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第1课时)

合集下载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教学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人如何传递爱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3)爱心行动计划:让学生制定自己的爱心行动计划,如帮助同学、关心弱势群体等,并鼓励学生在课后付诸实践。
(4)成果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心行动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喜悦,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爱心传递中来。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八、板书设计
① 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 爱心传递的意义
- 爱心传递的价值
- 爱心传递的影响
② 爱心传递的方式
- 帮助他人
- 关心弱势群体
- 参与公益活动
③ 爱心传递的责任
- 尊重他人
- 关心他人
- 乐于助人
④ 爱心传递的实践
- 爱心行动的案例
- 爱心行动的启示
- 爱心行动的感悟
⑤ 爱心传递的启示
- 爱心传递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4. 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进行爱心行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第九章“我们在一起”,主要内容是“10爱心的传递者”,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从学生的层次来看,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的中期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通过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十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爱心传递者,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对爱心传递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帮助他人的经历,但如何有意识地成为爱心传递者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爱心传递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样做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认识到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使他们在生活中主动传递爱心。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爱心传递的重要性,克服自私心理。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爱心传递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爱心传递的过程。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爱心传递的看法和经验。

3.实践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爱心传递,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情境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爱心传递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提前通知家长,让学生在家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个爱心传递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案例中的主人公是不是爱心传递者?为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爱心传递?爱心传递有什么好处?”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爱心传递的看法和经验。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4.巩固(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爱心传递者。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3.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3.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

《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的一课《爱心的传递者》中的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主题是“我们都有爱心”,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培养学生帮助他人的意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善学生的人格。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助人或者被人帮助的经历,但是还需要通过回顾这些经历及其体验进一步激发帮助他人的意愿。

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善良的本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但往往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

设计思路:本课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感受爱心”为切入点,以“感受爱心、体验爱心、寻找爱心、奉献爱心”为主线,以观察生活、收集资料、观看视频、讨论交流、表达关爱等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并化为实际言行。

教学目标:1.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

2.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的意愿。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教学重点: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的意愿,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雷锋的典型事迹;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1、激情导入、感受爱心播放歌曲《爱的奉献》2、揭示主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更美好。

爱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爱心的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设计意图:这里以一首歌撞击学生柔软的心,让学生强烈地感受爱心的含义,为后续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3、出示课本64页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中的爱心是怎样传递的。

4、交流汇报(1)说一说,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2)回想一下,你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又有何感受?(3)评选班级爱心大使。

【设计意图: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第10课 爱心的传递者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10课 爱心的传递者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爱心的力量,懂得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一个传递爱心的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关爱身边的人,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爱心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心,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心,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善于表达感恩之情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明白爱心的重要性,了解如何成为一个传递爱心的人。

2.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自己的行动计划。

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法:通过图片、故事或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爱心的力量。

2.讲授法:讲授爱心的相关知识和行动计划,并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3.案例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传递爱心的过程和方法。

4.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探讨现实生活中如何传递爱心。

教学活动设计时间\t内容\t方法\t手段5分钟\t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t情景引入法\t黑板、视频15分钟\t引导学生感受爱心的力量和重要性\t讲授法和案例法\t图片、故事、实际案例20分钟\t小组讨论:如何传递爱心\t小组讨论法\t小组任务卡、纸笔10分钟\t学生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结果\t讲授法和案例法\t黑板、学生作品5分钟\t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下节课作业\t讲授法\t黑板注:本次课程是以讨论和互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心的力量,激励他们传递爱心,形成情感深度。

教学评估教师要重视课程的评估,分为两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及小组任务卡和学生的作品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自己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的表现,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

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爱心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2.能够分析爱心的传递过程,认识到自己能够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3.能够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爱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爱心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爱心事例并进行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其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爱心。

三、教学内容1.活动1:播放《爱心的传递者》视频,学生观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爱心的概念。

2.活动2:老师讲解爱心在生活中的表现,并结合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爱心的传递过程。

3.活动3: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到身边的爱心事例并进行分析总结。

4.活动4:让学生以多种语言形式表达爱心,可以用诗歌、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

四、教学方法1.情境诱导法2.视觉呈现法3.合作学习法4.多媒体教学法5.创意思维法五、教学过程(一)热身环节学生进行简单的体操热身,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保持活跃状态。

(二)新课导入在播放《爱心的传递者》视频之前,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用一句话描述一下爱心是什么吗?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告诉他们将要看的视频就是关于“爱心的传递者”的,希望通过这个视频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爱心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表现方式。

