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

合集下载

阳和汤方剂配方

阳和汤方剂配方

阳和汤方剂配方阳和汤【方剂出处】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配方组成】熟地黄一两(30克);白芥子炒,研,二钱(6克);鹿角胶三钱(9克);肉桂去皮,研粉,一钱(3克);麻黄五分(2克);姜炭五分(2克);生甘草一钱(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脱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痰核、瘰疬等属于阴证者。

【方解】阳和汤证为阳虚血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痹阻肌肉、筋骨、关节、经脉所致。

营血虚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故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见全身虚寒证候;寒为阴邪,故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均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阳补血以治其本,散寒通滞以疗其标。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此为“阴中求阳”之法,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配用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姜炭温阳散寒通血脉,以治其标,共为臣药。

用少量麻黄,开腠理,以宣散体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湿,宣通气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两药合用,既宣通气血,又令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综观全方,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药与滋补药配伍,使寒湿得宣而不伤正,精血得充而不恋邪,用治阴疽,可化阴凝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阳和汤为治外科阴证之痈疽疮疡的著名方剂,以患部不红、不热、漫肿、酸痛、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属血虚寒凝者。

【使用注意】阳证疮疡忌用。

【方歌】阳和熟地鹿角胶,白芥桂姜麻黄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阴疽疮疡服之消。

阳和汤治阴疽

阳和汤治阴疽
之 阴邪 大 白于 天下 , 见不 得 阳 ) 匕 消散 , 阴 证
悉解 , 故以“ 阳和 ” 名之 , 可 滑 名 剐 其 实 当代 中 医 临 床 应 用 阳 和 汤 方 剂 , 主要治疗 骨结 核 、 腹 膜 结核 、 乳核 、 慢性 骨髓 炎 、 骨膜 炎 、 慢 性淋 巴结 炎 、 类 风湿 性 关节 炎 、 血 栓 塞 性 脉 管 炎 、肌 肉 深 部 脓 疡 等 属 血 虚 寒 凝 阴 征 者 , 可 获 回 阳 救 逆 之 效 。 常 以患 部 漫 肿 尤 头 , 皮 色
有追风祛湿之功效。
治 咽喉 痛 ( 咽 部 干 燥疼 痛 、 有异物感 , 急、 慢 性 均
可 ) : 酽缘茶 水约 1 0 0毫 升 , 加 入 半两蜂 蜜搅 匀 , 每 日 分
几 次漱 喉 并 慢 咽 下 , 每 日一 剂 , 连用 3 ~ 5天 , 消炎镇 痛 ,
湿润咽喉 , 治急 、 慢 性 咽 喉 炎。 忌 烟 、 酒及 刺 激 性 食 物 。
4 6
l f 2 0 1 4 . 0 4 】 l
方 中重用 熟地 , 滋 补 阴血 , 填 精益髓 ; 配 以
血肉有情 之 品鹿 角胶 , 补 。 肾助 阳 , 强壮 筋骨 , 两
者 合用 , 养血 助 阳 , 以治 其 本 , 共 为 君 药 。寒 凝 湿滞 , 非 温 通 而 不 足 以化 , 故 方用 姜炭 、 肉桂 温 热 之 品为 臣。姜 炭温 中 , 破 阴通 阳 ; 寒 在营 血 , 肉桂 入 营 , 温 通 血 脉 。佐 以麻 黄 , 辛温 达卫 , 宣 通 经络 , 引 阳气 , 开寒结 ; 门芥 子祛 寒 痰 湿滞 ,

阳和汤治阴疽
口 刘 长 稳

阳和汤的应用医案

阳和汤的应用医案

安右,女,26岁,于2012年8月30日晚9点左右来诊,视其右脚腓肠肌足太阳经承山穴部位,皮肤略黑,漫肿无头,承山穴有一结块,推之疼痛,越十余天,观其体质瘦弱,舌尖红、脾区苔白,诊其脉左脉迟右脉沉,自述阴道下血带黑,睡眠多凶梦,髀髋区疼痛。

思辩为阴疽,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拟阳和汤,方出《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30g 肉桂8 g (后下)麻黄8 g鹿角胶15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5g生甘草10g。

四剂水煎服。

头煎和二煎混合分二次服。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9月4日复诊,观其承山穴部位皮肤已正常,不再显黑色,按之仍有缩小的小结块,推之疼痛不明显,自述睡眠改善,服药后未再做凶梦,髀髋区无疼痛,观其舌尖略红,脾区仍苔白,脉阳迟阴涩,效不更方,拟方熟地30g 肉桂8 g (后下)麻黄8 g鹿角胶15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2g生甘草12g加黄芪30g温里补气托毒,四剂煎服同上。

