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秦朝统治的认识和评价的延续,通过学习农民起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农民起义原因、过程和意义的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了解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提问:秦朝统治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何?引发学生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秦末时期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了解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3.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秦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3.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教学难点1.秦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演变;2.农民起义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研究法;3.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秦朝统治者在战国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统一中国各个分割的小国家。
但是,统一后的秦朝政治体制呈现出专制和高压的特点,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有一定的管控和限制。
在农民这一阶层中,由于土地兼并和赋税过重等问题,他们的生活负担逐渐加重,生活水平也逐渐下降。
同时,秦朝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措施,对农民进行劳役和征收等行为。
这些问题将秦朝政府和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推向了极端。
二、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在当时有一定名望和影响力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陈胜和吴广。
他们两人原本是一对商人,但在秦朝政府的劳役和征收政策下,被迫沦为农奴。
他们发动起义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救自己和同胞们的苦难生活。
此外,农民起义的参与者还包括了一些农民和流民。
他们也受到了秦朝统治下的压迫和伤害,因此积蓄了起义的力量。
三、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结果起义的爆发发生在公元前209年,在一个废弃的庙宇中,陈胜等人正式宣布了反秦的起义。
在起义的过程中,陈胜等人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被尊为了“王”。
然而,随着起义的逐渐扩大,农民领袖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现,最终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秦朝统治者最终镇压了这场起义,并对陈胜等人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和惩罚。
尽管这次起义的失败,但是它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秦朝民政政策的反人民本质,引起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对秦朝统治的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以及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大起义。
教材还介绍了起义军的发展壮大,以及最终推翻秦朝统治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细节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结合教材内容,深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以及陈胜、吴广等领导的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农民的苦难、陈胜、吴广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苦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暴政和苦难?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苦难。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题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程新授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了解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素养目标1.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掌握项羽和刘邦的军队为推翻秦朝的统治而做出的努力,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
3.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暴政的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史实。
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板书设计:学习过程设计课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温故知新教师提前进入课堂展示复习任务:1.秦灭六国(原因、经过、意义)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师走动,观察学生背诵复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根据老师提示进行课前背诵,温故知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有问题寻求教师帮助。
二、新课导入秦始皇:“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庞大的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呢?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三、解读目标教师展示素养目标,简要解说任务要求,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做任务。
四、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任务: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材料一(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班固《汉书·食货志》①赋税沉重材料二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官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
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提示,总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②徭役、兵役繁重材料三逃兵役,夷三族。
(父族、母族、妻族—《睡虎地秦墓竹简》③法律严苛、刑罚残酷材料四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④焚书坑儒材料五秦二世下令将秦始皇无子嫔妃全部陪葬;把修骊山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诛杀兄弟,姊妹22人;杀蒙恬等大臣不计其数;不断增加赋税和徭役。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希望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
然而历史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强大的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很快就走向了灭亡。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残暴统治的结果,所以它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1.掌握秦暴政的主要表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的暴政(重点)(1)教师活动教材研读:归纳秦的暴政的表现(2)学生活动表现1:赋税沉重。
表现2:徭役兵役繁重。
表现3:刑罚严苛。
表现4:“焚书坑儒”。
表现5: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
2.陈胜、吴广起义(1)教师活动问题探究: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原因,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2)学生活动会①直接原因:大雨使戍守误期,按律要被处死。
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记笔记】(3)教师活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4)学生活动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秦朝的灭亡(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63,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问题探究:秦朝因暴政灭亡对后世有何借鉴意义?(4)学生活动1.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爱惜民力;2.应对君主权力适度制约;3.法家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当与儒家学说相调和。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
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视频的运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演示法、问答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列表法等。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问题导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学生回答)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那么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师:出示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由此得出秦朝的赋税沉重。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以及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掌握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理解和尊重,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的背景、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例讲解:通过讲解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民起义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相关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的发生。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和课外资料,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陈胜、吴广等起义领袖的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民起义的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原因,掌握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起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掌握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起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朝的暴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暴政表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介绍项羽刘邦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发展和结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导学案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请同学回答一下有哪些具体措施?(学生回忆上一课内容,回答问题。
