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阅读题答案
《夏日三首(其一)》《清明》《江天暮雪》《霜天晓角》《秋词二首》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夏日三首(其一)》《清明》《江天暮雪》《霜天晓角》《秋词二首》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89d56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c.png)
《夏日三首(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结合全诗具体说明(6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反衬(或衬托、以动衬静)。
①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②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③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答出手法2分,具体分析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2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分)生动描绘出乡村夏夜清静却又生意盎然、充满情趣的特点。
(1分)附:赏析《夏日》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此诗是张耒罢官闲居乡里之作。
首句写对农村夏日的总印象。
炎夏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正具有“清”的待点。
清,内涵可以是多方面的,清静、清幽、清和、清凉、清闲,等等,都可谓之清。
因此,循“清”字往下看,诗所写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和心境的清。
如次句“檐牙燕雀已生成”,春去夏来,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飞舞鸣叫,有点近于喧闹,但禽鸟之能嬉闹于屋前,正由于农村环境清幽而无尘嚣。
至于颔联写蝴蝶晒粉于花间,蜘蛛因天晴添丝于屋角,则更显得幽静之极,当诗人注目于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不觉夏日的炎蒸烦躁,而有一种清凉和谐之感。
以上是写昼日消夏时娱目赏心之景。
颈联写夜晚。
帘是“疏帘”,枕是“虚枕”,环境之清虚寂静可见。
月透疏帘而入,如同邀来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同被奇妙地纳入枕函之中。
“邀”、“纳”两字,把月影写成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可以装纳起来的实体,透露出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
这种月影、溪声本已带清凉之感,而诗人又是于枕上感受到这一切,则心境之清,更不言而喻。
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于丹《清明:血脉里的眷恋》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71d460e518964bcf847cc5.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清明:血脉里的眷恋于丹①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
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
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清明,往往就有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绵绵,总让我想起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看到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不懂人心上缭绕的那点忧愁吗?③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
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
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
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
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
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④这个日子里,我确定能够想起来的人,是我的父亲。
⑤我小时候对父亲的感觉只是严厉而已,不常回家的父亲,每次带回那么多的书,要查我的诗文,要查我练字练得如何,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贾政。
最先教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最先教我读古文的人是他,最先教我临字帖的人也是他。
一直到我上了中文系,读了研究生,几乎我写的每一篇论文,父亲都要一字一字给我修改,不仅仅改文章的层次,甚至还会改我倒插笔的笔序,所以,他改完的文章,往往比我的原文字数还要多很多。
但是直到父亲辞世,我在心里对他都是有一点点畏惧的,直到多年以后,母亲告诉了我一件事情,这是在父亲生前我从来不知道的。
《清明》阅读附答案
![《清明》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2734c5e53a580216fcfe7a.png)
《清明》阅读附答案清明郭文斌东走走西走走,东瞅瞅西瞅瞅,总是拿不定主意买谁家的纸。
六月有些着急,说随便买上些算了。
五月回头看了六月一眼,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五月的“不可不诚”还没有出口,六月抢先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把旁边一个卖纸的给惹笑了,说,这么好听的句子,谁教你的?六月说,没人教,自己会的。
哈,好一个自己会的,再背两句听听。
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厚奁……厚奁……六月接不上来了。
五月补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五月背到这里,好多人围了上来,看戏的一样。
五月有些紧张了,鼻梁上渗出汗来。
六月见状,捏了五月的手,放大了音量: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接下来,姐弟二人就不知该干什么了。
六月看五月,五月的脸蛋红扑扑的,熟透的柿子一样。
五月看六月,六月的脸蛋也红扑扑的,也像熟透的柿子一样。
这是谁家的一对儿?一个女人问。
下次跟集时还来吗?六月不知如何回答,看着五月。
五月说不知道。
还来好吗?还到我们这个摊儿,我把我儿子带上,你背一下给他听,让他见识一下你们的学问,可以吗?六月说,那要看我爹让不让来。
女人说,你爹一定让来呢。
说着,转身刷刷刷地卷了一卷纸给六月,这卷纸送给你。
六月说不要钱?女人说不要钱。
六月就接过了。
五月却说不行,爹说白拿人家的东西就是偷。
六月说,爹还说如果是人家允许的就不是偷。
五月想了想,也对,就默许了。
我赞助一把蜡烛。
谢谢大妈。
不用谢,下次我也把我儿子带上,让他长长见识。
你们这不是逼人舍散嘛,看来我也得赞助一把香。
口气不好听,表情却十分的亲热。
谢谢叔叔。
还有两双手在往五月六月的口袋里装糖果。
一边装一边说,人家祖先肯定烧过长香的。
二人抱着满满当当的两包东西,乐颠颠地回家。
黄庭坚《清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黄庭坚《清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7016b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7e.png)
黄庭坚《清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阅读训练]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5分)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
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3分)以乐景写哀情。
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对比的酌情给分)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问题】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4分)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5d0dca3c1ec5da50e270f6.png)
关于《清明节》古诗词、现代文阅读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诗句分别反映了我国四种传统节日习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A.①③④②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二.综合读写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月30日,中国中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植树节等。
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材料二:“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莫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还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清明节的习俗是半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材料三:“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清明节有祭祖扫墓的习俗,而每到此时,各地不文明祭扫现象也屡见不鲜。
不少市民在大路口、马路边、绿植旁随意焚眷烧纸、燃放鞭炮。
有的树木被熏毁,有的小草被烧灼。
人们在追念、祭奠先人的同时,却忽略了现代文明的建设。
