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125
·综述·
韦无边,莫小春
(河池市人民医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皮肤科,广西 河池)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方式改变,疾病谱的变化,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普遍增多,真菌感染率呈 逐年上升趋势 [1]。器官移植、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妊娠和糖尿病等都是易患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自身因素 [2]。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球形马 拉色菌优势菌种引起真菌性皮肤病,感染后较顽固,临床治疗难以治愈,极易复发 [3],往往需要系统用药治疗 [4],不重视诊疗可造成色斑、凹 陷性斑痕及增生性疤痕等 , 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和生活者就近十年来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研究与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马拉色菌毛囊炎;研究;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3.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63.064
本文引用格式:韦无边 , 莫小春 .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63):125-126.
Progress in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Malassezia Folliculitis
WEI Wu-bian, MO Xiao-chun
0 引言
马拉色菌毛囊炎病因明确,各种体内外因素造成马拉色菌大 量繁殖所致,检查方法可靠,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 多种,适应不同人群选择。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控制 症状后,间歇使用外用药即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病因及临床特点研究
1.1 病因 1969 年 Weary 报道 1 例毛囊性丘疹、脓疱 , 从皮损中分离出
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观察
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观察一、研究背景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炎症,主要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会导致皮肤出现痘痘、红肿、发痒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抗生素口服或者外用利福平等消炎药,但是这些药物对抗马拉色菌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时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中医认为,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于人体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湿热内蕴等多种原因所致,因此中医可以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痰、补气养血等方法治疗。
火针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可以通过燃烧艾草温热经脉,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不适感,对于马拉色菌毛囊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研究方法1.患者选取本研究选取了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0~40岁之间。
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即在每次中药服用后配合用火针治疗。
清肺散结汤中包括淡竹叶、车前草、蒲公英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
火针治疗采用艾条点燃温热经脉,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不适感。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口服抗生素和外用消炎药治疗。
3.疗程和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指标包括改善情况、症状缓解情况、疼痛评分等。
三、研究结果1.治疗效果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66.7%。
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2.症状缓解治疗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痘痘数量减少,红肿消退,痒感明显减轻。
对照组患者症状缓解不够显著,较多患者出现了复发和抗药性。
3.疼痛评分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在治疗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疼痛程度减轻。
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没有明显改善。
四、结论清肺散结汤联合火针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效果明显,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比传统的口服抗生素和外用消炎药治疗要高。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马拉色菌毛囊炎已经成为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之一。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引起的,这种真菌常见于人类皮肤表面,但在某些条件下,它可能导致皮肤感染。
目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作为广谱抗真菌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马拉色菌毛囊炎通常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和瘙痒,好发于胸部、背部、头皮和面部。
病情严重时,可导致皮肤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
由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与痤疮和湿疹等皮肤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和抗皮脂激素等。
其中,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关键。
近年来,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伊曲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泛,半衰期较长。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伊曲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伊曲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80%左右。
氟康唑也是一款广谱抗真菌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
它的作用机制与伊曲康唑类似,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
氟康唑的特点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泛。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氟康唑通常用于口服给药,每日剂量为200mg,连续服用7日至21日。
临床研究显示,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率为70%左右。
虽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抗真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医生在开具抗真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外用中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160例疗效观察
外用中药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160例疗效观察黄小曼(广东省中山市慢性病防治站)摘要目的探讨外用中药野菊花皮爽康治疗马拉色菌复合感染毛囊炎疗效。
方法治疗组160例.采用野菊花皮爽康每周清洁皮肤后涂抹4-6次;对照组I:Z:l服氟康唑每周3天(0.15弓/天,顿服),疗程为4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5%和75%。
