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写作失误浅议
新闻导语写作乱象问题与纠正方式探寻
新 闻 导 语 写 作 乱 象 问题 之 伪 内容 ( 一 ) 案例 分析
于读者来说 ,适 当的故事化结构能减 少新闻消息的严肃和 疏离 ,不仅是为 了增添新闻的可读 性 ,也是为 了提升新 闻 的接受度 。特 别是数字化 时代 的到来 ,快餐式 的生 活方 式也影响着 新闻的传 递结构 ,新闻需要建立一种快速被接 受 的阅读框 架 ,而 适度 故事化 能保证 阅读 率 的稳 定 。但
洒 的一篇导语 ,以短消息式 的方式 呈现 出来 ,已经成为 了
许 多报纸报刊中常见的形式。也正是基于传 统媒体和网络
媒 体 的碰 撞 ,传 统 媒 体 和 网络 之 间 的最 大差 距 就 在 于 专 业
度和深度 更胜一筹 ,并且传统新 闻结构 不仅在 发布过程中 有着很 高的门槛 ,具体 的审核制度也较 为严格 ,在评 定和
、
某报纸 的一则社会新 闻如下 :“ 某报讯 ,福建某 男子 小哲 ( 化 名 )在 上 海 出 差 时 邂 逅 了 当地 一 名 女 子 ,名 为 小
李 ( 化名 ) , 小 李 的 美 貌 吸 引 了 小 哲 ,且 女 子 自称 是 检 察 院 工 作 人 员 ,家 境 殷 实 。 两 人 相 识 不 到 一 年 就 注 册 结 婚 , 只 是 两 人 只 有 一 纸婚 书 ,却并 没 有 共 同 生 活 ,小 哲在 相 处
后 ,来 到 了临近 医院 ,房 女士还 自行 下车躺 到 了担架 上。 在 为时 两 个小 时 的生产 过 程后 ,房女 士 诞 下一 名 男婴 。
浅议新闻编辑写作中如何写好导语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38浅议新闻编辑写作中如何写好导语夏苧(新疆呼图壁县芳草湖总场文体广电服务中心,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 831208)摘 要:在新闻编辑写作中每一位作者都希望能写出新颖、令人耳一新、纲领突出的导语,这些短小的文字就能激发读者阅读、浏览的冲动和欲望。
好的导语能真正体现出新闻的方向和引导作用。
作者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新闻内容的核心要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文章效果。
如何现实写作编辑在新闻导语写作中语言表达方面和内容的逻辑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有效的改善的提高。
关键词:编辑实践;记者;新闻导语写作者能不能透过自己亲身采访、捕捉到的新闻事件经过导语简洁、鲜明以及独到的见解展示在读者面前当读者看到如此精妙的导语时就有想去阅读的冲动。
因此可以这样说新闻编辑写作中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写好了导语就等于写好了新闻。
作者就根据个人在实际的新闻编辑写作中,结合实际例子探讨新闻编辑如何写好一篇导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新闻导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在编写新闻导语时要注意几个方面,不能任意性的随机性的想到什么写什么,要注意的语言的精练,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原则上要注重文体的形式,但也不能受到过多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需要放开去写。
第二,不能想着在导语中把所有的新闻事件整个交待清楚。
那样读者也会失去向下阅读的冲动了[1]。
导语的拖沓冗长是要避免的。
第三,把新闻的看点过多的浪费在大段的文字描述里,因此精妙的语言表达要运用到位。
第四,缺乏新意。
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记者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稿件,而且导语也要写得吸引眼球,震撼人心,的确有很大难度,大部分记者写出的导语往往缺乏新意。
二、如何写好新闻导语1.运用好新闻的材料给阅读者制造想去阅读的悬念作者在编写导语时要依据新闻事件的内容和特点采用直接引语式、并列式叙述式、举例式提问式、对比式等等,因此要掌握这些写作方法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炼才有可能基本掌握。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新闻失实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者/编辑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人主观意见和态度的影响,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 时间和经验的压力:在新闻业界,时间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如果记者/编辑缺乏时间或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处理、分析和撰写新闻时犯错误。
3. 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接受来自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的消息,这些源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其自己的目的。
新闻失实的危害也是显然的。
首先,失实的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其次,失实的新闻会伤害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最后,新闻失实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损害媒体的品牌价值。
对策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新闻失实:
1. 准确核实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资料和来源,并对新闻事实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报道中存在偏见和主观性。
2. 发现并纠正新闻失实:一旦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应该立即纠正新闻,公开道歉并修正新闻内容。
3. 加强内部规范和行业自律:媒体应该采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内部规范和管理,规范记者和编辑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
