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八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常常引用寓言、比喻,增强言辞的说服力。这些寓言 或比喻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为 全书增加了文学色彩。
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 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等,历来家喻户晓。
由比喻到本事,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显示出 《战国策》善于比喻的特点。文中既引历史典 故,又用鄙谚俗语;既写自然虫鸟,又讲现实 斗争,都切合实际,因而说服力很强。
层次之间有重叠,也有变化,对偶句、排比句 和散行句错杂相间,自然流畅,具有浓厚的辞 赋化倾向。词汇富赡,文采飞扬,增强了文章 的欣赏价值。
孟子性格傲然不逊,刚强不阿并有远大志向和 很强的自信心。他认为只有“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算是大丈夫。即 使是对待国君,他也主张:“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幻想积极参政,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 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也!”但由于孟子没有体察天下大势,主张法 先王,搞复古,所以他的学说终归于失败。
善设机巧、先纵后擒的论辩方法,往往 使《孟子》文章极富吸引力。
孟子在论辩时,一方面善于采取层层追 问、步步进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 理屈词穷;同时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 和充满爱憎的感情,从而富于强烈的文 学色彩。
《战国策》作为一部史书来说,缺乏系统性和 完整性,不免减低了它的史学价值。此外,它 还存在不少“增饰非实”之辞,对一些前人所 未曾道,后人所不敢言的追名逐利的人生观、 崇实尚利的人和事也一味加以颂扬。
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 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 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 想氛围。其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和成就,在文学 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 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 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 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 前发展。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是鲁国贵族孙氏的后裔,没落为士。 相传他幼小时死了父亲,母亲悉心教导他学习, 有“孟母三迁”和“”断机”的故事。他受业 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它是儒家学 派(孔子—曾子—子思)的嫡系,是继承发展 了儒家学派思想学说的大师。后世多把他与孔 子并称为“孔孟”,称他为“亚圣”。他为了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游说各国驻后,先后 到过邹、任、齐、鲁、宋、滕、梁等国。他游 说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他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税敛”, 发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政”,“推恩爱民”,使民有“恒产”, 给人民一个“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的生活条件,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他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 映了较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对当时统治者 的残暴统治,揭露深刻,批判尖锐,说他们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甚至主张为了“救民于水 火之中”,应该杀掉象夏桀、商纣王之类的暴 君,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为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 君也。”这些思想,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十分大 胆、可贵的思想。
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 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其主要记载春秋以 后战国时期,从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 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凡 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 史事。内容着重记录谋臣策士往来各国的游说 言论,其中多纵横家游说之辞,保留了许多重 要的史实,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 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 立的单篇。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在他的学说中,反对桀纣,不谈齐桓晋文,提 倡仁政王道,反对暴力,反对不义战争。当梁 惠王向他问齐桓晋文称霸之事,他不屑一顾, 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避而不谈,表示对诸侯们争霸的厌恶。他 反对统治者“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认为谁这样干,谁就“罪不容于 死”。
汉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孟子》 一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北宋以后,更被列为封 建士大夫必读的“经典”。
《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善用比喻,富于鼓 动性,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有《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 子》《尽心》七篇,各篇又分上、下。)
《孟子》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的《四书集 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 有《孟子译注》。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富于文采。《战国策》的语言明快流畅,纵姿多变, 委屈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 手法,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对后世散文有相当影响。
2、部分记事文章有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传神的 人物形象。《战国策》打破了编年体的限制,比《左传》 叙事更连贯、完整,情节更集中曲折。
《庄辛谓楚襄王》见于《战国策·楚策四》,篇名 取首句“庄辛谓楚襄王” 。
本文的主题是“居安思危”,以叙事为基本框架, 重点在于说理,从反面立论,讲述居安忘危则必 致祸难的道理。叙事文字不足三分之一,语句精 练而脉络清晰;说理文字超过三分之二,文辞富 赡而观点明确。
Hale Waihona Puke Baidu文章开门见山,庄辛指出楚襄王宠爱幸臣,淫 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楚国必亡。事 实证明庄辛的预见完全正确,于是楚襄王召庄 辛回国,临危请教。
庄辛谓楚襄王
(三)《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简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战国 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从可考,约为战国 末年秦汉间人。大约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 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 经汉代学者刘向汇集整理。全书共计三十三篇, 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 策谋的,故定名为《战国策》,又简称《国 策》。(另外在刘向整理前还有《短长》、 《事语》、《长书》和《修书》等异名。)
但是当时各国正在革新变法,鼓励耕战,讲求 富国强兵指导,热衷于合纵连横之说,相互兼 并,争夺霸权。孟子的“性善论”,称尧舜, 法先王、倡仁义,论王道的政治主张,不符合 时代潮流。他虽然在齐国做了多年客卿,在梁 国也很受礼遇,但诸侯们都不采用他的学说。 最后他不得不停止活动,走著书立说,教授门 徒,寄希望与未来之路。他的弟子万章、公孙 丑的人,把他的学说,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整 理成书,以便传于后世。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标题是编者从文章 的首句中摘取的。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 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齐桓,即齐桓公, 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晋文,即 晋文公,春秋时代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 两人都是春秋时代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 襄公、楚庄王合称“五霸”。
孟子以“好辩”名著当世。《孟子》一 书的雄辩气势、强大的逻辑力量,以及 他在使用类比推理时“深于取象”的特 点,引起历来研究者的重视,这是战国 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散文审美追求改变 的结果。
庄辛先用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的谚语安慰楚襄 王,再用商汤、周武与夏桀、商纣兴衰存亡的 史实鼓励楚襄王,帮助楚襄王树立挽救残局的 信心。
在此基础上展开“居安思危”的说理,从蜻蛉、 黄雀、黄鹄、蔡灵侯,直说到楚襄王,由小到 大,由远而近,由物及人,层层递进,讲述居 安忘危而终至罹难的必然规律。
本文的说理用具象代替抽象,力避说教,以生动 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来震撼人心。庄辛每讲一种 物和人都有多层铺叙:与世无争的安逸,自由自 在的享乐,无视危机的愚昧,突如其来的毁灭。 通过反复铺叙,揭示出贪图安逸和享乐的可怕。 铺写三种动物是用作比喻,类比两种人,而铺写 蔡灵侯是由物过渡到人,最终落实到楚襄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