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两篇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两篇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篇1) 在今日的数学课堂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
以下是对本次课程的全面评课稿。
1. 教学目标评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记忆公式,并在练习中应用自如,说明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2.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围绕圆锥体积的概念、公式推导及其应用展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其体积的计算方法,随后逐步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
整个教学内容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易于学生理解。
3. 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圆锥体积的计算过程。
同时,教师还设计了多种题型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互动与参与本节课中,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度较高。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5. 教学效果评价从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整体而言,教学效果显著。
6. 改进建议与措施尽管本次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具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引入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次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但仍需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范文(精选15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范文(精选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篇1教学目标: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学理念: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投影出示:(1)S = 10,h = 6 V = ?(2)r = 3,h = 10 V = ?(3)V = 9.42,h = 3 S = ?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
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
(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呢?三综合练习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圆锥体的体积》评课稿
《圆锥体的体积》评课稿
简介
本评课稿将对《圆锥体的体积》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
该课程
旨在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同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
几何思维。
课程内容分析
《圆锥体的体积》课程内容丰富,设计合理,涵盖了以下方面:
1. 圆锥体的定义和特征;
2. 推导圆锥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4. 练题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课程亮点
该课程的亮点如下:
1. 清晰的知识结构:课程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让学生能够逐步
理解圆锥体的定义、特征和计算公式。
2. 生动的教学方法: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3. 互动性强:课堂上设置了练题和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和研究效果。
学生反馈
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积极,他们普遍认为:
1. 课程内容有趣且实用,让他们能够将几何知识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
2. 教师讲解清晰,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难点和解决问题;
3.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观点和交流心得。
总结
《圆锥体的体积》课程通过清晰的知识结构、生动的教学方法
和互动性强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圆锥体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该课程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提高计算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注重实例演示和互动环节,以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必备8篇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必备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1听了李老师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李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到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
主要体现在柏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
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
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柏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实验目的,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
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
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本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许多:1、导入创设的情景,能极大激发同学的学习的欲望。
情景来源于生活,既同学活动可造房子,又与两位老师家孩子有关,同学爱好盎然。
其中的数学问题又与本节学课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2、导学问题精炼,适合同学放手开展活动,真正表达在做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
老师为每个组预备了学具,同学都能参加到试验中,印象深刻。
3、展示汇报阶段任然表达同学的主体地位。
操作完毕后,同学加以汇报,把试验过程和发觉交代的都很清晰,在这个环节同学还能引发更深层的思索,对老师板书进行质疑补充,充分表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如: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的引出。
接着老师自然而然的让同学又以观测圆柱圆锥的关系,比较他们的底面积和高。
这一环节同学对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公式的总结在试验和小练习之后,安排较为合理。
试验结束,同学发觉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后,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习看图填空,依据圆柱体积求圆锥体积,依据圆锥体积求圆柱体积,这样独特的设计,方便了更多的同学总结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5、练习形式多样,着重算法多样性的指导。
练习的安排,由易到难,先是独立列式计算,我来评评理,然后是直列式不计算,列式过程着重听取不同的方法,拓宽同学的思路。
再后来又涌现填空判断等练习,综合性较强,加上老师随口编出的练习将知识分数除法联系起来,融会贯穿,到此同学对本节知识得以较好的掌控。
提升练习为同学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建议:练习中再多创设一些独立练习的环节,给学困生一思索的空间,也方便老师考查同学当堂的掌控状况。
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2高启杰老师上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让我体味了高老师与六〔2〕班的小伙伴们的风采,让我获益颇多。
本节课的亮点:1.本节课有生活中实物〔垂线锤〕引入,让同学初步感知其体积的大小、用量杯测量体积的方法;再与不能用量杯的方法来测量生活中圆锥形屋顶的体积,产生冲突,引入探究圆锥体积,暴露同学的思维。
人教版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养成良好倾听习惯——人教版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听了范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作为一位年轻老师能够勇于参加这次教学活动,而且做了精心的准备已经不容易,能够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容易。
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四点成功之处,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情景的创设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圆柱体的体积和圆锥体的体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本课设计从回忆圆柱体的特征和圆锥体的特征开始,让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里提取与本课相关的信息,为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并将圆柱体形状的一筒沙慢慢倒在桌上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学生通过这一现象,自然地会把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
极具情趣的教学情景再加上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对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范教师没有拘泥于课本和传统的做法。
只给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操作,而是给学生一个圆锥和几个不同的圆柱,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协作,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有效活动,得出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和等底不等高四种不同的情形,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清楚地认识圆锥和圆柱的关系。
