼人物形象分析;2、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3、认识建立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细细阅读文章结尾,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1、作者、文体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2)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情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概括描写、具体描写、细节描写等。

2、读课文并在文中画出下列词语,并准确记忆字音字形。

锡镴..()()苔.藓()出殡.()方兴未艾.()自怨自艾.()蹑.手蹑脚()着.想()瞅.一眼()抹.布()转弯抹.角()济.济一堂()无济.于事()模.样()模.仿()3、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住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鲁人版必修3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鲁人版必修3

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第一课时)时间主备人:审核:检查反馈导入新课【温习故知】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寥.落()愤懑.()洗涤.()攒.射()喋.血()桀.骜.()()立仆.()山阿.()从容.()虐.杀()浸渍.()菲.薄()不惮.()长歌当.哭()陨.身不恤.()()追悼.()绯.红()庸.人()惩创.()尸骸.()【预习新课】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逛.()来逛去矮墩墩..()砖砌.()昵.()称蹑.()手蹑脚苔藓.()气吁吁..()殡.()仪馆2、○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几种?○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

【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以叶子为主题诗,歌曲。

如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隋·孔绍安《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唐·修睦《落叶》当今歌手阿桑也有一首歌是咏唱叶子的,说“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叶子有关的小说,题目是《最后一片叶子》,作者是美国小说家欧·亨利。

【了解作家与作品】欧·亨利:原名威廉•波特尔,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与契诃夫(俄)、莫泊桑(法)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经历过的坎坷岁月,不幸遭遇,给了他与各类人物接触的机会,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不仅描写了他们的生活和苦痛,更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

小说的结局以诙谐幽默见长,往往在幽默中揉进辛酸,形成“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因此他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小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因此他的小说结局又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学习环节学习内容教与学笔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高中语文 2.5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1 鲁人版必修3

高中语文 2.5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1 鲁人版必修3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学习目标】一、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二、理解题目的内涵。

三、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

【学习重点】体会欧•亨利式结尾。

探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二、检查预习1.小说的三要素是()、()和()。

2.本文的三个人物是()、()和()。

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代表作是什么?4.简介故事情节。

(结合插图)三、本文最感人的是哪个情节?谈谈你读这个情节的感受。

四、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1、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2、思考:欧.亨利的哪些小说还是这种结尾。

五、探讨小说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叶子六、走进主人公。

1、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2、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提示: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3、贝尔曼画常春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12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七、文本引申: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事例展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11月30日11时许,孟祥斌刚刚完成训练任务回到部队,与临时来队探亲的妻子和3岁的女儿,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市区购物。

途经通济桥时,忽然传来“救人啊,有人要跳江”的呼喊。

孟祥斌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年轻女子扔掉手机,从十多米高的桥上跳入江中,在水中上下沉浮,情况十分危急。

孟祥斌说了声“来不及了”,便迅速脱掉上衣外套和鞋子,跃上桥栏,纵身跳入冰冷的江中,奋力游向轻生女子孟祥斌奋力一次又一次将落水女子托出水面。

2.5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鲁人版必修三) (1)

2.5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案(鲁人版必修三) (1)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导语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那么,我相信,一片小小的叶子也能映射出人间的真情。

今天,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它与三个艺术家之间的感人故事。

走进故事之前,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ppt)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结尾写法之妙2.探讨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三、再现故事、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引导学生从三要素角度概括)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狭窄、阴湿、穷苦)人物:贝尔曼、琼珊、苏艾、医生——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示例:在华盛顿广场的一个狭窄破旧的小区里,住着三个艺术家,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了肺炎,生命垂危。

她固执地认为窗外飘零的藤叶就是自己生命的昭示,当最后一片叶子掉落,就是她生命终结的时刻。

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使她重燃生活的希望,绝处逢生,而老画家却因风吹雨打染上肺炎而去世。

四、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之美四天的时间里,三个社会底层的穷艺术家,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共同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1、了解琼珊的命运转变。

故事开头就告诉我们,琼珊得了肺炎。

(1)医生是怎么说的? (希望只有一成)(2)她自己觉得呢?(自己快要死了)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琼珊的这种感受?找出来,带上感情读一读。

(见文中①②③④句)(3)小说的最后告诉我们她活了下来,表现精神好转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

2、讨论交流:是谁挽救了琼珊?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染上肺炎,从一开始的心灰意冷、数叶等死到最终的重新振作,点燃生活的希望,真让人感到欣慰。

欣慰之余,我们静下来考虑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挽救了琼珊?(小组讨论2分钟。

)(1)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苏艾。

室友,萍水相逢,不离不弃。

一位善良、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姑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015年3月



新授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

2。

品味小说语言, 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3。

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精神内涵。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①聆听美国民谣歌手汤姆·韦茨(Tom Waits)的同名歌曲《最后的叶子》(《Last Leaf》)
②结合预习学案了解作者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为我们概括《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

提示:小说的三要素
(2)这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谁的故事?请围绕
C。

琼珊和贝尔曼小组的任务
①根据时间线索,补充表格右列空白部分:
贝尔曼
时间线索琼珊(病情发
展)
十一月
一天早晨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晨
第三天天色
刚明的时候
第四天
②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琼珊和贝尔曼的命运具有怎样的互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