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识图CCU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术后用药
手术后,患者需要继续服用必 要的药物,如抗凝药、抗生素 等。
康复指导
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康复 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 的建议,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03
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解读
正常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总结词
无阻塞性病变
详细描述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无阻塞性病变,血流正常。
异常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06
冠状动脉造影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提高诊断准
确性和效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02
OCT技术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血管结构信息,有助于更精确
地评估冠状动脉病变。
血管内超声(IVUS)
03
IVUS能够实时监测冠状动脉血管壁和斑块情况,为治疗提供更
精确的指导。
临床应用前景
早期诊断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不断发 展和完善,未来可能实现更早的
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个性化治疗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患者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满意度。
预防性干预
通过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发现和 干预,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 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适用人群与禁忌症
适用人群
主要用于疑似冠心病的患者,特别是中老年人、有冠心病家族史、长期吸烟、 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
禁忌症
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碘过敏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冠状动脉造 影。
02
冠状动脉造影的过程
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
术前用药
医生对患者的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 行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即Judkins型、6F外径、尖端第一、二弯曲间 踞4cm的左或右冠脉造影导管)。 升主动脉内径细小者用JR3.5和JL3.5,升主动脉 扩张者用JR4.5、5.0和JL4.5、5.0号导管。
37
器械3
特殊型号导管: Amplatz型导管适于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短LM、LAD发出后呈“羊脚钩”状走行、 RCA开口部位于左冠窦及主动脉前方等, 常用AL1或1.5、AR1。 RCA向下开口时可用MP导管。
38
围术期工作1
术前准备 : 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下肢动脉搏动及过
敏史(尤其造影剂过敏史)、双腹股沟备 皮、术前心理教育、呼吸训练、适量限 制饮食饮水。
39
围术期工作2
术前用药 : 常规给予适量镇静剂,可疑过敏者静注
地塞米松5mg。 穿刺成功后肝素2000U(15min内结束手
治疗。 为安全或职业的特殊需要,需除外冠心病者。 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力衰揭、心律失常,以明确病因,除外冠心病。 非冠状动脉疾病重大手术前: 如风心病或钙化性瓣膜病 ( 男〉45岁, 女〉
50岁)行瓣膜置换术前需排除冠心病者、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合并冠脉畸 形者、肥厚性心肌病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或外科手术前, 其他非心血管 疾病或胸腹部大手术前需排除冠心病者。
RCA近中段 : 左前斜位、左前斜位/足位、右前斜位。 RCA远段及PL、PD: 右前斜/足位、正位、右前斜位
31
投照体位6
注意投照体位与呼吸、膈肌、肝、脾、 脊柱及导管的关系,以避免与冠脉影像重 叠导致清晰度下降。
大多数投照体位均须深吸气末-闭气下拍 摄、正位投射时须在平静呼吸、闭气下 拍摄,以减少肺野与心影的过度反差。
19

冠脉造影课件

冠脉造影课件
22
3 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态特征
• 向心性狭窄 • 偏心性狭窄 • 局限性狭窄 • 管状狭窄 • 弥漫性狭窄 • 管腔不规则 • 管腔闭塞
狭窄长度小于10毫米 狭窄长度介于10~20毫米间 狭窄长度大于20毫米 狭窄程度小于25%的弥漫性病变
2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划分
• 按形态特征分 如 向心性狭窄、偏心性狭窄、局限 性狭窄
• 左主干病变 • 右冠状动脉开口或起始处病变 • 分叉处病变 • 成角病变 • 桥血管病变
25
5 冠状动脉造影其他异常所见
• “瘤样”扩张 • 溃疡 • 钙化 • 夹层 • 血栓 • 气栓 • 痉挛 • 心肌桥压迫现象 • 侧枝循环
26
6 冠状动脉血流
• 当冠状动脉内径狭窄大于或等于40%~50%时, 冠状动脉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下降,即冠状动 脉血流储备能力降低
16
回旋支动脉分段
• 近段 开口部到第一钝缘支发出处 • 远段 第一钝缘支发出处到回旋支动脉终末
17
5 冠状动脉分布优势类型
• 右冠状动脉优势型 最常见 70% • 左冠状动脉优势型 • 均衡型
18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
1.1 冠脉造影正常的概念
• 冠脉造影正常指在多个必要的或常用的投照角 度上清楚地暴露了全部冠状动脉主干,主要分支 和分叉部位,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没有 缺如,管径从其开口至其末端逐渐变细,管壁 光滑柔软,无狭窄等,血流TIMI III级
• 节段性运动障碍 室壁运动减弱、运动消失、 矛盾运动、不同步运动
• 左心室充盈缺损(左心室附壁血栓) • 二尖瓣返流(二闭或二尖瓣脱垂) 缺血造成
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乳头肌功能不全 • 室间隔缺损(穿孔)

