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5 第五章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之后出现了以 《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为代 表的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与 “伤痕文学”的产生具有相 同的社会条件,但 “反思文学”更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它主要 反思产生社进而反思自我对历史应负的责任,寻找在新时代面前自身的使 命与位置。因而 “反思文学”的历史内容要比 “伤痕文学”更加 扩展和深化,反思的深度也从政治的层面进入到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其代表作品有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 的故事》、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 《李顺大 造屋》、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有关现实主义的认识,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论争,如 20世纪00年代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论争、 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论争,20世纪60年 代关于典型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的深化的论争、关于 “中间人物论” 的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等,都在有关现实主义创作方 法和创作原则范畴内,广泛涉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形式与内 容、文艺价值与功能、作家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诸多重要问题。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伴随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在 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意识到旧有的文学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完全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于是提出要超越创作中包括 “老题材、老人物、老主题、老故事、老写法”在内的所谓 “五老 峰”,开始大量吸收、借鉴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20世纪2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拨乱反正,彻底清除 “瞒和骗”的文学 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文学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恢复和弘扬现实主义的 传统势在必行,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掀起了对现实主义理论问题的 再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本质、文艺的真实性和 典型性等问题。涉及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如暴露与歌颂的关系、对人 物命运的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总体把握、怎样确认 “伤痕文学”的基 调、文艺展示改革生活时能否与现实严格对位、乔厂长式的大刀阔斧的 改革行为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使新时期 文艺摆脱了 “瞒和骗”的阴影,从文艺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僵化状态 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和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文学思潮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
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
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
“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
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陆贵山读后感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陆贵山读后感这是一本由北京的陆贵山先生主编的著作。
本书为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之一。
陆贵山先生是著名学者和诗人。
在这本书中除了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外,还将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书从我国当代文化的角度,以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主线,研究了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在这些论著中,他将中国当代的文化现状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研究。
特别是陆贵山先生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一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是由“文革”以来形成的;二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是由西方文化对其产生了冲击才引起的;三是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不只是对文学艺术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还推动着其他学科和文学领域发展;四是许多中国现代文学现象都表现出很强或强烈或尖锐或含蓄的思维倾向,等等。
1、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是由“文革”以来形成的。
这个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标志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已经形成,并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现象之一。
在“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由此带来了一些审美价值观念,文艺作为一种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地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青睐。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却出现了一系列以追求名利、地位、财富等目的的浮夸功利生活现象,尤其是近十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低俗、媚俗、庸俗”等一系列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不良风气都极大地冲击了我国文坛和整个艺术界。
由此也产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陆贵山先生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一书中提出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概念:“我认为,如果把文艺活动分为三类:思想潮流类、价值观念类和艺术表现类;按其内涵及外在形式来分的话,可分为:思想潮流类、艺术表现类。
”因此,这本书中有很多重要观点值得研究。
本书可以让我们在读这本书时有所收获。
2、“文革”以来中国当代文艺思潮首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论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的实质