(1)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清明”作为节气和节日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2)图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清明小景》请结合材料一、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图中与“清明”相关的两个信息。
(3)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市“文明办倡议书清明节是祭莫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在清明前夕,向广大市民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
右面的倡议书有两处不妥,请提出修正意见。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理解及答案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理解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185f7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f.png)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的清明节吴昕孺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
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
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
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
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
然后,叫我过去磕头。
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
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
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
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
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父亲追,我跑。
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
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
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
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
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
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
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
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
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
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
丰子恺清明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丰子恺清明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fe0282daef5ef7ba0d3c1b.png)
丰子恺《清明》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清明例行扫墓。
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
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
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
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
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
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
拜过之后,自由玩耍。
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
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
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
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
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
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
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
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
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
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坟”。
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坟。
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
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
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
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
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
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
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
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
因此大家高兴作主。
而小孩子尤其高兴,因为可以整天在乡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饭。
船里烧出来的饭莱,滋味特别好。
因为,据老人们说,家里有灶君菩萨,把饭菜的好滋味先尝了去;而船里没有灶君菩萨,所以船里烧出来的饭菜滋味特别好。
孩子们还有一件乐事,是抢鸡蛋吃。
每到一个坟上,除对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还有一只小匾,内设小鱼、小肉、鸡蛋,酒和香烛,是请土地爷爷吃的,叫做拜坟墓土地。
吴昌勇《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昌勇《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67016df242336c1eb95e68.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吴昌勇清明是个时间驿站,走到这儿,走到这一天,每个人都湿成一滴雨,在眼里在心里纷纷飘落。
这一天,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多忙,耳畔都萦绕着声声呼唤,这声音比春天的雨滴更能复苏我们的情感记忆。
似乎有一种蜇疼感,沿着我们的神经窜跑,只有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这种感觉才倏然消失。
上了年岁的人都说,清明天就是一面镜子嘛,天上的人在擦,地上的人也在擦,用泪水和着春风擦,擦亮堂了,这一天彼此才能看得见。
清明是一定要回去的。
沿着时间或者亲情的方向,去接近春光里的春天,在万物生发的季节,比阳光更为珍贵的,是带着我们体温的成长经历,那是嵌进灵魂和肉体的光阴颗粒。
清明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我拨打了一个老同学的电话。
说是老同学,其实相处的时间也只有短短三年。
在我心里,之所以称他老同学,是觉得我们的某些境遇极其相似。
中专入校初次见他我就知道,他心里一定苦,一定经历过什么。
人以群分,在之后的日子,我们彼此照应,互相鼓励。
他家里比我更穷,却一直成绩名列前茅直到毕业。
毕业后的一个冬天,我从山东出差回安康,路过他所在的郑州,下了火车,按照他的指引我坐上了一辆面包车。
车到他的住处附近,在中原呼呼的寒风里,我脸贴着车窗往外看,发现他站在暗淡的路灯下,缩头窝在棉衣竖起的领子里,双手合拢捂着嘴巴哈热气,边四处张望边不停地跺脚。
车停稳之后,他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和我打招呼,一个劲儿责怪自己没有去火车站接我。
瑟瑟寒风中,我知道眼前这个叫做老同学的小伙子是可以当做兄弟的。
那笑容持续了一路,让人暖和。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去了广州行医,我依然选择留在安康,隔三差五电话保持联系。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想回安康发展,尽管广州有了房子,他依然难以战胜情感上的水土不服。
这次,我拨通电话,问他,在哪里在干啥?喧嚣中,他操着浓郁安康口音的广东味普通话说,在银行办事啦,小孩上学消费挺大的啦,让人实在难以招架的啦。
我问,可不可以不说普通话的啦。
《关于清明节》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清明节》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2af853852458fb760b561e.png)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12--14题。
(6分)【材料一】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的三月,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标志季候和农业活动的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后来演化为民俗节日。
