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废热干化的“节能”与废气稀释排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废热干化的“节能”与废气稀释排放问题——
与翁焕新教授商榷
浙江大学的翁焕新教授在国内污泥处理界久享盛名。一系列的发明,使其成为业内知识产权拥有量最高的人物。根据我的统计,翁教授与污泥处理相关的专利数量已达45个。杭州新源环境工程公司获得浙大的独家授权进行技术推广,据称目前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项目多达十几个。
这样一种有着广泛认知度和影响的技术,特别是其繁复的专利体系很早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但我一直没有做过深入研究。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说起,他曾听过翁教授的演讲,留下了“技术最适合国情、最先进、理论素养最深”的印象。翁教授的PPT中充满了各种实验数据、统计图表和图片,有很多采用最先进分析仪器的检测结果。但在照片上有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他的怀疑:为项目配套的除臭管线何以如此之细?当时他曾把这个疑惑非常婉转地提了出来,翁教授回答“全部废气均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他再次提问“气量具体是多少”,“如此之大的烟气量是否除臭”,经过几次问答,翁教授承认“干燥器排出的烟气只经过除尘处理,不进行除臭,但烟气量大,正可以起到稀释作用”。我这位朋友追问:“稀释不等于不排放,这样做是否合适”,翁教授最后的回答是:“稀释是最好的环保方式”……
这一插曲足以让我对翁教授的技术产生某种怀疑。这是一个目前在环保界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人已在我之前指出过这类问题。早在2005年就在网上流传的《污泥在电厂锅炉中混烧处置的环境影响》一文,以及今年李波先生的《污泥处理处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将导致环境灾难》,都对环保项目不环保、随意进行稀释排放的概念提出了批评。我在上一篇博文中也对王凯军教授的倒置污泥焚烧干化存在污染物稀释排放问题提出了质疑,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浙大翁焕新教授“以废治废”、“不使用新能源”的先进的环保理念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一、庞大的专利体系
初看这些专利,我产生了一个十分古怪的印象:这些专利是如此复杂、全面、丰富,似乎要把所有有关污泥烟气干化的可能性都包揽囊括一空。
做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好比吃饭,如何把饭送到肚子里,使之成为维持生命的营养,这个过程无论怎样复杂,都叫吃饭;拿筷子、刀叉还是勺,是进食手段上的区别;以流体直接灌入食道,还是固体或半流体经过口腔咀嚼,那是进食路
径上的区别;拿筷子同时还拿刀叉,用碗还是用碟,拿一付筷子不够要拿三副,使用一个餐碟不够非得用三个,都不过是进食手段上的一些变化。但无论拿刀叉还是筷子,都不能把汤送入口中,如果有人把进食手段上的这些变化都用专利包装起来,其目标是把用勺喝汤、把嘴凑到碗边喝汤、用吸管喝汤、用两个盘子喝汤、三个盘子喝汤……的技巧都作为专利予以保护,是否别人从此就不能再喝汤了,喝汤就要付专利费?