论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的实质作者:杨柳松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2年第12期中国当代文艺因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种种西化的主张及表现。
究其原因,是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在思想上、理论上缺乏对这一思潮的分析和认识,对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有计划、有预谋的和平演变战略未能及时应对的结果。
究其实质,仍然是一种自由化思潮。
中国当代文艺西化自由化中国当代文艺因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一些自称为“现代艺术家”的人主张:“全盘接受现代派艺术”,充分“利用西方现代主义来拯救和重建中国文化”;“美国化就是好,全球美国化好,因为美国的社会制度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等等。
他们对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的观点、主张不作任何辨别,原盘地照抄照搬,并公开地叫嚣“马克思主义消亡了,没用了,失败了”……那么,中国当代文艺西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实质是什么?一、中国当代文艺种种西化的主张及表现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文艺界有人认为:“在所有发达国家,现代艺术已成为艺术的主流,成为政府资助和个人收藏的主体,成为社会文化的标志,最重要的是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现代艺术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和“人类新精神”“没有现代艺术,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现代艺术就是中国”“现代艺术就是改革开放”“阻碍现代艺术就会阻碍原创性在中国人中的生长”“贬低现代艺术就会贬低中国文化的伟大传统”“限制现代艺术,就会放任媚俗,限制以真诚与忧患揭露邪恶的呼唤!”“曲解现代艺术,就会变相和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
由此可见,持上诉观点的所谓艺术家们,其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化;其在行为上表现为自由化;在艺术上表现为主张和追求行为艺术。
然而,在他们主张和追求的行为艺术中,这些“艺术家”们,以宣扬色情行为艺术和残暴血腥行为艺术为主。
他们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现代派”思潮,公开宣扬文学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这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的东西、足以祸国误民的东西。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二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 从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角度立人 感性勃发的文学 1、感伤型浪漫主义的代表:郁达夫 2、普遍的感伤情调 3学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的萌芽
现代主义:一种反思现代性的文学,一种对 现代性感到焦虑的文学,表现的是人的迷惘、 自我怀疑和内部分裂状态,带有非理性色彩。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野草》 李金发《微雨》
能兼其四,则为文圣。有此四力而用之于善, 则可以福亿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于恶,则 可以毒万千载。而此四力所最易寄者惟小说。 可爱哉小说!可畏哉小说!” “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梁启超亲笔操刀,写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三、王国维的文学观
《红楼梦评论》 《人间词话》 《论哲学家美术家之天职》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潮
什么是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既涵盖了又超越了理论批评、作家作品、 文艺运动的综合性研究,它在更高的层面上探讨某 个时期的文学活动(或文学现象)内在地遵循着的 某些思想原则和美学纲领。文学思潮的基础是社会 思潮,但是只有当社会思潮在文学中有强烈的表现, 形成了创作纲领和美学原则时,才可称是文学思潮。
第一节 “立人”的基本目标的设定
一、鲁迅对梁启超启蒙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文化偏至论》 “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 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 个性而张精神。苟不如是,槁丧且不俟夫一 世”。
《摩罗诗力说》 “别求新声于异邦” “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
三、周作人《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五四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 把它很好地概括出来了,并给以细致阐释。 1、“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 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 2、“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 灵肉二面的合一才是理想人性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1 第一章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启示我们,文 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永存的,文艺是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政治的。我们 反对文艺从属于反动的专制的政治,但是,这不妨碍文艺应当与人 民的民主的健全的政治建立和保持良性的对话关系。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在当时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学者提出以“认 识论”代替“工具论”。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理论界 展开了关于现实主义问题以及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启发人 们更深刻地思考文学艺术的本质和本体问题。与这种文艺观念相呼 应,新时期文艺创作中也出现了以 “寻根文学”为主要代表的所谓 “文化小说”。“文化小说”的立足点在于对文化与人类关系的新 认识。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一)本体论文学
按照本体论的见解来界定文学,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即文学作品本身, 即自身的本体存在。作为这样的本体论存在,文学既不与作者的意图 相联系,又不与读者的阅读相联系,完全成了一种与历史、社会、现 实绝缘的神秘的形式语言符号实体。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二)评价“文艺本体论”范畴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 “文艺本体论”话语
一、“文பைடு நூலகம்本体论”的流变