结论;野菊花皮爽康治疗马拉色菌复合感染毛囊炎疗效确切.有效率高.值得进一步探讨。
马拉色菌复合感染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过去称糠秕孢菌)引起的毛囊炎且合并脂溢性皮炎。
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以单疗为主,存在疗程长,治愈率低和复者从药物双唑泰栓临床疗效得到启示.采用外用中药野菊花皮爽康治疗马拉色菌复合感染毛囊炎1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200例为2012年1月一2012 年12月我科门诊患者.人选病例均作明确诊断。
皮损主要发生在胸背油脂溢出较多的部位。
其次为面颊、颈、肩、两上臂等部位。
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
脓丘疱疹或小脓胞,半球形,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可数十至数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伴微痒感、刺痛或烧灼感,真菌直接检查可见成堆圆形或椭圆形孢子。
所有患者一周内未服用抗真菌药甲硝唑和确认无肝肾功能异常及其它系统性疾病,剔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0例(男78例,女72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3—45岁,病程半月至1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160例,野菊花皮爽康.每天4-6次,交替口服甲硝唑,每周3天(0.4,每天2次););对照组口服氟康唑每周3天(o’15固,夭,顿服)疗程为4周。
1.3随访及疗效判定每周或隔周门诊一次.并记录临床症状。
第4周未作皮损真菌镜检及检查肝功能.总结相关I临床表现和皮损镜检结果作疗效判定。
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
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该病以反复发作、顽固难治为特点,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真菌药物,其中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中。
在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时,我们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与皮肤表面的马拉色菌感染密切相关。
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寄生菌,正常情况下处于共生状态,但在某些条件下,如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等,马拉色菌可引发感染,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生。
为了验证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我们对伊曲康唑的抗真菌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
将马拉色菌培养于含有伊曲康唑的培养基中,观察马拉色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伊曲康唑能够显著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表明伊曲康唑具有抗马拉色菌的作用。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
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实验组给予伊曲康唑。
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验组动物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病变减少,说明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治疗作用。
我们进行了临床试验。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马拉色菌毛囊炎症状明显改善,皮肤病变减少,治愈率显著提高。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显著的治愈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马拉色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皮肤病变,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然而,伊曲康唑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药物副作用、耐药性等。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对其具有显著的治愈作用。
然而,由于药物的局限性,临床治疗中需要谨慎使用,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马拉色菌
疗效观察:马拉色菌毛囊炎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两个月左右治愈,中度4个月左右治愈,重度半年以上治愈。
预防:主要是注意皮肤清洁,机体抵抗力,防止外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头皮的毛囊炎患者需注意随时保持头皮凉爽,改善过度洗头习惯,并保持睡眠充足,舒缓压力;前胸、后背及臀部毛囊炎的患者,多与湿、热、出汗及个人体质有关;大腿毛囊炎的患者多由裤子与腿部毛囊摩擦造成;而上臂毛囊炎的患者,则多是因为毛孔角质化的结果。患者必须注意避免捂、热以及过度流汗,勿经常洗头,不要穿太紧或太硬的裤子,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内衣,毛巾定期消毒,忌食羊、牛、虾、蟹和海鲜。治疗或控制毛囊炎,局部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轻度患者可外用消炎药、硫磺药水等,较严重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
临床表现:本病男性对于女性,16-45岁好发,皮损为毛囊性半小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以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色粉刺,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较油腻,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痕疙瘩,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
治疗: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联苯苄唑凝胶,硫磺软膏等。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柔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也可用含硫化硒,保留15-20分钟再清洗,通常用药4-6周。对皮损多,严重而单独外用疗效不好者可服用特比萘芬,连服2-4周或氟康唑150mg三天服一次,以后可改为每月一次服低剂量。每周用硫化硒或酮康唑洗剂洗一次,或每月外用5日联苯苄唑霜以防复发。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
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在进行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为了探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我们设计了一项临床实验。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使用安慰剂进行治疗。
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伊曲康唑后,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且病情没有出现反弹。
而对照组患者在使用安慰剂后,病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验证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我们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
在随访期间,实验组患者的病情没有出现复发,说明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长期的治愈效果。
然而,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小,可能无法代表所有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的情况。
我们的研究仅对伊曲康唑的治愈能力进行了探究,未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