确和可信度。
新闻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_刘军
2008年第4期新疆财经大学学报N o.4.2008 (总第35期)J o u r n a l o f X i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G e n e r a l N o.35新闻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刘 军1,葛苑菲2(1.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2;2.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3)摘 要: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语用合作原则和文化语用规则。
但不难发现,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报纸存在着众多语用失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本文以乌鲁木齐汉文某都市报为例,谈及几个典型的语法语用失误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能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正确的目标参考,使新闻语言更加规范。
关键词:报刊语言;语用失误;语法规范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08)04-0078-04 一、新闻学与语言学的有机结合语言符号承载着信息,信息是传播过程中的要素。
传媒语言具有现代性、广泛性的特点,新闻语言是新闻写作的规范化语言,具有简练、准确、通俗、朴实的特点。
要使语言成为大众传播理想的工具,就必须了解语言特点并掌握其规律,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现实中,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报纸却存在着众多语用失误问题。
语用失误是在语言的交际传播过程中,偏离目的语的标准,反复出现的一种具有规律性的错误,是需要逐渐克服直至彻底消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新闻语言学,就是对新闻语言的实体对象运用新闻学和语言学已有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
虽然新闻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确实存在较长的时间,新闻学和语言学作为成熟的学科也有比较严密的研究方法、学术规范,但严格地说,新闻语言学并没有成为一门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的学科,其目前尚处于系统化、科学化不够充分的阶段。
怎样写作新闻导语浅议
浅议新闻导语写作导语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记者整体写作水平的标准。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往往是用简洁的文字扼要地叙述事实,提示全文的主题,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它在新闻中起着‚一锤定音‛、‚一叶知秋‛的作用,担负着提示主题和吸引读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新闻提出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Who什么人、When 什么时间、 Where什么地点、What什么事、Why怎样发生的)。
一般写作时,五个要素俱全,这就是第一代导语。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广播电视新闻,与之相适应,导语要求更加简洁,在写导语时只交待关键的东西,突出其中二、三个W,这时的导语被称为第二代导语。
发展到今天,新闻结构出现多样化,导语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现在的导语变称为第三代导语。
和写文章一样,导语写作也有它的章法、基本要求、开头、结尾、疏密详略、伏应断续。
新闻导语写作也要讲究因情应体,随物赋形,根据内容来决定写作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有经历的记者十分重视导语写作,将三分之一开更多的时间去设计和写作导语。
导语一写出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
导语不仅是新闻的开关,而且是整体新闻的主脑,甚至是消息的浓缩。
导语发展到今天,经常采用的导语写作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十种:一、叙述式导语这类导语直截了当,用客观事实表达,通过摘要、归纳的方法,简明扼要的反映出新闻最主要的、最新鲜的内容,突出新闻要点,给人一种整体的形象,便于阅读全文。
这种导语以概述为基本方法,导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导语本身可成为独立的短新闻,叙述极为明白,而且直接,是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典型形式。
例如:为打响‚萨‛文化品牌,办好‚萨玛节‛,榕江投入1000万元精心打造‚萨玛节‛主会场。
二、提问式导语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用疑问句的形式明确的提出来,然后用事实解释。
一般采用设问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和深思。
在写作中,一要抓住读者关心或群众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二是抓住读者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针对读者存在的疑问和一些模糊的看法来提问;三是从读者已知的引出不知的事实,从熟悉的引出陌生的新闻事实,促使读者了解新闻的事实。
我对导语写作的一点看法
我对导语写作的一点看法我们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我们经过艰苦深入细致的采访,如果写出来的稿件只是事实材料的堆积,肯定是不能感染人的。
这就好比烹饪,辛苦采购来上等的原料,但是没有高明的烹饪技术,做出来的菜肴色、香、味自然就差矣。