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上,根据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不同理解,可以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界,把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基本上划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占统治地位的文艺观念认为,文学艺术是观念形态的 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是革命 事业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这种文学观念虽然承认 “形象思维”等 文艺规律的存在,但主要是在 “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口号的支配下展 开对于文艺本质规律的探讨的。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 主要是在这种文艺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当代文学是指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
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追求边界模糊、多样性和异质性。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备受争议,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兴起,并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倡导试图打破一切传统的框架和规范,对中国当代文学以及文学创作方式产生了激烈的冲击。
它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权威的怀疑和对现实观念的颠覆,促使作家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独立的思考,使得文学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性和表达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接合点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批判与反传统倾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常常以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秩序为主题。
这种文化批判与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紧密相关,两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解构和批判上存在共同点。
2. 叙事技巧与碎片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展示出后现代主义对叙事形式的影响。
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呈现出多个视角和多元的观点。
3. 细节描写与现实主义融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与关注。
这一特点与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的关注和塑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更好地表达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和个体的体验。
4. 大胆创新与反传统美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对美学传统进行突破,大胆尝试创新。
后现代主义倡导对传统美学的颠覆与反叛,这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对于传统美学的冲击和改变密切相关。
三、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议尽管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许多交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读后感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读后感读完关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的相关内容后,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热闹的大集市,每个摊位都有新奇的玩意儿在吸引着你的眼球。
先说说这文艺思潮吧。
感觉就像一阵又一阵的时尚潮流风,吹到文艺这个大花园里,把花花草草都吹得摇曳生姿。
有时候是现实主义的春风,吹得文艺作品都特别接地气,就像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原汁原味地端到了读者或者观众面前。
你看那些反映小人物奋斗历程的电视剧,看得人一会儿揪心,一会儿又充满希望,感觉就像在看邻居家的故事一样真实。
还有现代主义的思潮,那就像是一阵怪风,把文艺作品吹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又觉得特别神秘、高级。
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或者先锋派的电影,就像是给你出了一道谜题,你得费点心思去琢磨,可一旦琢磨出来,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之感,就像找到了隐藏在草丛里的宝藏。
再看看文化热点。
那可真是像火锅里的食材一样丰富多彩,而且还不断地有新食材下锅呢。
比如说现在流行的国风热潮,那简直是火得一塌糊涂。
以前觉得传统文化有点古板,可现在呢,那些穿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就像是从古代画卷里走出来的一样。
而且国风歌曲也特别带感,歌词里全是古典诗词的韵味,旋律又很现代,这种古今结合就像是给传统文化注入了超级能量,让它在现代社会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不过呢,文化热点也有点像一阵旋风,来得快,去得有时候也快。
今天流行这个,明天可能就被新的热点取代了。
就像那些网络流行语,前一阵还满大街都在说,过了一段时间就没人提了,感觉像是一阵风刮过,只留下一点模糊的记忆。
从这里面也能看出来,当代中国的文艺思潮和文化热点是特别有活力的。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各种各样的角色都能上来表演一番。
创作者们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尝试新东西,观众们也像一群好奇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期待。
但是有时候也会有点乱哄哄的,就像集市里人太多了,有点嘈杂。
不过这种热闹、多元的景象也正是当代中国文化充满生机的表现,让人觉得特别有趣,也特别期待下一个潮流或者热点会是什么样的呢。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
论争
4
四反思:作为
话题的日常生
活审美化
5
五 “日常生活
审美化”论争
中几个核心问
题的思考
1
2
作者介绍
这是《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义与转型期中
国文化——张
承志和张炜引
发的论争
二 “二余”之
争与余秋雨现
象
一老照片:“读图”
时诗
四流行音乐:是谁在
撩动心弦
一 “革命”,
“后革命”,
“后革命文化”
二革命文化的
商业化
三革命文化的
大话化
四简要的结论
一暧昧的“红色经典”
三革命与商业之间的
陶东风教授是我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先驱者,这本《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出版虽已过十三载,但书
中的理论与案例分析至今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绪论部分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祛魅”与“赋魅”有巨大的启
发意义。
目录分析
一 “人文精神”
与“世俗精神”
的论争
二警惕神圣还
是抵抗世俗—
—王蒙和王彬
彬的论争
一道德理想主
体特征及其历史沿革,指出当代文化的“消费”特征,然后,作者选取当代文化中的若干热点现象进行分析,比
如现代性视阈中的怀旧、中产阶层话语及其身份想象、身体写作、《流星花园》热与武侠热现象等,比较全面而
深入地勾勒出了当代文化的总体特征以及各种现象的深层动因。
读书笔记
考试要用的参考书,快速浏览完,只想说一句,救命 。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7 第七章
二、现代主义新潮小说的探索