(三)学习活动活动1:“爱心的传递者”视频观看让学生观看《爱心的传递者》视频,记录视频中出现的爱心事例,并回答以下问题:1.视频中哪些行为展现了爱心?2.你认为我们能从哪些方面开始,让爱心在周围传递?3.我们自己能做到哪些行为,让身边的人受到爱心的感染?活动2:爱心在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爱心在生活中的表现,例如:1.义诊医生2.爱心图书馆3.基金会捐款4.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爱心行为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爱心的本义:尽己之力,与人为善。

《爱心的传递者》教案(1)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

《爱心的传递者》教案(1)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

《请让我来帮助你》【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同学感受来自同学的关心、鼓励;2、让同学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3、鼓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别人;4、让同学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以及自己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互帮互助带来的欢乐,感受生活中的温暖,认识这个世界的美好,使同学们成为积极向上,健康善良的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品格。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素材、好人好事卡。

学生:帮助别人。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我们难过时,我们的朋友总会伸出援手,帮助我们。

同学们感受过来自朋友的关心、帮助吗?当同学们得到帮助时,心里有什么感受?教师总结出:每一位同学几乎都受到过别人的帮助。

一句甜甜的话,一次小心的搀扶,一个小小的动作,都饱含着深深的爱。

爱,让生活更美好。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请让我来帮助你》。

教师板书课题:请让我来帮助你。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1、别人帮助了自己,让我们生活的更轻松,更温暖。

我们应该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同学们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愿不愿意和我们分享这一份关于爱的故事?如果你想对班里的某位同学表示感谢,请走到她面前,说一声“谢谢”。

2、同学们讲述被帮助的经历。

3、同学们对帮助自己的同学表示感谢。

老师小结:很好,这些同学很勇敢,有一颗感恩的心,老师很高兴。

同时,又这么多同学乐于帮助他人,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活动二、善于帮助别人1、导入:别人的帮助让我感到快乐。

我也要在他人有困难的时候帮一把,或者做些让他人感到快乐的事。

帮助别人非常简单,有事只是一句话,一个小小的动作,一次无私的分享都能使人感到欢乐。

请同学们讨论,他们是如何帮助别人的。

2、同学们积极讨论。

3、老师总结:同学们也要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乐于帮助别人。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爱心的传递者”是指具有向他人提供关爱、温暖的社会公民。

2.能够发现身边的“爱心的传递者”,并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

3.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从自身做起,传递正能量。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10《爱心的传递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学习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概念和行为表现。

2.学习身边的“爱心的传递者”,探究他们的行为动机和意义。

3.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地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活动。

4.讨论自身可以做出的贡献,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概念和行为表现,并能够从身边的人物中寻找案例。

同时,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成为传递爱心的一员。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爱心,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注重方法,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发现,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具体教学方法有:1.案例学习法: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概念和行为表现。

2.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就“爱心的传递者”的意义、行为动机等方面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3.社会调研法: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公益组织,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和工作内容。

4.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爱心的传递者”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师生互动问答,让学生通过前期知识铺垫,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概念。

第二步:案例学习1.教师介绍案例2.组织学生分组,让小组内的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了解“爱心的传递者”行为表现的意义。

第三步:小组交流1.各小组进行交流,介绍各自的案例;2.教师对比各个小组的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爱心的传递者”的共性特征。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课题 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爱,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快乐
的,懂得帮助他人时讲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经历、探究情景等方法感受获得帮助以及给予帮助的
快乐,能够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掌握帮助他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养成乐于助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享爱,养成帮助别人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爱,懂得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快乐的。 难点:学会分享爱,养成帮助别人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有没有看过新闻?老师想请大家观看一段 视频,看一看我们身边都发生了哪些事情?——2020 年最感人的十个瞬间。
2、小结:有一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
人间,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爱心小天使。
三、作业设计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心传递活动,并记录时间、地点、事件。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大家的爱,爱的种子才枝繁叶茂,爱才充满人间,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把爱的种子散播到四方,把爱的幸福带到每个人身上,让
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懂得帮助他人时讲究方法。 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我们都有爱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爱,懂得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 快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 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
爱心传递下去,让世间充满爱的阳光,让我们都做爱心的传递者。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学校三班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10课课时支配:2课时学习目标:1、生疏爱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2、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和特点,明白发觉和感知他人的困难和需要,情愿在生活中把自己的爱心变成行动传递出去,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传递者;3、发觉和共享身边的爱心传递的事迹,鼓舞大家传递爱心;4、能够设计海报,表达自己对于雷锋精神和爱心的理解,鼓舞大家传递爱心。

