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母的演变

合集下载

古汉语发音起源

古汉语发音起源

古汉语发音起源简介古汉语发音是古代汉语的发音方式。

了解古汉语发音的起源是研究古代汉语及其演变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探讨古汉语发音起源的相关问题。

声母的起源与演变祭基与声母的发展古汉语声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象形,特别是汉字中的一些韵书(注:韵书是古代汉语音韵的记载与分析工具),如《切韵》、《广韵》等。

这些韵书将字音按照发音特点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古代汉字中的一些简单象形文字,如“口”、“卜”、“耳”等,最初被用来表示与它们形状相似的事物,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相应音素的符号。

例如,“口”最初表示口的形状,后来演变为表示“k”这个音的符号,成为了“阻音”的基础。

而“卜”最初表示象形之物(注:形状类似于卜筮的方法),后来演变为表示“p”这个音的符号,成为了“闭音”的基础。

声母的分类与发展古汉语的声母可以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两类。

清辅音是指发音时不伴有声带振动的辅音,如“k”、“p”等。

浊辅音则是指发音时伴有声带振动的辅音,如“g”、“b”等。

古汉语的声母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例如,原始汉语中有以“塞音”为主的辅音体系,其中包括了“k”、“p”、“t”等辅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的声母体系逐渐演变成了“浊音”为主的辅音体系,其中包括了“g”、“b”、“d”等辅音。

韵母的起源与演变文献记载与韵母的发展古代汉字中的一些复杂象形文字,如“日”、“月”、“木”等,被用来表示与它们所代表事物的音义相似的事物。

后来,这些文字逐渐演变为表示相应音素的符号。

这些发展过程可以从《切韵》等古韵书的记载中得知。

古代汉语的韵母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最初的汉语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如“a”、“o”、“e”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韵母体系逐渐发展成了包含复元音和鼻音等辅助韵母的复杂体系。

韵母的分类与发展古汉语的韵母可以分为开口韵、合口韵和鼻韵三类。

开口韵指的是韵母发音时口腔开放的状态,如“a”、“o”、“e”等。

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

《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一、引言中古音指的是汉语在唐宋时期的音韵系统,而现代汉语是在中古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声母作为音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过程,并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为读者呈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中古音中的声母在中古音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简单。

声母分为清、浊、送气三类,共有19个声母。

其中包括了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的一些声母,如昔、心、以等。

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奠定了现代汉语声母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演变留下了重要的线索。

三、声母的演变过程1. 声母的减少和变化随着汉语的演变,声母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声母发生了减少,如中古音中的昔、心、以等声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存在。

而一些声母则发生了变化,如中古音的浊塞音[b]在现代汉语中演变为[p],送气浊音[dʐ]演变为[tʂ]等。

这些变化使得声母系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2. 声母的拼合和合并随着汉语的发展,一些声母发生了拼合和合并的现象。

中古音中的一些声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声母,如[m]和[f]的合并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f]。

这种拼合和合并使得声母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和规范。

四、回顾与总结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声母的减少、变化、拼合和合并,使得现代汉语的声母系统更加完善和丰富。

通过对声母演变过程的深入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古音到现代汉语的语音演变规律。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声母的演变是汉语语音系统中的重要变化之一。

它不仅反映了汉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为我们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对声母演变过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也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诗词。

声母的演变是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和传承。

六、结语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我们对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母的演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

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汉语语音是华夏族的语言之一,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声母的演变。

汉语的声母经历了从双清到双浊、单浊再到浊化的演变过程。

比如原始汉语中的双清辅音/tʰ/和/kʰ/后来分别演变为/p/和/k/,而双浊辅音/b/和/g/则演变为/m/和/ŋ/,并且出现了大量的擦音辅音。

而在现代汉语中,声母的数量相对较少,辅音系统更趋于稳定。

其次是韵母的变化。

原始汉语的韵母数量较多,包括开口的/a/、闭口的/i/和/u/以及鼻音的/m/和/ŋ/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韵母发生了合并和变化。

例如,开口韵母/a/逐渐分化为不同的变体,如/e/、/o/和/ɛ/等。

闭口韵母/u/分化为/y/和/w/,并出现了一些复韵母,如/ia/、/uo/等。

至今,韵母的变化仍在继续,但总体上趋于稳定。

再次是声调的变化。

汉语是声调语言,音节的声调变化对于词义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

原始汉语的声调数量较多,主要分为平声、仄声和入声三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声调系统逐渐简化。

在晋语和南方方言中,声调合并和变调现象较为普遍,而北方方言的声调保持较为稳定。

不过,尽管在特定的方言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总体上来说,汉语的声调系统趋于稳定。

此外,汉字的发展也对汉语语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发音。

随着汉字的演变和繁简化,一些汉字中的音节发音发生了变化。

例如,古代的“人”字读作/rən/,现代方言中读作/rɛn/;古代的“日”字读作/niət/,现代方言中读作/ȵʐʐ/。

这些汉字的发音变化也影响了汉语的语音系统。

综上所述,汉语语音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声母减少、韵母多样化、声调简化和汉字变化。

尽管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在不同的方言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汉语的语音系统正朝着更加简化、稳定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了语音变化的规律,也与社会、文化和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汉语语音史9近代声母系统