所以我们在第一线的记者一定要有让编辑弃之一字都觉可惜的感觉,切忌把自己的作品视为“半成品”,让编辑大段删改,甚至重新改写。
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编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就新闻导语的写法谈一点看法。
一、导语要精练,不要附加成分太多导语写得好,一条新闻也就完成了一半。
而作为导语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吸引人。
对于广播稿更是如此。
因为广播稍纵即逝,听众必须在不予重复的一次广播中了解报道的内容,他们的思维必须紧紧地跟着报道;而同时,我们广播记者又通常是用比文字记者少得多的语言来报道一条消息,所以,广播新闻导语必须紧紧围绕事件的主题,提炼其中新闻事件,不能有太多的附加成分。
请看这么一条导语:当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从“死亡的禁区”凿通之后,一些外国专家曾下过这样的断言:这条铁路即使修成也经不住大自然摧毁,不出十年将从地球上抹去。
然而,成昆线三万多名铁路员工用治山治水的累累成果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昨天(6月30日)成都铁路局西冒分局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举行了成昆铁路通车二十周年庆祝活动。
它反映的主题思想明确,事实也比较充分,但欠精练,附加成分较多,反而淹没了主题,失去了广播导语要短的特点。
这条导语经过编辑加工,变成了:“曾经被外国专家断言不出十年就将从地球上被抹去的成昆铁路,6月30日骄傲地度过了它的二十岁生日。
”二者相比,不难看出,经过编辑加工后的导语,删去过多的附加成分,紧紧扣住成昆铁路通车二十周年的重大意义,用两个数字相比较,来表现事物的核心,既简洁精练,又生动具体,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主题。
二、导语要尽力表现,不要被事实淹没作为新闻报道,要引出主题和阐述、解释这个主题的主体,就必须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导语里。
新闻校对中的错误浅析及对策
新闻校对中的错误浅析及对策新闻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内容,一篇优质的新闻稿件需要准确、精炼、生动地传达信息。
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校对。
校对是检查新闻稿件是否正确、准确、通顺的一个工作环节,校对不到位会导致新闻稿件发布错误信息,甚至引起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
首先,新闻校对中最常见的错误是语言错误,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语序和用词不当等。
比如:一篇报道中写道“这次活动得到了千百位市民的热烈欢迎”,应改为“千余位市民”的表述更准确。
还有“张裏李萍携手为藏区儿童捐教材”,正确应为“张里李萍携手为藏区儿童捐赠教材”。
另外,新闻校对中也会出现逻辑错误。
因为新闻属于短篇文体,因此在文字表述上需要简明扼要,句意一定要清晰,否则很容易出现逻辑错误。
比如:“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要注意安装系统,注册账号等”,其中“安装系统”这个在网购中不合适的用法,应改为“安装相关软件”。
还有一些特定的语法错误,比如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等。
例如:“一位大学生为了让母亲继续学习,辍学外出打工,但现在她的事业发展得正如火如荼”,其中“但现在她的事业发展得正如火如荼”,应该改为“但现在她的母亲的学习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
”针对这些错误,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关注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言素材。
专业词汇的掌握是关键,不断学习新闻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的专业术语、行话。
二是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
新闻稿件要通顺,语言必须清晰且能够顺畅地表达,因此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保证新闻的精度和连贯性。
三是加强审校和修改工作。
在新闻校对中,应该严谨,精益求精地对稿件进行审查、修改,进一步完善稿件。
可以采用证明、叙述、引用、对比、批评等这些技巧,来确保句子表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是建立校对制度,并进行培训。
由于新闻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可以建立相关制度,安排专门的人员来进行校对,提高校对的效率。
另外,也需要对校对工作的规范、流程等进行培训,使校对人员能够掌握相关技能,从而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导语写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导语写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头部分,它对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概括新闻主旨、营造阅读氛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导语写作也存在一些应当避免的问题。
以下是导语写作应当避免的几个问题:一、过于冗长导语应当简洁明了,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新闻主旨。
如果导语过于冗长,会让人失去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突出新闻的重点。
因此,在写导语时,应当注重语言的简练和精炼,尽可能地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二、过于笼统导语应当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向性,能够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如果导语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信息和细节,就会让读者感到不知所云,也不利于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新闻。