冠状动脉造影精选PPT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精选PPT课件
但是冠脉造影只能提供关于管腔狭窄的信息, 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
以确立冠状动脉疾患诊断为目的
1、不典型胸痛如胸痛综合征、上腹部症状包括胃、食道症状, 临床上难以与心绞痛进行鉴别,为明确诊断者;
2、有典型的缺血性心绞痛症状,无创性检查如运动平板试验、 心肌核素显像等提示心肌缺血改变者;
2)老年性心瓣膜病换瓣手术前;
3)心室壁瘤手术前;
4)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术前;
5)先天性心脏病行矫正手术前,尤其法洛氏四联症、大血管转 位等可能合并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者;
6)其它非心血管疾病 肿瘤或胸腹部大手术前须排外冠状动脉 病变,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以及评价左心室功能。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以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或评价治疗效果为目的
1、稳定型心绞痛,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 活;
2、不稳定型心绞痛; 3、原发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左主干病变或前降支近端病变
的可能性较大,属高危组,需冠脉评价,尽早干预;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4、急性心肌梗死:因病情重,死亡率高,一般不宜常规进行 冠脉造影,但以下情况可行急诊冠脉造影: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6、其它
高龄患者如原发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 病、风湿性心脏病及糖尿病等等,为明确是否合 并冠状动脉疾患及选择治疗方案时。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冠状动脉造影的禁忌症
碘过敏或造影剂过敏; 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快速房颤及室上 性心动过速等;
发作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或发病在6小时以上仍有持 续性胸痛,拟行急诊PCI手术;

(医学课件)冠状动脉造影PPT幻灯片

(医学课件)冠状动脉造影PPT幻灯片
44
股动脉穿剌置管3
扩张套管沿导丝旋转推人股动脉内, 将导丝和扩张管一并退出,外销管留 在股动脉内。
股动脉明显迂曲狭窄时更换泥鳅导丝在 X线下小心向前推送,切忌遇阻力时猛推 导丝,导致动脉夹层、斑块脱落造成动脉 栓塞等并发症。
45
股动脉穿剌置管4
要点和注意事项:
–穿刺针应稍靠外朝内上方进针,尽量不要损 伤股神经和动脉后壁,因动脉内高压易在局 部形成血肿;
51
插管操作技术3
电影时间与造影剂推注的关系:为电影 开始头1-2s不推注造影剂,以便观察钙 化及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直至造影剂完 全排空后1s停止电影,以观察血流速度、 有无造影剂滞留等。
52
插管操作技术4
RCA插管和造影:左前斜位450送管。导 管送至升主动脉底部时,先回拉导管少许, 缓慢顺时针旋转并回拉导管,使其尖端转 向正前方(即主动脉左前方),尖端轻轻向 前窜动提示导管导入RCA,其余同LAD造影。 相对于LCA来说,RCA造影技术难度较大。
多体位投照或至少取2个相互垂直的体位, 才能准确估计冠脉病变。如左前斜-右前 斜、足位-头位。
27
投照体位2
LM: 正位、正位/足位、左前斜位/头位(适于
垂位心) 右前斜位/足位、左前斜位/足位(蜘蛛位,
适于横位心)
28
投照体位3
LAD: LAD近段经常采用右前斜、左前斜或正位
心电、压力监护系统:常用I~II个心电 图导联。冠脉造影全过程需要监测心电 图和压力,每次插管后和投射前须确认心 电图和压力无异常时才能推注造影剂。
21
22
备齐必要设备2
造影剂注射系统:三联三通板、加压盐 水袋、手推注射器和造影导管。连接时 要特别注意排气。

