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观念在古代中国长久存在的原因研究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2c511dab9f3f90f76c61bd1.png)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高中学前1班 12163020 任意摘要:从2008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实。
千百年来统治中国人教子思想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论调将就此划上句号,其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自古对孩子教育要采取严厉的态度,在古典中就有很多例子,如《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足以体现古人对教育的重视。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教育观念是否真的合理。
关键字:棍棒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惩罚教育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古有“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今有“狼爸”“虎妈”。
打,并非无理的代名词。
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孟之道延续下的教育精神体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众家长及教师乃至教育专家关注的热点。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
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1)“虎妈”事件回放: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一个母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
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对一名华裔母亲蔡美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报道,引起轩然大波。
蔡美儿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是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
因为宣告“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她获封一个颇为彪悍的称号:“虎妈”。
“虎妈”告诉美国人,中国小孩之所以总在世界上扫荡各类数学和音乐大奖,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位“中国式的魔鬼母亲”。
蔡美儿在新书《虎妈战歌》中比较了“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的差异,总结了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即高标准、严要求。
她的十条“家规”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不许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许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不许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不许参加玩伴聚会……很快,“虎妈”挺进中国。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意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3243f1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6.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意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古语,意思是父母严厉管教下的子女往往能够成为孝顺的子女。
这句话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古代社会,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往往是严厉而且有时候甚至使用体罚。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严厉的管教可以培养出孝顺的子女。
这句话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父母的严格管教可以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严格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会教导孩子诚实、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等道德观念,培养出孝顺的品质。
2. 父母的体罚可以让子女明白错误的后果。
通过体罚,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学会反思和改正自己的行为。
3. 父母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在严厉的家庭环境中,孩子需要遵守家规,按时完成学习和家务等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格。
4. 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可以激发他们的潜力。
在父母的督促下,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努力,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并不是说所有严厉的父母都能培养出孝顺的
子女,而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严厉的管教可能会有助于培养孝顺的品质。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还需注重方法,适度的严厉和关爱并重,才能真正培养出孝顺的子女。
古人言:棍棒底下出孝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古人言:棍棒底下出孝子,你是如何理解的?](https://img.taocdn.com/s3/m/4fd55ac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2.png)
古人言:棍棒底下出孝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古代的教育理念严师出高徒在具体实施中的一种延伸。
这种理念在历史的实施过程中虽说也有过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把它做为孝子教育的唯一信条,却有失偏颇,是对教育原则一种偏执的误导。
这句话,虽然也有严行教育的内涵,但给人更多的印象却是暴力惩戒的倾向,而惩戒则是教育原则中最后的底界措施,是表扬鼓励无效后的无耐之举,如果把它奉为唯一的圭臬,则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失败。
家庭教育,古有范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退鲊,欧母画荻。
四大贤母无一不是循循善诱,指导鼓励,而慎用惩戒,把孩子培养成了历史名人的。
家庭教育,一环境,二表率,三引导,四鼓励,五慎惩戒。
教育中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孝为德之本,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人才,建功立业,为国奉献,为民造福,光宗耀祖,就是你最大的孝。
棍棒底下出孝子,应该是全面的严格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棍棒下的暴力惩戒。
历史趣谈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起源在哪?
![历史趣谈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起源在哪?](https://img.taocdn.com/s3/m/2ab80903c5da50e2534d7f0e.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起源在哪?导语:古代老师喜欢“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适合体罚、不易致残和外露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打屁股”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古代老师喜欢“打屁股”除臀部生理上适合体罚、不易致残和外露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打屁股”这种教育方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从《易经》上可窥一斑,第43夬卦第四爻是“臀无肤,其行次且”,第44姤卦第三爻是“臀无肤,其行趑趄”。
这两则卦爻意思相同,都用“臀无肤”来表述观点。
为何“臀无完肤”?不就是笞打所致嘛,不然也不会连走路都不稳。
对于“打屁股”,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说得更加清楚,卷二《虞书·舜典》称:“移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
”舜帝在器物上刻画过五种常用的刑罚,其中的“扑作教刑”就是用木棍抽打作为学校的教规,可见“棍棒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到周代,允许体罚学生被进一步明确。
《周礼·春官》“小胥”条称:“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
