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2.对古诗文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性背诵,不注重对词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所以容易写错别字或难以背诵。
3.学生总觉得语文是枯燥的,学古诗文也就是“背”。但考纲要求学生必须默写大纲规定的古代诗歌及文言课文的名句,所以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本节课的最终目标“背诵默写”。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品读《渔家傲秋思》
(一)读
1.展示读,正字音
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 lè 羌管qiāng寐mèi
2.听范读,做指导
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3.自由读,悟感情
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自由地放声朗诵这首词。
(6)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整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2.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从“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中去感受古人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的作业,课前的背诵检查,各类考试中发现学生容易写错别字,对基础掌握不牢固。
四、当堂背诵
五、考题链接
六、课堂小结
七、课外拓展
八、布置作业
课间播放歌曲庞岩的《渔家傲》
检查背诵
纠正易错字词
适当引导、释疑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本节课营造学习氛围
检查学生对上两节课的掌握情况,复习旧知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以“新”带“旧”,回忆旧知
四、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根据考点复习本课内容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八、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中的第二首,也是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48首古诗词中的一首。这节课能完成两大任务“理解---背诵”。最大的亮点是,能以新带旧,复习诗句。古诗词的积累是中考必考点,通过以新带旧,对比阅读,加深印象。并通过播放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往学生谈“背”色变,现在通过歌曲记忆歌词,对有些人来说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好得多了。
师:说起范仲淹,我们必会想起八年级下册他写的哪篇文章?哪句话?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品读《渔家傲秋思》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七、课外拓展
《渔家傲秋思》与《苏幕遮》(课后古诗词最后一首)的对比阅读。(多媒体展示)
八、作业布置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前五分钟,通过全班齐背,随机抽查个别同学,检查学生对上两节课三首词(温庭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掌握。
2、纠正易错字词。如“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的“赢”,“生前身后”中的“生”和“身”(用潮汕话就能轻易区分)
四、当堂背诵
1、自主背诵
在熟读理解词作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庞岩的歌曲《渔家傲》,加深印象。
2、课堂反馈,检查个别同学的背诵
五、考题链接
按要求默写:
(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词句是________。
(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词句是________。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是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思念;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过渡:下片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思乡图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会下阕思想感情
1、出示思考题:
(1)、一杯浊酒,万里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怎样情绪?
(2)、“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何谈归家之事,又是何等胸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指的是什么时间?听到幽怨的羌笛声,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会有什么感受?
(4)、人为何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作者及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2、学生归纳下片主要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一种心情?(师板书:思乡愁苦)
3、找出词中总束全词的一句,这句表达了戍边将士及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忧国)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异声)
(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一副诗情画意,而“孤城闭”有暗示我什么,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异势)
师:看到“长烟落日”我们会想起王维的哪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总结:通过上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势?此景会令人产生怎样的感觉?(师板书:荒凉萧瑟)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之《渔家傲秋思》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一课时
作者
余媛真
单位
饶平县高堂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这首词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全册最后一课)中的第二首,《词五首》必须掌握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如“什么是词”“词的两种派别(婉约派和豪放派)”等,理解词作内涵,背诵默写。分四课时讲完,第一课时先讲温庭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第二课时总结婉约派,引出豪放派,讲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考要求默写篇目),第三课时讲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考要求默写篇目),第四课时讲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要求默写篇目)。
4.分组读,解词意
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朗诵上下阕。(学生分组齐读上下阕)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我们在两大组内,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分别自主地理解上下阕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
(二)译
1、在理解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看课文下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词内容。
2、再读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麽?
