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棍棒之下出逆子有感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https://img.taocdn.com/s3/m/d712474ac77da26924c5b0cf.png)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棍棒之下出逆子有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棍棒之下出逆子有感本文节选自《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说的是两兄弟从小生活在父亲暴力的阴影下,使得他们身心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两兄弟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细数我们生活中,也能找出几个越打越叛逆的例子。
人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在这位父亲这里,却成了“逆子〞。
文中写到,打骂孩子等于在孩子心中制造了一座能量极大的火山,只等着有一天喷发。
就拿杨杰来说,还不到能够抗争的年龄就跃跃欲试地开始了他的反叛。
15岁那年,在一次父亲打母亲时,杨杰冲上去对父亲大打出手,父亲一开始没反响过来,愣了愣,等他明白怎么回事时,便怒不可遏。
他这一生可能设想过许多事情的开展,唯独没有想到亲生儿子打他。
他喊:老天爷,你竟敢打你老子?你再打一下看看?他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好似要重新验证似的把脑袋伸到儿子的面前,叫儿子打。
结果,杨杰又是一拳。
这一拳把老爹打糊涂了,也气糊涂了。
他嚷着他不活了,用头撞墙,要喝毒药……等等鲜明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棍棒底下出孝子〞又是什么?难道是爱吗?不!绝不是!种种不是,重重苦难,那么多被“爱〞扼杀的心灵,那么多被“爱〞摧残而改变的命运,谁来拯救?如何拯救!他们的心灵似乎被爱埋没,他们的灵魂被爱吞噬了!那真的是爱吗?再次令我思考: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爱?不,是自以为是的爱!文中还引用了国外的儿童教育专家从十八个方面讲了孩子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对应性影响,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挖苦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上面是从负面影响说的。
下面说的是正面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谢;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成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老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平安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03e49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a.png)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
通过作者的描述和揭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孩子幸福的关注。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以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孩子幸福被剥夺的现象。
通过主人公小明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他在父母忙于工作的同时感到孤独无助,对待学习和生活的热情逐渐消磨,最终迷失了自己。
他的遭遇和经历,反映出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爱的缺失、教育方式的问题以及对孩子的安全和心理健康的忽视。
书中揭示出现代社会家庭关爱的匮乏。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却越来越少。
孩子们被送去早教班、兴趣班,整日与陌生人接触,缺少家庭温暖的陪伴和关怀。
父母们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起居,造成孩子处于一个很大程度上的孤独和无助之中。
他们在外面履行工作和社交职责,但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关注和陪伴。
这种现象揭示了当代家庭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的困境。
此外,现代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孩子幸福被剥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书中,小明的父母为了追求所谓的优质教育,将小明置于繁重的学业和考试压力之下。
他们不顾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迫使他在学业上不断超负荷,目标只是为了拿到好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变得消沉和压抑。
他对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逐渐消失,最终导致了他的迷失和孤独。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对于孩子安全和心理健康的忽视。
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积累导致了孩子面临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网络世界中的欺凌和沉迷问题。
小明在网络上遭到欺负和辱骂,因此对网络世界感到恐惧和厌恶,加剧了他的孤独感和心理障碍。
同时,他的父母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这种缺乏关爱和对孩子需求的理解,使得小明无处可讲,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痛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教师读后感6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教师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a9ed110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6.png)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教师读后感6篇自古以来书中自有黄金屋,大家读完一本书后,编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深化人们对名著学问的理解,以下是我细心为您引荐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华蜜老师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谁拿走了孩子的华蜜老师读后感1自从走进李跃儿教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华蜜》,就有那种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剧烈愿望。
但每读完一篇,却又不得不停下阅读的步伐,因为有太多的感促和联想,让我去深刻反思和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
特殊是李教师在“巴学园”中给孩子们上美术课的那些章节,更让我对美术课中“缔造实力不能教,只能造就”有了全新的相识;还有就是在如何对待和劝服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学到了有效的方法。
“缔造实力每个人天生俱有,我们做的只不过让这种实力展露出来罢了。