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
”小胥相当于助教,协助大胥召集学舞蹈的卿大夫这类贵族人家的子弟,负责点名,发现有迟到的便用觵爵来罚他喝酒,对练习懒散不积极的可以用鞭子或木棍抽打。
此后“棒打”成为古代教育的常规手段。
但古代的“棒打”是有严格规定的,并非“随便打”。
要讲“礼”,不能与儒家教义冲突。
打学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裤子,不摁地上,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
已故现代作家沈从文对自己当年学校“打屁股”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两方面总得各挨生活常识分享。
赞美学生是教师的一种美德
![赞美学生是教师的一种美德](https://img.taocdn.com/s3/m/f523374da8956bec0975e3ef.png)
赞美学生是教师的一种美德‚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沿用了几千年,用来教子、教学的古训。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棍棒教育之所以能延续千年,显然也有其存在的道理。
时至今日,在韩国、日本,甚至英国的伊顿公学,仍保留了体罚学生的传统。
但我国的学校禁止体罚。
失去了体罚这一‚有效手段‛,如何教育学生,就成了我们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中,解决任何问题,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方法。
一方面我们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另一方面我们又有‚记吃不记打‛的俗语。
‚记吃不记打‛,可以解读为:教育孩子、学生,奖赏、赞美,比惩罚更有效。
作业‚抄袭‛,包括抄袭别人与‚抄袭‛课本,在大学生的作业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照本答题虽然不错,可却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不理解的东西往往很难记住。
一次在批改04建环2班的作业时,发现刘民科同学的答案非常精炼。
别人18K的作业本写两页,而他36K的作业本只写一页半。
课堂上我把它叫了起来,让大家看看他的作业本。
开始他很紧张,(后来他告诉我:‘以为老师不喜欢作业写的这么少,以为他偷工减料。
’)我告诉大家:‚做作业不是抄书,而是要像刘民科同学这样,用自己的话来答,回答的越简洁,说明你的理解越透彻。
‛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刘民科同学的学习更加用心。
而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这个班的作业明显‚简洁‛了许多。
后来这个班有7人专升本,刘民科同学考入了山东建筑大学,毕业后又考取北京科技大学,已经研究生毕业。
工作中怕吃苦是制约大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刘春晓同学是06冷3班的一名女生,校外实习在山东海瑞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空调工程设计与预决算工作。
一次电话交谈中,她反映最近经常下工地修改图纸与统计工程量,感到前途渺茫。
得知这一情况我立即去她们公司,与她们领导与她本人进行了长谈。
领导反映,她工作认真、不怕吃苦。
于是我对她给予了表扬与肯定,告诉她:‚公司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努力方向。
‛3年后,她们公司又来我校招聘学生,与他们的人事经理聊起刘春晓,那经理大加赞赏:‚刘春晓现在是工程部副总经理,很受老板赏识。
浅析棍棒教育
![浅析棍棒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319c36931b765ce0508141d.png)
浅析棍棒教育序号:13姓名:谭晓诗摘要: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可奈何时,对其采取了“棍棒教育”。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但是在教育上如果应用了错误的方式,则会适得其反,离教育的初衷远之又远。
本文分析了“棍棒教育”现状、产生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棍棒教育错误方式改变方式日前,由赵薇、佟大为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在某电视台热播,此电视剧讲述了一对夫妻在教育孩子的烦恼、分歧与磨合,引发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热议。
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人得到了欣慰和满足,将子女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的人却未能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留下了许多遗憾。
实际上,教育和世界上许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一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采用方法不得当,比如一犯错误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即棍棒教育,最终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
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我们身边,有狼爸”萧百佑“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在现今提倡柔声教育的年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萧百佑所著的书中,他提出在教育中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藤条比较合适,他写道:“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
”于是萧百佑采用了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工具,有时也会用鸡毛掸子作为惩罚工具。
除了藤条,古代私塾中的戒尺也是体现了“爱之深,责之切”的望子成龙心态,相信部分家长在这方面会也有亲身体会,只想让孩子长点记性,吃点小亏以后少吃亏。
一、棍棒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所谓的棍棒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法。
它的表现方式是态度生硬、语言粗暴,随便的打骂孩子。
父母采用棍棒教育无非就是表达一种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如何看待严师出高徒与棍棒出孝子的论点
![如何看待严师出高徒与棍棒出孝子的论点](https://img.taocdn.com/s3/m/d8a16d9bf46527d3250ce039.png)
如何看待严师出高徒与棍棒出孝子的论点2009-08-02 16:16:40| 分类:教师论坛|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如何看待严师出高徒与棍棒出孝子的论点“严师出高徒”,由于时代不同,它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一致的,就是突出一个“严”字。
不同点是“严”字里面又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从古至今争论不休,各有道理。
通过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悟出了一点点严师出高徒的含义。
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挫折和失败,经过总结,得出了一些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更要精细一点。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乐,乐而不乱。
严中有慈,慈中有爱,爱而不宠。
审势度量,严得有理,严中有道。
道有道规,法无定法,道法自然。
教师的严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它不仅是指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更包含有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严肃的教学态度。
严师的“严”是严而有格,就是一定的原则。
严格,不同于严厉。
严厉,动不动板着脸孔训斥,高高再上,这种简单的做法不会带来良好的效果。
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
严而有格,既要给学生指出方向,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这种原则就是成就高徒的前提条件。
严师的严是严而有方。
这里的“严”字包括:管教,关心和负责。
在学校阶段,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心理结构尚不健全,需要教师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指导。
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严格的教风酿就优良的学风,端正的学风又感化了成长中的学生,严师以其“规矩”之严格,方法之得当,一定能造就高徒。
严师的严是严中有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理智的爱,而不是溺爱和不负责的爱。
严师的严并不是说学生一有错就批评、职责,而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情,把爱融会到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严格把关中,把爱融会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严格督察中。
俗话为什么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还适用于现代吗?