9月11日晚8点40分再诊,舌脉正常,睡眠正常,腓肠肌已难摸到结块,用力大略有压痛,拟方熟地40g 肉桂12 g (后下)麻黄10 g鹿角胶20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2g生甘草12g黄芪40g白术30g僵蚕12g五剂煎服同上。

药量比前略有增加,因经络已温通,结已开散,量略大专宏,一鼓作气,攻下高地,此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更兼补气燥湿健脾,化痰开淤散结之妙。

(痊愈)阳和汤方解: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治宜温阳补血,化痰通络。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月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

阳和汤的功能主治

阳和汤的功能主治

阳和汤的功能主治介绍阳和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以下是阳和汤的主要功能主治:1.收敛作用–阳和汤具有收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症状较明显的疾病。

–适用疾病:急性出血性疾病、崩漏、痔疮出血等。

2.温阳作用–阳和汤具有温阳的作用,可以调理阳气不足的人体,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适用疾病:阳气不足、气虚体质、免疫力低下等。

3.暖胃作用–阳和汤具有暖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

–适用疾病:胃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4.养阴作用–阳和汤具有养阴的作用,可以调理阴虚体质,改善阴虚所引起的身体不适。

–适用疾病:阴虚体质、口干舌燥、烦躁易怒等。

5.清热作用–阳和汤具有清热的作用,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热性疾病。

–适用疾病:热性疾病、发热、口腔溃疡等。

6.活血化瘀作用–阳和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

–适用疾病:瘀血、淤血、瘀血性疾病等。

使用方法以下是阳和汤的使用方法:1.口服–阳和汤可以口服,剂量根据具体疾病和个人情况而定,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2.煎煮–阳和汤需要进行煎煮才能服用,具体的煎煮方法可以参考中医处方或咨询中药师。

3.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阳和汤。

–严禁超量使用,遵循医生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总结阳和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收敛、温阳、暖胃、养阴、清热和活血化瘀等多种功能主治。

它可口服,需要进行煎煮才能服用。

在使用阳和汤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需谨慎使用。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多且严重。

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作为经典的中医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

本文通过对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旨在探讨该方剂的疗效和治疗机制。

一、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介绍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是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复方中药方剂,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主要成分包括黄山人参、麦冬、野山参、熟地、巴戟天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温阳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神经再生,从而缓解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

二、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结果为了评价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观察研究。

共纳入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50例接受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作为观察组;另外50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神经病变症状明显改善。

其中,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缓解率分别达到80%以上。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较观察组慢,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也未见明显改善。

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稳定,无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患者仍然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且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

三、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从中草药的性味和功效来看,可以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阳和汤治疗寒湿的案例

阳和汤治疗寒湿的案例

阳和汤治疗寒湿的案例
寒湿是指人体内部湿气过重,且容易受寒。

这种体质容易引发关节痛、疼痛、疲劳等
不适。

阳和汤是中医学中治疗寒湿的有效方剂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宫颈病患者的治
疗案例。

患者王女士,53岁,身高155厘米,体重65公斤。

因宫颈糜烂、寒湿体质等病症来
到瑞安市中医院。

她的主诉是腰酸背痛、关节疼痛、易疲劳。

王女士平常爱吃寒凉食物,
如西瓜、冰淇淋等。

她的舌苔白厚、脉弦滑。

中医师经过诊断后,认为王女士属于寒湿体质。

针对其症状,方案为使用阳和汤治疗。

方剂的配方为:当归、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白术、桂枝等7味中药。

王女士跟着医生的指示,每天早晚服用阳和汤,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在治疗
过程中,她也跟医生积极沟通和交流,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中,王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她感觉自己的气色有所改善,关
节疼痛得到了缓解,睡眠质量也明显提高。

总结:以上案例表明,阳和汤对于寒湿体质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是,在服用
药物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如果您有类似的体质和症状,建
议您及时就医,寻求中医师指导,以便获得最佳效果的治疗。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阳和汤是中医古方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解表汗剂中的一类。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包括:麻黄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大枣12克,生石膏15克,苏子9克。

这七味药物相辅相成,具有温阳散寒、开表散邪、解毒散热的功效。

下面逐一解析各种药物的作用及配伍关系。

1.麻黄麻黄味甘、性微温,具有宣肺、解表、发汗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肺炎、哮喘等病症。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是辅助桂枝引阳,扶正祛邪。

与桂枝配伍能显著增强发汗的作用,加快病邪的排出。

2.生姜生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邪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与炙甘草共同调和其他各种药物的性能,协同发挥整个方剂的功效。

