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简单的译文
《赠刘景文》简单的译文
【原文】
赠刘景文①
[宋]苏轼
荷尽②已无擎雨盖③,菊残犹④有傲霜⑤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⑥,最是⑦橙黄橘绿时⑧。
【译文】
荷花凋谢就连挺拔舒展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拓展: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②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③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④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⑤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⑥须记:一定要记住。
⑦最是:一作“正是”。
⑧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
冬初。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后世。
曾刘景文古诗的诗意 古诗意思
曾刘景文古诗的诗意原文: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未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 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 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 的时节啊。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 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 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 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 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 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 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 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 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 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 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 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 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 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 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 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 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 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赠刘景文译文
《赠刘景文》的译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到残的季节,再也不见当时满池连天的荷叶,那些菊花也已凋零,但仍有不屈的菊花在枝头昂首。
你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之词。
刘景文是苏轼晚年好友之一,两人相识于逆境之中,相互勉励,因此这首诗也表现了苏轼对朋友的激励和关怀。
首先,荷尽和菊残是描述了秋末冬初的景象。
荷尽指的是荷叶在经历了夏季的繁盛之后,已经完全枯萎,不再有荷叶连天的景象。
菊残则是指菊花在冬季即将来临之际,虽然已经凋零,但仍有一些坚韧的枝条在寒风中傲然挺立。
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其次,“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句诗的意思是:有一年的美好景象你要牢记心中,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末尾的时候啊。
这句诗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是对人生的感悟。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不仅仅在于春花秋月,更在于那些不畏艰难、坚韧不屈的时刻。
无论是生活还是人生,都会有低谷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会迎来希望。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话中的“橙黄橘绿”不仅仅指的是自然景象的色彩斑斓,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态度。
橙子和橘子在秋冬时节都会变得金黄鲜艳,这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色彩,也是它们在寒冷季节里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
而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挑战时,也应该像橙子和橘子一样,保持坚韧不屈的精神,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的来说,《赠刘景文》是一首充满激励和关怀之情的诗。
它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象的描绘,表现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通过对“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的理解,提醒我们要坚持下去,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不仅仅在于春花秋月,更在于那些不畏艰难、坚韧不屈的时刻。
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勉励,也是对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其中诗中所咏之物为秋天景象。
而诗中绝妙之处,是诗人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
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译文注释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翻译:荷叶已经凋残,没有像雨伞一样撑起来的荷叶;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作者:苏轼,出自《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全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翻译:
荷叶已经凋残,没有像雨伞一样撑起来的荷叶;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中的好时光已经过去,你要记住,一年中最美的景色是在那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
①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②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好景:好时光。
④君:文中指刘景文。
⑤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也指硕果累累的秋天。
《赠刘景文》赏析:
这是一首赠送友人的诗。
诗人寓情于景,通过对残菊傲霜和初冬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
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秋末冬初时节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它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来勉励朋友和自己应该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能意志消沉。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ào)霜(shuāng)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chéng)黄橘(jú)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词语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出自《苏东坡全集》。
这首诗是苏轼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当时苏轼在杭州与刘景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勉励好友。
诗中借傲霜的菊花来暗示刘景文品格的高洁,并通过深秋、初冬生气盎然之景来暗勉友人不要气馁,在晚年取得更大成就。
当然,从中也表现了诗人广泛的生活兴趣和那种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精神。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1)【宋】苏轼荷h é 尽j ìn (2) 已y ǐ 无w ú 擎q ín ɡ 雨y ǔ 盖ɡài ,菊j ú 残c án (3) 犹y óu 有y ǒu 傲ào 霜shu ān ɡ 枝zh ī 。
一y ì 年ni án 好h ǎo 景j ǐn ɡ君j ūn (4) 须x ū 记j ì , 正zh èn ɡ 是sh ì(5) 橙ch én ɡ 黄hu án ɡ 橘j ú 绿l ǜ 时sh í 。
注解: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赠刘景文》原文及翻译赏析1赠刘景文朝代:宋代作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诗意解释
以下是《赠刘景文》的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了荷和菊两种花木在深秋的景象。
这里,“荷尽”指的是荷花已经凋落,失去了它擎雨的荷叶;“菊残”则是指菊花虽然枯萎,但仍然保留着它那傲霜的花枝。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
诗的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刘景文的劝慰和鼓励。
这里的“橙黄橘绿”是指橙子和橘子都已成熟,颜色鲜艳,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和丰收的喜悦。
诗人通过这个比喻,希望刘景文能够记住这个季节的美好,不要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感到沮丧和失落。
相反,他应该像橙子和橘子一样,即使在衰老和挫折面前,也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整首诗以荷和菊的衰败之景为引子,通过对橙黄橘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希望刘景文能够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解析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词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
诗词意义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