因此,在写导语时,应当注重提供具体的信息和细节,让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新闻的背景和情节。
三、缺乏亮点导语的作用之一就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如果导语缺乏亮点,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就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此,在写导语时,应当注重突出新闻的亮点和特色,让读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新闻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四、过于夸张导语虽然需要突出新闻的亮点和特色,但也不能过于夸张或夸大其词。
如果导语过于夸张,就会让读者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此,在写导语时,应当注重用客观的语言描述新闻事实,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夸大的词汇和表述方式。
五、忽略背景信息在一些新闻报道中,背景信息对于理解新闻主旨和情节非常重要。
如果导语忽略了背景信息,就会让读者难以理解新闻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因此,在写导语时,应当注重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六、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导语是面向广大读者的,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
如果导语中使用了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就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
因此,在写导语时,应当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
七、缺乏与正文内容的衔接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头部分,它与正文内容应当紧密衔接。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新闻与写作杂志供稿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
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
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
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
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
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
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
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
例如:[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
新闻导语常见缺陷简析
新闻导语常见缺陷简析范瑞先近些年,一些报纸、包括主流报纸似乎忽略了对新闻导语写作的起码要求,使粗制滥造的新闻导语充斥着版面。
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新闻理论专家学者的关注。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对中国主流媒体“无新闻导语”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批评。
他认为,无新闻导语的盛行给中国主流新闻传播造成的伤害是令人担忧的,无新闻导语埋葬的不仅仅是新闻事实,它埋葬的是读者对阅读中国主流报纸的阅读兴趣。
其后果,无新闻导语最终埋葬的是中国的主流声音。
本报通讯员近几年发表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消息作品,但优秀的新闻导语很少,多数是一般化的、甚至是粗糙的。
笔者以本报记者和通讯员的一些见报稿件以及未见报稿件为例,对新闻导语存在的一些主要缺陷进行简要分析,供通讯员们在写作消息时参考。
“缺失新闻”型这种类型的导语也被称为“无新闻导语”,没有将最重要的新闻写进导语。
例1:本报大连5月8日电今天l6时,国务院“5.7”空难处理小组在大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杨元元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闪淳昌表示,当前最要紧的工作是遇难者尸体和飞机残骸的打捞和搜寻。
(载2002年5月9日《工人日报》)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官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等,都没有涉及到真正的新闻。
读完整篇消息,在第三段发现了新闻——“当日16时,技救船只已陆续打捞出66具尸体和部分飞机残骸”。
这个新闻毫无疑问应当写进导语,而将“新闻发布会”只作为新闻由头或背景。
这种将新闻后置的例子在报纸上可以常常看到。
例2:本报6月4日深圳|电2002年世界环境日国际纪念大会今天在深圳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致电祝贺。
(载2002年6月5日《工人日报》)类似这样的国际会议很多。
记者最关注的不应是会议召开本身和官员致电祝贺等常规情况,而应是着力从会议中寻找新闻。
实际上,这条消息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新闻:“今年,荣获‘全球500佳’的个人和机构有8个,其中我国深圳市和内蒙古敖汉旗获此殊荣。
报刊新闻语言的失误现象分析论文
报刊新闻语言的失误现象分析论文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
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报刊新闻语言的失误现象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报刊新闻语言的失误现象分析全文如下:摘要:报刊新闻语言对社会用语规范起到了一个“把关”的作用,报刊新闻语言的误用是走向谬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报刊新闻语言出现失误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词汇方面单个字词的误用,语法方面词语及句子成分搭配的误用,逻辑方面句群组合的失误,也包括修辞方面比喻夸张对比等的不妥。
