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资料讲解
城市化、郊区化
2015/10/17
30
Barnsbury London, Supergentrification
2015/10/17
31
其他形式的绅士化
学生绅士化 商业绅士化
Studentification
Commercial gentrification (boutiqueification or retail gentrification) Tourism gentrification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 程。其中,霍尔(P.Hall)的城市演变模型堪称经典。他把一 个国家分为都市区(中心市和郊区)、非都市区(传统农村地 区)。
(1)流失中的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大城市的 发展。中、小城市吸引人口的能力较弱。中心市吸引部分周围 郊区和农村地区迁出的人口外,还有人口流失迁往大城市。
2015/10/17
10
4、其他部门扩散与城市化
如文教科研单位(这里专指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
50年代,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第一波的高校建
设高潮,即在当时城市边缘地带兴建高校科技 园区。
90年代末以来,出现规模更大的“大学城”建
设。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 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 围岛及其南岸地区, 城市规划范围约43.3 平方公里,可容纳学 生18-20万人,总人 口达35-40万人(包 括村镇人口),相当 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 市。
2人口演化过程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2.绝对集中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区别(1)
1.buhewoshipinle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也是一种区域现象,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2.城市化: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逆城市化:主要为一些发达国家,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现象部分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包括人口、工业、商业,其间有发达的交通网联系。
4.郊区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追求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因此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甚至农村。
5城市郊区化,即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5.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而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的现象。
城市景观与功能的不协调。
6.过渡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指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不协调,人口增长大于经济增长。
7.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街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品位也发生了变化。
8.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也称直接城市化。
9.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的这种扩展方式10 飞地型城市化:城市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11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发的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城市地理学重点总结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非农业人口)
①大城市居民对环境要求 高;②发达国家乡村设施 好;③私家车多、高速公 路发达;④弹性工作时间、 家庭办公的兴起
乡村人 口数量
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郊区化的差异: 对应国家 外迁阶层 烂 心 发达国家 树 烂 皮 树 高收入 阶层 原因分析 1.中心城区环境恶化、治安差; 2.郊区环境优雅、舒适; 3.私家车的普及。 1.中心城区居住成本上升; 2.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3.中心城区改造,原有居住 用地被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用地置换。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发生地 城市地域 结 果 城市人 口数量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大城市 乡村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扩大(郊区农-城) 增加(中心城区-郊区; 郊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减少
①中心城区人口多,环境恶化 ②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③市中心区改造,原居住用地 被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置 换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1、郊区化:
19世纪,郊区化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 20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进 2、郊区化产生的原因: 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1)城市中心地价上涨 2013北京每平方公里 1289常住人口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2)新建住宅多建于城郊地区 3)轨道交通发展和私家车普及 3、郊区化带来的变化: 1)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总人口增加。
四、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开始向美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城市化
提示: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在归纳中理清] 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 量下降 污染、辐射污染
2.阶段和特点
阶段
水平
城市化特点 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较低
__较__慢___
中期阶段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高
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停__滞_
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 后期 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 初期或中期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_减__少__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__热__岛__”现象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探究 1] 与 1985 年相比,2000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 城市发展发生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提示:1985 年时,长江三角洲地区只有十几个大小城市, 到 2000 年,城市数量明显增加,特大城市数量由 1985 年的 2 个增加到 5 个。中小城市数量增加更多。
[探究 2] 镇江、无锡、杭州自 1985 年到 2000 年城市发 生了什么变化?
化空气等作用。但屋顶绿化不能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4.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城市化是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②城市化的标志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③城市化的拉力是就业机会少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 的新潮流。 “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卫 星城迁移的倾向。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 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本质和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相同点
不同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郊区化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城市人口数量 中心城区 增加 逆城市化 郊区 城市 乡村、小城镇 减少
乡村人口数量
举例
减少
静安区 嘉定区 上海
增加
嘉兴
逆城市化的发展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 以下4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 居 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 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 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 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这种现象,美国地理学 者 布赖恩·J·L·贝里,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逆城 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
逆城市化的含义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的发展到了 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 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 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 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一轮复习城市化PPT课件
31
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 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 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4..人防类治活城动市影内响涝下的形措成施的有洪水过程线有
( C( D) )
A.①兴和建③污水处理厂 B.②和B.④建设绿色屋顶
C.①加和强④道路建设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
29
(2010·北京高考)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 布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 C)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考纲解读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 影响
1.识记: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应用:运用图表资料,分析
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
5
.6Biblioteka 释疑解惑(1)城市化过程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人口城市化,即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
口; 区域城市化,即城市用地扩张,周围郊区和农村区
(4)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
的主要问题是______耕__地__减__少__、__用__地__紧__张______。
.
