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三维阐9篇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三维阐9篇第1篇示例: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对历史和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上层建筑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阐述。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根基在于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过程驱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资本家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性的,而这种规律性又是由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在走向自己的目的时,反而未觉,却是在经济上采取某些步骤。
”这说明了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经济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根据这些规律去认识和改变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注重历史唯一性和特殊性的把握。
每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轨迹,不能简单地进行类比或抽象概括。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特点,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其他社会形态的简单延续。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就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发展路径和措施。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通过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对历史特殊性的把握,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解释历史现象,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方法。
第2篇示例: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知识点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在这种理论的带领下,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为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社会形态和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等。
其中,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上最先进的制度,但它也存在着残酷的剥削和贫富不均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种转变必然发生,并且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催促社会走向更加先进的方向。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活动时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和体现,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生产力的改变是生产关系不断演进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阶级斗争则是在这种冲突的基础上形成的。
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和不平等所引起的。
在阶级斗争中,劳动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剥削阶级则维护自己的利益,二者相互对立。
阶级斗争不仅体现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原则。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的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称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物质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但是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劳动对象,没有地理环境,也不能创造出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所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三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教学目的: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科学揭示了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应作为重点全面掌握。
学习本章,应从马克思主体性、实践性的本意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涵,从实体性、运筹性、渗透性、准备性把握生产力的构成;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意义;正确理解生产关系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着重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提高深化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第一节社会生产力一、生产力及其特点(一)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界定:1、人与自然统一性;2、社会主体性;3、生产力总和;4、历史性。
二、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分析)(一)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实体性要素。
1、劳动对象(前提)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能加工,使之变成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物质资料。
它是生产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因为第一,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三,劳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中用以改造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即传递人对劳动对象作用的物或物的系统(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是衡量生产力的客观尺度);(在基本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即传递劳动者对劳动对象作用的物质系统。
现代化生产中,它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发动这些工具进行生产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为产品的运输、储藏和其他目的所必须的辅助性的劳动资料系统如仓储系统、管道系统等;为了把以上劳动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处于最佳状态,并发挥其最高效能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实现这种控制所必须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高二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史观)知识点归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史观)知识点归纳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旨在揭示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根本规律。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社会历史的变革是由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即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决定的。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会催生出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主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变革推动的。
当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从而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建立。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的变化与经济基础的变化相一致。
3.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三、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1. 有效分析社会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2. 指导社会变革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强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三维阐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三维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为我们分析和认识历史和社会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有三个维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演进的辩证法和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形态。
这是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的进行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通过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形态演进的辩证法。
社会形态演进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种辩证的过程,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相冲突,从而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通过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历史的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所塑造和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将社会历史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通过对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进行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力。
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是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之一。
阶级斗争的存在使得社会历史具有了深刻的阶级色彩,而阶级斗争中的胜利和失败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备课重点和难点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备课重点和难点本章是在教材第一、二章阐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人的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之后,阐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条主线,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逻辑结构1.本章的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它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领域中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块整钢,并不是先有辩证唯物主义,而后才有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变革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把实践观点和辩证法引入哲学,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起来。
因此,教材在第一章讲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时,即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肯定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的前提下,阐明了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阐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我们在讲授本章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以便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本章的逻辑结构本章分为三节。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贯穿这三节的主题就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虽然人类社会是按其固有的规律发展的,但那时的哲学家们实际上不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旧唯物主义者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则陷入唯心主义。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两个核心概念。
生产力代表着生产的能力和水平,而生产关系则代表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本文将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比如,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矛盾。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命运。
其次,生产关系则是对生产力的组织和运用方式的具体体现。
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角色。
不同的生产关系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是以封建地主和农奴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生产方式是以个体生产为主。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则是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主导的工业化生产为主。
因此,生产关系是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基础,对一个社会的整体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相适应,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推动社会发展,必须通过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社会的长足进步。
总之,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角度,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路径。
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对于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
历史唯物主义教案第一章:历史唯物主义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基本观点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与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基本观点与核心思想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二章: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2.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形态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革命、改革与演变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的评价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与社会变革的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变革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3.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阶级、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阶级斗争的性质、动力与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阶级斗争理论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四章:历史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4.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资本、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剥削、阶级矛盾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评价与展望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与批判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5.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理念、社会主义制度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与展望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六章: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化进程6.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与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代化进程的评价与展望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化进程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七章: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的影响7.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资本主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globalization 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全球化进程的评价与展望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全球化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八章: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8.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当代社会问题的评价与展望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第九章:历史唯物主义与未来社会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与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科技进步、人类文明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未来社会发展的评价与展望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与预测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解小组讨论: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10.1 教学目标展望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增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与认识10.2 教学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理论体系: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社会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社会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社会变革等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展望历史唯物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的理解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的认识重点和难点解析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核心思想的讲授: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定义及基本观点,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根本性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根本性方法I. 前言- 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 概述论文的主要观点II. 辩证法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方法- 阐述辩证法的主要概念和基本规律- 说明辩证法如何应用于历史唯物主义中- 分析辩证法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局限性III.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方法- 解释实践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能够通过实践推动社会变革- 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局限性IV. 内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应用- 阐述内在矛盾的概念和分类- 说明如何应用内在矛盾分析方法来理解历史和探索未来- 分析内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局限性V. 结论- 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根本性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一章:前言历史唯物主义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历史的变革主要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推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种规律性的发展过程,是由客观的条件和主观的实践推动的。