汉语语音史9近代声母系统

三、声母系统从近代到现代的变化
《中原音韵》有二十五个声母,到15世纪的《早
梅诗》变成二十个,即知[tʃ]痴[tʃ’]十[ʃ]与之[tȿ] 齿[tȿ’]诗[ȿ]合并,儿[ʒ]与疑[ŋ]辅音脱落,并入
零声母。这与现代汉语的辅音已经很接近了。
从《中原音韵》到《早梅诗》再到现代,声母的变 化主要有:
各地方言也体现了这个现象,见组分化而精组未 分化的方言还有很多,但精组分化而见组未分化 的方言却不存在。
[ts][ts‘][s]发音部位靠前,是舌尖前音,而[i][y] 是舌面前元音,声母受韵母影响后移,变成舌面 前的[tɕ][tɕ‘][ɕ]。
而[k][k‘][x]是舌根音,发音部位靠后,受[i][y] 同化前移,也变成了[tɕ][tɕ‘][ɕ]。
这个现象,直到十六七世纪的韵书、韵图中尚无反 映,在《五方元音》中,“剪鹊系”和“金桥火” 仍截然分明。
酬,市流切 是,承紙切 善,常演切 盛,是征切(chénɡ) 盛,承正切(shènɡ)
奉[v] 邪[z] 匣[ɣ]
非[f]肥犯附乏 心[s]松随/徐祥/似俗/谢席 晓[x]和寒/嫌匣/祸憾/幸学
规律:
塞音和塞擦音的平声字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送气 清声母;
仄声字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不送气清声母;
清代的意大利传教士金尼阁《西儒耳目资》(1626 )仍以k[k]注见母字,以ç[ts]注精母字,表明当时 的北京音中二母尚未发生演变。
十八世纪,《圆音正考》(1743)教人们辨析所谓 “尖音”和“团音(圆音)”,是最早反映这个现 象的。
在[i][y]前念[tɕ][tɕ‘][ɕ]的叫团音,如“经、轻、兴” 等,属见组声母。
(平聲) 透[t‘]堂田徒頭 定[d]
(仄聲) 端[t]宕電杜獨

上古到中古声母演变规律

上古到中古声母演变规律

简述由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的主要演变及条件。

答案: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

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

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摘要: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以及现代。

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上古语音,到《广韵》三十六字母,宋时期三十六字母,《中原音韵》等阶段,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中的22个声母。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论述汉语声母系统的演变。

关键词:汉语声母系统演变一、上古声母系统的发展在汉语语音史中将先秦时代的语音称为上古音。

我们研究上古韵部和声调主要根据先秦的韵文,如《诗经》、《楚辞》,然而上古声母研究的资料不如韵部和声调方面来的丰富。

因为在声母问题上,上古韵文不能再作为根据。

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一般根据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大体上,凡“同声者必同部”,此原则由清代小学家段玉裁所提出。

然而虽“同声必同部”,但不一定是同一个声母,而且这是从韵部说的。

并且这只是一个原则,允许有例外存在。

目前对上古声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古无轻唇音”说、“古无舌上音”说“娘日归泥”说“喻三归匣”说“喻四归定”说等。

古无轻唇音,由钱大昕先生提出,钱先生指出“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

如,古音“微”如“眉”。

《仪礼·少牢礼》:“眉寿万年”注:“古文‘眉’为‘微’。

”孔子写作春秋时写作“筑郿”(《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在《公羊传》中“郿”作“微”。

古无舌上音,也是钱大昕先生提出,是指上古没有“端透定泥”只有“知彻澄娘”。

这一说法在《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中,已大量事实证明,直到隋代,知系还没有从端系中分化出来。

娘日归泥说,最早由章太炎先生提出。

即在中古的娘母和日母字在上古都读作泥母字。

从谐声偏旁的角度来看。

如“尼”属三十六字母的娘纽,但从“尼”得声的“泥”却在泥纽,可知上古娘纽读如泥纽。

对古无娘母没什么异议,然而,古无日母还存有争议。

历史音变名词解释

历史音变名词解释

历史音变名词解释历史音变是指语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语音交变等方面的演变。

下面将分别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声母演变声母是指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

在汉语中,声母的种类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声母都经历了变化。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声母逐渐合并,有些则发生了音变。

例如,中古汉语的“知”、“澄”两个声母在近代汉语中合并为“照”声母。

2.韵母演变韵母是指汉字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韵母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在中古汉语中,“东”、“冬”两个韵母的发音部位相同,都属于合口呼。

但是在近代汉语中,“东”属于开口呼,“冬”属于合口呼。

3.声调演变声调是指汉字音节所具有的高低升降特征。

在汉语中,声调是非常重要的语音要素之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声调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中古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但是在近代汉语中,入声逐渐消失,只剩下了三个声调。

4.语音交变语音交变是指语音在发音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是由于发音部位的调整或发音方法的改变而引起的。

例如,在汉语中,“夫”字的发音从唇音变为齿龈后音,就是由于发音部位的调整而引起的语音交变。

5.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影响。

当两种语言接触时,它们可能会相互影响,导致语音发生变化。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一些汉语方言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产生了新的语音特点。

6.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对语音变化的影响。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等级制度的存在,一些语音特点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普及教育的需要,一些复杂的语音特点逐渐被简化或淘汰。