因此,在将伊曲康唑应用于临床治疗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在我深入研究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愈能力时,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现有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疾病,其特点是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找到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这项临床实验的设计遵循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将参与实验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伊曲康唑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周期为四周,期间,我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治疗过程中,我注意到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伊曲康唑后,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哪个效果好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哪个效果好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Malassezia)引起的皮肤感染,常见于头皮、面部、颈部和躯干。
这种感染会导致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常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药物。
在抗真菌药物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的药物。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氟康唑(Fluconazole)都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然而,它们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呢?从副作用方面来看,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都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等。
然而,伊曲康唑的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低,且大多数副作用均可逆转。
因此,在副作用方面,伊曲康唑略优于氟康唑。
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根据临床研究和患者具体情况分析,伊曲康唑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略优于氟康唑。
当然,具体选择哪种药物,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嘱,规范用药,以期获得最佳疗效。
我要明确的是,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由马拉色菌引起,这些真菌通常存在于皮肤的油脂区域。
当免疫系统受损或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时,这些真菌可能会引发感染,导致红色皮疹、脓疱和瘙痒等症状。
治疗这种疾病的关键在于及时和有效地抑制真菌生长。
在药物治疗方面,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都是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
咪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干扰真菌的甾体合成,导致真菌生长受阻。
然而,尽管这两种药物都属于咪唑类,它们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却各有不同。
伊曲康唑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这意味着它可以更持久地在体内发挥作用。
这一特性使得伊曲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能够提供更为连续的抗真菌效果,从而可能加速症状的缓解。
伊曲康唑在皮肤组织的渗透性也较好,有助于药物到达感染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爱平马拉色菌(Malassezia)为一种嗜脂性酵母菌,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正常菌群之一。
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某些易感因素作用下,马拉色菌常侵袭皮肤角质层引起浅部真菌感染,如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甲真菌病及新生儿脓疱病等疾病等。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充分掌握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和皮肤念珠菌病的诊治方法。
一、花斑糠疹(一)定义花斑糠疹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部真菌病,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在20~45岁,它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有遗传倾向,12.9~18.8%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符合多因素遗传。
(二)发病机制花斑糠疹的发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易感性、皮脂腺分泌过剩、多汗及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抑制等,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环境湿度及空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等。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马拉色菌由孢子相转变成菌丝相,侵入皮肤角质层,引起疾病。
(三)临床表现花斑糠疹多在躯干脂溢部位好发,热带地区常累及面部,婴儿常以额面部皮损首发。
皮损特征为色素沉着和/或色素减退斑,上覆少许细糠状鳞屑,形态可点状、钱币状或融合成片(图1~3)。
约1/3患者有中度痒感,一般患者并无症状,常因皮肤颜色的改变而前来就诊,Wood’s灯下可见黄色荧光。
真菌镜检显示,成群厚壁圆形或卵圆形芽生孢子和弯曲似S形的菌丝(图4)。
(四)治疗1.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外用各种抗真菌药物,每日1~2次,连用2~4周既可。
如果花斑癣非常广泛,可选用一些特殊制剂,如2%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吡硫翁锌等,每晚1次,连用2周。
2.系统治疗对于皮损面积大、严重而单独局部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口服治疗,可选用伊曲康唑200~400 mg/d ,连续口服1~2周,建议同时联合局部治疗,效果更好。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马拉色菌病,马拉色菌病的症状,马拉色菌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马拉色菌病(infection of Pityrosporum)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目前对马拉色菌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指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故将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合并,建立本病。
此外,本菌与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
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的原理
马拉色菌是一种真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
因其对人类健康造
成威胁较大,所以被列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马拉色菌的原
理是通过侵入人类体内,分泌毒素导致人体发炎。
主要通过食物传播,也
可以通过皮肤感染传播。
马拉色菌的原理是通过侵入人类体内,分泌毒素导致人体发炎。
主要
通过食物传播,也可以通过皮肤感染传播。
马拉色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食物传播,因为马拉色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所
以在食物的生产、加工和存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马拉色菌的侵害。
第二
种是通过皮肤感染传播,因为马拉色菌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感染菌。
第三
种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为马拉色菌也是一种呼吸道感染菌。
马拉色菌的防治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食物卫生的控制,加强对食物的卫生监管,消除食物中的马拉色菌。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对人
类健康的监管,及早发现和治疗人体感染马拉色菌的症状。
第三个方面是
加强对马拉色菌的防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消除马拉色菌的生存环境。
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1例
