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甲乙流感病毒实验室风险评估

甲乙流感病毒实验室风险评估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征(一)种类和分型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但是人们还没有发现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过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流感分类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

(二)形态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其直径在80至120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0纳米。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

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贮病毒信息的遗传物质以及复制这些信息必须的酶。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简写为ss-RNA,ss-RNA与核蛋白 (NP)相结合,缠绕成核糖核蛋白体 (RNP),以密度极高的形式存在。

1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1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病毒分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特性、蛋白合成及加工等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等其他黄病毒高度相似。

病毒核酸为单正链RNA,基因组全长10976bp,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

根据E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可将乙脑病毒分为5个基因型(I、II、III、IV和V),各基因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

(二)来源乙脑病毒于1935年最先在日本乙脑患者脑组织中被分离获得,因此,又称日本脑炎病毒,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

1940年。

我国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

(三)传染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者,特别是新生的幼猪,由于缺乏免疫力,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猪的感染高峰期通常比人群的发病高峰期早3周左右,因此,可通过检查猪的感染率来预测当年的流行趋势。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蚊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四)传播途径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

此外,致乏库蚊、白纹伊蚊、二代喙库蚊、中华按蚊等亦可携带病毒。

除蚊子外,在蠛蠓、库蠓及尘蠓中也分离到乙脑病毒。

蚊子吸血后,病毒先在其肠上皮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并移行至唾液腺,通过叮咬猪、牛、马、羊等家畜或禽类等易感动物二传播。

受感染的蚊子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

病毒通过蚊子在蚊-猪-蚊等动物间不断循环,期间带毒蚊子若叮咬人类,则可引起人类感染。

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汇编)

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汇编)

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实验室是为医院科研工作提供公共科研平台。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临床取材标本(如血液、组织等)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此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实验室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评估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二、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1. 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2. 实验区内食用食物、饮料及其他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室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他物质;(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3. 使用化妆品危害评估及防护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4. 实验中眼睛和面部的风险评估及防护(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需使用护目镜、面罩或其他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3)使用、处理能通过粘膜或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

5. 实验中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一般要求(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他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面罩等;(2)个人防护服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3)不得在实验室内设置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2024版)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方案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2024版)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方案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环境中可存在10-20天

细菌性痢疾
可以预防和治疗
预防:疫苗。治疗: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7
迟钝爱德华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生殖
冷血动物体内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呼吸道,泌尿道,伤口感染,脑膜炎,败血症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8
变形菌属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伤口、血液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测(须做药敏)
23
马红球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泌尿、伤口、血液
环境中稳定存在
人和动物
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各种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治疗:胃肠外糖肽和亚胺培南至少3周,然后口服利副平加大环内脂类或四环素类
24
马隐秘杆菌

儿童咽炎,伤口及软组织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序号
病原菌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致病性
传播
途径
稳定性
病原微生物的宿主
暴露后的潜在后果
是否可以预防和治疗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大肠埃希菌
第三类

致病菌
呼吸、血液、泌尿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腹泻,肠外化脓性炎症,败血症,脑膜炎。
可以预防和治疗
27
非典型分枝杆菌
第三类

条件致病菌
呼吸、泌尿道、伤口
环境中稳定存在
人和温血动物的患病组织
免疫抑制患者出现的弥散性结节状皮肤病.

甲乙流感病毒实验室风险评估

甲乙流感病毒实验室风险评估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征(一)种类和分型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但是人们还没有发现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过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流感分类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

(二)形态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其直径在80至120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0纳米。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

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贮病毒信息的遗传物质以及复制这些信息必须的酶。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简写为ss-RNA,ss-RNA与核蛋白 (NP)相结合,缠绕成核糖核蛋白体 (RNP),以密度极高的形式存在。

乙型脑炎病毒研究

乙型脑炎病毒研究

中文摘要目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危害人类健康比较严重的虫媒病毒。

尽管目前乙脑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发病区域仍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加强乙脑的监测,就可以评估该地区乙脑的流行状况。