关键词:报刊;新闻语言;失误报刊是我国老百姓最大的日常接触媒介,它作为党的喉舌,要用大量的事实和言论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各个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指导社会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老百姓对报纸的信息依赖是很严重的。
这种依赖性更强化了报刊新闻工作者及时传播出精准信息的社会责任。
新闻学里有一个“把关人”的概念。
因为报刊新闻语言的误用不仅仅导致所陈述的事实不清楚,而且还关系着事实的客观性与否真实性。
一方面可能不利于受众对事实的原貌的还原,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完全不真实的印象的产生。
词汇方面的误用包括三种情况。
部分是因为词义理解失误,例如武汉市楚天金报四月九日02要闻版《暴雨冰雹致八人死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紧急时刻,孙志糠发现靠墙摇摇欲坠”。
摇摇欲坠一般用来形容高处欲落之物,有悬挂、摇晃之意,于落下有一段的缓冲时间。
靠墙是轰然倒塌,用“摇摇欲坠”来形容不太妥。
再如同报03版《钢琴已成为当今家庭“三大件”》一文中写道“而这些放弃的学生,学钢琴的初衷大多不是因为兴趣使然”。
“因为兴趣”和“兴趣使然”有明显的重复之嫌。
这个语言失误大概就是笔者对“使然”一词的意思没有深究。
校园新闻导语的常见错误
校园新闻导语的常见错误校园新闻导语的常见错误导语是标题的延伸,是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
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导语主要是交代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
什么事(What,何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之中(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 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我们校园新闻写作中,导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交代意义的内容太多。
有的记者喜欢用“为了……”开头,然后引出此次活动的一大段意义,其实,新闻稿件简要来说直接写明新闻的五大要素即可,无需做太多的意义阐述。
如果意义很重要的话,我们可以先交代好了新闻的几大要素,然后再点明“此活动旨在……”。
如果意义并不是十分重要但是也有必要提及的,那么可以在最后一段说明。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为了……”(2)罗列领导名字过多。
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新闻内容本身,导语处罗列过多领导的名字让读者产生视觉疲劳,也会觉得官腔太重,使人失去看这篇新闻的兴趣。
所以一般情况下,校园新闻的副厅级以下的领导没有必要在导语处点出来(我校网络新闻相关规章制度也提及了这一点)。
如是需要指明领导可以在新闻的主题中补充,因为领导必有到场的目的,而且也会作出关于活动内容的相关指示与建议。
(3)领导名字、职称、排序有错。
红叶网的编辑常常会看到校园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出现这些问题。
这个从小的方面说是我们写新闻不够细心,出现的一些错误,如果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这也犹如一个政治错误了。
比如去年我们学校划分二级学院前,某系记者曾在新闻稿上将他们的党总支书记写成了党委书记,要知道,我们学院的党委只有一个党委书记张鹏,而各系院的党支部负责人仅能是党总支书记,这样写出来就不只是笑话那么简单了。
关于这些问题,作为记者的我们有必要对学院的领导及其职称有一定的了解。
关于新闻稿件编辑失误的认识
关于新闻稿件编辑失误的认识陈县长: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是高屋建瓴,意义深远的工作。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作为处在意识形态前沿的新闻舆论更是日趋重要。
但是,我台在昨天的新闻播出中出现了文字编辑工作的失误,对工作、对领导同志造成了不良影响。
事情发生后,我台高度重视,马上整改,及时召开紧急会议,通报情况,分管领导及责任人认真剖析原因,作出深刻检讨,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在全台引起不小的震动,现将有关认识报告如下:一、认识到位,深刻剖析失误原因通过认真的剖析与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对于这次工作失误,电视台党组承担主要责任。
新闻工作失误并非小事,暴露了管理模式不够严谨,部分同志作风漂浮,缺乏政治敏锐性,责任心不强,反应迟钝、贻误时机而导致出现偏差与失误。
一是内部管理不到位。
我们过于注重抓亮点,忽视了内部管理,放松对干部职工的高质量、高水平要求,过高估计了干部职工的自觉性,台务管理过多依赖传统管理经验。
二是综合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存在漏洞。
致使监督与约束力减弱,日常工作出现纰漏。
三是部分同志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存在敷衍、应付现象。
如不及时加以解决,整个广播电视工作质量将无法保障,主流媒体发布新闻的权威性将受到质疑。
因此,陈县长的批评与指正,给我们全台工作,给我们全体广播电视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不仅及时制止了我们工作的失误,也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
二、逐级问责,严格追究相关纪律责任广播电视台党组本着治病救人、改进工作的原则,经认真研究讨论,决定对相关局、分管领导及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一)对台领导班子相关人员的处理:责成台长史澎湃同志于月日前向我台写出深刻检查,同时对新闻部评优评先实行“一票否决”,责成新闻部对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并将处理情况报告台里。