3.炙甘草炙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解毒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协同生姜调和各种药物的性能,增强其他药物的作用。

4.桂枝桂枝味辛、性温,具有散寒、发汗、疏风解表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阳气上升,提高体表温度,促进发汗。

5.大枣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诸药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方剂的口感,提高服用的舒适度,同时增加方剂的补益作用。

6.生石膏生石膏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生津、解毒清热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清热降温,以达到解热的效果。

而生石膏又属于中药温清调和的药物,它能化解方剂中的桂枝和麻黄的燥热之气,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7.苏子苏子味辛、苦,性微温,具有宣肺止咳、开窍醒脑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麻黄发汗,增加方剂的开窍效果。

总的来说,阳和汤的标准配方是按照中医理论的方论来配制的,各种药物之间互相促进、协同发挥。

阳和汤具有温阳解表、发汗解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胸闷、身疼等症状较重的患者。

但需注意,对于体质虚弱、肝肾不足、血虚等病症患者,阳和汤的用药应慎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是一种中医药方,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

阳和汤的配方由黄芪、麦冬、五味子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功效。

下面是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药材成分:•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麦冬:具有滋阴润肺、清肺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五味子:具有润肺止咳、益肾安神的作用。

•清半夏:有止呕降逆、祛湿化痰等药理作用。

•牡蛎:能滋阴养血、安神补肾。

•薄荷: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散热的功效。

•人参:具有益气养阴、提神健脾的作用。

2.配方比例:•黄芪:6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清半夏:6克•牡蛎:12克•薄荷:6克•人参:6克3.煎煮方法:将以上药材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约30分钟至药液颜色变浅,味道醇厚即可。

过滤药渣,取汁液服用。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该药材的作用在中医药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中国药典》:列举了阳和汤所用的药材和配方比例,并描述了该药方的气味、性味、功效和适应症,可作为参考。

中医药文献:多篇医药文献在论述感冒、咳嗽、热毒等症状时提及阳和汤的应用。

这些文献通过临床实验、观察等形式验证了阳和汤的疗效和适应症。

临床指南及临床实践经验:一些医学指南和临床经验总结了阳和汤在治疗感冒、咳嗽、鼻塞等症状时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可以提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实验研究:一些临床实验对阳和汤的药效进行了评估和研究,通过药效学、药代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阐述了阳和汤的作用机制。

医学期刊论文:许多医学期刊发表了针对阳和汤的临床研究结果、实验室研究、药理学研究、临床数据分析等,这些论文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中医医院和中药企业的官方网站:一些中医医院和中药企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相关中医药方的介绍和应用指导,其中包括了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相关信息。

总之,阳和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其标准配方由黄芪、麦冬、五味子等药材组成。

强心名方阳和汤

强心名方阳和汤

另外,方中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它合理利用了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使“麻黄得熟地不发表,熟地得麻黄不凝滞”,互相之间起到了扬长避短的协同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阳和汤能强心利尿,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白细胞,并有激素样作用,还可保肝,利胆,抑菌,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调节性腺功能。由于它具有多种
1、水肿
蔡××,女,75岁,1996年4月4日初诊。患者慢性心力衰竭10年余,曾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强心利尿剂后缓解,但停药后仍恢复原状。本次因下肢浮肿加重一月,用西药无效而来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刻诊:胸闷心悸、气喘咳嗽
分析此方药性搭配合理、组方得体,其作用尤其是由风寒湿引起的阴寒诸证要进一步辨证施治,效果有可能更为可观,同时,该组方药源广泛,费用便宜,很值得当今医界探索总结提高,有助于关节病痛患者的治疗康复。
阳和汤新用验案二则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炭、麻黄、生甘草等组成,具有温阳气、通经络、除痰结之功效,是外科治疗阴症痈疽的主要方剂。笔者根据其作用,用于下述诸证,获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吾旧友昔日体内某部身患骨髓炎常服之,效果较为明显。2008年有一位关节滑膜炎女性中年患
者前来求医,见之关节弥漫性肿胀,半年有余,活动障碍,贫血面容。经多处西医予以封闭、抽液并到省级医院手术治疗,但效果不显反而关节肿胀日渐严重。患者自感失望,内心非常痛苦,害怕造成终身残疾之后果。吾初诊之采用:第一减量缓停西医激素之类抗炎药:第二改用中药“阳和汤”加减,经服药一周治疗后,患者面容改变,患处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有所减轻。第二次面诊,见状效不更方,只在原方加减调整剂量。给药十天。第三次患者前来面诊,患处肿胀解除,其疼痛、活动障碍减轻大半。吾再给药十天,并按原剂做成丸剂以巩固疗效三个月,至今患者关节活动如常。本人继后以此方剂加减治疗类似病例两人,收效满意,可值得推广、试用。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 1、熟地黄一两(30g) 2、麻黄五分(2g) 3、鹿角胶三钱(9g) 4、白芥子二钱(6g),炒研5、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 6、生甘草一钱(3g) 7、炮姜炭五分(2g)[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方解] 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

