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十年文艺思潮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十年文艺思潮讲授提纲
一、总体性质
总体上说,这是一个反思阶段。
全面清理历史的经验教训,开始冲破思想、理论上的禁区,实现思想的解放。
至85年,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理论总体上仍然属于传统的框架内。
这期间有几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对传统的禁区的突破。
1、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传统文艺思想、理论的反思;[拨乱反正]
2、对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开展争论;
3、引进西方的文艺学、美学理论,丰富思想资源。
二、文艺思想演变的具体状况
1、对传统的文艺思想、理论进行有限的反思
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艺是不是上层建筑?文艺是不是从属于政治?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
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为文艺正名》,《上海文学》评论员;《文艺和政
治是上层建筑内的关系》梅林;《文艺与政治不是从属关系》王若望;
文艺要讲社会效果、社会责任。
]
人性与人道主义问题;78年朱光潜在《社会科学战》第3期上发表《文
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
述》。
超越政治层面,向人性靠近。
异化理论问题:1979年高尔泰在《国内哲学动态》第四期发表《异化辨
异》;80年刘梦溪在《学习与探索》第2期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
思想》,王若水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发表《谈谈异化问题》、在《上
海文学》第9期上发表《文艺与人的异化问题》,引起了异化理论和人
性、人道主义的争论。
现实主义问题。
[以上是至82年]
对于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背景下都是极大进步。
尤其是争论是在学术的意义下进行的,没有再如以往的政治的方式进行,开创了真正自由争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最大的收获不只是理论上的,而且是思想方法上的,过去许多不曾接触,或不敢质疑的文艺理论问题都被一一提出来了。
2、对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开展争论;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对文革时期的造成的危害的揭露,属于传统的范畴;
朦胧诗的出现,是现代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最早的冲击。
朦胧诗:“断然排斥了直接观照的方式,而代之以总体象征性的对于生活,特别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创造性表现。
对于曾经有过的那种排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被动地直述和直描,它是无情的反叛。
想在这些诗中寻找关于实际生活的图解与阐析,只能是徒劳。
注重诗人自我的内心世界对于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溶解和包容,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
”(谢冕)这是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分歧。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80年5月7日);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81年3期);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
代倾向》(《当代文艺思潮》83年1期)[徐:《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自我批评》] 作为反驳意见,有程代熙《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与孙绍振同志商榷》;郑伯农《在崛起的声浪面前》
寻根文学:是文化反思的产物。
分为三个层次
3、引进西方的文艺学、美学理论,丰富思想资源。
1984-1986年文艺学方法论大讨论。
85年之前是文艺学科学化问题;之后是文艺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即文艺学的思维起点和参照系问题。
85年被称作方法论年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的价值究竟是怎样?文学的表现方法究竟是怎样。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当时的新思想。
林兴宅在《鲁迅研究》80年第1期上发表《论阿Q的性格系统》
86年开始,刘再复先后发表了《文学研究应以人为中心》、(《文汇报》85年7月8日;)《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86年第1期)。
陈涌发表了《文艺学方法论问题》批评刘的观点。
引起了全国大讨论。
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的观点碰撞。