(2)、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麽?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戍边图思乡图)
(三)、品
品析上阕景物描写
1、上篇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异”在何处?(课件逐句打出并分析)
(1)、雁为何无留意?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异寒)
六、总结巩固
七、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范仲淹,对词作的理解
八、积累更多诗词
六、板书设计
雁去异寒
上阕戍边图边声异声荒凉
(写景)孤城萧瑟
异长烟异势
渔家傲秋思落日
(范仲淹)
泪家万里----归无计思乡愁苦
下阕思乡图(燕然未勒)
(抒情)羌管悠----霜满地思乡报国
七、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见附录1: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
注:提交时,请将表格中蓝色字说明部分删除,并将编辑好的内容复制到“作业提交框”中。如果表格中含有复杂的公式、图片等信息,请以附件的形式上传。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2.对古诗文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性背诵,不注重对词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所以容易写错别字或难以背诵。
3.学生总觉得语文是枯燥的,学古诗文也就是“背”。但考纲要求学生必须默写大纲规定的古代诗歌及文言课文的名句,所以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实现本节课的最终目标“背诵默写”。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品读《渔家傲秋思》
(一)读
1.展示读,正字音
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 lè 羌管qiāng寐mèi
2.听范读,做指导
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3.自由读,悟感情
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自由地放声朗诵这首词。
(6)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怆情怀。整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2.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从“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中去感受古人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的作业,课前的背诵检查,各类考试中发现学生容易写错别字,对基础掌握不牢固。
四、当堂背诵
五、考题链接
六、课堂小结
七、课外拓展
八、布置作业
课间播放歌曲庞岩的《渔家傲》
检查背诵
纠正易错字词
适当引导、释疑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本节课营造学习氛围
检查学生对上两节课的掌握情况,复习旧知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以“新”带“旧”,回忆旧知
四、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根据考点复习本课内容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八、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中的第二首,也是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48首古诗词中的一首。这节课能完成两大任务“理解---背诵”。最大的亮点是,能以新带旧,复习诗句。古诗词的积累是中考必考点,通过以新带旧,对比阅读,加深印象。并通过播放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往学生谈“背”色变,现在通过歌曲记忆歌词,对有些人来说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好得多了。
师:说起范仲淹,我们必会想起八年级下册他写的哪篇文章?哪句话?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品读《渔家傲秋思》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七、课外拓展
《渔家傲秋思》与《苏幕遮》(课后古诗词最后一首)的对比阅读。(多媒体展示)
八、作业布置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课前五分钟,通过全班齐背,随机抽查个别同学,检查学生对上两节课三首词(温庭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掌握。
2、纠正易错字词。如“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的“赢”,“生前身后”中的“生”和“身”(用潮汕话就能轻易区分)
四、当堂背诵
1、自主背诵
在熟读理解词作的基础上,通过播放庞岩的歌曲《渔家傲》,加深印象。
2、课堂反馈,检查个别同学的背诵
五、考题链接
按要求默写:
(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词句是________。
(2)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词句是________。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是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思念;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是夜不能寐的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过渡:下片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思乡图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会下阕思想感情
1、出示思考题:
(1)、一杯浊酒,万里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怎样情绪?
(2)、“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何谈归家之事,又是何等胸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指的是什么时间?听到幽怨的羌笛声,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会有什么感受?
(4)、人为何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作者及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2、学生归纳下片主要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一种心情?(师板书:思乡愁苦)
3、找出词中总束全词的一句,这句表达了戍边将士及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忧国)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异声)
(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一副诗情画意,而“孤城闭”有暗示我什么,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异势)
师:看到“长烟落日”我们会想起王维的哪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总结:通过上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势?此景会令人产生怎样的感觉?(师板书:荒凉萧瑟)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词五首》之《渔家傲秋思》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时
一课时
作者
余媛真
单位
饶平县高堂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这首词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全册最后一课)中的第二首,《词五首》必须掌握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如“什么是词”“词的两种派别(婉约派和豪放派)”等,理解词作内涵,背诵默写。分四课时讲完,第一课时先讲温庭筠的《望江南》李清照的《武陵春》,第二课时总结婉约派,引出豪放派,讲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考要求默写篇目),第三课时讲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考要求默写篇目),第四课时讲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要求默写篇目)。
4.分组读,解词意
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朗诵上下阕。(学生分组齐读上下阕)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我们在两大组内,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分别自主地理解上下阕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
(二)译
1、在理解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看课文下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词内容。
2、再读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麽?
(2)、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麽?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抒发了思乡忧国之情。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戍边图思乡图)
(三)、品
品析上阕景物描写
1、上篇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异”在何处?(课件逐句打出并分析)
(1)、雁为何无留意?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异寒)
六、总结巩固
七、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范仲淹,对词作的理解
八、积累更多诗词
六、板书设计
雁去异寒
上阕戍边图边声异声荒凉
(写景)孤城萧瑟
异长烟异势
渔家傲秋思落日
(范仲淹)
泪家万里----归无计思乡愁苦
下阕思乡图(燕然未勒)
(抒情)羌管悠----霜满地思乡报国
七、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见附录1: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表
注:提交时,请将表格中蓝色字说明部分删除,并将编辑好的内容复制到“作业提交框”中。如果表格中含有复杂的公式、图片等信息,请以附件的形式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