如果说王蒙、宗璞等中年作家还有意与西方现代主义保持一定的距离, 那么1985年前后,刘索拉、徐星、马原、莫言等青年作家已经不满足 于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技巧、手法和形式,而是试图从艺术形式 到哲学思想、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 借鉴和探索,并创作出一批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小说。1984年马原发表 《拉萨河女神》,1985年后相继涌现出刘索拉的 《你别无选择》、 《寻找歌王》,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马原的 《冈底斯的诱惑》, 莫言的 《透明的红萝卜》,陈村的 《少男少女,一共七个》,残雪 的 《苍老的浮云》,洪峰的 《奔丧》等一批颇具现代主义色彩的作 品,掀起了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潮。
一、中国要不要现代主义
一种意见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青面獠牙、非常可怕的怪物, 也不是洪水猛兽,它不过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西方社会现实 在精神上的一种反映,何以惧之?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 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偏见,重新研究和评价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尽管在某些方面丰富了文学的表 现手法,但其思想体系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它和马克思主义在 世界观、艺术观上是有本质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现代主义文艺是西 方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及其发展所带来的严重的经济、政治、精神 危机的产物,表现的是西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两种不同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 直接焊接在一起。
一、中国要不要现代主义
第三,关于我国文学发展方向的问题。上述两个问题的论争必然导向对 我国文学发展方向的探讨,正如钱中文在长篇论文 《现实主义和现代 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中所说:“在我国,提倡现代主义文学,还是提 倡社会主义文学?这是一些文章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徐迟的 文章从现代派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的观点出发,认为随着我国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文坛将会出现表现现代派思想感情的文学艺术 。换言之,现代主义文学将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人 提出,中国文学要走 “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的道路。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没弄好,不敢翻书,课件不全)1949—1976年文学思潮1949年 第一届全国文代会 确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1951年 电影《武训传》批判 批判唯心主义,改良主义,个人主义,阶级投降,奴才思想。
1953年 第二届文代会 强调创作的重要性。
一元化的理论模式,为以后文艺界的政治性批判理论埋下祸根。
1954年 对俞平伯《红楼梦》的批判 资产阶级主观唯心1955年 胡风反革命集团 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自我扩张,自我斗争),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文艺思想。
1955年6月10命集团”革命集团”的斗争高潮。
造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冤假错案。
1980年得到平反。
1956年 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6年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的转移。
代表小说:一、干预生活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戏剧:海默《洞箫横吹》二、 人道主义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1957年 整风反右运动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
丁玲,艾青,王蒙等均被打成右派。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1960年 文艺政策的调整 邵荃麟 “中间人物论”:强调描写人物应该多样化。
认为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
但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中间人物。
后来被说成主张用写中间人物来反对写英雄人物。
最后被迫害致死。
1962年 左倾思潮升级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风格、创作方法的区别
1、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 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 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 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2、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 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 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 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 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 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3、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 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文学思潮的系统构成
1、文学思潮与创作潮流: 特定的文学思潮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中 构成系统。 2、理论要素与非理论要素: 3、美学要素与历史要素
陆贵山主编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与从事 当代文学研究的人编写的文学思潮史相比, 更带有理论色彩,在对文艺思潮进行理论辨 析上更为准确,避免了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 潮,用文学运动与文艺论争,用文学创作倾 向代替了文学思潮。书的序言告诉我们,这 是一部意在“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分析和评 价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表现形态和基本特 征”,而又“力图从横向上把握思潮论,而 不是着重从纵向上研究思潮史”,“以思潮 论带动和统摄思潮史”,并且“以新时期的 思潮论为主,以建国后的17年的思潮论为辅” 的有特色的文艺思潮著作 。
学习这门课程的三个目的:
1、知识的学习:对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术 语、概念、作品、 背景等知识有较为深刻的 理解。 2、技能的提升: 对作品的鉴赏、欣赏水平 有所提高,对于文 学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有所提升。 3、人格的修炼: “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 的人,然后才可能 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优秀 的政治家、优秀的 商人、优秀的律师、优秀 的教师等等。”
1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全
