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学目标阐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学目标的阐明摘要:在一个教学单元中,教师能否清晰地阐明教学将要达到何种目标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学目标的阐明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学生的情绪状态;2.学生的认知状态;3.学生的行为状态;4.学生的意志状态。
关键词:教学目标;知、情、意、行;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最终是为了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历史教学总目标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总目标更多是一种理论建构,而课堂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实践上的指导,是具体而明确的。
如何阐明历史课堂上的具体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对教学目标的阐明可以分别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入手。
一、情绪状态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把历史问题生活化,利用热点问题制造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情感共鸣。
教学中可以关注以下三部分:
1.教学过程使学生充满兴趣
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悬念、增强趣味性等措施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在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教学中,可用“螳螂
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来形容17世纪以来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与争夺,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还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后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课堂上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产生成就感,达到自我实现并提高,促使学生产生高峰体验的状态。
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为例,情感态度上不仅关注从专制走向民主法治是历史的进步,还要思考现实,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提高并产生成就感。
3.培养学生形成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启发引导,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求。
如在新文化运动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把当下祭孔和孔子学院的兴起拿来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年的糟粕如今又视为精华?引起变化的内因是什么?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不能正确地扬弃?我
们现在视为精华的就一定是精华吗?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将前后知识联系深化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认知状态
历史是琐碎知识串联而成的,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在完成课堂知识目标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完成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联系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完成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
教师要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生活,引入历史课堂,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在现实与历史中穿行,
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行为状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学生能否在行为上真正落实其所学的历史知识,这是重要的课堂目标。
教学的过程既应该有师生间互动交流,同样也应该有个人的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发言等行为。
鼓励学生间交流合作,在体验、发现等方面相互启发和借鉴。
如在“百家争鸣”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小组合作与竞争,把学生划分为道、墨、法、儒家四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回答问题,并进行计分奖励。
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对学习策略的准确把握与高效应用,也有利于他们更深入地体验学习内容。
四、意志状态
所谓意志状态,主要是指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等优秀的意志品质。
历史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心理教育等内容,需要细心发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例如故事瓦特历经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了蒸汽机。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面对挫折、锲而不舍、不断完善自我的健康心理。
此外,课堂上教学目标的阐明,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诸如:国
家的教育政策、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时期根据教学特点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整合。
参考文献:
[1]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4-175.
[2]刘全萍.培养学生兴趣优化历史教学[j].政史地教学:b,2007(6):8.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180.
[4]李琪.教学活动中“对话”的特点及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9):126.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