蚊子是JEV的主要传播媒介,对蚊子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虫媒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对疾病预防具有防范意义。

方法:首先将云南省景洪县采集15份蚊虫样品研磨接种BHK-21和C6/36单层细胞,待出现细胞病变。

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cDNA进行PCR鉴定将目的基克隆到pMD18-T载体,送上海生工测序。

同时进行盖塔病毒、辛德毕斯、基孔肯雅病毒的PCR鉴定,回收并测序。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乙脑基因I型标准质粒,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 I染料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选取Ct值制作标准曲线。

结果:乙脑PCR扩增目的基因经测序验证为乙脑基因I型,然后构建应用荧光定量PCR标准质粒。

研究建立的标准曲线能够准确定量目的基因,线性相关度很高,呈现良好的重复性,熔解曲线为单一峰型,未出现非特异性扩增。

SYBR Green I Real-time PCR与传统方法相比灵敏度要高10倍,而且与猪蓝耳病毒等,均不发生非特异性扩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结论:鉴定了基因I型乙脑病毒,并构建了快速检测乙脑I型的检测方法。

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具备良好的灵敏性和重复性,为以后乙脑的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基因I型虫媒病毒荧光定量PCR前言乙型脑炎病毒,主要引起病毒性脑炎,每年可导致10,000–15,000人死亡,然而乙型脑炎是一个被忽视的热带病。

本病容易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神经症状为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本病的致死率为25-30%,相当一部分为婴儿,50%可造成永久性后遗症。

乙型脑炎病毒分布区域已经广泛而且还在不断地向亚洲和大洋洲区域扩展,因此乙型脑炎病毒被认为是新发和再度出现的病原菌。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如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经蚊虫媒介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

1935年日本的学者从病死脑炎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到该病毒,国际上,将这种病原体命名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

我国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乙类传染病。

(-)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名录》的要求,在实验室操作可能含有和确定含有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性材料或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以及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务必在BSL—2实验室内进行;在对灭活、无感染性材料进行操作时,确认的乙脑病毒灭活措施有效后,方可进入BSL—1实验室进行诸如ELISA, PCR等后续实验检测过程。

二、背景资料(一)一般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电镜下病毒颗粒大致呈球形,直径40~60nm左右。

超薄切片上可看到一层外膜(膜蛋白囊膜)和一个电子密集的核心(RNA蛋白),围绕成一个清晰的结构。

负染色体可见一些明显的突起部分分布在外膜上,由32个子粒组成的衣壳呈明显的对称二十面体。

病毒基因组为llkb左右的单股、正链RNA。

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有糖基化的包膜蛋白(E)和膜蛋白(M)。

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

JEV抗原性稳定,人和动物感染JEV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2、培养特性JEV能够感染多种细胞,C6/36、BHK21、Vero等细胞株和金黄色地鼠肾、猪肾、狗肾、鸡胚等原代细胞均对乙型肝炎病毒敏感,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

较敏感的细胞包括金黄色地鼠肾细胞,猪肾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病毒分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在分类上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 病毒属,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电镜下,HBV感染者的血清中可见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直径约42nm,由包膜和核心组成。

包膜位于病毒外层,由脂质双层和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HBsAg.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DNA及DNA多聚酶。

2.小球形颗粒直径约22nm,是一种中空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

它由HBsAg,即病毒的包膜组成。

在此颗粒中未检出DNA及DNA多聚酶,因此无感染性。

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约100~500nm。

实际上它是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无感染性。

(二)来源1965年,Blumberg等首次报导了澳大利亚抗原。

1967年,Krugman等发现澳大利亚抗原与肝炎有关,故称其为肝炎相关抗原(HAA)。

随后证实这种抗原是HBV的表面抗原。

1970年,Dane在电镜下发现HBV完整颗粒,称之为Dane颗粒。

1979年,Galibert 测定了HBV全基因组序列。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人群HBV携带率约为8%~9%,携带者超过1.2亿人。