冠状动脉造影识图CCU(共60张PPT)

冠状动脉造影识图CCU(共60张PPT)
左前降支的远端: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供应部分(45~55%)左室,室间隔前2/3,心尖,右室前壁;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右肩位)
60% 1/3 终止于后室间沟下 同心性病变:斑块以管腔中心均匀分布
右冠状动脉(RCA, Right Coronary Artery ) 右冠状动脉(RCA, Right Coronary Artery )
左据前)斜 、(右L室A前O支)3405%º 终止于前室间沟心尖部
TIMI 0级:无灌注,即阻塞远端无血流
10%终止于后室间沟中1/3——非常巨大,一旦近端闭塞,导 致后壁下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解剖 升主动脉
Valsalva窦
右冠开口 (94%)
左冠开口 (92%)
主动脉左瓣
主动脉后瓣 主动脉右瓣
冠状动脉解剖
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左前降支:左主干延续,沿前室间沟走行,绕过心尖 (78%),止于心脏的膈面;供应部分(45~55%)左室,
室间隔前2/3,心尖,右室前壁;分支:对角支(3-
5), 间隔支(S1化学消融目标动
脉),左圆锥支,右)。室前支 (第一支又称左圆锥支
冠状动脉解剖
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o 肋骨与脊柱相连,向前下方走行,如果在图像中看不到脊柱,可 右冠状动脉(RCA, Right Coronary Artery )
➢ 二级,轻度狭窄,狭窄小于30% 冠状动脉狭窄的判断方法
右冠状动脉(RCA, Right Coronary Artery ) 右前斜(RAO)+头位(Cra)(右肩位)
远段(Ⅷ):左前降支转角处以下部分
回旋支动脉分段:
近段 (Ⅺ):开口部到第一钝缘支发出处 远段 (XIII): 第一钝缘支发出处到回旋支动脉终末

CCU高危心电图识别及处理 ppt课件

CCU高危心电图识别及处理  ppt课件
无紫绀,第一心音减弱,未及奔马律,肺内无罗音 辅助检查:血糖、电解质正常范围,BNP正常范围
18
ppt课件
19
ppt课件
处理
急诊PCI术,LAD置入支架,血流动力学平稳 术后BP120/70mmHg,即刻给予倍它乐克
6.25mg,患者无不适,逐渐滴定倍它乐克剂 量,患者心律逐渐下降至稳定 超声心动图:EF45%,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CCU常见疾病
5
ppt课件
住院期间心肌梗死患者6个月死亡率
20
Patients with MI within
72 hours (n=593)
18.3%
15
12.8%
10
Patients without MI within
(P = 0.0001)
72 hours (n=8,868)
5
5.5%
% Mortality
AMI并发房颤组的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 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并发房颤组
26
ppt课件
治 疗原则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律失常必须及时纠 正,否则将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增加心肌 梗死面积、使心功能恶化、诱发心力衰竭 及心源性休克,增加病死率。
但心律失常药物常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27
高 AMI伴房颤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发现房颤的发生与
病变冠脉数目关,伴有房颤者更多为三支血管病变 高龄、心功能不全、多支血管病变等为AMI并发房
颤的危险因素
23
ppt课件
机制
AMI并发房颤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其可能原因是AMI并发心房颤动时梗死相关动脉多
为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导致: (1)窦房结动脉血流中断或减少,窦房结缺血,窦房

