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所见》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一)初读课文l.教师范读古诗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中那些词语不理解?2、学生质疑。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能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习并掌握诗歌《所见》的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正确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排比句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图片、音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所见》,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回忆并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和描写。

2.展示诗歌(10分钟)放映课件,展示诗歌《所见》的内容和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片都是自然事物。

3.朗读诗歌(10分钟)通过音频播放朗读诗歌,并向学生解释诗歌的韵律和韵脚,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然后让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节奏。

4.分组理解诗歌(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合作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讨论自己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5.整体理解诗歌(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交换小组,互相讲解自己分组的诗歌内容,并完善自己的理解和关键词。

然后,统一讨论各组的理解结果,对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整体理解。

6.加强记忆(1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诵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7.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合作创作一段描述自己所见的诗歌,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确认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听诗歌、观察图片、合作理解和创作等多个环节,全面地理解了诗歌《所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口头表达,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024年《所见》教学设计

2024年《所见》教学设计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回忆我所见到的树,感悟其独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通过画树感受国画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毛笔画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一二棵树。
教学难点: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和画面的完整。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材料。
2、学生:毛笔、宣纸、墨汁、国画颜料、笔洗、调色盘等。
3 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所见》教学设计「篇一」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

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

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所见》教学设计15篇

《所见》教学设计15篇

《所见》教学设计15篇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1、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⑴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①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②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⑵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⑶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①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历史、感知美景、领悟人生。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古诗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份关于古诗所见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的词句;掌握古诗中的修饰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能够阅读并理解古诗的意境;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种有代表性的古诗,并为每首古诗准备一份解析。

2. 学具准备:学生备齐课本、作业本、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一首简短的古诗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登鹳雀楼》。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猜想全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学习活动:a. 教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是典型的拟人手法,诗人通过形容月光“疑是地上霜”,巧妙地表达了他在床上思考的心情。

b. 教师将一首古诗进行完整解读,包括对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背景、意境和主题的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解读《春晓》,向学生传达出春天的朝气蓬勃和生机盎然的意境,以及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情。

c. 学生分组朗读和解读其他古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合理分工,共同解读一首古诗,然后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d.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者诗歌。

可以是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的文章,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与古诗有关的诗歌。

3. 总结与展望: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解读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主要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可爱、机灵、活泼。

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设计皇塘中心小学陆萍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2、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幻灯播放)2、指名交流看到的。

(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三声调值)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6、读出节奏。

(幻灯片播放)所见(清)袁枚牧童/ 骑黄牛,歌声/ 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忽然/ 闭口立。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

(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集体朗读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捕:捉鸣蝉:鸣叫的知了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古诗的欣赏和朗读,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优秀古诗,启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传统古诗欣赏: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教学材料,如《静夜思》、《春晓》等。

2.古诗朗读:教授幼儿正确的朗读方法,让他们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古诗。

3.朗读比赛:组织朗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和竞争意识。

4.创作活动: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组织他们创作简单的古风诗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古诗的音频,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特点和意义。

2.古诗欣赏:选取一首简短的古诗,通过朗读和解读,让幼儿感受其中的美和意境,并与幼儿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古诗朗读:教授幼儿正确的朗读方法,包括语音语调、停顿和纵横抑扬的技巧。

通过模仿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幼儿逐渐掌握古诗的朗读技能。

4.朗读比赛:组织幼儿参加朗读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5.创作活动:引导幼儿发挥创造力,组织他们创作简单的古风诗句。

可以给幼儿一些主题或词语,让他们围绕该主题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幼儿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对优秀古诗的欣赏和朗读。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表现和朗读水平来进行教学评价。

2.评价幼儿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资源1.计算机、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2.选取的古诗材料。

3.朗读比赛的奖品和证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幼儿对古诗的兴趣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他们在古诗欣赏和朗读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平。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黄”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受牧童的天真可爱。

课前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台、红笔。

教学过程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都喜欢玩些什么呀?(游泳、数星星、划船……)2.师:你们的生活有点单调,农村的孩子生活可丰富啦!(课件出示图片)看,农村的孩子会——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会——在小河里游泳;会——到荷塘去摘荷叶,顶在头顶当小伞;还会和牛儿在水中戏水。