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君药熟地黄、鹿角胶,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重用;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

二药合用,温阳补血。

臣药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

佐药白芥子、麻黄,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

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使药生甘草,解毒、调诸药。

综观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运用]1.辨证要点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

阴寒重,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4.使用注意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

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8.阳和汤治疗老虚证 28例

8.阳和汤治疗老虚证 28例

8.阳和汤治疗老虚证28例老年病虚证,是由脏腑精气亏损、阴阳气血之虚,以致全身脏腑各部失养,皮、脉、肉、筋、骨等出现一定变化,各种功能低下之极之症,或其他慢性疾病所致之全身衰弱。

出现乏力倦怠,面黄消瘦,纳呆少神等全身衰弱之综合表现,临床可见诸种慢性疾病患者。

我们运用阳和汤治疗老年病虚证28例,均有气虚阴阳亏损的症状,虚证之因多为内伤所致,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减少24例。

方法:均服阳活汤:熟地30克,鹿角胶12克,肉桂4克,炮姜、白芥子、麻黄各6克,甘草3克。

随症加减:偏于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肺气虚加五味子、胡桃;脾气虚加白术、山药;偏于血虚者加当归、川芎;心血虚加柏子仁、枣仁;肝血虚加制首乌、枸杞子、偏于阴虚者加麦冬、白芍;肺阴虚加沙参、玉竹;心阴虚加天冬、茯苓;脾胃阴虚加花粉、石斛;肝阴虚加女贞子、枣仁、肾阴虚加龟板、牛膝;偏于阳虚者重鹿角胶、肉桂、炮姜用量。

加党参、白术、黄芪、附片,心阴虚加五味子、杜仲;兼有虚火减肉桂、炮姜、白芥子用量,加知母、黄柏。

各型虚证均可加黄精30克。

用法:水煎日服三次。

5剂一程。

结果:治疗最久者26个月,最短者5个月。

治愈8例,显著好转11例;有效6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89%。

病例:彭女,62岁。

85年10月6日诊。

十年前患腰背部肌肤不仁,右侧小腿肚时有沉重或疼痛感觉,经治疗后仍反复发作。

80年9月初开始右下肢筋肉疼痛加剧,步履艰难,需扶杖而行,饮食减少,全身无力,经当地医院治疗,迭服中西药及针灸、理疗等,效果不显著。

诊见: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右膝、髋关节疼痛难忍,举步艰难,食少,乏力,苔薄白,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

化验:白细胞5200,中性62%,淋巴36%,嗜酸2%;血沉66,血红蛋白7克。

诊断:虚证(肾阳虚型)。

治则: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用阳和汤加附片、当归、黄芪、牛膝、菟丝子、杜仲、黄精等出入。

连服5剂后,疼痛减轻,能起床行走,眠好食增。

前方去附片、牛膝,嘱服5剂。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阳和汤
中医证
阴疽证:
证候1
证候2
阳和汤
西医疾病
用于治疗骨结核,腹 膜结核,胸膜结核,淋巴 结核,慢性淋巴炎,骨膜 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 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肌肉囊肿,男子性 功能减退等病证而见上述 证机者 。
阳和汤配伍
方 解
熟地→大补阴血。 鹿角胶→大补阳气。 干姜→温阳散寒。 肉桂→温通血脉。 白芥子→通络化痰。 麻黄→开达腠理。 甘草→解毒和中。
阳和汤
用药要点
补血药与温阳药相用, 血得阳而化生,阳得血而 生化;辛温药与滋补药相 用,补中有开结通络,宣 中有滋补阳气阴血,补偏 救弊,共建其功。
阳和汤
用方要点
以肿块漫肿无头,不 红不热为辨证要点。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阳和汤
组 成
熟地一两(30g) 鹿角胶三钱(9g) 干姜五分(2g) 肉桂一钱(3g) 白芥子二钱(6g) 麻黄五分(2g) 甘草一钱(3g)
阳和汤
用 法
水煎服。
阳和汤
功 用
温阳补血, 散寒通滞。来自和汤药理作用具有改善微循环、抗 肿瘤、抗突变、抗炎、抗 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 用。