(二)对我台相关科室及人员处理:一是分管新闻审核的领导在台党组会上作深刻检查;二是新闻部负责人在全台职工会上作深刻检查;三是对直接责任人诫勉谈话,扣发年度目标考核奖元,并在全台职工大会上作深刻检查。
浅议消息写作中常犯的几点错误
浅议消息写作中常犯的几点错误作者:李淑凤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 ; ;要:笔者从两个大方面论述了消息写作中常犯的几点错误,并结合自己采访实际,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深入剖析,层层论证,清晰明了地阐述消息写作中需要规避的错误为新闻记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消息写作;议论;抒情;小题大做;大题小做在新闻写作中,消息是最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是一个写消息的高手,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写好消息,是其能否成为一名基本合格记者的标志。
因此,写好消息,努力规避消息写作中常犯的错误,对提高消息的写作水平十分重要。
一、禁防乱用议论和抒情消息之所以被各大媒体广泛运用,是由消息的特点决定,那就是消息写作简单、文章简短、事件单一、时效性强,并且它是以叙述的写作手法呈现新闻事实,写作风格简洁明了,这正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和快速阅读的习惯。
然而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抓不住消息写作的这几个特点。
尤其在写作手法上常常会走入误区,动不动大发议论或去充满激情地抒情,这在消息写作中是大忌。
记者在写作过程中只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用客观事实说话,用事实中涉及人物的介绍来表达观点。
如:今年鹤岗市举办第二届梨花节,市交通运输局与市公交公司合力开通了梨花谷公交专线方便游客赏花、郊游。
就是这样的一件事儿,来自交通战线的新闻报道员竟把它写成既有抒情又有议论,中心不突出的“四不像”。
首先从题目开始就不是消息的题目,看内容又文不符题。
他制作的题目是这样的:“来吧——让我们坐公交车去梨花谷赏花去”很抒情,再看他写的导语:“碧空如洗,青山环绕,又是一年梨花开,万树梨花展风采。
5月15日,鹤岗市第二届“梨花节”开幕,本市的市民、归来的游子、他乡的朋友,如约来到红旗林场梨花谷,欣赏美丽的梨花。
开幕式上梨园春色美不胜收,乐器演奏、旗袍走秀、梨园作画、花前诵读……不到梨园,怎知春色几许!很多市民徜徉在花海中,或赏花或拍照,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闻稿的写作误区避免常见错误提升传播效果
新闻稿的写作误区避免常见错误提升传播效果新闻稿的写作误区:避免常见错误,提升传播效果在媒体传播中,新闻稿作为一种常见的宣传方式,具有快速、准确、信息全面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然而,由于一些常见的写作误区,新闻稿的传播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本文将针对这些误区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升新闻稿的传播效果。
误区一:冗长繁杂,信息重复新闻稿是要迅速传达信息的,如果长篇大论,内容繁复,往往会让读者失去兴趣。
此外,重复的信息令人反感,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简明扼要地表达要点,避免冗余。
解决办法:在写新闻稿时,要重点突出要传达的信息,厘清主题,提炼关键信息,删除冗余内容。
另外,可以通过采访相关专家或实际受众,获取更直观、详细的信息,而不是在文章中重复叙述。
误区二:使用过多行业术语和难懂的专业知识很多人误以为使用大量的行业术语和专业知识会让新闻稿显得专业,但实际上这样往往会让大部分读者感到晦涩难懂,降低新闻稿的传播效果。
解决办法:新闻稿的受众通常是普通大众,我们应该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行业术语和专业知识。
如果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应该在文中进行解释或提供对应的术语解释。
误区三:缺乏焦点,文章结构混乱新闻稿需要表达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清晰的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
然而,很多新闻稿在结构上缺乏条理,信息传达不明确,导致读者难以抓住重点。
解决办法:在写新闻稿之前,需要先明确中心思想和目标受众,然后合理安排结构。
可以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写作方式,先传递最重要的信息,再逐渐展开。
同时,使用标题、副标题、段落之间的过渡句等手段,使文章结构清晰。
误区四:缺乏事实依据,虚假夸大一些新闻稿为了迎合传媒和受众的口味,故意夸大事实,甚至虚构内容,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新闻稿的信用和传播效果。
解决办法:新闻稿必须以真实的事实为基础,准确传递信息。
如果需要引用数据或信息,要确保来自可靠的来源,并在文中注明出处。
新闻稿写作的个常见误区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新闻稿写作的个常见误区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新闻稿写作的常见误区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新闻稿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被广泛用于媒体传播和信息传递。
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或忽视一些关键细节,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写作误区,导致新闻稿的质量下降,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新闻稿写作中的常见误区进行探讨,并提出避免这些误区的建议,以帮助写作者撰写更高质量的新闻稿。
一、不准确理解新闻价值新闻稿的价值在于传递重要信息并引起读者的兴趣。
然而,很多写作者未能准确理解新闻的价值,导致编写出的新闻稿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为了避免这个误区,写作者应该明确新闻的定义和特点,要关注事件的新颖性、时效性、公众关注度、社会影响力等要素,并从读者的角度思考,确保新闻稿具备新闻价值。