教学重点:1、爱心的意义和价值;2、雷锋精神的含义和特点;3、爱心传递的实践。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雷锋精神;2、如何将爱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课前预备:1、预备相关视频、图片和故事,让同学感受生活中的爱心传递;2、预备海报制作所需的材料,如纸张、颜料、画笔等;3、预备承诺卡片,让同学在课后贴在自己的学习桌上,时刻提示自己传递爱心。

学情背景:本次教学是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节课,针对学校生的认知水平和爱好特点,通过图片、故事、视频、海报制作等形式,让同学感受生活中的爱心传递,了解雷锋精神,并鼓舞他们将所学学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传递爱心。

教材分析:本次教学内容来源于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主要包括《爱心的传递者》和雷锋精神的介绍。

教材内容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通过形象的事例和具体的行动,让同学更加深化地理解爱心和雷锋精神的含义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同学们,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课程是《爱心的传递者》。

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心吗?(预设问题,激发同学思考)老师播放雷锋事迹视频,让同学感受到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引导同学思考爱心的意义和价值。

老师:你们看完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预设问题,引导同学表达)二、学习新知(25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和故事,我们来感受一下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行为。

请看这张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预设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同学:看到了一位老爷爷被一个小孩子搀扶着过大路。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传递者》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爱心传递者》教案

《爱心传递者》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懂得帮助他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2.情感与态度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3.行为与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1.重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2.难点帮助他人时注意方式方法。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小笑脸。

2.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雷锋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感受爱心(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师:同学们,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啊,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更美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希望同学们学完后.都能做“爱心的传递者”。

二、共同回忆,体验爱心1.(课件出示公益献血活动.抗震救灾活动、给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等奉献爱心的图片)师:同学们,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2.学生观看图片.分享感想。

3.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曾遇到过哪些困难?得到了什么样的帮助?4.学生在班级内跟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5.师:听了大家的讲述,我能感受到大家在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动和感激之情。

那大家有没有主动帮助过别人呢?6.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7.全班投票,评选“爱心大使”,给帮助别人最多的同学送上小笑脸。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激发孩子们的爱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的经历,使学生学会感恩和奉献。

]三、自主行动,传承雷锋精神1.师:刚才,我们把小笑脸送给了爱心大使。

下面,我们来看教材66页的-组图片,它展现了雷锋权权“雨中送母子”的事迹,你还知道雷锋权叔哪些乐于助人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学生积极发言。

3.教师课件出示雷锋事迹。

4.学生代表发言,讲述雷锋事迹,并且倡议同学们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课题: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单元:第三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三年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他人对我们的关系,积极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

能力目标:能够从细节处发现和感受他人的爱心。

知识目标: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能从细节处发现关爱,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重点: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

难点: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爱的奉献》。

2.小小分享会:1) 你从这首歌当中听懂了什么?2)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你愿意献出这点爱吗?讲授新课【我们都有爱心】:1.寻找微尘:什么是“微尘”?“微尘”在哪里?2.“微尘”简介。

3.总结:“微尘”是一个个热爱公益、传递爱心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尘”,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尘”。

4.过渡语: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这些细如“微尘”的爱心了吗?5.爱心小镜头:1) 说一说,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2) 回想一下,你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

6.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曾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曾对他人伸出援手。

我们每个人都是爱心的传递者。

分享爱心故事:通过“微尘”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生活处处有关爱和温暖,并鼓励学生也成为一粒“微尘”,贡献自己爱的力量。

阅读角:7.他们在偷懒吗?1) 他们在偷懒吗?2)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8.小小分享会:你也曾经得到过这样不着痕迹的关爱吗?或者你也曾经这样不着痕迹地关爱别人?还是你曾见到别人这样不找痕迹地关爱别人?是怎样的故事呢?9.小提示:关爱就在我们身边。

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

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细节处体验和感受他人的关爱。

XXX精神永流传】1.提问:你认识他吗?2.XXX故事:雨中送母子。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故事;认识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的姐妹花;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关注他人,有爱心;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记述、表达的能力与听取别人讲解、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与为他人着想的观念;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使其弄清“爱心”的内容,萌发其爱心。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讲故事,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爱心。