二、人道主义文学思潮 (一)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主要特征 儒家重视仁爱,墨家强调兼爱,基督教宣传博爱,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吸取了这些营养,同情弱小者, 热爱整个人类,表现人的本质,探寻人的发展道 路;重视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既表现人的七情 六欲,又探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复杂关系;淡化 阶级性、民族性、地域性,重视人类的一些共性;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的价值与品格,突出 人道主义精神。
社会问题剧: 1、社会问题剧的恢复,发扬了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批判意识空前强化,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2、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参与意识,忧患意 识。 3、艺术性、政治性、社会性溶为一体,使 人警醒,关注人的命运、兴趣、人的价值。
二、实验戏剧思潮主要特征与表现 最早实验戏剧:《我为什么死了》 1980年上海的马中骏等人编剧的《屋外有热流》 在戏剧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拷问》、王培公的 《wm》、陶骏的《魔方》陈欲航等的《走出死 谷》、贺子壮等的《山祭》、沙叶新的《耶稣、 孔子和披头士列侬》马中骏的《红房间、白房间、 黑房间》《老风流镇》、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陈子度等的《桑树坪纪事》。
创业题材如《乔家大院》《大染坊》《闯关东》等。 塑造平民偶像,塑造更贴近百姓的英雄,在主旋律基础上 彰显人性,追求理想,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这是时代的呼 唤。 以真情实感为叙事动力,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紧扣时代 脉搏,彰显民族精神,合乎民心,合乎民情。 在叙事上,适当地融入了一下时尚的元素,受到广大观众 的喜爱,剧中的人物、故事、主题等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人生的价值、创业的精神、生活的意义等话题一次又一次 激荡起人们的热情与信念、理想与责任。
3、新时期的戏剧 1) 揭批“四人帮” 《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 表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四人帮」及其爪牙的斗争 2) 反映新时期现实生活的作品 《报春花》(崔德志编1978年) 《未来在召唤》(赵梓雄编剧,1979年) 《救救她》(赵国庆编剧,1979年) 《权与法》(邢益勋编剧,1979年〉 《灰色王国的黎明》(中英杰编剧,198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教材的界定:
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 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趋向。(受韦勒克的启发)
文学思潮:是指一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中,以一 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为背景, 在整个文学领域(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 学批评、文学接受等各个领域)内所发生的带有 整体性质的文学思想发展趋向。文学思想是一种 精神文化现象,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美学和历 史学、理论形态和非理论形态、总体性等方面的 特征。当代文学思潮就是对中国当代所发生的文 学思想整体发展和状况的描述。
(三)创作现象 1、政治抒情诗 2、革命历史小说(红色小说) 3、散文三大家 4、非主流文学 5、百花文学 6、“第四种剧本” 7、革命教育剧 8、革命样板戏 9、文革地下文学10、新诗潮 11、现代派小说 12、文化寻根 13、新写实 14、新历史主义 15、私人写作 16、散文热 17、“主旋律”小说
二、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的意义
1 、更深入地理解、更准确地解释当代文学的现 象,拓展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当代文学 史的学习。 (现象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和七、八十 年代两次作家队伍的重组; 50年代小说的戏剧 化;“文革”中戏剧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 80 年代的文学自主要求和艺术创新热; 90年代的 散文热和长篇小说;新世纪的小叙事和底层文 学,等等。)
五、现当代文学重要思潮
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2、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5、革命功利主义思潮 6、审美主义文学思潮 7、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8、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9、通俗文学思潮
当代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1)、由一元向多元的逐步开放性。 (2)、鲜明的意识形态化倾向。 (3)、在借鉴、移植、实验西方文艺思潮 的基 础上自觉发展本土文学现代性。 学习这门课的意义、目的: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迎接 21世 纪高等教育大会” : Learn to be Learn to know learn how to learn learn to deal with the others
(3)文学思潮是指以倡导某种文学主张而形成为一 股潮流的社会思潮,它是社会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陈辽《新时期文学思潮》辽大出版社 (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在一国或 几个国家,由一些思想观点和文学主张大致相同的 作家、理论家发动并参与,形成较大声势,产生广 泛影响的社会群体文学活动。 ——孙耀煜等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人民文学出 版社
该书将中国当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的文 艺思潮分为三类加以研究。这三类是:
(一)具体的文艺思潮历史形态研究。有现实 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 历史主义等。 (二)理论与批评思潮的探讨。有本体论、主 体论、生产论、价值论、文化批评等。 (三)思潮类型的辨析。有人本主义、形式主 义、非理性主义、通俗文艺等。 有了这样的分类研究,我们对当代文学思潮的 研究就有了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明确的研究对象, 也有了选择的自由与针对性。
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风格、创作方法的区别
1、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 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 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 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2、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 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 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 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 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 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3、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 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个时代,由于作家面临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在一定的社会思潮、 哲学思潮的推动下,就有可能形成某种文学思潮,但无论哪一个 历史时期,无论思潮怎样纷然杂陈,其中是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 成为主潮。 