”当我们意识李教师提出的这个观点,就不会在美术课上一味地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的示范去绘画,也不会一味地去指责学生“怎么画得这么难看?”、“你画的怎么一点也不像呀”?作为美术老师,须要的是要为孩子供应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可以让孩子们放飞想象,放飞思维”;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要“给无助的心灵带来盼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气,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
读到这,我不禁想起我给学生上的那节美术观赏课:《国内外闻名建筑》。
课中,我把巴黎的凯旋门、悉尼的歌剧院、英国的国会大厦、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把这些尚未有条件走出国门的同学们带到了世界各国的闻名建筑中,仿佛是环球了一周世界,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增长了不少学问。
他们知道了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条件,影响着当代建筑物的风格,所以才有了帝国风格建筑、希腊复兴建筑、歌特式建筑等不朽之作。
之后,我让同学们围绕“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绽开了剧烈的探讨。
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调动了同学们的踊跃思索和参加,他们不断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埃菲尔铁塔建成114年后的今日,它早已不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却照旧那么吸引人?为什么比萨斜塔不会倒塌?悉尼歌剧院的构造特点能使歌颂水平更加精彩吗?……我不敢说,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很大收获,但我敢确定,他们不仅知道了:除了我们中国的长城、故宫,在其他国家里也有更多气场浑厚、庄重宏伟的建筑。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debaa4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b.png)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
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
她写道:“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
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
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
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
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心得体会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8800d6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e.png)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心得体会《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主人公孩子的遭遇,展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人性、家庭、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深思。
影片以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小明的成长经历。
小明是一个温文尔雅、活泼聪明的孩子,但他却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幸福。
一方面,小明的父母缺乏陪伴和关爱,他们忙于追求物质生活,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另一方面,小明的学校教育也存在问题,教育机构把过多的焦点放在应试教育上,忽视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
同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如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的冷漠等,也对小明产生了不良影响。
影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深入揭示了这些问题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小明在与同龄孩子相处时遭受欺凌和排斥,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而他的父母虽然对他有着爱,但由于忙碌的工作和社交生活,无法给予他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作为父母,他们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但他们却把孩子置于次要位置,而不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这种家庭状况给小明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心理负担。
影片通过小明的遭遇,向观众传递了深刻的社会警示。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家长为了追求物质生活,把孩子的教育抛之脑后。
影片中的情节揭示了这一社会现象的严重性,迫使人们反思并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影片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家庭环境。
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有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
除了家庭教育,影片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批判和反思。
现行的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注重知识灌输和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影片中,小明的学校教育把太多的焦点放在应试教育上,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这种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只会培养出机械学习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影片借小明的遭遇,呼吁社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695d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6d.png)
我读完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小说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悟。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作者写的是一个父母离婚后,孩子成为争夺抚养权的对象,但却被忽视了幸福感的故事。
小说以一个女孩为主人公,在离婚后被母亲独自抚养,却在身心上受到了不小的伤害。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因抚养权而引发的多次争吵和不良影响,使得她的曾经幸福的童年变成了无比痛苦的记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通透的道出了当今离婚家庭中抚养权争夺对孩子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人们在争夺抚养权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对自己幸福的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父母的离婚是他们之间的事情,与孩子无关。