10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1放1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 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 断提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解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8/ 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1)( 40%30%~~30% B.A.20% 70%60%~50% D.C.4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2000(2)上图中~B.人口增长率增大A.工业化程度提高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逆城市化现象明显C1965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第(1)题,解析该国城镇化比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题,本题考查(2),故选B。
第~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重为6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2010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线所代表的中国。
城市化的各个方面
城市化的各个方面:1、城市化的概念: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
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化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机制:(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a)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必要前提;b)区域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c)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d)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
e)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
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4)知识经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兴动力。
(5)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决定性力量(6)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3、城市化阶段(1)集中型城市化阶段:特征: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和人口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形成高密度区域;人口向市中心集中;城市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工业区和贫民窟。
原因: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2)分散城市化阶段-郊区化概念:郊区化是指在大城市中出现的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表现在城区人口和经济活动减少而郊区增加,并由近郊区向远郊区扩散。
这被学者们认为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阶段,即从向心集聚发展到离心分散。
发生时间和地域:•郊区化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尤其是在美国表现得最为充分;发展中国家经过高速的城市化之后,大城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郊区化;如中国的北京、杭州等城市;•20世纪20-30年代,郊区化趋势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但其高速发展是在二战之后;学者们的研究也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展开的;内容:•郊区化的初期是人口向郊区迁移,即居住地的郊区化;•随着人口的迁移,为居民生活服务的零售业和服务业也随之而迁向郊区;•后来工业企业也逐步离开中心区而分散到郊区甚至远郊区;•80年代以来办公业也出现了郊区化的趋势;郊区化的原因:•城市的长期急剧发展使得市区过于拥挤,房租高造成居住空间狭小,对较大的居住空间和较好的居住环境的追求使人们向郊区迁移;•私家车的普及给郊区化提供了可能,解决了分散居住条件下的交通问题;•商业服务业跟随其市场(人口)迁向郊区,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了集购物、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业态—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工业的外迁一方面是由于市区狭小的空间中没有发展的余地,交通的拥挤和地价的高昂也造成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区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对有污染的工业限制很严或干脆令其搬迁;•办公业外迁是由于中心区地价过高,也是为了接近员工的居住地;结果及影响:好的方面是降低了市区尤其是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密度,减少了拥挤;不好的方面一是造成了郊区土地开发的无限制蔓延,土地利用效率低;二是私家车大量使用使能源消耗大幅度上升并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三是造成有些城市的中心区衰落,税收减少,基础设施老化,低收入、高失业人群和少数民族聚居,犯罪率高,令地方政府头痛;(3)广域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人口由大城市注射中小城市和乡村的逆转现象。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资料讲解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一、专题讲解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二、同步训练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 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 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
图解世界城市化进程
起步早;英国是世界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市化水平高:20世纪年代,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达到70%左右
现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市基础设
逐步完善。
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加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起步晚,发展快
市化水平低: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
市发展不合理: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城
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过剩等原因造成的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
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根本)
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
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原因
影响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
表现
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
地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景观特征,人口,经济开放程度,信息,
通,文化,观念等
城市就业机会多
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交通便捷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城市化、郊区化讲义
超级绅士化
Super gentrification or financification
已被绅士化的社区中再次发生绅士化 只发生在伦敦、纽约等全球城市 新迁入的住户主要是金融业的业界精英:在社会 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具有全球性的联系 比前一轮的绅士化牵涉到更高一层次的经济投资 (具有质的差异)
首位度上升
二、城市人口演化过程 •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5.绝对分散
4.相对分散
第四时期
首位度下降
二、城市人口演化过程 • 彼得· 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非都市区