四、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故事情节导入“爱心”的话题。

(老师拿起课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是否曾遇到过一个同学在路上摔倒,需要帮助挽救?有一个下雨天你在学校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有带伞,让她困在了雨中,你会怎么做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心吗?(课前可以进行兴趣调查)【讲授】2、讲故事(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一对姐妹花,一个叫小芳,另一个叫小丽。

她们个子不高,长得也很普通。

但是,她们的爱心却是最强大的。

一天,小芳的老师生了病,小芳就给老师送去了一罐热汤。

那时正是大雨天,她也没有伞,湿透了的衣服裹在身上,手里还拿着热汤,这样的雨,她尽管在街上走着,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冷。

因为,她知道病人需要她,所以她即使感觉不舒服,仍决定前行。

但是,等小芳到了医院,却发现医院里的电梯不开启,她也上不去呀。

这时,小丽过来看到了小芳的狼狈模样,二话不说就把手上的伞递给了小芳,让她去送温暖了。

小芳也顾不得太多了,顺着水泥台阶上楼,一路往病房的方向走去。

走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到病床前了。

老师见到小芳,非常感动。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小芳像一缕暖阳,照亮了老师的生活。

老师看着窗外的雨,心里默默祈祷:愿这份爱心得到传递!这个故事听着感人吗?这对姐妹花无论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还是在做一些细小的事情时,始终都有一颗善良、热情和爱心的心。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3篇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3篇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的话题是“我们都有爱心”从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包含三个内容: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的经历,生活中隐藏的关爱以及雷锋的故事,“活动园”设计的是一个献爱心的拓展活动。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力所能及的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学情分析关爱他人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助人或被人帮助的经历,但是还需要通过回顾这些经历极其体验进一步激发帮助他人的意愿。

因此本课确定了“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1.感受公共生活中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

2.能够在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五、教学重难点1.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关爱2.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六、教学准备PPT 搜集关爱他人的图片七、教学过程10.爱心的传递者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爱心,一个个温馨的场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感动。

二、开展活动活动一:身边的爱师: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课本64页的插图,谁愿意给同学们讲讲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出示64页插图)(生讲述场景)师:你觉得图片中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生答)师:那么被帮助的同学、阿姨、老爷爷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生自由答)过渡:同学们,爱能带给我们温暖,能带给我们感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爱。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或者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呢?说说你的故事好吗?(生答)如果你看到了这一幕,你想对他说什么?师:同学们,听到你们的小故事,老师被深深的感动了,虽然你们的言语还很稚嫩,但我却觉得这是最美的语言,因为有爱所以最美。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爱心,并了解分享爱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行善的美德。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心。

2.培养学生分享爱心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心中发掘爱心,学会分享爱心。

2.让学生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中。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师生互动:老师和学生互相问候,拉近师生关系。

2.看图片:老师呈现一张充满爱心的图片,向学生简要介绍图片背后的故事。

3.导入问题:老师带着问题向学生导入本节课主题,“什么是爱心?”步骤二:探究1.定义爱心: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爱心》一词代表什么?老师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详细解释爱心的含义和作用。

2.爱心传递:切入实际故事,让学生听取分享爱心的故事、传递爱心的心情。

3.课外作业:以小组形式,跟家人讲述一个曾经见过的爱心故事。

步骤三:交流1.分享故事:老师安排学生分享各自的故事,让学生利用种种方式,表达和传达这些爱心故事。

2.组织讨论:针对性提出教育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看法。

步骤四: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爱心概念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分享爱心对人和社会的意义。

2.回答问题:以课堂问答形式,引领学生总结关键点,例如:如何分享爱心、如何让爱心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染等。

步骤五:作业1.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写下一个爱心故事。

2.找出自己身边的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

教学评价1.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参与和分享,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和互动教学,帮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和学会表达自己。

3.引导学生以书写、口语交流等不同的方式,展现和表达自己的爱心,同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区、学校和其他公益事业。

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课题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三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篇课文。

它教育孩子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成为能够传递爱心的人,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篇教案是课程设计的第一课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爱心传递”的概念,并通过活动和实践来培养每个孩子的“爱心传递者”意识和行为习惯。

同时,本课时引导孩子们了解帮助别人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最终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可爱的、有爱心的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和重要性2.了解如何帮助别人,掌握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传递爱心并帮助别人2.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让学生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同情心的人态度目标1.提高学生的爱心、善良品质,树立正能量的价值观念2.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让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教学过程安排导入环节教师先问学生们:“你们有过帮助别人的经历吗?”“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别人帮助的情况?”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开启内容讨论。