冠脉造影ppt课件

冠脉造影ppt课件

1.2 正常的影像差异
左主干长短不一,1-3厘米,个别无左主干 相同名称的冠状动脉其管径相差很大 主要分支血管如对角支、钝缘支和锐缘支的长短及管径也有很大 差异 上述的主要分支血管数目也不相同 胖瘦会影响心脏的位置,相同投照角度下血管走行会有一定差异
2 冠状动脉狭窄的判断方法
目测直径法 通常使用,有经验的术者准确性很高 计算机密度测定法 相对耗时,治疗前为获得准确的病变情况方 使用 冠状动脉内超声面积测定法 是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最准确的 方法,但技术条件要求高,耗费资金大而不作常规
3.1 左主干
发自左冠状窦,横行向左走行绕过肺动脉后,走行于左心耳下到 达前室间沟 LM前方是肺动脉主干,后方是左心房的前壁,左上方是左心耳, 下方是左纤维三角和二尖瓣环的前内侧部分。 充分暴露左主干的最佳体位是前后位或浅右前斜位或浅左前斜位 ,一般角度不超过15度
3.2 左前降支及分支
LAD为左主干的延伸 近段在右前斜位15-30度暴露最清楚 左前斜位时,近段缩短,而中远段暴露较好 1、间隔支动脉(S1为化学消融目标动脉) 2、对角支动脉 3、右室前支(第一支又称左圆锥支) 4、左圆锥支
3.3 左回旋支及其分支
LCX从左主干呈直角发出,走行于左房室沟内,到达左室钝角缘时 开始分支,分支变异较大
左前斜位60度时,暴露最清楚 1、钝角缘支 2、左室前支 3、左室后支:房室结动脉起于此支 4、左房支:分前中后三只,前支称窦房结支 5、Kuger动脉(房间隔前支或心耳大吻合动脉):为重要的侧支循 环途径。
室壁运动定量分析方法
矩形法 辐射法 复合法
射血分数计算
容积计算法 EF=Vstroke/VED=(VED-VES)/VED 影像密度仪计算法 EF=(Vs-Vd)/(Vb-Vd)

认识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认识冠状动脉造影PPT课件
36
1、心律失常 2、急性心肌梗死 3、栓塞 4、死亡 5、造影剂反应 6、穿刺局部血管并发症 7、其他并发症:迷走神经反射
病或其他非心血管疾病、肿瘤或腹部大手术前需排 除冠心病 o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拟行化学消融术或外科流出 道疏通术前评估
28
o 预后评价:评价血管重建术后心脏功能 o 临床治疗转归与随访 o 科研工作评价:各种新技术及新产品的临床效果
评价
29
o 不明原因的发热、尚未控制的感染 o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o 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 o 肿瘤等疾病的终末期 o 严重出血性疾病或有活动性内脏出血 o 造影剂过敏 o 未经控制的甲状腺功能异常
6
7
第二阶段: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注射造影剂
8
第三阶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959年Sones利用特制的尖端呈弧形的造影导管, 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主动脉造影,无意 中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右冠状动脉内使其清晰显影
这一偶然事件开创了冠脉介入技术的新纪元
9
Mason Sones (摄于1982年)
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右心导管胸片,从此揭开了介 入心脏病学的序幕
1956年与他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4
Wemer Forssmann(摄于1970年)
5
第一阶段: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用猪尾导管采用主动脉根部造影,使左、右冠 状动脉同时显影;目前在特殊情况下临床上仍然应 用;其局限是造影剂不能充分充盈整个冠状动脉血 管树使之清晰显影
10
11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改进 了导管顶端形状、弧度和导管插入技术,结合经 皮股动脉穿刺技术(Seldinger法,1953年),使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得到广泛应用

《冠脉造影术》PPT课件

《冠脉造影术》PPT课件

蜘蛛位: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LCX体部、OM开口和体部
冠造常用穿刺部位
股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最常用〕
冠脉造影导管
套管连接末端 -连接造影导管,注射器或高压注射器 抗扭力段 -靠近套筒式连接末端,增强其抗折能力 管身 -导管的主体局部 头部近端 -用以支持造影导管的插入 头部远端 -造影导管头部最柔软的末端 侧孔 -使造影剂成团状显影效果,提高造影导管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注射造影剂时
血管及病变部位确实定 狭窄程度的测定 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冠状动脉血流分级
狭窄程度测定
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常选用5F造影导管,1F=0.33cm〕,通过电视密度法由计算机辅助测定参考血管直径、病变节段直径狭窄百分数和病变长度,推算面积狭窄百分数。
冠状动脉造影
定义
冠状动脉造影是利用造影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即左、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展的放射性影像学检查,属介入性诊断技术。
冠状动脉解剖学特点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1.左主干
12.圆锥支
2.前降支近段
13.右冠状动脉近段
3.前降支中段
14.右冠状动脉中段
禁忌症
冠造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LAO,RAO):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
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 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 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 右前斜+足位〔肝位〕: 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脏。