(三)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

不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病人的血清都有传染性。

(四)传播途径1.血液和血制品传播输血或注射是重要的传染途径。

此外,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刺、共享剃刀、皮肤黏膜的微小创伤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能导致感染。

2.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

此外,HBV也可通过哺乳传播。

3.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HBsAg,HBsAg阳性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表明HBV可以经性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危害程度分类1.1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乙类传染病。

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

1.2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乙肝血清学检测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实验室中进行。

2.背景资料2.1一般生物学特性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有包膜,病毒颗粒为直径42nm的圆球形。

在病毒感染者的外周血中还有直径22nm的圆形和管形颗粒。

这种颗粒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没有核酸,无传染性。

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

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

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

血中Dane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

Dane颗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

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

HBV DNA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L)完整,为负链,长度恒定,约3200个核苷酸。

短链(S)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的50~100%,链的增生按5′-3′顺序进行。

在不同分子中短链3′端的位置是可变的,而短链和长链的5′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通过250~300个核苷酸碱基配对,以维持DNA分子的环状结构。

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5′端各有一个由11个bp组成的直接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该DR位于第1824个核苷酸者称DR1,位于第1590个核苷酸者称DR2,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

2)小形球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

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研究报告

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研究报告

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日本脑炎,乙脑,暑温,暑瘟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急诊科,传染科病症体征:痴呆,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疾病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怎么回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属于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是乙脑的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乙脑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症状体征: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介绍: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

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一、按病程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初期:病发刚开始的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有发热、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不振、轻度嗜睡,青少年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轻度抵抗感。

2、极期:病发开始后的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损害症状明显,具体症状如下:(1)高热:体温持续升高达40℃以上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高热持续7~10天,轻者短至3~5天,重者可3~4周以上,一般发热越高,热程越长,临床症状越重。