它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思想体系。
本文将主要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根本性方法,即辩证法、实践性方法和内在矛盾分析方法。
这些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走向。
同时,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注意和反思。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第二章:辩证法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方法辩证法被历史唯物主义视为理论探索的工具和分析现实的方法,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辩证法是一种探究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它突破了形而上学片面或静止的认识方式,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与斗争、变革与发展等方面深入阐释了事物的多重性质,解决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矛盾的基础问题。
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矛盾性,即任何物质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内部相互斗争的过程。
辩证法认为矛盾不仅存在于单一的事物内部,同时还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具有广泛性和概括性的矛盾是实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源泉,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而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 会意识,被称为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1)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也叫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等形式,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 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和形式逻辑、一部分管理科学等,其自身没 有阶级性。 6、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 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 自身的功能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平衡性、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各自具有历史 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的突出表现。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 点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 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 会存在是第二性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2、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表现为宿命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超社 会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绝对精神”等)决 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另一种表现为唯意志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少 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3、旧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有两大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动因及客观规律性; (2)看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考研知识点归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顾名思义,是指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社会的运动和变动。
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和把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二、核心观点1. 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借鉴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的发展具有自我矛盾性和不平衡性。
物质的发展通过阶级斗争、社会变革等过程来实现。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驱动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力。
三、主要内容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体现,包括政府制度、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等。
2.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阶级斗争作用,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化和矛盾的产物。
阶级斗争驱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变革。
3. 社会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
这包括了法律、道德、宗教、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在中国革命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和行动,推动了革命的胜利。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和世界观,其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本文中,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行详细解析。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存在包括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等,它们决定了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
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信仰和价值观念等。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矛盾。
这些阶级在生产关系中占据不同的地位,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和利益。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
它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包括所有制形式、分工制度和权力关系等。
如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催生社会变革。
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形态。
经济基础是指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生产关系。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和制度。
上层建筑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维护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需要。
因此,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则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五、革命是历史的推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革命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政权更迭,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方式。
通过革命,社会的生产力得以解放和发展,社会关系得到重新组织和调整。
马基原理第三章(唯物史观)
• 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但它有多种表现形态: • 神学史观 • 观念史观 • 人本主义史观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 衡。 • 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 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两个归结”
•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 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 关系; • 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 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列宁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 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 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我们社会 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性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 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 的社会。”——马克思 •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1)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 时,会推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时,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变更旧 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 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换的关 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 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 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 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 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考研政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
考研政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年考试题中基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的。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对范畴、五大动力、两个人”,其中的三对范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五大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两个人: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
同学们只要记清楚这些基本内容,不要混淆,做题时认真细心,这部分的分值就拿到了。
选择题考查要点:概念内容的记忆以及应用的理解。
哲学学习非常注重系统的记忆和理解,注重用原理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还十分注重对概念含义的考查。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创造之一,就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在生活中看待人类社会问题的常识,例如英雄人物的作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我们要想学好历史唯物主义,一定要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有清楚地理解。
并且在近年历史唯物主义的考试增添了一项考查内容,也就是对概念内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
而且历年真题中有些题就是直接针对概念内容出题的,例如2011年第2题直接考查社会存在的内容,2013年第18题直接考查人民群众的含义。
分析题考查要点:侧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记忆。
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部分是较难出分析题,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更多的是用来分析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而我们现在考试内容提倡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小事例凸显哲学原理。
但是,这并不是不存在出分析题的可能。
如果这一部分出分析题,肯定不会像选择题那样侧重对概念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而是考查对原理的应用。
首先是三对矛盾,大家要留意它们的辩证关系模式为“A决定B,B反作用于A,A和B是辩证统一的”。
其次,五大动力内容较为单薄,大家只需留意基本矛盾、改革、科技这三个即可。
最后,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出题可能性不大,更多的会作为原理应用于我们毛中特和近代史的学习。
如此一来,猫猫就把历史唯物主义根据我们历年真题和大纲考查目标,跟同学们理清思路啦,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去验证下猫猫讲的对不对哦!。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分析,提出了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从而指导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方向。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历史不是偶然的、无序的事件的简单堆积,而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变革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意识形态都会发生变化,并且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种发展规律表现为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会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推动社会向更高级的阶段过渡。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教育等各种意识形态。
这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意识形态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了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历史的推动力量来自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在各个阶级、群体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中,社会历史得以向前发展。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和认识手段,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造社会。
马原理第三讲: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公共邮箱:rucmarx@ 密码:marxism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
实践
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政治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
观念上 层建筑 (意识形态)
第三讲 “实践-社会关系”与历史唯 物主义基本原理
内容结构: 序奏 一、社会总体方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三、社会发展的诸种规律 四、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论 尾声
马克思如何说?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 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72页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 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2卷第32页
场景二:悬崖
冬:谁敢? 保:疯子。 冬:拥有我。 话未说完,保尔。。。。
社会存在分析: 1.个性:不要命的,冲动的,血性,青春 爱欲的绝对性的、唯一的,关乎生死的 为什么? 环境——渴望爱
2.社会关系: 身份地位、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还未充分显现。 仅仅只是两个单纯的孩子。 然而,作为阴影的存在,潜在的。
3.“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概念:教材95页(名词 解释)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其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根据,通过对上层建筑的分析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中,经济基础被视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产物和反映。
首先要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在内的社会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力则是人类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
例如,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农民只能依附于封建地主,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使资本主义制度成为社会主导形式。
基于经济基础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反映。
因此,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政治制度是为了维护相应经济利益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是经济关系的固化和维护,意识形态则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劳动者的思想和行为,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稳定。
文化则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理念。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以经济基础为出发点,通过对上层建筑的研究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 口将达到2.34亿,比重达到16.0%。 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 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 名老年人。
12
③物质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其物质内容是 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 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 和的产物和表现。
59
4.国家的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 经济职能 社会职能
60
国家的对外职能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 抵御外来侵略;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61
根据本国利益调整与他国的关系,进 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
62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 发展规律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观——你怎么看历史?