阳和汤加减治狭窄性腱鞘炎

阳和汤加减治狭窄性腱鞘炎

阳和汤加减治狭窄性腱鞘

狭窄性腱鞘炎是腱鞘韧带增厚,造成管道狭窄,压迫增粗的肌腱,而引起的肌腱滑动障碍。

男42岁,1992年8月6日就诊。

左腕关节桡侧疼痛1年余。

患者1年前出现左腕关节桡侧疼痛,持重时乏力且疼痛加剧,活动不利,久治未愈。

诊见:左腕关节茎突外有一蚕豆大小隆起物,局部皮色不红、不热,握拳尺偏试验阳性,舌质淡,苔白滑,脉沉。

线摄片未见异常诊断:狭窄性腱鞘炎。

证属痰湿凝聚,治以化痰祛湿,温通经络,方以阳和汤加减。

处方:
白芥子20g,熟地30g,姜炭9g,鹿角胶12g,麻黄、肉桂、乳香、没药、生甘草各6g,羌活3g,
每天1剂,水煎服。

3剂后疼痛消失,又服7剂,隆起物消失。

嘱其勿投手过度,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例病程年余,邪已入络,隆起物不红不热,结合舌脉,辨属阴证。

故以阳和汤温经通络,重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邪,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以羌活为引经药立达病所,使病除而愈。

阳和汤临床新用举隅

阳和汤临床新用举隅

阳和汤临床新用举隅本文通过结合几个采用阳和汤治疗肝硬化、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的病例资料,得出结论:阳和汤可以起到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临床应用于内科、妇科以虚寒见证的多种病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阳和汤;临床新用阳和汤出自>,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甘草组成,原治一切阴疽,是临床中医外科常用方。

笔者根据本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临床应用于内科、妇科以虚寒见证的多种病症,获满意疗效,现举案如下:1肝硬化陈××,女,40岁,2011年12月1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2000年体检,乙肝小三阳。

十年来,肝功一直正常,近日病发,腹部膨胀,大便结,小便少,饮食不多,食后或饮水后腹部膨胀尤甚,B超显示肝区光点密集增粗,脾轻度肿大。

触诊肝轻度肿大,质地偏硬如鼻。

经多方治疗无效,其面色萎黄,腰围宽大,扣之绷急而有声,症属鼓胀,肝脾阳气不调,湿浊阻滞,肝失疏泄,脾失运行,阳气不能敷部,拟阳和汤法。

处方:大熟地10g,桂枝6g、炙甘草5g、麻黄6g、焦白术10g、白芥子10g、干姜6g、陈皮6g、茯苓12g、泽泻10g、鹿角胶6g、枳实10g叁剂后腹胀即减,守方加减续进,共达13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复发。

2十二指肠溃疡高××,男,38岁,2013年12月19日来诊。

胃脘疼痛,反复发作,已有10多年。

近两年来,每到冬天发作。

本次因气候转凉,胃脘疼痛,复发已有5天,胃脘冰冷,喜热不喜按,饮食少。

多次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溃疡,曾服奥美拉唑等西药得以控制,本次服奥美拉唑疼痛未止。

诊见形寒肢冷,面黯无华。

舌淡体胖大,苔白,脉沉细。

症为阴寒内阻,中阳失展,投阳和汤化裁。

熟地20g、鹿角胶(烊冲)12g、肉桂6g、生麻黄5g、炒白芥子6g、炮姜5g、炙甘草6g、广木香5g、炒内金10g、炙黄芪15g、当归10g 伍剂。

服药后胃痛渐消,诸症好转,以原方加减,再服十五剂。

阳和汤的妙用经验

阳和汤的妙用经验

阳和汤的妙用经验引言阳和汤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中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阳和汤的妙用经验,包括其作用原理、常见应用领域以及使用方法。

作用原理阳和汤主要由黄耆、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等草药组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温阳补气、益中健脾。

具体来说,黄耆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白术可以健脾益肾,帮助消化吸收;甘草具有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有助于增强阳和汤的疗效;生姜能够温阳散寒,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大枣可以养血、调和脾胃。

常见应用领域阳和汤在中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肾阳不足阳和汤在肾阳不足的治疗中非常有效。

肾阳不足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肢体冰凉、腰膝酸软等症状。

阳和汤可以通过温阳补气的作用来改善这些症状,恢复肾阳的功能。

2. 脾胃虚弱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阳和汤也有很好的疗效。

它可以益中健脾,增强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欲不振的情况。

3. 气血不足阳和汤还可以治疗气血不足的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黄耆和大枣在阳和汤中起到了补血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4. 虚弱病后调养阳和汤在虚弱病后调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在病后体虚、抵抗力差的情况下,适当服用阳和汤可以加快恢复速度。