(2)意识障碍:患者全身症状加重,且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患者意识障碍加重,由嗜睡转入昏迷,发生率50%~94%,昏迷愈早、愈深、愈长,病情愈重,持续时间大多1周左右,重症者可达1个月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To be a person, one must have ideals, and to do things with standards. January 21, 2023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1.危害程度分类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A类,UN编号为UN2814;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乙肝血清学检测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实验室中进行;2.背景资料一般生物学特性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有包膜,病毒颗粒为直径42nm的圆球形;在病毒感染者的外周血中还有直径22nm的圆形和管形颗粒;这种颗粒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没有核酸,无传染性;1大球形颗粒:亦称Dane颗粒,它是一种由一个囊膜和一个含有DNA分子的核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直径约42nm;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结构;游离的核衣壳只能在肝细胞核内观察到;血中Dane颗粒浓度以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Dane颗粒表面含有HBsAg,核心中还含有双股有缺口的DNA链和依赖DNA的DNA多聚酶;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HBV DNA的两链长短不一,长链L完整,为负链,长度恒定,约3200个核苷酸;短链S为正链,长度可变,约为长链长度的50~100%,链的增生按5′-3′顺序进行;在不同分子中短链3′端的位置是可变的,而短链和长链的5′端位置固定点为粘性末端,通过250~300个核苷酸碱基配对,以维持DNA分子的环状结构;在粘性末端两侧,两链5′端各有一个由11个bp组成的直接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 DR-5′TTCACCTCTCC,该DR位于第1824个核苷酸者称DR1,位于第1590个核苷酸者称DR2,在病毒复制中起作用;2小形球颗粒:直径约22nm的小球形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由HBsAg,即病毒的囊膜组成;化学组成为脂蛋白,可按其特有的密度与正常血清蛋白部分分离;在此颗粒中未检出达DNA多聚酶活性;目前认为HBV的小颗粒不是HBV,可能是它感染肝细胞时合成过剩的囊膜而游离于血循环中;3管形颗粒:直径约22nm,长度可在100~700nm之间;实际上它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颗粒,但同样具有HBsAg的抗原性;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HBV对外界抵抗力环境抵抗力较强,对干燥、紫外线、75%乙醇等均有耐受性,60℃可存活2小时,30℃-32℃至少可存活6个月,-20℃可存活5年;但100℃煮沸1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等均能灭活病毒,因此,注射器具、医疗用具通过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汽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乙型肝炎病毒通常是经过肠道外途径传播,其典型的传播途径是输入污染的血及血制品;HBV的传染性很强,外科和口腔手术、针剌、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等物品,皮肤微小操作污染含少量病毒的血液,均可成为传染源;另外, 由于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携带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均可检出HBsAg,因此,两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近来有人报告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HBsAg携带者唾液标本中检测到HBsAg及Dane颗粒,因此,HBsAg随唾液经口传播的途径应当重视;孕妇在妊娠后期患急性乙型肝炎,新生儿易感染此病;乙型肝炎预防、诊断和治疗2.4.1预防措施1健康教育:应向群众宣传乙肝知识,认清乙肝病毒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乙肝在我国人群中的普遍性,树立预防为主,自我保护意识;2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伴有HBeAg的双阳母亲新生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传播;3献血员的筛选: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4防止医源性传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2.4.2实验室检查及其诊断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3体征: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皮肤,巩膜黄染;4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2.4.3 治疗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洒、过劳或损害肝脏药物;1急性肝炎以一般及支持疗法为主;①休息与隔离应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②饮食饮食宜清淡,热量足够,蛋白质摄入争取达到每日1-kg,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C,不强调高糖和低脂肪饮食;2轻度慢性肝炎除一般及支持疗法以外,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①休息无需绝对卧床休息,宜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处于活动期的患者,应以静养为主;处于静止期的患者,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其原来工作,但仍需随访1-2年;②饮食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饮食;以防止肝脏脂肪变性;也不宜进食过多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③对症治疗包括降低转氨酶制剂,如联苯双脂、垂盆草、齐墩果酸等,具有非特异性降低ALT的作用;这些降酶药物虽然可能具有护肝的作用,但停药后容易产生ALT反跳;故在显效后应注意逐渐停药;一般的非特异性护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类B族、C、E、K等,促进解毒功能药物如葡醛内脂肝泰乐、还原型谷胱甘肽、维丙胺、硫辛酸等,促进能量代谢药三磷酸腺苷ATP、促进蛋白质合成药物肝安、水解蛋白等以改善微循环药物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作为辅助治疗,但宜精简,避免使用过多药物;④抗病毒治疗:a.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时干扰素使用的指征为:HBV在活动性复制中;肝炎处于活动期;HBV DNA血浓度低;抗-HBc IgM 阳性;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剂量应偏大300万-600万U/次,疗程应偏长6个月-1年;干扰素一般仅能抑制HBV复制,使HBeAg和HBV DNA转阴,而难以使HBsAg转阴;b.