)过渡:秦始皇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迅速走向灭亡了,是谁推翻了秦朝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秦的暴政1.材料展示:材料一: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材料二: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又50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70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300万人。
这说明了什么呢?提示: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等。
2.材料展示:秦简记载,五人共同行盗,即使只抢一钱,每个参与者都要断左足,平民偷东西不到一钱,罚劳役30天。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这说明了什么呢?提示:秦朝法律严苛(连坐、族诛、肉刑、车裂、腰斩、活埋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目标导学二:陈胜、吴广起义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政权、结果。
(2)是谁的起义军在哪次战役中击败了秦军主力?(3)秦朝的残暴统治最终是被谁推翻的?提示:(1)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经过略;张楚;失败。
(2)项羽。
(3)刘邦。
2.问题思考: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提示:还会爆发。
2024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秦末农民大起义-1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讲解秦朝的刑法严苛。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了解秦朝严苛的刑法。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讲解秦朝的刑法严苛。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了解秦朝严苛的刑法。
【教师活动】展示秦暴政的内容及其所带的影响的图片,提问材料:“阿房、阿房,亡始皇”出现的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理解秦暴政的影响。
8分钟
二、陈胜、吴广起义
【教师活动】展示秦朝的时间轴,讲解秦二世继位后的变化,为农民起义爆发的做铺垫。
【学生活动】观察时间轴,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结合材料:“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讲解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上
课题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科书
书名: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对秦暴政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及其后果,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通过对秦代人口以及赋税徭役分析,使学生理解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爆发的描述与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所表现出来的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革命首创精神并学习其身逢绝境,不放弃希望,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以及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辅助手段,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认识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资料等,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秦朝暴政的图片,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
2.文字资料:关于秦朝暴政的描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详细过程。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秦朝暴政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秦朝的统治方式。
提问:你们认为这样的统治方式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2.呈现(10分钟)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起义的过程。
提问: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起义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说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问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主要讲述了秦朝灭亡前后,陈胜、吴广等领导农民起义,反抗秦朝暴政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展现了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到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末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思维活跃,善于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进行学习。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农民起义中的英雄人物产生共鸣,但对起义的背景和意义还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认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英勇斗争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历史地图册4.网络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的艰苦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农民阶级会采取何种行动?2.呈现(10分钟)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展示起义军攻占城池、打败秦军的史实。
引导学生关注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对秦朝的影响是什么?起义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掌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基本经过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2.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基本经过。
3.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究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原因、基本经过和影响。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问答、讨论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视听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
五、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让学生观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视频,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如此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还会爆发农民起义?教学主体1. 背景和原因•讲解秦朝在朝代交替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
•讲解秦朝实行的帝国主义政策和苛捐杂税政策。
•让学生思考:这些政策对农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哪些影响?2. 基本经过•讲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组织结构。
•讲解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奇故事和策略。
•讲解起义军队在战争中的胜负和失败原因。
3. 影响和意义•讲解秦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影响。
•讲解秦朝灭亡后,农民政权史是如何发展的?•让学生思考:秦朝灭亡后,历史的发展方向改变了吗?总结1.梳理和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
2.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课后作业1.阅读《资治通鉴》中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章节。
2.完成历史课后习题。
六、教学评价1.能够准确地回答关于秦末农民大起义背景、原因、基本经过和影响的问题。
2.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和评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和影响。