4.这悠闲自在的生活,你们喜欢吗?在清代,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袁枚,他也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课件出示插图)看,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

于是呀,他提起笔把所看见的、听见的写进了诗中,名为《所见》。

(课件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5.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课题并注音)6.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课题?(注:“所”是平舌音。

)齐读课题。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1.诗人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一读——读准字音)2.看,生字宝宝从诗中跳了出来!谁来当小老师带读?(注:蝉是翘舌音。

)3.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们还会读吗?(自由练读,开火车认读)4.我再打乱顺序考考你们,看,第一行的这三个字,发现了吗?它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

咱们做个小游戏:我说你做。

看谁做得对?(1)闭:闭上小眼睛。

你闭得可真紧啊!同学们,睁开眼睛看,这就是——闭,闭眼的“闭”。

(男生读,女生读)(2)立:全体起立。

这个小朋友站在这儿,好像一棵小松树,笔直笔直的,这就是——立,站立的“立”。

(齐读“立”)(3)捕:谁能用动作来演一演?对,用手捉就是“捕”。

它和下面这个“蝉”字合起来,组成好朋友——捕蝉。

所见教学设计方案

所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所见”这一概念,并能够识别和描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见”现象。

- 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来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热爱和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所见现象的分类与识别2. 观察方法与技巧3. 描述与表达4. 所见现象与生活的联系三、教学对象本课程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你们平时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所见现象的分类与识别-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所见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识别。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所见现象的特点。

3. 观察方法与技巧-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描述与表达- 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用语言描述所见现象。

-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副词等词汇,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课时1. 所见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所见现象与生活的关系,如环境保护、日常生活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所见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2. 小组合作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所见”主题的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自己对所见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3. 展示与分享-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知识。

- 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描述、表达等方面的进步,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观察与描述: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描述来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认读“所、牧”等6 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夏日乡村牧童放牛的情景,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夏天的时候都喜欢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描绘的也是夏天的情景。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所见》。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读音是否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三)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2、讲解生字的读音、结构和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句诗(1)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引导学生理解“牧童”“黄牛”“林樾”的意思。

(3)想象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他在做什么?(4)指导朗读,读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和快乐。

2、学习第三、四句诗(1)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理解“意欲”“捕”“鸣蝉”的意思。

(3)思考:牧童为什么忽然闭口立?(4)同桌交流,体会牧童的心理变化。

(5)指导朗读,读出牧童的天真活泼和机智。

(五)诵读古诗,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阅读、听说、写作等各项技能,全面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对生活周围事物的观察、发现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品质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
美感享受;
4.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朗读课文;
2.掌握一些特殊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简单的诗句;
3.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近义词的辨析;
3.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所见》、图片、课件、课件、复印件等
教学过程:
一、热身(5分钟)
1.随堂热身活动:复习前几篇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让他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向学生引入新课《所见》,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导入课文主题。

三、阅读课文(15分钟)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整体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15分钟)。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三篇:了解日常用品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三篇:了解日常用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日常物品,并能够正确地描述它们。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观察。

三、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并要求学生正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小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

四、教学步骤1.给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铅笔、橡皮等,并让他们自由观察这些物品的特点和用途。

2.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如在教室里、在家里等。

3.引导学生描述这些场景中的物品,要求描述准确、完整,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

4.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作自己的小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并要求学生注意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物品,并能够正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并准确地描述场景中的物品。

3.评价学生的小作文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精品教案的编写和实施,我深刻地认识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文本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和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提高。

3古诗两首《所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所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4.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朗读、背诵、表演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诗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领略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所见》中的生字词、重点词语及诗句的含义。
2.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掌握古诗的韵律、节奏,学会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
4.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现场默写《所见》这首古诗,巩固对诗句的记忆。
2.设计一些关于古诗的练习题,如填空、改错等,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所见》为主题的现代诗或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所见》时,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字词教学
针对生字词和重点词语,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讲解,如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同时,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3.逐步引导,深入解读
2.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古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一年级语文教案)《所见》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教案)《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学生自学部分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人教一下《所见》教学设计