在离婚后,应该为孩子们的未来和成长发展着想,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阅读这本小说还让我明白,离婚父母对孩子是有责任的。
如果离婚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照顾和爱护,那么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离婚后的父母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努力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
另外,这个故事也让我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从孩子的真实情况出发,而非单纯从父母的观点出发。
每个孩子都是有个性的,以及自己的个人需求和情感需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倾听孩子的话语,关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爱和关爱,成为孩子真正的陪伴者。
总体而言,这本小说帮助我更好的认识离婚和孩子成长的问题。
它让我意识到,在不断地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家庭观念、教育观念是不能被忽视的。
我深深感受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把握好家庭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孩子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8a4ef471a37f111f0855bc2.png)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通用5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收获颇丰,作者李跃儿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经验,用一个个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长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们又该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过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
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
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
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在李老师的故事中,有一个“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个男孩,主犯杨杰和大弟、二弟以及他们的父亲都被判刑,这是一个悲剧的家庭,原本杨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由于父亲暴烈的脾气,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是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变。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还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
”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d1e4f5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b.png)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引起了我对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深刻反思。
作者李跃儿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现代教育体制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对孩子的幸福成长至关重要的细节。
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往往是我们作为家长、老师在日常教育中容易忽视的。
而这些小事情,恰恰可能是影响孩子幸福感和成长的关键因素。
书中的故事让我意识到,孩子的幸福并不仅仅来源于物质和环境的满足,更多的是来源于我们的关爱、理解和尊重。
书中提到的“教育者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观点,让我深感震撼。
很多时候,我们出于对孩子的期望和担忧,会在不经意间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快乐。
我们过于强调成绩、过于关注未来,却忽略了孩子当下的感受和需求。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厌学、逆反等负面情绪。
同时,书中也给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如何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如何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等等。
这些方法和建议,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我开始更加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这样的改变,不仅让我与孩子的关系更加和谐,也让孩子更加自信和快乐。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教育者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自身具备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智慧时,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因此,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家长和教育者。
总之,《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目的。
它让我意识到,孩子的幸福和成长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爱孩子时,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成长。
这是一本值得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认真阅读的书。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d55d7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8.png)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读后感能够激发读者对书籍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中内容的赞美或批评,更要展示自己的自立思考和见解,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92de986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9.png)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有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本书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的摸索,教学经验的结晶。
本书是一本关于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关于“人性教育”的个案。
