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为人父母,是否称职,是否成功,在教育孩子这一条上,就能非常直观的展现出。
因为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作用于孩子一生。
说实话,对很多家长说,教育孩子,真的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现在的家长每天过得累啊,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做饭,甚至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到半夜12点,还要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照顾的可能还不止一个孩子,相信这是不少家长的心里话。
过于宠爱孩子,又怕被人说成溺爱;严苛一点的教育,又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跟自己沟通,被人说虐待。
但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尤其是即将步入青春期10多岁的孩子,在没有想到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不得已选择了严打和严骂,进而还有语言性的侮辱。
这种方式不得不承认,应用简单、见效快,能快速地让孩子屈服于你的权威之下。
这种方式相当于在家庭教育中下了一剂猛药,见效虽快,但却后患无穷。
但是某些家长自持棍棒之下出孝子这道免死金牌,作为可以随时打骂孩子的资本,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犯错误,还是孩子在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的焦虑、孤僻、寻求独立和尊重,统统视为孩子的叛逆和不孝,棍棒随之而。
本是古人流传的一句育儿经典,现在却被某些家长断取义。
而棍棒之下出孝子,这还真的跟古代教育的实际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强调一点,是古代。
经过小编对资料的查询,发现棍棒之下出孝子于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有关,这句话一定意义上取自于韩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古人呢,为了读起方便,不那么绕口,易于理解,就对前半句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引申为我们现在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而原句中的这个慈,也并非是慈祥,而是溺爱、宠溺的意思。
韩非子为何会提出这种理论呢?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国初期,迫切需要一种严格控制人民思想和行为意识的学说,达到思想统一的目的。
而韩非子所创立的法家学说,刚好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由于此时的韩非子继承了其师荀子的人性本恶理论思想,认为人天生懒惰,好逸恶劳,需以严峻刑法约束人民,方可禁奸于未萌。
在那个时代,棍棒之下出孝子如此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世间事物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用法律约束人民,本应起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效果。
但秦朝统治者终因施行严苛暴政,未对法家思想进行有效变通,终被人民灭亡。
而对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教育经典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当中,却一直未能实现。
第二个典故,自于跟曾子有关的小故事。
稍微懂点儒家学派思想的人都知道,曾子原名曾参,世称曾子,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勤奋好学,得孔子真传,其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为善本的自我修养观和和孝道观,自古至今都有其极大的实用价值,有宗圣之称。
根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曾参的父亲带他去田间耕作,而曾参在锄草时,不慎将一粮食幼苗当做杂草锄掉。
我们都知道,在那个社会,农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粮食的收成对一个家庭说尤为重要。
这可惹火了他的父亲曾点,于是便用棍子责罚,曾参为了体现其孝,也不躲避,跪在原地挨打。
结果曾点出手很重,几棍子下去竟将曾参打昏在地。
曾参醒后,退在一边鼓琴而歌,对父亲表达其惩罚没有怨恨之意。
孔子是非常了解他父亲的脾气,知道他父亲脾气火爆,发起火收不住,望子成龙,严苛教育。
便对自己的学生曾参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意思是小打就忍受着,大打就应当躲避走开,而你让你父亲在盛怒之下打你,一旦把你打死了,不仅是他要忍受一辈子的愧疚,你的父亲还要陷于不仁不义之中,被人终身唾弃,你这怎么能算是尽孝?曾参说:参罪大矣!他这才知道自己的罪过有多大。
后世则引此典故为棍棒之下出孝
子,以此勉励年轻人。
但可惜的是,某些家长,只看到了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没有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不加思索,便对其加以利用。
这个典故最重要的不是曾参被打所表现出的行为,而是孔子对爱徒的引导,使曾参明白,一味地挨打和愚孝,并非真正的孝子所为。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我们已经历了2700多年的时间。
在古代,碍于其政治、经济、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学、情绪学、教育学、生理学、育儿方法等学科没有非常深入研究,学识范围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医学和农学。
孩子任性和淘气,家长没有思考到其他的引导方法,只懂得严苛就是真理,所以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就是棍棒体罚,让孩子因皮肉之苦对自己的错误产生畏惧和警戒心理。
但古代不像是现代,孩子不能够通过读大学、外出务工、考取公务员等多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古代绝大部分的家庭是子承父业的,农民的孩子依旧是农民,商人的孩子依旧是商人,官家的依旧走关系能做官,每个朝代所崇尚和发扬的学派理论是非常专一的,封建统治阶层在推崇一种学派的同时会不惜一切手段打击其他学派,思想控制极为严格。
至于底层家庭的孩子高中状元、学医成才、学徒致富是非常少有的,只是极个别的例子。
而通过严厉体罚、棍棒教育所换的往往是孩子成为父母
权威上的奴隶,逆顺受,被周围人纷纷效仿。
但现如今却跟古代不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这三方面最终改变的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语言方式,在多种化并行的世界里,人们追求其思想的自由和解放,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方式就必将做出改变。
而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则师承古代典故谚语,不加分辨便对其进行运用,结果就是自己在教育上出了问题,还会归咎于孩子或古典教育典故,能够反省自己、完善自我的终究是少数家长。
借棍棒之下出孝子作为其自我发泄情绪的免死金牌,想必不只是家长耐性差一种原因所致,自己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是关于孩子的,到了他们那里,就能腾的一下点燃怒火,并且不知道这个愤怒之火该朝着谁发泄、该不该发泄,说白了,孩子有时候只是个替罪羊而已。
最怕的就是,他们压根就没有去想孩子为什么会犯此类错误,也不听孩子的任何解释,也不考虑错误以后该如何避免重复再犯,甚至还怕孩子躲避,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便锁上房门追着打,具体为何,只为解气而已。
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法,用单一式的体罚教育控制孩子的躯体,但却控制不好孩子的情绪,《新警察故事》中那名叛逆的少年敢于拿枪指着自己的警察父亲,抢劫银行,杀人放火,以屠杀警察为乐,造成罪恶的根不仅仅是其父亲自他幼
儿时期对其身体和言语的侮辱,还有他母亲无限的宠溺。
物极必反,终究成灾。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缓慢而严峻的过程,我们可以引导、可以培养,但对于他正当的目标却不能够加以过度的干涉,越俎代庖,让孩子变成活在套子里的人,不应当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目的所在。
体罚不可避免,但应有一定尺度,当你打孩子的时候,是否有考虑过,你自己有没有未尽到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