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TM主要通过抑制HBV DNA逆转录酶的活性及抑制共价闭合环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le DNA,cccDNA的合成而抑制HBV DNA的合成;它不抑制线粒体DNA和骨髓,无直接调节免疫作用,因而基本上无不良反应;长期6个月以上用药可使HBV DNA发生变异而产生耐药性;3.从事实验室活动的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本实验室主要从事HBV/HCV/HIV 病毒及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检测;HBV 抗体筛查实验: 酶免法ELISA可能危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接收样本时样本包装密封性不好造成样本泄露;操作过程中如打开容器盖时样本外溅,加样、孵育、震荡、分离保存血清等时由于操作不慎导致样本溅出、离心管破裂崩溅、气溶胶等;实验室工作环境的污染,实验人员如果接触污染的实验仪器表面、冰箱、加样器、实验台、门把手及实验废弃物等均可能被感染;预防及处置措施3.3.1预防避免职业性血液及体液暴露是实验室预防HBV传播的主要措施;1 实验检测过程均应在生物安全防护Ⅱ级实验室内进行;2 操作者在实验全过程包括样品接收,都应穿戴好一切生物安全防护装备,一次性的口罩、帽子、乳胶手套,防护衣、必要时配戴防护镜等,操作全过程应严格执行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SOP;3 尽量避免在实验室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利器,以防刺伤;如果必须使用,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刺伤或划伤,并应对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4完成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程序,并且进行抗体检测;5经过规范的生物安全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和取得上级主管部门人员许可;近期较深的开放性伤口的人员应该禁止或限制其进入相关实验操作区;6限制在妊娠早期的工作人员进行病毒相关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7 如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可戴双层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8 禁止采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9 工作完毕,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工作台面应当用%%次氯酸溶液消毒;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min以上;10 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3.2处置措施1 所有的血液、血清血浆均应视为有潜在传染性,都应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应按操作未知的有传染风险样品一样,小心存放、拿取和使用所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2 接收样本时,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若样本外漏到标本容器外面,应立即用浸有5%含氯消毒液的多重软布及擦拭标本容器,必要时通知重新留取标本;打开标本容器时要小心,以防内容物泼溅;废弃的标本视为高危物质放置到高压灭菌锅内消毒,同时立即更换污染的手套,污染的手套也应放到高压灭菌锅内灭菌;3 在进行操作时,若发生液体外溅,应将被溅的地方用5%含氯消毒液浸泡的物质覆盖,待消毒液起作用10-15分钟后清理该地方,移走吸水性物质;所有实验用品应按污染物质处理,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4 在离心过程中,若发生离心管破裂及样本外溅,应立即停止离心,待离心机自动停止并发出提示信号30分钟后,确保穿戴好一切防护用品后,方可打开离心机盖,用止血钳子夹出离心的碎片,被样本污染的地方,防置浸泡有5%含氯消毒剂的吸水性物质,待消毒剂起作用后10-15分钟再清理污染处,移走吸水性物质,并用%含氯消毒剂或2%戊二醛多次消毒污染处所有消毒处理用过的物品应按高危物质处理,放入高压灭菌锅内灭菌;4.实验室职业暴露后的立即处理职业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尽快地使用HBIG、乙型肝炎疫苗;1 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过程中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持续15—20min后并用75%酒精或者%碘伏进行消毒;2 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如75%乙醇或其它皮肤消毒剂;3 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4 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 污染物泼溅: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5.职业暴露后预防与管理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应考虑几个因素:a.暴露源的HBsAg状态、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对未免疫接种的工作人员的血液或体液暴露,应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并对暴露者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反应状态进行评估;推荐预防方案见表1;表1 暴露于HBV的推荐方案HBI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剂量200U,肌肉注射;有反应者为HBsAg血清表面抗体阳性的暴露者无反应者为对免疫接种反应不足的暴露者检测表面抗体为阴性;当需要应用HBIG时,应在暴露后尽可能快地使用最好在24小时内;在暴露7天后HBIG的有效性不明确;当需要应用乙型肝炎疫苗时,也应在暴露后尽可能快地使用最好在24小时内;并且可与HBIG同时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最常见副反应为注射点疼痛和轻度至中度发热,严重副反应的发生率非常低;对免疫球蛋白有过敏反应史的暴露者不应接受HBIG;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暴露者都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HBIG;职业暴露后的管理职业暴露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建立“医务人员职业血液暴露登记表”,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保存和上报;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暴露物种类血液、血清或血浆;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及随访情况;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6. 工作人员素质实验室共有技术人员9名,其中申请进入BSL-2实验室9名;所有技术人员均参加过生物安全培训,熟知HBV实验SOP及流程;7. 评估结论结合我站实验室的状况BSL-2,依据卫生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要求,符合开展微生物病原体检测的条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防控监测及报告分析 ppt课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防控监测及报告分析  ppt课件