冠脉造影术完整PPT课件

冠脉造影术完整PPT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
投照体位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时,投照体位以图象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从图象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
位 脏 , 而 不 是 根 据 X 线 束 的 方 位 来 定 位 。
第45页/共147页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 位
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
心脏;
第47页/共147页
LCA LAO60°
第48页/共147页
LCA RAO30°
第49页/共147页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 前 斜 ( R A O ) 3 0 º+ 足 位 ( C a u ) 2 0 º( 肝 位 ) :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体部、钝缘支(OM) 开口和体部;
第18页/共147页
冠脉造影的必备条 件
• 人(患者、介入医生及护士); • 器械(穿刺针、血管鞘、导丝、造影导管及三
通加压注射器等); • 造影设备(造影机、心电和压力监测系统、工
作站等); • 造影剂(非离子型);
第19页/共147页
冠脉造影的适应症
• 已知或怀疑冠心病; • 稳定型心绞痛; • 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 • 血运重建后复发; • 非心脏手术; • 心脏瓣膜病;
Liujia第n15(页/共C147h页 ina)
国977年,Gruentzig等; • 第一次支架植入术:1986年3月 Puels等; • 美国每年的PCI(PTCA/stent)数量达50万例以上。
第16页/共147页

冠状动脉造影基础与图像解析PPT课件

冠状动脉造影基础与图像解析PPT课件

ppt精选版
15
经下肢导管 进入左冠导管
➢Judkins L
ppt精选版 ➢Amplatz
16
经下肢 进入右冠导管
➢Judkins R
➢Amplatz
ppt精选版
L1
17
各种导管弯曲和进入 冠脉情况
➢经桡动脉
➢CLS ™
➢Kiesz™ Left
➢Voda Left®
➢Kimny ™
➢Muta ™ Left
前水化 ➢ 血常规 ➢ 出凝血时间 ➢ 准备行PCI者,术前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 应用华法令者,术前用肝素代替 ➢ 签署知情同意书 ➢ 预留静脉管道
ppt精选版
10
常见并发症的分类
➢1.穿刺部位:严重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 腹膜后出血 ➢ ➢2.外周血管: 血管穿孔、夹层、血栓形成、栓塞 ➢ ➢3.与冠状动脉相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冠状动脉 ➢ 穿孔、急性心肌梗塞
ppt精选版
52
冠脉造影病变形态
➢向心性狭窄 ➢偏心性狭窄 ➢局限性狭窄 ➢管状狭窄 ➢弥漫性狭窄 ➢管腔不规则 ➢管腔闭塞 ➢钙化病变 ➢扭曲、成角 ➢开口病变 ➢分叉病变
狭窄长度小于10毫米 狭窄长度介于10~20毫米间 狭窄长度大于20毫米 狭窄程度小于50%的病变
点片状、条索状、管状
ppt精选版
➢沿途分支:对角支(一般为13支)、间隔支。
➢供血范围占左心室的4555%。
ppt精选版
25
左回旋支 (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
➢从左主干发出后沿左侧房室沟 下行至后十字交叉。
➢沿途分支:钝缘支、窦房结 支。
➢供血范围占左心室的1525%。左优势型时可达4050%。

冠状动脉造影识图 CCU

冠状动脉造影识图 CCU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学院
冠状动脉造影识图CCU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冠状动脉造影概述
03
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解读
04
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05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进展与展望
06
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实践经验分享
冠状动脉造影相关问题解答与答疑
07
环节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冠状动脉造影概述
定义与目的
适应症与读
正常图像解读
异常图像解读
常见病变类型及特点
04
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诊断冠心病
评估心肌缺血程度
指导治疗决策
05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进展与展望
技术创新与改进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6
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实践经验分享
实践经验总结
典型病例分析
07
冠状动脉造影相关问题解答与答疑 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24
10
冠状动脉解剖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分段标准
2020/11/24
11
CAG-RCA(均衡型)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2020/11/24
ⅪV Ⅳ
12
CAG-LCA(均衡型)