7.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是指地理环境对语音变化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可能会导致语音发生变化。

例如,在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原因,不同地区之间的语音差异较大。

而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地形较为平坦、交通便利等原因,语音差异相对较小。

举例说明语音演变的规律

举例说明语音演变的规律

举例说明语音演变的规律语音演变是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语音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它是语言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的起源。

语音演变是语言变迁的一个方面,能够揭示出语言的变动和变迁过程,其中蕴含着一些规律。

本文将以汉语为例,详细阐述语音演变的规律。

一、声母的变化汉字音韵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声音的变化,汉语中的清辅音和浊辅音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p/在韵母为/i/或/ü/时发生了变化,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声母/b/。

这种现象称为"轻声母变"。

另外,古汉语中的一些辅音字母还发生了消失的现象,例如"ㄞ"变成了"喜","ㄥ"变成了"哈"等。

二、韵母的变化在汉语语音演变中,韵母的变化常常伴随着声母的变化。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韵母在不同的声母前会发生变音。

比如,古代汉语中的"uang"发音变化为现代汉语中的"uan"。

还有一些韵母因为声母的变化而消失,例如古代汉语中的"ie"变为现代汉语中的"e"。

三、声调的变化声调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语音特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发展成了现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声。

同时,声调的变化还受到语音环境的影响,例如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字的声调在不同语音环境中会发生变化。

四、音变规律的普遍性虽然具体的语音演变过程会因为地域、方言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可以总结出来。

一般来说,音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而不是完全随机的。

同一类音之间发生变化的概率相对较高,相似的音更容易产生变音。

此外,也存在一些音变规律是由于语音的便利性或听觉上的相似性而产生的。

五、语音演变的原因语音演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类:自然演变和社会影响。

声母演变

声母演变

古文是怎么演变为现代文的历代音韵系统归纳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

所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

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

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法。

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限于篇幅,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206)对先秦音系中的韵部(韵母),声调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学者做了研究,如郑痒,顾炎武,江永,钱大昕,孔广森,章炳麟,高本汉,黄侃等人,得到了很大的成绩。

对韵部和声调的研究主要是根据《诗经》,《楚辞》,其次是其他古籍中涉及到音韵的诗文。

但是,对于声部(声母)的研究,则尚未有什么突破性进展。

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

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发音部位:双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照见影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穿溪浊塞音:并奉定澄神群鼻音:明微泥娘日疑边音:来喻四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送气清塞擦音:清初浊塞擦音:从床清擦音:心山审晓浊擦音:邪俟禅匣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

韵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阴声入声阳声无之部韵职部韵蒸部鱼部铎部耕部韵支部尾锡部尾阳部候部屋部东部尾肖部-k 沃部-ong幽部觉部韵微部韵物部韵文部脂部质部真部尾哥部尾月部尾元部-i -t -n韵缉部韵侵部尾阖部尾谈部-p -m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舒音:平声上声促音:长入声短入声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

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丢失。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形成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这个过程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对汉语声母系统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理清其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对声母系统的细化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声母系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音韵学把一个字的字音分成三部分:声母、韵母、声调。

如“声(shēng)”,“sh”是声母,“eng”是韵母,“-”是声调。

声母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上古到现代,它不断发展,形成今天所用的普通话声母系统。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根据谐声偏旁。

王力说过,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例如“广”,黄声,“广”属见母,而“黄”属匣母。

[1](P65)此外,异文、读若、现代方言及古代外语借词等都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

学者们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进行了归类。

但由于所依原则不同,归纳的类别和数量也不同,这里我们采用向熹的归类方法:唇音帮[p] 滂[ph] 並[b] 明[m]舌头音端[t] 透[th] 定[d] 余[dj] 泥[n] 来[l]舌面音章[?] 昌[?h] 船[?] 书[? ] 禅[?] 日[?]齿音精[ts] 清[tsh] 从[dz] 心[s] 邪[z]牙音见[k] 溪[kh] 群[g] 疑[?]喉音晓[x] 匣[?] 影[?](二)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中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依据《广韵》等韵书的反切,及前代反切材料和日韩越等外语的借词。

其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广韵》声母系统—唐末守温三十字母—宋人三十六字母。

《广韵》声母共35个:唇音帮[p]滂[ph]並[b]明[m]舌音端[t]透[th]定[d]泥[n]来[l] 知[?]徹[?h]澄[?]齿音精[ts]清[tsh]从[dz]心[s]邪[z]庄[?]初[?h]崇[?]生[?]章[?]昌[?h]船[?]书[?]禅[?] 日[n?]牙音见[k]溪[kh]群[g] 疑[?]喉音影[?]余[j] 晓[x] 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日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审穿禅照喉音心邪晓匣喻影守温三十字母有一定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他把心母和邪母归入喉音,显然缺乏一定根据。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上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初的汉语阶段,而中古汉语是指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汉语阶段。

其中一个重要的演变是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变化。

上古汉语的声母包括浊塞音/带声调的母音(b, d, g)和清塞音(p, t, k),还有三个鼻化声母(m, n, ŋ)。

这些声母的演变主要是从双唇音、舌尖音和舌根音变化而来的。

首先是双唇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阶段,双唇音/p/往往会发展为塞音/b/,例如上古汉语的“白”(bái)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败”(bai)。

