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上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其四)》 ppt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 ppt课件
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思考:“命”指什么?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
进之路。
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 鲍照虽才华横溢,但因出
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
身寒微,即使因献诗受临
面对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川王刘义庆赏识,但也只 能担任太学博士及县令等
虽抨击,却——认命
低级官职。
探究: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表现手法)
三读诗歌,思考问题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 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何而愁?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 2.如何解愁? (结合诗句) 3.愁的结果? (结合诗句)
1.为何“愁”?
联系社会背景、作者生平:
泄水至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士族,造成了“上品无寒
运不公的愁苦心情。(难点)
走近鲍照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山东郯
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 鲍庾”或 “ 南照北信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 元嘉三大家”。其诗气 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chā)下农” 。二 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 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 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 鲍参军 。 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 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 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 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 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愁绪,举 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 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不同点: 从情感看,李诗是高昂向上的,鲍诗却
忍气吞声,徘徊辗转,愁情无以释怀。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
无力的表达,最后“吞声踯躅不敢言”流露 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而李诗虽有表达壮 志难酬的苦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 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 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 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 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 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 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 法?
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
知作者
行路难 X I N G L U N A N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 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元嘉期间被宋文帝刘义 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任临海王刘子顼 的前军参车、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 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 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 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 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 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湮没当代!” •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 第出身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阻塞了天下寒士 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 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合作研讨:
1.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诗歌创作
鲍照
鲍照的文学成绩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 篇,但成绩最高的还是诗歌。《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 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 苦,传达出寒士们大方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 情绪和抗争精神。
整体把握
拟行路难(其四)
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 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 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 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这一既不神秘又 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人的遭际 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人生哲理,暗示了现 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问题: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 《拟行路难》有何异同?
从思想内容看,两首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 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 雄肆。李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 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 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 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 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行,因而,和鲍作 相比,李诗的思想境域就显得更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导入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 艰巨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 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摹 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种种 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拟行路难(其四)》ppt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ppt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题
• “行路难”是汉乐府旧题,主要是用来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 悲伤感情的。
•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 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 其四,鲍照《拟行路难》共18首,此诗是第四首。
风格上,鲍照的诗作豪爽、气骨俊逸。 文学地位: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 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体”代表诗人),被誉为“乐府第一 手”。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士族(大 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 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 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无奈徘徊(认命)
拓展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课堂小结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 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 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 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 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 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 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 什么道理?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作者介绍
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思端 ,南朝宋文学家,以诗歌、辞赋、散 文见称,是南北朝时期文坛的杰出代 表。
鲍照出身寒微,但他才华横溢,创作 了大量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的文 学作品,被誉为“文学革命”的先驱 。
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
主题思想分析
诗人借“行路难”的比喻,描述了人生的艰辛和困苦,表达出对人生无常和世 事难料的感慨。同时,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诗人也表达出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比喻手法、生动的形象描绘以及深沉的情感表达 。
艺术特色分析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 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拟行路难(其四)》 优秀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解读 • 作品影响 • 作品评价
01 作品背景
时代背景
01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 裂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 安,人民生活困苦。
02
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士族 门阀势力强大,普通百姓很难有 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意象分析
总结词
意象丰富,寓意深远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意象十分丰富,如“行路难”的象征、江水的流逝、草木的荣枯等,这些意象都寓含着深刻 的含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人生的苦难和无常。
结构分析
总结词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详细描述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层次分明。诗人从感慨人生无常开 始,逐渐展开对自然景象和人事变迁的描绘,最后以对人生 的思考和领悟收尾。这种结构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有力。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听说反贼已经杀到城下,镇定自若, 命令婢女抬着自己的轿子,在家门外自己亲自用刀杀掉几个贼 兵,后被俘。
探究任务一:诗人为何发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诗人以“水”比兴,将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比喻成社会生活中高低贵人生贱亦有不命同,安处能行境叹复的坐人愁!。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这形
明确:诗人因为“命运”发愁,因为个人的际遇发愁。
诗人受到了怎样的“命运”?有怎样的际遇?
元嘉十二年,鲍照十九岁,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 岁末,鲍照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 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 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 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 雀相随乎?”鲍照于是献诗,刘义庆觉得其诗奇异,于是赐鲍 照二十匹帛,后拔擢鲍照为临川王国侍郎。
无能昏庸之人占据高位,有才有志之人却居下流
东晋王氏王凝之,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中书令王献 之的兄长,曾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太守。谢道韫的丈夫, 谢安女婿。任会计太守时,孙恩造反,兵临会稽城下,王凝之 不出兵也不设防备,白天在道室祷告。官署请求出兵,凝之说: 我已经向大仙请示,借了数万鬼兵驻守各个要塞,不用担心反 贼。十一月甲寅,孙恩陷会稽,被杀,其子女全部遇难。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
诗句:“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
句子:“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8
学思
2024年可用课件
9
任务一:诵命运之歌
拟行路难 (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思: 哪句诗在隐射鲍照的 命运困境?
2024年可用课件
10