二、过于堆砌数据和信息有些新闻稿在描述事件或事实时,过于堆砌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导致文本冗长、晦涩难懂。
这种做法容易使读者产生疲劳感,无法有效吸引读者的兴趣。
因此,写作者应该注重信息的筛选和呈现方式的选择,准确把握关键信息,简洁明了地进行叙述,使新闻稿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语言冗长和使用专业术语新闻稿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易于被读者理解。
然而,有些写作者在新闻稿中过分追求高大上的词汇和语言修辞,导致文章显得冗长且晦涩。
与此同时,过多使用行业术语也会增加读者对内容的理解难度。
为了避免这个误区,写作者应该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不必要的修辞和专业术语,以提高新闻稿的可读性和传达效果。
四、缺乏新闻视角和报道焦点新闻报道需要关注事件的重点和视角,并通过事实报道传递给读者。
然而,有些新闻稿缺乏明确的焦点和角度,导致信息不集中、内容零散。
为了避免这个误区,写作者应该充分了解所报道事件的背景和细节,选择合适的角度和焦点,并围绕此进行严谨的叙述。
同时,在新闻稿中突出关键信息和主题,以增强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和记忆。
五、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稿应该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以确保内容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错误简析
新闻媒体语言文字错误简析周奇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生前在病榻上对来访的《咬文嚼字》主编说,现在是“社会语言文字全面混乱时期,字也错,词也错,语法也不通,文风也有问题”。
老人的忧虑溢于言表。
造成“语言文字全面混乱”的原因很多,新闻媒体没能在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发挥榜样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
2006年5月,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联合中国逻辑学会等单位,开展了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征集活动,征得病例14883件。
接着,征集活动组委会从众多应征者中选出24位挑错能手,集中对当年7月14日4种中央级报纸和24种省级报纸的1~8版挑错,共挑出病例1289件,平均每种报纸有错46处,平均每版有错5.8处。
笔者仅就手头有限的资料,对新闻媒体语言文字错误类型及出错原因,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第一:文字错误新闻媒体上的语言文字错误中,文字错误居多,有错字、别字、脱字、衍字、错简、错繁等,其中别字出现频率最高。
一、错简和错繁错简即使用非规范的简体字。
错简的原因主要有二:1.没有注意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恢复的4个字。
叠、覆、像、囉(类推简化作“啰”)4个字恢复原字原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
可是报刊上常见“重叠”错作“重迭”,“天翻地覆”错作“天翻地复”,“好像”错作“好象”,“啰唆”错作“罗唆”。
2.没有注意少数简化字的特殊用法。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里,对少数简化字的特殊用法做了说明性注释,例如: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蕴藉、狼藉的藉仍用藉;餘简化作“余”,在余和餘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餘(如“餘年未多”),餘类推简化作馀;徵简化作“征”,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徵”(zhǐ)不简化。
错繁指繁体字报刊简转繁因对应错误而误用别字。
简化字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简化字是“一对多”的。
因为“一对多”,简体转换为繁体就必须对应准确。
二、形似字混淆致误汉字使用出错有三条基本规律:形似字混淆致误;音同字混淆致误;义近字混淆致误。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新闻部郭伟东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者赫伯特.黑德这样说。
一个好的导语,意味着一篇新闻报道已成功了一半。
在日常改稿、编稿的过程中,我发现,编辑的工作大部分用在了修改导语上。
因为新闻事实已经清楚,最多也就是改改错别字,调整句式、段落,使之顺畅贯通而已。
但在导语上,编辑上往往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总想用更新鲜的方式,更简洁的语言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吸引读者。
下面,我结合日常工作简单谈一下新闻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作用1、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导语高度概括着新闻事件的面貌,集中表现着新闻的核心内容,快速传递事件的最新动态,它反映着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
一般来说,导语中已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新闻事实的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所以说导语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披露了新闻的实质内容。
2、吸引读者忖语就像是一篇文章的导读部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看下去,导语对他们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关键。
有的新闻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读者拿过一张报纸,往往是处于“无意注意”的状态,也就是没有明确的意图去寻找特定的新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篇新闻的导语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就人过去时一步阅读下去,此时,“无意注意”就开始变为“有意注意”。