同样,双唇音/m/也发展为塞音/b/,例如上古汉语的“密”(mì)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秘”(bi)。

其次是舌尖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阶段,舌尖音/t/在一些情况下会发展为浊塞音/d/,例如上古汉语的“达”(dá)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打”(da)。

另外,舌尖音/s/也发展为浊塞音/z/,例如上古汉语的“四”(sì)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寺”(zi)。

最后是舌根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中,舌根音/k/在一些情况下会发展为浊塞音/g/,例如上古汉语的“借”(jiè)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界”(jie)。

此外,舌根音/ŋ/也发展为鼻化塞音/g/,例如上古汉语的“亡”(wáng)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王”(wang)。

综上所述,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主要包括双唇音的发展为塞音,舌尖音的发展为浊塞音,舌根音的发展为浊塞音或鼻化塞音。

这些演变使得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与上古汉语有所不同,也为后来的现代汉语声母系统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演变只是大致的规律,具体的变化还与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变体有关。

此外,由于古代语言材料有限和语音学知识的不足,其中的细节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讨声母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全浊声母指的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如/b, d, g/等。

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声母的发音会发生一些规律性的变化,这就是全浊声母演变规律。

一、浊化现象浊化是指原本清音的辅音发音变为浊音的现象。

在全浊声母演变过程中,浊化现象十分普遍。

例如,在古汉语中,“百”字的声母原本是清音的/p/,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浊音的/b/。

二、爆破音变擦音在全浊声母演变中,爆破音(也称为阻塞音)一般会变成擦音。

爆破音是指发音时由于气流的阻塞而产生的破裂音,如/p, t, k/。

而擦音是指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时产生的摩擦音,如/f, s, x/。

例如,在古汉语中,“破”字的声母原本是爆破音/t/,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擦音/f/。

三、塞音变元音在全浊声母演变中,塞音(也称为闭塞音)一般会变成元音。

塞音是指发音时气流完全被阻塞而无法通过的音,如/b, d, g/。

而元音是指发音时气流通畅,口腔不受任何阻碍的音,如/a, e, i/。

例如,在古汉语中,“八”字的声母原本是塞音/b/,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元音/a/。

四、爆破音变鼻音在全浊声母演变中,爆破音有时会变成鼻音。

鼻音是指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而产生的音,如/m, n, ng/。

例如,在古汉语中,“东”字的声母原本是爆破音/t/,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鼻音/n/。

五、特殊变化除了以上常见的演变规律外,全浊声母还有一些特殊的变化。

例如,在古汉语中,“巴”字的声母原本是全浊辅音/b/,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发音变为了清音的/p/。

这种变化被称为反浊化。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是语言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通过研究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我们可以了解语言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现代语言的发音规律。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涉及浊化、爆破音变擦音、塞音变元音、爆破音变鼻音以及特殊变化等方面。

这些规律的存在揭示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对于语言学研究和语音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主要演变情形

简述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主要演变情形

简述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主要演变情形
中古汉语(或称古代汉语)时期的声母主要演变至今的普通话,从双音节演变至双音节,以及声母的变化。

中古汉语主要是以双音母开头的声音,即声母中的b,p,m,f,d,t,n,l,k,g,h,j,q,x,zh,ch,sh等。

其中b,p,m,f比较常见。

这些双音节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变,形成了古代汉语声母出现的阶段:
1、唐朝到宋朝:此时,双音节b,p,m,f开始演变成普通话声母,但是如果是首元音开头的声母,后面还有双音节,这种情况在这一时期也可能出现。

2、宋元至明代:p,m,f已经完全演变为普通话的声母,b,d,t,n,l,k,g,h,j,q,x,zh,ch,sh也完全变得和现代汉语声音一样,但是仍有例外情况,比如t之后是n,n发音像声时仍是双音节的,这种情况仍可能出现。

3、清朝至今:所有的中古汉语双音节声母都已经演变成现代普通话声母,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普通话声母(b,p,m,f,d,t,n,l,k,g,h,j,q,x,zh,ch,sh),而且它们发音一模一样。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声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一个字的发音。

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化。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发展过程。

在上古汉语中,声母的发音较为简单,主要有三个音系:浊音、清音和送气音。

浊音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音,如/b/、/d/、/g/;清音指的是声带不振动的音,如/p/、/t/、/k/;送气音指的是发音时伴有气流冲出的音,如/f/、/s/、/h/。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声母系统逐渐演变,出现了一些新增的声母。

其中一个重要的演变是从上古到中古时期,清音和浊音之间发生了合并。

在上古汉语中,清音和浊音是分开发音的,但到了中古汉语时期,清音和浊音的发音方式逐渐接近,清音变得浊化。

例如,原来的清音/p/变成了浊音/b/,清音/t/变成了浊音/d/,清音/k/变成了浊音/g/。

除了清音和浊音的合并外,声母系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中,没有/s/这个音,但在中古汉语中,出现了/s/这个音。

这个变化是由于/s/音在其他方言中的存在,逐渐被汉语所吸收。

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送气音的减少。

在上古汉语中,送气音比较常见,如/f/、/s/、/h/,但到了中古汉语时期,送气音的数量减少了。

例如,原来的送气音/f/变成了无声音/h/,原来的送气音/s/也减少了使用频率。

总体来说,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是清音和浊音的合并,新音的出现以及送气音的减少。