活动环节活动1:拼图游戏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别领取一套拼图游戏。

2.要求学生完成拼图后,将一张照片拼出来,并在照片背面找寻谁需要我们的帮助。

3.让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分享,并交换想法,提高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

活动2:爱心传递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写下对“爱心”这个概念的理解,并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2.让学生开展“爱心传递”活动,在班级内进行轮替,每个学生都要和其他同伴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3.老师总结活动,提醒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勇于和他人沟通和交流。

讨论环节1.让学生说出帮助别人的方式和方法,并让每个孩子都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的主题。

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但对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关爱的经历,但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爱心传递的方式和途径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得到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认识到关爱他人的意义。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传递爱心,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

4.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爱心传递给他人,并在生活中践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4.实践锻炼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爱心传递。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爱心卡片、礼物等物品,用于实践活动。

3.准备教室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情境引出主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为什么我们要关爱他人?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观看并讨论: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的?他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行动传递爱心。

如:制作爱心卡片,送给班级里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彼此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讨论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5.拓展(10分钟)分享爱心传递的故事和名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心传递?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_1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_1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什么是爱心传递,并能够描述“爱心传递者”的形象;2.能够理解“爱心传递者”的积极意义,认识到自己也可以是“爱心传递者”;3.能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爱心行动,促进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培养学生的爱心、合作和分享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爱心的含义;2.掌握“爱心传递者”的形象及积极意义。

三、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其愿意分享自己的爱心行动;2.促进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2.讲解板书:爱心、爱心传递者的形象、爱心传递者的积极意义;3.每位学生的爱心日记本。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谈论图片中的人物,引导学生表达出与爱心有关的词汇;2.阅读课文《爱心的传递者》,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文中出现的爱心行动,让学生在爱心日记本上记录下来。

2. 新课讲解1.通过PPT课件讲解爱心的概念、爱心传递者的形象及其积极意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产生共情;2.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一份爱心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如捡拾地上的垃圾、给同学倒一杯水等。

学生需要在家中完成这个计划,并在爱心日记本上记录下来。

3. 合作分享1.分享爱心行动计划。

让学生在班内形成小组,同组之间分享各自的爱心行动计划,鼓励大家提出建议和意见;2.学生在班内设立爱心感恩板,同组之间互相赞赏,班内可以评出最佳爱心行动奖。

六、课后巩固1.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自己的爱心行动,并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来;2.每周或每月一次,教师可以组织“爱心大放送”,让学生与班级互动分享自己的爱心行动。

七、教学总结本课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讲解、小组合作、分享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爱心的含义,并理解到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爱心传递者”。

同时,通过分享和交流能够促进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0.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成为有爱心的人。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素材,通过故事、漫画、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爱心的基础上,学会传递爱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他们对爱心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实践。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体验爱心的传递,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爱心的含义,认识到传递爱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成为有爱心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爱心的重要性2.学会传递爱心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通过故事、漫画、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爱心传递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2.故事、漫画等教学素材3.活动道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学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心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漫画和故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漫画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心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爱心传递的过程。

如:帮助同学、关心老人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大家互相交流,感受爱心传递的快乐。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学生举例说明,大家共同学习。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爱心传递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为家人做一件小事,体验爱心传递的感觉。

8.板书(5分钟)以上是针对《10.爱心的传递者》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

2.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3.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小组交流汇报、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生活中不同的爱,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难点:明白关爱他人的行为是不分大小的。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寻找最美瞬间1.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画面经常一瞬而逝,所以老师常常用相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老师精心准备了几张的图片。

(播放五张图片)哪张图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回答(捡垃圾、擦栏杆、推老人、抱孩子、志愿者)。

2.这些美里都蘊含着一个字叫做一―爱。

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都在帮助别人,你们看(出示雷锋图片)你们知道雷锋叔叔的故事吗?4.同学们,“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乐于助人的代名词。

毛主席曾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现在每年的3月被定为学雷锋月。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最美图片和了解雷锋,初步感受爱心。

】二、身边的爱心(一)雷锋的足迹1.如今有人却说:“雷锋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一找浩浩身边出现的雷锋足迹。

(播放视频《浩浩与雷锋》:阿姨借手机、朋友借笔、同学捡卡、摔倒扶起)2.在浩浩的一天中你发现了雷锋的足迹了吗?(生回答)3.从同学们的交流之中,我们知道浩浩的一天之中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