由于其主要风俗活动是祭祀,故又称鬼节、冥节;由于其还有踏青郊游的风俗,故又称踏青节。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材料二】清明节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统编版语文初一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统编版语文初一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a404562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b.png)
2024年统编版语文初一上学期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沐浴春风B. 荒芜一片C. 跌跌撞撞D. 畸形发展2、(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B.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表现出了出色的技艺,而且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
C.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共同努力,不怕困难和挫折。
D. 他的成绩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每天晚上学习到很晚。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春华秋实B、含辛茹苦C、破釜沉舟D、再接再励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在学习上,我们遇到难题时要善于向老师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B、小明今天的表现真是糟糕透了,简直是一鸣惊人。
C、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差错。
D、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在演讲比赛中却夸夸其谈,令人刮目相看。
5、题干: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沟通(gōu tōng)挑剔(tiāo tī)振奋(zhèn fèn)B. 肆虐(sì nüè)恪守(kè shǒu)纠葛(jiū gé)C. 憾事(hàn shì)峰回路转(fēng huí huí zhuǎn)欣慰(xīn wèi)D. 挑拨(tiǎo bō)摧毁(cuī huǐ)颤栗(zhàn lì)6、题干: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非常出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C.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学校决定每周举办一次阅读分享会,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D. 通过这次旅行,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壮观,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清明》阅读附答案
![《清明》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a39a28fad6195f312ba68f.png)
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激赏,认为“漱玉犹当邂席,《断肠集》勿论矣”。(《断 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抓住“寒意”“春雨”等极具表现力的意象,从视觉、触 觉、听觉的角度,将周边冷漠凄清的环境与人物睡卧不安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 起,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惜花的情怀。 解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感官或观察两个方面,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情感分析需要从景物特点出发,但也要联系整首词作,准确分析。 (2)参考答案:此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都表现闺中人惜花 伤别之情,而吕词不为惜花所囿,将惜花扩大到人花互怜,同时上下片结句,只将 词序稍作变动,就构成了回环往复、旋律优美的韵味,感情表达上也富有波澜, 自是不寻常手笔。 解析:首先要回忆《如梦令》的内容,接着细读该词最后一句,李词是人惜花, 表达的是青春已逝的伤感;而该词“人替花愁”,情感更深刻。 筝 [唐]张祜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1)这首诗歌在内容结构上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合诗歌作简要概括。 (2)诗歌尾联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一种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女子弹奏筝的姿态(第一联),听筝所获得的美妙感受 金圣叹 清明正是落花时,百舌声中折一枝。 恼杀东风太无赖,公然来我手中吹。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①暮春时节,百鸟啼鸣,落英缤纷。②诗人融叙述、描写、抒情 于一体,表达了爱花之意、惜春之情。 解析:第一问是对意境的分析,写了什幺景,描绘了什幺样的画面;用词要准 确。第二问是对情感的分析,爱春、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2)参考答案:①借代。以“百舌”代指众鸟,百鸟啼鸣的画面鲜明可感。②拟 人。赋予东风以人格化写法,表现春风的活泼可爱。 解析:修辞手法的判断要从诗句出发,如拟人。要注意结合词句对表达效果进 行分析。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词人什幺样的情感? (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着名诗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答案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b78b3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6.png)
清明上河图阅读理解题答案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清明上河图》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阅读原文《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
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
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
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
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
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
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
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
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
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
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
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
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
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答案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6ef85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7.png)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答案
《父亲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给逝去的亲人们上坟祭拜,瞻仰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于我来说,每年的清明节都是一个特别隆重的日子。
因为在这一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前往父亲的坟墓,为他祭拜,瞻仰他的墓地。
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他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每逢这个时候,我都会思念、怀念起父亲。
在父亲的坟前,我会恭敬地向他磕三个响头,烧炷香,给他上好香纸与他最喜欢的美食。
我会虔诚地祝福他,希望他在天堂里安好。
这一刻,我会竭尽所能地将我内心深处的感激和疼爱表达出来。
父亲的去世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在他离开之后,我懂得了更多的事情。
我学会了更加珍惜生活,感恩身边的人们,也学会了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父亲的清明节,不仅是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更是我对生活的反思和感悟。
所以,对于我来说,每年的清明节都是一个特别意义深远的节日。
在这一天,我不仅是在祭拜父亲的同时,也是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去感悟生活的真谛。
相信,在父亲的牵挂下,我的生活会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清明时节话秋千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明时节话秋千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7799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4.png)