这些变化使得声母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和发音提供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演变的过程。

每个时期的变化都有其原因和影响,这些变化也反映了汉语的发展和演变。

对于研究古代汉字和汉语的发音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是清音和浊音的合并,新音的出现以及送气音的减少。

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声母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和发音提供了基础。

声母的演变

声母的演变

4.声母的演变我们学习音韵学,学习古音,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不是为学习音韵学而学习音韵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我们通过中古时期的三十六字母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上认识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特点,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的历史来源,寻求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做好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工作。

对方言区的人来说,可以利用音韵学的知识,运用语音演变的规律,寻求自己的方音与普通话对音关系,更好地学习掌握普通话。

因此,进行语言历史比较研究是很重要的,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看声母的演变。

拿宋人三十六字母(或《广韵》三十八字母)与现代汉语二十二声母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变化: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2.精、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ʨ]、[ʨʻ]、[ɕ];3.知组、照(章、庄)三组合流为舌尖后音[tʂ]、[tʂʻ]、[ʂ];4.零声母字大量地增加;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中古时期的全浊声母,从宋人三十六它母来看有:“并、奉(《广韵》无)、定、澄、从、床(船,崇)、群、邪、禅、匣”共十个,这十个声母从发音方法上来分,有三组:塞音(并[b]、定[d]、澄[ ]、群[g])、塞擦音(从[ʣ]、床[ʤ/ʥ]、奉[bv])和擦音(邪[z ]、匣[ɣ]、禅[ʑ])。

后来这套全浊声母逐渐清音化,元代初年已经完全变为清音,与相应的清声母合流。

因此,中古音的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全部消失(普通话的全浊声母[ʐ]来自古次浊声母“日”)。

但是在某些方言中,这类声母并未完全清化,仍旧保留有全浊辅音,例如吴方言和湘方言。

下面是苏州话中全浊声母的读音:步[bu]331、族[zoʔ]23 、度[dəu]321 、事[zɿ]331、陈[zən]24、食[zɣʔ]23、共[goŋ]331、常[zaŋ]24、复[voʔ]23、学[ɦoʔ]23这三类音的演变规律并不完全一致,下面首先看塞音:A..塞音的规律是:平声演变为同部位的送气清音,仄声则演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

全浊声母演变规律全浊声母是指在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包括/b/、/d/、/g/、/zh/、/j/、/z/、/ch/、/sh/等。

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是指这些声母在语言历史演变中的变化规律。

下面将从音变规律、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

一、音变规律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 浊音塞化:/b/、/d/、/g/在某些语言演变中会发生塞音化的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白”在古汉语中读作“pɐk”,现代汉语中读作“bai”。

这种现象在一些方言中仍然存在,比如闽南语中的“白”读作“pak”。

2. 浊音塞化后失去爆破音特征:塞音化后的全浊声母在某些语言中会进一步失去爆破音的特征,变成摩擦音。

例如,古英语中的“b”在某些位置上发音为/p/,并且逐渐变成/f/。

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仍然存在,比如“lamb”读作“læm”,“half”读作“hɑːf”。

3. 浊音鼻化:全浊声母在某些语言中会发生鼻化的现象。

例如,法语中的“bon”在古法语中读作“bɔn”,现代法语中读作“bõ”。

二、演变过程全浊声母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语音环境:全浊声母的发音受到其前后音的影响,不同的语音环境会导致不同的演变结果。

例如,汉语中的“b”在古汉语中发音为/p/,在后面跟着/u/的情况下发音为/b/,在后面跟着/i/的情况下发音为/p/。

2. 口腔解剖学:声音的发音是通过口腔、喉咙和声带等器官协同作用完成的。

不同的口腔解剖结构会影响声音的发音方式。

例如,汉语中的“b”在某些方言中发音为/p/,是因为说话者的口腔结构使得发音时气流无法通过声带进行振动。

3. 社会因素:语言演变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过程,社会因素也会对全浊声母的演变产生影响。

例如,英语中的“v”在某些方言中发音为/w/,是因为这些方言的说话者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将“v”音转化为了/w/音。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1.概述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声母是一个重要的音韵学概念,它是构成一个音节的第一个辅音。

在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独特而又复杂的特征。

本文将介绍上古声母的研究,并总结出五个重要的结论。

2.上古声母的分类根据音韵学家的研究,上古汉语的声母可以分为三个类别:浊音、清音和气音。

浊音指的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如/b/、/d/和/g/;清音指的是不带声带振动的辅音,如/p/、/t/和/k/;气音指的是发音时有一个“气流”的辅音,如/f/、/s/和/h/。

这种分类系统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声母的发音规律。

3.上古声母的演变通过对上古汉语文献的研究,语言学家发现声母系统在历史上发生了演变。

比如,在某些特定的音节环境下,原本是清音的声母可能会发生浊化,从而成为浊音。

这种演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变迁和发展。

4.上古声母的影响因素上古声母的发音特点与多种因素相关。

其中包括相邻音节的影响、音节位置的影响以及语音的语法功能等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上古声母的使用规律以及其在语言中的演变。

5.上古声母的地域差异在不同的地域和方言中,上古声母的发音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和语言变异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地域差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历程。