使用方法阳和汤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材料准备:将黄耆、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准备好。

2.炮制草药:将草药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撇去浮沫后,改用小火煎煮20-30分钟。

3.过滤煎煮液:将煎煮液过滤掉渣滓,取得纯净的阳和汤。

4.饮用方法:每天服用2-3次,每次100-200毫升,温热饮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阳和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服用剂量:服用阳和汤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剂量,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

2.注意药物过敏:对阳和汤中的任何成分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3.孕妇慎用: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阳和汤。

阳和汤的应用医案

阳和汤的应用医案

安右,女,26岁,于2012年8月30日晚9点左右来诊,视其右脚腓肠肌足太阳经承山穴部位,皮肤略黑,漫肿无头,承山穴有一结块,推之疼痛,越十余天,观其体质瘦弱,舌尖红、脾区苔白,诊其脉左脉迟右脉沉,自述阴道下血带黑,睡眠多凶梦,髀髋区疼痛。

思辩为阴疽,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拟阳和汤,方出《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30g 肉桂8 g (后下)麻黄8 g鹿角胶15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5g生甘草10g。

四剂水煎服。

头煎和二煎混合分二次服。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9月4日复诊,观其承山穴部位皮肤已正常,不再显黑色,按之仍有缩小的小结块,推之疼痛不明显,自述睡眠改善,服药后未再做凶梦,髀髋区无疼痛,观其舌尖略红,脾区仍苔白,脉阳迟阴涩,效不更方,拟方熟地30g 肉桂8 g (后下)麻黄8 g鹿角胶15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2g生甘草12g加黄芪30g温里补气托毒,四剂煎服同上。

9月11日晚8点40分再诊,舌脉正常,睡眠正常,腓肠肌已难摸到结块,用力大略有压痛,拟方熟地40g 肉桂12 g (后下)麻黄10 g鹿角胶20g(烊化)白芥子15g 炮姜12g生甘草12g黄芪40g白术30g僵蚕12g五剂煎服同上。

药量比前略有增加,因经络已温通,结已开散,量略大专宏,一鼓作气,攻下高地,此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更兼补气燥湿健脾,化痰开淤散结之妙。

(痊愈)阳和汤方解: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治宜温阳补血,化痰通络。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月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

阳和汤——精选推荐

阳和汤——精选推荐

阳和汤能够治疗阴疽内陷的重要⽅⼦,叫阳和汤。

此⽅出⾃《外科证治全⽣集》,作者说,此⽅主鹤膝风、贴⾻疽,以及⼀切阴疽。

今天我们顺便跟⼤家讲点组⽅的道理,看看古⼈是如何漂亮地组好⼀⾸汤⽅的。

以前有个⼤学同学,他跟我们说,这阳和汤的⽅歌太容易背了,⼀句话就把七味药讲完,⽽且⼀辈⼦忘不了。

我们问他,是什么呢? 他说,⽩⿇将炒熟⿅⾁。

他有点得意,我们问他,怎解呢? 他说,⽩就是⽩芥⼦,⿇就是⽣⿇黄,将就是炮姜,炒就是⽣⽢草,熟就是熟地黄,⿅就是⿅⾓胶,⾁就是⾁桂。

这样⼀听,还真⼀乐,看来⼀辈⼦对这个⽅是永远也忘不了了,这叫⽅剂记忆顺⼝溜。

有些学⽣就专爱搞这些来记诵,⼀⽅⾯可以让记忆没那么枯燥,但不管你是通过哪种⽅式记,最终你如果不把这⾥头医理搞明⽩,你就是⽤整台电脑把数⼗万⾸⽅,海纳百川地装进来也没⽤啊! 我们来看这汤⽅叫阳和汤,原来这些药物配合起来温阳补⾎,令⽓⾎津液,从⾻头筋脉肌⾁表⽪,层层疏通,⽣长出来,使得阳虚得补,阴⾎得充,寒凝痰瘀得除,⼀切阴疽留住,漫肿⽆头之象得消。

这样治疗起阴疽来,就像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普照⼤地,驱散⼀个冬天的阴寒那样,把这股阳和之⽓,层层敷布出去,这样⼤地就⼀派⽣机,草⽊就纷纷往上往外长。