首位城市体系
一般城市体系
6.流失中的分散
5.绝对分散
第五时期
(5)绝对分散:都市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发生逆转,即在都 市区人口继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过了 向心集聚力量,人口从中心市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 区人口低速增长。 典型的郊区化阶段 14 2018/5/19
(6)流失中的分散:大都市区的中心市人口大量外迁,除 部分被周围郊区吸收,另一部分则向非都市区扩散。大都市 区人口总量下降,标志着城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前三阶段,中心市人口高增长,城市以向心集聚为主;第四 阶段中心市人口增幅低于郊区,离心扩散开始,出现郊区化 前兆;第五阶段中心市人口负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为典 型郊区化阶段;第六阶段则与逆城市化阶段相联系。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近域推进在空间上表现最激烈的就是郊区。这里的城市 化是市区内部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外移完成的。 当一个部门外移时,也牵动着其他有关部门渐次外移。
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
(1)资料中叙述的现象在表中的 英国 (国家)最明
显,人们称为逆城市化现象,这是由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例2: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 然结果。图10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 展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 程,回答下列问题。
(l)指出阶段Ⅱ中,A、B城市化处于什么阶段? 郊区城市化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 结果。图10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 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2)分析阶段ⅢA、B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沿河流延伸;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A、B城市相连,形成城市带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 结果。图10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 过程示意图。分析A、B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3)比较阶段I和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差异。 阶段I:城市功能分区不明显,商业、工业、住宅混杂分布 阶段Ⅲ: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中心为CBD
4861
日本
71
1946
1992年
城市人口比 重(%)
人均GDP
13
114
74
6777
89
15625
76
23180
77
29486
(2)读表格回答: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城 市化水平可以体现 经济 发展水平,但也可能产生 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
2014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化
(1)城市热岛效应 (1分)有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1分) (2)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1分)凝结核多,(1分)水汽容易 凝结(1分) (3)能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1分)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1 分) (从调节大气温度、湿度方面回答也可) (4)逆温(1分) 不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1分)进而加重 城市的大气污染(1分)
固体垃圾污染
垃圾堆放场
项目 固体垃圾污染
来源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举例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塑料袋、 易拉罐、废电池等
噪声污染
项目
噪声污染
来源
危害 举例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 工厂、施工场地的机器声,车辆的噪声、商店中 的音响发出的噪声等
时期(年)
1985~ 1990
1990~ 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 增长率(%) 城市人口年均 增长率(%)
6. 49
3. 77
5. 72
4. 28
6. 22
3. 79
国家 类型
与经济 所处 起步 目前 发展 发展水 阶段 时间 速度 水平 平 后期 中期 加速 早 慢 高 相适应 不相 适应
2.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 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 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 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学校:天水师范学院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班级:09级地理科学学号:*********姓名:付东华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
②郊区城市化阶段。
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
③逆城市化阶段。
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
④再城市化阶段。
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1、再城市化由于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展 ,使得西方国家大城市中心区日益衰落 ,出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引起了政府当局的高度关注.为了振兴城市中心区 ,从 1970 年代末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 CBD周围适当增加一些高质量住宅 ,以吸引人口回城居住和工作 ,使城市人口重新出现增长 ,称之为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1978 年 3 月 ,美国总统卡特发布了全面城市化政策 ,其目标是阻止城市中心区的继续衰退 ,使其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这项政策共有5 个具体目标:(1)振兴与发展城市经济;(2)扩大中心区的就业机会;(3)稳定和加强城市税收政策;(4)消除城市内部种族歧视;(5)保护城市环境等.在英国 ,复兴大城市中心区始终是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为此 ,政府在城市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把注意力和资金分配从城市外围转向市中心区 , 对内城从控制和指导发展转为鼓励发展 , 并重视发挥社区精神 , 动员社会积极性 , 努力改变衰退造成的恶果.1987 年英国政府颂布了“内城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开发和恢复旧城的活力创造条件 ,尽量满足企业建厂要求 ,以增加就业机会.此外 ,英国政府还采取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以及在市中心重点安排一些事务所大楼等措施.在政府的扶持下 ,发达国家大城市经济重现活力 ,中心区恢复昔日的繁荣 ,吸引了大量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 ,城市人口出现再度增长.1980 年代 ,美国东北部的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费城等由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不仅扭转了人口下降的趋势 ,而且使人口有了较快的增长.1980 年—1990 年 ,纽约市人口增长了 3.1%, 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由于各类公司总部和生产服务业的不断聚集 ,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1975 年—1977 年 ,全美有 300 万人从郊区返回到市中心居住 ,1980 年代中期后回流速度更快.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 30 多年下降后 ,也于1985 年重新恢复增长 ,出现再城市化现象.2、郊区化发达国家郊区化本质是郊区城市化及至农业地带的城市化,从普遍的发展规律看,“郊区化”往往与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变化,甚至是直接与城市中心区的某种衰落有关。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一、典题导入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 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A. 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B. 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C. 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D. 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2.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A. 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 核心区房价的回落C. 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 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1. D 2. C【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