![俗话为什么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还适用于现代吗?](https://img.taocdn.com/s3/m/d7667a0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e.png)
俗话为什么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还适用于现代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娇养造就忤逆儿。
这样的育儿观点到底有没科学依据,到底适用不适用当代?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会流传至今呢?
许多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却为我们古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娇养造就忤逆儿的育儿方式做了背书。
比如,年幼的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对电源插板及插头感兴趣,要去触摸玩弄这些危险物品,我们给年幼的孩子讲道理(他们不懂什么是危险),很难阻止下次事情发生。
但是,如果我们用打手的方式(要打的孩子感觉到疼),孩子知道这些东西不能碰,碰了要挨打。
而不是真正懂了不能碰的道理,这类事情就会不发生。
还有许多例子,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一定要等到下顿饭时再给吃; 没有写完作业不允许看电视等等,这些''惩罚″是可以用的,对孩子的是非观的形成有好处。
要比你讲不按时吃饭的坏处,及学习的重要性要行之有效。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既便是古人,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是要有个度,中国历来倡导凡事有度。
父母们为了孩子请正确的适度的使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方式,绝对不能盲从。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正确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正确](https://img.taocdn.com/s3/m/cd7aa8ab5022aaea988f0f44.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正确作者:付玉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7期摘要:“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古时一个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指的是家长利用棍棒对孩子进行惩罚。
强调的都是打打打,采用非常暴力的方式。
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一定要以适度为前提。
对于父母来说,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图尔明论证模式包含数据,断言,保证,支撑,辩驳和限定六个部分。
本文将采用图尔明模式进行论证。
关键词:图尔明论证模式;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棍棒底下出孝子”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旧套路,显然在当今社会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杨辉在读幼儿园时,有一次父亲指着挂历上的一个字,问他:“这是啥字?”虽然这个字在学校没学习过,但杨辉认识,这个字是“年”。
他的父亲并没有表扬他,反而给了他一记耳光。
到了上学的年龄,挨打更是成了家常便饭,字写不好、分数低都会挨打。
如此,杨辉变得一点创造性都没有了。
父亲喝酒后回家,当时已经快半夜了,一进门就骂人、砸东西、掀桌子。
后来杨辉逐渐变成了一个没有人性的恶魔。
舐犊之情,至真至纯,世间父母,皆爱其子。
俗话说:“打在孩身,痛在娘心。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只是教育方式显得至为重要,只通过打骂的方式让孩子听从管教、服从命令,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呢?棍棒没有教育出一个“孝子”,反而教育出一个“逆子”。
棍棒式教育可能见效很快,会让孩子顺从,但同时也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扎下邪恶的种子,并逐渐萌芽长大,最终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这种“施虐”的暴力行为,会使他们从小内心压抑,长大后也用暴力的方式加以报复。
俗话说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对孩子早期心理发展尤为重要,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儿童年龄小,缺乏辨别能力,会对父母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也许会形成“以暴制暴”、“以强欺弱”的行为。
家长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恐惧和疏远心理。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https://img.taocdn.com/s3/m/81e0dd6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5.png)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育儿观念,家长认为通过严厉的惩罚可以让孩子更加听话,懂事,并且孝顺。
但是棍棒底下一定出孝子吗?优秀的孩子都是被打出来的吗?我看未必。
棍棒底下可能会出逆子,也可能会出奴才。
从原始儒家的角度,从真正的先秦文化来看从来没有哪一句话告诉你,就要遵守“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套教育理念。
这是被老百姓从儒家思想当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观念当中迁移出来的一种传统而又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当中被一些人奉为真理,甚至转化为了一些家长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殴打以及家暴的的依据和借口。
棍棒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要比正面效果要多得多。
体罚和殴打孩子本来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父母想通过这种行为来达到让孩子长记性,或者是孝顺父母的一种效果。
但是,父母也可能掌握不好度,从而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今年2月份在四川绵阳就出现过这样一起事件,一男子杨某离婚之后没有再婚。
一心扑在教育儿子的事情上。
但是一天孩子回家之后告诉父亲,他体育考了18分,父亲暴怒,用武士刀刺中孩子的腰腹,导致13岁儿子的死亡。
父亲在法庭上说自己是出于教育儿子的目的,却没想到好心办成了坏事。
虽然这制是个例,但是也侧面反映出了家长如果一直被棍棒教育的思想所支配,把犯错和挨打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产生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棍棒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仅只有肉体上的伤害,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压摧残。