3.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探究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尚在培养中,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学生可能会对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秦朝的暴政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4.激情演讲: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秦朝暴政和农民起义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制作与本章节相关的内容和图片;3.视频:准备与农民起义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农民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发展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合作完成相关案例分析。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明确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观看历史事件视频资料,进一步了解农民起义的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3.秦二世残暴统治
二、陈胜、吴广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张楚政权
2.项羽起义: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3.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1.交战双方:刘邦和项羽
2.目的:为争夺帝位
3.结果:项羽兵败垓下,刘邦获胜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观察《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
答案: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过渡语: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楚汉之争。
板块三 楚汉之争
1.观察《楚汉战争形势图》(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从概述楚汉之争的过程,了解其关联成语。
2.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 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历史事实,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 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创新素养: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陈胜、吴广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理解。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包括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他们还能够了解陈胜、吴广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对起义的影响。
2. 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将能够分析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并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合作与沟通: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他们将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观点,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问题驱动法的实施: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提高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3.10《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秦末农民大起义教科书书名:中国历史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8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识。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统治的经过。
教学难点: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老师提出的问题。
看完视频,相信同学们心中会有疑惑,声名显赫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如此短命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件显示标题: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能够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识。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1.提问: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
)2.引导: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因为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3.引导:很好。
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结合材料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先来看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
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300万。
就是说每20个人中,就至少有3个人需要去服役,而这20个人中只有三四个才是青壮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小孩。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抽去最主要的劳动力之后,农业会受到何等打击,剩下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困苦!秦始皇修筑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需要大量钱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由于暴政和重税,引发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包括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秦朝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到封建统治者的暴政和重税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了解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是,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暴政和重税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理解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教学难点: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视频:秦末农民起义相关视频资料。
3.图片: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图片资料。
4.课件: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的暴政和重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会引发农民起义?2.呈现(10分钟)观看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2.过程与法: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
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课文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表演、讨论、讲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长城、兵马俑的图片,问学生“我们看到长城、兵马俑,首先想到什么”生:秦始皇师: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天下,他自己自称秦始皇,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大秦帝国却仅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那为什么它只经历了二世就短暂灭亡了呢?秦朝的百姓生活怎么样?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官逼民反—秦的暴政师:请学生浏览书本,找学生回答秦暴政有几点表现?第一点表现是什么?把学生分成三组竞赛看哪组举手最积极,回答问题最多。
(第一点表现徭役繁重)1.出示阿房宫、骊山陵墓、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请学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1.知道秦的灭亡史实。
熟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史实。
2.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
3.感知秦朝的灭亡,体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秦朝的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秦朝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
难点: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你听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典故吗?教师出示图片。
归纳导入:秦始皇虽然留下来很多功绩,但是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名臭名昭著的暴君。
他和他的后代对人民都实行暴政。
这也导致了人民的反抗。
上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吧!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探究一:秦的暴政
【活动一】观察阿房宫图,图中展示的场景是什么?是怎么修建的?
小组讨论:1.秦的暴政有哪些?2.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归纳】秦的暴政体现在焚书坑儒、徭役繁重、法律残酷,秦二世的暴政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政。
探究二:陈胜吴广起义及历史意义
【活动二】揭竿而起(教材剧表演)
(道具组:播放下雨声和轰隆的雷声,营造狂风卷地,大雨倾盆的天气情况)
地点:大泽乡附近的一座破庙。
人物:陈胜、吴广、押送的差役和一批贫苦的农民。
差役:(手挥鞭子,鞭打贫苦农民)快点走,不准停留,延误了时间,把你们通通处死。
吴广:官爷,这大泽乡在古代是一片沼泽,因而才取了这样的名字,如今连日暴雨,四周一片汪洋,让我们如何行走。
我们的命不值钱,但官爷你的命却很重要呀!
(大家浑身湿淋淋的,拥挤在破庙里,焦急万分,一筹莫展。
差役在角落里喝酒)
陈胜:广弟,此处距渔阳好几千里路,就是雨停上路,也不能按期到达了。
如今逃亡是死,举大计也不过是死,同样是死,不如反抗
来得好啊!
吴广:对!死中求生!
陈胜:反暴虐打天下,谁不盼这世道变一变!
吴广:我们哥俩意见一致,但那九百多名弟兄如果意见不一样,怎么办?
陈胜:(悄悄和吴广耳语)
吴广:好!就这么办!
(道具组:营造夜晚的场景和狐狸的叫声)
吴广:(躲在破庙的外面,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
差役:你们想造反么?(两差役分别举鞭拔剑向陈胜、吴广奔来) 陈胜:大丈夫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举起腰刀,把差役砍翻在地。
众人一拥而上,把押差杀死)
陈胜:(站在高处)敬受天命,誓反暴秦!
众人:(手拿木棒、旗帜)誓反暴秦!