使圆锥的体积计算自然地与圆柱体积的计算联系起来。
为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做好了铺垫。
课堂中教师善于挖掘知识本身的智力因素,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小组合作学习。
当他们自主地用高与底面同或不同的圆锥和圆柱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时,自然地引发了不同结论的争论,此时学生产生了要进一步操作验证的内在需求,教师及时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增强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能力和对多余信息的判断能力。
不难看出,学生学得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肯定——否定——肯定”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篇1)当我们深入探讨圆锥的体积这一课题时,不禁让人思考:如何以直观而深刻的方式理解这一几何概念?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讨如何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把握核心,启迪思维,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圆锥体积的教学重点。
体积是描述三维空间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物理量,对于圆锥这一特殊几何体,其体积公式 V = (1/3)πr²h 的理解与应用是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论推导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这一公式的内涵和应用。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用一些经典名言或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思维的启迪,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最后,我们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圆锥体积的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圆锥的体积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我们应该以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圆锥体积的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篇2)当我们深入探讨圆锥的体积这一课题时,不禁让人思考:如何以直观而深刻的方式理解这一几何概念?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讨如何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把握核心,启迪思维,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圆锥的体积》评课稿篇1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范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
如学生削铅笔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从削的过程中体验到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再如动手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
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3、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不仅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篇2一、本节课的主要优点:1、从实际出发,课始教师出示一个圆锥的蛋筒2元/个,一个圆柱的冰淇淋5元/个,要求学生猜测哪种冰淇淋更实惠?这样创设学生生活中经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引入,难点的突破作好了铺垫。
2、在难点的突破上,通过猜测,引处疑问,带着疑问去实验验证,通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水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体积评课稿
圆锥体积评课稿人教版圆锥体积评课稿(精选5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圆锥体积评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锥体积评课稿1在《圆锥的体积》在教学中一般都安排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圆锥的体积和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如何使学生想到需要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进行比较,二是如何使学生理解实验误差的合理性,并认同实验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需要直面上述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实际需要,自然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一、联系已有经验,引出等底等高如何使学生想到需要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进行比较呢?不少教师的做法是趋于两个极端的。
一种做法是直接告诉学生拿出一个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通过实验发现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
另一种做法是,在实验材料上大做文章,给学生提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也不等高和等底等高等多种不同关系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背景下探索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前一种做法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因而被我们所摈弃。
后一种做法营造了自主探究的氛围,学生需要通过真正的探索才能发现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但是这一方法的明显不足在于:其一,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和立体图形体积公式推导的经验被忽略了;其二,虽然圆锥和圆柱并不等底等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不存在相应的关系。
客观上,任何一个圆锥和圆柱的体积都存在一定的关系,虽然教师会有意识地多安排几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但是学生仍然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通过比较才能将目光锁定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上。
加之实验误差的客观存在,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关系的认识。
在实际教学时,我采取的策略是偏向接受式学习的,但十分注意使学生的接受有意义。
师: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可以怎样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呢?生1:我想把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了。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3篇合集)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3篇合集)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篇1)首先,本次课程的目标明确,即通过具体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采用了直观教学的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其次,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记录数据和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这种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采用了生动有趣的语言,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
同时,教师还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本次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实验环节中,由于部分学生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影响了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在课堂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总的来说,本次课程达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今天的课程《圆锥的体积》让我印象深刻。
这堂课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采取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发现圆锥体积的奥秘。
一开始,教师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圆锥的体积是如此计算的?”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圆锥体积的好奇心。
接着,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积。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师还引入了一些有趣的实验。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13篇)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13篇)《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精选13篇)《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篇1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部分,复习圆锥的特征和圆柱的体积=底面积_高。
反思:复习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第二部分,便于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大胆猜测,能否把体积计算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呢?学生猜测之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同桌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交流。