父母实行棍棒教育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压力,失去自我,顺从别人,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首先这种育儿观念会扭曲孩子对爱的认识。
家长把孩子“打是亲,骂是爱。
”的思想观念灌输到孩子的头脑里,目的是让孩子孝顺自己,却孩子对爱形成了误解。
在未来孩子将来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面对另一方的家暴,她(他)不敢反抗并且可能也会用这套思想来束缚自己。
其次,在家长棍棒教育的同时,还带还伴随着对孩子的诋毁和辱骂。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502ff7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6.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家教的根本理念。
传统的家教观念认为,通过棍棒的威慑力,培养孩子遵循父母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能力,从小就让孩子知道要尊敬长辈、守护家庭、爱护弟兄、重视学习,从而养成德行高尚、有孝心的人,这才是传统人们眼里的好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尊敬长辈的习惯。
比如要求小孩子在大人面前说话要客气、礼貌,这一定要做到;对长辈要办事尽责,不可以给他们添麻烦,看见长辈有事要做,应积极主动去帮忙;对长辈说话要谆谆教诲、礼貌有礼,不可以无礼无礼或者随便吐槽,等等。
总之,尊敬长辈是孩子孝顺父母的根本。
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守护家庭的意识。
家教要求孩子保护家庭的和谐环境,不可以说话粗鲁,也不可以独自追求,而要听从父母的教导,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家庭形象。
此外,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爱护弟兄的习惯。
父母要教导孩子要和弟兄哥嫂姐友好相处,不可以因小事吵架,多体谅他人的感受,避免恶劣话语,多积极表现出爱心。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意味着要在棍棒的威慑力下,形成孩子的重视学习的习惯。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不可以轻忽学习,要做到用心读书、认真思考,多多阅读、多多提问,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从而养成品学兼优的好习惯。
总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旨在通过棍棒的威慑力,使孩子养成尊敬长辈、守护家庭、爱护弟兄、重视学习的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和谦让意识,这才是传统人们眼里的好孩子。
严父出孝子辩论正反方基本观点
![严父出孝子辩论正反方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9d7264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6.png)
严父出孝子辩论正反方基本观点正方:1、严父出孝子,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可以这么说,严是爱溺是害,往往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
有关严父出孝子的名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过度溺爱的孩子难成材。
2、“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只是一个比方,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
我认为慈母严父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而并非真的要用棍棒来教子,毕竟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而所谓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毕竟有些时候只有让人受到巨大的困难后才会吸取教训,并不是说毫无观念的打孩子。
3、虽然现在一些教育家说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棍棒教育并不是说像一天三餐饭一样,老是打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
不过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于一定的惩戒,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小孩的记性好,但对于所犯的错误却是忘性大,但事后也要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4、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
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
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
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尽情满足的情况下,早就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断增加。
父母不仅不能获得晚景安详,还会变本加厉永无止境地贴补早已长大的孩子,稍一不顺就会惹来子女的呵斥或打骂。
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溺爱结恶果”!这样的孩子不孝根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的父母调教出来的孩子大都是孝顺的。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https://img.taocdn.com/s3/m/8f66340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7a.png)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古代历经了数千年的传统教育方式,对与不对,因时代、因观念而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不过,在古代,“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才子”的例子确实多如牛毛,试举一例:比如,北宋阆州(今四川南充)陈省华一家便是。
陈省华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都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陈尧叟、陈尧咨分别高中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和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的状元。
后来,陈尧叟、陈尧佐出任过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至宰相,尧咨则被任命为节度使。
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培养状元本不容易,培养出将相更是难得,而一门培养出一将二相,便近乎奇迹了。
而这,却得益于父母的棍棒式教育。
陈省华非常注重儿子们的学习。
他家是在今天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镇的东北方有一天然岩洞,当地人叫它漱玉洞。