(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 No.40, 2002, pp. 331-339) WHO position paper
疾病负担

幸存者有11-19%遗留后遗症,病死率约5~15%。 婴儿发病水平最高。 引起的侵袭性疾病有脑膜炎、菌血症和肺炎。

各国间发病和血清群分布差异大,且不断变化。
流脑
概述 监测方案
全国流脑发病数据分析
我省流脑发病数据分析
乙脑
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发病数据分析
•存在问题及建议
监测方案—定义
▲疑似病例:
流 脑
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 加;或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 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力增高。
病原—脑膜炎奈瑟菌
主要有A、B、C、X、Y、Z、 W135等12个血清群 A,B,C,Y,W135可引起爆发, A 群最常见 病例 90% 为 A 、 B 、 C , Y 和 W135部分地区增加 欧洲和拉丁美洲,B、C群是
致病的主要血清群
亚洲和非洲 A群是致病的主 要血清群
疾病基本特征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防控监 测及报告分析
流脑
概述 监测方案
全国流脑发病数据分析
我省流脑发病数据分析
乙脑
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发病数据分析
•存在问题及建议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感染引起的的以脑脊髓膜炎和菌血症为主的呼吸道传 染病,严格意义上应称其为脑膜炎球菌病(meningococcal disease)。

茂名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监测病例特征分析

茂名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监测病例特征分析
研究方法
收集茂名市2015-201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监测病例的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02
CATALOGUE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疾病概述
0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02
临床症状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
刺激征为特征。
03
时间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与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相符。
病例年龄与性别特征
年龄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5-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但各年龄组均有分布。
VS
性别分布
男性和女性病例比例相近,无显著性别差 异。
病例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
临床特征
01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等,部分病例出
现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等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情况
02 多数病例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如使用阿昔洛韦或更昔
洛韦等,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预后情况
03
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少数病例出现后遗症或死亡,
需要加强预防和治疗。
04
CATALOGUE
实验室监测结果
监测方法与数据来源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脑脊液进行 乙型脑炎病毒核酸检测。
数据来源
茂名市流行性乙型 脑炎实验室监测病 例特征分析
目 录
• 引言 •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 病例特征分析 • 实验室监测结果 • 病例特征与实验室监测关联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CATALOGUE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实例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探究其细菌学特性。

同时,通过对潜在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同时保护环境。

二、实验所用病原微生物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其为常见的肠道细菌,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感染病菌。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基2.仪器设备:安全柜、显微镜、平板计数器、离心机等。

3.试剂:乙醇、甲醛。

四、实验风险评估1.感染风险分析本次实验所用的病原微生物为大肠杆菌,该细菌常见于肠道中,如果无意中接触或者误食,可能会引起人体感染。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尤其注意洗手卫生和实验场所的消毒,以避免实验操作中的感染风险。

2.毒性分析大肠杆菌一般不会引起人体严重的中毒,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使用的培养基、试剂或仪器设备未经消毒,可能会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从而引起中毒。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先对实验设备和试剂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交叉感染。

本次实验操作涉及到培养基和微生物的传播,如果不注意操作规程,可能会污染实验场所,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实验操作中的环境污染。

五、安全操作指南1.操作前洗手在操作前,工作人员要彻底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操作中,通过手部传播风险。

2.佩戴防护手套在实验操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佩戴防护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细菌或感染源。

3.使用消毒剂在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

4.注意环境卫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实验场所的环境卫生,避免环境污染和实验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5.及时清理和处理废弃物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废弃物和细菌培养物要及时清理和处理,避免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评估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评估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

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均很敏感。

加热100℃,2min;56℃,30min可以灭活。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家畜,例如猪、牛;家禽,例如鸭、鸡等)或人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是本病的传染源。