晓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社会
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 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 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 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2024年可用课件
12
思考1:本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愁
思考2:作者因何而愁?(用原文诗句回答)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因“命运”发愁) 思考3:作者如何解愁?(用原文诗句回答)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思考4:解愁的结果如何?(用原文诗句回答)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024年可用课件
13
任务二:辨命运之择
拟行路难 (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思: 在如此环境下鲍照认 命了吗?
2024年可用课件
14
任务三:写命运之悟
身尚躺,何以复立? 人叩命,始而有为。
2024年可用课件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
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
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PPT模板下载:/moban/
/hangye/ 节日PPT模板:/jieri/
/suca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tubiao/ 优秀PPT下载:/xiazai/
行路难
既然明白了道理,在行动上也停止再唱《行路难》, 但为何还要说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的话来?
(1)第七句作者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 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 了高潮。 (2)第八句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 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 住了。 (3)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 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powerpoint/ Word教程: /word/
/excel/ 资料下载:/ziliao/
/kejian/ 范文下载:/fanwen/
/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路难
在此,作者说“人生亦有命”,因而不应该 “行叹复坐愁”,似乎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 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
①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 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讽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 度。 ②作者用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表现了他面对因
门阀不同而不能受到重用的人生态度:不哀叹, 不忧愁。
感诗情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30张PPT)-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课件(30张PPT)-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诗歌范读
文本探究
思考: 本诗的诗眼是哪 个字?
思考
思考: 首联使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有什么作 用?
比兴
运用了借物起兴手法。诗人 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 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 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 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 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 门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1、开头引出下文, 起铺垫作用。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466) 字明远,祖籍上党, 后迁于东海(今江苏 涟水附近)。他与谢 灵运、颜延之并称为 “元嘉三大家”,但 生平遭遇、创作风格 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 “家世贫贱’擅长写 乐府诗,闻名于世, 但空有一腔才华,不 被朝廷重用终生不得 志,最后死在战乱 中。。
背景介绍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讲求门第 出身。选拔官员并不 依据才干品德,而是 依据门第高下,血统 贵贱。门阀制度阻塞 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他们即使才华横溢。 也很难任高官
标题解读
“行路难”是汉乐府 旧题,主要是用来抒 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 伤感情的。有些学习 汉魏乐府的作品,题 前多冠一“代”或 “拟”字。拟,摹仿。 即学习模仿《行路难》 写的乐府诗。
课堂检测
1.《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
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
是:


2.《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
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
是:


3.《拟行路难》中“


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认命,不再忧愁。
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 吞声踯躅不敢言。 2.泻水置平地,各自 东西南北流。 3.人生亦有命,安能 行叹复坐愁? 4.酌酒以自宽,举杯 断绝歌路难。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2
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1.思家思乡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相思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忧国亡国之愁:
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
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02
0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0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起兴”示例: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学生的评价
易于理解
学生们普遍认为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虽然背景和 历史背景较为复杂,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件的辅助,比 较容易理解。
启发思考
学生们认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写人生苦难的诗歌,更是一 次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维之旅,对他们的成长和 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情感体验
学生们在阅读这首诗时,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种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响。
文学批评家的评价
文学价值
文学批评家认为《拟行路难(其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语言 优美、意境深远,是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思想深度
批评家们赞扬这首诗的思想深度,认为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 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艺术手法
批评家们高度评价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认为它在结构、语言和意象 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概述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在于其简练明快、质 朴自然,同时又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VS
语言特点分析
诗人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 情感和思想。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韵律优 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 时,诗人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得诗歌 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03
作品解读
情感表达
当时鲍照因事离开建康,途中 经过荆山,面对着滚滚东流的 江水,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 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鲍照对人生的无 奈和悲愤,同时也反映了他对 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02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概述
这首诗通过抒发人生的苦闷,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 现实的无奈和人生的苦楚。
意象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 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 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一说。
20
5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 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 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 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 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 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 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 官的大姓豪族。
6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7
自学提示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愁”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酌酒已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10
3、诗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 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11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 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 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 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 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18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 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 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 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3
作者简介:
▪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作 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 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其诗文与谢灵运 一样有影响,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 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 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情况。钟嵘为 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 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 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 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 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 “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 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 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 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 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 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 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 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 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
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
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
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17
6、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 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 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4
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 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 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 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 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 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 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 文学的一个特色。
14
“起兴”示例: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15
4、结合写作背景,说说第三四句中
的“命” 指什么?从诗的第三司四句中,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 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 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 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 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 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周末推荐阅读:
《寒门再难出贵子》 《大姑与三个表姐》
——(网络搜索)
1
拟行路难
(其四)
南朝·宋 鲍照
2
作者简介:
▪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 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 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 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 很大不同。
▪ 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 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 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 死在战乱中。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8
1、你认为本诗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什么? 为什么?
本诗的关键词:
“命” “愁”
9
1、这首诗体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基调怎 样?
本诗的感情基调:
因怀才不遇而愤懑 但沉郁难舒之情
12
起兴
▪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 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 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 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 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 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 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16
5、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五六句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自斟自酌,借酒浇愁,趁着酒意歌唱《行路
难》。
五六两句,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
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
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
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