据说,三子幼时,陈省华让他们带上一些日常用品,到漱玉洞中读书学习,谁不认真,必然棍棒侍候。
陈省华后来调任济源县(今河南济源)县令,县城有一座延庆寺,陈省华又把三子安置寺内,埋头苦读,每晚,母亲冯氏,一手握棍,一手持香,一边严加督促孩子们学习,一边焚香祈告:“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
”《二十四孝图》中的“冯母烧夜香”,说的就是冯氏陪读的故事。
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三个儿子相继金榜题名,接连得到朝廷重任,一个比一个有出息。
儿子们出息了,一个个八抬大轿,威风凛凛。
但是,不要以为他们外面风光,回到家里也像老爷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在陈家,儿子就是儿子,父母就是父母,尊卑次序丝毫不能乱。
宋真宗主政时,陈尧叟任枢密使,陈尧佐直史馆,陈尧咨知制诰,都是朝廷重臣,皇帝身边的红人。
然而,每当宾客造访,三兄弟必会侍立父亲身后,一个个端茶倒水,毕恭毕敬,害得那些来访的客人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只好找理由告辞。
这时,陈省华常常哈哈一笑说:“大人们谈正事,小字辈一旁侍候,这是人之常情啊。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事例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ec263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0.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事例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用“棍棒底下出孝子”来形容一些孝子在父母极为严苛的管教下仍能尊敬父母,孝顺家长。
这句话源于《传家宝·辞章》,对于现代人而言,《传家宝·辞章》已经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但“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却在现实中经久不衰。
今天我要讲述的,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反映——棍棒底下出孝子。
百年前,有一个叫李明的孩子,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他的父母非常严厉,常常抽打他来锻炼他的性格。
尽管如此,李明还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从小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会了孝道,他认为,只有孝敬父母才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只有做了一个好儿子、好女儿,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体验的,就像一些人说“吃苦耐劳咬牙坚持是成功的第一步”,当然,这个说法是有些危险的。
在李明的小时候,他父母对他的教育很严苛,常常用打骂作为教育手段,李明很受苦(现在我们讲的是正常的打、骂,并非虐待)。
一天,李明的父亲让他去为家里买生活用品,李明在路上被人轻轻碰了一下,东西掉了。
他跟着欺凌自己的人走到了一个小胡同里,那里面有一个人拿着刀子朝着他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盒子。
他冲过来抢盒子,因为里面有他们家需要的食品。
李明急了,就顺手一棍把盒子拍了出去,刚好砸到了那个人的脸。
那个人被击中后,改变了心意,把盒子还给了李明。
李明越走越快,脸上挂满了泪水。
回到家后,李明父亲找到了盒子,他怒斥李明,认为他弄坏了盒子。
于是,他抽打了李明的二十鞭,并给了他一个鲜红的脸。
李明很委屈,但他并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地离开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越来越成熟,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他心中,他父亲打他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为了他好。
他在他们的约束下,变成了一个拥有坚强意志的人。
李明表现出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顺精神,使他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儒者。
在李明的努力下,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他得到了录取通知书。
那年,很多人都没有机会上学,李明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他很感激。
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 发展心理学
![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 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91df3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9.png)
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发展心理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孝是道德伦理的重要价值观之一,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孝道精神。
然而,对于如何培养孝顺的孩子,家长和社会的看法却存在分歧。
有些人认为,要让孩子懂得尊敬长辈和顺从父母,必须采取棍棒教育的方式;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不应该采用。
发展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研究表明,父母的育儿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孝顺这一品质的培养,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 建立亲密的关系。
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爱和关怀。
只有在亲密的关系中,孩子才会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和要求。
2. 以身作则。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出孩子学习的榜样。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孝顺的人,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
3.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重要性。
这样,孩子就会更愿意将家庭放在心中,更容易培养出孝顺的品质。
4. 尊重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不应该强行让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只有让孩子在尊重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才会让他们更愿意和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
因此,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并不是培养孝顺的最佳途径。
相反,