蚊虫为其主要传播媒介,流行于夏秋季。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二)发病机制与相关病理生理病毒随蚊虫叮咬侵入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

若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则呈隐性或轻型感染,仅在少数情况下,例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量多、毒力强时,病毒才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

主要病理变化有: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可形成大小不等、散在的软化灶。

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

脑实质和脑膜血管扩张、充血,大量浆液性渗出,产生脑水肿。

(三)临床特点典型乙脑临床表现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极期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和呼吸衰竭。

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其中,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后遗症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

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临床上根据发热、意识障碍、抽搐程度、病程长短、有无后遗症等病情轻重不同,把乙脑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极重型。

(四)辅助检查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

2.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浊,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加,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

3.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

4. 病原学检查病毒分离和病毒核酸检测。

(五)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处理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是乙脑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病毒分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特性、蛋白合成及加工等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等其他黄病毒高度相似。

病毒核酸为单正链RNA,基因组全长10976bp,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

根据E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可将乙脑病毒分为5个基因型(I、II、III、IV和V),各基因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

(二)来源乙脑病毒于1935年最先在日本乙脑患者脑组织中被分离获得,因此,又称日本脑炎病毒,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

1940年。

我国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

(三)传染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者,特别是新生的幼猪,由于缺乏免疫力,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猪的感染高峰期通常比人群的发病高峰期早3周左右,因此,可通过检查猪的感染率来预测当年的流行趋势。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蚊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四)传播途径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

此外,致乏库蚊、白纹伊蚊、二代喙库蚊、中华按蚊等亦可携带病毒。

除蚊子外,在蠛蠓、库蠓及尘蠓中也分离到乙脑病毒。

蚊子吸血后,病毒先在其肠上皮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并移行至唾液腺,通过叮咬猪、牛、马、羊等家畜或禽类等易感动物二传播。

受感染的蚊子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

病毒通过蚊子在蚊-猪-蚊等动物间不断循环,期间带毒蚊子若叮咬人类,则可引起人类感染。

(五)易感性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及顿挫感染。

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约为1:300.因为成人多由隐性感染过得免疫力,因此,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者居多,尤以2~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由于在儿童中普遍接种疫苗,故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高。

(六)潜伏期潜伏期为4~21d,一般为10~14d。

(七)剂量-效应关系目前尚未见有乙脑病毒对人准确感染剂量的报道。

(八)致病性病毒经带毒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后,先在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等处增殖,随后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流从而发生短暂的第一次病毒血症。

此时,病毒随血循环散布到肝、脾等处的细胞中继续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从而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

第二次病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流感样症状。

若不再继续发展者,则成为顿挫感染者,数日后即可自愈;但少数患者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增殖,引起脑膜及脑组织软化。

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和脑膜刺激症等。

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或脑疝,病死率高达10%~30%,约5%~20%的幸存者会留下后遗症,表现为痴呆、失语、瘫痪及精神障碍等。

(九)变异性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的分离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性变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分离株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

乙脑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6℃30min或100℃2min即可灭活。

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冷冻干燥后4℃冰箱中保存数年,如加甘油或血清保存可增加其稳定性。

该病毒对酸、乙醚和三氯甲烷等脂溶剂敏感。

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病毒感染性pH7~9时最为稳定。

(十一)药物敏感性目前对乙型脑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乙脑病毒对化学消毒剂较敏感,乙醚、1:1000去氧胆酸钠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

(十三)物理灭活紫外线、生物试剂的敏感性,超声波、紫外线可灭活病毒。

毒粒经蛋白酶处理,不仅可以被灭活,而且表面突出物及血凝素也全部消失。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乙脑病毒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冷冻干燥后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如加甘油或血清保存可增加其稳定性。