【总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革命的熊熊烈火在大泽乡首先燃烧起来了。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探究三:楚汉之争
【归纳】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鸿门宴等成语故事。
【总结】刘邦军队于公元前207年10月到了灞上,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和项羽的军队展开了争斗。
他们中到底
是谁最终问鼎中原呢?请看第三幕:鸿门宴会。
【活动三】鸿门宴会(教材剧表演)
(道具组:提供餐桌、酒具、刀剑等)地点:驻扎鸿门的楚营。
人物:项羽、刘邦、范增、项庄、樊哙、项伯、张良等。
(1)范增献计
范增:大王,这次刘邦进入咸阳,不贪图财物和美人,是想在关中称王呀!这小子野心不小,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后患无穷。
项羽:好!明日进军,消灭刘邦。
(2)项伯告密
项伯:(独白)大王明天要攻打刘邦。
刘邦只有十万人,项羽拥兵四十万,打起来刘邦必败无疑,我的好弟兄张良不就完了吗?赶快给张良报个信,让他离开刘邦。
(旁白)项伯连夜赶到灞上,去找张良。
张良:项兄,连夜赶来,不知有何急事?
项伯:张良,赶快跟我走,不然就来不及了!
张良:请项兄明言。
项伯:项羽大军就要来攻打你们了,你们实力太弱,肯定打不赢,还是快点跟我离开这里吧!
张良:(吃惊的样子)项兄请稍候,我去去就来。
(张良来到刘邦住处)
张良:沛公,项羽军队要来攻打我们,请沛公早做准备。
刘邦:(大惊)怎么会有这种事?将军从何处得到这个消息?
张良:是我的好兄弟项伯连夜赶来告诉我的,绝对错不了。
刘邦:将军有何良策,助我渡过这个难关?
张良:你现在去见项伯,说你不会背叛从前的盟约,请项伯去向项羽解释。
刘邦:(见项伯)项兄的仁义,刘邦十分钦佩。
请你一定得替我向项羽多说几句好话,我决不会反对他。
项伯:好吧!不过明早你得亲自来向项羽赔不是。
(旁白)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人和100多名骑兵来到鸿门。
(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刘邦:(跪拜)在这儿和将军相见,小的真是太高兴了。
我一向对您忠心不二,仰慕至极。
现在有人在您的面前挑拨,招您生气,这实在太不幸了!请您一定要相信我。
这是我孝敬您的一点小意思,请您笑纳。
项羽:(哈哈大笑)你的忠心,我已经看见了。
这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
来,设宴款待刘邦。
范增:(悄悄对大王说)大王,刘邦心机太深,一定要杀掉,否则后患无穷。
等会儿在宴会上,我用佩带的玉器示意,您下令杀死刘邦。
(酒过三巡,范增一再向项羽使眼色,用佩带的玉器示意,项羽置之不理)
项羽:(独白)人家上门赔礼,就这么谋害他,还像个大丈夫吗?
范增:(借故溜出,找到项庄)咱们大王心肠太软,你进去给他们
敬酒,找个机会,杀了刘邦。
项庄:(敬酒)大王宴请沛公,没有歌舞助兴,太没意思了,请让我舞剑助助兴吧!
项羽:好吧。
项庄:拔出剑舞了起来,同时慢慢靠近刘邦。
项伯:(用身体护住刘邦)一个人舞剑有什么意思,咱们两人来对舞吧!
张良:(溜出营门外,找到樊哙)樊将军,情况十分危急,他们要对沛公下手,赶快跟我来!
樊哙:(大怒,冲进营门)沛公,我来了。
范增:何人在此高声喧哗?给我拿下。
樊哙:我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你是什么人?
范增:(大怒)
项羽:真是个壮士!看座,赐酒。
樊哙:(一口气将酒喝完,然后站起来)大王,我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大道理。
沛公劳苦功高,一心向着大王,大王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他,这是大丈夫的作为吗?
项羽:(哑口无言)壮士坐吧!
(项羽、樊哙等继续饮酒,张良和刘邦借故溜出,刘邦骑快马逃走,张良又进帐见项羽)
张良:大王,我家沛公不胜酒力,喝醉了,不停地呕吐和说胡话,沛公怕自己的形象冒犯了大王,只好先回去了,请大王见谅!
项羽:你们也回去,照顾沛公吧!
范增:唉,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等着做俘虏吧!
【总结】刘邦回到军中,立刻命人把曹无伤处死。
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提问】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让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小组讨论】秦朝的灭亡对后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教训?(至少回答三点)
【归纳】统治者只有勤政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只有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福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强盛;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1.你还有什么疑惑?
2.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秦汉政权的更替,我们充分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
只有得民心,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发展。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