人教一下《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所、振、欲、鸣、蝉、忽、闭”这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欲、捕、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第一课时,使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图意,明确字词的意思,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第二课时,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这篇讲读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

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

全诗4行共两句话。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这是一幅“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讲牧童走着走着,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这是一幅“牧童捕蝉图”。

这首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从诗句里我们仿佛看到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阴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

(三)重、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牧童观蝉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弄清小孩的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古诗《所见》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演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闭、立”两个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图文结合,了解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朗读中感受牧童的机灵、可爱,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才展示,激趣导入
1、谈话:孩子们,过去我们学了很多的古诗,谁能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
诗背给大家听?(师点评:背的太好了,简直就是一位小诗人)
2、引入:今天,也有一位诗人来到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板书),
是古代清朝的大诗人。

他呀,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呢,他到一片小树林散步,不觉间被一幅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他把自己所看见的写成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空写)
➢谁理解这两个字?(指名拼读,并采访理解过程)
➢“所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作者所看见的)
3、师:作者到底看见了什么画面,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图片:你能用几
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到课本59页,听老师读这
首诗。

(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板书: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现在,大家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
把不理解的字画下来,利用拼音多读几遍。

4、指两名学生试读古诗。

师:离开古诗,生字宝宝的名字你还能叫出来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男、女生比赛拼读。

师:摘掉生字宝宝的帽子(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你还理解他吗?
学生记字形,交流识字方法。

【学生反馈】——“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含以上生字的苹果树) 所:“听”换偏旁得“所”。

(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引导组词)
牧:“放”换偏旁得“牧”。

组词:放牧、牧童。

闭:门+才,做动作组词:闭眼、闭嘴、闭口。

立:引导学生做动作立正、起立,从而发现象形之妙。

蝉:虫+单,蝉。

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

捕:是一个动作,用手“捕”。

组词捕捉、捕鱼。

5、指导书写“闭、立”
1)学生认读、组词。

2)分析结构和字形。

3)师范写,生空写。

4)学生描红、临写,练习。

6、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家了,我们还理解他们吗? (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渡:古诗要读好,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来。

请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在哪个地方做了停顿,用笔划下来。

1、学生对照课件边听边划节奏。

2、根据节奏再次练习朗读。

3、分组比赛读,并采访新感受。

四、创设意境,读出诗情。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齐读--分析---再读)
师:(继续动情地)他边走边欣赏路边的风景:草儿绿,花儿香,蝶儿飞…太美了!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传遍了密密的小树林。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
想一想:小牧童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开心)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看(自由读——展示读)
【表演读】: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你想骑吗?带上动作我们再读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2、学习第三、四句。

师:(停止笛子曲)“嘘!咦?歌声怎么停了?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呢,怎么回事?”
老师来采访一下:小牧童,你刚才唱的那么高兴,怎么突然不唱了?
(生:我发现了一只蝉,怕我的歌声吓跑了它。


师: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怪不得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看。

我再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
(生:我想捉住那只蝉。


师:诗中的小牧童心里也是这样想的,这就是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学生齐读)
师:哎呀,你们太大声了,会把蝉吓跑的(指导学生“悄悄”读)。

师:是啊,小牧童很想捉到蝉!所以他立即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指名读)
师:你的歌声停的太慢了,会被蝉发现的。

(指导“忽然”一词的读法)回顾全诗,学生带动作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感情升华,背诵古诗。

师:多可爱的小牧童呀!多机灵的小牧童呀!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吧!(生放声背诵)
检查背诵情况:单独背,男女生比赛背。

六、拓展想象、续编故事。

猜一猜: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课后交流]
七、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八、课后反思:
《所见》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

可牧童的生活距学生很遥远,如何在教学中协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使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本节课的教学,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

在这个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

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

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的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因为一年级学生对古诗的接触学习尚处在启蒙阶段,为了不做过高要求,部分学生对“振林樾”和“意欲”理解不到位,应该在课堂上采用一些方法增强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