父母应该通过建立亲密的关系、以身作则、培养责任感和尊重孩子的个性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培养出孝顺的品质。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更有益处。
棍棒出孝子这样格式的话
![棍棒出孝子这样格式的话](https://img.taocdn.com/s3/m/61c5681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7.png)
棍棒出孝子概述作为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之一,“棍棒出孝子”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句话虽然表面上强调父母对子女的严厉教育,但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教育意义和当代实践等方面,全面探讨“棍棒出孝子”这一教育理念。
历史背景古代儒家教育观念在古代中国,儒家教育观念对于“棍棒出孝子”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父子之间的关系。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孝顺和家庭教育的话语,强调了尊敬父母、恭敬长辈的重要性。
因此,古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常常采取严厉的方式,以期孩子们懂得尊敬家长、孝顺父母。
社会背景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社会环境相对封闭,家庭和社会联系紧密。
此时,家长们认为只有通过严苛的教育才能塑造出孝顺的子女。
因此,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棍棒出孝子”。
此外,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持也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父母通过严肃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孩子进行规范,达到社会秩序的目的。
教育意义强调家庭价值观的传承“棍棒出孝子”强调了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和孝敬父母被视为核心价值观。
通过严厉的教育方式,父母可以将自己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要求传达给子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家长们发现通过“棍棒出孝子”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在严格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需要按规定完成各种任务,学会自己管理时间和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种方式强调了个体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责任,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成为有担当的人。
培养孝心和家庭关系的和谐“棍棒出孝子”强调了孝心的培养。
通过严厉的教育,孩子们会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关爱,同时也能够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纽带。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父母的关怀和期望,从而更加珍惜家庭,从内心里去回报和孝敬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面论据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面论据](https://img.taocdn.com/s3/m/a8d62d0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7.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面论据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个古老的谚语,意思是说父母要用严厉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才能教育出孝顺的孩子。
然而,这个谚语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也有许多反面的论据。
首先,使用暴力和惩罚来教育孩子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只是通过惩罚和打骂来教育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胆怯、焦虑和不信任。
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暴力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
其次,父母的暴力行为也可能导致孩子对他们的反感和不满。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们可能会对父母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惩罚而变得更加孝顺,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加叛逆和反感。
第三,孝顺不应该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自愿的行为。
如果父母只是通过惩罚和打骂来教育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唯唯诺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和认同孝顺的重要性。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可能会更愿意自愿地表现出孝顺。
最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论调也忽略了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
所处的家庭环境不稳定,或者他们缺乏社会支持,那么即使父母使用暴力和惩罚来教育孩子,孩子也可能无法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综上所述,虽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谚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正确的,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
父母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教育方式,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独立、负责任和孝顺的人。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29167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3.png)
关于棍棒教育的认识议论文棍棒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一:《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棍棒之下出孝子,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认同这个道理。
他们对待子女是严格管教,对犯了错的孩子更是暴力惩罚。