当然,这只是我一时的胡思乱想。通过按年代编排,我开始对翁教授的技术体系有了了解,其实它相当简单:
从专利申请时间上看,翁教授最早于1998年申报了《利用污泥热能烧制轻质砖的方法》专利,采用自然风干的方式进行干化,最后在砖窑中处置。污泥必须干化才能用于烧砖,但自然风干占地大,耗时长,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6年后,2004年7月申报的《回流式可控温污泥干化装置与方法》是翁教授的第一个核心技术,采用干泥返混对湿泥造粒后,进入内置链锤搅拌装置的回转窑进行干化。干泥返混因粉尘安全性问题,在项目中似乎未见应用。
同年8月的《制砖污泥的三段式干化和成粒一体化方法》首次提出采用面条机,对经过晾晒自然干化的污泥进行造粒,然后进入三段式回转窑热干化。这一专利提出的两个概念:1)摊铺晾晒降低水分然后造粒;2)采用多级转鼓干燥,成为此后工程中最基本的做法。
2005年1月申请的《利用锅炉烟气余热干化污泥的方法》首次提出了另一个核心概念“废热利用”,提出将电厂锅炉的废热烟气引入两级或三级回转窑进行干化(首次在江阴康顺项目应用)。
同年2月的《三段式低温污泥干化和成粒系统》提出采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经过调温,分别引入三个回转窑对污泥进行热干化,调温是为了避免尾段污泥中的粉尘遇高温可能产生安全性问题(无锡项目)。这是首次提出使用一次能源的干化。
2005年4月申请的《利用热电厂烟气余热的串联式污泥干化系统》专利将分段干燥的概念首次解释为烟气的流向,所谓串联式工艺是指将第一级干化出口的烟气混入部分原生“高温”废烟气升温后,再进入下一级。
6月申请的《循环式节能型污泥干化方法》较前一个多出的内容是,将这种梯级化的烟气流动解释为一种循环使用的能量,因此具有节能的特点(其实并非如此)。
2005年7月的《利用垃圾发电厂烟气余热干化污泥与污泥发电一体化装置》的内容与1月的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者在于这种废烟气来自垃圾焚烧炉。
2006年4月的《烟气余热与双外供热源复合的污泥干化系统》与《烟气余热与外供热源相结合的污泥干化系统》类似,区别仅在三级或两级。两者与2005
年的烟气多级干化有区别的是,烟气供给增加了单独热源,为后级干燥补充高温能量。这一变化透露的是,将原生低温烟气混合到第一级出口再进入下一级的真正温升太有限了,实际效果不明显。
2006年7月的《并联式低能耗污泥干化和成粒系统》与《串联式节能型污泥干化和成粒系统》两篇也类似,区别在于串联时第一级出口废气仍需经过第二级干燥器,并联则不然。两者与以往专利的区别在于,干燥器出来的废气进入封闭式湿泥储存系统,用于对湿泥进行预热,并称能改善废气最终的除尘效果。
同月的《利用垃圾发电排放烟气余热的污泥干化和成粒系统》与1年前的垃圾废烟气干化无实质区别。
同为7月的《污泥干化过程中释放气体的控制方法》首次提出了对污泥储存部分的废气进行氧化燃烧和土壤生物滤床处理,而污泥干化所使用过的烟气经水膜除尘后达标排放。
2007年11月申请的《一种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在7月的除臭方法之外增加了高能离子除臭,号称集成了化学、物理和生物三种方法。
2008年5月的《尾气余热回收再利用的污泥干化系统》增加了热管换热器,对干化废气中的废热进行回收,用于产生高温热风,重新用于干化。
2009年8月的《利用水泥厂回转窑辐射热干化污泥与污泥烧制水泥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做法,让水泥窑外壁成为辐射源,用于干燥从旁经过的位于传送带上的污泥。
2009年8月的《利用砖窑烟气余热干化污泥与污泥制砖一体化的方法》内容与气体低温烟气的专利唯一区别在来自砖窑。
……
浏览这些专利内容,可大致总结如下:
浙大干化技术的实质在于一种以回转窑(转鼓机)为核心机械的干燥系统,可以为单级或多级。污泥需要造粒后进入干燥器,造粒条件若非干泥返混,则需以摊铺晾晒方式降低含水率,才能进行面条挤出。所采用的热源以低温废热烟气为主,可来自电厂锅炉、垃圾焚烧炉、砖窑和水泥窑等。干化所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可达标排放。
专利之间有明显的脉络可循,它反映了这种技术开发成熟过程中的种种变化,也间接反映了一些潜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这种技术以废热利用、以废治废为标榜,其废热的利用效率究竟怎样?
采用废热一般需要使用较大的烟气量,这种做法的经济意义是否如其所宣传的那样,能做到每吨处理费50~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