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1例马拉色菌毛囊炎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多由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引发,皮肤的损害为小面积或散在的毛囊损害,多发生在颈部、前胸、后背。
本研究报道1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分布广、面积大、损害程度严重、临床较为少见,以期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标签:药物;马拉色菌;毛囊炎毛囊炎(folliculitis)是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部位所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现代医学认为,引发该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有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孢菌属和类大肠杆菌,多因抓搔或皮肤受损,病原菌乘机入侵毛囊,而引起炎症,或与职业及某些治疗因素有关。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上均有这种真菌存在,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如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皮肤免疫功能低下等,可致马拉色菌在毛囊中大量繁殖,并依靠脂肪分解酶,使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发毛囊导管阻塞,常见于青年,主要侵犯25~35岁的女性[1]。
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毛囊炎在青少年中并不多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真菌科收治的1例药物引发泛发性马拉色菌感染的毛囊炎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因全身红斑、脓疱丘疹10d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皮肤科检查:(1)周身红斑、丘疹、脓疱10d,压痛明显;(2)皮疹数百个直径2~4mm脓丘疹,半球形,周边红晕,丘疹以面部、躯干为重,密集,四肢散在稀疏;(3)自觉症状:疼痛、瘙痒。
既往病史:该患者曾因患“痤疮”就诊于当地私人诊所,给予扑尔敏1片/次,3次/d;地赛米松2片/次,2次/d口服治疗1个月。
10d前突然出现周身红斑、丘疹、脓疱,给予清开灵、强力解毒敏、替硝唑治疗5d不见好转,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实验室检查:真菌镜检:分泌物涂片结晶紫染色直接镜检,见到聚堆或单个的紫蓝色、厚壁、单级出芽孢子和双级出芽孢子,均为圆球形。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二、马拉色菌毛囊炎预防三、毛囊炎饮食注意什么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1、马拉色菌毛囊炎是怎么回事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多发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
本病病源为马拉色菌,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发病原因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真菌,在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下,该真菌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
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症阳性。
皮肤较油腻。
可伴有面部痤疮、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良疙瘩。
2、马拉色菌毛囊炎治疗
尽量去除诱因,停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
治疗原则与花斑癣相同,以外抗真菌药物为主,可选择50%丙二醇、咪唑类及n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5%-10%硫磺软膏等。
应将药物在受累毛囊表面轻揉以促进其渗入毛囊内。
也可用含硫化硒或2%酮康唑洗剂,保留15-20分钟后再清洗。
本病容易复发,复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原因与皮肤免疫功能低下和皮肤油脂分泌过剩有关,在治疗时,除进行抗真菌治疗外,需同时使用调节免疫的药物,比如大剂量口服胸腺肽等(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还需。
马拉色菌毛囊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马拉色菌毛囊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马拉色菌毛囊炎概述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又称糠枇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性损害。
好发于颈、前胸、肩背等部位,常见临床表现为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可有不同程度瘙痒。
常通过外用或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英文名称:Malassezia folliculitis。
其它名称:糠枇孢子菌毛囊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皮肤。
常见症状:丘疹、丘疱疹、小脓疱、瘙痒。
主要病因:马拉色菌引起毛囊炎性损害所致。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皮肤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马拉色菌毛囊炎易复发,因此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以彻底治疗,避免复发。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特点三、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病因总述:引起本病的病原菌多为球形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寄生菌,在一定促发因素影响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从而致病。
基本病因:马拉色菌的脂肪分解酶可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可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脱屑,并造成毛囊导管阻塞。
由于马拉色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周围组织,从而产生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以下因素可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生: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
2、高温、潮湿环境。
3、容易出汗或油性皮肤。
4、穿过紧、不透气的衣物。
四、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症状总述:引起本病的病原菌多为球形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寄生菌,在一定促发因素影响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从而致病。
典型症状:1、皮损表现典型皮损为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呈半球形,直径2~4㎜,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有数十至数百个。
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主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常伴有灼热和刺痛感。
运动或洗澡后出汗,可加剧瘙痒。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
男女均可发病,男多于女。
亦有报告女多于男。
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背上部、胸前、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腹部有时亦会发生。
皮损呈弥漫性或散在性,多呈对称性。
皮疹为圆顶状毛囊红色小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可挤出粉状物。
周边有红晕。
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或广谱抗生素的病人易并发本病。
本病往往并发花斑癣、面部痤疮。
常见于多汗症、油性皮肤、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发病机制:糠秕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