翻开本书,我有种莫名的激动与害怕,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会不会是拿走孩子幸福的那个人?看完此书,让我感触颇多,李跃儿老师用二十二年教学经验告诉我,如何让学生幸福,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李老师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思维。
我被此书一个个案例深深吸引,被作者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缺少教学经验,自己认为每天兢兢业业工作,对得起教师这份工作,但是看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感觉到,自己离一名好教师还很远,回想这几年的教育工作,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书匠,只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对教育教学的投入空有热情,缺少经验与方法。
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同时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都是好的教育方法。
教育没有大事,教育是把每一件小事串联在一起,时间长了就是大事。
作为青年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会“意气用事”脾气有时难以控制,虽然目的是关心学生,但是有时过于急于求成,反而起到了不好的作用,本书二十二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面对孩子是我们要多一份关心,多一点责任,少一点任性,少一点责备。
李跃儿老师用经验告诉我,教育充满“爱”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要细心的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灵还很脆弱,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表明看是关心孩子成绩,帮助孩子辅导,加大孩子的作业量,或者过多的进行单独辅导,把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辅导,剥夺了孩子在学校仅有的一点点,课余时间。
让孩子感受不到,学校带给孩子的幸福。
教师应该在布置作业上做到精简,抓住重点,突出主体。
让学生喜爱学习,喜欢上学。
真正热爱学校,而不是嘴上说说的空话。
老师要用心去呵护学生,走进孩子的心灵,把握孩子的成长节点,走进孩子的世界。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a348b325727a5e9856a6183.png)
家长,手下留情!——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一年以前,当我因女儿的逆反期教育问题请教她的幼儿园老师时,她向我推荐了李跃儿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首先吸引我想一睹为快的是它的书名,可能对很多家长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应是类似《谁拿走了哈佛第一名》这样的书。
但对读过较多教育专著的我来说,第一感觉就是这应该是一本比较优秀的有关教育孩子的专著。
看到书名,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爱他还来不及呢,谁还去拿走他的幸福呢?”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吗?先来看看本书中的几个小主人公吧!(一)不会笑的王欢李跃儿第一眼中的王欢是个瘦弱与敏感的孩子,闪着刺目光亮的眼睛让他看上去像一个被吓坏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
他的爸爸对李跃儿说他儿子不会笑。
进班一个多月他竟然真的从没笑过无论问他任何话,他只会目视前方,没有反应。
我们要问:小王欢幸福吗?(二)无法上学的天才宋子然宋子然小的时候特别优秀,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天才的资质,所以家长对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一下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每个周末大人孩子就上午这个班下午那个班,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的满城奔波。
但后来所有的班都放弃了,而且小子然竟然发展到了躺在被窝里发抖,不敢见人的程度,直至无法上学,只好呆在家里。
本是天才的小子然幸福吗?(三)7岁的富家“小偷”这个男孩家里有百货店,生活很富足,吃穿无忧。
但有一天,他妈妈发现他在偷店里的钱,于是将他打了一顿。
可是,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狂偷不止了。
偷了钱干什么呢?乱花一通,见什么买什么,买来也不珍惜,扔得到处都是,要么胡乱送人,要么扔进垃圾桶。
他的妈妈甚至这样要求他,说: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行不行?还是不行。
家长就打,用火烧他的手,还是照偷不误。
我们能说这个孩子幸福吗?这几个小主人公的处境告诉我们:他们不幸福!另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孩子压力很大,越来越苦。
虽然物质生活比上代人丰富,但童年并不幸福。
可以说,没有人愿意拿走孩子们的幸福!然而,孩子们的幸福确实被拿走了,或者正在被拿走。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09146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73.png)
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当我打开这本书,就欲罢不能地读了起来,吸引我的,并不是因为书中的教育理论多么得高深,而是书中一个个真实而又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我的心灵也在震荡着,那个就像睡着了一样的“杨一凡”,棍棒底下的逆子“杨杰”以及那个拥有超高智商却逃学的“宋子然”等等,他们的故事让我不禁想问一句:教育怎么会变成这样?教育怎么就成了“毒药”了呢?教育为何会扭曲了孩子的人性,剥脱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呢?李悦儿在书中提道:“在培养孩子方面,即懂教育又有责任心的家长特别容易成功,不懂教育有没责任心的家长也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怕的家长是那种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同样教育之所以变成“毒药”也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或一种观念所导致的,其原因应该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教师等多个方面。
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的确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成才”的盲目追求,再加上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最终使我们的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
读了这本书,我更深切的感受到: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教师、家长和环境的影响,万一有了差错,我们如何负责得起孩子的一生呢?教育是一件伟大而有意义的事情,它融于点滴,潜移默化,贵在坚持和付出,更需要教师的冷静和睿智。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对任何教育理念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着手教育,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从小就乐于表达,喜欢探究。
面对家长,不能盲目地迎合他们的需求,而应让家长了解科学的育儿理念,让家长也能“明辨是非”,不要受不良教育思想的误导。