文学思潮特点(1)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为旗帜(2)多以运动的形 式存在和发展(3)以文学名著为标志(4)带有艺术上的开拓性 诞生情况: 1、横向上看,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社会思潮、哲学思潮 密切联系 2、从纵向上看,各种文学思潮之间存在承接和递嬗的关系。 3、具体看(1)一般说来,社会处于大挫折,大变革,新旧交替 时期,也就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时期(2)与社会思潮有十分密 切关系(3)和哲学思想的关系亦十分密切(4)文学思潮的诞生, 离不开文学自身的继承和革新(5)主体因素,即作家、理论家 的敏锐性,创造力和感应力,同样非常重要。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而且在理论、批评、 流派以及文学论争等文学现象中体现出来。 文学思潮的对象范围是文学活动系统,理 论、批评、鉴赏、接受等也都包括在内。
2、文学思潮与思潮
文学思潮是指文学思想的潮流,而非文学中反映出的思 想潮流。 思潮:一定时间、地域内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或支配性的 思想活动。有持续、群体、激烈的性质。 关于文学思潮:文学理论教科书有这样一些定义 (1)文学思潮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 思想的共同潮流、趋向。 童庆炳《文学概论》武大出版社 (2)所谓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随着 经济变革和社会斗争的发展而在文学上形成的某种思想 倾向和潮流。 樊德三《文学概论》东北师大出版社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预修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文学 概论、中国古代文论、当代西方文论 (三)考核方式 1、平时能力考核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参与课堂讨论,完成小论文 情况,读书笔记等写作情况量化后占最后总成绩 的40%。 2、期末考查 要求写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A、不少于4000字; B、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4-6个 ; C、标 准注释格式(作者,书名,(译者), 出版单位, 年代,页码。) 。占总成绩的60%。
(二)文艺批判运动与文艺论争 1、对萧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 2、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5、反右运动以及对“百花文学”的批判 6、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 7、对所谓“毒草”作品的批判(电影、戏曲) 8、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9、对“黑八论”的批判 10、朦胧诗论争 11、现代派文学论争 12、人文精神讨论 13、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讨论 14、“纯文学”论争 15、底层写作论争
学习这门课程的三个目的:
1、知识的学习:对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术 语、概念、作品、 背景等知识有较为深刻的 理解。 2、技能的提升: 对作品的鉴赏、欣赏水平 有所提高,对于文 学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有所提升。 3、人格的修炼: “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 的人,然后才可能 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优秀 的政治家、优秀的 商人、优秀的律师、优秀 的教师等等。”
三、文艺思潮的基本概念
(一)文学思潮概念的理论属性 可以分成三类:逻辑抽象的类型论;历史归纳的分期论;历史与 逻辑兼顾的特殊类型论。 1、逻辑抽象的类型论
两个极端:抽象狭义化(把文学思潮从历史中抽象出来, 视为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反复出现的类型); 滥用泛化(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现象都称为文学思 潮)。 2、历史归纳的分期论 韦勒克对文学思潮的看法,与创作方法、创作精神、创 作风格的区别;文学思潮属于特定时代的历史范畴。 苏联学者波斯彼洛夫的观点:以有无明确的共同创作纲 领作为界定文学思潮的重要尺度。 3、历史与逻辑兼顾的特殊类型论
四、当代文学思潮的切入角度
(一)从“创作方法”看文学思潮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功利主义,左翼) 2、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写真实、干预生 活、暴露阴暗面、写悲剧) 3、浪漫主义(审美主义、生命关怀、艺术至上) 4、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主讲人:张旭东
一、课程概说
(一)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课程性质和目的 “文艺思潮”作为文艺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正 如“文艺学”的概念一样,其中的“文艺”一词 在我国的文艺习惯中既可以专指文学,也可以泛 指文学与艺术。因此,“文艺思潮”可以仅指 “文学思潮”,也可以是“文学思潮”和“艺术 思潮”的总称。由于本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 思潮,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确保理论的明确 性和科学性,关于基本概念就定位于“文学思 潮”。
2、揭示当代文学的发展规律,进而思考当代 社会政治与文化问题,发挥文学的社会批评和 文化批评的作用,推动人文精神的建设。 (主要思考:左翼文学思潮出现的历史成因、 社会贡献和摧毁文化传统造成的后果;启蒙主 义、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中断与接续与社 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以及对纯文学生存与发展 的意义;商品经济时代的文学暴露的社会价值 颠倒与道德失范问题;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 政治与文化、生存与道德、欲望实现与价值观、 语言与思维等不同层面的问题。)
(四)推荐阅读书目
《当代文学思潮史论》 方维保 长江文艺出版 社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李 杨 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杨春时 三联书店 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7 朱寨、张炯主编《当代文学新潮》,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7 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上海三联 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是以文学思潮为特定对象的文 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发展、新阶段。文学思 潮批评和文学思潮史是文学思潮研究的实践领域, 文学思潮理论为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本课程力图从横向上把握思潮论,而不是从纵向 上研究思潮史。其立意是强调思潮论,以思潮论 带动和统摄思潮史。换言之,本课主要是研究思 潮论。回顾思潮史,勾勒史迹,标举史实,援引 史料,都是为说明和阐释思潮论服务的。 本课程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存在的基本事实出发, 以新时期的思潮论为主,以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作 为理论概括和学术提升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