清明时节话秋千阅读练习及答案《清明时节话秋千》阅读材料清明时节话秋千①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先是流行于皇宫内院,在南北朝时期流传到民间,唐代以后大为盛行。
“秋千”的得名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中原女子学得这一游戏后,采用树立特制木架、悬挂彩绳的方式,身着绚丽的服装,或坐或立,“揪”绳推引“迁”移,故名“秋千”;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出现在唐人高无际的《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里,其中提到:“秋千者,千秋也。
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
”②南北朝时,戏秋千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
此后,戏秋千的时间向后推延,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期间。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二天,其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后来又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割自己的肉为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归国做了国君以后,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躲藏不见,晋文公手下人放火焚山,原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义士,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百姓们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清明在古代都是国家性的法定节日,唐宋时期两节相加最长有7天的假期。
官方的倡导与民众的参与使得这两节期间有了众多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民俗活动,如扫墓、禁烟、祭祖、吃冷食、插柳、踏青、蹴鞠(中国古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技能和体育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赏花、咏诗等,戏秋千也是其中之一。
③戏秋千的时间在唐时集中于寒食、清明节期间,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依据,如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其中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诗句,可见唐代寒食节京城长安蹴鞠、戏秋千的热闹情景;而由杜甫《清明二首》中“万里秋千习俗同”一句,我们同样也可读出清明节期间戏秋千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④节日风俗往往会成为关涉节日的古诗的重要题材,作为寒食、清明节期间颇具代表性的风俗,秋千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说明它的确是此类诗词的标志性意象之一。
梁晓声《清明》阅读理解
![梁晓声《清明》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2c6ec0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f.png)
梁晓声《清明》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明梁晓声倘非子诚的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
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
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
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
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我不禁向那老妪的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
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
“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
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对我们,清名最重要。
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
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
病好后,开始替茶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清明”主题专练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清明”主题专练](https://img.taocdn.com/s3/m/3dceb1c2b307e87100f69673.png)
2020届高三语文文学性阅读之“清明”主题专练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郭文斌①春分过后是清明。
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
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
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
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②“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
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
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③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
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
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
天同覆,地同载。
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④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
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
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
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⑤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
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
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
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⑥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
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
(完整版)《清明》阅读及答案
![(完整版)《清明》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f33fbf5a8102d277a22f24.png)
《清明》阅读及答案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
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
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
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
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
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
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
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
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
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
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发现已经大面积扩散了。
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
在医院住到年根岁底,还是回了家。
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
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
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
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
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近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
“好日不现中。
”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
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
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
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
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
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附答案