教育不应该成为“毒药”、“苦药”,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对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让孩子“愿意学”并“乐于学”而不是“死读书”、“苦读书”。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2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39b48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b.png)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作者兼心理学家阿姆尔奇·布伦恩纳的一本家长教育书籍,通过揭示父母对孩子幸福的影响以及一些常见的家庭问题,向读者呈现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教育方式。
读完这本书,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作者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和心理学理论,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幸福不是单纯来自外部的物质条件,而是与孩子的内心状态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幸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作者提到的“超级监护主义”现象,即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一切行为和决策,让我意识到我在某些方面过于过分爱护和保护孩子,以至于他们无法真正独立和成长。
而且,我也发现自己在一些时候过于焦虑和担忧孩子的未来,给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在书中,作者还谈到了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他说,父母对自身情绪的管理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幸福感,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孩子,提供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此外,作者还提及了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
他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幸福感的关键。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爱与关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对孩子教育的一些误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指导。
我明白了父母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物质和保护,还包括引导孩子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有所认知,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也明白了,作为父母,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需要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提供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对其他家庭和孩子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深刻认识到,孩子的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父母多方位的关注和努力,而不只是单纯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心得体会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d5938e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1.png)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心得体会《谁拿走了孩子幸福》这部小说是作者方方创作的作品,主要叙述了一个现代家庭中,因为父亲的事业成功而失去幸福。
小说通过对父母亲的家庭关系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进行描写,深入挖掘了现代社会中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思考和体会。
首先,这本书通过真实的家庭故事,展现了现代家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事业和财富,父母经常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在小说中,父亲作为家庭的支柱,为了追求事业和金钱,几乎忽视了对家庭和孩子的关心和陪伴。
而母亲则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怀和教育,日渐疏离家庭,甚至迷失自我。
其次,这本书揭示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和导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的变迁,这种影响逐渐弱化。
在小说中,父母亲的忽视和疏离使孩子对家庭和亲情产生了怀疑和疑惑,对人生有了迷茫和困惑。
父母亲的冷漠让孩子无法获得关爱和安全感,不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这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未来的父母,应该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温暖和关爱的成长环境。
再者,这本书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事业追求的过度。
在小说中,父亲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变得对家庭冷漠和疏离。
而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
现代社会对于事业的追求往往触发了人们对于物质和金钱的无尽欲望,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财富,放弃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这种追求对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损害。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审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给予家庭更多的关怀和重视。
最后,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家庭与幸福的真谛。
幸福并不取决于金钱或者事业的成功,而是取决于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3a43a5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a.png)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部由顾小白所著的小说,这本小说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和思考。
这是一部以现实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述一位童年时过逝的母亲对女儿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变迁和人们心灵空虚的问题。
看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现实中孩子们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故事中,女主角小薇从小失去了父母,她的快乐和幸福全都在母亲的呵护下度过。
然而,在女主角14岁那年,母亲突然去世,小薇的人生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尽管她被送到了一个亲戚家,但这个家庭对她的关心和爱护远远不及她母亲的呵护。
