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种类和病毒分型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特性、蛋白合成及加工等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等其他黄病毒高度相似。病毒核酸为单正链RNA,基因组全长10976bp,自5’至3’端依次编码结构蛋白C、M、E,以及非结构蛋白NS1~NS5.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根据E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可将乙脑病毒分为5个基因型(I、II、III、IV和V),各基因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

(二)来源

乙脑病毒于1935年最先在日本乙脑患者脑组织中被分离获得,因此,又称日本脑炎病毒,所致疾病在日本称日本乙型脑炎。1940年。我国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均有病例发生。

(三)传染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如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猪是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者,特别是新生的幼猪,由于缺乏免疫力,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猪的感染高峰期通常比人群的发病高峰期早3周左右,因此,可通过检查猪的感染率来预测当年的流行趋势。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蚊虫既是传播媒介又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四)传播途径

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此外,致乏库蚊、白纹伊蚊、二代喙库蚊、中华按蚊等亦可携带病毒。除蚊子外,在蠛蠓、库蠓及尘蠓中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蚊子吸血后,病毒先在其肠上皮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并移行至唾液腺,通过叮咬猪、牛、马、羊等家畜或禽类等易感动物二传播。受感染的蚊子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病毒通过蚊子在蚊-猪-蚊等动物间不断循环,期间带毒蚊子若叮咬人类,则可引起人类感染。

(五)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及顿挫感染。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的比例约为1:300.因为成人多由隐性感染过得免疫力,因此,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者居多,尤以2~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由于在儿童中普遍接种疫苗,故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高。

(六)潜伏期

潜伏期为4~21d,一般为10~14d。

(七)剂量-效应关系

目前尚未见有乙脑病毒对人准确感染剂量的报道。

(八)致病性

病毒经带毒蚊子叮咬进入人体后,先在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等处增殖,随后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流从而发生短暂的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随血循环散布到肝、脾等处的细胞中继续增殖的大量病毒,再侵入血流从而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第二次病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流感样症状。若不再继续发展者,则成为顿挫感染者,数日后即可自愈;但少数患者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增殖,引起脑膜及脑组织软

化。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和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或脑疝,病死率高达10%~30%,约5%~20%的幸存者会留下后遗症,表现为痴呆、失语、瘫痪及精神障碍等。

(九)变异性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的分离株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抗原性变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分离株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

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乙脑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6℃30min或100℃2min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冷冻干燥后4℃冰箱中保存数年,如加甘油或血清保存可增加其稳定性。该病毒对酸、乙醚和三氯甲烷等脂溶剂敏感。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病毒感染性pH7~9时最为稳定。

(十一)药物敏感性

目前对乙型脑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

乙脑病毒对化学消毒剂较敏感,乙醚、1:1000去氧胆酸钠以及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

(十三)物理灭活

紫外线、生物试剂的敏感性,超声波、紫外线可灭活病毒。毒粒经蛋白酶处理,不仅可以被灭活,而且表面突出物及血凝素也全部消失。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

乙脑病毒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冷冻干燥后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如加甘油或血清保存可增加其稳定性。病毒在不同的稀释剂内的稳定性有明显的不同,如10%水解乳蛋白和5%乳糖是比较好的稀释剂。

(十五)预防和治疗方案

迄今为止,对乙型脑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同时,应采用积极的对症和支持疗法,包括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控制脑水肿和呼吸衰竭等为重症状,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乙脑的预防应采用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消灭蚊滋生地,灭越冬蚊和早春蚊,重点做好牲畜棚等场所的灭蚊工作,减少人群感染机会,使用蚊帐、蚊香,涂擦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被蚊叮咬。此外,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根本措施。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是地鼠肾细胞灭活和减毒活疫苗,保护率可达60%~90%。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

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根据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病原学特性和本实验室的具体操作内容,可能的感染因子为乙脑病毒。

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

(1)用于乙脑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包括全血、血清和血浆。

(2)样本采集和抗体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3)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

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

(1)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

(4)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