现在如果还有人说:“雷锋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你会怎么回答呢?看来雷锋叔叔是走了,可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并没有消失,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4.同学们,当你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是否有人向你伸出过援助之手?有谁愿意说说你得到过的帮助吗?(生回答,师相机追问感受)(相机板书:开心、幸福、快乐、温暖、感激)5.根据板书小结:看来大家都得到过帮助,在得到帮助时你的心里有(手指板书)开心、幸福、快乐、温暖、感激是啊,生活因爱而温暖,爱就在我们身边。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 教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 教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掌握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2. 能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内在地愿意去帮助他人。

3. 能够形成关爱他人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教学内容:1. 给学生讲述故事“10爱心的传递者”。

2. 通过讨论和自己的经历,帮助学生了解帮助他人的方式,提高关爱他人的能力。

3. 通过“小爱心传递”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提高自我关爱和集体协作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以“春天到了,枝头已经出现了嫩芽,我们能看到一些花开了吗?”为题开启一个课堂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2. 故事背景介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我们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0爱心的传递者》。

第二步:展示故事,学习重点1. 请同学们认真听故事,并注意故事中的每个小细节。

2. 请孩子们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讲的是什么?(2)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3)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4)大家的表现如何?(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第三步:讨论帮助他人的方式1.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帮助他人的场景?2. 请学生发表自己想到的帮助他人的方式,并让大家一起讨论。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带领同学们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的方法,如爱心小卡片、捐物、献爱心等等。

第四步:感受关爱他人的喜悦,实践小活动1. 在讲解小卡片的使用方法后,教师请大家互相给对方发送小卡片。

2. 请每位同学捐赠一些物品,然后把物品集中到一起,拿到社区或学校的有关部门,尽我们的一份力气去为社会做些微薄之力。

3. 带领同学们做“献爱心”或“送温暖”主题的手工活动,将自己的心意传递到对方手中。

4.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前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第五步:展望未来,总结课堂1. 请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要帮助他人?2. 班主任总结课堂: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作为学生要做到关心他人,互相帮助,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视频导入。
讲授新课
【我们都有爱心】
1、寻找微尘:“微尘”是什么?“微尘”在哪里呢?
2、“微尘”简介。
3、总结:“微尘”是一个个热爱着公益、传递着爱心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尘”,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尘”。
4、过渡语: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这些细如“微尘”的爱心了吗?
5、爱心小镜头:
(1)说一说,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
(2)回想一下,你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
6、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曾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曾对他人伸出援手。我们每个人都是爱心的传递者。
7、阅读角:他们在偷懒吗?
(1)他们在偷懒吗?
(2)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8、小小分享会:你也曾经得到过这样不着痕迹的关爱吗?或者你也曾经这样不着痕迹地关爱别人?还是你曾见到别人这样不找痕迹地关爱别人?是怎样的故事呢?
5、小倡议:雷锋叔叔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让我们也一起做点事情,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的爱心变成行动吧!
6、小组活动:
(1)请以大组为单位,策划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
(2)请你记录好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7、爱心大展台:
(1)你们开展了怎样的献爱心活动呢?
(2)在活动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9、小提示:关爱就在我们身边。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细节处体验和感受他人的关爱。
【雷锋精神永流传】
1、提问:你认识他吗?
2、雷锋故事:雨中送母子。
3、小小故事会:
(1)你还知道雷锋叔叔哪些乐于助人的故事?
(2)我们应该怎样向雷锋叔叔学习呢
4、雷锋精神永流传:讲雷锋故事。
课堂小结
献爱心不是一次两次心血来潮的活动,献爱心、做好事要落实到我们每一天的行动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自己的援手,做爱心的传递者。
总结提升
板书
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
1、我们都有爱心
2、不露痕迹的关爱
3、做爱心的传递者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第1课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他人对我们的关系,积极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
2、能力目标:能够从细节处发现和感受他人的爱心。
分享爱心故事。
阅读感悟。
分享不着痕迹的关爱。
讲雷锋故事。
学习雷锋精神。
(课前活动)
学雷锋行动。
通过“微尘”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生活处处有关爱和温暖,并鼓励学生也成为一粒“微尘”,贡献自己爱的力量。
学会从细节处发现关爱。
通过将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并把雷锋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做爱心的传递者。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能从细节处发现关爱,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重点
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
难点
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爱的奉献》
2、小小分享会:
(1)你从这首歌当中听懂了什么?
(2)“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你愿意献出这点爱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