这样的变故让小薇心灵受到创伤,从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女。
她孤独地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没有人理解她的内心世界,也没有人关注她的情感需求。
她感到自己的幸福被谁拿走了,而且她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回来。
小薇的遭遇并不是一个个案,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因为工作忙碌、收入压力大等原因,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庭中感到孤独、焦虑和无助。
他们不再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的幸福感被拿走了。
这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这本小说让我反思起自己的亲子关系。
作为一个家长,我更应该关注和培养孩子的情感需求,陪伴他们的成长。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孩子面对挫折和痛苦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支持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此外,这本小说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灵空虚的问题。
年轻人往往面临着种种社会压力,他们感到无所归属,缺乏情感的寄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通过追求物质享受和世俗的价值观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然而,这种方式只能暂时让他们忘记孤独和无助,却不能真正给予他们幸福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c8be808762caaedd33d442.png)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暑假,去图书馆少儿部给将要进入一年级的儿子办了个借书证,顺便在成人部也给自己办理了借书证。
在挑书的时候就被猩红的封皮吸引了,再是对书目《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所怀疑,一直觉得现在的孩子已经幸福的不得了,一路看下来,却觉得这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这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好老师。
作者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不同的实例:生动有趣的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叙述、分析、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把我吸引进去,因为自己教了十几年书,当了六年的母亲,还真的从来没有想过“孩子在我身边幸福吗?”这个问题。
书中的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地拨动了我的心弦。
书中讲到有个叫杨一帆的小朋友比较的内向,从小在爷爷奶奶的事事包办中成长起来,在李老师的画画班学习,一开始画笔都不肯握一下,经过一个阶段老师、同伴的接触,李老师对她的细心教育,有一天竟能主动想到送老师礼物:一个自己从海边捡来的特别的海贝。
但她在给老师的时候是一副非常严肃的表情,还把礼物掉在了地上,李老师拿起海贝,用拇指和食指举着,问她:送给老师的?她脸上毫无表情,连个微笑也没有。
她妈妈急了,在后面推她:快说呀,早晨给老师准备的话怎么不说了?就见孩子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紧张,快要哭了的样子……在成人的意识里,送礼时候一定要表白几句。
孩子送你礼物完全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她唯一的目的就为了把这个礼物送到你的手里,为了让你像她一样为拥有这个美丽的东西而高兴。
我能感悟到孩子内心的这种美好,心里热乎乎的。
我说:杨一帆,你这个礼物老师非常非常喜欢,谢谢你。
说着,我便在小海贝上亲了一下。
孩子这才如释重负,长吁了一口气,但是脸上仍然没有表情,背着画夹走向自己的座位。
……相似的事件在我的教育工作中也是经常发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fa8800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2.png)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走进孩子内心,给予真正的幸福——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在今天的这个飞速发展时代,家长们都越来越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好像越来越在意孩子们心里的想法,但是家长们真的懂孩子吗,真的知道孩子的幸福源泉是什么吗?在最近的北京冬奥比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一举拿下项目中的金牌,成为该项目的历史第一。
在对谷爱凌妈妈的采访中,她提到,自己会严格要求孩子,也会让孩子每天睡够10个小时。
很多自诩知识分子的家长们还是在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去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压迫,可是我们得知道,孩子和父母是互相成就的,只有双向的幸福才会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这本书中我看见很多家长急功近利地将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样子,他们表示自己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如他们意,为什么孩子变得像另外一个人了。
父母脸上没有幸福的笑容,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之中,孩子也变得不像孩子,孩子身上应有的快乐、天真和活泼像是被淹没了,没有人去捞它,可能永远也无法恢复了。
所以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不言而喻.....以前一直知道这种矫枉过正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似乎并没有深层次的去思考过,这种“幸福”的怪圈以过度的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摧残着孩子。
像李跃儿老师文中提到的那样,上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单是人类,也是许多动物的本能与义务,但是这种教育应该有个限度,不能因为教育过度而剥夺了人的自然属性,也不能因为教育下一代而全部剥夺了上一代所有的时间、精力与幸福。
上一代人永远为下一代人忙碌,下一代人与上一代人一道忙碌,人生全部的意义全成了为下一代而生存。
世上很难找到不爱孩子的父母,为孩子无条件付出,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孩子为什么不幸福?但是家长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你们有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去关注孩子的心灵呢?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创造了孩子,孩子就得唯命是从。