病毒在不同的稀释剂内的稳定性有明显的不同,如10%水解乳蛋白和5%乳糖是比较好的稀释剂。

(十五)预防和治疗方案迄今为止,对乙型脑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同时,应采用积极的对症和支持疗法,包括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控制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为重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乙脑的预防应采用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消灭蚊滋生地,灭越冬蚊和早春蚊,重点做好牲畜棚等场所的灭蚊工作,减少人群感染机会,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叮咬。

此外,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

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是地鼠肾细胞灭活和减毒活疫苗,保护率可达60%~90%。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根据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病原学特性和本实验室的具体操作内容,可能的感染因子为乙脑病毒。

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1)用于乙脑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包括全血、血清和血浆。

(2)样本采集和抗体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3)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

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1)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

(4)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1.实验方法(1)风险点识别未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未经确认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得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钱,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2)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或使用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

2.样品采集(1)所用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2)风险点是被虽然乙脑四通过蚊子传播的,但采血过程中若被乙脑患者的血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含有乙脑病毒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刺破皮肤,也有可能被乙脑病毒感染;血液标本溅洒、废弃物处理不当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3)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血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

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厚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3.样本包装和运输(1)所用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95千帕样品输送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

(2)风险点识别若使用不合格包装进行输送,采样管、真空采血管等容器密封不严,则将不能安全有效地防止运输过程中包装容器意外破损,从而产生污染扩散的可能。

(3)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样品采用A类要求包装和运送。

A类采用三层容器包装: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第二层采用95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具有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防渗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A类标本运输箱,要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箱外面应贴上醒目的生物的安全标识。

其由中心专车运回实验室。

4.样品接收和前处理(1)所用器材离心机、生物安全柜。

(2)风险点识别样品管理员未按实验室《样本管理程序》(XJK/CX32)要求交接样品;样品前处理的离心过程中容器意外破碎或渗漏等,可能造成感染性物质溅出从而污染操作者的手、操作台面、器物表面及地面。

(3)风险控制措施样品接受必须在专用的区域进行,合同评审人员和收样人员严格按照样品管理程序要求交接样品,不得擅自打开包装,收样后及时洗手;开始检测前,盛装感染性材料样品的容器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缓慢打开,开启容器时管口不能对着操作者;对含有感染性的样品进行离心时,必须将离心盖严实并关上离心机盖,才能进行离心操作。

5.样本检测过程(1)所用器材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及吸头、洗板机及酶标仪等设备。

(2)风险点识别①离心过程中,离心管意外破裂,造成血样溢出从而污染离心机腔体,或在高速离心时形成气溶胶而污染环境。

②加样过程中血液样本意外溅洒,造成人员或台面、地面等环境污染。

③洗板、读板时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

④检测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检测人员被含有病毒的血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粘液,有可能被乙脑病毒感染。

(3)风险控制措施所有检测操作均在BSL-2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人员在实验前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加样移液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轻缓;判读结果时酶标板轻拿轻放,避免体液溅出;待实验完毕,先消毒手部,再脱去手套并立即洗手;若有意外情况发生,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置。

6.阳性样本的保存(1)所有器材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外螺旋塑料管、可密封的塑料冻存盒。

(2)风险点识别乙脑病毒血清阳性标本留取时吸液操作不规范,导致血清溅出或污染外螺旋塑料管,阳性样本未执行双人双锁管理,都存在污染人员或环境隐患。

(3)风险控制措施按照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样本的保留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动作要轻缓;所有样本的血清或血浆都保留在带有螺旋盖的塑料管内,再装入可密封的塑料冻存盒中,置于—20℃以下冰箱内保存,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7.阳性样本上送(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带螺旋盖的塑料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UN2814运输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和运送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若包装不规范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易造成污染扩散,甚至样本丢失。

(3)风险控制措施阳性样本应严格执行规范3层包装(同样品采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

8.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1)所用器材70%~75%的酒精、施康清洗消毒液I。

(2)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对下次的操作人员造污然或感染。

(3)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和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使用稀释100倍的施康清洗消毒液I擦拭,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min 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