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政治 怎样理解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和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的特点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和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的
特点
【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宏观调控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形式。

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政府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经济职能的体现。

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身份或角色的角度可以把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能,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等三个方面的基本职能。

可见,宏观调控是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之一。

这里我们主要阐述分析市场经济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各种调控手段与方式的作用与特点。

【问题解析】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一般意义
1、国家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不能保证人们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针对上述缺陷,国家必须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2、国家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合理分配和利用社会资源,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这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国家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

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3、国家调控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承担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的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等)等职能。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的特殊必要性
1、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的需要。

由于市场调节本身的缺陷,容易造成经济失衡,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难以解决公平竞争和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以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政府必须宏观调控。

2、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合理分配和利用社会资源,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这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国家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

3、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

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也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一)宏观调控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就是国家依靠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或指令性计划,对社会经济活动通过行政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进行强制性调节,约束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其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定量供给、额度控制、行政调拨以及非参数式的数量和价格调节。

直接调控方式具有调节速度快、力度较大、约束性强,在短期内实现政府所期待的调节目标的优点。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一是限制了所调节对象的自主性;二是易忽视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抑制其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一旦调节不当,会引发人为的非正常的经济波动。

四是调节的成本比较大。

间接调控就是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调节经济运行的利益关系,引导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使之符合或接近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要求的过程。

其方法是通过国家所掌握的各种经济变量和货币发行量、税种税率、利率、汇率来影响市场经济变量即市场信号如价格、工资等,从而间接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决策和行为。

与直接调控方式相比,间接
调控的成本较低,同时也尊重了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经济利益。

因为间接调控一般较少地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宏观调控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场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宏观调控也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间接宏观调控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国家调控市场;二是运用经济参数对市场进行调控,从而形成市场信号;三是通过调节经济利益促使微观经济主体对市场做出反应。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计划手段。

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计划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形式主要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2、经济手段。

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机制,按照经济利益原则作用于经济活动,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手段。

它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因素,对调节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协调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杠杆体系和经营性调节手段。

经济杠杆体系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汇率、工资等杠杆。

经济杠杆体系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

经营性调节手段主要是指国家直接经营一定数量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及开展一定限度的国家订货活动,参与经济调节。

经营性调节手段实质是国家利用自己所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对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以弥补经济杠杆手段的不足。

如国家直接经营企业参与调节,国家订货参与调节。

由上可见,几种经济手段其作用范围、作用方向和程度都有所不同,单独运用某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关键是综合利用各种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

是指政府依靠特有的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

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以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主要是通过经济法律体系的形式实现的。

经济法律体系包括工农业经济管理,财政金融管理,交通运输管理,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规等等,如计划法、企业法、银行法、环保法等。

法律手段同其他调节手段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法律手段运用的经济法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普遍的约束性;第二,法律手段是通过经济法规的严格贯彻而实现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的,因而具有严格的强制性;第三,法律手段所调节的只是经济活动中最稳定的经济关系,法律中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往往保持长久的效力,同时,法律的制定或修订都非常慎重,要遵守严格的立法程序,因而法律手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四,法律手段是通过经济法规而对经济活动主体规定出大致的活动准则及方向,因而,具有较强的事前调节性质。

4、行政手段。

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构凭借国家政权力量,采取发布命令、指示、规定、条例等形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直接引导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一般具有强制性、直接性、纵向性,强调经济利益一致性等特点。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

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

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

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发挥行政手段的有效调控作用,必须做到:第一,把行政手段的运用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使其充分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第二,明确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经济管理权限,使行政手段的运用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第三,精简行政管理机构,消除人浮于事的弊端,建立合理的行政调节决策程序、决策责任制和决策审批制度,不断提高行政调节的决策水平。

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由于经济手段较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所以,要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其他手段,发挥各种调节手段总体功能,以便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效地调控。

【问题拓展】
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包括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为什么经济调节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从根本上说,经济调节手段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经济调节手段越是与市场经济规律、特点和要求相一致,就越能对经济产生有效的作用;反之,不仅会使调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会破坏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功能。

请思考经济和法律手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适合对市场运行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