也许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不是这样想的,但是他们又确实是这么做的,我们拼命地想教育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8efbb5e53a580216fcfecd.png)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读了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感触颇多.我知道是教育者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在我痛下决心要把幸福还给孩子的时候,我又在问自己,我真的能做到吗?几年前,我们都了解过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那时你是否有关类似的决心,期盼着自己的赏识能催开孩子幸福成功的花蕾,可是现如今谁又是赏识教育的拥趸,谁又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守赏识的信念?再后来,又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理念、教育名词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就在这些理念的"轰炸"下过着反思自己、责备自己的生活.您不觉得这些教育理念就如同药房里出售的营养药剂吗?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营养不良式的教育,我们要给自己的教育方式加"钙"加"锌".其实我们的教育里最缺少的微量元素就是"坚持自己的爱"! 我们不是没有爱,可是我们的爱被分崩瓦解了.在现实生活当中, 我们不能做"墙头草",随风倒;也不能邯郸学步,迷失自我.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爱.每个人都有爱孩子,爱学生的方式.在不断地学习之后,我们汲取了很多新鲜的元素注入了自己的爱.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信奉"严师出高徒";在没有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愿意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揣摩学生的心理,去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教育之路十载左右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学生毕竟是个孩子,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儿女也蹒跚学步, 当他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探索世界的时候,我既急于自己无法给予孩子更多时间的照顾,又期盼于孩子的老师能带给他幸福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身份,难道我不是一样生活在别人的期盼当中吗?可是期盼不能代替实际的爱.我们也不能在期盼中忘记自己的职责, 因为我们都必须做好"母亲".书中有个孩子叫马月,有人认为李茂璞与她有些类似,我觉得不然.在没有遇到李圣珍老师之前,马月遭受了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侮辱,使得她一次一次走向深渊.可是李茂璞不是这样, 他虽然没遇到像李圣珍老师一样能做到像上帝一样爱孩子的老师, 但他也没有遇到那毁了所有孩子的恶魔老师.我觉得李茂璞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孩子的好与不好,与其家长的做法是息息相关的.李茂璞的奶奶很负责,她在以祖辈的身份尽着母亲应尽的责任.虽然他的父母找到了很好的理由告诉我们"工作很忙",但是他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让孩子过上了"亲生后母"式的生活,他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应得到的全面的教育和爱抚.因为我从李茂璞的奶奶那里得知李茂璞从几个月大的时候就经常是被送到别人那里寄养着,几乎就是张家三天,李家四天的状态.你试想一下,一个小孩子被寄养在别人家里时,他会得到怎样的教育,无非就是"别饿着, 别出事"就行.可是孩子在出生后的前三年是学习能力突飞猛进的三年,我们不能忘记"三岁看大"的古训.其实当今社会又有几个孩子能如愿以偿地生活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呢?年轻的父母们又有几个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呢?又有几人了解了教育关键期、促进了孩子的发展呢?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做得很好吗?不然.经常有人告诉我,要像爱自己孩子那样爱学生.可是反过来, 我又多么希望能像爱学生那样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其他的家长, 我又多么希望他们能像对待工作那样认真负责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时间的匮乏?是时代的脚步? 是社会的制度?还是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但又无奈地退出翻来覆去地想,孩子的幸福就是父母的爱和别人的理解.作为老师我们无法给学生父母般的爱,但我们可以尊重孩子,让他们体验获取智慧,获得尊严与理解的喜悦.嗨,我们为何要为孩子失去幸福唱挽歌,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去追求幸福.告诉孩子,幸福就在不远处等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棍棒之下出逆子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棍棒之下出逆子有感
本文节选自《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说的是两兄弟从小生活在父亲暴力的阴影下,使得他们身心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两兄弟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细数我们生活中,也能找出几个越打越叛逆的例子。
人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在这位父亲这里,却成了“逆子”。
文中写到,打骂孩子等于在孩子心中制造了一座能量极大的火山,只等着有一天喷发。
就拿杨杰来说,还不到能够抗争的年龄就跃跃欲试地开始了他的反叛。
15岁那年,在一次父亲打母亲时,杨杰冲上去对父亲大打出手,父亲一开始没反应过来,愣了愣,等他明白怎么
回事时,便怒不可遏。
他这一生可能设想过许多事情的发展,唯独没有想到亲生儿子打他。
他喊:老天爷,你竟敢打你老子?你再打一下看看?他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好像要重新验证似的把脑袋伸到儿子的面前,叫儿子打。
结果,杨杰又是一拳。
这一拳把老爹打糊涂了,也气糊涂了。
他嚷着他不活了,用头撞墙,要喝毒药……等等鲜明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棍棒底下出孝子”又是什么?难道是爱吗?不!绝不是!种种不是,重重苦难,那么多被“爱”扼杀的心灵,那么多被“爱”摧残而改变的命运,谁来拯救?如何拯救!他们的心灵似乎被爱埋没,他们的灵魂被爱吞噬了!那真的是爱吗?再次令我思考: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爱?不,是自以为是的爱!
文中还引用了国外的儿童教育专家从十八个方面讲了孩子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对应性影响,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上面是从负面影响说的。
下面说的是正面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棍棒之下出孝子。
”这是自古流下的名言,可是,名言也未必都是正确的。
很早就看到过关于“暴力遗传”的说法,其实哪里是基因的关系,根本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
倘若孩子从小生长在暴力的环境中,他的人格不受影响才怪呢。
心理学家指出:杀人犯大多都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里长大的。
人们可以从这样的环境里分离出上万条恶因,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爱的缺失。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不要对他使用暴力。
试问谁没有犯错的时候?哪个孩子可以不淘气长大的?好好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嘛,总好过骂他、打他,因为小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我们作为大人是绝对不可以随意去践踏。
老天爷,老子,暴力,毒药,影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