结论通过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五个重要结论:1.上古声母可以分为浊音、清音和气音三个类别,各自具有特定的发音特点。

2.上古声母的演变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表现,体现了语言的历史变迁。

3.上古声母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相邻音节、音节位置和语音的语法功能等。

4.上古声母的发音存在地域差异,这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语言变异和文化特点。

5.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古声母系统的演化与变异。

希望这篇文档对于研究上古声母的人们有所帮助,为进一步深入探索语言变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声母是一个重要的语音要素。

声母指的是在一个音节的开头发出的辅音音素。

在汉字拼音中,声母通常用一个拉丁字母来表示。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声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在古汉语中,声母的数量相对较少,大约有十个左右的声母。

这些声母包括:b、p、m、f、d、t、n、l、g、k。

这些声母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辅音音素,它们在古代汉字的发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中古汉语。

在这一过程中,声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声母的数量增加了。

中古汉语中的声母数量增加到了二十个左右。

除了古代汉语中的声母,中古汉语中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声母,如:j、q、x、zh、ch、sh 等。

这些新的声母丰富了中古汉语的声音系统,使其更加完善。

除了声母数量的增加,中古汉语中的声母还发生了一些音变。

其中一个重要的音变是清浊音的分化。

在古代汉语中,声母b、d、g等是浊音,而p、t、k等是清音。

然而,在中古汉语中,这些声母发生了音变,清音和浊音开始分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d在中古汉语中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音素,一个是清音t,一个是浊音d。

这种清浊音的分化使中古汉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和规范。

中古汉语中的声母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l在中古汉语中发生了音变,变为了r。

又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n在中古汉语中发生了音变,变为了l。

这些变化使中古汉语的发音更加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从古代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经历了数量增加和音变等演变过程。

这一演变使中古汉语的声音系统更加完善和丰富,为后来的汉语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语音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提供了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声母的演变我们学习音韵学,学习古音,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不是为学习音韵学而学习音韵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我们通过中古时期的三十六字母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上认识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特点,了解现代汉语声、韵、调的历史来源,寻求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做好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工作。

对方言区的人来说,可以利用音韵学的知识,运用语音演变的规律,寻求自己的方音与普通话对音关系,更好地学习掌握普通话。

因此,进行语言历史比较研究是很重要的,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首先看声母的演变。

拿宋人三十六字母(或《广韵》三十八字母)与现代汉语二十二声母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变化: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2. 精、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ʨ]、[ʨʻ]、[ɕ];3. 知组、照(章、庄)三组合流为舌尖后音[tʂ]、[tʂʻ]、[ʂ];4.零声母字大量地增加;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中古时期的全浊声母,从宋人三十六它母来看有:“并、奉(《广韵》无)、定、澄、从、床(船,崇)、群、邪、禅、匣”共十个,这十个声母从发音方法上来分,有三组:塞音(并[b]、定[d]、澄[ ]、群[g])、塞擦音(从[ʣ]、床[ʤ/ʥ]、奉[bv])和擦音(邪[z]、匣[ɣ]、禅[ʑ])。

后来这套全浊声母逐渐清音化,元代初年已经完全变为清音,与相应的清声母合流。

因此,中古音的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全部消失(普通话的全浊声母[ʐ]来自古次浊声母“日”)。

但是在某些方言中,这类声母并未完全清化,仍旧保留有全浊辅音,例如吴方言和湘方言。

下面是苏州话中全浊声母的读音:步[bu]331、族[zoʔ]23 、度[dəu]321 、事[zɿ]331、陈[zən]24、食[zɣʔ]23、共[goŋ]331、常[zaŋ]24、复[voʔ]23、学[ɦoʔ]23这三类音的演变规律并不完全一致,下面首先看塞音:A.塞音的规律是:平声演变为同部位的送气清音,仄声则演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