![《父亲的清明节》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b8fe365901020207409c95.png)
阅读下面文章。
(19分)父亲的清明节吴昕孺①父亲出生贫农,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
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
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②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
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
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③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
然后,叫我过去磕头。
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
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
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
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
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④父亲追,我跑。
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
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
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
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
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
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
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
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⑤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
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
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⑥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
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
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
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
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⑦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
王亚《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亚《清明》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e13d297f1922791788e8ee.png)
阅读下边作品,达成以下小题。
清明王亚清明是一杯绿茶。
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
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
因此,清明最能阅见人间,到这一日来看,都是平淡得有些余韵。
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
要不干脆茶质糙些,不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远。
多年前,我每日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季读出了清明的滋味。
“我一个人想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孤独也浅,想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
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
可你看她那脸庞,终是笑的。
这是杨绛先生的滋味,亦是清明的滋味,没有不行整理的忧愁。
清明的滋味是迂回而委婉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老婆,也不再续弦,他老了此后笑说:“命硬,就不祸患人了。
”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尔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
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期间,由于几近成为民国期间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摧残十余年。
他只在老了此后被梦吓醒,依旧笑:“我还认为又回到那十年。
”笑的时候还有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
我像只小猫同样随着他,白日跟他念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
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
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处扯。
“儿童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此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
我便做着乖儿童,在旅游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好久。
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牢牢抱着我,惟恐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
伯母好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性情,大冬季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向来讪笑。
不论我多固执恶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斥时。
夏季的中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休,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常常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葵扇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阅读题答案【篇一:《清明》阅读及答案】>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
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
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
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
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
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
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
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
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
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
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发现已经大面积扩散了。
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
在医院住到年根岁底,还是回了家。
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
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
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
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
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近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
“好日不现中。
”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
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
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
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
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
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
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不耽误考试。
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
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
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
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慨。