棍棒之下真的能出孝子吗然而美国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却与中国的截然不同。
他们教育子女多的是宽容和理解,而不是惩罚。
当他们的孩子犯错误时,他们会原谅孩子犯的错误,教他们其中的道理。
孩子们下次便很少犯同样的错。
而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待犯了错的孩子是用暴力惩罚,在受到惩罚后,孩子们大多是害怕、叛逆。
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
这明显说明棍棒式教育不是切实可行的。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的教育方式却是非常奇特而有效的,梁漱溟教育他两个儿子非常的放松。
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兄弟一般,梁漱溟给儿子更多的是宽容、引导。
儿子遇到问题时他总是顺着儿子的意愿,尽可能的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
不操纵他牵制他,有错时他不说应该怎样而是不应该怎样。
就连他儿子填志愿向他询问意见时,他也只是笑着说:你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
从效果上看,显然他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很明显不是成功的,教育子女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引导,要尽可能让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一味的用暴力惩罚解决问题。
所以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棍棒教育的议论文范文篇二:《关于棍棒教育的作文》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在中国闲了棍子,惯了孩子。
这一点是如何形成并通过中国的悠久历史的传播可能会造成我的好奇心。
然而,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是否仍然是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值得通过。
一方面,这样的棒用教育模式,没有实现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形成一个孩子的判断作为一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以及正确和错误的。
孩子们总是好奇和破坏性,撕毁书本,抛下花瓶等,这将让你感到很生气。
惩治他们或向他们解释,你面对一个选择。
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将是当时有效的。
唯一的区别是,前者对儿童的恐惧和对他们处罚的错误实现后者的作品。
迅速消失的担忧,孩子很可能会重复他们的错误的活动,如果你只惩罚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棍棒底下出孝子”观念在古代中国长久存在的原因研究作者:宋爽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11期摘要在当下的乡村甚至部分城市地区,父母通过体罚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中国古代社会更是属于“家常便饭”。
“棍棒教育”在现代饱受诟病,动辄即被扣上“不文明”、“不合理”的帽子,但事实确实如此么?假如诚如我们所说的那般不合理,为何这种观念,或者说制度却存在了上千年?本文从中国民间的俗语开始谈起,将“棍棒底下出孝子”放到其所在的历史语境中讨论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法律文本之外,不采用道德的思考,也不会简单的将原因归结于文化,而是从法律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社会学声誉机制的建立维护、生物学基因延续等多个角度,辅助论证“棍棒教育”的法律之外的原因,试图说明法律问题也可以在其外部寻找到合理的解释,提供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关键词基因延续成本收益效率声誉机制激励机制作者简介:宋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4.220“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由来已久。
孔子就曾在批评曾参愚孝中提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曾参之父盛怒而用木棍猛打曾参,孔子知情后说:“用小木棍打你,你就应当忍受,而用大木棍打你,你就应该跑开。
”《论语》中这段对话虽然是用来诠释孝道,但是从侧面也可推知,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教育方式就已经存在了。
还应该看到,“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是中国古代亲权行使过程中惩戒的表现方式之一,禁闭、减食、告诫等能给子女带来痛苦,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方式都是这种“棍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中国传统的道德层面我们可以接受,但是这种行为显然与现代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甚至是“文明观念”相冲突,因此关于“棍棒教育”的讨论争论不休。
以达成保护教养目的的告诫、体罚、禁闭、减食等手段恰恰是民法中亲权的重要内容,其他法域如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等均存在关于亲权的规定,我国大陆民法中没有此类规定,只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含糊规定“适度体罚”,我们的立法者是根本没有考虑中国历来的教育方式,将其忽略了,还是基于周全的考虑,有意为之?显然,从道德直觉出发对“棍棒教育”做出的“不合法”、“不文明”的评价是盲目的。
现代法律对亲权的明确规定以及司法调查取证能力的提高是亲权存在的基础,但是这并不适用于古代。
我们不禁要问,“棍棒教育”作为一项家庭教育制度,为什么会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知识,拿外国的规定与中国规定或做法相对比,进而批判中国法律或行为方式如何不合理,或者用现代的法律观念去审视历史上的规定或者做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网约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几年前,“网约车”还被认为是违法,营运车被认为是黑车,然而时隔几年情况则截然相反,政府开始规制网约车行为,也就意味着网约车的合法化。
规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回应,比如法律,而制度则是将规则固定下来的一套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棍棒教育”一定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点紧密相关的。
“棍棒教育”是一种方式,“出孝子”则是一种愿望,美好的愿景和想象我们无从考察,但是我们可以将这种实际存在的方式放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结合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特点,得出一种理论上的结论。
