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消费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消费的认识
摘要;消费与生俱来,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从我们出生一直到死亡我们都在消费。消费的能力与生产力息息相关,它是经济大发展时代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消费生产生产消费个人消费消费类型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因为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并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生产的目的是消费,但并不都是为了消费。
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以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这就决定了劳动人民的消费被限制在很狭小的范围内。劳动人民消费水平的低下又阻碍甚至破坏生产的发展,经济危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消除了生产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并且消费也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的强大动力。
宏观经济学中,指某时期一人或一国用于消费品的总支出。严格地说,“消费”应仅指这一时期中那些完全用掉了的(分享过的或“吃掉了的)消费品。但在实际上,消费支出包括所有已购买的商品,而这其中许多商品的使用时间要远远超出考察时期,如家具、衣物和汽车等。
消费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计划型,按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和夫妻生活目标制定计划,消费时大致按计划进行,非常理智,很少出现盲目和突击性消费。
二是随意型,这种类型的人完全按个人喜好和临时兴趣进行消费,较少考虑整体消费效益,所谓钱多多花,钱少少花是这部分人的突出特点,较易出现盲目和浪费性消费。
三是节俭型,消费时精打细算,能省即省,并且善于利用再生性消费。这一类型的消费方式能够使家庭逐渐殷实,然而过于节俭的意识有时可能因过量购买便宜货而造成积压性消费。
这三种消费方式都各有利弊,过分按计划消费,遇到临时性的消费时有可能错过好产品;年轻的夫妻大多喜欢随意型消费,但没有计划的随意消费有可能导致入不敷出,影响夫妻关系;节俭型的消费大多是老年人的选择,但同样适用于年轻的家庭,适当的节俭可以带来可观的效益。
作为经济要素中的重要一面,消费和生产一样,是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要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消费的认识似乎依然比较模糊,特别是经常和社会因素中的阶级、阶层、贫富等混在一起,使得消费的本质变得更加模糊。
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我们得承认,消费是有成本的。这一方面是对生产者所付出的劳动的肯定,同时,也是有效避免我们吃白食的手段。因此,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无论是个人的消费,还是社会的消费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也就是说,消费是有限的,这和我们常说的人欲壑难填似乎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认可消费是有成本的,则必然不难理解消费是有限的。一个人能吃多少,能用多少东西,只要我们将他的支付能力考虑在内,那一定是有限的。同理,一个社会的支付能力当然也是有限的,不管我们如何地公平分配收益,但总量还是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如果再考虑到我们现在才逐渐明白的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则对于有限的概念理解得理可以深一点。
所有以前的理论之中,我们对于消费的理解似乎总是无限的。在此前提下,我们认为经济失衡的原因当然只在生产和分配方面,因此我们强调生产资料的方式,关注收入的分配方式。对于经济危机,我们就认为是生产和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的,因此社会革命总会在危机时刻发生。但从一战过后的经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这不是根本原因。
尽管通过社会中的分配平衡,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人类进入工业化之后,以大机器生产方式为标志,生产的效能成倍提高,人类的消费开始无法跟上生产的步伐,只要我们不是那种动辄要进行人人都有的社会平均分配论者(那种理想状态只有在梦里才会有,道理很简单,消费是区别的,有成本的),应该清醒地看到,生产过剩的产生只是时间的问题。
人类的消费,是和生产一样,都是在人类已掌握技术的平台上进行伸展,他们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技术能力的支撑和制约。只有技术的发展,才既为生产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为消费提供了扩展的可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内燃机没有发明之前,我们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而只有在内燃机出现之后,汽车才能成为公众的消费品,这就是技术造成的消费代差。当汽车产业扩展开来,产生的生产和消费领域要比马车产业大到无可比拟程度。其后,还有飞机这样的商品等着消费呢。所以,我们再次看到,能源及其应用技术的突破,对于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有多大。
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对于教课书中的经济危机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可以改一下:其一,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影响分配方式,不同的分配方式会造成
社会分配的不同,但完全平等的分配方式是不存在的。按劳分配是相对公平的,但也会产生贫富差距。其二,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只要是以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模式,生产一定会超越消费,造成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的。其三,私有的社会生产方式,由于市场的作用相对较大,社会资源的调节效率较高,因此产生危机的机会更多一些。公有制的生产方式,因计划能力的不同,生产效率有所差异,但总的来说低于私有的生产方式,因此产生危机的周期更长一些。
马克思当年面对着人类历史上最初出现的经济危机,在无法考察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完整形态情况下,凭着良知认为是因为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私有化下社会分配的不平等,造成消费能力的收缩,产生了经济危机。因此,他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强烈地批评,并预言人类能够通过社会化的生产计划避免危机的发生。但经过前苏联、中国等一大批国家的实践,我们开始明白了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不在此,这是时代的发展提供给我们考察这一问题的机会,并不表明我们比前辈聪明。
到了现在,我们再也不会奢望将来会有一天,“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消费实现按需分配”。人类的天性中的阴暗面已经使这一美好的愿望成为了泡影。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经济研究叶德珠黄有光连玉君李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