可见,导语是否能吸引读者对于一篇新闻能否传播还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3、确定了新闻主体写作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一个好的导语,实际上就已确定了新闻主体写作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
因为在导语的写作过程中,你会对全部的新闻事实进行思考、判断,从而确认你想最先告诉读者的内容,同时确定你讲述这些内容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对新闻事件要素的选择、结构及关系等都已经完成。
可以说,写出了一个好的导语,你就已找到了整篇新闻的思路与方法。
二、导语的分类与写作导语的分类与写作,各种新闻业务书籍中已讲得很细,光分类就大概能分出十多种,诸如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评论式等等,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我感觉到,导语其实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式导语,一类是间接式导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误四,拘泥形式、因循守旧、平淡无奇
《人民日报》总编王晨在谈到导语的作用时,曾经形象地将导语写作比喻为:“一个好的导语,好比一个出色的演员登场亮相,一下子就给人留下新鲜而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导语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要在能准确概括新闻主题的前提下,力求达到“精彩亮相、引人入胜”。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写作的导语“亮相”并不够精彩,甚至有的还味同嚼蜡。比如下面的例子:
制作导语的目的是为了对读者起到引导作用,为了加快传播节奏,这就要求导语必须开门见山,落笔入题,直截了当,简明易晓,具体实在地明示信息精华,让受众先知为快,才能达到目的。而有些人常常想把报道内容尽量浓缩在导语里,或人物、或事件、或原因、或地点、或结果,几乎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写进去,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如下面的例子:
本报讯大庆油田党委召开油田开发第十七次技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石油部副部长、油田党委负责同志……尤其可喜的是,普遍运用了沉积相和渗流力学的理论,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加深了对中含水期油田稳产特点的认识。
这则导语,是典型的繁冗拖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语中用了不少空泛的形容和论断,还写了许多艰涩难懂的专业、技术术语达200余字,其实真正的新闻也不过就是“大庆油田召开油田开发第十七次技术座谈会”。造成这样的写作之误,表面上看是语言表达能力不高,而真正的原因,依笔者看,主要还是写作者对新闻主旨把握不当、提炼不精造成的。
这则导语,是典型的空洞抽象、华而不实。因为这则消息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各档录取分数线,这也是人们迫切需要知道的信息,可是未写在导语中,长长的导语中,都是空洞无物的套话、官话,这样的导语,怎么会让读者能耐着性子读下去?
失误三,繁冗拖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新闻导语写作失误浅议
把导语视为新闻的生命,这并非是人们任意为其“拔高”,而是它确实具有左右一篇新闻作品传播效果的力量。
既然导语起着主宰新闻生命的重要作用,那么,导语写作就不能等闲视之。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许许多多的新闻人围绕新闻导语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在这些实践中,一方面既涌现了许多精彩的、赋予新闻以生命力的导语,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为数不少的“埋葬新闻的导语”。
失误二,空洞抽象、华而不实,让人不明就里
导语的核心作用,应该是用具体可感的新闻事实,来调动广大读者将新闻读下去的兴趣。许多导语之所以写得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记者在写作导语时,不善于提炼、概括、选择新闻事实造成的。如下面的导语:
本报讯本市高校招生委员会日前召开会议,会议传达了教育部有关会议精神,讨论通过了本市高校、中专招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决定从即日起陆续公布考试成绩和发出体检通知书。
那么,这些不成功的导语究竟“失误”在哪儿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失误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闻精华在导语里未得到突出
把最重要的、价值最大的新闻要素写进导语中,这是导语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和方法。也就是说,记者在写作新闻导语时,应尽最大可能将新闻最“精华”的部分挑出来,在写作导语时予以“突出”。写作失误的导语,多数是由于未能将新闻的“精华”突出。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在一次报道我国外科大夫采用新的接骨方法治疗骨肿瘤的新闻时,有两家通讯社就是因为对新闻的“精华”突出不同,因而使新闻的传播效果也产生了很大差别。其中新华社的导语是这样的:新华社某月某日电,中国外科大夫采用新的接骨方法治疗良性和恶性肿瘤。而法新社转发这条消息时,重新拟定了导语:新华社今天宣布,中国外科大夫采用新方法,从死尸那里把骨组织移植到活着的病人身上,来治疗良性和恶性骨肿瘤。从这两则导语,我们不难看出,因为导语对新闻“精华”突出的不同,前者就显得平淡,除了能引起一些从事医疗工作的读者的注意,很难引起其他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后者不仅突出了新闻的“精华”,而且突出得十分具体,揭示了新闻的新奇处,使得普通读者的好奇心也被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