对于⼈体⽽⾔,新的⾁也层层长出来,去取代旧的疮疡腐浊。

这样推陈出新,疾病⾃愈。

故⽈,阳和汤。

曹颖甫《经⽅实验录》上记载⼀个头部长阴疽的患者,这病⼈五六⽇⼤便未⾏,但⾆象脉象却是⼀派沉迟洗弱的寒象,不是那种阳⽕攻冲的样⼦。

当时想⽤阳和汤,却有点犹豫,这⼤便⼜不通畅,能⽤阳和汤吗? 但还是舍症从脉,病⼈⼀⽤汤药后,第⼆天早上居然明显感到颈背部轻松,疮痛⼤减,最重要的是,⼤便⼀下变得⾮常通畅。

于是乃悟到⼤便之秘闭,乃由于寒性主收引故也。

这时阳和汤不仅驱散巅顶上的阴寒,同时更能够温通肠道⾥的冷积,这样寒散结消,所以⼤便润通。

当然后期的调理更显得重要。

为什么阳和汤是⼀个专为阴疽⽽设的汤⽅呢? 我们要从⾻筋脉⾁⽪层层来分析。

阳和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阳和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阳和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关键词】阳和汤阳和汤出自清朝医家王维德所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阴疽之祖方。

近代依照异病同治的原那么,将本方普遍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及其他疑难杂症。

本文就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简述。

1 脊神经疾病1.1 多发性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是由多种缘故引发的多发性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本病属中医“血痹”、“麻木”的范围。

《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曰:“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

医治当以散寒通滞、温阳补血为主,阳和汤证因相合,可收中意疗效。

董氏[1]报导以本方加减医治末梢神经炎63例。

药用:熟地、当归、鹿角胶(烊化)各20g,肉桂、炮姜、麻黄、甘草各15g,黄芪50g,炒白芥子(研)10g。

兼湿可加苍术30g;血瘀可加鸡血藤50g;风痰阻络可加全蝎15g,蜈蚣6条。

结果:治愈43例,显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

亦有个案报导医治本病有效[2,3]。

1.2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是一种急性起病,以脊神经根、脊神经损害,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点的综合征,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常以四肢松弛性瘫痪为要紧表现。

本病属中医“痿证”范围。

张氏[4]以为本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肾督阳虚、肾精亏损为本,寒湿痹阻、气血凝滞为标。

治当不远温散,不可拘泥张子和“痿病无寒”之说,有是证必用是药,斗胆利用温阳益肾及辛苦温散药,故以阳和汤温阳补督为主,酌加补肝肾、散寒除湿、化瘀通络之品,使阳气一复,督脉旺盛,寒湿得除,气血畅和,诸症自除。

李氏[2]亦有验案报导。

1.3 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通路上即臀部、大腿后、小腿及足跟部的疼痛症候群,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腰痛”、“痹证”的范围。

阳和汤的妙用经验

阳和汤的妙用经验

阳和汤的妙用经验阳和汤是传统中医学上一种非常经典的药物组方,由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文献所记载。

这种药物组方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麦冬、甘草、白术、茯苓、桂枝以及干姜,功效十分神奇,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之中。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下阳和汤的妙用经验。

首先,阳和汤具有补脾益气、温中祛寒的功效,适用于由脾胃虚弱所致的各种病症,比如胃寒腹痛、腹泻便溏等。

同时,由于阳和汤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局部感染、感冒、流感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其次,阳和汤还能起到补肾壮阳、祛湿通闭的作用。

因此,对于肾虚、肾亏、阳痿、早泄、尿频、遗精等男性疾病而言,阳和汤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阳和汤也有很好的疗效。

再者,对于肺虚、痰多咳喘等疾病,阳和汤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西方医学认为这类疾病是由体内免疫力低下,导致的阴阳失衡所致。

而阳和汤正好可以补充体内所缺乏的阳气,提高免疫力,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此外,阳和汤还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状态,提高睾丸素的含量,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同时,阳和汤含有多种草药成分,对于营养不良、体力疲劳、体虚乏力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阳和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配方,具有非常多的治疗作用和妙用经验。

因此,我们在实际临床中应该加以重视,针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体质类型,合理地运用阳和汤进行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阳和汤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以及个人体质情况进行调整剂量和疗程,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和汤
来源
<外科证治全生集>。

歌诀
阳和汤法治阴疽,贴骨流注鹤膝风。

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组成
熟地黄30克麻黄2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炒,研) 肉桂3克(去皮,研粉)生甘草3克炮姜炭2克
用法
水煎服。