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二、归纳总结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三、跟踪训练读我国中部某城市过程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
四、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
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
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
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五、再城市化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
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
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城市郊区化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和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相似的。
其一、城市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城市工作条件,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其二、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区域规划,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其三、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然而,城市郊区化建设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道路,若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终使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遇到阻碍而停止不前。
这种“城市病”在我国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其主要表现为:1、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
在城乡结合部位(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规划与管理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和“真空”。
2、占地过多,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3、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
4、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得到良好保护。
5、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
在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历程中,伴随着大量工业园区的向外迁移及大量城市居民楼房的兴建,每年都要建设新的公路或城市基础设施来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
在政府强制或通过市场力量的安排下,许多农民失去了农田和家园。
政府给的补贴可能杯水车薪,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层层克扣,真正到农民手中的根本不够农民迁移到另一地方的费用。
许多农民由此陷入了贫穷的境地,有的甚至沦为乞丐游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而这一切有悖于城市决策者的初衷。
这种由于城市蔓延带来的人文问题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十分严重,成为城市有关管理部门的心头之痛。
(当然,城市郊区化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不只以上几种。
)近日,看到南方日报的评论,朱迅垚先生对“既要土地的也要人的城市化”进行了论述。
他之前还讨论过“被城市化”等一些新问题。
其实,无论是“人的城市化”,还是“被城市化”,正宗的城市地理学对此都有经典定义和论述。
这里对围绕“城市化”的概念进行大致梳理,请各位指教。
1、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产业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其结果是城市人口和范围越来越大。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一般有两个:人口指标、用地指标。
城市化水平以城市人口和总人口的比重进行计算。
以上是从地理学、人口学和经济学视角的解释。
另外,从社会学视角看,城市化也指人口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都市化(urbanism),总体上城市主义具有多元化、匿名性和世故、经济理性。
当然,从文化学视角看,城市化与城市文明(urban civilization)相对应,城市化指涉城市文化习性的统称。
2、郊区化(suburbanization):郊区化指城市市区人口向城市外围的郊区转移,在西方国家,这一过程往往与小汽车的普及密不可分。
难以想象,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没有私家车的普及,郊区化便不可能发生。
其具体表现形式是,这部分人在市区工作,在郊区居住,从而形成所谓的通勤带(commuting belt)。
这里的郊区便成为“卧城”(bed city),而晚上的市区则成为“鬼城”(ghost city)。
当然,随着郊区各项功能的日渐完善,工作、生活和娱乐等设施的有效供给,部分人选择在郊区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卫星城(satellite town)。
3、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这一过程表征市区人口外迁的同时,郊区人口也选择外迁到更远的区域。
换言之,市区人口的减少超过郊区人口的增加,导致整个大都市区人口的绝对减少。
在西方国家,这一过程大体有两股催生力量:一是二战后形成的所谓的“baby boom”的一代(二战后,退伍士兵结婚组建家庭后对住房的大量需求);二是大量内城产业更新升级(“去工业化”过程)、产业发展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转型所带来的退休一族。
4、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这一过程主要描述一些西方城市为了规避老城出现的“空心化”问题,进行内城改造,通过文化复兴的手段使得老城重换生机,如以前废弃的仓库、码头、厂房被改造为一些极具后现代风格的文化展厅、咖啡屋、步行街、同性恋社区等。
文化产业受到热捧。
其中,嬉皮士主导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成为这一过程的典型代表。
5、过度城市化(over 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这些人不能享受城市发展的正常成果。
过度城市化主要发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6、假城市化(factitious urbanization):类似于过度城市化,只是人口在城市地域相对集中,但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仍旧保持原样,没有实现精神层面的城市化,而只是地理上的城市化。
两点需要说明:1、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阶段是西方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西方城市化的发展语境是基于纯市场经济、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语境是伪市场经济、官位主义。
总体上,西方城市化各阶段在中国的适应性不强,解释力也十分有限。
2、需要厘清大城市本身的空间扩展与郊区化的关系。
国内一些学者(北大周一星等)认为在我国北京、天津等地区已经出现郊区化,但绝大多数学者(中大周春山等)认为这只是大都市本身发展和城市无序蔓延(urban sprawl)的结果。
我以为,西方郊区化过程是人口主动选择外迁,人口主体是中产阶级、有钱阶级等;而中国时下的人口外迁是被迫逃离,因为这些人买不起内城住房,迫于经济压力而不得已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