再进行第二次实验,同桌交换圆柱或圆锥倒进沙子之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两次实验的结论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的讨论,师生归纳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并强调V=3SH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紧接着让学生两次动手实验,亲自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出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否则这个结论不成立。
全课反思:英国教育家思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放手让他们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看着孩子们听到老师的称赞,他们那开心的笑脸,我想:只有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做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得当,合作愉快时,那我们就真正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还有谁不想学习数学这门有意义的课程呢?《圆锥的体积》评课稿范文篇2听了李老师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李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到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圆锥的体积》现场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现场评课稿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X,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来评课。
本次评课的主题是《圆锥的体积》。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圆锥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上。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师采用了导入、讲解、实例演练和巩固拓展等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和举例的方式导入了本节课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
接着,教师对圆锥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教师通过引用具体的实例,生动地解释了圆锥的特点和形状。
通过讲解,学生们对圆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然后,教师通过实例演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际操作。
教师选取了几个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逐步计算圆锥的体积。
通过实例演练,学生们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巩固拓展。
通过总结,学生们能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通过巩固拓展,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设计合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
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并且能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完毕,谢谢大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最新资料推荐…………………………………………………圆锥的认识评课稿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着数学问题。
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认知“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在课堂练习教学中,有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自制的圆锥体等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2、能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
”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一起测量圆锥的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
最后还让学生测量自制圆锥的高,并根据本课教学实际,写一篇数学日记,对本课作以总结。
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自己有以下几点思考:1、在教学目标上的完成来看,更应加强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的理解。
本节课重点并不单单是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让学生死记硬背圆锥的特征。
更应加强圆锥在几何图形里的意义和作用。
因为,圆锥作为几何图形的重要图形。
所以本节课该让学生明白圆锥是怎么产生的,它的特征,以及在生活中应用。
2、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记住圆锥的特征,并会测量圆锥的高,知道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圆和一个扇形。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方式上更应增强学生的数学感悟。
如可以动手操作,记可以理解圆锥的认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否则在课堂上成了极个别学生的表演台了,更使得大部分学生觉的枯燥乏味。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集锦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体积的评课稿1听了李老师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李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到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
主要体现在柏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
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
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柏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实验目的,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
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好这部分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接下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上好《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的内容在本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借助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上来, 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林雅静老师带来的《圆锥的体积》一课主要体现了如下的特点:1、在新知与旧识之间架起桥梁林老师充分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大胆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习方法的借鉴,不仅使本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有价值的线索。
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先让他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跟谁有关系,应该怎样计算?并尝试引导学生把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的体积联系起来,抓住两者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作了很好的铺垫。
2、鼓励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课标(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在教学中,林老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则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 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出现了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结论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
学生主动经历了观察、发现、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能达到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圆锥的体积评课稿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评课稿圆锥的体积
评课稿
《圆锥的体积》评课稿
听了柏老师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收获很多,柏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到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合理平台。
主要体现在柏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
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
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柏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
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二是做用装满小米的圆柱在空圆锥中倒的实验;三是特别设计了一组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倒米实验,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
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实验要求,并且提出实验目的,以实验目的为主线,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有眼睛观察,动脑筋思考,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探索出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公式计算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
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合作者、发现者,并且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环节的衔接和时间的分配有些不恰当,教学方法没有多样化,欠缺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