并母:[]:拔4,跋4,罢2,勃4,渤4,泊4,箔4,帛4,舶4,薄4,别4,鼻3,敝3,陛2,婢2,避2,比3(今读,今读者,为帮母字),弼4,愎4,辟4,壁4,哺3,捕3,部2,簿2,步3,埠3,白4,稗3,败3,倍2,蓓2,背3,悖3,焙3,被2,备3,抱2,鲍2,暴3,雹4,瓣3,伴3,拌2,办3,辨2,辩2,弁3,卞3,汴3,辫2,便3,笨2,棒3,蚌3,傍3,病3,并2,……[]:耙,杷,琶,爬,婆,鄱,皮,疲,埤,脾,裨,毗,枇,否2,痞2,圮2,蒲,葡,匍,仆4,瀑4,曝4,菩,排,俳,牌,徘,培,陪,赔,裴,佩3,袍,咆,庖,匏(匏瓜),炮(今读,今读者为滂母字),跑,瓢,殍(莩)2,盘,磐,蟠,叛3,畔3,便,骈,盆,贫,频,苹,颦,旁,膀,彷,螃,庞,朋,彭,澎,膨,篷,蓬,凭,冯,平,萍……定母:[]:达4,大3,妲4,靼4,夺4,铎4,惰3,舵2,驮(,名词,货物)2,度4,踱4,跌4,叠4,碟4,蝶4,谍4,迭4,耋4,笛4,迪4,敌4,狄4,翟4,涤4,弟2,悌2,娣2,第3,递3,缔3,地3,独4,读4,牍4,犊4,渎4,毒4,杜2,肚2(今读,徒古切,指腹部;而今读者,为端母上声字,当古切,指胃),渡3,镀3,待2,怠2,殆2,迨2,代3,袋3,黛3,岱3,玳3,队3,兑3,导3,道2,稻2,盗3,悼3,蹈3 ,掉3,调3,窦3,豆3,逗3,痘3,淡3,啖3,澹3,诞2,但3,惮3,弹3,蛋3,垫3,电3,奠3,殿3,甸3,佃3,钿3,淀3,断2,段3,缎3,椴3,盾2,沌2,钝3,遁3,荡2,宕3,砀3,邓3,定3,锭2,动2,洞3,恫3,峒3,[]:特4,驮(,动词),陀,沱,驼,提,题,啼,蹄,醍,徒,屠,途,涂,图,荼,突4,苔,抬,台,颓,涛,焘,桃,陶,淘,逃,条,调,迢,挑2,投,头,所有音字,袒2,所有音字,殓2,所有音字,所有音字,所有音字,所有音字,所有音字,艇2,挺2,所有音字,恸3澄母:[tʂ]:择4,泽4,辙4,蛰4,着4,浊4,濯4,掷4,直4,踯4躅4,滞3,稚3,雉2,痔2,峙2,痔2,治3,秩4,术4,逐4,筑4,杼2,苎2,箸3,柱2,住3,宅4,翟4,缒3,坠3,着(找着)4,赵2,兆2,肇2,召3,轴4,妯4,纣2,宙3,胄3,湛2,绽3,赚3,篆2,传3,朕2,鸩3,阵3,丈2,杖2,仗2,撞3,郑3,仲3,重2,[tʂʻ]:踟1蹰1,所有音字,除,躇,储,厨,橱,雏,椎,槌,锤,朝,潮,绸,稠,筹,俦,畴,踌躇,缠,传,椽,沉,陈,尘,橙,唇,长(音,音者为知母字),肠,场,幢(),澄,惩,橙,呈,程,虫,重,冲。

群母:今,,,,,,,,,,,,,,,,,没有群母字。

[ʨ]:杰桀4,竭碣4,倔橛倔崛4,屐4,极4,技妓伎2,骑洎暨忌悸3,局4,巨拒距炬2,具俱惧3,剧4,轿3,臼舅咎2,旧柩3,俭2,件,键,健腱,倦3,圈2,仅瑾馑3,噤妗3,觐3,近3,菌2,郡3,强()2,鲸1,竞[ʨʻ]:茄伽1,瘸1,奇骑琦岐歧祗祁耆鳍其棋旗淇骐麒祈圻颀期,渠瞿衢,乔桥侨荞,求球逑裘仇(姓),虬,钳箝黔,乾虔掮,权拳蜷颧,琴禽擒勤芹,群裙,强,擎檠黥,琼穷,蛩茕邛[k]:柜3,跪2,共3,[kʻ]:逵夔馗揆,匮3,狂,B.塞擦音多数字清化后仍读塞擦音,并且跟塞音有一条相同的规律: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但床母一部分字变成了擦音。

从母又分为舌尖音和舌面音。

从母:平声变为送气音[ʦʻ],后又分化为[ʦʻ]和[ʨʻ]。

仄声变为不送气音[ʦ],后又分化为[ʦ]和[ʨ]。

[ʦ]:杂4,砸4,昨4,坐2,座3,做祚胙3,渍3,自字3,族4,在2,贼4,罪2,皂造2,暂3,瓒2,藏(徂浪切)脏3,奘2,赠3,[ʦʻ]:嵯,矬,疵,瓷,慈,磁,徂殂,才财材裁,摧,萃悴瘁,曹槽嘈漕,蚕惭残,存,藏(昨郎切),层曾,丛琮淙从[ʨ]:捷4,截4,藉3,绝4,嚼4,集辑疾蒺4,藉籍瘠4,荠2,剂3,寂4,聚2,就鹫3,渐2,践2,贱饯荐3,尽,匠3,墙嫱樯戕,静靖婧2净3,[ʨʻ]:齐脐,樵谯憔悴,遒酋,潜钱前,泉全,秦,情晴,床母:其中崇母的平声变成送气音tʂʻ,仄声变成不送气音tʂ,,少数字变成擦音ʂ;tʂʻ:茬锄雏豺侪柴巢愁谗馋潺崇床槎查岑涔tʂ:闸铡乍镯寨骤栈撰助状馔ʂ:士仕柿事其中船母仄声字都变成ʂ:舌4射麝3,食实蚀4,示谥3,秫赎述术4,顺3,吮2,剩胜嵊3,平声一部分变成tʂʻ:船,神,乘,唇另一部分变成ʂ:蛇1,绳奉母,在《广韵》中没有,到宋人三十六字母中才有,为全浊塞擦音bv,后来进一步变为擦音v,清化后不论平仄都成为f。