病机
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者。

方论
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阴疽之代表方。

以患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漫肿无头,伴面色白,口中不渴,舌淡脉细。

临证加减兼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阴寒重,加附子。

配伍特点
补血与温阳合用,祛痰与通络相伍。

现代应用
现用于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证属阳虚寒凝者。

禁忌
疮疡阳证、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均忌用。

实验研究
对结核菌的抑制作用《中成药研究》1981(11):41,据对5例顽固结核病例的痰培养进行抑菌试验,证实本方确有抑制结核菌作用。

但方中七种药物单用则无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骨与关节结核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口服阳和汤
(1)全身表现:体倦乏力,夜寐盗汗或自汗,饮食欠佳,大便干涩,午后烦热,舌绛红苔少,脉细数
(2)局部表现:患部皮肤漫肿无头,皮温偏高,按痛或破溃流脓后流脓水不止,患部皮肤弹性下降色泽晦暗者
在运用上亦可随症加减,如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其效更佳,胃纳差,家鸡内金,神曲:神志不安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
医案举例
1 软骨炎
患者,男,40岁,1999年10月15日初诊。

患者因不慎雨淋后,渐感右侧胸部第二肋骨处有一痛点,范围如红枣大小,皮厚质地硬,拒按,按之痛甚,但无灼热感,伴畏寒。

胸片检查提示:软骨炎,经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10天后无效。

来诊时见诸症如上述,舌苔白润,脉沉弦。

证属寒湿凝滞,气血不通。

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化瘀行气。

方用阳和汤加味。

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炮姜1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香附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

服5剂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5剂后,局部触之无痛感,硬结消失,诸证悉平,随访一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因外感寒湿,寒凝血滞,气与血互结皮肤腠理之间,气血不通,形成硬结,不通则痛,故见疼痛,局部拒按,阳气不能温养皮肤,调和营卫,故见畏寒怕冷。

《济生方痹》云:“皆同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此为寒湿凝滞所致。

阳和汤温补气血,散寒通滞,加桃仁、红花、当归、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气行则血行,故诸证消除。

2 淋病
患者,女,26岁,已婚,1997年3月6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南下打工,因不洁性交,出现小便涩痛,阴部奇痒、流白浊伴灼热感。

西医诊断:淋病,阴道滴虫病。

经用菌必治输液治疗、甲硝唑阴道塞药、内服金鸡胶囊后,症状减轻,但因其不继续治疗,延诊月余,症状加重后前来就诊。

诊见:表情淡漠,痛苦病容,带下腥臭、如丝状绵绵,外阴及大阴唇肿胀,舌苔白润厚腻质淡,脉沉濡而滑。

属中医淋病、带下、阴痒范畴。

证属素体阳虚,冲任虚寒,寒湿下注。

治宜温阳散寒,调理冲任,杀虫止痒。

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10g,茯苓15g,地肤子20g,五倍子15g,苦参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五倍子10g,苦参10g,水煎洗外阴,每日2次,以服外洗5剂后。

带浊变稀,阴痒减轻,守方继服10剂,外洗15剂,诸证皆除。

为巩固疗效,嘱服完带汤改丸调理善后。

按:淋病为性传染病,本例患者因发病日久,肾阳虚衰,冲任失调,阴霾笼罩,寒湿内停,外阴失去阳气精血的濡养,故肿胀而硬厚,外阴营血不荣,阴浊下注,故奇痒难忍;肾阳不振,湿性重浊,故带下腥臭。

方以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使阳气升,浊气降,精气盛则冲任充,加太子参、淮山、茯苓健脾祛湿,地肤子、五倍子、苦参杀虫止痒。

内服外洗,双管齐下,药证相符,故获病瘥。

3 指硬肿症
患者,男,38岁,2003年11月21日初诊。

患者右上肢食指肿胀,麻木不仁,关节失去灵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彻夜难眠,乡村医生注射安乃近、青霉素,内服消炎痛无效,疼痛不减,遂来院就诊,诊见: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显肿胀,关节运动受限,触之皮肤坚硬,无灼热感,证属寒湿凝滞,气血郁阻,血络阻塞。

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利湿削坚,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鹿胶10g,桂枝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细辛10g,当归15g,川芎15g,泽泻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进服5剂后,肿胀变软缩小,关节运动好转,疼痛减轻,能安静入睡。

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剂,疼痛消失,指软肿消,活动自如,诸证悉除。

按:指硬肿症是西医诊断名称,属中医学痹症、阴疽范畴。

此病寒冬腊月多见,三九严寒当冲,寒邪侵袭身体肌肤。

本例患者素来阳虚体弱,寒邪侵袭食指,以致寒凝血滞,血络受阻,形成闭阻,不通则痛。

阳和汤中熟地、鹿胶、桂枝、细辛、炮姜、麻黄温阳通脉,散寒通滞;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泽泻、白芥子利湿软坚。

诸药合用,痛止病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