XIII



Ⅶ Ⅷ
XIII Ⅸ
Ⅻ Ⅹ
2020/11/24
13
冠状动脉分段(国内)
Branch) 左回旋支(LCX, Left Circumflex Branch )
➢右冠状动脉(RCA, Right Coronary Artery )
2020/11/24
9
15段法
Austen WG,Edwards JE,Frye RL,et al. A 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1975,51 (suppl): 5-40.
23
冠状动脉造影
2020/11/24
左前斜(LAO) 45º+ 头位(Cra) 20º
24
观察左主干开口、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和全程
左前斜(LAO) + 头位(Cra) 左肩
2020/11/24
25
冠状动脉造影
观察LAD中、远段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右肩位)
2020/11/24
膈面部分 ➢定义1. 该冠脉到达后十字交叉并发出后降支PDA ➢定义2. 该冠脉发出PDA并同时有大的左室后侧支PLV
比例: 85%右优势, 8%左优势, 7%均衡型
2020/11/24
16
左、右冠状动脉分布类型
2020/11/24
17
冠状动脉造影
2020/11/24
18
2020/11/24
19
2冠状动脉分段
➢左前降支动脉分段:
近段 (Ⅵ):左主干末端到第一间隔支或第一对角 支发出处
中段(Ⅶ):第一间隔支到左前降支转角处
远段(Ⅷ):左前降支转角处以下部分
➢回旋支动脉分段:
近段 (Ⅺ):开口部到第一钝缘支发出处
远段 (XIII): 第一钝缘支发出处到回旋支动脉
终末
2020/11/24
14
冠状动脉分段(国内)
冠状动脉造影识图
2020/11/24
CCU
1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2020/11/24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26
观察LAD中、远段
右前斜(RAO)+头位(Cra)(右肩位)
2020/11/24
27
观察LM、LAD、LCX开口、近端,LCX体部和 OM开口
后前位(AP)+ 足位(Cau)
2020/11/24
28
冠状动脉造影
2020/11/24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30-45º(肝位)
29
左前斜(LAO) 45º+ 足位(Cau) 45º(蜘蛛位)
2020/11/24
32
冠状动脉造影
2020/11/24
左前斜(LAO) 45º
33
右冠状动脉呈“C”型,观察RCA开口、起始部 至后降支;
左前斜(LAO) 45º
2020/11/24
34
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远端分 支及其开口情况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2020/11/24
21
冠脉造影常用体位
左冠状动脉:6个 RAO30°+CRA、Cau20 °;AP+ CRA、
CAU30 °;LAO45 ° + CRA、CAU20 ° ; 右冠状动脉:3个
LAO45°; RAO20°+CRA 20 ° ; RAO30°
2020/11/24
22
2020/11/24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1/24
4
冠状动脉解剖
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都是在左右 房室沟间走形。 左前降支在前室间沟走形 后降之在后室间沟走形
左前降支的远端:
60%终止于后室间沟下1/3
30%终止于前室间沟心尖部
10%终止于后室间沟中1/3——非常巨大,一旦近端闭 塞,导致后壁下壁心肌梗死。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全程、钝缘支 (OM) 全程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30-45º
(肝20位20/)11/24
30
冠状动脉造影
观察LM、LAD、LCX开口,LCX体部、OM开口和体部
左前斜(LAO) 45º+ 足位(Cau) 45º(蜘蛛位)
2020/11/24
31
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三分叉), LCX体部、钝缘支(OM)开口和体部
2020/11/24
5
2020/11/24
6
冠状动脉解剖 升主动脉
Valsalva窦
右冠开口 (94%)
左冠开口 (92%)
主动脉左瓣
主动脉后瓣 主动脉右瓣
2020/11/24
7
2020/11/24
8
冠状动脉解剖
1主要分支
➢左冠状动脉(LCA, Left Coronary Artery) 左主干(LM,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 左前降支(LAD, Left Anterior Decending
2冠状动脉分段 ➢ 右冠状动脉分段:
近段(Ⅰ):开口到右冠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 脉发出处或第一个弯曲部 中段 (Ⅱ):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到 锐缘支动脉发出处 远段(Ⅲ):锐缘支动脉到后室间沟止
2020/11/24
15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分布优势类型 表示由哪一侧冠状动脉供应室间隔的膈面和左室的
投照体位以图象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从图象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根据球管的位置。
2020/11/24
20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 正位: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其X线与正位垂
直 ➢ 左、右前斜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 ➢ 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 ➢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 ➢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 ➢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