例字:乏伐筏垡罚4,佛4,符夫(语助词,今读阴平者为非母字)扶芙浮蜉桴涪1,服伏茯袱4,釜腐辅2,父2,附驸3,妇负阜2,复3,缚4,肥淝1,翡3,吠3,帆1,凡1,烦繁藩蕃樊1,范犯2,梵3,饭3,焚汾棼坟1,忿愤2,分份3,防房肪1,冯1,逢缝1,凤3,奉2俸3。

C.匣母、邪母清化后一般还是读擦音,不因平仄有所区别(禅母清化后不少字变成送气塞擦音):匣母:清化后变成x,后又分化为x和ɕ:x:华铧骅划1,滑猾4,画话3划4,何河荷1,禾和合盒何曷貉劾核4,贺3,褐4,鹤4,活4,祸2,获或惑镬4,胡湖糊葫弧瓠壶乎蝴1,核4,户沪怙祜2,互护3,孩骸还1,亥2,害3,骇2,淮怀槐1,坏3,回茴蛔1,汇2会绘3,惠蕙慧3,豪毫号壕濠1,浩颢灏昊镐2,侯猴喉1,厚后2候3,酣1,含函涵颔邯寒韩汗1,撼颔菡旱汗捍悍翰瀚3,桓洹还环寰1缓浣2,换幻患宦豢3,完丸纨1皖莞2,痕1,很2,恨3,浑魂1,混2,行,航杭沆吭1,黄簧璜蟥潢皇蝗煌隍惶凰1,晃幌2,恒衡1,横1,横3,弘宏泓红洪鸿虹讧荭头闳1,ɕ:所有音字(霞瑕遐1,暇3,狭峡洽匣狎侠黠辖4),下夏厦2,,谐1,鞋1,协挟4,械3解蟹2,邂3,穴4,兮奚蹊1,系3,肴淆1,效校3,咸衔嫌闲娴痫贤弦舷1,陷3限2苋3县3,玄悬1,泫眩炫3,降1,项2巷3,行1,形型刑邢陉荥1,杏荇2,幸悻2,邪母:清化后变成s,后分化出s和ɕ:s:兕似祀已姒耜汜寺,俗,随隋遂隧燧穗,诵颂讼ɕ:邪,斜,谢榭,夕习袭席,徐序叙绪续,袖岫,涎羡,旋璇寻浔旬循巡驯殉徇,详祥翔庠象像橡谢像少数字变成ʦʻ和 ʨʻ:词祠嗣饲,辞/囚泅禅母:平声:有的变成了ʂ:谁韶时殳殊;有的变成了塞擦音tʂʻ:成垂承纯醇常辰晨禅蝉仄声就变成了ʂ:睡善赡上尚逝甚树市石十属少数入声字变成了tʂ(可能受声符“直”的影响):植殖2.知照(章、庄)组声合并为现代汉语的tʂ、 tʂʻ、ʂ舌上音知组的知彻澄、正齿音章组的章昌船书禅、庄组的庄初崇生俟,共十三个声母,到现代汉语合并为卷舌音。

其中章组和庄组在唐末已经合并为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穿床审禅,至元代知组也合并进来。

1. 清声母知、章、庄的绝大多数字和全浊声母澄、崇的仄声字变成现代汉语的zh。

如:知母:中珍张知智追猪展转竹卓陟章母:钟章掌之朱诸真者正周职哲庄母:装庄爪债臻争皱壮诈茁札捉2. 次清声母彻、昌、初的绝大多数字,全浊声母澄、崇的平声字,全浊声母船母、禅母的部分字变成现代汉语的ch。

如: 彻母:超惆抽丑宠耻畅趁怅黜坼畜昌母:充昌春川杵敞蠢处炽赤尺触初母:窗初抄叉铲楚揣创差衬刹插3. 清擦音声母生、书的大多数字,船、禅的一部分和崇母少数字,变成现代汉语的sh。

如:书母:商书施始水赏税舜失释设生母:山疏沙数史爽晒帅渗朔杀刷知、章、庄三组声母,除了变成卷舌音以外,还有少数字变成了舌尖前音ʦ,ʦʻ,s,其中以庄组字居多,并且是入声字为主。

这种读音的产生在明朝以后,文人为了辨别入声字,将外来的入声读音吸收到“读书音”中,一直保留下来。

常用字有“泽择”为澄母字,“阻俎责仄”为庄母字,“册测策”为初母字,“岑涔”为崇母字,“缩色瑟涩所搜”为生母字。

3.影、喻、以、疑、微诸母和日母部分字合流为现代汉语的零声母4.见组和精组分化出新的ʨ、 ʨʻ、 ɕ见组包括牙音见、溪、群和喉音晓、匣,精组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前一组在中古为舌根音,后一组为舌尖前音;在浊声母清化以后它们又各自发生了分化,齐齿呼和撮口呼的字的声母变成了舌面前音ʨ、 ʨʻ、 ɕ(原来的舌面前音章组已经变成了卷舌音,形成了空位),开口呼和合口呼仍然是原来的发音部位。

于是有如下情况:见溪群晓匣k,kʻ,g,x,ɤ k,kʻ,x k,kʻ,xʨ、ʨʻ、 ɕ精清从心邪ʦ,ʦʻ,ʣ,s,z ʦ,ʦʻ,s ʦ,ʦʻ,s现代读k,kʻ,x声母的字都来自见组,读ʦ,ʦʻ,s声母的字绝大多数来自精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