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
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
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
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
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
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时,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
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
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急,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以小失大!走进考场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
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
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14、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
(2)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15、小说以“清明”为题,为什么?(3分)16、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张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4分)17、文章结尾处,写到刚参加完父亲丧礼的望龙却写不出“奔丧”一词的意思,“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你认为此处的空白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3分)◎参考答案14.(1)说明儿子是病重中的(1分)父亲唯一的骄傲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之重,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之大。
(1分)(2)表现出望龙在突然得知父亲病逝的噩耗(1分)之后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愧疚之情。
(1分)15.答案要点:(1)望龙父亲在临近清明时去世,葬礼在清明举行,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这天。
(1分)(2)“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1分)这里以“清明”为题,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切合作品内容和主题。
(1分)16.文章有三处写到了张老师:(1)当望龙叔叔向张老师请假时,他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几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 (2)他告诉望龙父亲病故的消息时,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并把望龙父亲的死看成是一种“干扰”,面对悲伤的望龙,还平静地朗诵古训,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足为怪。
(3)当望龙沉浸在悲痛之中不愿返校时,张老师劝慰他: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
由此可见,张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视学生分数高于一切,视学生前途高于一切,同时,他又是一个严重忽视人伦亲情,忽视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格被扭曲了的典型人物形象。
(能联系某一处内容具体分析2分,能辩证看待张老师形象2分)17.此处的空白显然不仅仅是试卷上的空白,它还喻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空白。
(1)亲情的空白。
所有亲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望龙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一种完整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而是一种畸形的亲情。
孩子在这样的亲情包围中,会逐渐失去那份纯朴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情感。
(2)教育的空白。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视分数为命根,却迷失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健康、情感丰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能选择某一方面谈感受即可给3分)【篇二:《清明》黄庭坚阅读附答案】/p>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宣州期间。
②“人乞”句出自《孟子》中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个人每天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
③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身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请简要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4分)(2)第三联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试题答案:14.(1) “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1分〉与后文野田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1分)(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或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1分)。
(2)运用对比(1分)和用典(1分)的表现手法。
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1分),对品行高洁之士的赞许(肯定)(1分)。
【篇三:《父亲的清明节》阅读附答案】,身高155公分,天生对子眼,脾气暴躁,性格内向,他讨到妈妈这样漂亮的老婆真是生对了时代。
那是一个讲究“根正苗红”的时代。
他的爱情在那个春天,因根正而苗红,因苗红而滋滋拔节,我姐是第一节,我是第二节,我妹是第三节。
②有年清明,他带我去上祖坟。
他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我跟在他后面,保持着距离。
紧跟着父亲是十分危险的,他会突然回转身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很久以前做的一件错事。
③到了坟上,他燃香点烛,放炮磕头。
然后,叫我过去磕头。
那些土堆土坑长满了灌木和杂草,据说里面住着我的祖先,我没见过他们,所以就没父亲那样老实。
我腰都没弯,点了几下头。
a父亲怒喝一声:“头点地!”我看见他的额头上果然沾着一块黑土,就把头狠狠地砸下去,砸得额头上尽是黑土。
父亲口气稍有缓和:“你不磕头,祖宗不会保佑你。
祖宗不保佑你,你不会有出息。
”④父亲追,我跑。
这是以前村子里经常出现的画面,每次我都被他逮住,受他一顿好打。
突然有一次,我意外发现自己长劲了,父亲竟然追不上我。
我得意地站在田埂那头,回望着他。
他没追了,扯开喉咙骂,脸涨得通红,仿佛在流血。
我突然觉得父亲好可怜,我甚至担心父亲会“流血”而死。
不由自主地垂下头,我向父亲走去,准备承受他一顿痛打。
但意外是,我越走近他,他的骂声就越小。
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的咒骂变成了一句不太温存的关切:“快回去吃饭,饭凉了。
”⑤那次没有追上我,显然伤害到了父亲的自尊。
他从此不再追我、打我,连骂都少了。
我开始步入“自然生长”的轨道,好在深埋地下坟中的祖宗没有因为我的不虔诚而不保佑我。
⑥我长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成长为一名男人,按照社会需要成长为一名公民,按照自身理想成长为一个诗人。
而我的父亲,随之而老去。
老年痴呆症让他变成一个淘气的孩子。
他强行将蒸菜的垫架放进炊壶里,并用炊壶煮饭。
他深夜醒来,质问我妈为何睡在他家里,并命令她“回自己家去”??⑦有年清明,我带他去祖坟上扫墓。
我买了鞭炮、香烛和纸钱,牵着他的手。
现在他不会揪住我的衣领责怪我了。
他缩头弓背,两只脚机械地走着,他比以前更加矮瘦,像捏在我掌心的一个揉皱的小小纸团。
⑧到了坟上,我燃香点烛,放炮磕头。
父亲突然望着我傻笑。
我沿着他的视线摸摸自己的额角,原来那里沾了一块黑土。
我也笑了,想起多年前,他对我一声怒喝“头点地”,我把额头使劲往地上磕,不禁笑出泪来。
俄顷,我感到一股异乎寻常的灼热,抬头一看,呆住了。
父亲拿着我插在坟头的香烛,点燃了附近一片茶林。
风吹火猛,一忽儿,半边天都是红的了。
我狂喊“救火”,幸而山下田里的乡亲看到山火,冲上来群起而救之,才未酿成大祸。
⑨我当场赔付了八百块钱。
乡亲们走了。
我疲惫地坐在地上,看着满山焦土,b气愤地对父亲喝道:“头点地!”父亲站在那里,像认错的孩子,头差不多缩到脖子里去了。
⑩又过了些年。
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仿佛要特意来看看父亲。
在妈妈的看护和春天的抚慰下,父亲安详地去世了。
他的遗体躺在床上,就像一片薄薄的叶子。
⑾每年清明,我都要去父亲的坟头坐坐。
点烛,燃炮。
更多的是静默。
悲伤像草一样被除掉了,尘世的喧嚣在烛火炮声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能是无边地静默。
——选自《散文选刊》2012第3期,有删节小题1:文章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述。
(3分)小题2: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第4段中的画线句子,试以第一人称口吻,描述一下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50字左右)(3分)小题3:文中a、b两处人物“怒喝‘头点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