中国古代的生活环境以及特点是怎样的呢?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奴隶制社会以奴隶集体劳作为主要经济形式,原始社会则是狩猎和采集,在这三种社会形态下,农业都是最重要的维持生存的手段,由此可以推断,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古代,教育并非人人可以接受,私学存在却不普遍,大多数家庭都无法支付学费,父母承担着教育孩子的最主要责任,可是所有父母都懂得教育么?意识到上述这些问题,再来回答“棍棒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时,就显得容易得多。
首先,手段与目的是不同的两种概念。
现代法律认为,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以教养保护为目的,在人身和财产方面权利义务的统一。
古代没有明确规定,且古代社会未成年子女的财产一般归家族所有,不存在财产方面的权利。
但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亲权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养护子女,虽然这只是表面上的体现(下文会有所论证),而“棍棒教育”只是一种手段,最终都以子女利益为最高原则。
表面上不文明的做法,与文明的追求存在一致性,而且在古代具有当然的合理性。
我们对棍棒教育方式的批判,并不能否认其内在价值选择。
“棍棒教育”是一种对严重错误的惩罚制度。
行为人是未成年子女(更多的是子,而非女,当然也包括成年子女,但并非常态,而且对成年子女的惩戒也逐渐远离保护其利益的目的,因此不在此讨论之内),必须出现严重后果,执行惩罚者一般是父亲。
之所以强调后果的严重性,是因为即便父亲再严苛,也不会对子女造成的十分轻微或者轻微的后果勃然大怒,进而对子女严加惩戒。
惩罚是为了通过让子女承担责任,从而不再错误行为,以达到保护子女安全、健康甚至生命的目的。
父母可能对于子女打破家中花瓶的行为漫不经心,但假如子女去深井周围玩耍可能会令父母十分气愤,花瓶被打破是一种实际的损失,而子女在深井周围玩耍看似是没有损失,但是若孩子失足掉入井中,即使最终安然无恙,这过程中父母的惊吓、拯救孩子花费的人力物力等有形无形的潜在成本,比花瓶的价值大得多。
而这只是子女个人行为,不涉及与他人互动的行为。
试想,初民社会的刑罚是同态复仇,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少时的错误行为不能得到矫正,年长后若发生纠纷致使他人伤残甚至死亡,会给自己带来同样的后果:残疾或者失去生命。
在一个以农业生产为生活绝对支撑的家庭中,伤残或者失去生命,尤其是男子,带给家庭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一个普通家庭最简单的生产方式就是男耕女织,这是以男子能够正常劳作为前提的。
男子负责着提供粮食和织布的原材料,一旦失去这种劳作能力,生产则无从谈起,生存也就面临着威胁。
从生存的角度出发,保证健康和健全,对个人、家庭甚至家族都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出于效用的慎重考量,也是出于效率的选择结果。
当法律进步,赔偿代替同态复仇成为承担责任的一种可选方式时,也无法排除受害人家属的后续复仇行为;同时,一旦造成严重的后果,行为人首先需要付出经济成本,基于自身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而进行相应的赔偿。
对于地方的名门望族来说,这种赔偿很有可能不是大概对等的,因为名门望族往往还会很重视家族声誉,甚至相对于金钱来说,会更重视声誉,他们更愿意用远超过应该赔偿的数额,换取一个“息事宁人”的结果,把对家族声誉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换句话说,其家族声誉因此造成的下降,更是一种不能忽略的成本,甚至高于经济成本,毕竟家族声誉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积累得来。
与其将来承担如此巨大的损失,再企图用赠医施药,开仓放粮等“砸钱”的方法进行弥补,还不如在错误发生之际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支出一种较小的成本,甚至几乎没有成本。
但是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对错误的惩罚远非对子女利益的保护这么简单,我们必须承认确有此目的,但对子女利益保护的背后,隐藏着对父母以至家族的保护。
减少家族的支出、维护家族的声誉就是很好地例证。
但是以上均非最终目的。
人最终难以脱离其生物性,因此棍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基因能够延续。
虽然人在行为时根本不会从延续基因的角度出发,但是最终却成就了这样的结果,因为经常性选择不利于基因延续行为的物种,一定已经灭绝或者频临灭绝,比如大熊猫。
子女(更多关注的是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男子的后代才会打上家族重要的烙印:姓氏,而女子嫁夫随夫,自己姓氏都会随之改变,虽然在生物上同样发挥着延续基因的功能,却因子嗣的姓氏问题,不如男子那般受到重视)健康且健全的生存下去,生儿育女,开枝散叶才能有更大的可能。
并不是说不健康不健全就无法延续基因,只是这种状态延续的基因并非最优或者延续基因的机会显著降低,试想同样一对夫妇,不健康状态下孕育的孩子必定与健康状态下孕育的孩子有所不同(其健康状况一般会差),同样一个人,健全状态下求得配偶的机会一般会大于残疾状态下求得配偶的机会。
另外,民间讲棍棒底下出孝“子”,而非棍棒底下出孝“女”,同样是出于生物性的考虑。
一般来讲,书生再无用,手再无缚鸡之力,也强壮于女子,不会有父亲对女儿拳打脚踢。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子女统称子,没有男子女子之分,但这里只是做一种学理的分析,而非考古,且民间语言和文人语言之间会存在微妙的变化,从正常的思维出发,应该能得出相类似的结论。
制度得以存在,其合理性必定在于其收益高于成本。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其自身存在着新陈代谢,当一项制度不合理时,多数情况下是付出高昂成本而收效甚微,就会遭到社会的淘汰,从而衍生出新的制度。
棍棒教育作为亲权的重要内容,成为一项制度延续千年,必定基于这个经济学原理。
成本收益分析可以概括成两个字:效率。
制度存在必定是有效率的。
在古代社会的家庭之中,棍棒教育是可以选择的,最有效率的方式。
私有制形成之后,不平等就一直存在,各个家庭所占有的资源不尽相同,因此必然存在贫富分化。
然而无论贫富,教育都是必须的。
至今民间仍存在着这样的俗语:穷什么不能穷教育。
毋庸置疑,基于所能支出的成本,不同家庭所能采取的教育方式必定不同。
迫于生存,一些家庭根本没有教育支出;家境稍好些的家庭,可能会有余力送孩子去跟着有名望有学识的先生,与其他年龄不相上下的孩子一同接受教育,最典型的即属孔子;而家境更好的,则完全可以请先生来家中教授孩子,类似于今天的家教。
假定子女犯下严重的错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对教育方式的选择,一定会本着对孩子生理、心理伤害由轻到重的顺序。
对于无力让孩子接受先生教育的家庭来说,他们没有第二个选择,体罚是最简便、成本最低的教育方式;对于有能力请先生来家中教授的家庭来说,一直沿用的伤害最轻的文化教育方式不能奏效,体罚是他的最终选择;对于中间层次的家庭来说,没有能力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文化教育的情况下,他也只能选择体罚。
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得到的最优选择,均是体罚。
最优选择的衡量标准,就是效率。
支出最小,收效最好。
相比较用儒家纲常思想解释来说,这种成本收益分析的思想更具有说服力。
纲常思想是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道德,而文化和道德都是容易发生流变的。
社会生活稍加变化,其说服力就会有所下降。
制度是对规则的总括,是由规则构成。
那规则又是什么?从根本上说,规则就是一套激励机制,通过鼓励人为一定行为和禁止为一定行为,来起到规范的作用。
鼓励一般表现为使某个主体享有某项权利,而禁止则表现为消极限制并规定突破限制后应承担的后果,从而产生一定的威慑。
“棍棒教育”作为一项制度,其产生的激励效果对于社会来说,收益一定是可观的,或者说至少不会起到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