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
其脂肪分解酶使毛囊的甘油三酯变成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引起毛囊导管阻塞。
糠秕孢子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而产生炎症。
病理变化:切下完整的毛囊丘疹作病理切片,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可见大量圆形或卵形的芽生孢子,聚集成堆,直径2~5μm。
偶见单个、小群或成簇分布。
HE染色,表皮轻度角化增厚,毛囊上部及周围有单核细胞聚集,附近真皮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
有时可见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皮损为毛囊性半球状红色丘疹,直径2-4mm,有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好发于胸背、颈、肩、上臂、腰腹部,散在对称分布,数十至数百个,较密集但不融合,可间杂有小脓疱或黑头粉刺。
自觉瘙痒,可见抓痕血痂。
部分患者有风团、片状红斑或皮肤划痕症阳性。
皮肤较油腻。
可伴有面部痤疮。
花斑癣、多汗、表皮囊肿等,有瘢痕素质者在此毛囊炎基础上可发生瘢良疙瘩。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
诊断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
(1)直接镜检:用柳叶刀片把整个毛囊丘疹削下,加10%KOH溶液1滴,盖上盖玻片,微微加温,压成单层细胞。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哪个更有效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哪个更有效让我们了解一下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由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和瘙痒。
这种病症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男性患者较多。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真菌药物,其中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是两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也是一种抗真菌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缓解症状,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那么,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哪个更有效呢?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和文献资料,伊曲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要优于氟康唑。
伊曲康唑的抗菌谱更广,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而氟康唑的抗菌谱相对较窄。
伊曲康唑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而氟康唑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在探索伊曲康唑与氟康唑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对比时,我们应当明确这两种药物的药理特性以及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伊曲康唑,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干扰真菌的甾体合成,导致真菌生长受阻。
它的优势在于对多种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包括那些对其他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菌株。
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时,伊曲康唑因其较强的抗菌活性和较少的副作用,成为了首选药物之一。
氟康唑,同样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与伊曲康唑相似,也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来发挥抗真菌作用。
氟康唑在治疗念珠菌感染和其他某些真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方面的疗效则稍逊于伊曲康唑。
药物的维持治疗时间也是疗效比较的一个方面。
伊曲康唑通常需要连续使用数周,而在某些情况下,氟康唑的维持治疗时间可能更短。
这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便利性。
在临床研究中,关于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比较,有许多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结果。
马拉色菌毛囊炎护理措施
劳累
03
运动:适当进行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4
清洁: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
和护肤品
3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
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多吃蔬菜 水果、少吃油腻食物、多喝水等
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 减轻压力、避免焦虑等
马拉色菌毛囊炎护理 措施
演讲人
目录
01. 马拉色菌毛囊炎概述 02. 护理措施 03. 预防措施
1
马拉色菌毛囊 炎概述
病因与症状
01 病因:马拉色菌感染
02 症状:红肿、瘙痒、疼痛、 脓疱等
03 常见部位:头皮、面部、胸 部、背部等
04 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皮 肤油脂分泌旺盛、长期使用 抗生素等人群
肤品。
保湿:使用无刺 激性的保湿霜或 乳液,保持皮肤 湿润,避免干燥。
避免摩擦:避免 使用粗糙的毛巾 或衣物摩擦患处, 以免加重症状。
避免抓挠:避免 抓挠患处,以免 引起感染或加重
症状。
饮食与作息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饮食:避免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
易消化的食物
02
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过度
2 护理措施
清洁与消毒
01
清洁:使用温和的肥皂
和水清洁患处,避免使
用刺激性强的化学物质。
02
消毒:使用75%的酒精
或碘伏消毒患处,每天
2-3次。
03
避免抓挠:避免抓挠患
处,以免加重病情。
04
保持干燥:保持患处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二、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治疗三、马拉色菌毛囊炎怎么预防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1、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所致。
马拉色菌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绝大数人皮肤存在这种真菌,但只在一定条件下发病。
在某些诱因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脂肪分解酶,可使毛囊中的三酰甘油变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口产生多量脱屑,致使毛囊导管阳塞、破裂,其内容物进入组织,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大量繁殖,以导致马拉色菌毛囊炎感染。
常在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发病或加重,皮肤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一个原因。
2、什么是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主要是由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毛囊性损害的皮肤真菌病,曾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16~40岁好发。
主要发生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前胸、肩背部及上臂。
少数可发生于颈部、前臂和面部。
3、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
基本损害是毛囊丘疹。
开始为毛囊口小脓疱,中间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治好,不留疤痕。
但如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形成疤痕及永久性脱发。
皮损的好发部位是头发、颈部、胸背部及臀部。
与某些化学、物理因素接触者,则好发于接触部位。
马拉色菌毛囊炎
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发生在头面会严重影响美容。
深毛囊炎的另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