人类社会历史的展开是如何可能的?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22
哲学
23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4
2014-01-28人民网:政府奖李娜 80万名不正言不顺 应该看民意
财政支出必须遵守公共性原 则,只能用于公共服务,职 业球员拿冠军,与公共利益 有何关系?
25
为什么高房价已经成为百姓最关注、最希 望政府采取措施的大事?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社会 发展 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 科技及其革命:巨大杠杆
唯 物 主 义 历 史 观
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5
2、两种历史观的对立表现:
唯物史观
A.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唯心史观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究竟有无客观规律?
如何评价英雄人物和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非是社会存在和社会
意识及其关系问题。
3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决定
4
1、唯物史观
社会发 展的基 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30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 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 力量。
31
生产力的特征
客观性
社会性
历史性
32
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
实 体 性 要 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 动 者
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和 内容,衡量生产力水平 的客观尺度,划分经济时 代的客观标志
生产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13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14
2009年度流行热词 不差钱、偷菜、躲猫猫、你OUT了!
2010年度流行热词 给力、羡慕嫉妒恨、我爸是李刚 2014年度流行热词 逼格、不造、不作不会死、单身狗、猴赛雷 2015年度流行热词 主要看气质、狗带、黑凤梨、66666、然并 卵
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 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
19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赖社会 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 起作用的精神力量。
20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 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
21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 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37
1、生产关系的构成
狭义 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关系 分配过程中 形成的关系 交换过程中 形成的关系 消费过程中 形成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 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 料生产的前提,是基 本的、具有决定意义 的方面。 银子 是区分不同生产方 式、判定社会经济结 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 产 关 系
识的变化发展
28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 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29
为什 么?
讨论:1979年在内蒙古的一个 小山村里,农民们的脸上都洋溢 着幸福的微笑,因为今年丰收了, 人均劳动日收入为0.80元(当时 当地老百姓的主要食物小米每斤 0.20元),是前所未有的新高, 听说明年开春就要实行分田单干 了,人们心里多少还有点七上八 下的。今天如果你的日工资为14 元(我们的主食大米每斤3.50元) 你会洋溢起幸福的微笑吗?
能源系统
其它
信息系统
控制系统
34
(2)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改造的一切对象。
劳动对象 的种类
自然物 原 料
35
(3)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 脑力劳动者。
36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发 展 变 化
47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48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49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上 层 建 筑
社 会 形 态
68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原始 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社会主 义社会
统一性
69
多样性
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70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
智 能 性 要 素
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具能动性和 革命性的因素
科学技术
管理教育
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 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 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引起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视频赏析
33
(1)劳 动资料
生产工具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 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是人和 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54
1.政治上层建筑的特点
以暴力为后盾
起主导作用
55
2.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政治法律设施:政权机关、军队、警 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
56
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政治法律制度:国家制度、司法制度 、社会管理体制
57
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政治组织:政党组织、社会组织
58
3.国家的起源
阶级根源
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 必要的条件
9
②人口因素
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 长速度等。
10
到2020年,中国处 于婚龄的男性人数 将比女性多出3000 万到4000万,这意 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 将有一个找不到配 偶。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资料显示,全国男女 出生性别比为116.9: 100。海南省出生婴 儿男女性别比为 135.64:100。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反作用
66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 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 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 态,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7
社 会 结 构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50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 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 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
51
经济基础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 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 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 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26
政府的公信度 和支持率
27
21世 纪的 恋爱
90年代初 的恋爱
90年代 中后期 的恋爱
80年代:公园里的恋爱
90年代初:大街上的恋爱
90年代中后期:歌厅里的恋爱
80年代 的恋爱
新世纪:网络里的爱情 结合历史知识,谈谈为什么 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会不断变化。
爱情观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